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标准
大学经济学-《大学经济学》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经济学-《大学经济学》课程标准(供参考)该文档旨在提供供参考的《大学经济学》课程标准,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课程目标- 熟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 掌握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了解市场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
- 培养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经济意识,提高其经济决策能力。
课程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需求与供给- 边际分析- 机会成本- 市场均衡2.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竞争与市场垄断- 政府的角色与职能3.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增长与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失业与通货紧缩4. 产业经济学- 供应链与产业链- 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5.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汇率与国际金融- 跨国公司与外商直接投资6. 金融经济学- 货币与银行-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金融风险管理评估方式- 平时成绩占60%,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和小组项目等。
- 期末考试占40%,考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书目1. 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施瓦茨著,《货币经济学导论》2. ·A.萨缪尔森著,《经济学原理》3. 格里高利·M.曼昆著,《宏观经济学原理》4. 杨尚昆著,《微观经济学原理》该文档供参考,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2023新版经济学课程标准解读
2023新版经济学课程标准解读该文档旨在解读2023年新版经济学课程标准,以帮助教育界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研究目标。
导言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研究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原理和规律。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了新版经济学课程标准。
本文将对新标准进行解读,以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课程框架新版经济学课程标准分为三个维度: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和研究目标。
1.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新标准明确了四个核心素养:经济思维素养:学生需培养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创新创业素养: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责任素养:学生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跨文化素养:学生需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增加对全球经济联系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2.课程内容新版经济学课程标准覆盖了广泛的经济学知识和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微观经济学: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市场结构、消费者行为等。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与失业、国际贸易等。
经济政策与实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等。
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合作、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等。
3.研究目标新版经济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包括:理解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它们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
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经济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结论新版经济学课程标准的发布旨在推动学生经济素养的全面提升,并培养他们具备创新、合作和社会责任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应理解并积极践行新标准,以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解读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实施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能力目标二、主要内容与理论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三、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一)实践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中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和模拟实验,使其更深入地领会和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共19课时)1、基本要求(1)、掌握应用Excel制作图表的基本操作技能。
(2)、运用图形仿真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利润最大化决策。
(3)、通过模拟实验,将乘数与加速数结合起来说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政府投资的作用。
(4)、根据给出数据,建立某经济体系的IS-LM 模型,掌握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及IS-LM 曲线的建模方法。
2、实训内容本课程由7个实训组成:实训一: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2课时)实训二:生产函数的建立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3课时)实训三:各种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与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图形仿真(3课时)实训四:微观经济学比较静态分析(2课时)实训五: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3课时)实训六:产品与货币市场IS-LM 的均衡(2课时)实训七:某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4课时)四、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1.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本课程考核含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课后小组讨论作业、参观实习报告、小组项目作业。
这些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一并计入考核成绩中。
占总成绩的40%。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
2.考核比例及要求:(1)平时成绩占20%。
主要包括对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情况进行评价计分(2)课程实训占20%。
分实训项目视完成情况记成绩。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进行笔试。
经济学原理课程标准
经济学原理课程标准简介经济学原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全面了解,以及培养他们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文档旨在制定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标准,以确保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和质量。
课程目标- 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应、产出与收入等。
- 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对经济现象和政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评估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1. 微观经济学基础- 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 生产者行为与供给理论- 市场结构与竞争-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2. 宏观经济学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增长与发展- 通货膨胀与失业- 货币与银行- 国际贸易与汇率- 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3. 实证经济学方法- 数据收集与处理- 统计分析与模型构建- 实证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经济学实证研究案例分析课程要求- 学生应积极参与授课内容,参加讨论和小组活动。
- 学生应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和阅读任务,并按时提交。
- 学生应参与团队项目,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应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法- 作业与阅读任务: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
- 团队项目: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
- 期中考试: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
-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
以上为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标准,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附件4:《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
(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地位、设计思路(一)课程性质、地位《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结合社会经济现象重新进行了编排和创新,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活动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简洁、实用,理论教学适度,情景教学活动、互动教学活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经济现象,教学设计生动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学会经济学的基本经济理论,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又可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简要分析社会经济学问题,达到从经济角度认识世界、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1. 课程设计理念是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从经济学的纯理论教学分析和困难的数学模型设计中解脱出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生活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到“经济理论生活化” ,减少繁琐的理论教学,以锻造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培养学生“看”、“听”、“读”、“说”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1)寻求一种最好的办法实现“工学结合” 。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除了常规性的设计了“互动训练” “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单元外,我们突破性的设计出“情景教学活动”单元,并把它作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具体做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平移到课堂,并容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也成为本课程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学时数:72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管理类专业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经济学是全日制专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开设此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一是在了解经济学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经济实践的辩证关系;二是了解和掌握修读专业课必须的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三是学会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国内外经济领域内存在的重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二)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三)要求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
(四)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五)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理论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表2.5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建议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凡注上*号的内容,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或任课教师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讲授。
四、理论教学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章经济学概述一、了解经济学的学习内容和目的。
二、了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三、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经济学二、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三、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五、经济理论研究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第二节经济学的方法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一、理解并掌握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及供求定理的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标准
《西方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价格形成、市场运行以及经济增长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培养其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3. 培养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微观经济学:价格理论、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失灵等;2.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货币与财政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3.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贸易政策、自由贸易区等;4. 经济学原理: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公共政策等。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和方法;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经济实践活动,如模拟股市投资等,提高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2. 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六、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本科生使用的优秀教材;2. 教学PPT:提供电子版教学PPT,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3. 参考书籍:推荐相关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和学术论坛,方便学生获取最新研究成果。
七、课程实施建议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2.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讨论,提高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基础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我校的一门新设课程和试点课程,它从经济学的基础一一资源的稀缺性为切入点,讨论了资源配置及其机制,市场价格的决定,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经济下的收入分配法则,市场失灵时的微观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
在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以经济学基础课程替代西方经济学更能突出高职高专教学特色,体现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特征。
该课程的基本特征是:1 .《经济学基础》在坚持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前提下,对庞杂的经济学内容进行取舍整合,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思想;同时,以《经济学基础》替代《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使学生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消除学生思想上对西方经济学的误解。
2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适用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为重点进行设计,教学任务以理论、原理的应用思路、应用方法为出发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3 .经济学基础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
在每一节教学内容前,首先导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通过所选案例的关键词或中心思想引出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再根据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案例。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
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是明显的。
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课程内容和体系上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仍是该课程进一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为突现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我校从2007年开始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调整与整合,并对经过课程建设委员会审议通过的课程选择试点班级进行试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标准(2024年)
《西方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供需理论、市场机制、价格体系、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2. 能力目标: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具备经济预测、政策评估等能力。
3. 素质目标: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经济意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微观经济学部分:要求学生掌握需求、供给、价格形成机制等基本概念,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原理,掌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均衡等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还应学习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等市场结构,了解外部性、公共品等市场失灵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宏观经济学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理解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汇率等宏观经济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同时,还应学习货币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国际贸易等话题。
3. 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政策评估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应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可以采用闭卷或开卷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2. 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微观经济学部分(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理论,掌握市场机制的作用。
(2) 消费者行为理论,理解需求与效用的关系。
(3) 生产者行为理论,了解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 弹性理论,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应用。
(5) 成本理论,了解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
(6) 市场结构理论,了解不同市场类型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 宏观经济学部分(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2) 货币与银行体系,了解货币流通和银行体系的作用。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4) 通货膨胀与失业,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5)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了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6) 国际经济学,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表、数据和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经济活动,如企业参观、市场调研等,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4.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五、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30%。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授课对象:本课程适合经济管理类学生及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学生。
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失灵、公共经济学等。
要求:学生应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够独立撰写经济分析报告。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案例素材。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将按照正确率、逻辑性、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以确保公平公正。
五、课程资源与支持教学资源:我们将提供完整的课件、案例素材、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技术支持:我们将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学习小组等技术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课程评估与改进课程评估:我们将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
反馈机制:我们将鼓励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了解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程衔接与拓展与先修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与先修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密切相关。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现象、掌握国际经济规律、提高国际经济素养。
本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政策等领域,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国际经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国际经济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了解国际经济政策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能够分析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
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环境。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合作。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国际贸易: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贸易政策、贸易协定等,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实践应用能力。
2. 国际金融:介绍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等,通过模拟交易、数据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金融分析能力。
3. 国际投资:介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环境、投资风险等,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投资决策能力。
4. 国际经济政策:介绍各国经济政策的历史、现状和趋势,通过模拟决策、政策制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践、实地考察等。
四、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
2. 期末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考查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模型等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成果:学生提交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等成果,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参考。
五、课程资源1. 教材:《国际经济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国内外相关学术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提供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动态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平台。
3. 实践教学基地:与跨国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的机会。
4. 师资队伍: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宏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宏观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时长:一学期(约16周,每周2学时)授课对象: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二、课程目标1.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
2. 学会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3. 培养宏观经济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估。
4. 了解国际经济动态和趋势,提高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周:宏观经济学导论和国民收入核算第2-3周:货币与银行体系、货币需求与供给第4-6周: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7-8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运用第9周: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与汇率第10-12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与调整、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第13周: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实践(小组项目)第14-16周:复习与总结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系统讲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应用和效果。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师生互动。
5. 线上学习:提供相关教学视频、课件和阅读材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 测验与考试:定期进行小测验,对所学内容进行检验;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项目:根据小组项目表现,评估学生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1. 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2. 助教老师协助教授进行教学,提供辅导和答疑。
3. 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阅读材料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 实验室和软件设施:配备专业的实验室和软件设施,用于宏观经济模拟和数据分析。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经济学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定位《经济学基础》是会计等专业学习领域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西⽅经济学的学习,使学⽣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法,为进⼀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作奠定基础;并且能够运⽤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深⼊分析社会实际情况,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有效的措施。
⼆、学习⽬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标主要是:培养学⽣掌握西⽅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法。
要求学⽣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较深⼊的理解,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基本理论知识能深⼊理解并熟练运⽤,能将理论联系运⽤于实际⼯作中。
本学习领域的具体⽬标分为以下三类指标进⾏描述:1.专业能⼒⽬标(1)熟练掌握供求理论、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知晓价格对经济的调节⽅式,了解价格政策。
(2)能够熟练使⽤边际效⽤分析法和⽆差异曲线分析法,熟悉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均衡的涵义与表⽰形式。
(3)能够熟练掌握两种⽣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产要素最优投⼊与规模经济理论;熟悉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4)熟练使⽤宏观经济指标,掌握国内⽣产总值及核算⽅法;熟悉总需求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
(5)能够掌握失业理论,明晓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能⽤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绘制并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6)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分类与各阶段的特征;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知晓经济增长的源泉,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并能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分析。
(7)掌握宏观经济政策⽬标,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运⽤。
2.⽅法能⼒⽬标(1)具有⾃学能⼒、理解能⼒与表达能⼒以及综合运⽤知识分析问题的能⼒。
(2)能够举⼀反三,关注社会现实经济问题,理论实践相结合。
(3)具备⾃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
(4)具有获取并使⽤信息和新技术的能⼒。
3.社会能⼒⽬标(1)具备良好的⼼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拓展素质养成
二、课程定位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我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五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其它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及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尤其是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何时用、如何用。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本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经济领域从业的基本职业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经济头脑为主线,阐述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时,只涉及初等数学知识;用语通俗,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知识性、趣味性并重。
(二)职业技能目标
本书各章后专门设立了结合各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的能力训练模块,通过具体实践,强化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方法分析具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形成符合逻辑的解释,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或态度目标)
理论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
本书的理论阐述多结合鲜活的现实案例展开,不论是导入案例还是相关阅读资料,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当前实际,与社会发展保持零距离,体现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特点,反映了现实发展。
全书在体系和内容的安排上,既考虑了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需要,还考虑了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深造奠定基础的要求。
五、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经济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根据生产一线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高技能岗位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群的特征,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领知识、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
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工作任务设计成“学习项目”,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六、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该课程依据经济学课程的工作任务和作用流程组织学习项目,学习项目的组织与划分与学习型工作任务一致,根据学习项目组织课程教学。
学习项目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项目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二)项目二:边际效用、市场、成本论
(三)项目三: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四)项目四: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五)项目五:货币政策
(六)项目六: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项目导向
2、任务驱动
3、案例分析
4、启发式、交互式教学
5、现场教学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2、网络教学
3、仿真实训
八、考核与评价
进行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了,从而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整体成绩有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80% ,平时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的50%。
课程整体成绩表
九、说明与建议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 掌握分析常见的一些经济学现象的模型
(二)教材和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2)教育部推荐教材
2、参考书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2)教育部推荐教材
3、相关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