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导学案 精选1篇
一、《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导学案1. 诗歌背景介绍《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天门山美景的诗篇。
天门山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长江与汉江的分水岭,具有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
李白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将天门山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结构分析《望天门山》共分为五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字。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3. 诗歌内容梳理(1)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太阳落山的景象,以及黄河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色。
诗人通过对比太阳与山的关系,表现了时间的流转;通过黄河的形象,表达了生命的源远流长。
(2)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愿望。
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来表现自己对远方的向往,而“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自己要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3)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乘舟经过千山万水的场景。
诗人通过猿声与轻舟的形象,表现了自己行进过程中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
(4)第四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诗通过青山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人认为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无法阻挡自己前进的步伐。
(5)第五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诗人通过桃花潭水与汪伦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对友情深厚的感情。
4. 诗歌主题思想《望天门山》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
同时,诗人也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使诗歌更具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古诗三首【导学目标】1. 了解并记忆《鹅》、《静夜思》、《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
2. 归纳并记忆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和修辞手法。
3. 能正确理解和朗读古诗,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抒情。
【导学步骤】一、导入(15分钟)1. 导入孩子们对古诗的了解。
引导孩子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古诗有哪些特点?2. 通过展示图片等方式,给孩子们呈现三首古诗《鹅》、《静夜思》、《登鹳雀楼》。
让孩子们先自由阅读,然后进行简单的感想交流。
二、理解古诗(25分钟)1. 进一步解读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抒情。
引导孩子们分析古诗中的感情、景物描写、意境等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表达和诗歌的美。
2. 引导孩子们分析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和修辞手法,例如《鹅》中的“提针鸭细丝”,《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
让孩子们记忆这些古诗词和修辞手法,以便后面的朗读与写作。
三、朗读古诗(15分钟)1. 让孩子们分组朗读古诗。
每个小组选一首古诗进行朗读,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的对比表演。
让孩子们感受不同古诗的语调、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对孩子们的朗读进行点评,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美和表达方式。
四、写作练习(45分钟)1. 让孩子们分小组进行写作练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改编,并辅以绘画、配乐等方式进行表达。
可以是我们现代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孩子们自己幻想的情境。
2. 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运用他们刚刚学习的古诗词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指导孩子们进行完整、连贯的写作,并在写作过程中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五、结课(10分钟)1. 请孩子们轮流参加展示。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小组的作品进行讲解和展示。
2. 教师提问、点评,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勇于创新。
【导学目标】1. 了解并记忆《鹅》、《静夜思》、《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
2. 归纳并记忆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和修辞手法。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6)组织学生交流: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色有哪些? (7)引导学生为诗配画或做美文积累卡。
(8)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1.同桌互读古诗,尝试标出停顿。
2.学生组内交流。
3.学生思考、交流,学习古诗《绝句》。
(1)描写的是春天。
(2)能感受到春天的词: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春风、花草、泥融、燕子、暖。
1.学生读谜语,根据谜面猜出谜底:燕子。
2.学生看图片,介绍燕子。
3.学生读课题,在积极的思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以轻松的形式开始新课的学习。
2.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对燕子的了解,为了解课文中的内容做准备。3.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清楚表达、有序表达。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6分钟)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布置作业:朗读两首古诗,读出韵律感。
1.学生针对老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学生在课后朗读古诗,提高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教师点明本课学习内容:三衢道中。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注意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同桌认读生字,互相指正。
(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句子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
《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导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
2. 难点: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导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2)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解读诗歌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分析《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
(2)邀请几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其他同学欣赏并评价。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三首》的形式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体验古代诗歌创作的乐趣。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明确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朗诵等环节,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或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古诗三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
18《古诗三首》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
4.诵读古诗,学习诗中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句,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2.了解《江南春》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板书课题。
2.欣赏黄河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3.认识作者。
1.齐读课题。
2.根据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有质疑,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拆卡片游戏检查生字。
(3)认识多音字“簸”。
(4)读词语。
颠簸簸箕簸箩簸谷簸动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读一读卡片上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注意字音:“浪淘风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进行指导多音字的读音:“九曲”中的“曲”读阴平,“簸”在“浪淘风簸”中读上声。
2.易错读音:“畦”读qí。
3.引导学生读好停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用时:12分钟) 3.指名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古诗的节奏。
簸”中“簸”的读音为bǒ;“南朝”中“朝”的读音为cháo。
(4)多种方式认读词语3.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顿: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3分钟) 1.介绍作者:刘禹锡。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3.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4.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导学案,这是我们学
习古诗词的基础。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下课题:古诗三首导
学案(第一课时)。
2.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哪些古诗词?它们是哪朝哪代
的诗人创作的?这些古诗词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古诗三首
1.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古诗,然后跟读一遍,注意发音
和语调。
2. 老师朗读完毕后,请同学们自己默写这首诗,然后请一位同
学站起来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不会读的
音节,可以举手请教。
3. 接下来,老师会逐句解析这首诗的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讲。
4. 分析完毕后,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和意境。
5.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三、课堂小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请同学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的
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请同学们课后复习今天学到的内容,准备下一课时的学习和
讨论。
3. 最后,请同学们将今天学到的古诗默写在作业本上,巩固记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探究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内涵。
3. 能读懂并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义,感受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话题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古诗三首》,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之前学过的古诗,有了解过李白、王之涣这些古代文人吗?2. 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能读懂并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义,能感受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二、呈现新课(25分钟)1. 学习活动一:分析诗名(5分钟)通过学生猜测的方式,预测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诗名是《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绝句》。
2. 学习活动二:诗歌背景知识了解(10分钟)了解诗人的背景知识和写作背景。
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杨万里第二首:《登鹳雀楼》——王之涣第三首:《绝句》——杜牧3. 学习活动三:理解诗歌意义(10分钟)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感受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第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找出诗中的自然景物和诗人的感悟,体会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首:《登鹳雀楼》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第三首:《绝句》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找出诗中的感慨和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习活动一:诗歌创作要求学生在课后,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小诗,表达自己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2. 学习活动二:背诵诗歌选取其中一首诗,要求学生背诵和朗读出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魅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通过分析诗名、了解诗人背景知识和理解诗歌意义,来探究这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能读懂并理解这些古诗的意义,感受到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五、课后作业1. 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背诵其中一首古诗,并准备在下节课朗读出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
xx小学高效课堂四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1、古诗三首设计人: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编号:【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自悟,我要正确读写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会运用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我能运用理解加想象的方法背诵三首古诗,正确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我会努力用自己的方法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定向导学* 互动展示* 当堂反馈】自研自探合作探究随堂笔记展示提升质疑评价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内容:大声朗读,读通诗句自学导航:1自由读古诗,解决字词疑难。
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生平及相关资料。
3、划分好古诗的节奏,熟读古诗。
(完成随堂笔记一)内容:想象画面,理解词意自学导航:1、读课题,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结合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和古诗的大意,勾画诗中自己不明白字词和诗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完成随堂笔记二)内容:吟诵诗词,体验诗情自学导航:1、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随堂笔记一:我会解释关键词尽:完闲:闲:悠闲。
厌:满足。
和:和谐。
曾:曾经。
旧:从前。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随堂笔记二:我能理解重点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遥望洞庭风景翠,白云盘里一青螺。
展示单元一:我是朗诵小能手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诗句的理解吧!展示单元二:我当小小讲解员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结合图画,联系上下文给大家交流自己对理解字义和古诗大意的理解吧!(建议:用朗诵加想想描述的形式交流你的理解吧!)2、以恰当的形式,个性的方式表达你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吧!(提示:讲一讲、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尽情抒发你的感受吧!期待你的精彩表现哦!)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当这三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2、试把你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中的重读,延长等方式表达出来吧!内容:拓展延伸,积累诗句1、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把三首诗词有感情地背诵下来吗?2、你还收集了那些描写山水的诗句呢?3、试比较一下,三首诗词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初读课文突破字词1.读古诗,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和下列词语。
耘田供耕织稚子玻璃陂寒漪2.初读课文,选出正确的字音或字形。
涟漪(yī qí) 玉磬( xīng qìng) 银钲( zhēng bǐng)(昼尽)夜知(晓浇) 耕(籽耘)3.认真读古诗,借助课文插图和注解,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绩麻:__________傍:__________稚子:________________陂:_________漪:______________腔:__________信口:__________4.“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中,“玻璃”指的是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二、再读课文体会感悟1.读一读,选一选。
(1)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中,描写儿童模仿大人干农活的诗句是( )A.昼出耕田夜继麻,村庄儿女各当家B.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这两句诗写的是儿童模仿大人( )A.学种瓜B.学耕织2.再读课文,我知道:(1)《稚子弄冰》一诗中,出现了哪些乐器名?请你选一选( )。
A.银钲B.玉磬C.古等(2)《村晚》一诗中,放牛的孩子在做什么?把相关诗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查阅资料我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查阅资料:(1)范成大,字至能,晚号________。
_______名臣、文学家。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2)杨万里,字廷秀,号_______。
________著名诗人,与_____、尤袤、________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四、我的疑问通过预习,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下面写一写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3《古诗三首》导教案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讲课1.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 7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述的暮春之景,联合时代背景,领会作者表学习目标达的思想感情。
4.认识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联合故事谈谈《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感情。
5.抓住要点诗句,领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近似的诗句和同学沟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2.想象画面,抓住要点语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收集整理古诗中的典故资料;课前准备2.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寒食》导教案课时:第一课时学科:语文六年级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绘宫廷寒食节的古诗。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 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插图和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3.领会古诗所描述的光景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朗诵、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古诗所描述的光景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105 天,清明前两天。
先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民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的食品,故名“寒食”。
韩翃 : 唐诗人,字君平,南阳( 今属河南 ) 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有《韩君平诗集》.学法指导 1. 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2.认识作者和题目意思。
3.连词成句,理解诗意。
4.品读诗句,体悟诗情。
导学过程学法指导一、讲话沟通,导入新课。
1.你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今日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已经“消逝”的古代传统节日 --- 寒食节。
2.认识相关寒食节的由来及风俗,认识时代背景。
3. 简介作者。
可参照上边的二、自主学习古诗《寒食》。
知识链接。
1.自由读古诗。
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寒食》。
注意节奏停留。
寒食唐朝: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 / 东风/ 御柳/斜。
日暮 / 汉宫 / 传/ 蜡烛,轻烟 / 散入 / 五侯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复习导学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时间:2020年2月11日
二、学习目标
1、复习语文教材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三、学习重难点
1.复习三首古诗,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意思,背诵三首古诗。
2.检测孩子对本课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作业训练
1、熟读3首古诗,背诵3首古诗,把背诵的音频或视频资料上传到乐教乐学“语文复习”中打卡。
2、工整规范地抄写3首古诗,把照片上传到乐教乐学“每日练字”中打卡。
3、复习一下本课基础训练的练习题,准备应对老师的抽查。
五、辅导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作业情况在线答疑
六、交作业
晚上8点前提交乐教乐学
七、作业批改:及时评价总结。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4.组织自由表达: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
1.(1)读通诗文,认识并学写“熏、杭”,交流明确书写“熏”字时要紧凑。
(2)交流资料,明确写作背景,解开诗题: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诗人林升看到这样的情景,愤怒之极,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读好古诗。
2.指导学生自学生字,然后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指导读准“祭”的音。
3.指导书写生字:祭、乃。重点指导“祭”的上半部分和“乃”的笔顺。
1.自由读两遍古诗,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音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2.汇报自学成果:小组逐一朗读三首古诗,读准“乃”等生字,注意读好停顿。
4.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
三、学习《己亥杂诗》(用时:1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组织自学。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领会诗句含义。指一个小组回答,引导集体订正,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2.交流明确诗句的意思。
(1)自主采用适当的方法自读自悟,理解古诗的意思。
(2)交流、总结诗意: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3.交流总结品读后的感悟。
(1)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理解《古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3. 学习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掌握朗读和书写。
【课前准备】1.绘声绘色的朗读《古诗三首》;2.书写、背诵古诗;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古代文学。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本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十七课,我们将学习《古诗三首》,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感受其中的意境。
二、导读课文【15分钟】1.导读课文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或PPT等工具,呈现课文《古诗三首》。
教师用抒情的口吻给学生讲述《古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深意。
2.背景知识讲解学生通过上一学期学习,已经了解到古代文学的背景,可以谈谈《古诗三首》的作者和古代的文化背景。
1.品味诗句根据教师朗读的《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1)第一首诗《蝉》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诗中的“嗚嗚”反复出现,给读者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
请问大家,白居易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2)第二首诗《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很短,只有四个句子,在几句简单的词语之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思念和孤独之情。
请大家思考一下,李白思念的是谁?(3)第三首诗《早梅》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诗中写道:“雪里已知春信至,黄鹂又啼花外枝。
”请问大家,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境?2.背诵古诗请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朗读《古诗三首》,感受其中的诗意和情感,然后大声跟随朗读几遍,尝试背诵整首诗。
四、知识点拓展【15分钟】1.默写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PPT上写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然后打开幻灯片供学生记忆并默写。
2.咏诵《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参考教师的朗读,亲自咏诵《古诗三首》,发挥自己的情感来朗读或背诵。
欣赏与欣赏,通过韵律美享受美的感受。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寒食
风景飞花东风御柳斜
风俗日暮传蜡烛五侯家家家禁火
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
迢迢牵牛星
叠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十五夜望月中秋节望月怀远
思亲之情
教后反思
1、从传统习俗导入,让学生明白学习要点。
2、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的任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小学语文课时导学案《古诗三首》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时
第3课
设计者
学习任务
收集古代的民风民俗
学习目标
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会认“擢、札”等 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学生能体会传统习俗。
4、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学习《寒食》、《十五夜望月》
(1)知诗人、解诗题。
(2)明诗意、绘诗景。
(3)品诗境、悟诗情。
(4)诵古诗、感意境。
学生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借织布来排遣思念的愁苦,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愁苦到了极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这两首诗的内容与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展现的是具有特色的民俗画面,内容并不难,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再结合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就更好理解了。但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加入了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型:阅读课班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掌握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悯农》的韵律和意境。
2. 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思。
3. 培养学生对于古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悯农》。
2. 学生能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思。
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调和节奏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和教具,包括《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录音机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1.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如“你知道古诗是什么吗?”“古诗常用的语言形式有哪些?”2. 通过显示课件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并列出古诗常用的语言形式,例如:“平仄相间,句句押韵”、“律诗有律,五言七言”,并附上一些相关的例子。
讲授:1. 分段解读《登鹳雀楼》:(1)首先,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景象和情感。
(2)然后,通过解读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分析古诗中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3)最后,教师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古诗的音节和韵律。
2. 分段解读《静夜思》:(1)首先,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然后,通过解读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分析古诗中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3)最后,教师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古诗的音节和韵律。
3. 分段解读《悯农》:(1)首先,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然后,通过解读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分析古诗中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3)最后,教师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古诗的音节和韵律。
巩固:1. 利用课件或课后习题,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内容和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要求句句押韵、平仄相间,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的导学案,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背景和意义;•掌握古诗的常见修辞手法;•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导学活动活动一:前置知识请学生们回忆一下在课堂上学过的古诗,比如《举头望明月》《咏鹅》等,让他们自己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在旁边引导和补充。
活动二:学习任务本次课程将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江雪》《登鹳雀楼》《闻一多·龙湖雪》。
请学生们思考一下,这三首诗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自主预习这三首古诗,把自己的理解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活动三:合作探究•请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预习笔记,两人一组,交流彼此理解的不同点和互相补充的内容。
•请几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让其他孩子听取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进行补充和修改。
活动四:个人思考请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思考以下问题:•《江雪》诗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是如何理解的?•《登鹳雀楼》诗描绘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画卷?•《闻一多·龙湖雪》这首诗的词意是什么?它想要表达什么?活动五:展示作品请让几名学生来台展示自己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孩子可以对其进行提问和点评。
三、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将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后的内容和个人思考记录在笔记本上。
2.背诵《江雪》一首。
四、学情分析本次课程着重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个人思考,深入理解古诗三首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有些孩子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而有些孩子容易理解错误,需要及时进行批评和指导。
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背诵《江雪》一首,这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导学案
3、古诗三首单县开发区实验中学帅秋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
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
学习目标1.会认“迢迢皎皎纤纤札札脉脉”等叠词。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寒食》导学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提示单一1.作者简介。
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主要作品有《宿石邑山中》《同题仙游观》等。
2.自读,读准字音3.解释(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工具书来理解)。
春城:御柳:汉宫:传蜡烛:五侯:4.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二、合作探究预习提示单二1.看看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2.简要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思考:处处“飞花”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柳”呢?3.解释“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思考:汉宫这里指什么?“轻烟散入”四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资料链接】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古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讲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诗句
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浥”,会写“孟”“陵”“鹤”。
依据问题自主探究,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送元二使安西》
1、注音浥轻尘舍朝
2、介绍作者
3、理解课题的意思;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5、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介绍作者
2、说说各句诗的含义:
3.最后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反馈:
提升自我,体验收获的快乐
背默两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正确书写四个字“昼、耘、桑、晓”。
2能正确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学习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学习流程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1、读诗题,理解题意: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2、了解诗人: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耘田:绩麻:各当家:未解:供:傍:桑阴:(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探究点一:从第一·二句你读出了什么?从第三·四句你又读懂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探究点二: 自读,边读边想:从小孩学种瓜,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写一些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参考答案:天真、可爱、爱劳动……)三·读写能力大提升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耘田夜绩麻,村庄()()。
童孙()供(),也傍()学种瓜。
默写时,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注意写上标点符号.四.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课堂检测1.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②犁地傍.()①靠近②并排(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2.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第2学时)稚子弄冰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学习方式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学习流程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1·“稚zhì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2、了解诗人及古诗写作背景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
有《诚斋集》行世。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3·我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zhēng)。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4、理解词义。
钲:一种古代乐器磬:一种打击乐器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诗意: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探究点一: 前两句中对稚子主要进行什么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并试着写下来。
探究点二: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探究二参考答案: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探究点三:《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稚子的喜爱之情。
)三·读写能力大提升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金盆(),彩丝()()。
敲成()(),忽作()()。
四·课堂检测1.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2)钲:。
(3)磬(qìng):。
(4)玻璃:。
2.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第3学时)村晚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重点)3.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学习方式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学习流程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1、释题意:“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2、知诗人:雷震,宋朝,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3·我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héng)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我会读并理解词义。
陂:寒漪:腔:信口:(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好这首诗。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探究点一:“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结合图文)(参考答案: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浸:青山、落日倒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
)探究点二: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写一写。
探究点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改为“骑”可以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不好。
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三·课文主旨(悟诗情):《村晚》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读写能力大提升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村晚【宋】雷震()池塘(),山衔()()。
牧童()横(),短笛()()。
五·拓展训练营1·(对比阅读)所见作者:袁枚 (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堂检测1.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山衔落日()寒漪。
牧童()横牛背,短笛无腔()吹。
(1)。
(2)。
(3)。
(4)。
2.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七: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八、课外积累:背诵并默写以下诗句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 pō)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