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债理论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及政策》

公债有益论、公债有害论、公债中性论

古典经济学派总体上是对公债持否定的态度,背景:市场自由竞争,廉价政府。亚当斯密对公债的批判:第一,鼓励了奢侈浪费。第二,公债是非生产性的。政府举债是把国家一部分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的抽出来用于非生产性的国家开支,这样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三,公债造成的危害。国家债务增加未来还本付息负担,赋税必须加重,损害人民的储蓄能力,影响生产。大为·李嘉图也对公债持否定的态度,李嘉图首先否认了那种“公债只是右手欠左手的债,不会损害身体”的说法。在这里李嘉图实质上是用此来批驳那种认为国家欠债无关紧要的观点,与后人所概括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是有本质区别的。他认为如果通过公债的方式为战争融资所损害的不只是公债的本金,还有人们因为公债融资减轻了人们暂时税收负担而不知节约、增加消费带来的资本损失。因此他主张战争时期最好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增加战争经费,认为这样人们便会尽量地节约。

凯恩斯主义公债思想: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凯恩斯本人及后来的“新古典综合派”,大致有两个阶段:(一)从凯恩斯理论的诞生到50年代。综合起来主要观点有:第一,公债是反萧条的重要手段,举债指出虽然浪费,但是能增加投资和消费。第二,自发支出的乘数效应,进一步为赤字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凯恩斯主义早期对债务的可持续性做了简化处理。公债是不需要偿还的。虽然就每一张公债券来说,总有一个偿还期,但对于国家的连续借债来说,等于没有偿还期。第四,国家的负债可以和资产相互抵消。侧重于短期的流量分析,体现不出公债的特殊性,其不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债首先是一个存量现象,随着时间的积累,累积的公债存量会对公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是从长期分析来看,必须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长期分析中的赤字会产生什样的宏观经济效应?

(二)新古典综合派对公债思想的发展。60年代以来的分析实质是将分析的方法由短期转向了长期,即公债短期是有益的,在长期是有害的,这实质上是一种“新古典综合”。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调和了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而在较长时期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

总之凯恩斯主义公债思想是从承认公债对消费、投资有影响的“非中性”出发来看待公债,这一点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均成立。公债对短期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但对长期经济增长而言,由于公债融资挤出了私人资本,降低了资本的形成率,所以,有可能是一种负效应。可见,凯恩斯主义的公债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凯恩斯的公债思想。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公债思想: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涨”由货币主义发展而来的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均在这一时期出现,反映在公债思想上,就是以巴罗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这就是被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布坎南在《巴罗论李嘉图等价定理》这篇论文中,首次使用“李嘉图等价定理”这一术语表达的理论,实际上70年代以来所争论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是李嘉图的主要公债思想,因为李嘉图是持典型的古典公债观,主张预算平衡,这与理性预期学派所倡导的“税收平滑”并不完全一致。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既定的政府支出,政府选用税收(一次性总付税)或公债融资是等价的。假定政府支出保持不变,并且原来的预算平衡,按照该定理,政府实行暂时的减税政策(按照政府的跨时预算约束,不可能是持久减税)代以发行公债对投资、消费等均不会产生影响。“公债在短期内无效,长期内无害”,即是中性的。实际上每个人不是长生不老的,这种情况下,“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吗?对此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巴罗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论点,发展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巴罗认为,即使消费者在政府未来弥补当前税收削减而增加税收之前就己经去世,“李嘉图等价定理”仍然成立。他假定消费者有一种特殊的被称为“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一位利他主义的消费者不但从他自己的

消费中获得效用,而且也能从他的子女们的消费中获得效用。从理论上可以证明在“代际交叠模型中”加上“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代际交叠模型”的运行就几乎与“拉姆齐”模型相同。理性预期学派复活“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为了从根本上证明财政政策的无效。因此承认“李嘉图等价定理”便从根本上否定了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短期总量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总之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性预期”、“市场连续出清”两个基本假设出发,主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从根本上反对国家干预。反对国家运用公债来调控经济的运行。

新凯恩斯主义的公债思想:80年代以来,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仍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的假定,发展了“代际交叠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公债的长期经济效应。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进一步从理上论证为什么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另一方面修正了原凯恩斯主义关于公债政策的运用从长期来看可能带来负面效应的思想。最大的不同在于:原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政策的运用对短期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对长期经济增长而言,由于公债融资会挤出私人资本,降低了资本形成率,是一种负效应。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从长期来看,公债政策在出现动态无效的情况下是能促进社会福利的。

债务规模:1、投融资平台负债规模有关部门调查, 2008年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只有1万多亿元,到2009年8月,其负债则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此时,全国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已有3000家,其中,70%以上由县区两级政府组建。至2009年年底,短短几个月间,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又迅速蹿升至8000多家,其贷款余额则增加到了7. 38万亿元。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将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遏制。据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11年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将达到10万亿元。这一负债规模已经接近中国2009年GDP的1/3,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的70%;《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估算,到2011年年末,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将会高达12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加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胀。《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对策》

2、建设性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建设性债务的可持续性》(风险)

结构:地方政府债务区域分布不均衡。2009年审计署公布的全国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报告显示,西部地区债务风险比较集中,有些区域地方负债与其还本付息能力严重错位。西部地区地方负债率较高有多种原因。《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