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式立交交叉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照明介绍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照明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e806a6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b.png)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照明介绍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照明比较复杂,应注意下列几点:
(1)应有充足的环境照明,以显示所有的复杂现象及整个环境的特点,使驾驶员随时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支向。
(2)当互通式立体交叉(如远离城区的立交)不设连续照明时,在交叉口、出入口、曲线路段、坡道等交通复杂的路段都应设置照明,而且要增设过渡照明,即把照明延伸到这些路段以外,并逐渐降低亮度水平,以利于驾驶员的视觉适应。
过渡照明路段的长度同汽车速度及亮度水平有关,就路面亮度水平(约2cd/㎡)而言,人眼的暗适应一般需要10s,若行车速度为100km/h,则增设过渡照明的路段长度约为280m。
过渡照明的设置办法通常是保持灯具原来的安装高度和间距不变,逐渐减少光源功率,直至0.3cd/㎡的亮度水平。
若装设照明的路段亮度水平比较低,行车速度也比较低,就不必考虑过渡照明。
(3)互通式立体交叉总是由平面交叉、曲线路段、坡道、分离式立体交叉中某几种形式所组成的。
采用常规照明方式时可采取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但必须使各个部分的照明互相协调。
(4)大型互通式立体交叉宜优先采用高杆照明,并应符合高杆照明的设计原则。
互通式立交名词解释
![互通式立交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cc5d80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4.png)
互通式立交名词解释
互通式立交,又被称为互通立交、互通节点或互通交汇处,是一种交通建设设施,用于将两条或多条道路在交汇处进行无信号控制的交通运行。
互通式立交是现代化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和其他繁忙的交叉口。
在互通式立交中,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钻石型和方形型。
钻石型互通式立交通常用于连接两条等级相近的道路,如市区内的快速路与高速公路的连接;而方形型互通式立交则常用于连接两条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如高速公路之间的连接。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旨在提高交通流的效率和安全性。
它通过在立交桥上建设匝道和出入口通道,使车辆能够在不受信号灯控制的情况下进行高速直行、转弯和掉头操作。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减少交通拥堵,提高车辆通过立交的速度和运行的流畅性。
互通式立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土地利用、交通需求、环境保护和人口流动等。
设计者需要充分分析和评估各种因素,确保立交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完善。
此外,互通式立交的建设还需要满足相关的交通规范和标准,以确保道路的安全和可靠性。
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和道路运输的日益增加,互通式立交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它可以为交通流提供高效便捷的通行方式,减少行驶时间和车辆排放,促
进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互通式立交的建设还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此,互通式立交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选型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选型](https://img.taocdn.com/s3/m/fcca6a1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f.png)
图1 喇叭形图2 定向 Y 形图3 半定向Y 形 况。
这种形式的立交是对定向Y 形立体 交叉的改进,将定左转匝道改为半定向 匝道,即左转弯车辆由行车道的右侧分 离或汇入正线。
四肢立体交叉 常用的、有代表性的四肢立交主要有菱形、全苜蓿叶式、部分苜蓿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选型文/贾铁莉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 必然要修建大量互通式立体交叉,以实现道路之间空间交叉和行 车方向的转换。
纵观互通式立交的 发展,它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增长和汽 车工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道路交通设 施,是高速公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 分。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规划布局 合理与否,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 高、交通的安全、行驶时间的节省和 高速公路功能的发挥有很大影响。
因 此,如何选择功能合理、造型美观的 互通式立体交叉型式尤为重要。
互通式立交形式选择的影响 因素影响互通式立交形式选择的因素 很多,可概括为道路、交通、环境及 自然条件。
交叉公路的功能、性质、 出入交通量以及是否合并设置收费站 等决定了互通式立交的基本类型,即 一般互通式立交或枢纽互通式立交。
并可构造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比方 案,再对这些方案在交通适应能力 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技术特征 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比选,最终选 择出合理的互通立交形式。
选形是否 合理,不仅影响立交本身的功能,而 且对地区规划、地方交通的发挥及自然环境等都有密切关系。
互通式立交的形式及特点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问题实质 就是各种左右转弯匝道的选择和组合问 题,随匝道的不同布置,会形成许多不 同形式的立体交叉,其特性和适用性各 不相同。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交汇入至交 叉点的道路数目可分为三肢立体交叉、 四肢立体交叉和多肢立体交叉,设计中经常遇到的是三肢和四肢立体交叉。
三肢立体交叉 喇叭形 喇叭形立体交叉适用于高速公路 与一般道路相交的T 形交叉,是三肢立 交的代表形式。
它是由一个环圈式匝道(转向约270°)和一个半定向匝道来 实现车辆左转弯的全互通式立交形式。
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https://img.taocdn.com/s3/m/7377d503763231126edb11c1.png)
互通式立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猛。
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及干线公路的发展,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确保行车安全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保证车辆大量、快速、安全地通过交叉口,根本途径是运用一种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实行分离的新的交叉子女更是——立体交叉。
在公路网的建设中,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网络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整条公路的设计质量,对交叉道路交通的分流、合流、承上启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之间或者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时所采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高速公路重要构造物之一,它是公路网中最完美的沟通设施。
互通式立交除了具有路线设计的一些特点外,还受到小区域车辆行驶轨迹多向性,行驶速度多边性、线性元素多元化的影响。
在技术上具有一定复杂性。
如何正确把我互通式立交设计要素,合理选定互通式立交,准确的应用各项技术指标,对保证互通式立交工具有完善的交通功能,较高的服务水平、行车安全舒适、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占用土地和拆迁建筑物,提升公路景观效果等至关重要一、交叉口交通特性的分析在公路网规划和城市规划当中,交通状态分析是交通规划必不可少的,由于道路的纵横交错而形成很多交叉口,在交叉口内交通流运动状态不外乎直行、左转弯、右转弯三个行驶方向在此汇集,通过。
倘若在同一平面上,各方向车辆相互交织,产生许多交织段和冲突点,并形成复杂的交通状态,使车速大大降低,路口通行能力减小,交通安全恶化,由此而产生交通瓶颈,所以在交叉口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在所有交通事故中居首。
在交叉口内产生交通干扰的原因,是由于出现了交通流线间的分流点、合流点和冲突点三类交通特正点,解决道路平面交叉的工程方法,是将相交道路通过建造立体结构物设施,把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分别布置在不同空间高度上,即为设置立体交叉。
采用互通立体交叉不但可以改善交叉口的交通,使其顺畅有效通行,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而且可以大大改善行车条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车速。
互通式立体交叉说明
![互通式立体交叉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4f2694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9.png)
二、设计标准2.1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26m;2.2设计速度:100 km/h。
2.3设计荷载:公路-I级。
2.4地震:本标段地震动加速度峰值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5桥下净空:项目区内目前没有通航河流,基本无水路运输量。
2.6设计洪水频率:1/100。
2.7通道的长度,满足路基宽度的设计要求。
三、互通式立交和服务设施本标段共设置互通立交1处,为车村互通式立交;天桥1座。
3.1铁门枢纽互通式立交(1)设置位置及地形状况根据现场地形条件,结合遂平县规划及政府意见,车村互通式立交布设于车村镇东侧约6公里处,距离东侧木扎岭景区约6公里。
连接道路为北侧的国道G311,与本项目进行交通转。
车村镇位于伏牛山腹地,洛阳市嵩县南部,地域辽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众多的的奇山秀水、原始生态等自然风光,又有不少古迹、寺庙、革命纪念地等人文景观。
互通的设置为车村镇及周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环境基础。
本互通采用混合苜蓿叶互通式立交,主线上跨连霍高速。
匝道设计时速采用60/40公里/小时,双车道匝道路基宽10.5米,单车道匝道路基宽9.0米。
(2)主要技术指标①主线:平面设计:立交范围为K0-850~K2+150,总长3000米,最小平曲线半径R=1070米。
纵面设计:立交区最大纵坡为-2.100%,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形竖曲线半径R=10000米。
横断面设计:本互通式立交区主线路基宽26米,双向四车道,行车道宽度为3.75米;中间带宽4.5米(中央分隔带宽2.0米,路缘带宽2×0.75米);硬路肩3米(含路缘带0.5米);土路肩宽0.75米。
横坡设计:主线最大横坡为4%,土路肩采用4%的横坡。
变速车道:单出口减速车道按直接式设置,长度不小于125米,渐变段长度不小于90米;单入口加速车道按平行式设置,长度不小于200米;渐变段长度不小于80米。
双出口减速车道按直接式设置,长度不小于190米,辅助车道长度不小于300米,渐变段长度不小于80米;双入口加速车道按直接式设置,长度不小于350米;辅助车道长度不小于350米;渐变段长度不小于160米。
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67755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0.png)
公路立体交叉
(2)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这是一种低级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代表形式有部分苜蓿叶式立交和菱形立交等。
互通式 立交分类
互通式 立交分类
公路立体交叉
(2)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其 特点是形式简单,仅需一座跨线 的构造物、占地少,造价低,但 存在平面交叉(匝道与次要路 线),对行车干扰大。适用一级 公路与较低等级公路相交,个别 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 或用地和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 用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 分类
立体交叉 分类
公路立体交叉
按交通功能分类 2.互通式立体交叉
不仅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而且上、下道 之间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这种立交, 车辆可以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消灭了冲突点,各方向行车 相互干扰小,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价高。互通式立 体交叉适用于高速公路与其他各类道路、大城市出人口道路, 以及重要港口、机场或游览圣地的道路相交处。
三岔的喇叭形立交
互通式 立交分类
公路立体交叉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通行能 力大,各方向均能通行,使 用较普遍,但占地大、投资 多,交通组织复杂,左转车 辆需通过立交桥后再沿环行 匝道右转270°,绕行距离长, 一般适用于高速公路或城市 外围郊区道路上。
苜蓿叶形立交
互通式 立交分类
公路立体交叉
苜蓿叶形立交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1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公路立体交叉
定义: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 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道路连接方式。
立体交叉 定义
公路立体交叉
01
公路立体 交叉
02
分离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交叉PPT课件
![互通式立交交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3c952358fafab069dc026a.png)
第一节 互通立交的分类与分级
.
1
入口 出口
构造物
正线 匝道
.
2
第七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一节 互通立交的分类与分级
立体交叉:采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路线在不同的平面上相互交 叉的交通设施。
一、立体交叉分类: (1)按路网系统功能:枢纽型、服务型和疏导型。 (2)按交通组织特性:完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简单互通 式和分离式。 (3)按交通组织特性:无交织型(全自由流)、有交织型 (部分紊流)和平交型(局部冲突点)。
.
3
第七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一节 互通立交的分类与分级
二、立体交叉分级: 1.公路互通式立交分级:枢纽互通式立交和一般互通式立交。 2.城市道路立体交叉根据相交道路及其直行车流、转向车流行驶
特征分级:枢纽立交、一般互通式立交、简单立交和分离式立 交。
.
4
第七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一节 互通立交的分类与分级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一)三路立体交叉
.
16
第七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一节 互通立交的分类与分级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1.四路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定向式立交
优点: (1)匝道转弯半径大,行车方向明确,路径短捷; (2)能为转弯车辆提供高速的定向运行,通行能力大;(3) 无交织,无冲突点,行车安全。 缺点:(1)存在左侧分离和左侧汇入的困难;(2)正线双 向行车道之间必须拉开足够距离,直行车辆略有绕行;(3) 跨线结构物数量多,层次高,占地面积大,造价高。
.
6
第七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一节 互通立交的分类与分级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https://img.taocdn.com/s3/m/4e27aa4559eef8c75fbfb39b.png)
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与选型马家宇(河南省新开元路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一、互通式立交简介1.路线交叉的分类加铺转角式公路与铁路交叉渠化平面交叉环形交叉(俗称转盘)交通信号灯管制路线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立体交叉公路与管线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尽可能消灭冲突点或减少改善冲突点。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察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固定路径行驶,以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善冲突点和分合流点的位置及角度。
(3)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环形平面交叉可以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进行交织,消灭了冲突点。
(4)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
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2.互通式立交发展概况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
由于其社会、经济效益良好,发展十分迅速,到1936年,美国修建了125座互通式立交。
我国互通式立交发展较晚且发展缓慢。
1955年武汉滨江路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部分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1956年北京市郊京密引水滨河路修建了三座部分互通式立交;1964年广州大北路修建了一座双层环型立交。
从1988年10月沪嘉高速公路通车至今,中国大陆高速公路走过了18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公路互通式立交也随着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的发展。
3.互通式立交分类3.1 按跨越方式分: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3.2 按交通功能分: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3.3 按行车轨迹相互关系分:完全立交型、部分平交型、交织型3.4 按相交道路数分:两路相交、三路相交、四路相交、多路相交3.5 按立交层数分:两层式、三层式、四层式、多层式3.6 按收费与否分:收费立交、不收费立交3.7 按相交道路等级分: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4.互通式立交组成主线、被交线、立交桥、匝道、变速车道、渐变段(过渡段)、出入口、集散车道、辅助车道。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与规划原则分析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与规划原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44893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4.png)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与规划原则分析立交是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种解决方案,其中互通式立交更是一种高效且安全的设计。
本文将分析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与规划原则,探讨其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一、互通式立交的定义与分类互通式立交是指在道路交叉口,通过立交桥或隧道等结构将高速公路、快速路与主要交叉道路相互连接,实现无信号交叉的交通流动。
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和交通流量,互通式立交可以进一步分为半方互通式、全方互通式以及其他形式的设计。
二、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原则1. 交通流分离原则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应该能够将不同等级道路的交通流分开,确保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主线车道和匝道之间应该有足够的车道数目,以容纳交通流量的增长。
此外,进出口匝道的长度和坡度也需要合理设计,以确保车辆在匝道上的平稳转弯和加减速。
2. 安全原则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必须注重安全性。
建立明确的标志标线系统,并配备合适的交通信号设备,以提供准确的引导和警示。
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相应的安全设施,如防撞护栏、照明设施等,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 通行效率原则互通式立交的设计旨在提高交通的通畅性和效率。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分配、交叉流量的冲突减少以及交叉口的容纳能力。
在设计中采用流线型的布局,减少转向的冲突,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4. 可持续发展原则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应该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
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方面的考虑。
例如,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和渗水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互通式立交的规划原则1. 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进行互通式立交规划时,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基础数据,包括道路流量、交通流向、交通事故统计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交叉口的运行情况,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空间布局与连接决策互通式立交的规划需要考虑空间布局和连接决策。
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确定匝道、车道的数量和位置,确保车辆顺利进出立交。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要点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79c78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8.png)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要点摘要: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到了飞速发展,为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互通式立体交叉能够疏通车流量,减少交通干扰,提升通行能力,相较于传统交通设计形式采取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可以缓解交通压力,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
基于此,本文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主要形式与选择原则入手,讨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位置选择,最后提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点,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车辆开始增多,使得交通压力加大,建设立交桥可以提升车辆通行效率,互通式立体交叉是城市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需要从交通需求、环境、经济、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一、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主要形式与选择原则(一)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结合使用功能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主要形式包括互通式立体交叉以及枢纽交通互通式立体交叉,其中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主要用于高速公路和道路等级偏低,并且交通量不大的干线公路当中,主要包括半直连式、喇叭形、环形、菱形,枢纽交通式立体交叉主要用于高速公路等级较高并且交通量较大的公路,结合项目设计经验常见形式包括涡轮型、三叉型、组合型。
(二)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选择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建设规模和形式主要是分析公路所处地形、公路功能、安全性能以及拆迁可能性,还需要考虑收费站交通量,因此在选型中需要重视以下原则:其一,对于不同公路等级相交设置过程中可以采取菱形立交以及独象限式立交设计方法;其二,多条高速公路等级相同情况下优先选择混合式立交结构形式;其三,高速公路和其它等级公路相交时通常在低等级公路附近设置喇叭形立交或者半苜蓿叶形立交;其四,功能相似的高等级公路相连接由于公路设计车速快,因此转弯匝道也需要确保车辆控制转弯速度,如果高等级公路交通量不大可以设置成为环形匝道,该情况下需要应用混合式立交以及涡轮型立交结构形式;其五,路网密集情况下需要在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加以规划,尤其是对公路网络交通节点合理分配;其六,不同等级公路交叉并且需要设置收费站的情况下通常规划为双喇叭立交结构形式[1]。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置间距及问题探讨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置间距及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cc4e915ba0d4a7303763a08.png)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置间距及问题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上互通的建设的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对于高速公路设置互通,其间距基本能满足4km的要求,对于净距小于1000m的复合式互通立交也有着严格的控制与要求,但对于城市快速路及高架而言很难满足互通间距4km的要求,甚至局部路段为了便于被交道路的接入,设置了过多的出入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
标签:互通设计;无人机航拍;复合式互通;交通蛇效应引言一般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为4km,鉴于路网结构与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的限制,规范仍允许互通间距的进一步减小情况。
当互通净距S大于1000m 时,应进行互通区的专项交通工程设计;当互通净距S小于1000m时则更为特殊,应将所有出入口或主要出入口串联起来成为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且根据2017年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互通区最小净距S不应小于600m。
1 现状问题虽然规范上对互通有诸多要求,而且对于小间距互通规范明显持有不推荐的态度,而且对于复合式立交也强调了是“经论证”后的权宜之计,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往往还是会出现互通间距过密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主管部门與设计部门对互通间距并不敏感,在地方审查会议上他们往往被过多的要求增加出入口以满足被交线上下互通的要求,而忽略了主线交通的流畅性。
根据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主要城市的现有高架的运行情况显示,交通量的大小、出入口的数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主线的运行速度及拥堵情况。
交通量越大,主线运行速度越低,越容易发生拥堵,而出入口数量越多,则主线交通流态越不稳定,也是导致减速和拥堵的一大重要原因。
相对于主线流量而言,出入口数量是“硬件设施”更应该得到有效控制。
2 采用无人机技术对互通区交通形态调查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无人机悬停摄像技术对互通位置的交通流形态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对象为浙江地区某互通。
(1)本次研究根据交通量与时段分布规律选取了7:20~8:00(高峰时段),10:00~10:40(空闲时段),13:00~13:40(空闲时段),15:00~15:40(空闲时段),17:20~18:00(高峰时段)五个时段作为特征时段进行摄像,由于受无人机设备悬停时间的限制,每个时段分两次进行摄像,并保证每个时段内的累计时长不小于30分钟。
互通式立交桥
![互通式立交桥](https://img.taocdn.com/s3/m/f965eb2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0.png)
互通式立交桥互通式立交桥,作为现代城市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交通设施之一,它的设计和建设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文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互通式立交桥的定义、设计原则、建设过程及其优势。
首先,什么是互通式立交桥?互通式立交桥是一种通过交通环线或环形天桥连接多个相互交叉的道路的交通设施,它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分级转向和互通连接,使得车辆从不同出口或入口切换方向,实现快速、流畅地通行。
互通式立交桥的设计与传统的交叉路口相比,具有更高的通行能力和更好的交通安全性。
在互通式立交桥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充分考虑交通流量和道路设计标准,确保互通式立交桥的设计能够满足道路通行的需要。
其次是考虑周边道路的连接性,合理规划出入口位置和数量,使得车辆能够顺畅进出。
此外,还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地形高差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确保互通式立交桥的结构安全并符合环境要求。
互通式立交桥的建设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规划阶段,通过对周边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的研究,确定互通式立交桥的位置和设计方案。
然后是设计阶段,由交通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和土木工程师共同完成互通式立交桥的设计和施工图纸制作。
接下来是施工阶段,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土建和桥梁施工,包括地基处理、桥塔梁的建设和路面铺设等。
最后是验收和交付阶段,通过交通部门的验收,确保互通式立交桥能够正常使用。
互通式立交桥相比于传统的交叉路口,有许多优势。
首先是能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阻塞和拥堵。
通过分级转向和互通连接,可以实现车辆不停顿地快速通行,提高通行能力。
其次是提高交通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互通式立交桥通过增加出口和入口的数量,减少了车辆相互交叉的机会,更好地分流了交通流量,提高了道路的安全性。
此外,互通式立交桥还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网络的布局,提高行车舒适度和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互通式立交桥是现代城市交通中重要的交通设施之一。
它的设计和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分级转向和互通连接,实现快速、流畅地通行。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知识讲解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f8d5e486edb6f1afe001f1c.png)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与选型马家宇(河南省新开元路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一、互通式立交简介1.路线交叉的分类加铺转角式公路与铁路交叉渠化环形交叉(俗称转盘)交通信号灯管制路线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公路与管线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尽可能消灭冲突点或减少改善冲突点。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察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固定路径行驶,以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善冲突点和分合流点的位置及角度。
(3)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环形平面交叉可以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进行交织,消灭了冲突点。
(4)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
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2.互通式立交发展概况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
由于其社会、经济效益良好,发展十分迅速,到1936年,美国修建了125座互通式立交。
我国互通式立交发展较晚且发展缓慢。
1955年武汉滨江路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部分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1956年北京市郊京密引水滨河路修建了三座部分互通式立交;1964年广州大北路修建了一座双层环型立交。
从1988年10月沪嘉高速公路通车至今,中国大陆高速公路走过了18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公路互通式立交也随着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的发展。
3.互通式立交分类3.1 按跨越方式分: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3.2 按交通功能分: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3.3 按行车轨迹相互关系分:完全立交型、部分平交型、交织型3.4 按相交道路数分:两路相交、三路相交、四路相交、多路相交3.5 按立交层数分:两层式、三层式、四层式、多层式3.6 按收费与否分:收费立交、不收费立交3.7 按相交道路等级分: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4.互通式立交组成线主线、被交线、立交桥、匝道、变速车道、渐变段(过渡段)、出入口、集散车道、辅助车道。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原理和优化方法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原理和优化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251992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e.png)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原理和优化方法互通式立交是一种通过交叉转向道来实现不同方向车辆转弯的立交形式。
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交通流量密集地区的交通拥堵,还可以提高道路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本文将介绍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原理和优化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该交通工程设计。
一、设计原理互通式立交是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道路交通模式来实现不同行驶方向车辆的顺畅流动。
其核心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交叉转向道设计:互通式立交通过设置交叉转向道,使车辆可以在立交桥上实现转弯或改变行进方向。
这些交叉转向道通常采用匝道的形式,通过连接上下匝道和左右匝道,实现不同方向车辆的流动。
2. 车辆导向设计:为了确保车辆能够顺利进出转向道,互通式立交的设计需要合理设置导向标志和标线,引导车辆正确行驶。
这些导向标志和标线的设置根据道路交通规则和立交桥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3. 通行能力优化:为了提高互通式立交的通行能力,设计中需要对车辆进出口匝道的长度、坡度和转弯半径进行科学规划。
同时,对于道路上的交通信号灯设置、车道数量和车道宽度等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调配,以确保交通流动的高效和安全。
二、优化方法为了进一步改善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流量的承载能力和通行效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优化方法:1. 车辆通行管理:通过合理的车辆通行管理措施,如限制货车通行、设置高峰期交通管制等,可以有效减少车辆拥堵情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2. 车道设置优化:根据实际交通需求和道路情况,合理规划车道的数量和宽度,以保证交通流畅。
在繁忙的路段,可以考虑增加车道数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 信号灯优化:通过合理设置信号灯的时序和配时,实现车辆的快速通行。
根据道路的交通流量和行驶速度,科学规划信号灯的绿灯时间,减少车辆的等待时间。
4. 其他交通设施优化: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采取其他交通设施的优化措施,如增加导向标志和标线、改善转弯半径和匝道坡度、设置交通引导标牌等,以提高交通流动的安全性和效率。
互通立交设计
![互通立交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f0a794a0116c175f0e4846.png)
喇叭型互通
T型互通
Y型互通
菱形互通
半苜蓿叶互通
苜蓿叶互通
枢纽互通
混合型互通
复合式互通
互通立交型式的选择
半径不得小于200m。
2、收费广场的纵坡应不大于2%,当受 地形或其它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主线标准一 致;位于匝道或连接线上时,竖曲线半
径应大于800m。不应将收费站设置在凹
形竖曲线的底部。主线收费站广场的最 小坡长为800m,极限值为700m;匝道收 费站广场的最小坡长为100m,极限值为
50m。
4、收费广场上的横坡,标准值为1.5%, 最大值为2%。
互通立交的主线条件
互通立交处的主线平、纵指标要求的相对高些,因
此在进行主线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互通立交处的平、纵
面指标。
互通立交的基本型式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本型式按交叉的岔路数目可分为三岔互 通式立交和四岔互通式立交二种。 三岔互通式立交包括T 形和Y 形,T 形互通式立交是Y 形互
通式立交的特殊形式,其交叉角等于或接近90°。T 形交叉
B型单喇叭
单喇叭互通的注意事项
1、A匝道与B、C匝道圆曲线半径的衔接问题 2、A、B匝道纵断面衔接问题。 3、B、C匝道纵断面的衔接问题
T型互通
建抚互通
1、曲线半径协调问题。 2、S型曲线超高渐变率排水问题。
桂林西互通
1、主线、匝道出入口设计问题。
1、集散车道问题。
收费站
1、收费广场位于主线上时,平面线形 应与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主线线形标准一 致;位于匝道或连接线上时,其平曲线
常见互通立交形式的分析与比较
![常见互通立交形式的分析与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870bf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1.png)
常见互通立交形式的分析与比较互通立交是一种通过道路交叉口的高架桥或地下通道,实现不同方向车辆的无信号交叉流动的交通设施。
常见的互通立交形式有互联互通型、互通优势型和互通平行型。
下面将对这三种互通立交形式进行分析与比较。
互联互通型是一种多级交叉方式,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的地区。
它将主要交通流线与次要交通流线分离,并通过高架桥或地下通道进行连接,实现了各方向的无信号交叉流动。
这种互通立交的主要特点是能够有效缓解交通堵塞,提高交通效率。
例如,北京的五环路上存在多个互联互通型的立交,能够有效减少交通拥堵。
互通优势型是一种利用转向通道提高转向车辆通行效率的互通立交。
这种立交形式将转向车辆与直行车辆分离,并通过转向通道将转向车辆提前导入到目标通道。
该立交形式能够减少转向车辆与直行车辆的冲突,提高交通流的通行效率。
例如,上海的内外环高架桥与沈海高速相的连接处就采用了互通优势型的立交,有效减少了交通拥堵。
互通平行型是一种通过平行道路建立交叉通道的互通立交形式。
它通过建立平行通道,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线分离,并通过桥梁或地下通道连接。
这种立交形式比较适用于拥挤的城市道路。
它的主要特点是能够解决交通流线交叉的问题,提高交通流量。
例如,广州的黄埔大道与机场南线的交叉口就采用了互通平行型的立交,有效提高了交通流量。
这三种互通立交形式之间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能够实现交通流的无信号交叉流动,提高交通效率。
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立交的形式和适用场景上。
互联互通型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的地区,能够缓解交通堵塞;互通优势型适用于需要提高转向车辆通行效率的地区;互通平行型适用于解决交通流线交叉问题的地区。
总的来说,不同的互通立交形式适用于不同的交通状况和需求。
选择适合的互通立交形式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并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城市公路互通式立交交叉设计实例探讨
![城市公路互通式立交交叉设计实例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c13f731dd36a32d737581b9.png)
城市公路互通式立交交叉设计实例探讨摘要:隧道公路交通量的日益增加,公路立交设计显得日益重要。
本文通过某城市公路立交设计实例,通过方案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互通式立交的选取思路,总结了立交设计实施技术以及、匝道设计等,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道路设计;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立交设计工程概况本项目结合沿线城镇、厂矿分布、路网规划、交通流向、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本项目合同段共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3处。
互通立交布置详见表1所示。
其中奶牛场互通式立交在K0+661.947处与老S313线交叉,为十字形交叉。
老S313线此段为二级公路,路基宽度12m,路面宽度10.5m,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主线交叉角度为86°。
根据交叉处交通流向的趋势,本立交的主交通流是伊犁河二桥~察布查尔县方向,2033年预测转向交通量(小客车/日)分别为14917辆和3729辆。
结合转弯交通量、互通功能及附近建筑物等设施分布情况,本次考虑立交方案如下:由交通量预测和路网规划,该互通为一般互通。
该立交位于典型的平原农耕区,地形平坦,自然降坡比较小。
该段地基土主要为两层:第一层为粉土,揭示层厚0.4-0.9m,黄灰色,稍密,稍湿-潮湿,含植物根系和腐殖质较多,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10kpa, 土、石等级为Ⅰ;第二层为圆砾,黄灰色,潮湿-饱和,稍密,未揭穿,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400kpa,土、石等级为Ⅲ。
地下水1.50m左右。
另外,本项目互通式立交范围内为七度地震设防区。
互通立交方案分析比较针对当前现有S313线与S237线在起点段交汇形成Y形交叉,S313线向东经伊犁河一桥进入伊宁市,S237线向北经伊犁河二桥进入伊宁市。
现有S313线作为被交路与S237线相切,此Y形交叉仅为简单的区划平交,交织点多,交叉角度小,交通组织混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故在主线与现有S313线交叉处设置一处半菱形互通立交与现有S313线衔接。
刘子剑.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
![刘子剑.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b210ce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3.png)
刘子剑.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1.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介绍互通式立体交叉是一种现代化的交叉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提高交通事故的安全系数。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指不同立交桥之间通过连续的匝道交换交通流,将立交桥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相互关联的整体,形成一个交通流完整的立体化交叉方式。
该设计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中。
2.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结构合理性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结构设计必须是合理的,既能够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又能够保证交通流畅,提高安全系数。
同时,还需要考虑交叉点所在的区域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最终构建出一种合理的、完整的立体交叉结构。
2.2功能性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要首先保证其功能性,即通过交通分流和路线的划分,用户能够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同时,在立交桥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不同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需求,从而达到高速公路无阻碍流畅通行的目的。
2.3经济可行性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应该遵循经济可行性原则,尽量减少施工、维护成本等方面的损失,同时还应该考虑环保问题,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应用互通式立体交叉在现代城市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既适用于城市交通密集的区域,也适用于东西交通流较大的地区。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应用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3.1交通安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可以使不同车辆之间交通流畅,减少因交叉点或者路口发生的交通事故发生。
节约了交通事故的后期处理成本,提高了交通管理的安全系数。
3.2交通便利互通式立体交叉有较强的梯次性,可以分为入口、出口和立交桥等几个层次,使交通流骤变得更为顺畅。
同时,互通式立体交叉还可以设置考虑行驶距离更短的出口和入口。
通行车辆可以快速地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委员及不少时间。
3.3美化城市环境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应用,包括道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使城市的交通环境更为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1.四路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定向式立交 优点: ( 1)匝道转弯半径大,行车方向明确,路径短捷; ( 2 )能为转弯车辆提供高速的定向运行,通行能力大;( 3 ) 无交织,无冲突点,行车安全。 缺点:( 1)存在左侧分离和左侧汇入的困难;( 2 )正线双 向行车道之间必须拉开足够距离,直行车辆略有绕行;(3) 跨线结构物数量多,层次高,占地面积大,造价高。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1.四路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涡轮式立交 优点: (1)匝道平曲线半径大,纵坡和缓,适应车速较高; ( 2 )车辆进出正线安全顺畅;( 3 )无交织,无冲突点,行 车安全;(4)规模宏伟,造型美观。 缺点:( 1)左转弯车辆绕行距离较长;( 2)占地面积大, 造价高。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2.四路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2.四路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优点: ( 1 )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车辆快速通畅;( 2 ) 单一的驶出方式简化了主要道路上的交通标志简单;(3)便 于分期修建,远期可扩建成全苜蓿叶形立交;(4)形式简单, 用地和工程费用小。 缺点:( 1 )次要道路上存在平面冲突点,影响了通行能 力和行车安全;(2)次要道路上可能存在视距差、错路运行 或行车等待问题;(3)有时次要道路平面交叉口需设信号控 制,若出口匝道存储能力不足时,会影响主要道路的交通。
二、立体交叉分级: 1.公路互通式立交分级:枢纽互通式立交和一般互通式立交。 2.城市道路立体交叉根据相交道路及其直行车流、转向车流行驶 特征分级:枢纽立交、一般互通式立交、简单立交和分离式 立交。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一)三路立体交叉 1.三路立体交叉
喇叭型立交(A型)
喇叭型立交(B型)
立体交叉:采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路线在不同的平面上相互交 叉的交通设施。 一、立体交叉分类: (1)按路网系统功能:枢纽型、服务型和疏导型。 (2)按交通组织特性:完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简单互通 式和分离式。 ( 3 )按交通组织特性:无交织型(全自由流)、有交织型 (部分紊流)和平交型(局部冲突点)。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一)三路立体交叉 3.三路交织型立体交叉 子叶式立交 优点: (1)只需一座跨线构造物,造价较低;(2)匝道对 称布置,呈叶状,造型美观。 缺点:( 1)环圈式左转匝道半径小线形较差;( 2 )左转绕 行距离较长。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1.四路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形立交
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一Biblioteka 影响立交形式选择的因素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二)宜采用立体交叉的情况 高速公路同其它各级公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体交叉。除在控制 出入的地点设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均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全部立交) 一级公路同其它公路交叉,应尽量采用立体交叉。交叉类型可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或分离式立体交叉。(部分 立交) 一般公路间的交叉,在交通条件需要或有条件的地点,可采用 立体交叉。(个别立交)
一、匝道基本形式 (3)间接式
一、匝道基本形式 (3)间接式 优点:右进右出,行车安全,造价低。 缺点:匝道线形指标差,适应车速低,通行能力较小,占 地面积大,车辆绕行距离长。
二、匝道横断面 匝道横断面由车道、路缘带、硬路肩 ( 紧急停车带 ) 和防 撞墙(防护栏)组成。
三、匝道线形设计 匝道线形设计包括平面线形和纵断线形。 四、匝道超高与横坡 五、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一)三路立体交叉 3.三路交织型立体交叉 环形立交 优点: (1)转弯行驶方向明确,交通组织方便,不需要信号 控制;( 2 )能保证正线交通快速通畅;( 3 )结构紧凑,占 地较少。 缺点:( 1 )存在交织运行,限制了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 (2)左转绕行距离较长。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一)三路立体交叉 1.三路立体交叉 喇叭型立交 优点: (1)除环圈式匝道外,其他匝道都能为转弯车辆提供 较高速度的半定向运行;(2)只需跨线构造物,投资较省; ( 3 )没有冲突点和交织,通行能力大,行车安全;( 4 ) 结构简单,造型美观,行车方向容易辨别。 缺点: (1)环圈式匝道上行车速度低,线形较差;(2)左 转弯车辆绕行距离长。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一)三路立体交叉 1.三路立体交叉 Y形立交 (1)定向Y形立交 优点: (1)对转弯车辆能提供直接、无阻的定向运行,行车 速度高,通行能力大;(2)转弯行驶路径短,运行流畅,方 向明确;(3)正线外侧不需占用过多土地。 缺点: (1)正线双向行车道之间必须有足够距离,以满足匝 道纵断面布置的要求;(2)道路左侧车道为超车道或快车道, 使得左转弯车辆由左侧车道快速分离或左侧车道快速汇入困 难;(3)占地较大,造价较高。
一、匝道基本形式 (2)半直接式 1)左出右进式
第七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匝道设计 一、匝道基本形式 (2)半直接式 2)右出左进式
第七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匝道设计 一、匝道基本形式 (2)半直接式 3)右出右进式
一、匝道基本形式 (2)半直接式 3)右出右进式 优点:完全消除了左出和左进的缺点。 缺点:左转绕行距离较长,跨线构筑物较多。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2.四路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菱形立交 优点: (1)能保证主线直行车辆快速通畅;(2)主线上具 有高标准的单一进出口,交通标志简单;(3)主线下穿时匝 道坡度便于驶出车辆减速和驶入车辆加速;(4)形式简单, 用地和工程费用小。 缺点:(1)次线与匝道连接处为平面立交,影响了通行能力 和行车安全;(2)次线在上层时,可能存在视距差、错路运 行或行车等待问题。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1.四路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形立交 优点: (1)交通运行连续而自然;(2)无冲突点;(3)可 由部分苜蓿叶形立交分期修建而成;(4)造价较低。 缺点:( 1)左转弯车辆绕行距离较长立交占地较大;( 2) 环圈式左转匝道线形差、行车速度低;(3)上、下线左转匝 道出入口之间存在交织运行,限制了立交通行能力;(4)正 线为双重出口,其中左转匝道出口在跨线构造物之后,使交 通标志复杂化;(5)为设置附加的交织车道或变速车道,使 跨线构造物长度增加。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一)三路立体交叉 1.三路立体交叉 Y形立交 (2)半定向Y形立交 优点: (1)对左转弯车辆能提供较高速度的半定向运行,通 行能力较大;(2)各方向运行流畅,方向明确,不会发生错 路运行;( 3 )正线外侧占用土地较少;( 4 )左转弯车辆由 正线右侧分离或汇入,运行方便,正线双向车行道之间不必 分开。 缺点:( 1)匝道修建和运行长度较长;( 2)占地较大,造 价较高。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一)三路立体交叉 2.三路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匝道平交型立交 优点: (1)正线直行车辆快速通畅,转弯车辆绕行距离较短; (2)每个行车方向都为单一的出入口,车辆出入正线方便; ( 3 )形式简单,造价较低;( 4 )正线两侧占地较小,使立 交用地面积减少。 缺点:(1)平面交叉口处的视距差,行车安全性较差。
(三)宜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情况 1.相交道路的性质、任务:高速、一级公路之间及其与通往市 (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或其他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重要港口、 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的道路相交处应设置互通式立交。 2.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公路上采用平面交叉冲突交通量较大, 通过渠化或信号控制仍不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时。 城市道路 规定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达 4000 辆/小时~ 6000 辆/小时 (小汽车),相交道路为四车道以上。 3.经济条件:经对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和安全性分析,设置互 通式立体交叉的效益投资比和社会效益等大于设置平面交叉 时。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1.四路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半定向立交 优点: (1)各转弯方向车辆运行都有专用匝道,自由流畅, 转向明确;(2)单一的出口或入口,便于车辆运行和简化标 志;(3)无交织,无冲突点,分叉交汇少,行车安全; (4)适应车速高,通行能力大。 缺点:( 1)层多桥长,造价高;(2)占地面积大,高度高, 在城区较少实现。
三、互通立交的几何形式与特点 (二)四路立体交叉 3.四路交织型立体交叉 环形立交 优点: (1)能保证主要道路快速通畅,转弯行驶方向明确; ( 2 )无冲突点,行车较安全,交通组织方便;( 3 )结构紧 凑,占地较少。 缺点:(1)存在交织运行,通行能力受到环道交织能力的限 制;( 2 )车速受到中心岛半径的影响,速度较低;( 3 )构 造物较多,工程费用较高;(4)左转弯车辆绕行距离长。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一、匝道基本形式 1.右转匝道 车辆从正线右侧驶出后直接右转约 90°,到相交道路 的右侧驶入,一般不需设跨线构筑物。 2.左转匝道 (1)直接式(左出左进式)
一、匝道基本形式 1.右转匝道 车辆从正线右侧驶出后直接右转约 90°,到相交道路 的右侧驶入,一般不需设跨线构筑物。 2.左转匝道 (1)直接式(左出左进式) 优点:匝道最短,可降低运营费用;没有反向迂回运行, 自然顺畅;适应车速高,通行能力大。 缺点:跨线构筑物多;相交道路的双向行车道之间须有足 够间距,以便上升(或下降)一定高度跨越(或穿越)对 向行车道;对车行道右侧行驶的重型车和慢速车必须加速 横移到左侧,高速驶出困难且不安全。
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 (一)立交位置的选定 一般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地质良好、拆迁较少及相交道路 具有较高的平纵线形指标处。 (二)立交的间距 公路:在大城市、重要工业区周围为5km~10km; 一般地 区为15km~25kmm。最大间距以不超过 30km为宜;最小 间距不应小于4km。 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的间距一般比公路小,但最小间距按正 线计算行车速度为 80km 、 60km 和 50km / h ,分别采用 1km、0.9km和0.8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