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doc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概述接下来,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学习目标的设计。
这个学习目标设计,是由我们的同学们——未来的教师们来设计的,我们有的也把它叫做学习目标的制定。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目标的设计和课程目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和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不仅要了解这部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今天我们将会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教学目标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误区。
我们知道,教师们手中除了教材以外,还会有教学参考书,有些出版商会为自己所编写的教材提供一课时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而很多教师就会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上提供的教学目标作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使用中我们发现,这并不能将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最精彩或最灵魂的部分完整地展现出来,它也不可能落实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理念,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它是一课时一课时的,和我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关系,和我们一个章的目标又是什么关系,就刚才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一一来揭开它的面纱。
在刚才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涉及到了几个概念,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还有教育目的。
首先,教育目的,往往是由我们党中央最高的首脑机关制定出来的,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当中一定要对教育目的提出要求,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从基础教育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都有一个对培养的人的期望和要求。
那么这些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有着如何直接的关系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给出的PPT中有四个方框,最小的方框里面是教学目标,从这些方框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大致关系,也就是,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目标,每一门课程的老师完成了课程目标也就完成了教育目标,我们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从基础教育开始到高等教育结束,从而也就完成了教育方针下面的教育目的。
但是我们再来深入地看一看,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细心、规范做题的习惯;培养基础题保证 得分的基础意识;表扬进步者,鞭策退步者,达到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目的。
这个教学目标的陈述的问题:首先,是行为 主体不明,“帮助学生…”、“使学生 … ”, “培养学生 …”等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非 教学的预期目标。其次,教学目标缺乏操 作性,例如“纠正在前一阶段学习中模糊 的概念、错误的认知”,是哪些模糊的概 念、哪些错误的认知?这样的目标陈述, 对于导学、导教没有帮助。最后,这个目 标体系的三个维度不明显,知识与技能目 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相混淆的。
1)能在地图上 标出元谋人、 北京人发现的地点并说出 他们距今的年代。 2)观察图,描述北京人与 现代人的不同。 3)能够说出反映远古人类生 活的有:考古文物、神话 传说、遗址等。 4)想象北京人的一天。
5)收集我国各地远古人类的 考古资料,并按照时间顺 序排列,感受中国是人类 的起源地之一。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元谋人、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地 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 与山顶洞人的生产与生 活; •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 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 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感 情。
课题:《电离平衡》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使学生理解深度、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历史课:《帝国主义国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7项)(没必要列出) 2.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大大推动 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3.培养阅读能力,设计简表概括材料的 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011-11-10-课程与教学目标(完整版)
2. 3. 4.
生成性目标取向听起来非常好,但人们批评 它过于理想化了。 需要教师能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需要教师额外的计划和努力; 不适合像语法、代数、物理学等学科。
4、表现性目标取向
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 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 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encounter)”中 encounter 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不是学生 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
3、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 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 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特点: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 教育情境之外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 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 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 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其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
杜威的思想——生成性目标的渊源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上溯到杜威“教育即生长” 的命题。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强加于教育, 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非但不是教育经验的预先具 体化,反而是教育经验的结果。 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内在地被决定的,而不是外 在于过程的,也就是“无目的论”,实指不能有 预先规定的教育目的,如果有目的,那就是促进 学生的生长,即“教育即生长”的命题(价值取 向)。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p59-62)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任何课 程与教学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W.H.Schuber)的见解, W.H.Schuber 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种: 普遍性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 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 化表述。(现行课程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三 维课程目标)
• 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或课堂教学完成后,期望 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人 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周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本章内容概要
教育目的概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内涵
• 1、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根据一定社会和 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 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 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 素质。
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 们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 托、家长的鼓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 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工你们,或者说得可 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希望通过一年 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的结 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 这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 们是为祖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 仅仅为学校培养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 学生吗?
2、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
全面发展
第三节 教育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
一、教育培养目标
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九年义务教 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 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 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1.古代的教育目的
• • • •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读书做官 孔子: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明人伦。 (修身、治国)
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
的劳动者。
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
劳动技术 教育
全面发展 教育
智育
美育
体育
实现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全面发展教育各育的关系
教育目的确立依据 • 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 教育目的首先要反映一定的社会 价值取向 柏拉图:启发理性,认识绝对理 念。 洛克:培养“绅士”。 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 发展,同时也包括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向的发展, 这是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类最后解放,建 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核心是智力 不体力的统一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目的的结构
•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关于人的身心素质 关于人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 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 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说课材料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
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完成。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概述接下来,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学习目标的设计。
这个学习目标设计,是由我们的同学们——未来的教师们来设计的,我们有的也把它叫做学习目标的制定。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目标的设计和课程目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和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不仅要了解这部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今天我们将会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教学目标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误区。
我们知道,教师们手中除了教材以外,还会有教学参考书,有些出版商会为自己所编写的教材提供一课时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而很多教师就会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上提供的教学目标作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使用中我们发现,这并不能将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最精彩或最灵魂的部分完整地展现出来,它也不可能落实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理念,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它是一课时一课时的,和我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关系,和我们一个章的目标又是什么关系,就刚才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一一来揭开它的面纱。
在刚才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涉及到了几个概念,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还有教育目的。
首先,教育目的,往往是由我们党中央最高的首脑机关制定出来的,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当中一定要对教育目的提出要求,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从基础教育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都有一个对培养的人的期望和要求。
那么这些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有着如何直接的关系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给出的PPT中有四个方框,最小的方框里面是教学目标,从这些方框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大致关系,也就是,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目标,每一门课程的老师完成了课程目标也就完成了教育目标,我们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从基础教育开始到高等教育结束,从而也就完成了教育方针下面的教育目的。
但是我们再来深入地看一看,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第五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第五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1.第一节教育目的①概念⏹总体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积极变化的期待⏹狭义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含义→是国家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区别→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概念,属于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规定;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联系→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方针的方向。
教育方针是落实教育目的的途径,所以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②主要理论⏹个体本位论时间→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社会本位论时间→19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教育过程本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教育过程以外没有目的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并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必要物质前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其创造条件,共产主义将使人全面发展成为现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③确立依据⏹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④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发展德、智、体,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结合,脑力与体力结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5年与1982年教育目的的结合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方针首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 年代上一个台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方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美”的要求服务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目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⑤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组成部分德育→向学生传授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智育→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授予体育卫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卫生,保健习惯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劳动教育生产技术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既不能互相代替,又不能相互分割德育——保证方向和保证动力——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智育——提供认识基础体育——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2.第二节培养目标①概念⏹定义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特殊要求培养目标的制定,要考虑教育目的,还有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社会领域的特点②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特征主体性→着眼于学生自身素质,根本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主动发展全面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全体性→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教养,人人能成才基础性→强调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发展性→智能发展,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优化发展⏹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在联系第一,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以全面发展为指导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第二,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2019年精选文档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1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
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1 三者的区别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
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2 三者的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课程目标2.1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它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的与培养⽬标---------------------------------------------------------------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的与培养⽬标教育⽬的与培养⽬标⼀、教育⽬的(⼀)、教育⽬的的概念 1、教育⽬的的内涵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标,反映对教育在⼈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才培养所确⽴的总体⽬标。
2、教育⽬的的层次教育⽬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 3、教育⽬的与教育⽅针的关系(1)、联系:⼆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教育⽅针包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
教育⽬的⼀般只包括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教育⽅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另⼀⽅⾯,教育⽬的在对⼈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的的基本类型 1、按其作⽤的特点可分为:1 / 11价值性和操作性教育⽬的(1)、价值性教育⽬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的,即含有⼀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的,表⽰⼈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2)、操作性教育⽬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标,表⽰实际教育⼯作努⼒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标,⼀般是由⼀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标所组成。
2、按其要求的特点分为:终极性和发展性教育⽬的(1)、终极性教育⽬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的,表⽰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的发展要求具有完⼈的性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类型
关系: 关系: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 价值基础;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 操作性教育目的 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要求 要求的特点 要求 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 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全面发展的人 完人 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 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小学培养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如何把握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 取向教育观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 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被实际所重视 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分 被实际所重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对几种课程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的反思 • 要不要预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课程也需要一个基本的目标要求,否则 课程质量很难保证,课程结果也很难评价。 – 随着教师的成熟,预先确定的目标应减少。
案例分析:《司马光》教学片断
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 2、激励功能 • 3、标准功能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泰勒目标模式 • 三个来源: 学生、社会、学科 • 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 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的, 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 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的体 现。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 优点: 知识和技能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缺点: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 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脱离学生的生活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 课程内容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
泰勒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基本内容:
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
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
最新 《护理教育学》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psychomotor domain )是在实践中顺 利完成一种动作方式的能力,
技能领域六个层次
知觉:运用感官能领会操作信息、指导动作。 2. 定势:为适应某种动作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 3. 指导下的反应: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动作。 4. 机械动作:学习者能按程序步骤完成动作操作,不
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等级区别不明显; 培养目标还达不到数量化、标准化、等级化要求; 目标要求未能完全适应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时期护理教育的产物
国际需求
护理英语方向
第三节 护理教学目标
一、护理教学目标概念
护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护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 果或标准,它具体体现为护理教育活动结束时,学生在 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所取得的变化。
3、社会本位论
19世纪下半叶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 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重视社会的稳定性和个体的社 会化,强调人的发展和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主张教育应 视个人认同,与社会合作,为社会服务,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他们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要,无视个人的价值,看不 到社会还有待变革,看不到个人能动性在社会变革和发展 中的巨大作用。
包括实质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三部
分。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总目标。
学校教育目标
也称为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生
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三个方面。
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和标准。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
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完成。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目标内容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相对于培养目标来说,二者都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只有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施,培养目标才得以实现。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及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要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教育目的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智能、情感、品德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育目的可以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而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和技能。
培养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它是教育目的的分解和细化。
培养目标可以通过制定学科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特色培养目标来实现。
课程目标是在具体课程中为学生设定的预期目标,它是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通过设定课程目标,可以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塑造等。
最后,教学目标是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定的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具体手段,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的。
通过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明确学生在每堂课或每个教学环节中需要达到的要求,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培养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是在具体课程中为学生设定的预期目标,而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定的预期目标。
这些目标之间是有机联系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制定教育和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
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
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
体的、终极的价值。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
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
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
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
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
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
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
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
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
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
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
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
与具体化。
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
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
培养
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
作才能完成。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
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目标
内容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相对于培养目标来说,二者都是培养
目标的具体化,只有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施,培养目标才
得以实现。
其次,二者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具
体指导,在各自的范围内提出适应社会、适应学科、适应学生的具
体教育教学要求。
再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应当是明确而又清晰的,它们都是菜单式的,在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上又是具体的,体现
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最后,课
程目标和教学目标都有“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都可以通过
评价学生实际掌握事实、技能、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也为课程教
学的展开和教学效果的评定提供了依据。
总之,不论是课程目标还是教学目标,在知识体系上,都要体
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出逻辑性、序列性、阶段性、整体性特点,使受教育者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在新的“情境”中选
择适合的知识。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虽然都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及培养目标
的具体化,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明显的。
首先,目标的制定人不同。
课程目标是课程工作者制定的,是课程工作者所要明确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所要完成的目标,而教学目标是教学工
作者制定的,是教学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所要明确和完成的教学目标
不仅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而且是在对学生、社会及学科等方面进
行深入研究之后作出的一种明智选择。
其次,适应范围不同。
课程
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课程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是为教师教和
学生学提供参考,如果课程目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与教学目标雷同,那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课程目标是管某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
全局,对该学科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教学目标是为教师教和学生
学提供依据,它是对局部的教与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
再次,教学目标虽然处于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却是最具实践性和实
效性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主要意图和方
针都要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
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课程目标虽在教学活动的实践指导方面弱于教
学目标,但它的衔接作用和指导意义却是其他教育目标不可代替的,它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