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永恒之美—周作人散文与时代性写作
永恒之美—周作人散文与时代性写作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品文大师,在中国文坛具有巨大影响,于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01年,周作人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馆轮机班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法政大学,后入立教大学,致力于中西文学研究。
1911年回国后,任浙江省视学。
1917年任北大附设国史馆纂辑员,后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等校教授。
1920年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
1930年先后辞去各校兼职,专任北大研究教授。
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北平,先后担任北大图书馆馆员、北大文学院院长,后公然投敌附逆,任伪华北教员总署督办、南京汪伪政府国府委员、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
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
1949年保释出狱。
1967年在北京病逝。
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提倡美文,关注女性和儿童、民俗和性心理问题,发表大量散文作品,影响深远。
其主要作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知堂文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知堂回想录》等。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周氏兄弟的散文成就是被相提并论的。
知堂的文章,独具面目,名重当时。
虽然在抗战时期任过伪职,有政治污点,但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尤其是在散文领域,更有突出的成就。
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
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无卖智与口学之嫌,却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
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
周作人抄体散文研究(1930-1937)
周作人抄体散文研究(1930-1937)
一直以来,学者肯定周作人在现代散文的发生上“先驱者”的角色。
无论是“美文”概念的引入,还是《自己的园地》和《雨天的书》等实践“美文”理念的散文集,都给予充分的关注。
同时,因为周作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出任伪职的经历,他的后半生声誉几乎毁于一旦。
由对这段历史的否定而否定其30年代以后的散文创作,不能完整反映出周作人的思想演变轨迹,也不能完整评价其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本文以1930-1937年间周作人所创作的抄体散文为研究对象,由梳理“美文”“杂文”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进而从反讽修辞的运用、行文结构布局、主题的选择以及抒情方法的演变四方面来论述这样一个命题,即:与其说抄体散文是美文,是周作人自娱自乐的产物,不如说它是杂文,是有着深刻观照中国历史与现实内涵的杂文。
引入隐含作者的概念,来看清周作人最终如何在观照现实与雕琢技巧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开拓了现代散文表达之可能。
而对抄体散文的重新定位,也是重新评价周作人历史地位的第一步。
《美文》散文赏析
《美文》散文赏析《美文》散文赏析1921年,周作人在所写的短论《美文》里,首次提出“美文”这一文体概念。
他界定说美文是艺术性散文,有叙事、抒情以及两者夹杂等类型,他说这是“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
“美文”概念一提出,立即得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人的应和。
鲁迅、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等一大批作家成为富有成效的拓荒者。
由于有诸多大师的参与和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地位已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到确立。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散文的繁荣,美文这一文体概念又重新为人们使用,把散文写成美文,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散文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实践中,余光中要在中国文字的矿石里炼出金丹来,要用汉字构建出音乐的弹性美、绘画的柔性美和冷雨的错落美来;余秋雨要用文字书写出中国历史文化中苍凉与悲痛的部位,洋溢着一股股浓厚的诗意的悲思;刘亮程用文字作颜料,为我们描画出了抽象与迷离的乡村风景,并注入了哲学式的生命关照;贾平凹用近似以书痴的文字方阵,刻画出了一个大智若愚者的拙朴风采;周涛用诗性十足的文字,把我们引领到西域那片神秘的土地和在那片土地所生长的浪漫情怀。
叔本华说:“作家可以分为流星、行星、恒星三类。
”也就是说,真正的美文,是恒星们写出来的`。
虽然由于太遥远,恒星的光亮暂时还没有流星们灿烂,但能为文学史留下不灭的光焰的,必定是作家中的恒星。
目前的网络写作,大有急功近利和心灵浮躁的趋势,在一千年后,还有多少人能够记得网络作家中的“流星”和“行星”?因此,我们不要被暂时的利禄所蒙,不要被短暂的光环所迷,惟有在大寂寞里从中国文字的矿石中苦炼出一粒粒金丹来,才应是吾辈所求的。
既然上帝给了我们追求美文的特质,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把这种特质在热闹与浮躁中耗掉?静下心来,像余光中那样去听听那冷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1.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3.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出版《创造丛书》、《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4.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湖畔代表作: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惠的风》。
二、名词解释1.五四问题小说1、指在五四时期(1919-1921)民主、科学等新思潮洗礼下,一批具备了初步现代意识,但还涉世未深的文学青年,满腔热忱地探究社会、人生问题的小说。
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乡土写实小说派2、乡土写实小说派是指二十年代涌现的一批描写农村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色彩的作家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为鲁彦、彭家煌、许杰等。
4.零余者4、零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作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及其对于散文发展的影响
2020-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及其对于散文发展的影响刘佳韵(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院美文概念的提出、消失是与周作人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息息相关的。
梳理周作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文学理论与创作道路,会发现“美文”概念本身作为一种抒情性、个人化的文风倾向对周作人存在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周作人对美文概念的提出、完善、否定一窥周作人对于现代散文文体的定义与其背后的文学类型指向性。
关键词:美文;现代散文;周作人;随笔中图分类号:I20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001-02美文作为一个文学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21年六月的《晨报·副刊》上,周作人将其作为一个现代散文的文体提出来,这是他作为新文学的重要散文家,对于纯文学性白话散文的第一次发声。
《美文》一文是周作人有关现代散文文体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指引性的文章,不光对于“美文”本身的概念,对他的其他文体概念也存在影响。
周作人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对于其自身散文概念与理论的系统梳理,正是他对于美文从提出到结束的一个完整的解读,也是周作人的散文概念与理论在思辨中形成的一个完整、初步的认识。
从此以后,他的散文概念理论基本定形。
在《美文》一文中,周作人直接明确的定义了他首次提出的美文概念:“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
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它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读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
①”这一处我认为有两点内容值得辨析:外国艺术性论文这一定义和美文概念范畴的划分。
周作人此处的“论文”概念与现代汉语中的“论文”一词是不同的,现代汉语中“论文”概念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相当于英文paper、treatise或thesis,这与周作人同一时代的“论文”定义也是大致相同的。
何谓美文散文
何谓美文散文何谓美文散文中国现代散文,按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的说法,就是“以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为最丰富最伟大”。
周作人先生写了《美文》一文,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进了“美文”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在《美文》这一篇文章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
在创作实践上,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作家兰姆、欧文、霍桑等人的随笔,明朝末公安派小品文、日本俳文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大量风格独特的“美文”,譬如《故乡的野菜》《虱子》《谈酒》《吃菜》《萤火》等。
这些散文追求“平淡自然”的风格,体现他“人的文学”的主张,取材于日常生活,甚至是人们过于熟悉而经常容易忽视的生活细节,却无不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大众广泛追求休闲娱乐的今天,他的闲适小品美文更是越来越受人喜爱。
九十年代,贾先生提出了“大美文”概念,倡导写大美文,并且创办《美文》杂志。
他的《我的小桃树》《丑石》等大量散文,无疑也是美文。
这些美文,也如周作人的美文,取材于生活琐事,甚至是一些卑微的小事物,写得动感情,发乎真情,或者叙事或者写景,也偶尔有一两句议论,文字平淡自然,也没有什么华辞丽句,也都让人觉得确实很美。
他所说的大美文,就是感染力巨大,能感动人,愉悦人,让人读完后觉得真是享受,既可以写大题材,也可以写小事物甚至是琐事,倒不是说文章很长,规模宏大,也不是一定要写国家大事,民族壮举,金戈铁马,战场风云。
之后,大连市的《海燕》杂志在名字后面加了“都市美文”几个字,大量报刊开设了“精短美文”“都市美文”“乡土美文”专栏;前几年,原《散文选刊》杂志主编王剑冰老师每年都选编《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最近几年的美文年选改名为《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他还每年都选编《中国年度最佳散文》和《中国最佳散文诗》,这说明他认为“美文”是和散文、散文诗不同的一种文本形式,或者说文体;其他挂名“美文”的选集和年选就更多。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散文(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散文(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鲁迅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1.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
1)“美文”和“言志”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
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
2)闲谈体散文周作人的散文,有两体:“浮燥凌厉”的———多收入《谈龙集》、《谈虎集》。
“冲淡平和”的———其散文的主体。
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
周作人的“美文”带动了一介“闲话风”气候的形成。
闲谈体散文特点:(1)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2)周作人的选材极平凡琐碎,一经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3)周作人的小品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
他的散文是一种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闲适”风格: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3)“文抄公体”30、40年代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
第三章第一节 周作人的散文
周作人:1885—1967,浙 江绍兴人,字启明,号知 堂,自号苦茶老人,鲁迅 之弟。
如何正确评价周作人?
正确评价周作人,应采用历史唯物主义 (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全面、 发展、联系)的方法论,注意文艺批评 和政治批评的分开(不要以政治批评代 替文艺批评),是一个复杂的人物,生 活道路非常曲折,经过三个大的路段: 叛徒(大革命失败后)—隐士(抗战爆 发后)—汉奸。
完
早期创作:
此时期作品大多收入《自己的园地》、《雨天的》, 《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其间,又 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五四前夕至 1921年,主要通 过杂想阐术文学 主张,批判旧文 学。
“浮躁凌厉 “的议论性散 文 “平和冲淡” 的抒情意志散 文
②1922年至 1925年。
③1925年至1928 年的散文逐渐显 露出“绅士”风 度。
返 回
中期创作:
1928年11月发表《读书记》标志着周作人 散文创作的重大转折,由少谈到不谈“时 事”,转到大谈特谈“草木虫鱼”、“捉 鬼”、“画蛇”。 这时期散文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发生了惊人的 变化。“平和冲淡”的格调完全取代了“浮 躁凌厉”的火药味。
返 回
后期创作:
主要著作有《秉烛谈》、《药堂语录》、 《药味集》、《药堂散文》、《秉烛后 谈》、《书房一角》、《苦心甘口》、 《如梦记》等。 这时期他写了不少内容反动的作品,为日 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制造理论根据,歌 颂军事扩张主义,美化日本帝国。
主要散文集有:
《自已的园地》、《雨天的》、 《泽泻集》、《谈龙集》、 《谈虎集》、《苦茶随笔》等。为三个时期: 1、1928年以前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早期。
2、1928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是周作人散文 创作的中期。 3、1967年至1945年是周作人创作的后期。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考研现当代名词解释
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
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
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
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
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
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第七章 散文(一)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二)语丝社
1924年成立于北京,刊物《语丝》,主要成员有鲁迅 、周作人 、林 语堂等。他们的思想风格并不尽同,但“提倡思想自由、独立判 断”,“催促新的产生,排斥有害旧物”是他们几乎共同的态度。 在针砭时弊、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上,也形成了共有的 风采,人称为“语丝文体”。 1、语丝社散文两大风格 、 A、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杂文:锐利,泼辣 B、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小品文:幽默,冲淡 2、林语堂 、 散文集:《剪拂集》 介绍西方幽默理论,提倡幽默小品,主张以幽默的艺术去揭示生 活,针砭时弊。 [本章完 本章完] 本章完 返回目录
1、俞平伯:朦胧空灵的意境,透露玄妙的哲理与伤感的思绪,代表 、俞平伯: 作《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钟敬文:善写咏物小品和游记,有着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代表 、钟敬文: 作《荔枝》、《钱塘江的夜潮》等。 3、废名: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生活里的人事,注重意境传达,清新朴 、废名: 素,抒情气息浓厚,具有“废名气”。
随感录” 第一讲 “随感录”作家群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 杂文创作中,最引人注目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他们大都 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1、鲁迅对散文的贡献 A、杂文奠基人 B、现代散文诗的鼻祖 C、散文集《朝花夕拾》 2、“随感录”作家群的创作 A、李大钊:《青春》、《新纪元》等 B、陈独秀:《偶像破坏论》等 C、钱玄同:《随感录四十四》、《随感录四十五》等 D、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等
言志派” 第二讲 “言志派”散文
(一)周作人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概念,提倡“记叙的”、“艺术的” “美文” 抒情叙事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小品文 “言志” 2、独具风采的散文创作 、 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等 A、杂文:触及现实,信笔直书--“浮躁凌厉”的战斗气息 B、小品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平和冲淡的隐士之风 3、创作特点 A、取材广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B、写作随意:“散谈”式文体 C、真率自然:篇章简洁,文字质朴 D、幽默味:寓庄于谐,寓谐于庄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产生与发展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
新诗、话剧与现代小说在开始时就有理论倡导和自觉的文体尝试。
而现代散文虽然早就有人进行不自觉地创作,但只是到了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后,现代散文才真正开始理论的探讨和创作的自觉。
在理论上,绝大部分人的散文理论都源自或接近周作人的《美文》中的思想,如王统照、胡梦华等。
创作上,在周作人影响下,也产生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如王统照、傅斯年、俞平伯、钟敬文等。
因此,中国现代散文,不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创作上看,都开始于周作人之手,又成熟于周作人之手。
一关于周作人的“美文”概念的具体涵义,大部分研究者都根据《美文》的内容认为,周作人所说的“美文”是指叙事抒情散文,而不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
如佘树森、钱理群、王得后、马良春等人。
但也有人认为周作人的“美文”既包括“记述的、艺术的” 散文,也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曹毓生等。
但笔者认为这两种对周作人“美文”概念的理解都有偏颇之处。
它们都机械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把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当成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概念。
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才能真正明白他所说的“美文”的具体涵义到底指什么。
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上有一个从早期的“浮躁凌厉”到后期的“冲淡平和”的发展过程;其关于“美文”这个概念的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
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
这些“随感录”式的文章,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
其中以《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成就最大,影响最大。
这其中主要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周作人当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写了不少类似的文章。
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把这批文章视为现代散文的第一批成果,但当时的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创作这批散文时,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1924年,周作人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把散文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自觉地选择“美文”作为抒写情感的喷发口,认为写作其实是“自己的园地”,纯粹是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
写文章最好就是与“想象的友人”“闲谈”,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散文的体式基本是“闲话体”,并由此而形成“冲淡平和”的独特风格。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取材平凡锁碎,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
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同时,这些散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如《喝茶》一文,所谈及的是中外许多喝茶和吃点心的知识,而最终要告诉人们的是,喝茶应以绿茶为正宗,“赏鉴其色与香味”,而且“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徐,但并非纯是悠哉游哉、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潜藏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冷静机智,和谐自然,朴素有味。
教材把这种文风特点归纳为:闲谈体、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
周作人的散文简单、散漫,可内涵丰富,在读作品时要细细地体味,尊重自己的阅读感觉。
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及其意义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及其意义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的学者、社会活动家、文化评论家,他的美文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中。
这本书是周作人于1923年发表的,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也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社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1.追求人的完美。
周作人认为,人是有智慧和道德的动物,应该追求道德的完美,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正直、公正和有爱心,不仅要注重自我完善,也要关心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倡导民主思想。
周作人主张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他反对专制主义和官僚主义,主张人人平等、人人有发言权、人人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他认为,民主社会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周作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智慧和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主张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提倡实践教育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在现实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4.探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周作人主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认为,中西文化有着各自的优点,互相借鉴会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周作人的这些美文主张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追求人的完美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个体的精神自由,尊重他人的权益,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
其次,民主思想的倡导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主社会能够实现人民的权益,保障个体的自由,促进社会的公正与稳定。
我们应该注重民主意识的培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民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更加突出。
教育是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个国家素质和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注重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四讲 周作人与美文的倡导】
2 随笔、小品文,即美文 周作人所说Essay,可译作随笔、小品文、絮语散文、家常 散文、随笔散文。 周作人美文的特点: 谈论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个人闲情逸志的白话体的纯散文。 内容庞杂,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几乎无所不谈,无奇不有。 如《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地方色彩浓郁, 尤喜北京与江浙一带的风俗,以此形成他散文的文化底蕴的 基础,有较为浓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2 、1919年,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平民文学》 一文,提出“平民文学”的主张。 散文两大类别:集中于20年代 1 议论各种社会问题,文艺问题的杂感 内容:批判封建思想文化,不良社会现象。 特点:“少敦厚温和气”,语言浮躁,凌厉。常有 “反语”,富有战斗力。 如:《碰伤》
周作人与美文的 倡导
荒原上许多足迹, 指示着前人走过的道路。 有向东的,有向西的, 也有一直向南去的; 这许多道路究竟是到一同的去处 么? 我的性灵使我相信是这样的。 而我不能决定向哪一条路去, 只是睁了眼望着,站在歧路的中 间。 ——周作人的诗《歧路》
生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二弟, 文研会发起人之一,1908 年5月与日本女子羽太信子 (1888-1962)结婚。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 与创作,即小品文。 创作概况
对于新文学批评理论建 树贡献 1 、1918年在《新青年》 上发表《人的文学》一 文,代表他建设新文学 的主张,是文学革命的 代表性理论著作。
这些散文主要表达了他想脱离现实,消极避 世,及时行乐的思想。 艺术上颇具功力:风格平和冲淡,以平易自 然的态度娓娓道来;形式短小简洁,风格独 特,在当时影响很大,称之为“美文”。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
《语丝》发表的主要散文,在创作上,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41,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又称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文学主张把小说作为“游戏”与“消遣”的工具,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42,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
因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宗旨,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
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肃等。
44,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其基本特征是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16. 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或可以说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便因《学衡》杂志而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摘要:周作人的关于“美文”的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
他所说的“美文”开始近似于西方的Essay,后来又接近于晚明小品。
但他就是在这种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借鉴、模仿、创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也是经典的“美文”思想的。
关键词:周作人;美文;现代散文;个人主义。
Abstract:There is a productive and developing process in the beautiful essay of Zhou Zuoren. His beautiful essay is similar to the western essay first, then the essay of Ming dynasty. But his unique and classic essay thought did has been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mixing the western thought and Chinese thought ,linking the past andtoday ,learning,imitation and creation.Key words:Zhou zuoren;Beautiful essay; Modern essay; Individualism.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产生与发展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
新诗、话剧与现代小说在开始时就有理论倡导和自觉的文体尝试。
而现代散文虽然早就有人进行不自觉地创作,但只是到了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后,现代散文才真正开始理论的探讨和创作的自觉。
在理论上,绝大部分人的散文理论都源自或接近周作人的《美文》中的思想,如王统照、胡梦华等。
创作上,在周作人影响下,也产生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如王统照、傅斯年、俞平伯、钟敬文等。
因此,中国现代散文,不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创作上看,都开始于周作人之手,又成熟于周作人之手。
一关于周作人的“美文”概念的具体涵义,大部分研究者都根据《美文》的内容认为,周作人所说的“美文”是指叙事抒情散文,而不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
如佘树森、钱理群、王得后、马良春等人。
但也有人认为周作人的“美文”既包括“记述的、艺术的” 散文,也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曹毓生等。
但笔者认为这两种对周作人“美文”概念的理解都有偏颇之处。
它们都机械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把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当成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概念。
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才能真正明白他所说的“美文”的具体涵义到底指什么。
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上有一个从早期的“浮躁凌厉”到后期的“冲淡平和”的发展过程;其关于“美文”这个概念的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
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
这些“随感录”式的文章,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
其中以《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成就最大,影响最大。
这其中主要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周作人当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写了不少类似的文章。
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把这批文章视为现代散文的第一批成果,但当时的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创作这批散文时,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后来周作人在回忆这个时期自己写的文章时也说:“但是白话文自身的生长却还很有限,而且也还没有独立的这种品类,虽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所谓随感录的小文字已经很多。
八年三月我在《每周评论》上登过一篇小文,题目《祖先崇拜》……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能说的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1】由此可见,周作人在这个时期即没有从理论上思考过“美文”问题,创作时也没有自觉的文体意识。
但散文创作的兴起,对理论界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对文学散文进行文体确认。
周作人提出“美文”概念之前,已出现一些符合他的“美文”思想要求的散文,但没有引起理论界的注意。
1921年1月,《小说月报》上又发表了冰心的散文《笑》,产生了很大影响。
各个学校竞相将其选为课文。
同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
这篇文章标志着周作人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散文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
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开始进入文体自觉时期。
紧接着的一批作家的创作,特别是周作人自己的一批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散文开始走向成熟。
周作人在《美文》一文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
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着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
”【2】因此,在这里,周作人所说的“美文”就是指外国的Essay。
虽然他接着又说“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这只是对比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什么是Essay,也就是什么是他所说的“美文”。
因此,周作人最初的“美文”理论,实际上就是对西方“Essay”概念、特点、写法的译介,对其性质特征进行初步的描述。
并没有明确界定“美文”的文体性质。
但“美文”概念的提出,为新文学初期所要确立的新的文学规范体系,作出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二周作人的这种思想和行为是“五四”时期那种叛逆躁动的时代气氛下的产物。
“五四”时期的先驱者们在探讨如何建设新型的现代文学时,在迫切偏激的心态下往往对中国古典散文的优秀艺术传统缺乏客观、正确的评价,并给予全盘否定。
对西方的文学经验也来不及充分消化和吸收,只是一味地接受、评介和传播。
因此,周作人写《美文》的目的就是向中国文学界介绍西方的“Essay”文体,并号召大家进行“美文”创作,以建设中国自己的现代散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作人的散文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并系统起来,成熟起来。
1923年,他在《文艺批评杂话》一文中说:“我认为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写出对于某作品的印象与鉴赏……而且写得好时也可以成为一篇美文,别有一种价值……因为讲到底批评原来也是创作之一种。
”在这里,他开始认识到了“批评的,学术性的”文章也可以写成美文。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还写到:《美文》发表后,“《晨报》第七版不久改成副刊,是中国日报副刊的起首老店……影响于文坛者颇大,因为每日出版,适宜于发表杂感短文……写文章的人自然多起来了。
以后美文的名称虽然未曾通行,事实上这种文章却渐渐发达,很有自成一部门的可能。
”显而易见,周作人在这里所说的“杂感短文”,或即指“批评的,学术性的”一类散文,或至少包括了“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在内。
显然,在周作人看来,它们也属于“美文”范畴了。
基于对“美文”的重新认识,周作人当然不再把“美文”仅仅等同于西方的“Essay”了。
1926年,周作人在为俞平伯重刊《陶庵梦忆》所作的序中,有一段关于现代散文的新意见,是他由早期号召新文学家“模范”外国的“Essay”转向复古明清“名士派”散文小品的开端:“我常这样想,现代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小,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虽然在文学发达的程途上复兴与革命是同一样的进展。
在理学与古文没有全盛的时候,抒情的散文也已得到相当的长发,不过在学士大夫眼中的情趣几乎一致。
思想是固然难免有若干距离,但如明人所表示的对于礼法的反动则又很有现代气息了。
”周作人的这种思想转变,是他对文学及现代散文本质进一步认识的结果。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是以激烈的反传统身份出现的。
他们全盘否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道载”文学。
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但也导致了相当明显的负面效果。
而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中对自身弊端较早警觉的一位学者。
他反对新文化运动者在摧毁旧偶像的同时又树立“新权威”,反对在否定“载道”文学的同时又提倡“遵命”文学。
他指出:“遵命文学害处之在己者是做了之后头脑就麻痹了,再不会想自己的意思,写自己的文章。
害处之在于人者是压迫异己,使人家的思想文章不得自由表现。
无古今新旧,遵命之害一也,科举的文诗为害已久,今岂可使其复兴。
”为此,他重新寻找现代散文的精神源头,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重点推崇具有批判反抗精神的晚明小品。
他在《〈杂拌儿〉跋》中说:“现代的文学——现在是就散文说——与明代的有些相像,正是不足怪的,虽然并没有去模仿,或者也还很少有人去读明文,又因时代的关系在文字上很有欧化的地方,思想上也自然要比四百年前有了明显的改变。
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
”1926年,他在给俞平伯的一封信中又说:“现在的小文与宋明诸人之作在文字上固然有点不同,但风致实是一致,或者又加了一点西洋影响,便也有一种新气息而已。
”他的这些思想与他在“五四”时期的一些文学主张,在内容、旨趣、精神上大相径庭。
周作人为什么重新为现代散文寻找精神源头呢?这也是基于他对文学及散文文体本质的进一步认识。
他说:“文学是不革命,然而原来是反抗的,这在明朝小品文是如此,在现代的新散文亦是如此。
”在周作人眼里,唐宋两朝虽然也有人作过些流露性情的散文,但那只是游戏之作,未成气候。
到了作正经文章,即关乎自己的地位前途的文章时,便只能写那种规矩整饰,仪态庄严的“载道”文章了。
然而到了明代,归有光、李贽,特别是公安三袁,敢于藐视古文“载道”的传统,提出一系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新口号,以抒情的态度随意为文。
他们之后,钟惺、谭元春等竞陵派人物继起,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从而把周作人本人极力欣赏、推崇的个人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倍受周作人赞赏。
到了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
表面上,周作人似乎是否定了自己以前的思想,解构了自己以前的理论。
其实,这正是他对自己的“美文”理论进一步思考探索的结果。
其实,周作人此时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散文所受到的西方影响,而且,贯穿于晚明小品中的个性主义精神与他“五四”时期的思想也是相通的。
三到了30年代,周作人在写《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时,全面系统地谈了自己对现代散文的理解。
在谈到现代散文的精神源头和其受到的影响时,他说:“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小品文两者所合成。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恰当地表达了他对现代散文源流上的认识,在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所得到的新的全面的认识。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坚决反对文以“载道”的思想。
他说:“人生派说艺术要与人生相关,不承认与人生脱离关系的艺术。
这派的流弊,是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文艺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了一种坛上的说教。
”「7」但后来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