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大气降水线:GMWL与LMWL
水文地质过程的识别
87Sr/86Sr识别混合关系
放射性同位素:时钟
在确定地下水年龄上,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据放射性 同位素衰变原理,利用同位素衰变方程确定地下水年龄:
同位素浓度
t 1 ln C
地下水的温度
地壳表层的热源: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的热流。
地壳表层按热量平衡关系分带:
变温带:地温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地带。下限15-30 m
常温带:地温基本等于当地平均年气温的地带。通常高出大气年均温度1- 2 oC 增温带:地温主要受地球内热影响的地带。地温梯度为n oC/100m,一般为3 oC/100m, 介于1.5 -4.0 oC/100m之间。西藏羊八井地温梯度为300 oC/100m(地热异常)
TDS很高,可达300 g/L SO42-减少或消失 出现H2S、CH4、铵、氮 pH值增高 钙Ca2+含量相对增加,Na+减少,rNa/rCl < 0.85 富集Br、I,Cl/Br变小
内生水
定义:源自地球深部层圈的地下水,亦即来自地球内部 在岩浆冷却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 典型化学特征不明
矿物的溶解度 岩土的空隙特征 水的溶解能力
盐类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浓缩作用
定义:蒸发浓缩作用是地下水通过蒸发排泄而引起水中成分的 浓缩,使水中盐分浓度增大、矿化度增高的现象 必备条件: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 低平地势控制下的水位埋深小的 地下水排泄区 松散岩土颗粒细小,毛细作用强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尺度
在封闭还原环境,有机质与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形成
火山喷发 H2S还可来自硫化矿物分解
指示意义: 封闭还原环境 H2S一般出现在深层地下水中,油田水中含量很高,常以此作 为寻找石油的间接标志SO42- → H2S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 4、氧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1)O2决定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状态,溶解氧含量
愈多,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氧化环境)愈 有利于氧化作用进行。从而影响水中元素的迁移。
如在含氧多的地下水中,Fe形成高价化合物而从水中 沉淀;反之,地下水中含O2少,形成低价态化合物而 易于在水中迁移。
(2)对金属材料具有侵蚀作用。如自来水管的锈蚀。 (3)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自然地理与地质发展历史给予地下水的化学面貌以深刻影响。
§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水温、颜色、透明度、味道、气味、比 重、放射性、导电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 存在的环境条件。
一、地下水的温度
水温变化范围可达100℃以上。在寒带和多年积雪地带,浅层的地下水 温可低达-5℃以下;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区浅层地下水的年平均温 度一般接近于当地年平均气温;在火山活动地区及地壳深处,地下水的温度很 高 , 可 超 过 100℃ 。 如 我 国 广 东 丰 良 地 区 在 地 下 800m 深 处 , 打 出 了 103.5℃的热水。
①变温带特征:
❖ 处于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带。 ❖ 由于太阳辐射能的周期变化,本带呈现地温的
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 地温昼夜变化影响地表以下1-2m深。年变化
影响深度一般为15-30m。
②常温、增温带的特征:
❖ 处于变温带以下一个厚度极小的地带。地温的年变化幅度<0.1℃的 地带。
❖ 地温一般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出1一2℃,可将当地的多年平均气温 作为常温带地温。
地下水的温度主要受当地气温、地温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地温 。
要研究地下水的温度,首先要研究地温的变化规律。
地壳表层有两个热能来源:

3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3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CaCO3 Al2O3· 2 SiO
CaSO4 NaCl
NaCl CaCO3
CaSO4 Al2O3· 2 SiO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ຫໍສະໝຸດ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注意: • 地下水的溶滤作用,往往会形成许多“过渡”类 型的水, 例如HCO3—Ca—Mg, SO4—Cl—Ca, HCO3—SO4—Ca—Mg等. • 含水层中水—岩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 溶滤作用外,还会(同时)发生许多其它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3 标型元素及元素的水迁移环境 (1)标型元素
其迁移决定着后生过程的地球化学特点的化学元素、 离子和化合物,称为标型元素、标型离子和标型化合物。 标型元素分组(两个基本组): 空气迁移的标型元素 水迁移的标型元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2)空气迁移的标型元素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地下水是元素在地壳中迁移的重要介质; 地下水中元素的迁移:
元素从矿物、岩浆、气体、生命体等物质转移到地下水; 元素进入地下水后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迁移。
元素的迁移作用是水文地球化学分带和地下 水化学成分变化的制约因素;研究元素在地下水 中的迁移是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M
***S
aquachem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3.1 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
3.2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主要作用及 影响因素 ; 3.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简介; 3.4 几种成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例如:成 矿元素的硫化物溶解度很低;氧化物和含氧盐很难溶解), 因此,如果金属和硫都是呈自由离子形式,则立即会超过化合物的溶度 积而沉淀。 那么金属硫矿床形成过程中元素是以什么形式迁移的?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是指在土壤和岩石间的孔隙中流动的水,其成分受到地质结构、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首先,地质结构是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岩石和土壤中,含有的矿物质种类和含量不同,这些矿物质的溶解度、离子交换能力、化学反应速率等都会影响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例如,含有大量硬度物质的石灰岩地区,地下水中的钙和镁离子浓度较高;而含有大量盐类的沙漠地区,地下水中的钠和氯离子浓度较高。

其次,气候也是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的干湿、寒暖和降水量等都会影响地下水循环和水文化学过程。

例如,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很容易蒸发,导致水中溶解的盐类浓度增加;而在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循环强,能更快地从地表流入地下水,从而形成的地下水高度不同,然后散布着不同的化学成分。

第三,植被的类型和密度也会影响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根据植被的不同类型,将直接或间接地吸收更多或更少的水分,降低或增加水中化学成分的浓度。

例如,草原植被可增加碳酸盐的含量,从而影响地下水的PH值;而森林植被能够起到过滤作用,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到地下水中。

最后,土壤类型也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土壤的特性决定其在水文学上的特殊能力,从而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多样性。

在不同的土壤中,溶质交换作用不同,而水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由此生成的。

例如,酸性土壤中的铝和铁离子容易流入地下水中,增加水的a值,改变水的化学组分。

综上所述,地下水化学成分是由地质结构、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

对此,我们应该注意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维护良好的地下水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二、 浓缩作用
• 定义:当水分蒸发时,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则 其矿化度相对增大,这种作用称为浓缩作用。
• 结果:高矿化度、以易溶离子为主的地下水(Cl-—Na+为主) • 发生条件:
– 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地势低平且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排泄区,有利 于毛细作用的颗粒细小的松散土层。
– 浓缩作用十分强烈的地区,可以形成矿化度大于300 g/L的地下咸水。
①阳离子被岩土吸附的能力不同:
➢ 阳离子被吸附能力强弱:
H+>Fe3+>Al3+>Ca2+>Mg2+>K+>Na+ (H+是个例外) ➢ 如:
CaSO4 (MgSO4 ) 2Na Na2SO4 Ca2 (Mg 2 )




四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因素
② 与地下水中离子浓度有关,某种离子的相对浓度增大, 则该种离子的交替吸附能也随之增大。
– 不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
– 高矿化的氯化钠型海水混入低矿化的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不 产定义:岩土颗粒的表面常带有负电荷, 能够吸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 附的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 就是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结果:某种阳离子减少,另一种阳离 子增多
四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因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1 溶滤作用 2 浓缩作用
目录
3 脱碳酸作用 4 脱硫酸作用
CONTENTS
5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6 混合作用 7 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定义:使地下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各种 作用,称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水文地球化学-形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地球化学作用

水文地球化学-形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地球化学作用
❖ 于是有: ΔG0 = -RTlnK
❖ 式 0.中0Δ0G803,14为k反J/应m的o标l;淮T为自绝由对能温变度化;,Kk为J/平m衡o常l;数R。为气体常数,等于
❖ 在标准状态下,T = 293.15K (T=25℃ + 273.15), 将R和T值代入上式, 并转换为以10为底的对数,则
❖ lgK= -0.175ΔG0 (ΔG0,以kJ/mol计) ❖ 只准状要态从下文的献Δ中G能0,查就到可反算应得中K所值有。组分的ΔGf值,即可算得标
若器壁不是刚性的,除了体系内部的压力必须处处均匀 外,还必须使体系的压力与外界(环境)的压力保持 相等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罗朝晖

焓或热含是一个状态函数,它是一种化学反应向环境提供的热 量总值,以符号H表示,ΔH指一种反应的焓变化。
在标准状态下,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摩尔纯物质时的焓变化, 称为标准生成焓, 以ΔHf表示。
地分下子水之是间一)种相真互实作溶用液,,它a 包不=括是rm相理互想碰溶撞液及;静水电中引各力种作离用子(,或作
式中用的的m结为果实是测,浓化度学(反m应o相l/对L)减;缓r,为一活部度分系离数子,在其反单应位中是不实起测 浓 中度,作计就的a和必用算倒m须,了数的对。就(单水因会L位/产中此m相生组,o同一分如l),定的果,均程实仍a为为度然测m活的用浓o度偏水度l/,差中加L。无。各以r量为组校为纲了分正无。保的,量但证实校纲是计测正的,算浓后系在的度的数实精进浓。际确行度应程化称用度学为,
热力学理论运用于化学时,称为化学热力学。化学热力学的主要内容是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化 学过程中的热效应,同第二定律并结合第三定律解决反应能否发生和有关化学平衡及相平衡的计 算和描述,这些对分析预测地下水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十分有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2.3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次是地表水(河、湖、彻等)。

这些水在进人含水层之前,已经含有某些物质,与岩土接触后再进一步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使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发生进一步变化。

使地下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2.3.1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

溶滤作用的结果,使岩土土失去一部分可溶物质,地下水则补充了新的组分。

实际上,当矿物岩类与水溶液接触时,同时发生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溶解作用与结晶作用。

溶滤作用的强度,即岩土中的组分转入水中的速率,取决于一系列因素。

首先,取决于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

显然,含岩盐沉积物中的NaCl将迅速转入地下水中,而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石英岩,是很难溶于水的。

其次,岩土的空隙特征是影响溶滤作用的另一因素。

缺乏裂隙的致密基岩,水难以与矿物盐类接触,溶滤作用也便无从发生。

第三,水的溶解能力决定着溶滤作用的强度。

水对某种盐类的溶解能力随该盐类浓度增加而减弱。

某一盐类的浓度达到其溶解度时,水对此盐类便失去了溶解能力。

因此,总的来说低矿化水溶解能力强而高矿化水溶解能力弱。

第四,水中CO2、O2等气体成分的含量决定着某些盐类的溶解能力。

水中CO2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

水中O2的含量愈高,溶解硫化物的能力愈强。

最后,水的流动状况是影响其溶解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流动停滞的地下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中溶解盐类增多,CO2、O2等气体耗失,最终将失去溶解能力,溶滤作用便告终止。

地下水流动迅速时,含有大量CO2和O2的低矿化度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不断入渗更新含水层中原有的溶解能力降低了的水,地下水便经常保持强的溶解能力,岩土中的组分不断向水中转移,溶滤作用便持续地进行。

由此可知,地下水的径流与交替强度是决定溶滤作用强度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溶滤作用是一种与一定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相联系的历史过程。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特点
溶解度大,随矿化度增大,含量增大 在水中最为稳定:不为植物和细菌摄取,不被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水
中迁移能力强
硫酸根SO42-
SO42- 的来源
(黄铁矿)
沉积岩盐类、石膏的溶解
金属硫化物的氧化(煤系地层)
火山喷发
人类活动 产生SO2
“酸雨”
SO42- 的特点 • 水中迁移能力很强,但次于Cl-
大气降水线:GMWL与LMWL
水文地质过程的识别
87Sr/86Sr识别混合关系
放射性同位素:时钟
在确定地下水年龄上,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据放射性 同位素衰变原理,利用同位素衰变方程确定地下水年龄:
式中:
C0 为补给时放射性同位素浓度(也称输入函数) C为计算时放射性同位素浓度
t 1 ln C
特点:含量通常较Na+低;高TDS水中含量较多 为植物摄取 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石、绢云母等)
来源
Na+
沉积岩中岩盐的溶解(钠盐) 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风化溶解 海水
酸性岩浆岩区常形成Na-HCO3型水 水中阳离子以Na+为主时,HCO3-浓度可超过与Ca2+伴生时的上限
何为同位素
Co
不同定年方法适用的时间尺度
放射性同位素也可用于示踪
其它组分
次要离子:包括H+、Fe2+、Fe3+、Mn2+、NH4+、OH-、 NO2-、NO-、CO32-、SiO32-、PO43-等 微量组分:Br、I、F、B、Sr等 胶体:Fe(OH)3、Al(OH)3、H2SiO3 有机质:可增加地下水的酸度,有利于还原 微生物:① 氧化环境:硫细菌、铁细菌等;②还原环境: 脱硫酸细菌等;③ 污染水:致病细菌

第3章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与特征解析

第3章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与特征解析

– 也称为封存水,埋藏于地质构造比较封 闭的地下环境中,其成分可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形成沉积物时盆地的特点。
– 在沉积-埋藏水的形成过程中,一般经历 以下的演化阶段,下面以海相地层为例 说明。
– 以上演化过程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可
能会循环往复许多次。由此可见,沉积-
埋藏水的形成过程及其水化学成分是非
常复杂的。
水受挤压进入含水层 渗入阶段:沉积物出露地表,大 气水或地表水入渗,并驱替沉积
水,发生水交替作用
• 溶滤-渗入水
第3章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与特征解析 下一个挤压阶段:形成新的淤泥、
– 溶滤-渗入水为大气起源,溶滤作用对地
粘土;含水层中的水由中心向盆
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地两侧运移
• 沉积-埋藏水
• 以富含O2的入渗第3水章地进下水入化学含成黄分形铁成与矿特的征解沉析 积层为例
– 沉积层中黄铁矿溶解,地下水中形成Fe2+与SO42– 上述反应生成的硫酸与碳酸盐岩反应,可生成CO2,并进一步促进
碳酸盐岩的溶解,形成SO4.HCO3型水;若无碳酸岩存在,则形成 SO4型水 – 在强氧化条件下,且有碳酸盐岩存在时,硫酸被中和,pH增高, 可析出氢氧化铁沉淀
• As、Fe、Mn形成易溶化合物,有利于其随地下水迁移,并加强了对农作 物的危害
• Cr、Zn、Cu、Cd形成难溶化合物,阻碍其随地下水迁移,并减小了对农 作物的危害
二、植物-土壤影响阶段
第3章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与特征解析
• 经过植物-土壤的地下水的特征
– 含有数量可观的碳酸 – 未被氧化的有机化合物的进一步分解将使水中碳酸进一步提高 – 相对于碳酸盐矿物与原生铝硅酸盐矿物,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即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HCO 3 -,直至耗尽H2CO3 存在石膏、硬石膏时 水中富含CaSO4,Na/Cl>>1, Cl.SO4-Na,微量
Br、I、NH4
三、水-岩相互作用阶段 溶滤作用
当水中存在有机物时
硫酸盐被还原为H2S,H2S与Fe结合成FeS2 渗入水由Cl.SO4-Na Cl.HCO3-Na;pH=7-8 渗入水继续稀释古海水,氯化物被消耗,形成HCO3. Cl -Na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
目前,概念尚未统一,分类原则各异,名词术 语较多
按照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基本作用,可分为: 外生水
溶滤-渗入水 沉积-埋藏水
内生水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
溶滤-渗入水 大气起源,溶滤作用
沉积-埋藏水 封闭地质构造较环境中 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
含有数量可观的碳酸类化合物,未被氧化的有机化合物 的进一步分解将使水中碳酸化合物含量进一步提高。
上述两点决定了地下水具有很强的与围岩介 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三、水-岩相互作用阶段 溶滤作用
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取决于
盐类的性质; 水的成分; 环境的热力学条件
水-岩地球化学作用类型
溶解作用 氧化还原作用
pH7.8
重库尔碳洛酸夫-硫式酸-钙M钠0.4镁3 H水CCOa43397.1.8SNOa24383.9.8CMl2g2.826.N6 OK032..90F0.3
pH6.82
三种渗入成因的地下水
NaHCO3型水(苏打水)
rNa/rCl>1 (rNa-rCl)/rSO4>1
Na2SO4型水
形成作用与条件
3、风化作用
原理
含Na的铝硅酸盐矿物(为长石)在含CO2的大气降水作用下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CaHCO3 2 Na2 SO4 CaSO 4 2 NaHCO 3 – 条件:湖滨、河边等场所,地表水混入地下水;深层地下水补 给浅层地下水,或者相反。都会产生两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地下 水的混合作用。
2018/11/5
13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 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作用
– 概念:一方面,废弃物污染地下水;另一方面,人为地大范 围地改变地下水的形成条件。从而都使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发 生变化。 – 结果:两种相反的结果。重要的是利用水文地质及水化学的 知识,使地下水水质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 补给地下水的大气降水矿化度很低,一般在0.02g/L— 0.05g/L。
• 地下水与岩石的进一步接触,发生一系列化学成分的 形成作用,使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多样化,矿化度也随 之升高。
2018/11/5
3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 溶滤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形成作用
– 概念:在地下水与岩土相互接触中和相互作用下, 岩土中的一部分物质转入水中的机制和过程。
2018/11/5
22
复习思考题
•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的概念
– 溶滤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浓缩作用及其产生的条件; – 脱碳酸作用及其形成机制 – 脱硫酸作用及其形成机制
–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成因类型; • 溶滤水及其化学特征的影响因素;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简分析、全分析及二者的区别
2 – 机制: SO4 2C 2H 2O H2 S 2HCO3
– 结果:使地下水中的硫酸根离子减少甚至消失,重碳酸离子增 加,pH值增大。
2018/11/5
11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工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工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HF SO2 Cl2
放射性和核反应来源的气体 He(氦) Rn(氡)
chd-qw
12
1.氧和氮
①来源:
主要来自大气,随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一起进入地下;也 有生物来源;对氮还有化学来源。
②影响氧含量的因素:
(1)淡水含量高。氧在水中的溶液度较大,在15℃、 101324 .62Pa(一个大气压 )下,每升蒸馏水可溶解氧 10.06mg(7.04cm3/l)。
§ 5.3.1 主要气体成分
地下水中气体含量尽管很少,但对其研究:
①可以帮助弄清地下水赋存的环境;
②对其它组分的存在影响很大。
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
空气来源 N2 O2 CO2 Ne(氖) Ar(氩)
生物来源 CH4 CO2 N2 H2S H2 O2
化学来源
CO2 H2S H2 CH4 CO N2 HCl
chd-qw
14
一个大气压下,温度与氧含量的关系:
温度℃
氧含量
mg/l
cm3/l
0
14.56
10.19
10
11.25
7.87
15
10.06
7.04
20
9.09
6.36
chd-qw
15
③反映的环境:地下水中氧的多少,表明了地下水
所处的氧化还原的环境。O2较N2活泼的多,当处在封 闭环境中或水源被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氧化作用,溶 液氧很快被消耗,当得不到补充时,氧缺少;厌氧细 菌繁殖并活跃起来,有机物质发生腐败作用,使水源 产生臭气。
17
2.H2S
水中的H2S气体具有臭鸡蛋味。 ①来源:主要来自硫酸盐的还原,另外可来
自火山喷发气体的析出。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水-岩相互作用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水-岩相互作用
上式中仅包括常量组分;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1、地下水中碳酸的组成
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 (1)游离碳酸:以溶解的CO2(aq)和H2CO3形态存在,习惯上 记为“H2CO3*”。水中以CO2(aq)为主, H2CO3一般只占其总 和的1%。 游离CO2:溶解于水中的CO2 CaCO3 + CO2 + H2O = Ca2+ + 2HCO3当水中含有一定数量HCO3-时,就必须有一定数量溶解于水的 CO2与之相平衡,这部分与HCO3-相平衡的CO2 ,称为“平衡 CO2”。当水中游离CO2的含量高于平衡的需要时,碳酸钙便被 溶解,这种能与碳酸钙起反应的一部分游离CO2称为“侵蚀性 CO2”。
1.087 0.194 4.13
1.128 0.613
(1) 计算溶液的离子强度I I =1/2 (0.002046×22+0.00016×22+0.001087+0.000194+0.00413+ 0.000177×22+0.001128+0.000613) = 0.019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验结果表明,Debye-Hückel公式仅适用于 离子强度小于0.1的溶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2)Davies 方程
A: 由于缺少了离子大小参数,Davies方程给出的 具有相同离子强度的电解质,相同电荷数离子的 活度系数相同。 B: 适用于离子强度为0.1-0.7 mol/kg C: MINTEQ使用,但后面一项是 0.24 I。
K1[H 2CO 3 ] [HCO ] [H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水排出后遇到灰岩: CaCO 3 H Ca 2 HCO3
碳酸钙溶解, pH值升高, 水中Ca2+, HCO3-增加.
脱硫酸作用:
在封闭、富含有机质的还原环境中,在脱硫酸菌的参与下 进行脱硫酸作用: SO2-4(CaSO4)+C有机→CaS+CO2+H2O CaS+CO2+H2O →CaCO3+ H2S 作用的结果是水中SO42-减少乃至消失,出现H2S, HCO3-含量增加。 NaSO4 →HCO3—Na 可发生在湖泊、海洋底部淤泥沉积物中,沼泽及自流盆地 深部承压含水层中,尤其是油田水中。
• 在高矿化度的水中, Cl-离子占首位,它与主要阳离子形 成易溶盐。
矿化度高低是由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由相应 矿物的溶解度决定。
溶滤作用与地下水中HCO3-,Ca2+,Mg2+的形成:
大气降水降落过程中吸收了大气中的O2和CO2,进入地
下后又吸收了土壤中因有机质氧化而产生的CO2 ,因此,
大气降水不仅可以溶解NaCl, CaSO4等易溶物质,而且可 以溶解较难溶解的CaCO3: CaCO3十CO2十H2O Ca+ 十 2HCO3这样,就形成了低矿化度的HCO3—Ca,HCO3—
氧化环境;无硫化氢的还原(潜育)环境;硫化氢还原环境
由硫化氢含量所决定,而不取决于 氧化还原电位值。
根据空气迁移元素组成划分的三种氧化还原环境 氧化还原 环境
氧化环境
特点
标型元素
水中存在自由氧或其它强氧化剂; 变价元素处于高度氧化状态(Fe3+, Mn4+, Cu2+, V5+, S6+); 岩体染成红、棕、黄色; Eh值一般﹥0.15伏特 无硫化氢还原 水中不含自由氧或其它强氧化剂或只含少量氧 环境 (﹤3mg/L), 不含H2S( ﹤1mg/L),含CO2; Fe, Mn处于低价态( Fe2+, Mn2+),易移动; 岩体呈淡绿色、灰色和兰色; Eh值一般﹤ 0.15伏特
三线图示法
图示地下水主要组分
Mg: 14% Ca: 35% Na+K: 51% SO4: 1% Cl: 8% HCO3+CO3: 91%
阴阳离子毫克当量 百分数
Mg SO4
Ca Na + K HCO3 + CO3
Cl
***D
***R
***M
***S
aquachem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弱 强 稍弱或接近
自由离子(单一离子) 络阴离子
(从OH-夺出02- ,并与之结合形成 酸根)
不固定(随溶液酸碱度变化)
碱性溶液:络阴离子
酸性溶液:自由离子或氢氧化物
还取决于地下水的酸碱度
离子电位:以原子价单位表示的离子电荷Z(阳离 子) 与以埃表示的离子半径r之比。 离子电位=Z(原子价)/ r(离子半径)
标型离子是Ca2+和SO42-
碱性苏打型(pH ﹥8.5) 标型离子是HCO -,Na+ 3
4 地球化学垒
定义:表生带内在短距离内元素迁移的条件明显改变,并 导致化学元素浓集的地段。 类型:根据其形成原因,分为: 机械垒:水流运动速度改变的地段,金、锡等的冲积矿 床的形成; 物理化学垒:物理化学状况、特别是酸碱与氧化还原条 件的改变而形成。氧化垒、还原垒、酸性垒、碱性垒、蒸 发垒、吸附垒 生物垒:生物累积作用形成。土壤腐殖质层,微生物群
Ca—Mg水。
在火成岩地区,溶滤富含Na+,K+矿物的火 成岩的结果是,形成低矿化度的HCO3—Na或硅
酸和硅酸—重碳酸盐水。
2 NaAlSi 3 O8 ( s ) 2 H 2 CO 3 9 H 2 O Al 2 Si2 O5 (OH ) 4 ( s ) 4 H 4 SiO 4 2 Na 2HCO3
脱碳酸作用
碳酸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中CO2含量关系密切。 当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时,水中溶解CO2的数量就会减少, 这时水中HCO3-便与Ca2+,Mg2+ , Fe2+ 结合形成沉淀。 Ca+ 十 2HCO3- CaCO3十CO2十H2O 由于CO2的逸出使水中HCO3-,Ca2+,Mg2+ , Fe2+ 的含量 减少的现象,称为“脱碳酸作用”。 由于大量CO2的逸出,往往在泉口形成泉华。
1.4 混合作用 两种或数种不同化学成分或矿化度的地下水 相混合所形成的地下水,其化学成分与混合前的 地下水都有所不同。
海水入侵;热、冷水混合;不同含水层地下水混合
A.H.奥吉尔维提出了关于地下水混合问题的数学分 析方法:两种不同的水(淡水和高矿化度水)混 合时产生一系列的中间型(混合)水,其成分变 化服从直线方程式:
第二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中的 几个主要作用及影响因素
1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中的 几个主要作用
溶滤作用(溶解作用)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氧化还原作用 混合作用 浓缩作用
1.1 溶滤作用(溶解作用) (1)定义:岩石中某些组分进入水中的过程. 对于矿物而言,溶滤是指不破坏其结晶格架, 而有一部分元素进入水中的过程.
2.2
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形式
(1)元素的真溶液迁移形式
在真溶液中,元素可以以自由离子、络阴离子和 络合物的形式迁移; 许多成矿元素在溶液中是以络合物形式迁移的
如:成 矿元素的硫化物溶解度很低;氧化物和含氧盐很难溶解), 因此,如果金属和硫都是呈自由离子形式,则立即会超过化合物的溶度 积而沉淀。 那么金属硫矿床形成过程中元素是以什么形式迁移的?
3 标型元素及元素的水迁移环境 (1)标型元素
其迁移决定着后生过程的地球化学特点的化学元素、 离子和化合物,称为标型元素、标型离子和标型化合物。 标型元素分组(两个基本组): 空气迁移的标型元素 水迁移的标型元素
(2)空气迁移的标型元素
以气态形式迁移,氧,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空气迁移的标型元素(气体)主要影响(或反映)了 表生过程的氧化还原条件。 根据空气迁移元素的组成,可区分出表生带三种主要 的氧化—还原环境:
(2)胶体溶液迁移形式
胶体的性质: 比表面积大; (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能,表面电力和吸附能力) 胶体的质点带有一定电荷
同一种胶体的质点在溶液中由于相同电荷排斥不
易凝聚和沉淀, 有利于元素迁移; 胶体质点电荷被中和时, 胶体就会发生凝聚和沉淀; 胶体质点具有从介质中吸附各种元素的离子的能力, 从而造成元素的集中或富集.
Spring Sinter in th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SA (1)
Spring Sinter in th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SA (3)
1.2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改变水的类型和硬度 例如形成 HCO3—Na,SO4—Na水
地下水是元素在地壳中迁移的重要介质; 地下水中元素的迁移:
元素从矿物、岩浆、气体、生命等物质转移到地下水; 元素进入地下水后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迁移。
元素的迁移作用是水文地球化学分带和地下水化学 成分变化的制约因素;研究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 移是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形式
溶滤作用与地下水中SO42-,Ca2+的形成:
溶滤作用造成地下水的矿化度增加的另一个来源是硫
酸盐,其中主要是硫酸钙。地下水溶解石膏和硬石膏后,
便形成矿化度较高的SO4—Ca水。
CaSO4· 2O Ca2+ + SO42- + 2H2O 2H
溶滤作用形成的SO4—Ca水的矿化度在1.5—2.5g/L 左 右。 当水变为SO4—Cl—Ca时,矿化度可更高。在缺乏氯 化物的硫酸盐水中,如果其矿化度超过2.5g/L ,那么不仅 是硫酸盐矿物的溶滤,可能还有硫化物的氧化。
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主要作用及影 响因素 ;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简介; 几种成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 1 元素的迁移
定义: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 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类型:机械迁移:水,空气
化学与物理化学迁移:硅酸盐熔体,水及水溶液,气体 生物或生物地球化学迁移:植物吸收(湿地法),根系CO2
HCO3—Ca →HCO3—Na
灌溉地段洗盐时; 海退作用后,海相沉积物中
1.3 氧化还原作用
P43 例题1.7
2FeS 2 7O2 2H 2O 4SO2 2Fe 2 4H
4
4 Fe 2 O2 10H 2O 4 Fe(OH) 8H 3
反应分两步, 结果形成SO42-, Fe3+高的酸性水,以及铁褐色 Fe(OH)3沉淀.
y= ax+b
x : 混合水的矿化度 (g/L); y : 混合水中某一组分的含量 (g/L) ; a, b: 在两种基本的水以不同比例混合时,对于某 两种固定的组分, a, b是常数。
y
I2
元素含量(g/L)
y= ax+b
I1
x
矿化度(g/L)
水的混合作用图解
公式推导: • 取某高矿化度水A升,其矿化度为P克/升, 某一组分含量为 S克/升; • 取某淡水B升,其矿化度为P′克/升, 其同一组分含量为S′克 /升. 假设这两种水混合后, 其矿化度为x克/升, 同一组分的 含量为y克/升, 则: AP+BP′=x (A+B)=Ax+Bx (1) AS+BS′=y (A+B)=Ay+By (2)
通常所说的溶滤作用也包括溶解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