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解析

合集下载

第十 十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分析

第十 十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分析

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
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
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
根本性转变。
• 案例1
• 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常州首家 超百亿企业,首家五星级企业,并连续 八年荣列中国企业500强,稳居2012中国 企业500强第169位,制造业500强第78位, 民营企业500强第12位。
• 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
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 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 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低碳发展。是指低能耗、低污染、
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
进步。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
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
第十一讲 建设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 一、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建设生 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 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二、生态文明建设涵义,是指人类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 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 生态环境。
•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 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 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
• 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 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 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 生态灾难。


遵循“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建

《生态文明概念解析》范文

《生态文明概念解析》范文

《生态文明概念解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生态文明已成为当前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新的历史阶段,理解并践行生态文明,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维护地球家园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解析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类通过协调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创造一种文明的状态,其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三、生态文明的特征1.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倡导的是绿色发展方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科技革新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清洁、低碳、高效的生产方式。

2. 节约资源:生态文明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提倡节约型消费模式,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人类的生存发展。

四、生态文明的实践为了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需要在各个层面采取有效的措施:1. 政府层面:加强环境立法,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2. 企业层面: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污染物排放。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3. 社会层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行为。

五、生态文明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维护生态平衡: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

2.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 提高生活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

从生态文明视角论和谐社会建设

从生态文明视角论和谐社会建设

从生态文明视角论和谐社会建设摘要:生态危机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生态危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

面对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发展低碳经济,营造和谐生态文化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出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生态和谐;和谐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发展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的挑战和威胁,生态危机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髓,并用新的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环境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东京议定书》等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文件相继制定,标志着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在全球各国引起广泛重视,并达成共识。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并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由此可见,走以社会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之路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一、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范式概念是指“一种在新的或更严格的条件下有待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对象”[2](P22)是一个公认的模式。

范式是人们实践过程中所遵从的行为规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理论前提。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标签: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环境1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什么是生态文明?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两个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

严格来讲,生态环境并不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自然环境包涵着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

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的结果,生态文明并不是生态“文明”的状态,而是人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

它是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应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指导人们走上可持续的和谐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所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所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的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2.1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摘要: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引人关注,令人振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和谐社会正文: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引人关注,令人振奋。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也即是指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系统诸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不是人类从诞生起就相依相伴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有待建立但尚未实现的新型文明。

它是现代人类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生态苦难之后的一种阅历、一份感悟,;蕴含着现代人类对历史实践的理性思考,也蕴含着现代人类渴望挽救地球家园、创建美好未来的真诚向往。

人类历经生态实践而建构的理论林林总总。

就全球而言,工业文明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危机中,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四大危机,它们的本质也就是生态危机。

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人的生存本源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由此决定了人类不能无视自然界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专注自身的发展权利。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国家的政策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就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展开探讨,以期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提供一些思考。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适应、相促进的一种发展模式。

而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

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使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人们的生活品质。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础。

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相辅相成。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和谐社会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而和谐社会的形成又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支持。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共同推进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通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的发展往往占据最主要的位置。

然而,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重点工作,被特别强调。

概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想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计划。

在中国,生态文明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共同的责任;•推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体系;•加强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城乡绿化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红线划定与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领域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政府相关政策中国政府将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作为一项重要政策。

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以确保这些事情发生。

一些政策示例包括:•中央批准了十三五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规划。

这个纲要包括了政府的环保目标和方法。

其中还包括要严肃处理环境污染和加强生态保护。

•出台了环保税,以减少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的排放。

•修订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传统污染防治到现代绿色生产,科技创新驱动环保产业向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循环、生态化等方向转变。

技术的变化正在创造更加环保、低碳、可持续和高效的产品和生产方式。

市场对于这些新技术的需求和推广,也在加速一种更加环保的经济模式崛起。

与“美丽乡村”战略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需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起一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所以,中国政府还制定了“美丽乡村”战略。

这个计划旨在提高农村生活环境的质量,保障农村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致力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这个计划也是识别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所有问题,并制定政策解决它们。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在经济,社会,政策等各方面的迫切需要。

科技创新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十八大]解读之五:生态文明新章节

[十八大]解读之五:生态文明新章节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经济部分首次提出来的,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高度阐释和全面升华。

这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总体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涵盖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几个变化与亮点值得我们注意。

关键词一美丽中国【报告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解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

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报告一大亮点就是在独立篇章里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中共十六大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十七大的时候,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过去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四位一体。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强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积极顺应。

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

面对这种局面,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反思和改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警醒和改变,纷纷谋求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局限的途径和办法,致力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转型,是一种时代潮流。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这不仅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维护世界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不仅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而且必将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这是对我国新时期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

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等问题在我国集中凸显。

为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党进行了坚持不懈且卓有成效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崭新成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生态危机意识,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妥善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议题之生态文明建设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到12日下午正式闭幕。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另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和本质体现。

而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它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和本质体现。

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关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生态文明在文明结构中的地位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一个内容。

这是因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类实体性的文明形式,它们具有独立性、主导性的特征,而生态文明是一种依赖性的文明形式。

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只能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为载体和基础,因此,生态文明的成果也主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得以体现。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本质上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生态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须顺应自然、遵循生态规律,通过科学发展,满足人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要求。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资源环境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主张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所不同的是,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强调适应自然,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生态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回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生态发展环境的和谐性、生态发展意识的科学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等基本要素。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之后人类社会的新的选择和人类社会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需要,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更加科学化、生态化、适存化的合理规定的深刻诠释和理性展示。

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中的中国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建设解读

生态文明建设解读

生态文明建设解读绪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这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惊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面临严峻挑战。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生的道路,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生态文明建设,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关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

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它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福祉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责任担当。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并非简单的环境保护,而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

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核心思想。

它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绿色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它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绿色发展不仅要注重环境保护,更要注重资源节约、能源效率和科技创新。

•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

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保障: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支撑。

它要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形成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

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全面解读1

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全面解读1

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全面解读“十八大”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分别只有12处和两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

那么,何为生态文明呢?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次响亮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使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大大“升格”。

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升华,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化。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也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是神态,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的内涵从过去只注意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科学前沿的人类生态、社会生态,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高度,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的结果。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

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

“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内涵和理论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内涵和理论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内涵和理论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念,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文明建设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五位一体”。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刻领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以后的人生选择和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在新的形势下结合具体的社会存在状态发展自身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的内容丰富多样,它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1、生态意识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2、生态制度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

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3、生态行为文明。

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什么是“文明”,文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从社会实践的基点上提出的。

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可以这么说,文明是一个与无知相对应的范畴,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文明是一种生活实践方式,这种方式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且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们的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人们的认识能力的特征。

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学习中共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体会

学习中共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体会

学习中共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体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处在重要的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我国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并将其列入党章并非突然。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再到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我国逐步建立起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学习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学习

关于十八大报告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保持生态的稳定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保证。

这不仅是为了给我国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更是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贡献。

此次十八大报告不仅能够提出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例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国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等。

我们党深入认识到生态以及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现状下,做出了推进生态文明的重大部署,意味着中国正逐步朝着“美丽中国”的发展方向前进。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十八大中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肩负起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进一步改善环境问题,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人,作为自然中的一员,应不仅只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而更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结合自身知识与实践,努力为建设生态旅游系统作贡献,实现环境与旅游活动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开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

同时,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节约水、电资源,多步行或骑车出行;用可再生物品,少用罐装食品;爱护身边花草树木,注意垃圾分类回收;关注生态建设的现状,多看新闻报道,强化环保意识,做一名环保志愿者。

此次,党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可见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其对中华民族未来,对世界发展负责的精神。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应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目标,具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应成为我们中华儿女的基本素养和基本美德。

结合十八大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结合十八大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结合十八大政治报告,谈谈加强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基本上实现了小康社会。

但这也是付出了代价的。

我国的资源、环境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1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

有限的资源需要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世界发展大环境也要求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不管是加入WTO、北京申奥还是哥本哈根会议,都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发展共同话题。

中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谋得更好的发展,就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潮流。

3环境的破坏就是欠下了高利贷
环境破坏污染后,需要花费巨大的费用去治理,否则,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近几年,各地政府只追求业绩好看,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拉高GDP。

而最后还要国家来花钱治理,社会财富也被扣除。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以后考察政府业绩时,国家可以考虑以绿色GDP作为衡量标准。

4提升人民的幸福感需要建设美好绿色家园
当环境问题突出时,也会成为社会问题。

人民安居乐业需要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5经济转型,观念需先行。

早些树立起人们心中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概念,才能让之后的工作更好推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间的关联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间的关联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间的关联性随着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便促使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归因于,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当下,资本的逐利性使然已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而这种似乎属于自然界的问题却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环境。

可见,在不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形下,则将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然而,在辩证视角下来看待二者的关系,和谐社会必然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

这就告诉我们,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但结果则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却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在理论层面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的解构1.1劳动主体劳动主体作为健康人的存在形式而呈现出来,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了人的类本质属性的评价标准。

他在参与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断对现实世界进行能动的主观反映,并在自身观念体系下进行着加工。

加工后的主观意识借助以往的经验习得,逐渐累计起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也导致人类因资本的逐利性使然而出现了劳动异化问题。

劳动异化的直接后果,不仅使得工人的劳动与自身存在的对立,也使得自然资源纳入到了资本追逐利润的范畴之下。

1.2劳动要素劳动要素多为主体与劳动对象接触的中介,客观成为了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体现。

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大生产,从一开始就未能充分重视人的需要和自然界的承载能力。

在辨证唯物主义原理下,这一现状实则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与曲折性。

规律性直接表现在自然物自身的再生要求上,而曲折性则体现在机器大工业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匹配上。

1.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理化变形便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使用价值。

然而,这种使用价值在其使用周期结束后又必然需要回归到自然界。

解读十八大

解读十八大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重点解决的是——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文明。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而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它提到了另一个高度。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将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战略地位明确。

大会认为,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现实的严峻性也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它。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116 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 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2005年0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 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调调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 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
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 不饱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康有为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 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 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
白色污染
全球变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马尔代夫的消失
马尔代夫是世界第七大暗礁,总面积 占全世界暗礁的5%,环状珊瑚礁则拥 有不同的暗礁结构。从19世纪末地球 表面升温0.3-0.6C,且还在持续升温中; 科学家们仍无法确定海平面的升幅, 但预估到2100年海平面会从0.09升至 0.88公尺。而马尔代夫80%的陆地是低 于海平面一公尺的,海平面些微的上 升都是严重的威胁,许多岛屿已遭受 到海水泛滥和海岸侵蚀。海平面的升 幅威胁到马尔代夫的生存,这是个濒 临危险的国家。
(二)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 设
党的十八大指出: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 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 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优先发展教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和为贵”。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 的理想社会方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洪秀全
“务使天下共享”,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含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首次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 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 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 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 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环 境 的 恶 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伦敦雾霾事件
从1952年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 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而在12月9日 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 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有近8000人因为 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 理、和源头治理,化解社会 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解决 社会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面对频发的雾霾天气同学们 有何感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空气污染
臭氧消耗 酸雨
噪音污染
水污染 乱砍乱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电磁辐 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循环发展--资源的高效、综合、再生利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考
作为世界未来的主人,
我们应该如何改善和保 护我们的
生态环境,守护我们美 好的家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考制度改革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衔接
义务教育 均衡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 居民收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 人民基本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 平
专题十八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 生态文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何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