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遥二中高二年级十月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满分50分)

1.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2.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B.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C.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3.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

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4.朱熹《朱子语类》中讲:“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以下解释忠实于材料原意的是

A.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

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

C.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

D.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

5.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宋代商业都市繁盛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6.《红楼梦》中迎春曾用一个灯谜来说明我国古代一工具的神奇:“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乱纷纷?只为阴阳数不同。”该灯谜的谜底应是

A.司南 B.浑仪 C.算盘 D.活字

7.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C.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

8.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 D.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

9.“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10.(题文)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1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A.主权在民 B.君民平等 C.反对君主专制 D.实行君主立宪

12.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1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董仲舒在君主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

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

15.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诗词经义不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16.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贵贱不乱,才是法度。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尊重贵族呢?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这反映的是

A.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 B.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

C.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 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

17.明代文人的作品逐步具有了商品属性,郑板桥公开开出自己的书画价格(时称“笔榜”)。袁枚给某盐商题跋22个字,得了2000两银子,成为最善经营文化产业的文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开始重视文化修养 B.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C.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18.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A.道家放弃了无为主张 B.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19.民国成立之前,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关于“四大发明”的记载;民国以来,教科书编纂者们逐步把有争议的“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民国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的主要目的是

A.培育民族精神 B.弘扬侍统文化

C.倡导学术自由 D.激发学史兴趣

20.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21.宋代邵雍认为,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程颢和程颐主张诗歌应”吟咏性情,涵畅道里”;钱钟书在其《宋诗选注序》中也说道:“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这些言论反映出宋代诗歌

A.存在空洞无物的弊端 B.具有浅显易懂的特点

C.和唐代相比出现倒退 D.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