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一)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一)《曹刿论战》教学反思(一)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
”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
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
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
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
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生d接过话头:“你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他为何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谋啊!”生e慷慨陈词:“不错,庄公确实把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但凭这一点不能说他无远谋,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
何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这正说明他有远谋。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经典战争策略文献之一,以其精辟的论战思路和娴熟的辩论技巧闻名于世。
作为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曹刿论战》的道理,可以使学生在辩论思维、团队合作和策略制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但是,仅仅教授《曹刿论战》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道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
首先,我在教学中重点强调的是《曹刿论战》中的辩论思维。
辩论是一种思辨性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曹刿论战》中的辩论思路非常精妙,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论证。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曹刿论战》的方法进行辩论,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擒贼先擒王、带兵如带孩子等理念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才能顺利实施。
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
因此,我通过分组活动和团队任务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曹刿论战》中的理念来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合作。
第三,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策略思维能力。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战略部署和策略制定的观点,这对学生培养策略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模拟战略决策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曹刿论战》中的策略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战略思维能力。
在运用《曹刿论战》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
首先,学生对于《曹刿论战》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其中的道理。
因此,我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曹刿论战》中的内容。
其次,学生的辩论和思考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辩论和思考是一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哎呀,这《曹刿论战》可真难啊!”我忍不住跟同桌抱怨起来。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各种事情。
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曹刿论战》。
”我当时心里就想:这又是什么深奥的课文呀。
老师开始讲解课文,我努力地听着,可还是觉得有些云里雾里的。
曹刿这个人怎么这么奇怪呀,干嘛要去问鲁庄公那些问题呢?我心里充满了疑惑。
“嘿,你说曹刿是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呀?”我小声地问同桌。
“别乱说,好好听老师讲。
”同桌瞪了我一眼。
老师讲完后,让我们分组讨论。
我们小组的人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我觉得曹刿挺有智慧的,他问那些问题是为了了解鲁国作战的条件。
”
“对呀对呀,他真厉害,能想到这些。
”
我听着大家的讨论,也开始慢慢思考起来。
这曹刿还真不简单呢,他能从一些细节看出能不能打仗,真牛!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反思了好久。
我觉得自己有时候做事就很马虎,不懂得像曹刿那样去思考问题。
人家在那么重要的事情上都能想得那么周到,我为啥不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动点脑子呢?这篇课文不就像是给我敲了一个警钟吗?它提醒我要更加细心、更加深入地去思考问题呀。
我以后可不能再马马虎虎的了,要向曹刿学习,做一个会思考、有智慧的人!。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我选择以《曹刿论战》的教学过程为主题进行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将其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进行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并能够分析其中的论点和论据,加深对该文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学生还应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的方式,培养语言表达和合作学习能力。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下次教学中,我可以更明确地设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不仅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还能够深入思考其内涵和价值观。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和分析,扩展学生的思考深度。
二、教学环节本次教学主要包括导入引入、分组讨论、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等环节。
其中,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小组互动的形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环节,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则是对学生思考和成果的回顾和总结,促进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在下次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教学环节,例如文本分析和小组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问题导入法、小组讨论法、展示评价法和课堂讨论法等。
通过问题导入法,我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而小组讨论和展示法,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课堂讨论法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
在下次教学中,我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更加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例如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论点的提炼总体较好,展示内容和形式也较为丰富和多样。
然而,一些学生在展示和讨论过程中表达不清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一)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读读,译译,我再串讲全文,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
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
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
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
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同学的表演,虽然只是课本翻译式的对白,但同学们能够走上讲台已经是超越自我的一次表现,他们的表演也激起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此时我又邀请同学与我一起朗读课文,同学们又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课堂氛围越来越浓、我们读完后,我又表扬了同学朗读比我好,批评自己放不开手脚,没能读出庄公那种慌张,急进的情感,同学们这时有了更大的响应。
《曹刿论战》的说课反思
曹刿论战的说课反思引言《曹刿论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谋略之战之一,其胜利的关键在于分析和对敌方矛盾的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赏析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思维。
而在说课反思中,我们也应该积极总结和思考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
一、教学分析1. 课程特点《曹刿论战》是一篇富有思维性和启示性的文章,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智力的锻炼。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我们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和阅读组织,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能力。
2. 教学目标通过《曹刿论战》的教学,我们旨在让学生成为一位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独特见解和判断力的精英,同时还能够认识到古代思维的智慧和魅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和国家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3.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方面,我们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听课、阅读、小组讨论、写作呈现等多种途径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学习《曹刿论战》,以增强对于文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学效果1. 积极方面通过教学,学生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他们的文学习惯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他们对课程充满了热情,增加了课堂的活力。
2. 不足之处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是,学习方法过于单一,过分注重阅读的词汇、句型,却忽略了对文章情感、思想深度的理解和把握;教学中缺少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此外,教学策略的运用需要更符合学生需要、情感和认知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反思针对上述不足和问题,我们应该适时修正教学策略,精准定位学生教育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加强对文章情感、主题深度的探索和理解。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的方向,只有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
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始终。
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4.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 与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对文本的理解和思 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未来教学改进方向及措施
教学内容优化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 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难点和考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但在 特殊句式的掌握上还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能够体会到曹刿的爱国精神和战 略思想,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有 较为深入的感受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和探究,对文本的理解逐 渐深入。
讨论技巧
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主题展开讨 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我及时给予 指导和点拨,确保讨论方向正确、深入。
提问技巧
我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对 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 探索。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向
学科知识
我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古代文学、历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讲解《曹刿论战》等经典篇目。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进建议
针对教学内容的建议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 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可以引入相关的文化 作品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针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辩论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 索问题。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导语: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所以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欢迎阅读参考!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课件)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1)教师背诵(2)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战略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中的一篇。
这篇论战以曹刿为主角,通过智谋和战略的巧妙应对,成功地赢得了对抗强大敌军的胜利。
这篇论战不仅展现了古代军事思维的精髓,更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曹刿论战可以作为一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曹刿的智谋和战略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军事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对论战的反思,也可以启发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思考和应对方式。
一、引导学生分析曹刿论战的背景和情境曹刿论战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背景是赵国和齐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赵国作为弱小的国家,面对强大的齐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
曹刿作为赵国的军事领导者,面对这样的局势,需要制定正确的战略,才能战胜强敌。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曹刿是如何分析和评估战争形势的,他如何确定赵国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
二、分析曹刿的战略思维和智谋曹刿的论战可分为三个环节:诱敌深入、趁势攻击和改变战场。
这三个环节体现了曹刿的战略思维和智谋。
1. 诱敌深入。
曹刿认识到齐国自视过高,有着强烈的侵略性和攻击性。
他利用对手的这一特点,通过虚张声势、故意示弱等手段,引诱齐军深入赵国境内,为接下来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2. 趁势攻击。
曹刿善于抓住战机和时机。
在齐军进攻赵国的过程中,他发现齐军前进的补给线很长,且不稳固。
他趁着齐军前进的势头,派遣骑兵队伍控制齐军的后勤补给线,并进行多次突袭。
这种趁势攻击的做法极大地瓦解了齐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3. 改变战场。
曹刿在战场上灵活运用兵力,将主力军隐藏起来,并在敌军的侧翼设下埋伏。
当齐军呈现出攻势不振、精疲力竭的时候,曹刿利用突然出现的主力军进行反击,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上述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曹刿的智谋和战略思维是如何产生的,他是如何判断战场形势和选择战略的。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智谋和战略思维如何在其他领域得以应用。
三、引导学生反思曹刿论战的意义和启示曹刿论战作为古代军事战略的典范案例,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启示。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精选12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精选12篇)《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1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
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始终。
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4、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2《曹刿论战》讲完了,下课后刚坐到办公室桌边就有学生来问:“老师,你说为什么在战场上堂堂的鲁庄公就那么听曹刿一个人的话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新颖,但又一时语塞,只好答应他等老师研究研究再回答,学生松松爽爽地回去了。
回想自己授课,侧重于对曹刿才智和作战中成败因素的分析,对学生提出的君臣之间和谐关系的问题却想得很少。
于是急忙翻阅资料,找老教师们请教,最终归纳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庄公并非是个昏君,而是贤主。
在《曹刿论战》中,战前的庄公及其同僚确实“鄙”──目光短浅,在曹刿看来,庄公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因为他急于进攻,依靠的是贵族近臣和虚无缥缈的神;战后的庄公也胜而不知其原因,处处显得才能有限。
那么曹刿又是何许人也?从“其乡人曰”可见他仅是普通老百姓而已,庄公却能接见他,可见庄公的谦虚和对贤能人才的渴望;另外在长勺之战中,庄公对曹刿指挥充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他是礼贤下士,任人唯能,用人不疑;战后,庄公确不知其胜因,但没有藏藏掩掩,而是为求真理,不耻下问,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文本解读较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曹刿论战》这篇文言文的字词、语句进行了细致梳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意,像对“肉食者鄙”“一鼓作气”等重点字词和关键语句的讲解,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曹刿的远见卓识以及作战时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为后续深入分析文章主题打下了扎实基础。
互动形式多样:采用了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互动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例如在探讨曹刿的人物形象时,让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们也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人物,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化拓展适度:适时引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背景等相关文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能更好地置身于那个时代去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决策,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
不足之处时间把控欠佳:在小组讨论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后面总结文章主题以及拓展延伸部分有些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地对文章所体现的军事思想以及对当下的启示等内容展开深入思考,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没有完整地把预设的教学目标全部高质量达成。
文言文基础巩固不足:虽然对重点字词进行了讲解,但在课堂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实词、虚词的灵活运用还是存在问题,反映出在文言文基础知识巩固方面做得还不够,应该多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环节,加深学生的记忆。
个体关注不够: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了积极发言、参与度高的学生,对于一些比较内向、不太主动的学生缺乏足够的引导和鼓励,没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班级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改进措施优化时间规划:下次教学前更合理地预估每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并且在课堂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若出现时间紧张情况,灵活调整讨论等环节的节奏,确保重点教学内容都能完整且深入地讲授完毕,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强化基础训练:在讲解完字词后,增加多样化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巩固练习,比如可以设置一些趣味的文言文填词游戏、小的翻译竞赛等,及时批改反馈,针对学生的易错点再进行强化讲解,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知识掌握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表达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p 根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老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的锻炼了学生的才能。
教学过程中没有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这样,不但消除学活力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等多的知识。
思想教育应该贯彻始终。
假如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整篇文章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学习了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发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学习语文知识决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得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假如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2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一篇著名古文。
相传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庄公准备率军迎战,但苦无良策。
这时,平民曹刿恳求觐见庄公,之后就有了曹刿与庄公的一段对话。
庄公御驾亲征,曹刿随行任“军师”,“战于长勺”,鲁军一举击败齐军,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千古名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近日,笔者品读此篇,并悟出了蕴含其中的一些深邃思想。
下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庄公重视“广集民智”的思想“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遂入见。
”这里的“入见”就是进入宫殿觐见庄公,这里的“遂”就是于是、很快的意思。
由此可见,大敌当前,庄公非常重视“广集民智”。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庄公非常清楚,也非常急迫,因此才会有“遂入见”。
之后,曹刿与庄公有一段著名对话。
《曹刿论战》的说课反思
《曹刿论战》的说课反思一、引言在教学中,说课是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说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主要以《曹刿论战》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说课反思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理解《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分析《曹刿论战》中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习惯。
三、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梗概《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战略家曹刿与齐国大将冯唐的论战。
曹刿在论战中巧妙利用辩证思维,通过分析局势和敌我双方的情况,提出了“以智取胜”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2. 课文结构分析•第一段:背景介绍,揭示战国时期的乱世背景和冯唐对曹刿的嘲笑;•第二段:曹刿论战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冯唐战略的分析,批判其无益于国家的举措;•第三段:曹刿论战的后半部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展示精妙的辩证思维;•第四段:冯唐的回应和认同。
3. 辩证思维分析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充分运用了辩证思维,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能力、形势和尊卑关系,提出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智慧战略。
同时,他还通过善于观察、整合信息,归纳出有力的论点,并通过举例和比喻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辩证思维的运用,不仅在军事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与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于辩证思维的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曹刿论战》,鼓励他们自主思考、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辩证思维运用过程,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4. 总结与展示引导学生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选择一到两个代表进行展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深度理解了《曹刿论战》中辩证思维的运用,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在分析问题、提出观点时更加有条理和全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
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
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
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1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
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
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研究,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课前布置的任务。
这样不仅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自学情况,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不足:1.教学内容略显单一,缺乏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本文的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拓展,难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下一次教学时,我会尝试加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虽然本文的人物形象鲜明,但学生对于人物思想观点的探究还需加强。
下一次教学时,我将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的心理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传统教学通常只考虑教师的意愿,以教师的“预设”作为教学导向。
这些预设主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确定每个教学环节的重难点。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容易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自然分材教学采用“问题导向”,让学生在自学和互帮中解决问题。
例如,在研究人物形象时,学生对XXX的爱国精神、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对XXX这个人,大多数学生却将其归为昏君的行列。
因此,在“释疑”环节中,老师设定了“XXX是不是一个昏君?”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XXX实际上是一个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的结论。
在自学、互帮和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自我,调动了研究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培养了自学和合作的意识。
然而,在成功的课堂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学生在互帮时积极参与,但大多不愿意主动代表本组发表总结。
这是初三课堂上常见的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在《曹刿论战》教学中,我作为教师认真准备了教案,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通过教学反思,我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及改进方向。
首先,教学重点和目标不够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清晰地告诉学生学习《曹刿论战》的目的和重点。
我只是简单地给他们了解了背景知识,并让他们看一遍材料。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材料的深度理解和分析能力不足。
下一次教学时,我应该提前设定好学习目标,并明确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学到什么。
其次,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我在课堂上主要采用了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些枯燥。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元素,比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
第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下一次教学时,我可以设置一些小组讨论或者写作任务,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进来。
第四,教学内容没有与现实生活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曹刿论战》的背景和内容,但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可以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看到《曹刿论战》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启发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综上所述,通过对《曹刿论战》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方向。
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并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将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曹刿论战》的课后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的课后教学反思《曹刿论战》的课后教学反思《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章,全文简明而又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课文高度赞扬了曹刿热爱国家、关心国事的精神和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以及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本文既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升华,对今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干,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备课组将本文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中心,力图改变不均衡的师生主体性”是我校推行的自然分材教学与常规教学最根本的区别,因此我在教授《曹刿论战》时就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的。
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具体是:优点:1.营造轻松教学环境,寓教于乐。
在感情调节环节,我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在“课前准备”环节已经布置),因为有所准备又特别有趣,学生参与度很高,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又说了说这些战例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最后引导到本文,“有一个平民,他心系国家,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也造就了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想认识这个人吗?”学生都很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密切联系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合作意识。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更有针对性了。
当然在成功的课上也会存在不足。
不足:1.学生互帮时很热烈,每位学生都在组内积极参与,但大多不愿意主动代表本组发表总结一件,这是在初三课堂上较为常见,需要今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
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始终。
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2:《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第21课)中,曹刿的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入为主地为鲁庄公进行了定位。
鲁庄公无疑是当时鲁国最高的“肉食者”,理所当然应是最为“鄙”的人了。
《曹刿论战》后面的文字也多次表现出了鲁庄公的“鄙”,于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极端冒进、愚昧无知等词语经常用来概括文中鲁庄公的性格特点。
笔者再次执教《曹刿论战》,突然从字里行间发现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作为一个所谓的“肉食者”,他非但不“鄙”,反而更具深谋远虑之品格,其“远谋”之能力远在曹刿之上。
单从鲁国战前所做的准备来看,就足见鲁庄公的智慧。
准备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对此的评价是“小惠为徧,民弗从也”。
曹刿从一开始就抱着一颗“民本”思想求见鲁庄公,因而他在评价鲁庄公的战前准备时无一不是以“民”为出发点。
虽然“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是一场战争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但影响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还有很多。
作战需要百姓,需要人民,但更需要领导人民的人。
这领导人民的人,不就是鲁庄公手下的那些臣子吗?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作为小恩小惠,虽然不能遍及下层百姓,却能够遍及鲁庄公手下的臣子。
这些受了国君恩惠的臣子势必怀有感激之意,报君之心,一旦身处战场,他们必当能够忠贞不二,乃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下面是由出guo的《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尽在合同范本栏目。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
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
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
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
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
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
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
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
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
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背诵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
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
适当的讲解、典型文言语言现象的剖析,都应该在这个阶段完成,因此,语译、讲解应该成为这一阶段重要的教学方法。
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乃至发现自己。
这时他们的关注点从对语言知识的转向存在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与美学价值。
能够到达这个阶段,那么,学生的文言能力应该是基本形成了。
对于“鉴赏层”的,就应该避免逐词逐句的串讲、翻译,立足于整体的欣赏和把握。
课后拓展:除了课堂教学上要注意,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日常作业、作文、课外阅读指导、兴趣小组或讲座等活动的作用,有计划地综合运用,让它们围绕课堂知识讲授的中心,在思想和认识上作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激励学生继承与发扬古代文化精粹。
四、反思本节课运用了合作研讨的教学法设计教学,强调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和探究,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自由、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精神和创新意识。
将创新教材、创新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一、教材《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重点文言课文。
我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几幅画用辩论的形式,把有关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放在对画的理解上,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领会作者的表现意图。
由于我教的学生平时就进行过以画传情的训练,例如给课文《故乡》画插图、给文言文《桃花源记》画插图、给每周一诗画插图等等。
所以这次给《曹刿论战》画插图从任务的本身来看是没有难度的。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生的辩论,而难点也是学生的辩论,这是教师无法可以事先控制的。
所有的一切取决于临场发挥和临场调控。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两个特点:即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首先,从可操作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辩论和探讨了解他人队课文的不同理解,达到互补促进的目的。
其次,从可检测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当场的问题检测,了解学生通过辩论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由此也可以知道自己在画面的创作和辩论的过程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程序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绘画和辩论中去学习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师只是起一个调控的作用。
设计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挥为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
本课的前期准备:男女学生各自推荐十名代表,我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乡人劝说;君臣对话;指挥作战;战后总结),通过抽签男生选择了1和3两个部分,女生是2和4。
接着各自回去通过集体讨论对所选的两个部分进行创作,形成两幅插图。
然后经过交换,男女生对对方的创作进行集体评议,寻找漏洞和不足,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创作两幅插图,作为当场的展示。
本课的提问设想事先是无法准备的,因为学生如何进行辩论,会有什么措辞,教师在课前并不知晓,男女双方的辩手也不知道对方会使用什么招数,一切全部是课内的当场发挥。
我在课前强调了一点“辩论的依据是课本”。
因为我估计学生可能会辩论一些枝节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辩论能对课文的整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
整堂课按照介绍、辩论、展示、再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是问卷检测。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本节课采用的是图画结合辩论的方式,从课文本身来看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原文重在“论”字上,语言和形象毕竟是有明显的差异,应该讲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
但我的教学初衷不是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和辩论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
其实,对于学生 * 明确的要求,他们能说多少是多少,说得对或者不对(对照认可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敢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为每个人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是如此,她们把理解转化成图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总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我想这就是我这节课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不能令我满意。
首先,学生在辩论中往往枝节问题化时太多(以至于检测的时间显得仓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双方辩者要以课本为依据,看来此类课教师课前的指导要加强,重要的注意事项要明确。
其次,辩论四组图画共八幅显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让课堂内的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机发问,增加辩手辩论的难度,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
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我觉得不妨重点突破“指挥作战”这一环节,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读读,译译,我再串讲全文,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
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
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
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
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其中: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认为还是学生在最后的课外延伸当中,当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做为班级中的一员,在重大活动当中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时,我先让班长回答,班长举了自己在运动会上没能积极参与比赛,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关心比赛的同学而自责,同学们都更加兴奋了。
接下来就有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曾经不关心或没有这种意识的缺点,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积极改正。
4、本节课我自己开场时,还是较紧张的,导致学生也很紧张,但随课堂的深入,我也越进佳境,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
本节课在设计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一上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以缓解同学们紧张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