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念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理念形成
根据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专门研究伦理问题,不管那作为整体的自然界,而在伦理问题中寻求普遍的东西,是第一个注重于下定义的人。柏拉图也接受了这种说法,但他主张定义的对象不是可感的东西,而是另一类东西,他称之为理念。”那么,柏拉图在那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呢?
苏格拉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心灵所能认识的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当然没有,也不准备去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原则、定义和真理的原因。在这些问题上,他保持着“无知”。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进行了世界观高度的论证,为他的方法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他的理念论不但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而且结实了为什么如此的原因。他的基本观点是:理念型相是独立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灵魂属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则它就不可能预先具有潜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识。因此,他在个别的、可感的事物之外设定了一个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他的理念论综合了本源论和认识论、灵魂观和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学说,是希腊哲学第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由于柏拉图采用了对话的表达方式,这个体系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结构,它散见于不同时期的对话之中,经历了酝酿、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同一论题往往在不同的对话里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用不同的方式论证。
柏拉图在其主要代表著作《理想国》中提出这样一个推理:“如
果不同的能力在本性上与不同的对象相联系,并且意见和知识是彼此不同的能力,那就应该说,知识的对象无法等同于意见的对象。”严格的说,意见和知识并不是认识能力,而是感觉和理智这两种认识能力分别产生的效果。柏拉图所说的意见乃是依照感觉,亦即依照事物向自己显现的样子对事物所作的判断;知识则是理智用概念和定义对事物做出的概括和用推理和证明达到的必然结论,这就是希腊人所说的“科学”的原意。柏拉图和巴门尼德一样,把感觉的产物称作意见,但他却没有把一件的对立面称作真理,并且,意见中的真理来自知识。巴门尼德一方面把一件说成与真理相对立的虚假和欺骗,另一方面又在“论意见”部分承认意见是对真理的补充。柏拉图提出的“知识”和“意见”是一对具有部分反对关系的范畴(亦即可以同时为真,但不能同时为假),克服了巴门尼德把“真理”与“意见”当做矛盾范畴而造成的意义含混。
在柏拉图看来,心灵有多少种认识能力,外部就有多少种对象;既然理智和感觉只众所周知的两种认识能力,那么心灵之外的认识对象也应该相应的分成两类:理智认识的对象是本源,感觉认识的对象组成可感事物。当柏拉图提出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相对应的原则,他的意思与自然哲学家所谓的“同类相知”“异类相知”的原则都不相同:柏拉图由心灵推断世界的性质,后者则是由世界推断心灵的性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体。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个
体事物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两者却是分离和对立的。理念先于可感的个体事物, 是永恒不动的自身等同真实存在的单个物,因而是世界的本体。他说: 人们的灵魂随着神灵高瞻远瞩,就可以抬头望见那真正的本体。这种本体就是理念,而一切可感的个体事物都由理念所派生和统帅。柏拉图否认认识的对象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中的可感个体事物,提出了理念是回忆和认识的唯一对象。其实, 这种
把理念作为唯一认识对象的思想,也是有它合理因素的。这里就涉及到柏拉图在西方认识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积极的贡献:他实际上在泰阿泰德篇中已经隐含地提出,真正的知识是对永恒不变的、同一的、必然的理念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能力在于理性智慧,而不在于感性知觉。这也是知识学对不可知论的一个明确回应。但柏拉图把感知与知识对立起来,把经验与先天对立起来的做法, 导致他不得不把真正知识的来源归诸于人生来具有的回忆能力上。知识在他这里被等同于先天的知识回忆。这个十分素朴的认识学观点日后也引起许多的争议。它代表了西方哲学认识发展史中在知识起源问题上的唯理论的基本思路, 并因此而成为
历史上的经验论的对立面。
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关于认识起源的理论同时又包含着某些合理成分。这集中表现为, 与原子论者关于感觉与思想生成于从外部世界进入的景象不同,它把知识的来源从外
部对象转移到人类自身, 从而肯定了认识的主体性。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提出的问题及其返身内求的探索方式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它所内涵的认识主体性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近代,理性主义肇始者笛卡尔继柏拉图之后进一步推进了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的探讨。笛卡尔将我们心中的观念分为三类: 有一些是我们天赋的, 有一些是从外面来得, 有一些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按照笛卡尔的说法,所谓天赋观念是一种与生自来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就此而言, 它与柏拉图的天赋知识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他提出天赋观念的目地,并不像柏拉图那样完全在于解释认识的来源问题, 而是试图解决如何获得知识的确定性问题。从认识主体性的视角来看,上述天赋观念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 恰恰是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柏拉图看来, 学习的过程固然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但对灵魂固有而生下来却忘掉了的绝对美、善的知识的回忆,并不是凭空完成的, 它需要感觉经验的介入, 他需要一个过程。柏拉图认为, 要达到统摄一切的美、美本身的认识,必须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步, 先从世间的个别美的事物, 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 逐渐上升, 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部美形体; 第二步, 再从两个美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 第三步, 从美的行为制度再到美的学问知识 ; 最后, 再从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学问,彻悟美的本体。可见, 柏拉图关于美本身的回忆过程,正是从具体的可感事物出发,
经过一步抽象和深化, 由个别具体可感事物上升到一般普遍概念, 最后上升到绝对理念的过程。柏拉图虽然认为一般、共相, 即理性认识是不死的灵魂所固有的,是人们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的知识, 但他并不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意识到这种先天知识, 而是认为人们出生时由于种种原因把它们遗忘了。而要复得它们, 就需要学习,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毫无疑问,柏拉图的理念论关于认识过程的观点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 这就是当他对认识过程做整体解释时, 往往抱着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很浓的先验论不放; 而当其研究具体的认识过程时,实际上所做的往往是带有辩证含义的唯物主义的理解,即把认识的过程描绘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认识的过程。应该说,理念论中关于认识过程的上述两方面的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相比之下, 后者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再到近代经验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对认识过程的问题加以探讨, 并且程度、方式不同的阐发了一些合理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给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以真正科学的解释。
综上所述,柏拉图理念论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可表现为:既是西方哲学史上先验论的原始形态, 又是西方认识理论中许多正确观点和可贵精神的发源地。从形式上看, 回忆说是神化的,与此相联系, 他表现出了神秘主义先验论的特征, 而这些错误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