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

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认为新农村建设三五年就可以搞好,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二是“片面化”。

以偏概全,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的整齐美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而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三是“短浅化”。

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社区建设、新经济组织建设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2、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存在“有钱才办事”的错误认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经济的承受压力加大。

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加上当地农民收入还不是很高,而建设进度又不能耽误,就只能动员群众加大投入加快进度,这就相对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经济的承受压力也就无形地加大了。

4、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在广大农村,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守旧封闭,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的致富产业,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战略,为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本论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及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同时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它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农村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劳动力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现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

其次,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同时,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还有,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措施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其次,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

另外,要坚持可持续农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与展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就,值得国民庆幸。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造成城乡差别巨大,它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关键因素。

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新农村建设的提法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源于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

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解放前的“旧农村”而言的。

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形势和新要求。

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现状分析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的发展贯穿于我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家乡的路是泥土路,我都记不清下雨的时候因为路滑摔了多少次;上了学变成了砖头路,不再害怕下雨天;现在每条街道都是水泥路,下雨天也能行走自如…家门口也修了公路,出行十分方便,出了家门叫上面包车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

村口也搞了绿化,还有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正规化的医疗卫生站也建起来了,农村医保制度也在完善,农村人就医更有保障。

如今我的家乡跟小时候的家乡相比真的进步了很多,生产更加发展、生活更加宽裕、乡风更加文明、村容更加整洁、管理更加民主。

家乡的发展得益于科学发展观中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一定会发展成为新型的、现代化的新农村。

关键词:小康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正文: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

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不断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人民大众的需要,更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迫在眉睫的任务和使命。

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多方面的内容,要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新型快速发展的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篇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

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

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发展,是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众多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6篇新农村建设论文的范文,供你参考借鉴。

新农村建设论文一题目:浅析新农村建设之中韩差异性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韩国的新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主要探讨了两国新村建设运动的差异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村运动;奖惩机制;农村工业化二战后,韩国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与工业发展相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城乡差异日益增大,社会矛盾激化。

这此背景下,韩国发动由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改善农村生活、缩小城乡差异的"新村运动";.30年间,韩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与韩国相似的是,中国农村也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生活困难,城乡差距拉大导致社会问题从生等问题,但是两国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1、两国国情不同首先:韩国新村运动召起时,韩国总人口只有32.24百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44.7%,农业人口共有14.12百万人,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共有近9亿的农业人口。

这一庞大的数据差已说明,中国新农村建设困难度远高于韩国;其次:中国地域广阔,民族复杂,许多地域是多民族混居,中国的农村问题还要考虑地域、文化差异;第三:中国不但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之间也存在南北差异。

中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正提高与北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一带早已开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由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基本形成良性循环圈,反之,中国北方以及西部等内陆地区,不但农村发展滞后,城市亦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南方农村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农村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第一篇1规划背景自2006年2月21日中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随着2012年年底“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四年来,太原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日渐完善。

全市212个新农村中先后有1/5的村庄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

东山地区作为太原市新农村分布的一个集中区域,主要分布有杏花岭和迎泽两个区内的多个村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区域的村庄尽管拥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和机遇,但因东山地区为黄土丘陵地形,又承担着城市的防洪、交通等众多功能,在发展上面临着一定的劣势和挑战。

做好东山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无疑将推动整个东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导东山地区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转移,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城乡一体化,也为以后类似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2现状存在问题根据东山地区已编制完成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总结出东山地区的新农村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限制因素:1)地形复杂多变,地质条件不佳。

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东部的山地通称为东山。

由于该区域常年经雨洪冲刷,现状沟壑纵横,高差可达上百米。

现状许多村庄就坐落于条条冲沟之中,如枣沟村、长沟村、后沟村、东沟村、小枣沟村等村庄就因此得名。

复杂的地形不但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同时汛期对村民的安全也造成隐患。

东山地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高低起伏、沟壑纵横,适合开发和建设的土地并不多。

土质大部分为三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给规划建设和施工带来一定难度。

加之东山煤矿、长沟煤矿等多家煤矿的开采,在区域内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域,进一步减少了可供利用的土地存量。

2)市政设施缺乏,基础设施限制。

东山地区特别是高速环路以外地区,仅有几条公路可供通行,道路密度远低于城市水平,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制约本区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的新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实施策略。

首先,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国家的主要劳动力和人口基础。

农村发展的滞后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村建设主要注重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而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包括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要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村产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要通过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要注重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

农村社会文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农村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

最后,要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农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农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第一篇: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对策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对策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要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新举措,是当前推进“三农”工作的新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

将解决“三” 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

具体说,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

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

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困境1、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毛概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毛概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当前,中国广大农村正在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但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较为普遍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农村建设污染严重,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乡村债务问题突出,农民增收难,农民素质相对较低,村镇规划的合理性欠缺,农村设施的投入不足,人材短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严峻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引言:2006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三是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那些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四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五是要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现如今,“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目标、政策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建设方向。

1. 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等。

3. 政策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投入、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4. 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农村经济实现了转型升级,农民的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5. 农村社会进步新农村建设不仅关注农村经济,也注重农村社会的进步。

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农村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加强。

6. 农村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注重农村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7. 结论新农村建设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新农村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村土地问题、乡村公共服务不足等。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政策支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只有持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支持,才能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研究分析和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研究分析和对策措施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学 号:1041001200096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1年11月3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根本性问题。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发展不平衡积累的结果,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顺应国家新的发展阶段需求,党中央于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旧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需要通过高产高效、优化经营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生活垃圾的处理、乡村道路的整治、安全用水等问题内容。

(三)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主要是解决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和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障问题。

(四)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基本成效早在1929年,河北定县在晏阳初博士带领下进行了当时闻名世界的“乡村建设实验”,其经验称为“定县模式”,这是我国最早的新农村建设尝试。

1949年以后,我国的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自发探索成果。

如实施“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扶农、以工带农”计划,1960年代就成为“全国典型”,富裕程度号称“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实行集体经济模式,从1984年起走上集体共同富裕道路,称为“红色亿元村”的河南南街村;2004年率先进行“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实验,摸索出“赣州模式”的江西赣州。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本科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本科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目录内容摘要 (2)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4)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一)投入严重不足 (4)(二)人才流失严重 (5)(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5)(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6)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6)(一)体制上的原因 (7)(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7)(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7)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8)(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8)(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9)(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9)参考文献 (10)内容摘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

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

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 论文 原创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 论文 原创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

1.1 我省村庄现状问题分析1.1.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我省村庄在我省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 村庄经济我省发展不平衡我省村庄经济发展呈现我省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山东省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

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临淄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迹遗址分布众多,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1.4 村庄内部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目前我省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

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毕业论文目录内容摘要 (2)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4)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一)投入严重不足 (4)(二)人才流失严重 (5)(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5)(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6)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6)(一)体制上的原因 (7)(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7)(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7)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8)(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8)(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9)(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9)参考文献 (10)内容摘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

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

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

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

(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

二是影响农业投资。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

(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

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

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

(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

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

(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二)人才流失严重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

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

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

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

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

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文件公布的数字,我国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具体到农村的话,每年增长近750多万人。

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一)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体制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党在政策上对城市实行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的倾斜。

第二,设置严格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设置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禁锢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不得随意迁往城市。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

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用人机制的不健全。

农村干部中大量存在不重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受到打压排挤。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第一,造成了农技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行企事业单位改制分流后,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几乎成为一个空壳,主要原因是工资得不到保障。

第二,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快,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要快,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城镇或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生活比较困难,许多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或“攀高枝”调离农村,或以升学的方式脱离农村教育事业,造成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第一,农村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

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

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

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

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

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

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

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

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