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854c10255022aaea988f0ff0.png)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的年代。
汉末大乱,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的专制皇朝。
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一.《三国演义》中的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的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的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的抱负,要唤起汉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的统治而进行斗争前50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的斗争背景50~115回: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116~120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的皇室嫡系。
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倾向.1、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义。
2、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
(1)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的“忠义"。
(2)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的“义”。
3、诸葛亮—-“忠”之楷模。
三、赞美“智慧”是小说的第三个思想倾向。
1、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的化身。
2、善用人才的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8页精选文档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8页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73dcbda84868762caaed592.png)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一、历史和《三国演义》中的“尊刘贬曹”“尊刘贬曹”是罗贯中进行小说叙事时存在的主要思想倾向,也是作者着力表达的思想主旨。
具体而言,全书用鄙视、讽刺的口吻来写曹操,将曹操描写成厚黑、狡诈、残忍的奸臣。
如《三国演义》第四回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十七回曹操嫁祸于粮官,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
”遂杀之。
曹操还残忍地杀害如伏皇后、董承、弥衡、杨修等人。
罗贯中在这些人被杀后,反复用诗句来称颂他们的志节,以反衬曹操的残忍;并将司马氏篡曹魏政权归为天理循环、因果报应,《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有诗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
”与塑造曹操奸臣形象不同的是,罗贯中十分注重抬高、美化刘备的明君形象。
刘备有汉室血统,有仁德、谦让之心,如三让徐州、携民渡江、入益州不夺同族基业。
刘备的仁德、宽厚、礼贤下士令将士谋臣死心塌地为他尽忠。
在《三国演义》中,每当曹操失败时,罗贯中就用令人拍手称快的辞藻,而刘备失败时则用令人叹息的语句;其称曹操时,经常用“曹贼”“奸雄”等恶名,甚至还直呼为“阿瞒”,而称刘备则用“先主”“皇叔”等尊称。
可见,其“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极力尊崇刘备,贬低曹操。
然在《三国志》中,陈寿却尊曹魏为正统,给予建立魏蜀吴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很高的评价,不愧是乱世中的枭雄。
曹操和刘备既有宽厚、礼贤下士、英勇善战的优点,也有狡诈、残忍的阴暗面,不存在孰尊孰卑的问题。
但在《三国演义》中对二人的评价却天差地别:一个被尊为万古流芳的仁君,一个被贬为遗臭万年的奸臣。
罗贯中“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与罗贯中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第二,与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有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则是我国千年形成的正统文化及其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生平经历对《三国演义》创作的影响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内在原因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明清论述题
![明清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a668e4cf8bd63186bcebbcbd.png)
1、《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如何决定了全书的结构模式与人物刻画?答:《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把曹操与刘备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来展开。
结构模式:忠奸对立。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决定了以刘为忠,以曹为奸,二者对立的作品结构。
人物刻画:“拥刘反曹”其思想内涵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历史上刘备借着中山靖王后裔之名成为统治阶级,有着明显的政治野心,有着统治阶级的奸诈和虚伪。
在他的观念当中,“仁”是手段,用以达到为“君”的目的;如果“仁”对于“君”没有帮助甚至阻碍了“君”天下,那么“仁”可以马上推开。
但“拥刘”的思想倾向决定了刘备忠厚仁慈的以正面为主的形象。
《三国》中,刘备是仁义之师,他不但有着争王图霸的胸怀和胆略,忠于友谊,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还“仁慈爱民”,每到一地都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作者甚至借他的口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也。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他有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一个发扬民主,广招贤才的军事家。
但“反曹”的思想倾向决定了人物塑造上以他狡猾奸诈的性格为主。
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员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
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上;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奸诈。
除此之外,对关羽、张飞等刘备集团人物的塑造都偏于正面,反之,对曹操集团人物形象的描写大都负面多一些。
2、“四大名著”中的刘备、宋江、唐僧、贾宝玉的共同特征。
答:3、《水浒传》的线索?开篇为什么要写“洪太尉误走妖魔”?为什么先写高俅后写好汉?答:线索:有两条线索。
一是明的线索,以“忠”“义”二字贯穿全书,因“义”而聚于梁山(聚义厅),因“忠”而归顺朝廷(忠义堂)。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d934f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e.png)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1000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历史的长篇小说,在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人性观在《三国演义》中,人性被描绘为复杂多面的。
有些人本性善良,如刘备、关羽、张飞;而有些人则本性残忍,如吕布、孙策等。
但是,小说中还有很多角色在经历了困境、遭遇磨难后,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曹操开始是一个英俊、有理想的青年才俊,但在磨难中逐渐变得残忍暴戾,最终走上了独裁者的道路。
这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人性观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道德观在《三国演义》中,道德观被树立为一种精神追求。
例如,刘备就一直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比如“以德服人”、“天下为公”等,这也是他争取民心的一大法宝。
相比之下,曹操则常常逆天而行,对待同室操戈、忘恩负义等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小说传达的道德观是认为道德是人类追求永恒、良善和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
三、政治观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争夺方式之一。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因此,政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治观念上,曹操认为读书人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并遵守律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相对而言,刘备则认为,政治稳定是通过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才能实现。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政治观念是重视权力的平衡和公正,而依靠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是最为理想的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从各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三国时代人性、道德、政治等众多方面的含义,也传达了一种人文的、和谐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528b40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1.png)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1. 忠诚与反腐倡廉《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为代表,弘扬了忠诚的精神。
刘备忠于国家,始终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关羽一心一意为主公尽忠职守;张飞则为朝廷辅佐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如贾诩、张让等人的丑恶嘴脸,通过对比,凸显了忠诚与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2. 英雄主义与悲剧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展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些英雄人物给人们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催生了许多经典场景,如赤壁之战、长坂坡等,这些英雄事迹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此外,一些悲剧人物如貂蝉、诸葛亮,更增加了小说的触动力和吸引力。
3. 战术智谋与智勇双全《三国演义》展示了多样化的战术智谋和智勇双全的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诸葛亮。
他智谋过人,巧妙运用木牛流马、借东风等手段,帮助刘备取得了多次胜利;而且他有着远见卓识般的眼光,对周围局势洞察一目了然。
通过对于智谋的描写,小说激发了读者的智慧和洞察力。
二、艺术成就1.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形象十分丰满生动,人物性格各异,性情鲜明。
刘备仁德仁义,正直而君子;曹操威严而聪明,头脑精明,对政治有着高超的把握力;孙权深思熟虑,善于观察形势。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2. 情节紧凑有力《三国演义》的情节紧凑有力,引人入胜。
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的冲突、战争的较量、英雄的事迹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故事的连续性和紧凑性让人无法释怀,深深地将人拉入故事的情节中。
3. 叙事方式生动鲜活《三国演义》采用了生动鲜活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史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给人带来一种虚实交融的感觉。
作者以恢弘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战乱年代的沧桑与壮美。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5af58450a26925c52cc5bf72.png)
《三国演义》地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地年代.汉末大乱,尖锐地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地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地专制皇朝.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b5E2R。
一.《三国演义》中地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地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地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地抱负,要唤起汉民族地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地统治而进行斗争前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地斗争背景回:刘备集团地兴衰成败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地皇室嫡系.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地理想.“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心灵深处所信奉地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地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地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地另一个鲜明地倾向.p1Ean。
、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地兄弟情义.、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地“忠义”.()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地“义”.、诸葛亮——“忠”之楷模.三、赞美“智慧”是小说地第三个思想倾向.、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地化身.、善用人才地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地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公元-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地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地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DXDiT。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637bca78a417866fb84a8e61.png)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赵长胜《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前后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中心,从维护封建统治立场出发,不但承袭了“正史”和平话戏曲中的一些封建意识,而且还根据当时封建统治需要有所强化,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表现复杂的时代背景,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复杂的历史思想下,他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
向往仁政,反对暴政拥刘贬曹思想贯穿整个小说始未。
一、研究《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需注意两点:1、它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
2、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拥刘贬曹”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有作者主观思想的因素,也有客观历史原因。
思想倾向即个人主观感情,属于思想领域范畴。
但人是社会的人,不会也不可能孤立存在,他的社会属性,影响着决定着他的思想情感。
任何一种思想倾向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因此,要探讨“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产生形成的背景,应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6a53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1.png)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丰富的文
学思想,包括:忠诚、智谋、英雄主义、权谋等。
以下是对《三国
演义》的文学思想进行解析的主要内容。
1. 忠诚与义理
忠诚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
无论是刘备、
关羽、张飞等正面形象,还是曹操、孙权等反面形象,他们对于自
己的国家、君主以及忠诚的义理有着深刻的追求。
他们以忠诚为,
坚守信义,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2. 智谋与计策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计策也是其重要的文学思想。
诸葛亮、周瑜等人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策略,为各自的国家谋划着胜利的道路。
他们善于运用智谋,制定出巧妙的计策,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
3. 英雄主义与武力
英雄主义与武力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文学思想。
许多英
雄人物如关羽、张飞、吕布等以其勇猛无敌的武力和英雄气概,成
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他们以武力和勇气来维护正义,捍卫自己的,展现出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4. 权谋与政治斗争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政治斗争也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通过各种权谋手段来争夺权力和地位,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这些权谋与政治斗争的描写,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政治风云。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富含文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其
中的忠诚、智谋、英雄主义和权谋等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
多彩的历史画卷,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国演义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思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9112b5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9.png)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成书的关键时期是处于民族、阶级之间充满矛盾的宋元时期。
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以曹魏、蜀汉、孙吴为代表的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反映了人民因生活苦难而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塑造出许多英雄形象,以表达了人民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内容如下:反映民生痛苦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一次次争权夺利的混战,带给人民的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使百姓生活在水生活热之中。
这一点我们从《三国演义》里第一回的“黄巾起义”就能看出。
公元一八四年,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终于猛然地爆发了。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以武装斗争来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
黄巾起义虽然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它的基础,直接威胁着东汉王朝的生存。
但这也是人民生活陷于深重苦难的开始。
地主阶级为了挽救覆灭的命运,对黄巾起义军进行疯狂屠杀。
那些大小豪强、军阀,两手都沾满被压迫人民的鲜血,带给人民的是无穷无尽的灾难。
除了上述所提,第十三回中提及“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也反映出人民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而在第八回中提及了董卓的“别筑郿坞”,“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表示董卓等地主阶级则过着奢侈豪华、纵欲无度的生活,与人民的生活形成两个阶级鲜明的对比。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遭受空前破坏,人民大量被屠杀,地主和农民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这些赤裸裸地暴露了统治阶级是以残杀人民来建立他们的反动专制统治,以人民群众的血泪和尸骨来维护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的。
三国演义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1da90f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1.png)
三国演义主题思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著,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历代人们的胸怀中,《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一直是谈论的热点。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珍贵的价值观念,它特殊的历史背景也影响着现代人们的思维角色和世界观。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主要表现在崇尚理想、尊重贤良和重视师长教导三个方面。
首先,三国演义赞扬了人们必须努力追求理想,即使是无理可言,也要坚信理想,不可轻易被外界压倒。
比如说,诸葛亮遇到荆轲前就曾许下立誓:“不许轻易放弃。
”同样的,刘备多次被曹操逼迫时不畏艰险,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们的故事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只有坚持理想,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其次,三国演义强调尊重贤良,以此来建立一种社会秩序。
尊重贤良可以激励新人们不断提升自己,摆脱贫寒的生活状态,跟随贤贤显贵的行列。
此外,尊重贤良也可以促进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使统治者和受治者之间能够有务义的交往。
比如,曹操一直尊重贤良,重用贤良的人才,他认为贤良的人才可以帮助他实现他的目标,并重用他们来加强统治。
最后,三国演义也强调重视师长教导,看重师徒关系。
师长教导是一种传统文化,其将良好的个性和美德传授给徒弟,使徒弟更加自信,勇于担当,使得社会可以更好的发展。
杨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惧任何危险,勇敢地率领西凉军,替袁绍作战。
他也是诸葛亮在战场上的助手,因为他拥有诸葛亮的教诲,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总之,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人们必须崇尚理想、尊重贤良、重视师长教导,以求自己的完善,努力奋斗,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8bbd3d6faf1ffc4ffe47ac8c.png)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文章来自/一剖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需留意的几点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阅历了一个由面见传播过程当中大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期不同,阶级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固然有一定的虚拟和想象,但又必需遭到历史的约束,即故事的根本历史轮廓,严重的历史事情、主要任务、严重活动都必需契合历史事实,这就形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难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我们能够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反对刘蜀鄙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征伐董卓的过程,实践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迂回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能够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落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气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动的。
固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附属位置,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结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规划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议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发明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比照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大众欢送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大众憎恨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如今一切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亲密联络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https://img.taocdn.com/s3/m/9af6b720f12d2af90242e632.png)
《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
关于它的主题,文化大革命前就提出了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说等观点。
之后,又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主要有:歌颂理想英雄说、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悲剧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宣扬用兵之道说、人才学教科书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总结历史经验说,等等。
这些观点,各有根据,各有道理,但又似乎很难从根本上否定其他说法。
对一部书的看法分歧如此之大,只能说明这部书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复杂,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且都各有充足论据。
因此,有人不赞成去研究主题,还有人干脆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主题。
我们觉得,一部作品,还是应该有主题;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题,还是有助于对作品的总体把握。
但是,并不宜企图用几个字或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好,否则,就难免挂一漏万,把本来很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单一化和简单化了。
《三国演义》的主题,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1、推崇仁政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仁是道德观念的核心;仁政是理想社会的蓝图。
孟子认为,一国之中,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要想作为一国之君,必须首先懂得如何顺民意、得人心,力行仁政王道。
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得人心,关键在于能否行仁政。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作者极力赞扬的一个力行仁政、堪称仁君的形象。
刘备是织席贩履出身,没大读过书,也没刻意练过武,文墨既不高,武艺也不强。
可他却能由当初的一方小吏,终于成为后来的一国之君,不靠文,不靠武,主要靠的是仁民爱物。
三国演义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119c7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d.png)
三国演义主题思想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深刻描绘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和人物命运,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本篇文档将探讨《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包括英雄气概、智勇才略、忠诚义气等。
1. 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英雄形象而闻名。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等。
这些英雄人物以其出色的勇气、智慧和领导才能,成为整个故事中最耀眼的存在。
英雄气概主要体现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中。
各个势力之间的军事对抗展现了英雄们的勇猛善战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无论是刘备和张飞在赤壁之战中巧妙布局,还是关羽在长板坡的百兵斩将,都体现了英雄人物们的威武之勇。
2. 智勇才略除了英雄气概外,智勇才略是《三国演义》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智谋和军事策略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诸葛亮,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深思熟虑的军事战略,成为整个故事中最具影响力的角色之一。
无论是七擒孟获的计谋,还是火烧赤壁的策略,都展现了诸葛亮的智勇才略。
此外,曹操和孙权也是具有智勇才略的重要角色。
曹操以其出色的军事策略,领导魏国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孙权则以智谋和对外交的熟悉,成为吴国的杰出统治者。
3. 忠诚义气忠诚义气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主题。
在这个乱世中,人们对于忠诚与背叛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刘备、关羽和张飞被誉为“桃园三结义”,他们坚守信义并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成为整个故事中最受人尊敬的人物。
他们之间的忠诚和义气不仅是朋友之间的情谊,也是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守。
然而,忠诚义气也在一些其他角色的身上得到体现。
如曹操虽为非魏国之民,但仍然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和兄弟义军,不惜策划斩杀吴国丞相庞统。
4. 道德品质《三国演义》中还强调了道德品质对于人物命运的重要影响。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及其悲剧精神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及其悲剧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cffb1f1c8d376eeaeaa31d3.png)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及其悲剧精神探讨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讨论《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和它的悲剧精神,小说中拥刘反曹的主旨思想倾向是贯穿作品的主线,也与作品的悲剧精神紧密联系,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确立为整部小说奠定了悲剧基础。
“美好事物的毁灭”,这是《三国演义》悲剧性的最生动写照。
关键词:《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三国演义》是一部演述汉末魏晋时期群雄争霸的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与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晋武帝太康二年(280年)吴亡为止,真实详尽地叙述了当时各个利益集体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历史。
从纵向上看,它描述了从汉平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从横向上看,它描述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斗争,展示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厚文化蕴含。
这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一部关于社会人生的不可多得的启示录。
它的主题思想与悲剧精神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三国演义》所体现的思想《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描写英雄的小说,作为一部从古至今不断被人们阅读、欣赏、阐释的小说经典,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文学为载体、以文化为传播途径的三国文化系统。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国家统一的向往罗贯中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表达了拥护仁君、憎恨奸臣、向往仁政的理想,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刘备虽为汉室之胄,但起家仅是“贩履织席”之辈,张飞以卖酒屠猪为生,而关羽更是一个流浪江湖的碌碌小贩。
此后刘备连遭困厄,流窜不定而寄人篱下,久而“叹髀肉复生,潸然泪下不住……曰:‘……日月蹉跎,老之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简短概括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简短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2178f12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9.png)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简短概括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叙事文学作品,由罗贯中创作,描写的是春秋末三国鼎立时期的斗争故事。
它把三国时代的历史,以及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混合在一起,塑造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形象。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世人喜爱。
《三国演义》正面描写了英雄人物的英勇和忠贞,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利害关系,突出了个人的智慧,勇敢和胆识。
作品中最显著的主题思想,就是“天下大乱而后尚,诸侯混战而复国”,阐述了明天
下大乱,混战不断,当国统一了才会有安宁时代的道理。
由此可以认识到,诸侯分裂,只会互相消耗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败亡,只有将诸侯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才能有效的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宁。
《三国演义》也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社会及文化主题。
作品中,描写了权谋的斗争、智谋的抉择,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心惶惶,权势易主的混乱局面。
另外,作品中普遍反映出“以利为先”的思想,赞扬出人们自私自利、物极必反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当时的科技、军事、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的思想意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场景。
总之,《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就是天下大乱而后尚,诸侯混战
而复国。
它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利害关系、个人智慧和勇敢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混乱局面、以利为先的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物极必反的思维方式。
《三国演义》是一部显著的叙事文学作品,耐人回
味,它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承载着伟大的历史和文化文明,为促进中华民族的联合而努力。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a3c5a0b1852458fb760b5615.png)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对于“正”与“邪”的分辨大抵是截然分明的,《三国演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书中代表“正”的一方是蜀汉,以刘备最为突出;代表“邪”的一方是曹魏,以曹操最为突出。
这是三国故事很久以来就形成的“拥刘反曹”倾向,只是在小说中表现得更充分。
《三国演义》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五丈原这五十一年间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的事只用十六回就草草收束。
“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有比较长远、复杂的历史和思想的背景。
在历史上。
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在正宗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
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
刘备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他的言行和曹操恰恰是鲜明的对比。
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更主要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愿望。
书中许田射猎、曹丕废帝、刘备正位等章节中流露了相当深厚的封建正统观念,但我们也可以看到。
作者强调正统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支持深得人心的刘备,而不是支持行将溃灭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人物,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只是可怜,并不可爱。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33497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e.png)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本文对《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进行解析,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塑造、忠诚与背叛、
智谋与勇武等方面。
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品德和性格特点。
例如,刘备被描绘成仁义之君,关
羽被塑造成武艺高强的忠诚将领,曹操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政治家。
忠诚与背叛
《三国演义》中的忠诚与背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这个动荡
的时期,人们的忠诚往往被考验,而背叛也是时常发生的。
通过对
各个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忠诚的力量和背叛的危害。
例如,关
羽对刘备忠心耿耿,而袁绍的部下颜良、文丑却因私心而背叛了他
们的主公。
智谋与勇武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勇武是不可分割的。
各个角色通过智谋和勇武的较量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能力。
曹操的奇谋百出,刘备的仁义之道,孙权的稳重冷静,都是《三国演义》中智谋与勇武的典型代表。
结论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物形象塑造、忠诚与背叛、智谋与勇武的描写,展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这些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ae229f2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e.png)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争斗、战争和人物命运,被誉为中国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即尊奉汉室皇帝刘备,而贬低曹操及其后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一、历史背景下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变化。
汉朝灭亡后,天下分裂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而在这三个国家中,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显然是最得人心的。
因为蜀汉是由汉室皇室后代所建立的,一直以来都有着执掌天下的理想,而这也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主要来源。
义烈元年(196年),曹操夺取了汉献帝,开始了他的割据自立。
此后的五十年中,曹操及其后代一直执掌魏国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然而,曹操的统治并不得民心,他的政治手段常常十分残酷,对敌人也十分狠毒,同时还极力鼓吹儒家道德伦理,自封“曹文化”。
相对而言,刘备在人民心目中更具有威望,他率领着黄巾起义军起义,深得百姓拥护。
同时,刘备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民众也更为认同,如“舍生取义”、“仁者无敌”等,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逐渐形成并发展。
二、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英雄形象,他具有高尚崇高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相比之下,曹操则被描绘成了一个凶狠、奸诈的反派形象,而且他的儒家思想也被渲染成虚伪、伪善。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
1、刘备的英雄形象刘备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其英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鲜明。
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成一个高尚的君子,他有着纯真正直、仁爱之心和舍身取义的精神。
他对朋友和部下很为关怀,经常向他们倾听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安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应从作者的经历以及书中的人物情节结合加以分析。
【关键词】三国、罗贯中、刘备、关羽、诸葛亮、忠君、义气、智慧正文:说起《三国演义》,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另一本著作《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很多情节大都源自于《三国志》,但有些情节,明显带有作者主观意向的修改。
比如《三国志》中记录的历史中刘备作为一方诸侯,是极具军事才能的,性格相对坚毅,而在《三国演义》刘备却成了一个毫无主见,情感丰富,动不动就眼泪满面的仁主。
甚至有句话叫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
那么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是不是作者罗贯中在心目中需要这么一个仁慈软弱的君王呢?那么首先,我们就需要看看罗贯中的人生经历。
罗贯中,山西省祁县人。
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
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
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
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约在公元1360~1364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
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
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
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从罗贯中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
罗贯中当过张士诚的幕僚(相当于参谋),有过军旅生涯(大约三年),经历过战火硝烟。
所以写起文章来往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如果换做一般的历史学教授或普通学究来写就未必有这样的水准了。
精彩的作品往往和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没有亲身参与元末农民战争的战火硝烟,没有战场上的戎马倥偬,决策判断时的疑虑重重、战机的稍纵即逝和危机时刻的千钧一发,作者即便有神来之笔也不会如此贴切的刻画人物和情节,可见《三国演义》是对元末农民战争的一种总结,既有战术战法上的总结,也有精神信仰上的总结,只是由于统一天下的是朱元璋而不是张士诚,所以这种战争总结也只能以小说的方式进行总结并流传于世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总结了一个时代,借用另一个时代去表现他心中的理想国,一个猛将辈出,谋臣如林的时代。
可是,历史不容他随意修改,大势走向早有定论,他只能在边边杈杈上做点文章。
所以刘备仁了,曹操奸了,关羽忠了,诸葛亮妖了……所以,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迎合大众的同时,又有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1.先看“拥刘反曹”这一观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
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
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贼子”来训话。
与此相反,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也是从属于他忠于汉室,是“汉室之胄”这一中心的,书中处处都突出了他“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这一特点。
细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无论是刘备的称王称帝,还是曹操的篡汉自立,本质上都没什么区别,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雄霸天下。
唯一不同的便是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曹操则采用了“秦天子以从众望”的手段。
但这都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地策略手段。
然而作者肯定和歌颂刘备,因为他是“汉室之胄”,夺取天下便是“继承汉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又时刻不忘否定和批驳曹操,就因为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乱臣贼子”。
可是,对于曹操的一些历史功绩和优秀人格,作者还是给予肯定的,比如征乌桓,反董寇,平中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知错能改,重视民生等等。
这就产生矛盾了,作者在对其抹黑的同时又不免被其闪光点所吸引,以至于反对之时又带有几分肯定。
他反的并非是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而是以曹操为代表的逆臣贼寇。
2、儒家的仁义思想作者是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故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体现了儒家精神,概括起来即是“仁”与“义”。
(1)“仁”的思想。
儒家学说是一种伦理哲学,以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作为其理论研讨的重点对象,而相对轻视对自然界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而“仁”则居于其学说的核心。
儒家的“仁”的思想是孔子提出的。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二是“仁者爱人”。
其中以“礼”为核心,这种礼所强调的,是以宗法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
而礼又是以“克己”与“爱人”构成两个支撑点的。
在作品中,这种仁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等级观念。
作者对封建制度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有着极大的认同。
以下凌上,犯上作乱,在作者看来是绝对不可以的。
书中写到了两次禅让,汉让魏和魏让晋,作者的态度都是否定的。
因为这破坏了封建社会相沿已久的既定的承递秩序。
因而他对任何僭越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许田射猎中,曹操用汉献帝的御用金箭射中一鹿,百官以为是献帝射中,纷纷跪在献帝马前高呼万岁。
而曹操驱马挡在献帝马前,接受群臣祝贺。
关公欲拍马而出斩曹操,被刘备死死拦住。
以后关公多次提到此事:“当时若我杀了老贼,何有今日!”但是儒家并不绝对否定“犯上作乱”,这要看君是否仁君。
因此汤武革命,被历代儒家信徒视为典范,而商汤周武也因此而成为圣人,地位高于那些苦谏丧身的贤人龙逢比干。
故暴虐之君不可不除。
孙皓妄杀大臣,残暴成性,荒淫无度,作者对他的作为是否定的,因此对他的灭亡就没有什么同情,只是如实叙说。
作者并不一概否定诛除暴君的做法。
在董卓废少立献时,作者通过大臣卢植之口说:“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他当然是反对董卓擅兴废立的,但是显然,并不一概的反对废除君主。
因为在儒家看来,社会的“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而谋逆造反和暴君施虐,都是对稳定状态的破坏,自然是不可容忍的。
②作品中的“仁”。
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拥刘反曹倾向,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这一思想。
而刘备之所以能在传说中被认定为天下英主,不仅是百姓,而且也有文人,是因为他的“仁义”。
这是他性格的核心。
刘备文韬武艺都不怎么样。
文彩横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者,书中大有人在。
曹植七步成诗,杨修智力不凡,张松过目不忘,当然还有诸葛亮那种政治天才,但是作者却偏偏说他“不甚好读书”。
他的武艺在作品中基本没有展示,只有三英战吕布时露了一手。
但张飞在作品中是吕布的克星,每一见之,必欲诛除,害得吕布说“翼德何故总要杀我”。
故张飞首先出战,连斗五十余合,越战越勇。
而此时天神一般的关公又拍马赶到,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助战。
虽说仍未战倒,但可以想见吕布之穷于应付。
而此时刘备舞双股剑冲上,实在有打太平拳的嫌疑。
难怪吕布此时架隔遮拦不定,飞马便回。
显然作者对这个人物的衡量标准不是文韬武艺,其用心在他处。
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搜罗到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一批文官武将,上下一心(人和),官兵誓死效命。
他靠的正是仁义,仁治天下,义统三军。
仁爱在他那里,又可分成统治者爱民与宽厚待人。
作品中的爱民思想是非常明显的。
在孔子那里,爱民思想是服从于礼治社会的要求的,而到了孟子那里,这种思想有了重大发展,具有了本体论的性质,特别地加以了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而《三国演义》在这方面,得之于孟子甚多。
董卓为了避开反董联军的锋芒,从洛阳迁都长安。
“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
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
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
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而董卓之所以迅速覆亡,失去民心是重要原因之一。
故他被杀之日后,“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
百姓过者,无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血腥恐怖的场面,却被作者写得痛快淋漓。
作者充分地描写了刘备仁爱待民的系列场景。
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博望坡大胜回新野时,百姓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弃樊城走襄阳,百姓相携跟随。
曹操大兵追至,而他日行仅十余里。
众将一致建议:“皆弃百姓,先行为止。
”刘备却哭泣着坚持:“举大事者皆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