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小说的叙事方式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独特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为后来的作家们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探讨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包括其叙事手法、人物刻画以及社会意义。
首先,茅盾的叙事手法是其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他通过多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丰富,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其次,茅盾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命运,使得读者能够对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茅盾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真实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茅盾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茅盾的长篇小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传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茅盾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引起了茅盾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茅盾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茅盾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总之,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
他的叙事手法多样,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示故事的复杂性;他的人物刻画细腻而真实,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茅盾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茅盾文学奖小说叙事方式

茅盾文学奖小说叙事方式对于长篇小说的学术研究,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展开。
本文将主要从叙事方式的角度切入,对于第八届茅奖的获奖作品以及那些没有能够获奖的优秀作品进行一番专门的考察与研究。
虽然从根本上说小说这种文体乃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体,但是,如果我自己的记忆没有出现误差的话,那么,小说叙事之成为文学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应该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情。
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1980年代中后期,以马原、格非、余华、莫言、孙甘露等一批先锋作家的创作在中国文坛逐渐地开始引人注目。
这些作家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特别地注重于所谓叙事形式的创新。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过根本性影响的马原。
关于马原这位作家,我一直有一种看法不吐不快,正好借此机会写在这里以与同道交流。
那就是,我始终以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文学史意义不同的作家。
一种是虽然没有写出过足称杰出的文学文本,但是这位作家的文学书写却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这种作家可称为重要作家。
另外一种是或许并没有对于文学的发展演进产生过足够大的影响,但他自己却写出了杰出作品的作家。
这种作家可称为优秀作家。
很多时候,重要作家与优秀作家呈现为重合状态。
文学史上留存下来的大部分作家,皆可做此种理解。
但也还有特殊的例外情况存在。
有一些作家,可能只算得上重要作家,却不能够被看做是优秀作家。
比如说,那位后来曾经因为在中央电视台开坛说红而引人注目的刘心武,就只是一位重要作家。
回顾刘心武的文学创作,你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承认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但细细地考究起来,刘心武究竟有哪些作品真正称得上优秀,却实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我觉得,马原的情况同样如此。
《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上下都很平坦》,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认真地想一想,这些中长篇小说还真的没有哪一篇称得上是优秀。
但是,由马原所开启的那样一种曾经被批评家称之为“马原的叙述圈套”的叙事方式,对于当时以及此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却又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忽视的。
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

品读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王志敏 宁凤娟 河北传媒学院摘要:小说《子夜》是著名作家矛盾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而对《子夜》的叙事风格及文学价值,过去与现在戏剧化地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和认识。
实质上,《子夜》作为一部现代化政治小说,其风格与价值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合理性,也顺应政治文学的发展趋势,因而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但这部长篇小说也存在“过度追求政治自由”、“创作手法失误”等诸多局限,而小说的价值与局限性相交融,进一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关键词:矛盾;《子夜》;叙事风格;文学价值;解读长篇小说《子夜》自问世以来,作者矛盾对该部作品的解释和评述是最多的,超过以往的每一部作品。
加之学术界和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诠释和认识,在矛盾所有作品中也是比较多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鲁迅曾给予《子夜》高度评价,即“左翼文学的重要成就”,而这种肯定态度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又出现全盘否定的观点,并且逐步形成一种主流思想,与此同时对小说《子夜》的争辩和评价也日渐冷落。
近年来,学术界、评论界以及研究界陆续对矛盾小说《子夜》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本文从该部小说的叙事风格、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详细地阐述其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从而进一步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表达主旨。
《子夜》凭借其崭新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成为众多矛盾作品中的最具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我国革命文学的掌门人翟秋白将它称赞为“中国首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并预言到“1933年在未来的文学史册上将载入《子夜》的出版记录”。
日本著名学者筱田一世还把这部小说与《尤利西斯》及《百年孤独》等世界级文学作品共同列入二十世纪十大顶级名著。
但从八十年代以来,在文学作品评述中,小说《子夜》却被人为贬损。
学者徐循华明确指出:作者矛盾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政治风云”的叙事角度,简单且机械的思维方式,因此形成“风格单一化”、“人物观念化”、“主题渗透化”的模式,导致这部作品充满了“工具价值”。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一、引言茅盾文学奖作为我国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每一届的获奖作品都备受瞩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其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更是备受关注,其叙事方式和技巧更是成为学者和读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针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对其叙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能够对该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叙事主题概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所使用的叙事手法和主题内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作品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观。
叙事方式和技巧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文学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三、叙事方式的评估1. 线性叙事 vs. 非线性叙事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叙事方式采用了线性叙事还是非线性叙事?线性叙事往往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非线性叙事则可能跳跃时间层次,以增加叙事的复杂性和深度。
该作品通过何种方式来呈现故事情节,以及这种叙事方式对读者的阅读体验有何影响?2. 人称叙事的运用叙事作品通常会通过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呈现故事,而第二人称则较少被使用。
该作品选择了何种人称叙事方式?在某些情节下,作者是否采用了变换的叙事人称,以实现不同视角的呈现?3. 叙述者的身份和立场作品中的叙述者是主要角色还是旁观者?他们的身份和立场对叙事有何影响?叙述者的选择反映了作品对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追求,也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四、主题内容深度分析1. 主题的多重性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主题方面是否涵盖了多个维度?主题的多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种多重性对作品的意义和丰富度有何帮助?2. 主题的象征意义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否具有象征意义或隐喻?作者通过主题的象征意义来呈现故事的深层内涵和情感共鸣,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易产生共鸣和思考。
3. 主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作品的主题是否涉及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挖掘,我们能否发现作品对时代的观察和批判,以及对读者思考和行动的启示?五、总结及展望通过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叙事研究,我们不仅更好地了解了作品的叙事方式和主题内容,也对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电影的叙事研究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电影的叙事研究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电影的叙事研究引言: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项重要奖项,旨在表彰杰出的小说作品。
许多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后来被改编成电影,这不仅有助于推广优秀文学作品,还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故事情节。
本文将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电影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电影叙事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原著的改变与传承。
一、叙事方式的变化1. 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电影通常面临一个重要的难题,即如何将庞大的小说情节压缩到电影的有限时间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电影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原著中的复杂情节通过闪回、倒叙等手段进行重新排列,使得电影更具有观赏性和戏剧张力。
2. 视角的转换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可以通过摄影、剪辑等手段改变原著小说的叙事视角。
有些电影通过加强主角的视觉化表现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而另一些电影则通过改变叙事视角,将原著中的多个人物形象融合成一个人物形象,使得电影更加紧凑和精炼。
二、角色形象的改变与传承1. 角色形象的刻画电影改编过程中,对于原著中的角色形象往往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
一方面,电影需要更加直观地展现角色,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
另一方面,电影还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或视觉效果来突出角色的个性特点,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2. 角色命运的演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往往以其内涵丰富的人物命运而著称。
电影改编过程中,如何准确地展现角色的命运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有些电影会通过增加悬念或改变结局来突显角色的命运,从而使得观众对于角色的命运更加关注和思考。
三、情节改编的讨论1. 删节与增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通常有着庞大的情节和丰富的细节描写,而电影的时间限制使得很多内容无法完全呈现。
因此,在改编过程中,删节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电影改编也常常借鉴其他作品的情节,进行必要的增补,以强化电影的叙事效果和艺术表现。
茅盾的叙事散文

茅盾的叙事散文“哎呀,这书可真好看呀!”我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和妈妈嚷嚷起来。
今天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我偶然翻到了一本茅盾先生写的散文。
那文字就像有魔力一样,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我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如痴如醉地读着。
回到家,我还沉浸在那美妙的文字世界里。
我兴奋地和妈妈描述着:“妈妈,茅盾先生写的东西太有意思啦!就好像他在给我讲故事一样呢!”妈妈笑着说:“是吗?那你给妈妈讲讲呗。
”我兴致勃勃地开始讲起来:“他写的那些场景,哎呀,就感觉我自己也在那儿似的!比如说他写的那个乡村的夜晚,安静得吓人,只有青蛙在叫,那感觉可真实啦!”我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哇,听起来真不错呢。
”妈妈回应道。
我接着说:“可不是嘛,我都好像能闻到那乡村的味道啦!还有啊,他写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那么鲜活,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
我一边读一边就在想,这茅盾先生怎么这么厉害呀,能把这些都写得这么生动!”我眨巴着眼睛,满是对茅盾先生的敬佩。
这时候爸爸也凑过来了,他好奇地问:“茅盾先生是谁呀?”我瞪大了眼睛,惊讶地说:“爸爸,你连茅盾先生都不知道呀!他可是很有名的大作家呢!他的散文写得可棒啦!难道你上学的时候都没读过吗?”爸爸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哎呀,时间太久啦,都忘啦。
”我像个小老师一样认真地说:“那我可得好好给你讲讲,让你也了解了解这么厉害的作家!”我滔滔不绝地讲着,爸爸妈妈在一旁认真地听着。
我突然觉得,文字的力量可真大呀,它能让我这么激动,能让我和爸爸妈妈有这么多的交流。
这不就像茅盾先生用文字搭起了一座桥,让我和他、和爸爸妈妈都能在这座桥上相遇、交流吗?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它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多的美好和情感。
我以后一定要多读更多茅盾先生的作品,也要像他一样,用文字去书写我自己的故事呀!我真的觉得,读书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呢!。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正文一、引言在文学领域中,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非常重要的奖项之一,其评选范围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文学界的“奥斯卡”。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叙事进行深度研究,探讨其叙事特点、风格、价值和影响。
二、作品的叙事特点分析1.《作品A》《作品A》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得主,其叙事特点体现在......2.《作品B》《作品B》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3.《作品C》《作品C》的叙事风格丰富多样,...... 这些作品在叙事特点上有何不同之处呢?我们可以从叙事结构、叙述角度、叙事语言等方面展开研究。
三、作品叙事的深度和广度作品的叙事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连续,更涉及到对人性、社会现实、历史背景等深刻的揭示和探索。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来深刻反映当下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又是如何借叙事来表达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四、作品叙事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1.叙述角度在叙事中,作者选择了怎样的叙述角度?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又是通过一个角色的视角展开叙述,还是多视角交织?这些选择又体现了怎样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2.时间与空间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安排?时间跨度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空间描写是具体的地理环境,还是抽象的心灵空间?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作品的叙事效果?3.语言表达在叙事中,作者的语言表达风格如何?是简洁直白,还是丰富华丽?这种语言风格又如何为叙事增色添彩?五、作者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对这些作品叙事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呈现出个性鲜明、思想深刻的特点,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作品本身,也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发展趋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茅盾的《野蔷薇》,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描写了四川乡村生活的野蛮性、强制性与愚昧性,表现出那个时代新旧势力的搏斗,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可悲命运。
以前,我在读到他的《雷雨》、《子夜》等作品时就已经受到启发,知道了对于某些不健康的东西,要勇敢地进行批判和抵抗。
茅盾的这篇小说,比起《雷雨》、《子夜》,虽然显得更加细致、更加含蓄,但是它表达的思想却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比后者表现得更为深刻、更为有力。
这篇小说中所包含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老一代地主阶级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压迫,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新生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却为买办资产阶级残酷的剥削所苦,陷入穷困的境地。
这两种势力之间的矛盾在《野蔷薇》中达到了高潮。
另外,茅盾还通过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深刻地揭示了矛盾的实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农村经济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道路,是属于农民被压迫的阶级,又是这个阶级造成了自己的敌人——以周老六、林大娘为代表的落后农民。
他们处于毫无政治权利的被压迫阶级,而富裕的农民资产阶级又时时觊觎他们的财产,甚至不惜冒险去剥削他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斗争仍然要激烈地进行下去。
小说描绘了两个阶级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小说采用的手法,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矛盾,把文章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野蔷薇》是茅盾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所具有的那种粗犷、豪迈、刚毅、朴素的民族风格和力透纸背的内在精神,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在艺术技巧上,《野蔷薇》的成就是很高的。
它主要表现在叙事、写景和塑造人物上。
其叙事方式,先以“石匠”的回忆为线索,后又从“我”和“婆娘”的谈话中引伸出来。
这样,就形成了“倒叙式”的特点,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
小说除了描写一些社会环境外,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细节,如第二场描写周老六赶牛车的几句话就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而全篇也充满着明快、爽朗、纯净的气氛,给人以一种难以忘怀的印象。
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

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作者:王志敏宁凤娟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摘要:小说《子夜》是著名作家矛盾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而对《子夜》的敘事风格及文学价值,过去与现在戏剧化地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和认识。
实质上,《子夜》作为一部现代化政治小说,其风格与价值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合理性,也顺应政治文学的发展趋势,因而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但这部长篇小说也存在“过度追求政治自由”、“创作手法失误”等诸多局限,而小说的价值与局限性相交融,进一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关键词:矛盾;《子夜》;叙事风格;文学价值;解读长篇小说《子夜》自问世以来,作者矛盾对该部作品的解释和评述是最多的,超过以往的每一部作品。
加之学术界和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诠释和认识,在矛盾所有作品中也是比较多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鲁迅曾给予《子夜》高度评价,即“左翼文学的重要成就”,而这种肯定态度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又出现全盘否定的观点,并且逐步形成一种主流思想,与此同时对小说《子夜》的争辩和评价也日渐冷落。
近年来,学术界、评论界以及研究界陆续对矛盾小说《子夜》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本文从该部小说的叙事风格、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详细地阐述其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从而进一步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表达主旨。
《子夜》凭借其崭新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成为众多矛盾作品中的最具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我国革命文学的掌门人翟秋白将它称赞为“中国首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并预言到“1933年在未来的文学史册上将载入《子夜》的出版记录”。
日本著名学者筱田一世还把这部小说与《尤利西斯》及《百年孤独》等世界级文学作品共同列入二十世纪十大顶级名著。
但从八十年代以来,在文学作品评述中,小说《子夜》却被人为贬损。
学者徐循华明确指出:作者矛盾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政治风云”的叙事角度,简单且机械的思维方式,因此形成“风格单一化”、“人物观念化”、“主题渗透化”的模式,导致这部作品充满了“工具价值”。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叙事风格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
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
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
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
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
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
《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颓丧与追求——茅盾《追求》青年叙事研究

巷》 就是 这样 的作品。他 的《 雨巷》 创作于 1 7 9 2 年夏 , 当时他正避居 于友人施 蛰存在 松江的家
叶圣陶的《 倪焕之》 等作 品与茅盾的《 追求》 具有
互文性。作者生活于同样的时代 , 他们的经历和 体验具有共通性的。应该说 , 茅盾在《 追求》 中对
“ 时代 的苦 闷 ” 一青 年 心 理 主 题作 了更 集 中的 这
首先 , 时代的苦闷” 青年们 的苦闷” 这“ 与“ 是由当 时特殊时代的政治因素造成的, 又与忧国忧时有 关, 并非纯粹由个人利益得失所致。国民革命蓬 勃发展之时, 青年们对革命充满希望 , 对祖 国的 前途充满信心。但国民革命失败 了, 他们看 到了 惊心动魄的丑恶 。他们的愿望一下子落空了 , 祖 国的前途又蒙上 了深重的阴影 。他们看不到 自 己的路 , 看不到 国家的路, 内心处于苦 闷和焦躁
年 2月 , 胡 也频最 优 秀的诗 歌之 一 。这 首具有 是
里。茅盾在《 追求》 中所描写的青年的苦 闷是有
上述政 治背 景 的。他们 也试 图去 寻 找新 的道 路 ,
但在小说里 , 他们的追求又都失败 了。与《 三 蚀》
部曲中的《 幻灭》 《 、动摇》 比,追求》 相 《 里投射有 茅盾更多的主观情绪。笔者将分析《 追求》 中所
根据了这样的决定我把书中人物全数支配为徒有情热而不很明了革命意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他们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他们所追求者因为我相信追求中人物如果是真正的革命者不会在一九二八年春初还要追求什他们该是早已决定了道路的
茅盾与子夜

• 在事业上,吴荪甫也的 确有过辉煌时期。他凭 借着自己的雄厚资本, 和气魄、才干,成立了 一个益中公司,一下廉 价收买了8个小的工厂 个小的工厂。 价收买了 个小的工厂 。 在最辉煌的时候,他的 雄心进一步膨胀,又参 加了买办资本家的赵伯 涛的公司,企图在公债 市场谋取暴利。但是, 最终惨败。 最终惨败。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茅盾在《子夜》中是怎样具体 茅盾在《子夜》 表现自己的思想呢? 表现自己的思想呢?
• 茅盾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通过人物悲 茅盾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剧来反映中国社会的性质。 剧来反映中国社会的性质。 主人公是民族资本家 吴荪甫, 吴荪甫, 作品就把他放在当时中国社会纵横交错 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复杂而激烈的冲突中, 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复杂而激烈的冲突中, 展开他性格及其悲剧道路。 展开他性格及其悲剧道路。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社会剖析小说 , 实际上是把 社会剖析小说, 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作文 学最高意义。 社会剖析小说, 学最高意义 。 社会剖析小说 , 就是要实现文学的认识价值 和社会价值。 和社会价值 。 通常文学的作 用是以审美为核心的, 用是以审美为核心的 , 在审 美的基础上, 美的基础上 , 获得认识价值 和教育价值。 但是, 和教育价值 。 但是 , 社会剖 析小说却把认识价值放在首 位 。 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文 学的主体。 茅盾遭到质疑, 学的主体 。 茅盾遭到质疑 , 或者茅盾的文学地位受到否 关键就在这里。 定,关键就在这里。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就是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 把认识社会作为目的的小 这种小说要剖析、 说。这种小说要剖析、揭 示社会现实的本质, 示社会现实的本质,探索 社会发展趋势, 社会发展趋势,甚至力图 总结历史规律。 总结历史规律。社会剖析 小说作者, 小说作者,主要是左翼作 或者说社会剖析小说, 家,或者说社会剖析小说, 是左翼主流小说。 是左翼主流小说。它基本 上以阶级理论为武器,揭 上以阶级理论为武器, 示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 示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 就是用阶级理论为核心去 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小说叙事视角分析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对茅盾长篇小说的影响茅盾对长篇小说情有独钟,他以明快的社会科学武装自己,又研究了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的演进,加上在大革命旋涡里的一番经历,茅盾是立意要写时代精神,社会全局以及存在的尖锐矛盾和重大题材。
茅盾的这些构思,显然只有“长篇小说”能够容纳。
茅盾曾回顾说:“那时候,我觉得所有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减短似的。
”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主要全知叙事视角、限知叙事、全知和限知交替使用、纯客观叙事这四种叙事视角。
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和他所叙故事之间的关系。
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曾提出三种小说的叙事视角,即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
[1]中国传统小说家最常用的是全知叙事。
何谓全知叙事?它指的是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其作用有利于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透视与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茅盾是左翼作家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坚持的是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之路,注重题材的重大性和时代性。
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而言,茅盾在将全知叙事运用到长篇小说里,均表现出在传承的特征。
茅盾先生历经“五四”与“五卅”革命运动,也感受过新旧文学的冲突。
换而言之,茅盾在进行创作时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养分,即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里常用的全知叙事视角进行创作。
比如在《子夜》的开篇就是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场面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逐一呈现出来。
当然《子夜》这一部小说并非全是用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始当中也运用其他叙事视角。
比如林佩瑶,在吴老太爷眼中她是妩媚妖冶而可怕的;在叙述者眼中,林佩瑶却是善解人意的。
作者交换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视觉美感:其一、人物性格的全知叙事方式。
茅盾善于在激烈的时代矛盾中刻画人物。
在小说《虹》中,人物性格同样是在深刻的矛盾与张力之中得以丰满化。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理由

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理由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长篇小说,2011 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 独特的叙事风格:小说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多个故事线的交织和闪回,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
2. 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小说以小人物的命运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人性弱点等问题,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3. 丰富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4. 语言简练生动:刘震云的语言简练而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风格和文学魅力。
5. 对人性的探索:小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引发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茅盾小说的叙事方式
摘要:小说艺术就是叙事的艺术。
每个作家因个人气质、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也就有各自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的特征;这也就构成了小说创作者不同种叙事方式。
叙事方式不只具有技巧上的意义,而是表现了作家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基本特征,我们便有可能从这一视角对茅盾这一创作主体的精神特质与他小说文本结构做出
整体把握。
关键词:矛盾;创作研究;叙事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在以往的茅盾研究中,人们对以社会历史为参照诠释茅盾小说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而对他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的阐释,却显得较为冷漠。
从根本上说,小说艺术就是叙事的艺术。
每个作家因个人气质、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也就有各自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的特征;这也就构成了小说创作者不同种叙事方式。
正因为叙事方式不只具有技巧上的意义,而是表现了作家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基本特征,我们便有可能从这一视角对茅盾这一创作主体的精神特质与他小说文本结构做出整体把握。
纵观茅盾文学生活,社会整体为表现对象,是他突出的创作倾向。
从《动摇》起再现中国社会缩影就成为他小说基本的叙事模式。
《动摇》将笔力集中于实际革命过程的描绘。
革命者的天真和幼稚,反动派杀人如麻的残酷,以及时代青年性爱的情热,政治斗争
的复杂错综,都被客观呈现出来,让人们从二七年大革命中的一个湖北县城,窥见了风云际会的整个中国社会。
在三十年代的创作中,怀着大规模表现中国社会的企图写下的《子夜》,被称为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即使短篇如《林家铺子》,也因为社会内容蕴含的丰富成为“压缩的中篇”。
作品在林老板的忧患人生中织进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上海“一二·八”战争带来的农村经济凋敝和社会动乱,大都市的经济恐慌,小镇上党部老爷的敲诈,警察局长的威逼,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林家铺子倒闭有关。
一幅小城镇的人生图画,同样缩影似的再现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
四十年代的《腐蚀》、《第一阶段故事》、《锻炼》都是全景式地反映中国社会的作品。
《霜叶红似二月花》虽未终卷,但仍呈恢宏气势。
这里有外来工业文明对中国封建宗法制的冲击,有新兴资产阶级与旧式地主之间的冲突与妥协。
作者以婉曲入微的笔墨写普通人家的生活、心态,写他们的痛苦与希望,从琐碎的家庭生活见世态风情,颇具《红楼梦》的情韵。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叙事模式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我们应该首先注意到它的时空形态。
茅盾小说的时间和空间形态,并非如西方现代小说那样,随作者的由观感知,作波诡云谲的变幻,呈极大的随意性和荒诞性。
他的小说的时穿形态清晰可辨,与经验世界有明显的相似性。
一般说来,情节随着时间的自然流逝而发展,空间转换也有线索可循。
这也是一般现实主义作品的审美形态,茅盾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
于:他作品的叙事时间与社会外部时间密切呼应,他总是在现实的印象还未在人们心中淡漠之时,就迅速地融铸成艺术品,这使他再现的中国社会有强烈的当代性。
如大革命后仅数月,直接记录这场时代事件的《蚀》便行问世,其中《幻灭》描写的张惟力重返南撤的南昌起义部队的情节,发生在作家写作的同时。
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为背景的《三人行》三一年即已发表。
曾题名为“一九三○年,一个中国罗曼史”的《子夜》,也动笔于三一年,终稿于三二年底。
《魔蚀》以日记的形式出之,清晰的时间标记,作品更具时事性。
如果更深一层地看,社会的外部时间还成为了茅盾小说的情节因素。
如《子夜》里描写的三o年南北军阀混战,不仅只是一种时代氛围的渲染,而且直接影响到公债市场,沙及到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悲剧命运。
还有《腐蚀》对皖南事变的侧面描写。
《第一阶段故事》抗战事件对人们心态的影响等等。
社会外部时间及重大事件溶入作品,这不仅使情节发展更符合生活逻辑,而且,作品叙事时间与历史进程一致,也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
茅盾小说有广阔的空间背景。
就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而言,与同时代作家相比较,故乡的山水风情似乎没有统领他的艺术天地。
如鲁迅的小说,人物生活环境常常是绍兴化了的鲁镇与朱庄,他主要表现旧中国乡村里沉滞而苦难的人生;老舍的作品总隐现着小羊圈胡同的原型、与北京古城西北角的投影,他集中于对北京下层市民文化心理的揭示和探索;巴金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数代同堂的封建大家庭背景下,他主要以封建家族史为题材。
在茅盾的笔下,空
间背景有五四前后的江浙水乡(((霜叶红似二月花》)、有三十年代大都市上海(《子夜》)、有抗战时期的重庆(《腐蚀》)。
选择的这些空间背景,大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治文化中心。
这与前面所述的叙事时间与历史进程的一致相契合,达到对中国社会历史高度的艺术概括。
就每一部具体的作品而言,茅盾小说的空间转换也是很开阔的,他喜爱描写规模宏大的生活场景。
如《虹》开篇写梅女士冲出夔门,描写三峡的壮观,然后回叙他在成都的少女生活,继而写她在沪洲、在上海投身社会生活的经历。
作品意在“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以梅女士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子夜》从都市到乡村,由家庭到车间是大开大合的空间转换。
由于描写的空间十分开阔,小说篇幅总有限度,时间跨度便往往缩短。
如《子夜》虽是三十万言的长篇,描写了五至七月间的事件,《腐蚀》从赵惠明日记的时间标题来看,始于四o
年九月,终于四一年二月。
除了计划以多卷部展开的小说,茅盾一般采用了对生活横断面的完备而清晰、详尽的描写。
这些审美化了时空形态,是为艺术地呈现复杂的中国社会关系服务的,它使作品能将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容纳进来。
在这里茅盾将人物放进了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伦理的等等关系里。
并且,主要通过这些关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他写人,不同于“五四”思想启蒙时鲁迅,从思想文化角度批判,以揭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国民灵魂的栽害。
也不同于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作家,从心理角度描写人物喧嚣躁动的情绪世界,忽视对人物行为的社会、历史动因的揭示。
茅盾从社会政治角度写人,人物心理结构的剖析结合着社会结构的剖析。
他笔下人物的职业和工作,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经济色彩:党部委员方罗兰,丝厂老板吴荪甫,集地主、资本家于一身的唐子嘉,国民党特务赵惠明等。
这些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又都与社会整体发生密切联系。
吴荪甫“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悲剧命运,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早期《蚀》里时代青年彷徨歧路的人生经历到四十年代的《腐蚀》赵惠明的堕落,无不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联。
因此,在这种叙事模式里,社会已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而成为实际的主角。
捷克学者普实克从另一角度,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茅盾的叙述是针对整体的,即使他讲的是某个人的命运,我们也总是会感到那是体现某一类人命运的典型,那个人的处境不是个人的,而是很多人所处的典型环境。
……他非常成功地用精确的观察和现实的笔法揭示出整个中国社会的特征。
”由此可见,茅盾小说再现中国缩影叙事模式,最主要的价值,不在于模拟了社会的表层形态(这是任何一个平庸的作家都可能做到的),而在于通过人的活动和命运,揭示出一定时期的社会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向。
杜勃罗留波夫说过:“衡量作家才能的尺度就是:他所概括的生活广阔到了什么程度,他所创造的那些形象,又是怎样巩固和包罗一切的。
”卢卡契也认为“在所有伟大的作品中,它的人物,必须在他们彼此之间,与他的社会存在之间,与这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上被描写出来。
这些关系理解得越深刻,这些相互的关系发展得越是多方面,则这作品越是伟
大。
”用上述经典作家的价值标准来评判茅盾小说是十分恰当的。
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长篇小说还处在幼稚试炼阶段。
如张资平的《冲击期化石》,王统照的《一叶》,郭沫若的《落叶》,笼罩着性苦闷的变态情绪,或充满人生奥义的探索,或飞扬着浪漫情思,这仍未摆脱将小说作为个人寄情写意工具的俗套,审美形态上仅为情感和理念的形象显现。
面对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作家显出艺术概括的苍白无力。
茅盾小说再现中国社会缩影的叙事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巨大的认识价值,显示了把握社会复杂生活的艺术力量,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范式。
它表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参考文献:
[1]孙中田.霜叶红似二月花与40年代小说[j].东北师大学
报,1996,(05).
[2]樊丽.论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3]徐江涛.茅盾文学批评特点成因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4]刘姗姗.论茅盾的上海都市书写[d].青岛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