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_保险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_一个研究综述_赵曼
学 术 界认为
,
,
整 合城 市 医 院 或社 区 卫 生 服务 站 的 老 年 护 理 病床 和 乡 镇卫 生 院 等 医 养 资
,
源 建 立 具 有 较 好 医 疗 和 服务 的 老 年 护 理 院 能 促 进 长 期 护 理 保 险 制 度 的 建立 和 推 广 借 鉴
。
发 达 国 家先 进 经 验 可 降 低 制 度 的 设 计 成 本 和 公 共政 策 的 执 行 成 本
,
不 健 康 的 老年 人 需 要 家 庭
。
和 社 会 的 帮 助 需要 被 养 和 被 护 理
”
,
“
“
”
,
属 于需 要 长 期 护 理 的 对象
。
在 不健 康 的 老 年 人 中
,
特 别 是 失 能 失 智 群体 对 长 期 护理 的 需 求 最 为 明 显
、
,
老 年 人 的 财务 状 况 直 接 影 响 老 年 人 的 长 期 护 理 保 险 需 求 是 为 了 解 决 因 失 能 失 智 不 确 定性 带 来 的 财 务 风 险 问 题
。
理 了 国 内 外 有 关 长 期 护 理 保 险 制 度 安排 及 改 革 的 文 献 对 主 流 观 点 进 行 了 总 结 和 阐 释
二
、
国 内 外 关 于 长 期 护 理 保险 制 度 的研 究
一
(
)
建 立 长 期 护 理 保 险 制 度 的 必 要 性 和 可 行 性研 究
, ,
致认 为 建 立 长期 护 理 保 险 制 度 势 在 必 行
二
,
是 从 长 期 护 理 保 险 需 求 展 开 研 究 主要 运 用 微 观 数 据 分 析 长 期 护 理 保 险 需 求 的 影 响 因 素
长期照护的需求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文献综述
长期照护的需求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文献综述一、内容综述长期照护的需求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是近年来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长期照护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综述,全面深入地探讨长期照护的需求现状、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在此领域的应对策略。
在需求分析方面,研究发现长期照护需求主要受到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特点、照护服务供给情况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患病率上升,对医疗护理、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照护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支持的不足也使得老年人对照护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国际经验方面,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长期照护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照护服务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加强对照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满足了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
这些国家还注重发挥家庭、社区和机构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形成了多元化的照护服务供给格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长期照护领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长期照护事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照护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照护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照护的需求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课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长期照护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我国的长期照护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照护服务。
1. 长期照护的概念及重要性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概念,旨在为身体功能出现障碍、缺乏自我照护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照护、个人照护以及社会服务公共卫生工作。
它涵盖了诊断、治疗、预防、康复、支持性及维护性的服务,旨在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并满足他们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需求。
长期护理保险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文献综述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老龄化趋势是全球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上涨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通过对我国学者文献分析发现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生育率降低,家庭结构改变;2.改革后的医疗保障不包括长期护理保障,老年人护理费用的攀升3.养老观念的变化4.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
荆涛(2014)认为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攀升的护理费用和社会医疗保障不足均引致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尹成远(2006)等借鉴日本的经验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供给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李鸿儒(2011)等认为要建立法定护理保险、家庭护理、社区护理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护理体系。
陈红指出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行和完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但各项医疗保险并未将长期护理费用包括在内,有必要建立社会护理保险制度来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
这些研究都从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出发,从理论上证实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家庭结构与养老观念改变、社会医疗保障不足确实急需建立一种新型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来解决中国养老问题。
这些观点都高度概括了目前我国实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但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这个市场的开辟仍然面临许多的障碍。
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避免因认识差异不为公众接受的可能性、又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有必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群体老年人的真实护理需求进行调查,来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要建立一种合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支撑,更要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来探索建立合理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然而当前老年长期护理现状调查及需求的研究不多,大多数文献仅限于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实施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营模式、主体,筹资机制等内容的探讨。
《长期护理险制度运行研究文献综述2600字》
长期护理险制度运行研究文献综述穆光宗(1999)以失能老人的养老为研究对象,指明因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致使部分家庭成员无法很好在工作和照顾老人间保持平衡,没有大块时间对失能老人进行密集型照料。
温华凤(2016)在文章中指出在养老方式上,失能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但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失能老人的养老方式已经逐渐转向机构养老,准变趋势较为显著。
苏群,彭斌霞(2016)在研究中表明由于当前居家养老模式显现出诸多短板,不得不依靠社会来减轻部分家庭的养老负担。
胡亚光(2018)指出现阶段养老问题十分严峻,家庭结构小型化,基本上呈现出“1-2-4”结构,养老功能出现明显的弱化甚至缺失,有部分失能老人的家庭因为经济状况和其他原因,无法承受照顾失能老人的重担。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最先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以色列于1986年第一次正式建立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
紧随其后,德国、日本接连在1995年和2000年设立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
国内长期护理保险最初是由荆涛提出并作出界定,荆涛(2005)在文章中表明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国内外长期护理及长期护理保险的对比分析,更加清晰的界定长期护理保险,指明它是一种补偿被保险人各项支付费用的健康保险,这里的支付费用主要是被保险人由于疾病和残疾等此类原因不能自理,要住进护理机构或居家护理时产生的费用。
国内学术界在研究国外已有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相适配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贾清显(2009)以我国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和保障模式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宏观层面,通过人口老龄化程度进行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趋势分析,然后依据老年人口趋势和日美韩三国护理服务的经验标准,进行老年长期护理需求量的预测,并得出今后该方面所需的总体开支等,表明我国应当考虑选择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共同使用的模式。
荆涛(2010)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借鉴美国和日本两国的经验基础上,指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应当采取“三步走”模式,具体为:第一步积极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第二步社会性和商业性两种长期护理保险并举,第三步强制实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
2、重视服务质量监管,致力于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强调预防保健,有助于降低 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
3、强调预防保健,有助于降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
4、建立了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谢谢观看
五、制度实施难点与监管政策
3、预防保健:长期护理保险不仅仅是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还应重视预防 保健工作。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等方式,降低老年 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五、制度实施难点与监管政策
4、信息共享: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机制,实现医疗、养老和保险等相 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现状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覆盖面和保障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制度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金筹措难度大,服务供给不足,以及 参保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完善等。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 问题和挑战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 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 而,该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保险费用较高,可能超出部分民众的承受能力;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监管难度较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国际上的比 较分析
五、制度实施难点与监管政策
五、制度实施难点与监管政策
1、费用筹措:长期护理保险的筹措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个人缴纳、企 业缴纳、政府补贴等。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各方积极参 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缴纳。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旨在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护理的人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保障。
本文旨在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制度设计、实施效果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涵盖的范围和对象。
随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揭示其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问题,包括制度模式的选择、资金筹集方式的选择、护理服务提供方式的选择等。
通过对不同选择方案的分析和比较,评估其优劣和适用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还将关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其与医疗资源利用、家庭经济负担、老年人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关系。
同时,本文也将关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资金短缺、护理服务供给不足、制度可持续性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潜力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一制度旨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长期护理的人群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保障,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由于各国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模式和效果也各不相同。
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国情的制度模式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综述旨在梳理国内外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制度设计、实施效果、问题与挑战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文献综述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文献综述摘要: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深、失能失智老人增多现象的战略举措,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篇文章对国内外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和发展给予帮助。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文献综述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关乎到我国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也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使得我国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照顾,一方面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护理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一、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我国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做出法律性、政策性的规定,我国学者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模式选择和现状分析两个方面。
在制度模式选择方面,曹信邦(2014)认为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风险具有社会风险性和财务风险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保险是化解风险的有利手段,而私人保险市场失灵等缺陷难以化解失能老人的护理风险,所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是化解失能老人护理风险的制度选择。
王乐芝、曾水英(2015)关于商业保险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的争论焦点,进行了国内学者的学术观点的总结,支持商业保险模式的学者普遍认为商业保险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参保方式,且商业保险能够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控制医疗成本;支持社会保险的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无法满足商业保险的需要,应该建立惠普的社会保障制度。
孙东雅(2017)认为应该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主体,将其从医疗保险中独立出来,从而实现各自的目标。
黄枫,吴纯杰(2018)收集了最新的跟踪调查数据,利用极大似然法和Robinson幂函数求解方法,分别模拟了失能补贴、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以及政府补贴下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等三种模式,测算出我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值和个人缴费率等参数,通过研究表明政府补贴下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更有利于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性主导作用,平衡家庭和社会养老责任。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赵红;任文静【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失能老年人口的护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失能人口长期护理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现有研究对我国失能人口状况、失能人口护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基于此,首先介绍分析我国老龄化发展的现状,然后从失能状况分析、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等方面入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发展现状,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分担、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9(000)012【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长期护理保险;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作者】赵红;任文静【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0引言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冲击日益严峻,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4亿人次,占总人口的17.3%,失能失智人口在4 000万人次左右,预计到了2050年,老龄化人口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的约35%,失能失智人口将超过上亿人。
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的有效措施。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青岛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截至2017年年底,已有超过7.5万人享受到了保障待遇,赔付护理金大约5.7亿元,基金的支付比例超过了70%。
本文首先梳理了已有研究对老年人失能情况的研究状况,进一步分析了现有的关于失能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以及现有研究中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分析和争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及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等方面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找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方面继续深化研究的方向和空间,以及可借鉴方法和经验,并提出研究展望。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引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失能问题日益凸显。
失能不仅给老年人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老年人失能问题的护理方式选择和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对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和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老年人失能状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失能问题日益凸显。
失能是指人因身体或精神功能的持续、完全或部分丧失而无法独立生活。
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失能人口占比为8.2%。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40% 的人可能会在未来10年内失能。
老年人失能不仅给个体带来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如何有效地护理失能老年人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老年人失能护理方式选择老年人失能护理的方式选择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失能护理方式主要包括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
家庭护理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护理,主要由家庭成员或雇佣的护工来进行。
社区护理是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康复中心等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
机构护理则是指将失能老年人安置在养老院、康复中心等机构中接受护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老年人失能的护理方式多以家庭护理为主。
相比之下,机构护理的选择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机构护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老年人和家属对于机构护理存在一定的排斥和抵触心理。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机构护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需要不断完善机构护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老年人对机构护理的满意度,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护理需求。
三、长期护理保险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支持和服务的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71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文献综述谢 涛(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在国内健康保险市场推广了长期护理保险,从此以后激起了其他发达国家对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和推广的热情。
荷兰、法国、以色列、德国、卢森堡、日本和韩国先后引进了这一险种,比较成功的解决了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保障问题,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的需要,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因个人无法担负保费而引起的老年贫困和保险公司保费入不敷出等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对其研究时间较早,研究时间跨度较长,研究结论较为完善。
基于我国国情与现阶段我国经济政策,国内学者也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国外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主要立足于社会福利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心理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主要从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设计和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评价、主要国家间的比较、消费者购买意愿等角度展开研究。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研究此领域研究为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起步阶段,开展时间较早,多数研究学者结论基本一致:长期护理保险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Gordon在2001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长期护理保险不仅能够对老年人有保障作用,同时也会促进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Schnepper(2001)认为如果没有长期护理保险,那么家人将不得不自己承担高昂的护理和医疗费用,从而在短时间内花光所有的积蓄。
但也有学者对老年人群支付保费的能力问题表示担忧,以Rivlin和Wienerl(1988)为代表,他们认为长期护理保险虽好,但老年人群无法在今后的日子里支付相应的保费,从而会使其保障效果大打折扣。
二、设计和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评价对于设计,Urtaugh等人 (2001)利用美国死亡表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当联合风险、保费、保险收益等因素设计出产品后,该产品的成本能够有效的降低。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保险产品的组合创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 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上)2015-05-27摘要: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已有文献虽然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但有关制度选择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和商业保险作为补充、采取商业保险模式、采取过渡型长期护理策略三类。
文章在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规模有限的经验,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逆向选择,替代品在国际上,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的风险,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失智等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中国老年人、家庭和社会面临严重的长期护理风险。
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一) 概念界定美国是较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美国健康保险学会对长期护理给出了明确定义:“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
它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护理是指由非专业照料者(家人、朋友或邻居等)和专业照料者进行的照料活动,以保证自我照料能力不完全的人的生活质量、最高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格尊严。
这两个定义都强调长期护理的目的是对患慢性疾病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人进行修复和修补,并不是指治愈疾病或保全生命。
与慢性疾病的治疗不同,长期护理旨在为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半失智等失去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提供支持性服务,尽可能持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生理机能,保证其生活质量。
长期护理通常是指老年人长期护理,周期通常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护理费用高昂。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目的老年人失能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而老年人失能护理方式选择和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也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探讨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的现状,分析老年人失能护理方式选择的现状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现状,探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趋势和对我国老年人失能护理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和老年人失能护理的持续改善。
1.2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失能状况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2.5亿,而且预计将继续增长。
老年人失能状况不仅对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护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如何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来应对老年人失能问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失能护理方式选择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老年人失能护理方式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导致护理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失能老年人时难以为继。
探讨和研究老年人失能护理方式选择的问题,对于提升老年人失能护理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借助保险制度来改善老年人失能护理现状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1.3 研究意义老年人失能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老年人失能护理问题日益凸显。
老年人失能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文献综述,探讨我国老年人失能护理的现状、政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人失能护理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老年人失能护理方式选择和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意义在于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和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失能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失能老年人在生活自理、日常活动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得到相应的护理和照料。
然而,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具体来说,本文首先对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进行概述,包括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比例、失能程度以及主要失能原因等。
分析老年人护理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等不同护理方式的优缺点,以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等因素对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
再次,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义、覆盖范围、给付标准、筹资机制等方面。
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提出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改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失能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福祉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失能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身体或精神功能出现障碍,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老年人失能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失能、认知能力失能和情感交流能力失能等。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失能率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约15%的老年人存在日常生活能力失能,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失能率更高。
二是失能类型多样,既有身体失能,也有认知和情感交流失能。
其中,日常生活能力失能是最常见的失能类型,表现为行动不便、自理能力下降等。
认知能力失能则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文献综述摘要: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长期照护保险体系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重要途径。
我国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峻,半失能、失能老人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因此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社会形势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变得迫在眉睫。
梳理近几年的文献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长期照护保险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发达国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国内长期照护的需求研究;国内部分地区长期照护的现状、问题、意见建议方面的研究;长期照护保险模式选择研究。
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关注的是城市长期照护服务,对于农村地区的研究不多。
关键词:长期照护保险社会福利公共服务一、前言当前全球社会都在经历老龄化的危机。
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让老人获得一个安详舒适的晚年生活,成为困扰国家、社会、家庭以及老人自身的一个难题。
2016年3月,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同年6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利用1-2年的时间,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框架。
二、长期照护保险长期照护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得到广泛的认同。
长期照护主要是针对丧失活动能力者而言,但是大多数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医疗和非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医疗服务、生活服务、居家服务、社会服务和其他支持性服务,以照护对象生理、生活及心理上的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
根据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将长期照护保险定义为通过专业的照护人员为老年人、失能者提供的生理、心理、医疗等方面的长期照护保险[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发达国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国内长期照护的需求研究;国内部分地区长期照护的现状、问题、意见建议方面的研究;长期照护保险模式选择研究。
有关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文献综述
有关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文献综述作者:史丽婷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03期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老龄化更加严重,已经成为全球问题,与此同时,年轻人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无暇照顾家庭,老年人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老年护理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长期护理保险为解决老人失能问题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也随之成为了解决老年人护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通过不断尝试改变,实践经验也十分充足。
从时间和研究进度来看,中国研究就开始的比较晚,发展也较迟缓,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学者才开始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提出的宏观战略和制度定位中,长期护理保险有着制度平台的作用,通过借鉴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经验,总结我国组织的地方试点的现实情况,发现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行,有效地减轻了老年人和后代的经济压力和时间负担,值得倡议和继续推进。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龄化;保险供给發展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迫切需要,2000年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是占比多,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14亿多人口,60岁以上的有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有1.9亿,占全国人口的13.5%,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4.63个百分点,所以占比多;二是发展速度快,据调查,中国只用了18年时间就达到了发达国家用60年时间才完成的老龄化进程,所以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很快,预计到2025年左右,全国人口的14%将会是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2035年左右,65岁以上高龄人口占比可能会超过20%,到那个时候,拥有占比五分之一的高龄人口的中国或将从老龄社会逐步步入高龄社会。
谈谈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评述.doc
谈谈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评述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评述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评述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护理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提要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对保障老年人口护理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评述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最新文献,分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的主要困难和不足,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提出意见和倡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A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由此带来的老年护理、赡养和社会保障等理由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作为解决老龄化理由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外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该制度对于化解老龄危机,保障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抑制医疗费用的飞速上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德国和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护理保险发展较有特色和经验的国家。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德国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日本的护理保险于2000年开始实施。
而我国的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模式,发展和建立有效力的保险制度。
本文通过评述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最新文献,分析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的主要困难和不足,对如何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提出意见和倡议。
一、国内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目前状况我国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系统性、理论性研究非常少。
大多数文献仅限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需求和必要性等方面的讨论,用到的策略多为定性的策略。
这与我国健康保险业起步晚、精算基础数据缺乏不无关系,同时也反映出政府、社会和学界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视不够。
荆涛认为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攀升的护理费用和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均引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尹成远等借鉴日本的经验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供给不足理由的有效途径。
范永霞根据目前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老年护理保障不足,提出市场应在老年长期医疗护理保障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着眼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总体解决方案,分清政府和市场的定位理由。
国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国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综述韩 锦(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老龄化发展迅速,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爆发催生了对长期护理的大量需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文章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障碍性因素和优化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梳理,以期对我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长期护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文献综述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被提上日程,以期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各国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我国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功能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康复中心或要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产生的种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李琼,2003)。
这是一种主要针对老年人,为其负担家庭护理、专业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费用支出的新型健康保险产品。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韩振燕(2012)从家庭结构方面考虑,认为现今家庭的小型化、少子化,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导致“照料断层”,长期照料矛盾激化,使得家庭照护转为社会照护逐渐成为大势所趋。
江崇光(2018)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出发,认为处于老年期的个体和家庭,由于生理衰老,经济能力受限,家庭成员间支撑力减弱,更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正式护理体系等社会“反哺”手段安度晚年。
朱大伟(2018)从制度层面考虑,认为长护险制度作为政府“兜底”保障功能的基础,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
孙晓锦(2015)更是通过列举一系列老年权益保障相关政策,表明现今老年人权益保障走上了正轨,长期护理作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的建立更是必不可少。
还有部分学者从经济方面考虑,认为高昂的长期护理费用会加重家庭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而长护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缓解该问题。
国内外长期护理情况综述
国内外长期护理情况综述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国外存在商业和社保两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美国、德国和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护理保险发展较有特色和经验的国家。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德国从1995 年起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日本的护理保险于2000年开始实施。
而我国的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我国老龄化社会出现在“未富先老”的时期,我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所以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否适合我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范永霞( 2007) 根据目前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老年护理保障不足,提出市场应在老年长期护理保障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着眼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总体解决方案,分清政府和市场的定位问题。
荆涛(2010)提出应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三步走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第一步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第二步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和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的模式,第三步发展政府强制性的全民长期护理保险。
刘燕斌、赵永生( 2011 )、董琳( 2011 )等也都对德日美等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下面简要总结美、德、日、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及评价。
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在该国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
长期护理保险在该国推出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经验的缺乏,一直没有获得很大的发展。
直到20世纪90 年代,随着政府出台《1996 联邦健康保险可转移与说明责任法案,HIPAA》等相关法案,长期护理保险才得到迅猛发展。
发展至今,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已经称为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健康保险产品之一,约占近30%的人身保险市场份额。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提供的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支持。
有关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文献综述
··2022年3月第19卷第3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9No.3Mar.2022作者简介:史丽婷(2002-),女,甘肃平凉人,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迫切需要,2000年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是占比多,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14亿多人口,60岁以上的有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有1.9亿,占全国人口的13.5%,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4.63个百分点,所以占比多;二是发展速度快,据调查,中国只用了18年时间就达到了发达国家用60年时间才完成的老龄化进程,所以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很快,预计到2025年左右,全国人口的14%将会是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2035年左右,65岁以上高龄人口占比可能会超过20%,到那个时候,拥有占比五分之一的高龄人口的中国或将从老龄社会逐步步入高龄社会。
同时伴随着新生儿的减少和异地就业情况的增加,中国基本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大量年轻人离家工作,导致“四二一”的“一”不能常常陪伴在父母身边,老年人的生活大多只能依靠自己。
除了这些,未老先富也是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另一个背景,发达国家GDP 大约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才开始步入老龄化时代,而我国在GDP 处于8000美元左右就已经开始了老龄化进程。
综上所述,人类学家景军提出当前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比发达国家更紧迫、更复杂。
英国社会经济学家Bengston 提出,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将老年人的长期护理纳入社会政策中,不出意外的话,长期护理保险将会是21世纪各国政府和学术界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十四五”期间,老龄化可能会达到20%,老年人数量将突破3亿大关,就此看来,继续深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显得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上)2015-05-27摘要: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已有文献虽然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但有关制度选择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和商业保险作为补充、采取商业保险模式、采取过渡型长期护理策略三类。
文章在对国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规模有限的经验,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逆向选择,替代品在国际上,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的风险,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失智等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中国老年人、家庭和社会面临严重的长期护理风险。
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容(一) 概念界定美国是较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美国健康保险学会对长期护理给出了明确定义:“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
它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护理是指由非专业照料者(家人、朋友或邻居等)和专业照料者进行的照料活动,以保证自我照料能力不完全的人的生活质量、最高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格尊严。
这两个定义都强调长期护理的目的是对患慢性疾病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人进行修复和修补,并不是指治愈疾病或保全生命。
与慢性疾病的治疗不同,长期护理旨在为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半失智等失去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提供支持性服务,尽可能持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生理机能,保证其生活质量。
长期护理通常是指老年人长期护理,周期通常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护理费用高昂。
1988年有学者研究伤残老人护理的费用筹资和费用补偿问题(Alice等,1988)。
较多是利用保险的大数法则机制分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支付的风险。
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为消费者设计的,对其在发生长期护理时存在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保障。
美国寿险管理协会和科隆通用再保险公司等也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定义。
纵观国外机构与学者观点,长期护理保险是对因年老、慢性疾病等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护理费用进行的一种补偿。
(二)研究容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至今却无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尽管最近两年,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和促进健康保险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中有涉及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但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学术界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安排展开了讨论。
辜胜阻(1988)指出了长期护理问题的重要性,介绍了美国学者测量生活能力丧失程度的4种测量方法和功能丧失的3种类型(轻度、中度和重度)。
1988~2014年,中国知网上共有5 766篇论文涉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安排,且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一是中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是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展开研究,主要运用微观数据分析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试图将长期护理保险较大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三是对国际先进经验展开分析,梳理不同国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契机、各自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研究容上,仅侧重需求和制度安排,而国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制度运行效率及绩效。
在研究方法上,国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少量微观数据用于平均护理时间的测算和参保意愿研究;国外研究则侧重于定量分析,主要运用生命周期模型、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工具分析非正式护理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替代作用、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如何保证长期护理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梳理了国外有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安排及改革的文献,对主流观点进行了总结和阐释。
二、国外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国学术界已经就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达成一致,该制度的建立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女性就业率的上升等都给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带来长期护理的现实需求。
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但有关长期护理费用却未涵盖在。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明显的现实需求。
国学术界认为,整合城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老年护理病床和乡镇卫生院等医养资源,建立具有较好医疗和服务的老年护理院,能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推广。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可降低制度的设计成本和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
(二)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长期护理的需两个概念,要明确区分。
长期护理的需求与身体健康状况有关,而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财务状况有关。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王新军、超,2014)。
根据健康状况的不同,可将老年人分为健康的老年人和不健康的老年人①。
健康的老年人尽管年老,但依然可以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属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
不健康的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需要“被养”和“被护理”,属于需要长期护理的对象。
在不健康的老年人中,特别是失能、失智群体,对长期护理的需求最为明显。
老年人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保险,是为了解决因失能、失智不确定性带来的财务风险问题(吕国营、丽,2014;景跃军、元,2014)。
这些不确定性包括长期护理时间的不确定和长期护理费用的不确定(吕国营、丽,2014)。
长期护理时间的不确定包括老年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需要长期护理和需要多长时间的长期护理。
尽管国学者黄匡时、陆杰华(2014)认为,中国老年人的平均预期照料时间为4~8年(其中男性为4~5年,女性为7~8年),但每个老年人所需要的长期护理时间仍不确定。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寿命大大延长,需要长期护理的时间可能也会不断延长。
长期护理费用的不确定是失能、失智老年人面临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Jeffrey等,2007、2008;吕国营、丽,2014;王新军、超,2014)。
这个不确定性是指一旦需要长期护理,护理费用可能极其高昂。
失能老年人的护理费用是同龄全能老人的2倍以上(景跃军、元,2014)。
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接受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平均每月护理费用约为2 000元(王新军、超,2014),是大多数老年人及家庭负担不起的。
国外有关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研究方法不同。
国的研究多侧重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仅有少数学者利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
如荆涛等(2011)选取收入、利率、通货膨胀、社会保险支出4个变量运用对数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
而国外的研究明显不同,更多侧重某单一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较少涉及所有影响因子的全面分析。
如Lakdawalla 等(2002)研究家庭成员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时,将长期护理提供者分为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两类。
当人均寿命延长,婚姻保持更持久时,由配偶提供的非正式护理会减少对专业长期护理的需求,进而降低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三)国际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不同国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契机不同。
美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道德风险引起的医疗费用攀升的问题(红燕,2004)。
美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无论是社会保险医疗照顾计划还是私人医疗保险均不包含长期护理费用的补偿;医疗救助计划也仅覆盖贫困老年人的一部分长期护理费用。
大多数投保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成护理院,加剧了医疗保险费用的攀升,因此美国开始探讨建立专门的保险制度。
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老年人也是通过住院享受长期护理服务,导致医疗保险基金严重收不抵支,因此在2000年启动介护保险。
德国的情况有别于美国和日本。
德国在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前,其健康社会保险体系严格区分为“疾病”和“护理”(郝君富、心愉,2014)。
因“疾病”导致的护理费用由健康保险疾病基金支出,而因“失能”等导致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社会救助计划支付。
社会救助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融资受益围有限,护理方式以非正式的家庭护理为主,但又缺乏对非正式护理人员的法律认可和支持,导致部分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人只能去护理院入住。
相对居家护理而言,护理院护理费用较高,且远高于平均的养老金水平。
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大约有70%的老人无法支付护理费用,因此德国开始尝试社会救助计划改革,并促成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
不同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融资方式不同。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保险畴,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覆盖面仍非常有限。
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是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在1995年启动,是德国社会保险中最年轻的分支,其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由雇员和雇主各承担一半的保费,覆盖面约90%。
日本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于2000年正式实施,是社会保险体系的“第五支柱”,由税收和社会保险1∶1共同筹资。
日本政府以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市町村=2∶1∶1比例负担50%的资金,另外50%由公民负担,其中19%的保险费来自65岁以上的第一类参保对象,31%的保险费来自40~65岁的第二类参保对象。
国在2008年建立了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采取了与日本类似的护理保险制度,但也有别于日本(高春兰、班娟,2013)。
国将全民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保险费被列入国民健康保险框架,在原健康保险的基础上增收一定比例的护理保险费。
国与日本在资金筹集方式上类似,区别在于国的保险缴费比例和个人承担部分高于日本。
不同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共同点在于鼓励家庭护理。
美国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经过多年发展,虽然规模有限,但在接受过护理服务的被保险人中有4/5选择的是在家中或社区接受护理。
德国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也是“居家护理优先”,其在政策制定时对居家护理提供了更高的支付水平。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主要包括居家给付和住院给付。
二者相比,居家给付围更宽,涉及护理计划和居家护理给付的支出及用于购买辅助设备甚至用于危房改造的补贴。
三、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国学术界的共鸣与争论时至今日,不少国家已经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根据主要筹资来源不同,全球共有三类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是来源于税收的福利模式,以奥地利、丹麦和瑞典等国家为代表;二是来源于个人缴费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模式,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三是来源于企业缴费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以德国、日本、国和中国地区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