西方公债理论发展
第二章 公债学说及演变
(2)定理的内涵及争论 李嘉图对政府举债经济影响的论述,至少表达出 以下内涵:(1)课征2000万镑税收和举借2000万 镑公债,都会使一国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李 嘉图假定的是政府为战争费用而筹款);(2)在发 行公债的情况下,每年由政府偿付的利息,只不过 是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付给另一部分人而已,并不 会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3)因为发行公债与课税 一样会使该国生产劳动者的收入下降,造成一国纯 损失2000万镑,所以个人消费支出也会随之下降, 并且这种消费行为变化与征税条件下个人消费支出 的下降是相同的。
当然,古典经济学家并不绝对地反对政府 举借公债,在特殊情况下,如战争或其他 突发事件,他们也有人被迫同意政府举债。 尽管如此,古典经济学家中反对公债的观 点仍占主流地位。 1.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 公债观 他引用休谟“公债亡国论”的理论,严厉批 评公债的害处:
(1)认为政府举债是因为当权者的奢侈和不 知节俭; (2)公债助长了战争; (3)公债主要用于非生产性开支,减少现存 资本,会导致国家衰弱。意大利各共和国、 西班牙、荷兰等国就是明证; (4)举债是预借赋税,加重后代人的负担 。 斯密认为:“只用在战争继续的时间内,举 债制度才优于其他制度”。
巴罗还进一步发挥了李嘉图的这一观点。他 利用无限生命周期模型和“利他主义学说”, 论述了公债引发的眼前减税与未来纳税间的 关系,公债引起的消费在现在与将来间的替 代关系,以及公债对储蓄率的影响等等。巴 罗认为,如果个人与家庭是理性的,能够认 识和预期政府在债务与税收上不同选择的博 弈规则及其后果,那么未来予以偿还的公债 本息总额的现值,应等于因借债而产生的即 期减税额。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公债质 疑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的公 债观 (1)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及公债理论, 导致了政府扩大开支的倾向; (2)公债的还本付息负担,将由未来一代人 承担; (3)外债和内债基本上是等价的:如果政府
第7章 公债理论
2、消费与投资决定国民收入,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就意味 着公债发行造成的事实上的减税,并不能进一步导致纳税人消费的扩 大,也就不会由此推动国民收入的增加,这对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 的政府的政策选择将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公债的一般理论观点,19世纪的主流经济学和 20世纪的主流经济学是截然相反的,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 的演进过程,即由否定到肯定,由负债有害论到有债必要 论的进步与发展过程。
一、负债有害论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大多对公债持否定态度,负债有害
论是经济大危机以前的正统公债理论。
其观点归结如下:
1、政府举债必使民间生产资本改充财政用途,进而妨碍 工商业的发展; 2、用公债来弥补政府收支的赤字,会使政府形成不负责 任的开支风气;
李嘉图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被重新发现。具体研究是巴罗 (R.J.Barro)在《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一文中做出的。有趣的是, 布坎南在1976年评论巴罗1974年发表的的论文时首次使用了“李嘉 图等价定理”这一提法。
这一命题的意义在于:
1、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即所谓发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
上述这段话的涵义:
1、征2000万镑税与发行2000万镑公债都会使一国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 镑。 2、在发债的情况下,每年由政府偿付的利息,只不过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 付给另一部分人而已,并不改变一国财富的存量。 3、因为发债与征税一样会使该国生产劳动者的收入下降,使一国纯损失 2000万镑,所以,个人消费支出也会下降,并且这种消费行为变化与征税条 件下个人消费支出下降是相同的。
的债务隐含着将来的税收。那么,消费者实际是怎样的呢?曼昆认为: 1、消费者大多是短视的。
西方公债理论
02
穆勒(1806-1873)的公债理论 公债对经济的影响应从来源和用途两方面具体分析。 公债资金来源于生产领域,而用于非生产领域。这种公债制度是最坏的政府筹款方法。 公债资金来源于国外或国内游资,而用于非生产领域。这种公债制度可以不受到严厉排
斥。 公债资金来源于生产而用于生产领域,这种公债制度不应受到指责。
障费用的增加。
第五节 马克思的公债理论
公债是财政筹资的一种手段。
公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述了公债与赋税的关系。
揭露了公债在资本主义社会 的剥削性。
第六节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
征税和发行同等数量公债都会使一国生产资本同等 数量减少。
在发行公债的情况下,每年由政府偿付的利息,只 不过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付给另一部分人而已,并 不改变一国财富的存量。
非一次总付的税收
04
不确定性的收入与消费
行为
05
开放的经济条件
06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经验
检验
复习思考题
01
斯密公债理论 的主要观点。
02
穆勒公债理论 的主要观点。
03
如何理解德国 学派的公债理 论?
04
05
凯恩斯公债理 论的主要观点。
萨缪尔森公债 理论的主要观 点。
06
如何理解公债 市场核心的金 融市场?
第一节 古典学派的公债学说
提议以市场利率的升降与否作 为衡量公债危害程度的方法。
对传统公债理论既有继承,又 有发展。
他尽管保留了一定的公债有害 的看法,但已与古典经济学的 公债有害论立场产生了很大的 距离,开始赞同在存在过剩闲 置资本前提下发行公债的主张。
公债学课件第二章公债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简要评述
2、公债有害论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 “财政学之父”)、李嘉图、萨伊、休 谟 主要观点: SMITH认为政府和君主的奢侈浪费 公债发行的根源,公债的盛行是意大利 共和国和西班牙等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 因;公债实际上是“资本机能向收入机 能”的转化,政府借入资本就意味着消 耗、浪费和非生产性费用的增加,公债 导致的资本积累下降对经济增长是有害 的;由于公债比税收具有更快速筹集资 金的功能,容易导致战争的发生,因此, 公债是战争的催化剂。
第二章 公债理论的历 史回顾与简要评述
一、西方公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公债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理论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大致可将 公债思想划分为:
公债无害论 公债有害论 公债中立论 公债有益论 公债负担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公债问题进 行了许多阐述,其学说思想贡献 也应归属西方公债理论范畴。
5、公债负担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 莫迪利亚尼、米勒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即使在民 主政治条件下,政治家和官僚 组成的政府也往往追求自身利 益而非公共利益,从而摈弃和 批驳凯恩斯主义的公债“非负 担”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债理论观点
批判了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公债非负担观点, 指出公债通过负担的转移会形成下代人的 负担。 作为替代税收来筹措公共支出所需资金的 公债,会扭曲公共财政预算决策。
萨伊和休谟的观点
SAYS以法国公行公债的经验 教训,坚决反对政府发行公债。 政府举债造成资本被消费而起到 反生产的负面作用,且每年偿还 利息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公 共债务与私人债务不同,其不仅 会会侵蚀资本,且会导致通货膨 胀。 萨伊认为,由于政府的不负 责任,公债可将资本从一个生产 领域转向另一生产领域的观点是 不成立的。
第八讲 公债
八、公债的应债来源
也称为公债的发行对象,就是公债发行的资 金收入来自何处。 按照发行影响不同,分为: 银行系统:商业银行、央行 非银行系统:社会公众、政府机构。
银行系统认购公债对经济的影响:
商业银行认购公债,将通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转移, 在经济中增加相当于认购额一倍的货币供给,所以 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 央行认购公债,增加商业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使银 行存款多倍扩大,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所以对经 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其扩张程度远大于商业银行 认购,是乘数式的。
七、公债的发行条件
公债的发行条件是指政府对发行公债及与发 行有关的诸方面所作的规定。包括票面额、 公债期限、公债发行价格、公债利率等。
公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增价发行
具体参考教材P288
公债的利率:主要参考三个因素 1、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2、政府信用状况 3、社会资金供给量
预算直接拨款(通过预算列支):政府从预 算中安排一笔资金偿还当年到期的公债本息。 举借新债:指政府通过发行新的公债筹集资 金偿还到期债务。
十、公债管理
公债管理:广义上讲,政府围绕公债运行过 程所进行的决策、组织、规划、指导、监督 和调节等一系列的工作的总称。狭义的公债 管理仅指政府的债务管理机构对既定规模下 的公债结构所进行的调整措施。
操作方法:
1.变动政府债券的期限构成
在经济过热时,增加长期公债比重,减少流动性, 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 在经济过冷时,增加短期公债比重,增加流动性, 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 2.调整公债的应债来源 经济过热时,尽量从非银行来源借入资金,缩小银 行系统持有公债的比重,以此降低社会的流动性; 经济过冷时,扩大银行系统持有公债的比重,限制 非银行系统认购,以此增加社会的流动性。
西方财政理论第9章 公债理论
假定征一定数额的税,必然减少消费者等额的消费;如果发相同数额 的债,则等于即期的减税,但消费者认识到将来政府会增税以还本付 息,为不影响将来的消费,消费者并不因减税而增加即期消费,而是
购买与减税额相等的一笔公债券作为储蓄,以应对未来的增税。由于 政府征税或发债对消费的影响是一样的,故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
关于公债的一般理论观点,19世纪的主流经济学和
20世纪的主流经济学是截然相反的,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
的演进过程,即由否定到肯定,由负债有害论到有债必要
论的进步与发展过程。
一、负债有害论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大多对公债持否定态度,负债有害 论是经济大危机以前的正统公债理论。
其观点归结如下:
1、政府举债必使民间生产资本改充财政用途,进而妨碍 工商业的发展;
二、李嘉图等价定理命题的意义及逻辑
现代经济学家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重视,源自对政府举债的宏观 经济影响的关注。巴廷金(D.patinkin)在1965年出版的《货币、利
息与价格》一书中,曾指出:政府未偿还的那种公债券中有K部分被 公众看做是财富的组成部分。而在李嘉图等价定理中, K将会等于零; 如果消费者全然不知政府发行公债意味着将来的税负,则K就会等于 一。如此, K等于什么值(0≤K≤1)将直接关系到总财富的数值, 从而关系到总消费水平,最终关系到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水平。
实际生活水准。
(一)创造货币型的债务(即银行承购)
1、债务发生阶段。(1)如果经济的实际均衡水平小于国民收
入的目标水平,存在较多失业,要求扩张政策。那么,创造货币型的
债务将有利于创造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会产生负担。
(2)如果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那么,创造货币型的债务将不利于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产生债务负担。
西方财政学说
• 5、财政支出理论。划分国家职能部门 确定相应的经费支出。分析了当时财政 开支迅速膨胀的原因。
5
2021/12/28
• 二、魁奈(1694至1774年)的主要思
想
•
• 1、背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
5
• (二)政策主张 2021/12/28 – 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需求,抑 制通货膨胀 •
– 实行负所得税制,对低收入者实行补 助。负所得税是指政府规定一定的收 入保障数额,然后根据个人实际收入 对不足保障数额者给与补助,收入越 高,补助越少,直到收入达到所得税 的起征点为止。
– 实行收入指数化
– 税收的调节作用。累进所得税是经济 的稳定器,提出“相机抉择”政策。
7
• (四)公债理论2021/12/28
– 公债的作用:弥补赤字;影响投资和 消费;为公开市场• 操作业务提供工具 和手段。
– 对于70年代的“滞胀”问题,认为是成 本推动型的,建议从微观主体的收入 政策和人力政策制定解决。
8
0
2021/12/28
• (二)财政支出理论
– 政府支出分为消耗• 性支出和转移支付 支出
– 政府支出应注重减少因有效需求不足 而导致的失业
– 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时,政府应推行赤 字预算
• (三)税收理论2021/12/28
– 承认税收的杠杆作• 用,注重发挥税收 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作用
– 提出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
• 1、背景:二次世界• 大战,经济危机。 代表作《福利经济学》(1920)
• 2、国家理论:国家进行财政分配的对 象是使用价值而非货币。把国家经费分 为转移经费和非转移经费,国家应该控 制非转移经费。
邓子基财政学详细讲义第十章 公债论
第十章公债论第一节国债的功能与负担一、国债概念二、公债的产生条件三、公债理论的发展四、国债的功能五、国债的负担与限度公债的概念公债即政府的债务,是一国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据借贷原则,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来满足政府支出需要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说,公债是由政府作为债务人,按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向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定行为的义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取得满足其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财政收入。
这些财政收入分为有偿和无偿两种: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凭借政治权利取得财政收入和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凭借财产所有权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无偿的,如税收、规费、国有企业利润上交;政府以债务人身份,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有偿形式,如发行公债。
一、国债的概念公债有国债和地方债之别。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在一国之内,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可能用发行公债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
凡是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成为国家公债,简称国债,所以国债只是公债中的一部分,它是作为中央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而发行的。
其收入列入中央政府预算,作为中央政府调度使用的财政资金。
凡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成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是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支配使用。
二、公债的产生条件公债的产生首先是出于财政支出的需要。
从公债的发展过程看,其发展需要具备如下经济和社会条件:(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公债发展的前提条件。
经济发达,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社会财富日益增加。
只有经济生活中存在较大量的流动资金,特别是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才有可能使政府利用公债来筹集资金。
(2)从金融体制的角度讲,公债发行需要有较为稳定的货币机制,才能有助于防止通货膨胀,避免公债的高消费倾向。
公债思想演变启示及对公债作用的认识
公债思想演变启示及对公债作用的认识作者:金博涵晁世娟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2期金博涵晁世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西方主流公债思想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其演变历程对我们看待和评价公债有着诸方面的启示。
近年来,一些西方主流资本主义国家频发债务危机,警示我们在运用公债工具时,应审时度势,恰当运用,不可发行过度,亦不可因噎废食而不去发行公债,恰当地使用公债工具,对我国经济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债思想;债务危机;公债工具;公债作用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2-0068-02一、引言公债,即公共债务,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关系,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按国家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关系。
这种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以举债和偿债完毕为标志。
公债是政府部门筹集取得有偿性收入的一种形式,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也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西方主流公债思想的演变与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税收相比,公债的产生要晚一些,它的雏形显现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和古罗马,而其真正的产生应溯源到封建社会时期,那时的国家规模小与商品经济不发达限制了早期公债的规模,而其真正大规模的发展应是始于资本主义时期。
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从支出需求来看,公债规模扩大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活动扩张所引起的财政开支增加的需要;从资金来源看,经济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闲置资本在不断的增加,同时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增强使更多的人选择了以公债作为投资对象,公债发行的资金来源不断扩大;从社会条件看,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为公债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从理论发展看,财政赤字理论和财政赤字政策在西方各国的流行和推广,为公债的膨胀提供了理论上的诠释和制度上的保证。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公债大规模发行的摇篮,在凯恩斯主义的引导下,发达国家纷纷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大规模发行公债,以求拉动需求、缓解经济危机,公债在各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06章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思想
(四)税收原则
关于一种税制如何实现直接货币负担的公平分 配,道尔顿认为,有三种原则可供选择。 服务成本原则:国家根据对纳税人提供各种服 务的成本,来确定对不同纳税人的征税数额。 服务利益原则:根据纳税人享受国家提供利益 的多寡,来确定不同纳税人负担税款的数额。 纳税能力原则:国家根据纳税人能力的大小, 来确定其负担税额或作出纳税牺牲的多少。那 么,如何确定纳税能力和纳税牺牲的关系,有 四种不同的解释:
提出和区别了税收的直接负担与间接负担、货 币负担与实际负担四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概 念。提出税收归宿就等于税收的直接货币负担。 分析了在商品课税情况下,商品价格和商品的 供给与需求弹性对于税收归宿的影响。得出结 论:一种税课加于任何对象,其直接货币负担 常根据课税对象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大小,按 比例分配于卖方和买方。如果供给弹性和需求 弹性相等,则买方和卖方平均分担税收。这时, 课税对象的价格将涨至税额的一半。
一、经费论
“财政学系研究公共机关(国家)之收入与支出及公共机 关(国家)和其他公共团体(地方)相互调节的学问,所 以,财政学原理应该是讨论上述关系的一般原则。”—— 道尔顿:《财政学原理》,正中书局1954年版,第1页) 任何财政活动都不能相互比较权衡筹划公共收入的效果与 公共支出的效益,不得不判断财政活动的生产性或非生产 性。 财政学的中心问题,是要研究将社会经济资源用于最有利 益的方面,财政学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最大社会利益原 则”。 最好的财政制度,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取得最大 社会利益的财政制度。 提出两个衡量社会经济福利增长的主要标准:生产力的进 步和产品分配的进步。
“一种经济学说愈是简单和绝对,倘使它所指的分界线在 实际生活中不能找到的话,则在把它应用到实际时它带来 的混乱就愈大。在实际生活中,在算作资本与不算作资本 的东西之间、必需品与非必需品之间,或生产的与非生产 的劳动之间,都没有明显的区别。”——马歇尔:《经济 学原理》,第一版序言。
公债思想演变启示
公债思想演变的启示摘要:公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
它指的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国外借款)的方法而筹集、取得的那一部分财政收入。
从公债产生以来,人们对于政府是否应该举债”,以及“政府举债有害还是有利”一直争论不休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公债理论学说。
本文就西方和我国的重要学说作一个介绍。
关键词:公债;思想;演变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一、主要的西方公债理论西方公债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各种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见解各异。
从时间角度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以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公债学说为代表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最早的国家公债理论阶段。
其中重商主义对公债的认识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分歧。
威廉·配第、梅隆等人对公债持积极的肯定。
而大卫·休谟等人却认为公债加重了一代人的负担,此外重农主义的领袖魁奈也高举反对公债的大旗。
2.以古典学派为代表的阶段众所周知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政府只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即可。
基于此,亚当认为,政府应该平衡预算,不应该出现财政赤字,更不该发行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公债。
但是,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也不是绝对的反对政府举借公债。
他们认为在突发情况下,如战争或其他突发事件下,政府可以举借公债。
3.以卡尔·迪策尔和凯恩斯为代表的公债新理论阶段这一阶段里,大部分西方经济学家都主张“公债无害论”。
卡尔·迪策尔认为公债是信用的一种高级形式,大规模发行公债是国家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发行公债可以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规模。
凯恩斯更是把公债看成是国家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和手段。
紧随在凯恩斯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不仅继承了凯恩斯的公债观点,而且还主张在经济上升时期,也要推行赤字预算,因此要大力发行公债。
公债练习题
第一章判断题:1.从公债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公债的规模大小主要受到财政赤字状况和社会闲置资金两大经济条件制约和影响。
(T)2.按可流通或转让性的不同,公债可分为短期公债和中长期公债(F)3.从纳税人角度来看,公债是一种誉为“金边债券”或“银边债券”的重要投资工具。
(F)4.公债的本质是一种公共信用,但不完全等同于公共信用。
(T)单选题: 1.按(C),公债可分为中央政府公债和地方政府公债A.借债地域B.借债期限C.借债主体D.举借形式 2.按(C)不同,公债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A.利率确定方式 B.利息偿付方式 C.借债期限 D.债务本位3.(B)是指低于债券的面额的价格发行的公债,将来债务人按面额偿还的公债。
A.附息公债 B.贴现公债 C折实公债 D.特种公债4.从(D)来看,公债资金也是一种公共资金,并会产生类似于税收的负担。
A.债务人 B.投资者 C.宏观运行 D.纳税人5.从(C)来看,公债时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稳定的重要“杠杆”。
A.债务人 B.投资者 C.宏观运行 D.纳税人6.从(A)来看,公债是政府筹集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A.债务人 B.投资者 C.宏观运行 D.纳税人7.“公债即公共债务,是政府向团体、公司、个人或别的政府所借的债务,它也反映着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分配关系。
”是哪一位经济学家对公债概念的阐述。
(D) A.陈共 B.邓子基 C.谢作诗 D.蒋洪多选题:1.按债权债务关系是否自愿为标准,公债可分为(BCD)。
A. 一般性公债B.自由公债C. 强制公债D.准强制性公债 2.按借债主体的不同,公债可分为(BD)。
A.国内公债B.中央政府公债C.国外公债D.地方政府公债 3.公债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包括(ABCD)。
A.学以致用,一以贯之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关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注重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合。
C.认识从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互为补充。
第十一章 公债的运用及管理
预付税款券(advance tax bill)
临时性的短期公债,吸收企业准备用于纳税而储存的资 金。
对企业:能生息(在准备缴税期间) 对政府:使税款均匀流入国库。
二、不可转让公债
对居民家庭的储蓄债券和对特定金融机构发行的专用债 券
储蓄债券 对提前兑现有限制。 发行条件优厚:
利率较高(高于可转让公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折价发行 利息收益可免缴或少.休谟说:“国家如果不消灭公债,公债就会消灭国 家”。
萨缪尔森说:“在1970年看来是一笔庞大的债务,在今 天看来微不足道。我们的儿子认为是巨大的债务,将 被我们的孙子看着是不重要的东西。”
以古典学派为代表的“正统学说”,反对发行公债;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兴学派”,赞同发行公债。
二、大衰退以后的现代公债理论:公债新 哲学论
凯恩斯主义的公债观点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人们的观点开始
变化。赞同发行公债的“新兴学派”代表人物:迪策 尔(旧历史学派),瓦格纳(新历史学派),凯恩斯 (凯恩斯学派)。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各国陷入萧条,凯 恩斯主张通过赤字预算扩大财政支出促进经济的复苏 与繁荣,主张利用发行公债弥补预算赤字。
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
政府举债必使民间生产资金移充财政用途,妨碍工商 业的发展;
用公债弥补政府公共收支的赤字,会使政府形成一种 不负责任的开支风气;
政府在公债上须作两度的支付,一次付息,一次还本, 颇为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公债的发行会引起市场利率上涨,阻碍生产规模的扩 大;
公债的大量增长会造成国力的衰退。
(2)包销法(承受法Negotiation with Bankers)— —政府将发行的公债统一售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由银 行等金融机构自行发售的方法。
第二章 公债理论发
国人 1.否定借债“有伤国体”,肯定借债的积极 作用 2.借洋债兴铁路的本质是“用洋人之本”来 “谋华民之生” 3.主张借洋债办商务,反对将洋债用于非生 产性的军务 4.提出举借洋债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建议 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二、梁启超:中国近代公债思想的集大
成者 1.认为外债之本性无所谓善恶,而外债 的结果则有善恶之分,且善恶的根源在 于举借的政府本身 2.从历史和现实双重角度阐述了公债存 在的合理性
3.认为公债与租税并无本质区别,质疑
斯密的公债会累及子孙的公债观点 4.主张通过创办证券公司的办法来推行 公债的发型与偿还 5.提出维护主权、追求效益、量力而行 等重要公债原则
第二章 公债理论发展及其 演变
第一节 西方公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亚当·斯密的公债理论
亚当·斯密的公债理论核心含义是信守市场自由主 义并认为公债对经济有害。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意味着借贷资金由资本 机能向收入机能的转化,具有非生产性。 斯密认为,公债并非所谓的追加资本,而是国内现 有资本的扣除,并会造成资源和财富的非生产性耗 费,而这会导致本国原有资本的浪费,阻碍而非促 进本国财富的创造以及经济的发展,并最终使一国 走向衰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穆勒对斯密等人的公债理论进行了修改和发
展,指出由外债或国内的剩余或游动资金应 募时,公债则会发挥有利的作用。理由在于: 一是借入的资本为外国资本,为世界一般性 储蓄的剩余部分;二是所借的这种资本没有 这种投资方法时,将不会储蓄起来,或会在 飞生产性企业中浪费掉,或送往外国去投资。 他认为,若公债发行对象限于国内外的过剩 资金时,除支付利息外,不会招致国民生活 水平的下降,公债带来的危害就是相当微弱 的。
公债思想演变的启示及公债作用研究
公债思想演变的启示及公债作用研究作者:唐茜茜刘婷婷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1期【摘要】公共债务,常被简称为公债,系政府部门举借的债务,是政府部门筹集、取得政府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
本文就西方公债学说的演变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并对公债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债学说;债务;演变;意义一、主要的西方公债学说(一)西方早期的公债学说此时期的学说主要以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为代表。
重农学派持反对一件,认为公债是把财源从农业中抽出。
重商学派分为对立两种意见,肯定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梅隆、詹姆斯·斯图亚特,他们肯定了公债对工农商的积极作用、认为公债是国家内部债务。
詹姆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公债理论,从公债与私债的关系上论述了公债对经济的无害性,公债发行不是危险的事情(因其在动员闲置资金用于生产),并认为政府的借款能力因其可向债权人征税而具有无限度性。
否定观点代表人物有查尔斯和大卫·休谟,认为公债是国家的负担,公债券养活了高利贷食利者,加重下一代的负担。
(二)西方近代公债学说18世纪的古典学派持否定观。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和君主的奢侈浪费公债发行的根源,公债的盛行是意大利共和国和西班牙等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公债实际上是“资本机能向收入机能”的转化,政府借入资本就意味着消耗、浪费和非生产性费用的增加,公债导致的资本积累下降对经济增长是有害的;由于公债比税收具有更快速筹集资金的功能,容易导致战争的发生,因此,公债是战争的催化剂。
这些公债思想和观点奠定了古典学派公债理论的基础。
大卫李嘉图则将公债与税收比较,当政府收入不足时最好采取税收的方式,主张建立偿债资金尽快偿债。
而到了19世纪,主流思想肯定了公债的作用。
马尔萨斯、笛卡尔等人认为,维持有效需求有必要发行公债;瓦格纳认为政府支出有增长趋势,一般来说,属于经常性的财政支出,易用租税方式筹集,而属于临时性的财政支出,则可举借国债,且国债资金最好用于可回收项目。
公债
4.2.5 公债负担
•
对公债负担的理解,主要可以从债务人负担、纳 税人负担和代际负担等三个角度来把握。 • “债务人负担”,也称为“政府负担”,是指公债 到期还本付息所形成的财政负担。公债发行的过程, 也是公债的财政负担形成的过程。因此,政府举债 首先要考虑自身的财政偿债能力。 • 东南亚经济危机 • “纳税人负担”,指的是政府公债偿还的还本付息 的资金来源,对纳税人造成的税收负担。公债与直 接征税相比,纳税人的负担是延迟了的。
13
• 3.经济性 • 公债是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因 而又具有经济性。 • 它一头连着财政收支,一头连着货币供给, 通过增债增支或减债减支的调整,来决定 财政政策的扩张和收缩; • 又通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公债券, 而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松紧。
14
4.2.2 公债种类
1.内债和外债——按发行的地域分 • “国内公债”,指的是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 的公债,其认购主体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公民, 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 • “国外公债”,指的是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 债,其认购者可以是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 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 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 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23
4.2.4 公债偿还
• “公债偿还”,是政府根据发行时的规定,对到 期公债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过程。 1.公债偿还的方法 • (1)买销法 • 买销法,是指由政府按市场价格,在证券市场上 买进政府所发行的公债,它通过市场交易完成了公债 的偿还,是一种间接偿还方式。 • 这种方法偿还成本低、操作简单,而且可以体现政 府的经济政策。 • 其缺点是背离公债发行时的信用契约,存在提前或推 后偿还的可能。 • 买销法通常与公债发行上的公卖法相对应。
第八章公债
第四节 公债的发行和流通
• 一、公债的发行
• 债务主体:政府 • 公债的发行,是指国家对所发行的公债及其与发
行有关的方面的法律形式的规定。 • 公债的发行,主要包括:公债的发行权限、公债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具有普遍的利己主 义行为动机,举债导致税收的增加,会落在下一 代人身上。
• 3.凯恩斯学派的公债理论
• 凯恩斯学派认为:大力主张和赞扬公债,将公债和赤字、 补偿性财政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 下,公债所筹资金无论是用于生产性投资还是非生产性消 费,都会扩大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一)早期公债的特点
依附于高利贷制度的一种公共信用形式。 规模较小 不构成政府的财政政策工具
(二)现代公债的特点
产生基础是现代信用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工具
二、中国公债的发展历程
• (一)旧中国的公债发展历程
最早公开发 行的内债
清政府光绪二十年 (1894年)
息借商款
应付甲午战争军费的需 要
• (二)新中国的公债发展历程
1、20世纪50至60年代的中国公债
表7-1 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债发行情况一览表
品种 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4年国家建设公债 1955年国家建设公债 1956年国家建设公债 1957年国家建设公债 1958年国家建设公债
实际发行额/亿元 2.58 8.36 6.19 6.07 6.84 7.98
• 7、按债务本位不同 按债务本位不同可将公债划分为货币公债、实
物公债和折实公债
• 8、按公债利率确定方式不同 按公债利率确定方式不同可将公债划分为固定利率 公债和浮动利率公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及政策》
公债有益论、公债有害论、公债中性论
古典经济学派总体上是对公债持否定的态度,背景:市场自由竞争,廉价政府。
亚当斯密对公债的批判:第一,鼓励了奢侈浪费。
第二,公债是非生产性的。
政府举债是把国家一部分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的抽出来用于非生产性的国家开支,这样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三,公债造成的危害。
国家债务增加未来还本付息负担,赋税必须加重,损害人民的储蓄能力,影响生产。
大为·李嘉图也对公债持否定的态度,李嘉图首先否认了那种“公债只是右手欠左手的债,不会损害身体”的说法。
在这里李嘉图实质上是用此来批驳那种认为国家欠债无关紧要的观点,与后人所概括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是有本质区别的。
他认为如果通过公债的方式为战争融资所损害的不只是公债的本金,还有人们因为公债融资减轻了人们暂时税收负担而不知节约、增加消费带来的资本损失。
因此他主张战争时期最好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增加战争经费,认为这样人们便会尽量地节约。
凯恩斯主义公债思想: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凯恩斯本人及后来的“新古典综合派”,大致有两个阶段:(一)从凯恩斯理论的诞生到50年代。
综合起来主要观点有:第一,公债是反萧条的重要手段,举债指出虽然浪费,但是能增加投资和消费。
第二,自发支出的乘数效应,进一步为赤字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凯恩斯主义早期对债务的可持续性做了简化处理。
公债是不需要偿还的。
虽然就每一张公债券来说,总有一个偿还期,但对于国家的连续借债来说,等于没有偿还期。
第四,国家的负债可以和资产相互抵消。
侧重于短期的流量分析,体现不出公债的特殊性,其不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债首先是一个存量现象,随着时间的积累,累积的公债存量会对公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是从长期分析来看,必须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长期分析中的赤字会产生什样的宏观经济效应?
(二)新古典综合派对公债思想的发展。
60年代以来的分析实质是将分析的方法由短期转向了长期,即公债短期是有益的,在长期是有害的,这实质上是一种“新古典综合”。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调和了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而在较长时期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
总之凯恩斯主义公债思想是从承认公债对消费、投资有影响的“非中性”出发来看待公债,这一点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均成立。
公债对短期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但对长期经济增长而言,由于公债融资挤出了私人资本,降低了资本的形成率,所以,有可能是一种负效应。
可见,凯恩斯主义的公债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凯恩斯的公债思想。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公债思想: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涨”由货币主义发展而来的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均在这一时期出现,反映在公债思想上,就是以巴罗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这就是被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布坎南在《巴罗论李嘉图等价定理》这篇论文中,首次使用“李嘉图等价定理”这一术语表达的理论,实际上70年代以来所争论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是李嘉图的主要公债思想,因为李嘉图是持典型的古典公债观,主张预算平衡,这与理性预期学派所倡导的“税收平滑”并不完全一致。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既定的政府支出,政府选用税收(一次性总付税)或公债融资是等价的。
假定政府支出保持不变,并且原来的预算平衡,按照该定理,政府实行暂时的减税政策(按照政府的跨时预算约束,不可能是持久减税)代以发行公债对投资、消费等均不会产生影响。
“公债在短期内无效,长期内无害”,即是中性的。
实际上每个人不是长生不老的,这种情况下,“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吗?对此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巴罗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论点,发展了李嘉图等价定理。
巴罗认为,即使消费者在政府未来弥补当前税收削减而增加税收之前就己经去世,“李嘉图等价定理”仍然成立。
他假定消费者有一种特殊的被称为“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
一位利他主义的消费者不但从他自己的
消费中获得效用,而且也能从他的子女们的消费中获得效用。
从理论上可以证明在“代际交叠模型中”加上“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代际交叠模型”的运行就几乎与“拉姆齐”模型相同。
理性预期学派复活“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为了从根本上证明财政政策的无效。
因此承认“李嘉图等价定理”便从根本上否定了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短期总量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总之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性预期”、“市场连续出清”两个基本假设出发,主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从根本上反对国家干预。
反对国家运用公债来调控经济的运行。
新凯恩斯主义的公债思想:80年代以来,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学术界出现了。
仍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的假定,发展了“代际交叠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公债的长期经济效应。
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进一步从理上论证为什么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另一方面修正了原凯恩斯主义关于公债政策的运用从长期来看可能带来负面效应的思想。
最大的不同在于:原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政策的运用对短期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对长期经济增长而言,由于公债融资会挤出私人资本,降低了资本形成率,是一种负效应。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从长期来看,公债政策在出现动态无效的情况下是能促进社会福利的。
债务规模:1、投融资平台负债规模有关部门调查, 2008年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只有1万多亿元,到2009年8月,其负债则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此时,全国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已有3000家,其中,70%以上由县区两级政府组建。
至2009年年底,短短几个月间,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又迅速蹿升至8000多家,其贷款余额则增加到了7. 38万亿元。
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将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遏制。
据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11年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将达到10万亿元。
这一负债规模已经接近中国2009年GDP的1/3,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的70%;《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估算,到2011年年末,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将会高达12万亿元。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加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胀。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对策》
2、建设性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建设性债务的可持续性》(风险)
结构:地方政府债务区域分布不均衡。
2009年审计署公布的全国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报告显示,西部地区债务风险比较集中,有些区域地方负债与其还本付息能力严重错位。
西部地区地方负债率较高有多种原因。
《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