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 第七章习题;第八章 归纳推理 第一二三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归纳推理
第一节 归纳推理概述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第一节 归纳推理概述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1、定义:推理(个别→一般)。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70左右,呼吸10-15次左右; 70不留宿,80不留饭;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一次次个别经验认识就上升到同类事物的一般性认识。
(2)对感性材料的归纳须通过演绎确定; (3)一般→演绎验证→提高可靠性。
(二)区别
思维进程 前提数量 结论范围 前提结论联系
演绎推理 一般→个别
确定
未超
必然
归纳推理 个别→一般
不定
超过
或然
(完全除外) (完全除外)
三、分类
完全归纳推理
(全部)
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部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经验认识、未遇反例)
2、作用及局限
(1)作用:应用广泛(估产,抽样、假说)、丰富知识。 (2)局限:结论或然。(辅助手段)
①华罗庚。 ②天下乌鸦一般黑。 ③《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螟
蛉如果生幼子,蜾蠃们可以孵育它。螟蛉,一种害虫,是桑树上的小青虫,属于蛾类的幼虫。蜾蠃, 一种昆虫,色青黑,腰细,体形似蜂,即一种细腰蜂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于是捕螟蛉回来当孩子喂 养,后来就称养子、义子(干儿子干女儿)为螟蛉。其实,古人的结论是有误的,实际情况是,蜾蠃 为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
三、特点及局限性
1、特点:(1)个别→一般(2)结论必然(结论未超前提范围) 2、局限:(1)应用范围(有限、分类) (2)认识程度(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复杂、时空
第三节 一、定义及模式
不完全归纳推理
考察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而得出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
金银铜铁(导电)-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S1——P S2——P S3——P ......... Sn——P(S1—Sn是S类的部分对象) ∴凡S——P
推理:演绎、归纳、类比
(一般→ 个别)(个别→ 一般)(个别→ 个别)
演 绎 推 理
对当推理:所有同学都是团员,所以并非所有同学都不是团员 直接推理 简 变形推理: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团员,所以有的团员是我班同学 单 直言推理 间接推理 →三段论: 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能导电。 命 题 关系推理 ......………………………….3大于2,2大于1,所以,3大于1。 推 理
复 联言推理 : 泰山既雄伟,又壮观,所以,泰山壮观。 合 选言推理 :他或者不想来,或者误了班车,他不是不想来,所以,他误了班 命 车。假言推理 : 只有努力,才有好成绩,他取得了好成绩,所以肯定是努力了。 题 并非物美价廉,所以,或者物不美,或者价不廉。 推 负命题推理 : 理
鲫鱼是用腮呼吸的;鲤鱼是;鲢鱼是;带鱼也也是; 这些鱼都是鱼; 所以,所有的鱼都是用腮呼吸的。
三、指出下列各段话中违反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既断定“所有S 是P”真,又断定“有的S 不是非P”真。 不违反。A与I是从属关系,可以同真。 2.既断定“所有S 是非P”真,又断定“某S 是P”真。 违反不矛盾律,自相矛盾。前者等值于“所有S 不是P”(E),与“某S是P” (I)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 3.既断定“如果p 则q”真,又断定“如果p 则非q”真。 不违反。因为二者是可同真、不同假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证明)。
观察与实验→材料→加工→个别知识→归纳推理 2、推理形式: S1——P, S2——P, S3——P, ... ... SN——P(S1—SN是S类的部分或全部分子) ∴凡S——P(全称命题)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同等重要,不可缺少
(一)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演绎离不开归纳。一般性前提;形式与规则。 2、归纳离不开演绎。(1)观察、实验要有理论指导;
二、特点与作用
1、特点:结论或然(结论超出前提范围) 2、作用:应用广泛(大多数事物对象多、无需不必) 提供新知
三、分类
(一)简单枚举法 1、定义:以经验认识为主要依据,考察一类事物部分对象,未遇反例,得出
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老鼠喜暗怕光、瑞雪兆丰年
S1——P S2——P S3——P ......... Sn——P(S1—Sn是S类的部分对象且未遇反例) ∴凡S——P
F 队取得冠军,猜错的是甲,其余三人都猜对了。
据已知条件,甲的话和丁的话是矛盾关系的命题,按照不矛盾律, 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假,这样,唯一的假话必在甲或丁的话中,而乙、 丙的话必是真话。 据乙,K队和H队没有进决赛,所以,一、进决赛的是B和F,B战胜 了H。二、K队在半决赛中未淘汰F队。二否定了丙话中的前件,否定前 件能否定后件,所以,B没有取得冠军,那么是F获得了冠军。 甲的话前件真,后件假,所以是假的,丁说的是真的。
P T T F F
q T F T F
﹁q
p→q T F T T
p→﹁q F T T T
F T F T
三、指出下列各段话中违反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4.既断定“所有S是P”假,又断定“有的S不是P”假。 违反排中律,犯“两不可”错误。A-O 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 5.既断定“必然非p”假,又断定“不可能非p”假。 不违反。因为“必然非P”与“不可能非P”(它等值于“必然P”)是不同真、 可同假的反对关系,都加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6.既断定“p 或者q”假,又断定“非p 并且非q”假。 违反排中律。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都加否定,犯“两不可” 的错误。﹁(p∨q)↔(﹁p∧﹁q) 7.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规律。 违反不矛盾律,历史规律不是永恒的,与永恒矛盾,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8.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 违反排中律。“采纳他的建议”与“不采纳他的建议”是两个矛盾命题,都 加否定,犯“两不可”的错误。 9.戴着老花镜的父亲久久凝视着比自己高半个头的小伙子,从头到脚,又从脚到 头,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 违反不矛盾律。这句话既断定“父亲久久凝视着小伙子”,又断定父亲从头 到脚,又从脚到头看着小伙子(即不是凝视着小伙子),自相矛盾。 10.我的最大优点就是从来不谈自己的优点。 这句话违反不矛盾律:“我从来不谈自己的优点”本身是谈自己的优点,二 者矛盾。
六、用排中律或不矛盾律的知识解答下述问题。
世界杯足球赛经过紧张角逐,有B、F、H、K 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 这天,球迷甲、乙、丙、丁在打赌猜测哪支球队最后捧杯,四人猜测 如下: 甲:如果B 队半决赛中战胜H 队,那么B 队就会夺得冠军。 乙:我认为H 队和K 队都不会打进决赛。 丙:除非K 队在半决赛中淘汰F 队,B 队才会取得冠军。 丁:B 队战胜H 队是没有问题的,但B 队不会再次夺冠。 最后的比赛结果证明,四个球迷只有一个人的猜测是错误的。你能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哪个队取得了冠军吗?猜错的又是哪一位呢?
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分析、探究联系)
第二节
一、定义模式
完全归纳推理
考察某类事物的所有个别对象,作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S1——P S2——P S3——P ......... Sn——P(S1—Sn是S类的全部个体对象) ∴凡S——P 高斯 ;文学体裁
二、分类
1、穷举归纳推理: 个别 → 一般。(考察一类事物全部个体对象,推出该类 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严格、典型。) 九大行星-椭圆;来自山东 2、分类归纳推理: 特殊 → 一般。(一类事物包含无限个体,借助划分分 类,按照某一标准分为有限的几个小类,对小类逐一考察而概括出该 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学生-小中大;三角形-锐直钝
四、试运用逻辑基本规律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提问,让会回答的同学举手,好多同学举了手;又让不会回答的同学举手,有些同学 也举了手。一个学生前后两次没举手,老师批评说:“会回答与不会回答是互相矛盾的,你 怎么两次都不举手?”这个学生说:“老师,你叫会回答的学生举手时,我当时不会回答, 没有举手;你叫不会回答的学生举手时,我刚想好了,又会回答了,也就没举手。” 请问:他们师生二人,谁说的话合乎逻辑?谁说的话不合逻辑?为什么? 学生的话合乎逻辑,老师不合。因为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同一时间,同一 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互相矛盾的认识不能都否定(或不作回答),必须肯定其中一个。但学 生对前后两个互相矛盾的问题都拒绝回答是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不能算违反排中律, 2.有一块空地准备用来搞建设,甲、乙、丙、丁四人讨论这块空地建什么好。 (A)甲一会儿说应该建幼儿园,一会儿又说不该建幼儿园,甲有无逻辑错误,为什么? (B)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乙的话有无逻辑错误,为什 么? (C)丙说:“我看还是建幼儿园好。”丁说:“我看还是在这里建食堂好。”针对丙和丁 的发言,乙又说:“你们两人的意见,我都不同意。”乙这样讲有无逻辑错误,为什么? 甲提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乙对甲提的两个矛盾命题都加 否定,违反排中律,犯“两不可”的错误。丙、丁的意见是两个反对命题,可以同假,乙都 加否定不违反逻辑规律,可以有第三种意见。 3.1933 年鲁迅先生在《“有名无实”的反驳》一文中谈到:当时国民党军队中一排长“以为 不抵抗将军下台,‘不抵抗’(主义)就一定跟着下台了。这是不懂逻辑:将军是一个人, 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说这位 排长“不懂逻辑”? 国民党的这位排长混淆“不抵抗主义”和“不抵抗将军”两个概念,同时也将“不抵抗 将军下台”偷换成了“不抵抗主义下台”,既混淆了概念,又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所以鲁迅说他不懂逻辑。 4.有一年元宵节,夫人想上街去逛灯会,就跟司马光说:“我要去看花灯。”司马光说: “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夫人又说:“我不但要看灯,还想看游人。”司马 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请问,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使用了什么 样的诡辩方法? 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故意混淆“花灯”和“灯”,“游人”和“人”的概念 违反同一律。
3、提高可靠度的方法
①增加对象 ②扩大范围 ③杜绝主观
(轻率概括)
(二)科学归纳推理 1、定义:以科学分析为主要根据,探求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有因果联系推
第一课时
第七章 思维基本规律
课后习题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报刊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有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 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可惜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 男子汉的大龄姑娘。不过统计数字表明,男子与女子的比例并没有失调。可见,我国的 男子汉并不算少,大概是分布不合理吧?” 这段议论先偷换了概念,后偷换了论题。一开始,“男子汉”是指具有大丈夫气概 的男子,后偷换成指一切男人。议论的题目本来是“什么是男子汉”,最后却转移到男 女的比例上了,违反了同一律。 2.甲问:我做菜的手艺不错吧?乙答:很实惠,很实惠。 乙的回答转移了话题,违反同一律;或隐含着对问话人做菜手艺的批评,不正面批 评,巧妙地避免主人的难堪,是一种变格修辞手法。 3.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Baidu Nhomakorabea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论题,违反同一律。服务员用这种幽默方式化解矛盾。 4.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某国边境,宪兵问道:“姓名?”“雨果。”“干什么 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写道:“姓名:雨果。 职业:笔杆贩子。” 宪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同一律。雨果说“以笔杆子谋生”是指“当作 家”,而宪后却理解成“贩卖笔杆子”。 5.小朋友到邮局寄信,阿姨告诉他;“这封信超过了重量,要加贴八角邮票才能寄,” 小朋友着急地说:“什么?你已经嫌它太重,加贴邮票不是更重了吗?” 小朋友将“这封信超重”理解成“这封信太重”,无意中混淆了概念,也转移了话 题,违反了同一律;邮票是邮资,不代表邮重,混淆概念。 6. 孔乙已把不同语词“偷”和“窃”表达一个概念故意说成两个概念,故意偷换概 念,违反了同一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