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市九年级四调作文题目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武汉市九年级四调作文题目
教授问学生:“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学生回答:“当然砍那棵粗的了!”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会砍哪一棵?”“当然砍红松了,杨树也不值钱!”
教授接着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歪七八扭,你会砍哪一棵?”
学生感觉教授似乎话中有话,于是请教其中的道理。
教授说:“你该问我砍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的是取柴,你就砍杨树;如果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这样,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分析题意本题的题意源于教授和学生的一次对话。“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
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面对教授的提问,学生想当然的给出了回答:当然砍那棵粗的了!可当教授指出“杨树”和“红松”的区别后,学生却马上选择砍“值钱”的“红松”,而放弃“普通”的“杨树”。当教授进而假设“杨树”的“笔直”和“红松”的“歪七八扭”后,学生“迷惑”了。为什么学生在教授指出杨树和红松的不同特性后学生的选择会变化呢?教授给出了答案: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里的“表面现象”对应的就是两棵树的不同特性:粗、细、普通、值钱、笔直、歪七八扭。这些特性在这个语境里之所以被称作“表面现象”,是因为砍树人的“目的”不明确。也就是说,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有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的”时,我们才能根据事物或事情表现出来的特性做出判断和选择。
教授最后说的话,揭示了本题的题意。如果砍树的目的是取柴,那么杨树的“粗”、“普通”、“笔直”都是“取柴”这个目的所需要的条件,“粗”意味着砍的柴多,“普通”意味着用作柴不可惜,“笔直”意味着好分劈成小块的柴料。如果砍树的目的是做工艺品,那么红松的“细”、“值钱”、“歪七八扭”都是“做工艺品”这个目的所需要的条件,“细”意味着好加工,“值钱”意味着工艺品更有价值,“歪七八扭”意味着好造型。这里的逻辑是,只有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时,我们才能分析事物或事情表现出来的特性究竟意味着什么,价值在哪里,对于我们实现目的有什么作用,这样就不会被迷惑,就能做出清醒的分析判断,从而达成目的。
本题重点探讨的是“目的”的价值,本题的题意可以表述为:明确做事的目的是什么,做事的时候就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达成目的,实现价值。
支撑题意必须要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目的”就是做事要达成的目标,就是你要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表面现象”是相对于“目的”而言的,指的是事物或事情表现出来的特性,在不明确目的的前提下,“现象”都是“表面”的。“迷惑”就是不得真相而困惑,从而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选择。支撑题意更要明确题意所体现的整体逻辑。没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就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尤其是有了明确的“目的”,为什么就能不被迷惑呢?这就是写作本文支撑上的重点和难点。
本题所探讨的“目的”的价值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自我认知的问题。往大了说,我们要明确自己事业目标乃至人生目标,很多事业成功有所作为的人,都是明确自己要什么,才做出理性分析选择,从而达成所愿的。从强调“目的”的价值的角度,可以举的例子很多,关键是要依据本题题意内在逻辑来表述材料分析材料。往小了说,我们做具体的事情,也要明确每次行动的目的,只有如此才不会盲目盲从,因此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从强调“目的”的价值的角度,写自己成长经历体验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