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 第七章习题;第八章 归纳推理 第一二三节
逻辑学第七章.ppt
2021/3/2
23
下列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1.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所以,当事人在法庭 上也可以不提出新的证据。
2.最早印刷纸币的人可能是古代中国人,最早使用纸币必然 是最早印刷纸币的人,所以,最早使用纸币的人必然是古代中国人。
3.想出国留学必须学外语,我不想出国留学,所以,我不必 须学外语。
第七章 模态逻辑
教学重点与难点
模态命题及其种类 模态命题的真假与可能世界的理论 基本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道义命题及其种类 模态命题推理、道义命题推理在法律中的应用
2021/3/2
1
谁打了纳粹军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在法国巴黎一 家旅馆里,四个人同乘一部电梯。其中一位是穿军 装的纳粹军官,一名是当地的法国人,他是地下抵 抗组织的成员,第三位是个漂亮的少女,还有一位 是老妇人,他们相互都不认识。突然,电源发生故 障,电梯停住不动,电灯也熄灭了,电梯内漆黑一 团。这时传出一声接吻的声音,随后是拳打在脸上 的声音。过了一会儿,电灯亮了,纳粹军官的一只 眼睛下面出现了一块青紫的伤痕。
2021/3/2
3
逻辑分析:
原来,这位聪明的法国小伙子先吻了一下自己 的手,然后打了纳粹军官一拳。这里,我们感 兴趣的是其中所出现的判断“一定是他吻了这 位老妇人或那位小伙子”,“可能是这个法国 男子想吻这位姑娘”。第一个判断是断定他吻 了这位老妇人或那位小伙子的必然性,而第二 个判断则断定这个法国男子想吻这位姑娘的可 能性。这种断定事物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判断就 是模态命题。
2021/3/2
7
模态的种类
(1)狭义模态和广义模态 (2)客观模态和主观模态 (3)逻辑模态和非逻辑模态 (4)命题的模态与事物的模态
最新-高中数学 归纳推理的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1-2 精品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 一、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
•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 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 完全归纳推理的结构可用公式表示为 : • S1是(或不是)P; • S2是(或不是)P; • S3是(或不是)P; • …… • Sn是(或不是)P。 • S1、S2、 S3……Sn是S类中的全部对象, • 所以,所有的S都是(或不是)P。
•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 1、求同求异并用法的内容
• 求同求异并用法亦称“契合差异并用法”, 其基本内容是:有两组场合,一组是由被 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组成的,称正面 场合;另一组是由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 干场合组成的,称反面场合。如果在被研 究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 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一组场合 中,却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 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 2、求异法的逻辑形式
• 求异法可用图式表示为:
•
场合
相关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B、C、D
a
•
(2) — B、C、D
—
•
……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关系。
• 3、运用求异法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一,两个场合有无其他差异情况。
• 第二,两个场合中惟一不同的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 整个原因还是部分原因。
重复中未遇到相反的情况。 • 所以,一切S都是P。
• 2.提高简单枚举法结论可靠性的方法
• 简单枚举法的结论是或然的,要提高其结论 的可靠性,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⑴ 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些。因为某 类事物中被考察的对象越多,则漏掉相反情 况的可能性就越小,推理的根据就越充分, 因而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大学本(专)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
学习形式逻辑对于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论证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和方法,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规律和逻辑原理,同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自觉地运用学过的逻辑理论和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逻辑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就中文系而言,本课程应注意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基础课程相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突出、例证生动,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强趣味性。
教材一般都借用了数理逻辑的语言形式,应注意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转换。
五、本课程讲授一学期,约32学时。
书面作业2次。
六、本大纲课程教学内容顺序依托华东师大《形式逻辑》教材内容顺序编排,教学重点为第二、三、四、五、六、十章,教师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多少及学生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调整。
由于选用教材不同,内容编排顺序以及个别内容、术语可能小异,教学中应作适当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第一节了解:形式逻辑的对象(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性质(全民性、工具性)。
第二节理解: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性或本质来反映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了解:概念与语词的关系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了解: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二、掌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第三节概念的种类一、理解: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二、理解: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三、理解:正概念与负概念第四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一、理解:相容关系(全同、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二、理解:不相容关系(全异:矛盾、反对)第五节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第六节掌握:定义及其规则第七节掌握:划分及其规则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第一节了解:命题和推理的概述第二节性质命题一、了解:性质命题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高中政治选修三第7章第1节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
1.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在于( )①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性质不同②前提与结论的断定范围不同③思维进程不同④前提数量不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③正确;从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性质看,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或然的,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①正确;演绎推理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知识范围,而归纳推理则超出了前提知识的范围(完全归纳推理除外),②正确。
④不是二者的区别。
故选A项。
2.以下对归纳推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归纳推理是按推理中个别与一般的认识关系划分的②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③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④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C【解析】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性,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或然性。
故①④正确,选C 项。
3.完全归纳推理是指根据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别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
下列属于完全归纳推理的是( )A.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锡导电,所以,一切金属都导电B.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惩罚的C.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D.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了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推导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答案】C【解析】A项中只列举了一部分金属具有导电性质,不是完全归纳推理;B项根据贪赃枉法的人必定会受到惩罚,推出你们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由一般到个别,属于演绎推理;D项属于类比推理。
整理版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形式逻辑学练习(堂上训练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抽象思维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 _思维的形式结构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共同联系方式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逻辑常项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逻辑变项__。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
(这个S是P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非p,但q)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
或p,或q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如果非p,那么,非q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1.所有S是P逻辑常项:所有,是。
逻辑变项:S,P2.p←q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3.有S不是P逻辑常项:有,不是。
逻辑变项:S,P4.(p∧q)→r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4.直言命题是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___某种性质__的命题。
5.直言命题的周延性,是指在直言命题中对主词、谓词外延数量的___断定情况___。
6.矛盾关系是一种_____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____的关系。
7.关系命题是断定___事物之间关系___的命题。
8.如果aRb,并且 bRc成立,那么aRc也一定成立,这种关系就是_传递关系__关系。
二、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表达命题。
因为这个陈述句具有命题的"有所陈述"和"有真假之分"的逻辑特征。
)2.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
(表达命题。
因为该陈述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3.这部电脑为什么老出毛病?(不表达命题。
这是一个一般的疑问句,它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亦无所谓真假。
逻辑学第七章
第七章归纳、类比与假说一、思考题1.Ol 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是什么?1.02 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二者的区别是什么?1.03 什么是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二者的相同、相异之处是什么?1.04 什么是求同法?如何用图式表示求同法?1.05 什么是求异法?如何用图式表示求异法?1.06 什么是求同求异并用法?如何用图表示求同求异并用法?1.07 什么是共变法?如何用图式表示共变法?1.08 什么是剩余法?如何用图式表示剩余法?1.09 什么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的相同、相异之处是什么?1.10 什么是“以偏概全”(或“轻率概括”)?什么是“机械类比”?二、概念解释题:2.01简单枚举法 2.02科学归纳法 2.03求同法 2.04求异法2.05求同求异并用法 2.06共变法 2.07剩余法 2.08类比推理 2.09假说 2.10以偏概全(轻率概括) 2.11机械类比三、指出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推理:3.01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
……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280—281)3.02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的行星;它们的体积相近;与太阳的距离相近;地球为大气层所包围,火星也为大气层所包围;地球上有水分,火星上也有水分;并且,它们的气温都是适中的;地球上有生命;所以,火星上也有生命存在。
3.03三段论第一格的AAA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否定的;第一格的AAI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的EAE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的EAO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的All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的EIO 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只有此六个有效式。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
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
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与4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2与6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
3与5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所有S是P。
第二章概念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
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
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的外延是指:2、4、6、8、10、12……。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附答案)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绪论【堂上操练】一、填空: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__________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______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_____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________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
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1.所有S是P2.p← q3.有S不是P4.(p∧q)→r【课后作业】一、查阅词典,指出下列各句"逻辑"一词的含义:1.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
2."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3.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4.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
5.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①6.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7."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
8.这几句话不合逻辑。
二、请用公式表示下列命题或推理,并指出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出路。
2.白求恩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
3.所有科学理论都具有客观性,形式逻辑是科学理论,所以,形式逻辑具有客观性。
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
逻辑学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普通逻辑是研究____思维的逻辑形式____思维的逻辑规律____及其___简单的逻辑方法______的科学。
2. 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__逻辑常项_____和__逻辑变项_____两部分组成,可以代入不同内容的部分是__逻辑变项___。
二、选择题3 在“语法、逻辑、修辞、音韵、体操等等都是没有阶级性的”这句话中,“逻辑”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是指(3)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某种特殊的观点或方法③思维的规律和规律④逻辑学4 思维的基本特征( 2).①直接感受性②概括性③间接性④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5.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时(3 )①思维内容②思维的基本规律③思维的逻辑形式④简单的逻辑方法6. “p 并且q”与“p 或者q”,这是两个判断形式含有(2)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②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③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第二章概念一、填空题1、概念是_反映事物本质属性_______的思维形式,他的两个逻辑特征是__内涵______ 和____外延____。
2、从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来看,“文明”与“精神文明”具有__从属_____关系;“教师”与“劳动模范”具有__交叉_____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具有__全异______关系;“上海”与“中国最大的城市”具有____并列____关系。
3、“共青团员”的属概念为__团员______ ,种概念为__女共青团员_______,矛盾概念为___非共青团员____ ,反对概念为___非共青团员_____,交叉概念为___大学生______ 。
4、在具有属种关系概念的___概念____ 和___概念____之间。
存在着一种__反变_____关系。
外延愈大,其内涵就___越少___ ;外延愈小,其内涵就__越多____ 。
5、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__概括____和__限制___的逻辑根据。
7第七章归纳推理
7第七章归纳推理第六章归纳推理第一节归纳推理概述一、什么是归纳推理1.定义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
它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完全归纳推理除外)具有或然性。
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作物都是绿色植物,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这一推理就是归纳推理,其推理过程可以总结如下:水稻能进行光合作用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高粱能进行光合作用……水稻、小麦、高粱、玉米都是绿色植物所以,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2.归纳推理的实质(重点):概括性3.归纳推理的特征(重点):①前提和结论的联系具有或然性;②推理结论的“拓展性”特征4.归纳推理的作用1.归纳推理是获取新知、发现真理的手段2.归纳推理是说明和论证问题的方法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重点)1.两者相互区别(1)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推理认识发展过程的方向不同)。
演绎推理:一般到个别;归纳推理:个别到一般。
(2)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演绎推理:结论所断定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归纳推理: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3)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
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即充分条件的关系,前提蕴涵结论;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即必要条件的关系,前提被结论所蕴涵。
2.两者相互联系(1)归纳推理的结论为演绎推理提供了前提。
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的大前提,需要借助于归纳推理从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
(2)演绎推理为归纳推理提供了指导。
归纳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方向是归纳过程本身所不能解决和提供的,这只有借助于理论思维,依靠人们先前所积累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指导。
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活动。
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夸大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的作用都是片面的。
程元冰《逻辑学》(11-12)第八章归纳推理
S2——P
S3——P 。。。。。。 Sn——P(S1—Sn是S类的部分对象且S与P之间有因果联系) 所以,凡S——P 2、作用:检验简枚法结论的可靠性;从经验中获得规律性认识。 3、科归法与简枚法的关系 (1)联系:皆为不全完归纳法(考察部分、结论超出前提) (2)区别:根据(科学、因果,经验、无反);前提数量意义 (不大,重要);结论可靠性程度(较紧,不紧)。
③天下乌鸦一般黑。
(3)提高可靠度的方法(不充分-经验、重复、无反例) ①增加对象②扩大范围③杜绝主观整理课件
(二)科学归纳推理 1、定义:以科学分析为主要根据,探求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有 因果联系推出一般性结论。
鸡鸭鸽白鼠-发霉花生-黄曲霉素;铜铝铁锡加热后体积增大-受热后分子间 凝聚力减弱而距离增大。
整理课件
第四节 探求事物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一、因果联系及特征
事物间普遍客观必然的联系,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被产生引起被 引起的关系。黄河涨水-上游下雨或溶雪引起。具有前后相继性、普遍必然 性、相对确定性、复杂多样性。
探求因果联系可以科学说明现象,预见事物发展变化。如何探求,逻辑 提供了求因果五法。
2、作用及局限
(1)作用:操作简便,应用广泛(抽样、假说) (2)局限:结论具有或然性。结论超出前提范围,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①华罗庚。 ②《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螟
蛉如果生幼子,蜾蠃们可以孵育它。螟蛉,一种害虫,是桑树上的小青虫,属于蛾类的幼虫。蜾蠃, 一种昆虫,色青黑,腰细,体形似蜂,即一种细腰蜂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于是捕螟蛉回来当孩子喂 养,后来就称养子、义子(干儿子干女儿)为螟蛉。其实,古人的结论是有误的,实际情况是,蜾蠃 为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
逻辑第七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46
P
VII. 六、4. P242
【原题】 ⒋从“但凡正确的推理都是形式正确
的推理〞,能推出“形式正确的推理〞怎 样?又能推出“不正确的推理〞怎样?
【参考答案】 〔2〕导出过程:
SAP SEP PES PAS S I P SAP SEP PES PAS S I P SOP
2021/12/15
47
P
【参考答案】 换质位:有的非大学毕业的是A……演员。 推理公式:SEP PIS 导出过程:SEP SAP PIS
2021/12/15
32
VII. 五、P241 〔共 7 小题〕
【原题】 五、以下直接推理能否成立?如能成立,请
用公式写出它的推理过程。
【知识点】
判断变形推理
2021/12/15
33
49
P
VII. 六、5. P242
【原题】⒌从“一切好的干部都是密切联 系群众的〞,能否推出以下结论: ⑶密 切联系群众的是好干部。如能,请将其推 理形式表示出来;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知识点】
换位法推理
2021/12/15
17
P
VII. 三、1. P241
【原题】 ⒈任何有神论者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答案】 换位: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是有神论者。 公式:SEP PES
2021/12/15
18
P
VII. 三、2. P241
【原题】 ⒉有些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参考答案】 不能换位。因为是O判断。
POS〔完全换质位〕 SAP PIS POS
2021/12/15
35
P
VII. 五、3. P241
【原题】 ⒊从SAP真,推出POS真。
第七章 归纳推理案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案例分析】 财主要求每一根都划得着,只能一根根地试, 不然怎么知道每一根都划得着。从逻辑学上讲,这 是完全归纳推理。
贝蒂荣法则
1879年,在巴黎警察厅抄写卡片的贝蒂荣厌倦了自己的工作,他 放弃现有工作转而进行人体测量。他开始测量登记在案的一些囚 犯的身体的部分部位,并记录下来。资料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 贝蒂荣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并运用到囚犯识别上。1883.2,贝蒂 荣运用人体测定法则成功识别出一名囚犯的前科身份。1884年, 他鉴别了300名有前科的罪犯,而且也没有遇到两个人人体测量 资料完全相同的情况。于是法国人认为以测量人体某些不变部位 的骨骼为基础的贝蒂荣法则是19世纪警务中最伟大的发明,这个 发明不仅使法国而且使全世界的辨真工作不再出错。由此贝蒂荣 法则在历史上风靡一时。岂料在后来一次鉴别中贝蒂荣却发现了 两名人体测量数据完全一样的囚犯,贝蒂荣法则失败了。 怎样看待贝蒂荣法则的失败?
利用人体测量数据识别囚犯的贝蒂荣法则是运用何种推理得出的?
贝蒂荣法则
贝蒂荣法则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获得的。 其推理形式是: 对第一个犯人的辨真贝蒂荣法则是有效的, 对第二个犯人的辨真贝蒂荣法则是有效的, …… 对N个犯人的辨真贝蒂荣法则是有效的, N个犯人是所有犯人中的一部分 目前没有发现贝蒂荣法则对犯人辨真无效, 所以,对所有犯人的辨真贝蒂荣法则是有效的。 这个推理前提和结论间不具有必然性关系,而是或然 性的,即前提不能保证结论必然真。
某大学30名学生参加一项旨在提高约会技巧的计划。在参加这项 计划前一个月,他们平均已经有过一次约会。30名学生被分成两 组:第一组与6名志愿者进行6次“实习性”约会,并从约会对象 得到对其外表和行为的看法的反馈;第二组仅为对照组。在进行 实习性约会前,每组都要分别填写社交忧惧调查表,并对其社交 技巧评定分数。进行实习性约会后,第一组需要再次填写调查表。 结果表明:第一组较之对照组表现出更少社交忧惧,在社交场合 更多自信,以及更易进行约会。显然,实际进行约会,能够提高 我们社会交际的水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可能质疑上述推断? A. 这种训练计划能否普遍开展,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B. 参加这项训练计划的学生并非随机抽取的,但是所有报名的 学生并不知道实验计划将要包括的内容。 C. 对照组在事后一直抱怨他们并不知道计划已经开始,因此, 他们所填写的调查表因为对未来有期待而填得比较悲观。 D. 填写社交忧惧调查表时,学生需要对约会的情况进行一定的 回忆,男学生普遍对约会对象评价得较为客观,而女学生则显得 比较感性。
备战2024年高考数学大一轮老教材人教A版理第七章推理与证明
可以类比得到:在四面体P-ABC中,PA,PB,PC
两两垂直,PA=a,PB=b,PC=c,
四面体 P-ABC 的外接球的半径 R=
a2+b2+c2 2.
下面进行证明:
可将图形补成以PA,PB,PC为邻边的长方体,
则四面体 P-ABC 的外接球即为长方体的外接球,所以半径 R= a2+b2+c2 2.
命题点2 分析法 例 5 用分析法证明:2 2- 7> 10-3.
要证 2 2- 7> 10-3, 即证 2 2+3> 10+ 7, 即证(2 2+3)2>( 10+ 7)2. 即证 12 2>2 70, 即证 6 2> 70. 因为(6 2)2=72>( 70)2=70, 所以 6 2> 70成立. 由上述分析可知 2 2- 7> 10-3 成立.
教材改编题
1.已知在数列{an}中,a1=1,当n≥2时,an=an-1+2n-1,依次计算a2,
a3,a4后,猜想an的表达式是
A.an=3n-1
√C.an=n2
B.an=4n-3 D.an=3n-1
a2=a1+3=4,a3=a2+5=9,a4=a3+7=16,a1=12,a2=22,a3= 32,a4=42, 猜想an=n2.
命题点4 数学归纳法 例 7 先猜想下列算式的和,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 4+4×1 7+7×110 +…+3n-2×1 3n+1(n∈N*).
猜想1×1 4+4×1 7+7×110+…+3n-2×1 3n+1=3nn+1(n∈N*). 证明如下:①当n=1时,猜想显然成立; ②假设当n=k(k∈N*)时,猜想成立,即 1×1 4+4×1 7+7×110+…+3k-2×1 3k+1=3k+k 1, 那么当n=k+1时, 1×1 4+4×1 7+7×110+…+3k-2×1 3k+1+3k+1×1 3k+4 =3k+k 1+3k+1×1 3k+4
大学逻辑学第8章 归纳逻辑
第二节 归纳推理(一)
完全归纳推理
– 定义: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有(或没 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对象有(或没 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 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性推理。
– 逻辑形式:
S 是(或不是)P, S 是(或不是)P, S 是(或不是)P,
1 2 3 : :
S 是(或不是)P, S … S 是S类的部分对象,并且在考察中没有遇到 相矛盾的情况; 所以,所有S是(或不是)P。
n 1 n
或
{ (b) : b B} / x ( x), 其中B A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
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可靠性程 度的条件:
–前提中所列举的对象情况尽量增多; –尽可能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对象情况; –注意搜集可能出现的反面事例。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和易犯的错误
– 简单枚举推理能从部分具体事件得到普遍的规律。 –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易犯的逻辑错误是:“以偏概 全”或“轻率概括”。
–逻辑形式: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所以,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
–例:
从井里向上提水,当水捅还在水中时 不觉得重,水捅一离开水面就重得多; 在水里搬运木头,要比在岸上搬轻得 多;游泳时容易托起一个在水里的人。 以上现象虽然各自的情况不尽相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即水对在它 里面的物体能产生浮力,而它正是使 得人们感到物体在水中变轻现象发生 的原因。
逻辑学第八章归纳逻辑
完全归纳推理的局限性
前提是数量有限的个别事实性命题,结 论是实然的全称命题,其主项是有限的 普遍概念,只适用于分子数量有限的一 类事物.当考察的事物数量甚大,甚至 是数量无限的时候,无法使用完全归纳 推理,而需要运用不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定义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 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 性的推理.如 已如某市甲公司实行与利润挂钩的工资制 度以后效益提高了,乙公司实行与利润挂钩的 工资制度以后效益提高了,丙公司实行与利润 挂钩的工资制度以后效益提高了……所以,该 市所有实行与利润挂钩的工资制度以后的公司, 其效益都提高了.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归纳与演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联系是 归纳与演绎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是 又有区别 它们的联系是: (1) 演绎离不开归纳.演绎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知 演绎离不开归纳. 需要通过归纳才能得到. 识,需要通过归纳才能得到. (2) 归纳离不开演绎.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 归纳离不开演绎. 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 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的个别性前提 进行分析,把握其因果性,必然性,就要用到演绎推理. 进行分析,把握其因果性,必然性,就要用到演绎推理.
归纳和演绎的区别
(1) 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演绎是从 一般性命题引出个别性命题.归纳是从 个别性命题引出一般性命题. (2) 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演绎 不要求前提必须真实,归纳则要求前提 必须真实. (3) 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演绎 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归纳的结论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逻辑形式 A对象和B对象都具有属性a1,a2,……,an; A对象还具有属性an+1; 所以,B对象也具有属性an+1
法律逻辑学各章节要点复习
法律逻辑学各章节要点复习第一章引论一、填空题1.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_________,二蔩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种类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据。
2.在"并非只有P才q"中________________,逻辑常项是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A.思维的内容B.逻辑常项C.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第二章概念一、填空题1.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教师"与"劳动模范"具有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具有关系。
2.如果"凡A不是B",那么A与B在外延间具有关系。
3.一个定义项真包含于被定义项,则该定义犯的逻辑错误是。
4.在一个正确的划分中,"母项"与"子项"在外延上具有关系,而"子项"与"子项"之间则具有关系。
5."人民法院"这个概念可以概括为,可以限制为。
6.在"中国位于亚洲"中,"中国"与"亚洲"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
7.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在外延上必须是关系。
8."真包含关?quot;与"反对关系"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
9."概念"与"判断"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或。
10.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叫做概念的。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概念的概括正确的是()。
A.反证法-间接证明B.大项-三段论C.山脉-山D.定义项-定义2.如果(),那么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
《逻辑学》(第二版) 第7章 现代归纳逻辑(任晓明、李章吕)2020 (2)
同比:本期水平与上年同期水平相比较。 环比:本期水平与上一统计段的水平相比较。一般用在相
邻的月或日。
同比发展速度和同比增长速度
【思考】今年3月某统计指标的值是110亿元,而去年3月该指 标的值是100亿元,那么该指标今年的同比发展速度和同比增 长速度是多少? 【解析】同比发展速度(110÷100)×100%=110%。可以看出, 该指标今年相比去年增长了10%,即(110100)÷100×100%=10%,这就是同比增长速度。
; 需要求的概率是:P(A|R)和P(B|R),它们分别是P(R|A)和 P(R|B)的逆概率。我们可以根据条件概率的定义来计算。但 是,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的计算规则,即贝叶斯规则(贝叶斯 公式)。下面将讨论该公式。
贝叶斯公式
P(A/E) =
P(A)×P(E/A) [P(A)×P(E/A)]+[P(A)×P(E/A)]
显然,当m/n等于1时,估计可以解释为枚举归纳推理。
统计分布
统计分布是统计假说的合取。主要涉及两个概念: 变项:以不同的类型或数量出现的事物。 变项值:与一个变项相联系的不同类型或数量。 例如,在中国人构成的总体中,如果把“性别”看做一个变项的话, 那么它就有两个可能的值:“男性”和“女性”。 【思考】某国公共卫生局关于喝酒和健康的2012年度报告指出,该 国成年妇女喝酒者2012年的总体喝酒量为:36%的妇女每天喝酒少 于50ML,44%的妇女每天喝酒在50~100ML之间,20%的妇女每天 喝酒超过100ML。这是一个关于成年妇女喝酒者的统计分布。请问 该统计分布的变项和变相值分别是什么? 【解析】变项是“喝酒量”;有三个变项值:少于50ML、 50~100ML、超过100ML。 注:统计分布的每一个合取支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统计假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思维基本规律
课后习题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报刊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有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 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可惜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 男子汉的大龄姑娘。不过统计数字表明,男子与女子的比例并没有失调。可见,我国的 男子汉并不算少,大概是分布不合理吧?” 这段议论先偷换了概念,后偷换了论题。一开始,“男子汉”是指具有大丈夫气概 的男子,后偷换成指一切男人。议论的题目本来是“什么是男子汉”,最后却转移到男 女的比例上了,违反了同一律。 2.甲问:我做菜的手艺不错吧?乙答:很实惠,很实惠。 乙的回答转移了话题,违反同一律;或隐含着对问话人做菜手艺的批评,不正面批 评,巧妙地避免主人的难堪,是一种变格修辞手法。 3.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论题,违反同一律。服务员用这种幽默方式化解矛盾。 4.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某国边境,宪兵问道:“姓名?”“雨果。”“干什么 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写道:“姓名:雨果。 职业:笔杆贩子。” 宪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同一律。雨果说“以笔杆子谋生”是指“当作 家”,而宪后却理解成“贩卖笔杆子”。 5.小朋友到邮局寄信,阿姨告诉他;“这封信超过了重量,要加贴八角邮票才能寄,” 小朋友着急地说:“什么?你已经嫌它太重,加贴邮票不是更重了吗?” 小朋友将“这封信超重”理解成“这封信太重”,无意中混淆了概念,也转移了话 题,违反了同一律;邮票是邮资,不代表邮重,混淆概念。 6. 孔乙已把不同语词“偷”和“窃”表达一个概念故意说成两个概念,故意偷换概 念,违反了同一律。
3、提高可靠度的方法
①增加对象 ②扩大范围 ③杜绝主观
(轻率概括)
(二)科学归纳推理 1、定义:以科学分析为主要根据,探求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有因果联系推
复 联言推理 : 泰山既雄伟,又壮观,所以,泰山壮观。 合 选言推理 :他或者不想来,或者误了班车,他不是不想来,所以,他误了班 命 车。假言推理 : 只有努力,才有好成绩,他取得了好成绩,所以肯定是努力了。 题 并非物美价廉,所以,或者物不美,或者价不廉。 推 负命题推理 : 理
鲫鱼是用腮呼吸的;鲤鱼是;鲢鱼是;带鱼也也是; 这些鱼都是鱼; 所以,所有的鱼都是用腮呼吸的。
观察与实验→材料→加工→个别知识→归纳推理 2、推理形式: S1——P, S2——P, S3——P, ... ... SN——P(S1—SN是S类的部分或全部分子) ∴凡S——P(全称命题)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同等重要,不可缺少
(一)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演绎离不开归纳。一般性前提;形式与规则。 2、归纳离不开演绎。(1)观察、实验要有理论指导;
2、作用及局限
(1)作用:应用广泛(估产,抽样、假说)、丰富知识。 (2)局限:结论或然。(辅助手段)
①华罗庚。 ②天下乌鸦一般黑。 ③《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螟
蛉如果生幼子,蜾蠃们可以孵育它。螟蛉,一种害虫,是桑树上的小青虫,属于蛾类的幼虫。蜾蠃, 一种昆虫,色青黑,腰细,体形似蜂,即一种细腰蜂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于是捕螟蛉回来当孩子喂 养,后来就称养子、义子(干儿子干女儿)为螟蛉。其实,古人的结论是有误的,实际情况是,蜾蠃 为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
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分析、探究联系)
第二节
一、定义模式
完全归纳推理
考察某类事物的所有个别对象,作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S1——P S2——P S3——P ......... Sn——P(S1—Sn是S类的全部个体对象) ∴凡S——P 高斯 ;文学体裁
二、分类
1、穷举归纳推理: 个别 → 一般。(考察一类事物全部个体对象,推出该类 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严格、典型。) 九大行星-椭圆;来自山东 2、分类归纳推理: 特殊 → 一般。(一类事物包含无限个体,借助划分分 类,按照某一标准分为有限的几个小类,对小类逐一考察而概括出该 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学生-小中大;三角形-锐直钝
二、特点与作用
1、特点:结论或然(结论超出前提范围) 2、作用:应用广泛(大多数事物对象多、无需不必) 提供新知
三、分类
(一)简单枚举法 1、定义:以经验认识为主要依据,考察一类事物部分对象,未遇反例,得出
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老鼠喜暗怕光、瑞雪兆丰年
S1——P S2——P S3——P ......... Sn——P(S1—Sn是S类的部分对象且未遇反例) ∴凡S——P
F 队取得冠军,猜错的是甲,其余三人都猜对了。
据已知条件,甲的话和丁的话是矛盾关系的命题,按照不矛盾律, 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假,这样,唯一的假话必在甲或丁的话中,而乙、 丙的话必是真话。 据乙,K队和H队没有进决赛,所以,一、进决赛的是B和F,B战胜 了H。二、K队在半决赛中未淘汰F队。二否定了丙话中的前件,否定前 件能否定后件,所以,B没有取得冠军,那么是F获得了冠军。 甲的话前件真,后件假,所以是假的,丁说的是真的。
三、特点及局限性
1、特点:(1)个别→一般(2)结论必然(结论未超前提范围) 2、局限:(1)应用范围(有限、分类) (2)认识程度(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复杂、时空
第三节 一、定义及模式
不完全归纳推理
考察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而得出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
金银铜铁(导电)-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S1——P S2——P S3——P ......... Sn——P(S1—Sn是S类的部分对象) ∴凡S——P
推理:演绎、归纳、类比
(一般→ 个别)(个别→ 一般)(个别→ 个别)
演 绎 推 理
对当推理:所有同学都是团员,所以并非所有同学都不是团员 直接推理 简 变形推理: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团员,所以有的团员是我班同学 单 直言推理 间接推理 →三段论: 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能导电。 命 题 关系推理 ......………………………….3大于2,2大于1,所以,3大于1。 。
1.老师提问,让会回答的同学举手,好多同学举了手;又让不会回答的同学举手,有些同学 也举了手。一个学生前后两次没举手,老师批评说:“会回答与不会回答是互相矛盾的,你 怎么两次都不举手?”这个学生说:“老师,你叫会回答的学生举手时,我当时不会回答, 没有举手;你叫不会回答的学生举手时,我刚想好了,又会回答了,也就没举手。” 请问:他们师生二人,谁说的话合乎逻辑?谁说的话不合逻辑?为什么? 学生的话合乎逻辑,老师不合。因为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同一时间,同一 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互相矛盾的认识不能都否定(或不作回答),必须肯定其中一个。但学 生对前后两个互相矛盾的问题都拒绝回答是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不能算违反排中律, 2.有一块空地准备用来搞建设,甲、乙、丙、丁四人讨论这块空地建什么好。 (A)甲一会儿说应该建幼儿园,一会儿又说不该建幼儿园,甲有无逻辑错误,为什么? (B)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乙的话有无逻辑错误,为什 么? (C)丙说:“我看还是建幼儿园好。”丁说:“我看还是在这里建食堂好。”针对丙和丁 的发言,乙又说:“你们两人的意见,我都不同意。”乙这样讲有无逻辑错误,为什么? 甲提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乙对甲提的两个矛盾命题都加 否定,违反排中律,犯“两不可”的错误。丙、丁的意见是两个反对命题,可以同假,乙都 加否定不违反逻辑规律,可以有第三种意见。 3.1933 年鲁迅先生在《“有名无实”的反驳》一文中谈到:当时国民党军队中一排长“以为 不抵抗将军下台,‘不抵抗’(主义)就一定跟着下台了。这是不懂逻辑:将军是一个人, 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说这位 排长“不懂逻辑”? 国民党的这位排长混淆“不抵抗主义”和“不抵抗将军”两个概念,同时也将“不抵抗 将军下台”偷换成了“不抵抗主义下台”,既混淆了概念,又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所以鲁迅说他不懂逻辑。 4.有一年元宵节,夫人想上街去逛灯会,就跟司马光说:“我要去看花灯。”司马光说: “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夫人又说:“我不但要看灯,还想看游人。”司马 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请问,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使用了什么 样的诡辩方法? 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故意混淆“花灯”和“灯”,“游人”和“人”的概念 违反同一律。
P T T F F
q T F T F
﹁q
p→q T F T T
p→﹁q F T T T
F T F T
三、指出下列各段话中违反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4.既断定“所有S是P”假,又断定“有的S不是P”假。 违反排中律,犯“两不可”错误。A-O 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 5.既断定“必然非p”假,又断定“不可能非p”假。 不违反。因为“必然非P”与“不可能非P”(它等值于“必然P”)是不同真、 可同假的反对关系,都加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6.既断定“p 或者q”假,又断定“非p 并且非q”假。 违反排中律。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都加否定,犯“两不可” 的错误。﹁(p∨q)↔(﹁p∧﹁q) 7.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规律。 违反不矛盾律,历史规律不是永恒的,与永恒矛盾,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8.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 违反排中律。“采纳他的建议”与“不采纳他的建议”是两个矛盾命题,都 加否定,犯“两不可”的错误。 9.戴着老花镜的父亲久久凝视着比自己高半个头的小伙子,从头到脚,又从脚到 头,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 违反不矛盾律。这句话既断定“父亲久久凝视着小伙子”,又断定父亲从头 到脚,又从脚到头看着小伙子(即不是凝视着小伙子),自相矛盾。 10.我的最大优点就是从来不谈自己的优点。 这句话违反不矛盾律:“我从来不谈自己的优点”本身是谈自己的优点,二 者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