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教案

合集下载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六、教学过程反思一、教学背景静止和运动是二年级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尤其是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作为范例,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体验,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状态,对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经典的“静止”与“运动”,明白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不同2.了解常见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3.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感,对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安排1.预习阶段: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物体。

通过带孩子们看图、看书、唱歌等形式逐渐引入本课内容。

2.导入阶段: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语言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3.讲解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品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老师详细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引导孩子们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4.实践操作阶段:孩子们通过模拟运动场景的表演、自己手动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亲身感受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性,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5.结束阶段:总结本次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感受、认识,加深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为下一次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语言互动、配合实物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使学生在听、看、说、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活动设计本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1.游戏环节——小动作猜猜我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系列小动作,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问孩子们它们们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2.演练环节——动一动通过对“动一动”重点物件的演示和操作,让孩子们真正亲身体验静态状态与运动状态的比对过程,感受物件示范动态行为的省略。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各种生活实例的观察、想象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通过典型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能力目标(1)会根据需要和方便来选择参照物,能根据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且知道参照物是具体的“物”。

(2)通过自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本节教学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和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3、情感目标(1)明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介绍我国同步卫星技术及载人飞船不断取得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3)培养学生主动交流和他人合作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克服策略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如何根据参照物来判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克服策略: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参照物,通过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分析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同一参照物判定不同物体的运动,说明任何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

2、教学难点及其施教策略重点:正确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施教策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常见事物进行观察,讨论、思考和概括得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结论,进而利用这一结论分析物理现象,解释有关生活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运用引导探索式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发现和讨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现象上升为物理图景,上升为物理概念,再运用物理概念“再现”常见现象。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程序一、课题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我国发生一件振奋人心的重大事件吗?(“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10月15日9时发射成功,杨利伟绕地球飞行了14圈,在在太空飞行21个多小时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圆了中国几千年的飞天梦)现在我们来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幕。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概念。

2. 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 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运动现象?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改变。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三、实例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参照物,观察组内成员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布置一道有关机械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体验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度负担。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内容: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静止。

b.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c.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与静止现象,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章:直线运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直线运动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直线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

b. 讲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运动。

c. 讲解直线运动的性质: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不发生变化。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直线运动现象,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直线运动的现象。

第三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b. 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c. 讲解速度的性质:速度是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速度现象,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速度的现象。

第四章: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加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加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加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加速度。

《静止和运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特点;
2.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和运动的种类;
3. 能够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
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特点;
2. 物体运动的描述和种类;
3. 静止和运动的区分;
4. 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导他们思考物体的状态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进修:向学生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特点,让他们理解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形式。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用所学知识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

4. 拓展:指挥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物体运动,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并让他们能够区分这些运动方式。

5. 应用:通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特点,掌握了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和运动的种类。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加深对物体运动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物理八年级《运动与静止》 教案

物理八年级《运动与静止》 教案

集体备课共案研讨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讲述:一战期间法国飞行员的奇遇(阅读课本P60图3-4内容)。

思考:你认为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知探索1、宇宙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

阅读章首文字,举例说明:宇宙中的天体如银河系、太阳、地球等,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做运动。

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房屋、教室中的课桌、椅子等都在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也都在做运动。

2、机械运动思考:什么运动?说明:物理学里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来源: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如行驶的列车、奔流的河水、飞翔的鸟儿、比赛的运动员、跑步的同学等。

3、参照物提问:我们在生活中常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那个物体是静止的与运动是绝对的矛盾吗?演示实验:老师拿着课本在走廊行走,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实验:将课本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上笔,推动课本,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观察讨论:看课本第59页图3-1,3-2,3-3 思考问题,说明自己的看法。

思考:对同一物体,运动和静止是一定的吗?取决于什么?归纳:在生活中人们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静止的。

参照物选定的标准:1)可以选取任意物体为参照物,但不能选取自身为参照物。

2)研究地面上的物体常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3)选定的参照物就假定它是静止的。

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具体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2)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3)看被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主要介绍物体运动的概念和动起来与停下来的原因。

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的原因,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够理解物体停下来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物体运动和停止运动的原因。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分析物体停下来的原因。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动起来和停下来的原因。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物体运动和停下来的原因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科学知识,如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但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的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例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够理解物体动起来和停下来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展示给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滑板、一个小球和一本书,并问学生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物体为什么会动?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概念讲解-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的原因。

可以使用白板或幻灯片展示相关内容。

- 教师可以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以及运动的原因可能是外力的作用。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与概念进行对比和辨别。

例如,教师可以指向窗外的车辆,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车辆的运动状态。

3. 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体运动的实践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运动和运动原因的理解。

(新)北师大版物理八上《 运动与静止》公开课(教案)

(新)北师大版物理八上《 运动与静止》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一、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能够应用参照物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常见到汽车的行驶,鸟儿的飞翔,白云的飘动,奔腾的河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位置都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并给出运动的定义。

也有些物体我们看到是相对静止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运动和静止。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参照物和机械运动1.参照物〔1〕教师提问: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2〕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2022年北师大版物理《第一节运动与静止》精品教案

2022年北师大版物理《第一节运动与静止》精品教案

一、运动与静止【自学提示】1、看课文P39上答复:一切物质都在永不停息地_________着。

2、自学课文“参照物〞局部,答复:〔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什么有关?〔3〕对照课本图3-3,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自学课文“运动的分类〞局部,答复: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听参与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在各个领域的运用。

2.从运动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参照物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这一课题及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并引导学生把简单的现象上升到知识的高度。

(3)从物理上对参照物的选取问题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重点难点】参照物的选取问题与判断问题。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带细线的小球【教法】讲授;讨论;观看图片等与提问想结合。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请学生看几组运动画面和动画,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二、引出课题:运动与静止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三、进行新课A.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我们用比拟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2)设疑提问讨论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4)概括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小学科学冀人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共5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冀人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共5课)(2022新版)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位置和运动【教材简析】本课以“位置”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运动和静止”目的是通过观察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活动2“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目的是通过观察与描述人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指导学生建构要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时需要的参照物、方向和距离的认识,应用与拓展“判断动与静”,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位置的方法,能够运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来描述某一静止物体所在的位置,这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位置和运动的关系提供了知识基础。

学生对在操场上踢足球、在教室内发课本、乘坐公共汽车等情境比较熟悉,这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理解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提供了经验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依靠相对于参照物、理解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提供了经验基础。

2.能说出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需要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生活中各种运动与静止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位置与运动状态的科学事实。

3.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难点]正确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等。

[学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孩子荡秋干、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荡秋千和乘坐热气球的情景大家可能都体验或见到过,你能判断坐在秋千或热气球上的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吗?3.提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二、观察比较,获取事实1.出示:操场上学生们踢足球的两幅图片。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3. 能够描述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 运动的特征:速度、方向和轨迹。

2. 静止的概念和特征- 静止的定义:物体位置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

- 静止的特征:位置不变。

3.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观察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 观察物体的速度是否为零。

- 观察物体的轨迹是否直线。

4. 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描述- 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 描述不同环境下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认知和兴趣。

2.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中的状态和变化。

3. 展示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

4.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总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5. 练: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场景和物体图像,让学生判断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6. 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状态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场景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究速度、加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2. 探索不同物体的运动特征,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力和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让学生能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添加更多实例和案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概念应用能力。

2022年教科版物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精选教案(推荐)

2022年教科版物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精选教案(推荐)

2.运动的描述第1课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2.知道描述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 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3.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 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 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 而研究运动, 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 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 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答复, 只用此引入课题.【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 从一处到另一处, 并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 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参照物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生:物理学中,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一列火车在动, 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 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学生讨论交流, 答复.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3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答复实验中所提的问题.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 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 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那么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 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 不但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还可以判断物体是如何运动的.以火车为例, 可说明火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生:列举身边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事例, 并用参照物的概念解释如何判断它的运动情况..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 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 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实验:器材是两个矿泉水瓶, 一根吸管还有水.实验内容:在一瓶中灌满水, 盖紧瓶盖, 并在瓶盖上扎一个洞, 插进一个吸管.让两位学生一人拿一个瓶子, 要求在行走的过程中将瓶中的水, 参加到空瓶中.提问:以空瓶子为参照物,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答复.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 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播放高空把戏跳伞的视频.提问:如何判断运发动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表演同步卫星与地球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一位学生自愿当地球, 而让另一位学生当同步卫星, 然后, 两人很有默契的转了起来.【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 有的物体是静止的, 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 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 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 如果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 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 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根底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 表达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 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 这方面学生有体验, 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 表达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 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 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8.1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2.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原理, 知道发电机在工作时能量如何转化.4.了解我们生活用电是交流电及其频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微妙的科学方法.2.认识任何创造创造的根底是科学探索的成果, 使学生了解科技开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初步具有创造创造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磁如何产生电〞.【教学难点】电磁感应实验的设计方案和制作小发电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2.干电池两节、开关一只、导线假设干条、小磁针一个、小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手摇发电机.◆学生准备蹄形磁体2~3块、漆包线、导线假设干条、灵敏电流计、发电机模型等.教学过程一、回忆实验, 引入新课教师重做奥斯特实验, 请同学们观察后答复: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学生答复:奥斯特实验. 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教师阐述: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说明电可以产生磁, 那么, 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猜测:1.由奥斯特实验, 当导线中通有电流时, 小磁针会转动, 那么反过来, 如果我们让小磁针转动(或其他强磁体运动), 导线中会不会有电流产生呢?2.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从而使导体发生了运动, 那么反过来, 如果让导体在磁场中先运动, 导体中会不会产生电流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测来设计实验, 进行探索研究.二、进行新课.(一)法拉第的发现.简单介绍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的故事, 可参考补充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磁是如何生电的〞.提问: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复: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提问:根据实验目的, 及猜测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学生答复:根据研究的问题, 需要有________;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________;控制电路必须有________. (磁体和导线;灵敏电流计;开关)教师展示实验器材, 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 然后按教材图8-1-2的装置安装好(注意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 注意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 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详细记录实验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 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实验说明:闭合电路的一局部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导体中就产生电流. 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通过实验得出磁生电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闭合电路, 二是局部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得出结论后, 教师可再引导学生进行两个比照实验:(1)将电路中的开关断开, 让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2)将磁体拿开, 让导体向各个不同的方向运动.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分析讨论, 这样做可加深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理解.提问: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注意:这个探究之前, 可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这个探究活动目的很明确, 在前面实验的根底上, 学生一般能把握要点, 围绕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来进行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教师可进一步设问, 让学生思考:假设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同时改变, 电流方向将如何呢?学生答复:电流方向不变.探究之后, 组织学生讨论“太空悬绳发电〞, 增强学生自觉关注科技前沿的良好科学素养.多媒体进一步展示补充材料:太空悬绳发电.(二)发电机.提出问题:电磁感应现象说明,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是可行的, 由此, 法拉第创造了发电机. 怎样让导体中得到持续电流?学生讨论后老师提示:把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 改为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学生动手做:做一个小发电机.教师演示手摇发电机, 迅速地转动摇把, 连接在发电机上的灯泡亮起来了.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本节关于发电机局部的内容, 然后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发电机的主要构造.发电机的主要构造:定子和转子.讨论学习:交变电流、交流电、频率、我国交流电的频率等知识.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发电机产生直流电呢?教师补充说明:直流发电机中的换向器.发电机中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讨论教材第127页漫画“婴儿的未来〞及第128页走向社会材料“关于电能来源的调查研究〞, 让学生感知科技成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电能的优越性.三、反思总结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谈谈收获和体会.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1)作业:教材第128页“自我评价〞中的第1、2、3题.(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实验:玩具电动机能发电吗?四、随堂训练C.发电机将贮存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D.换向器能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原理和运动形式。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运动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推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和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是进行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运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平动和转动”和“静止和位置”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从物体的外观变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概念的归纳整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出示一段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大家看,这个小球在什么地方?”2.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观察周围的物体,并讨论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展示每组的观察结果和描述,共同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3.概念归纳:(1)在黑板上绘制运动和静止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通过讨论,归纳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指物体的静止,物体在某一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是指物体的运动。

4.实践活动:(1)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2)方案一:让学生站立不动,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物体,判断他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3)方案二:放置一个小球在平整的台面上,观察小球是否发生运动。

5.概念巩固:通过板书总结和再次对概念的澄清,强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6.课堂小结: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运动和静止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不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相对性原理。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二、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 教师提出问题:“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即相对性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相对性原理解决问题?”2.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如判断公交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等。

3. 教师总结并解释相对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滑轮组的运动状态、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本节课程旨在教授学生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介绍许多应用场景。

同时,学生将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以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一、学习目标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3.探究应用场景;4.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探究应用场景;3.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用一些引人注目的实例或图片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例如,播放街头运动员做花式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运动和静止的不同之处。

2.概念解释通过运动和静止的图像或实例,说明两者的概念差异。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老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明确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

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识别运动和静止。

例如,探索运动车辆的运动方式,区分静止车辆和行驶的车辆,并分析在不同条件下车辆的运动状态。

4.提问解惑将从分组活动中得到的问题集中在一起,让学生们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提问和解决。

同时,让学生们尝试回答各自组内同学提出的问题,并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5.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之前,老师应该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概念、问题和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发表对本课程的总结。

四、教学工具1.视频和图片;2.讲台或白板;3.小组活动板;4.问题解决模板。

五、教学评估老师应该结合课堂上的演示、交流和解答,对学生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有关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评估应该包括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掌握、应用探究成果、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

※课程延伸:在这节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在家里自己探索运动和静止的应用。

例如,去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试着找出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以及乘车后速度的变化。

这将为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办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及媒体展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运动与静止时相对的。

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的的运动的本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坐车时,车是运动的可是我们相对于司机又是静止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新课讲解:
一、创设情景
1、观看图片内容包括行驶的汽车、流星等。

2、点动鼠标,屏幕上的“运动”二字由远小逐渐变近变大,最后在屏幕中间展示“运动”二字)。

二、提出问题
1、点动鼠标屏幕显示:请用同学们用“运动”造句、或说出含有“运动”的短语、名言名句等。

2、通过键盘输入学生的语句、词语等,例句:生命在于运动、五四爱国运动、路上的汽车正在运动等等。

(尽可能多)
3、摇头晃脑地对学生说:老师正在“动”脑筋思考问。

请学生找出跟老师“晃动”大脑一样的“运动”语句。

4、将属于机械“运动”一类的语句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标出。

5、提出问题:标出颜色的“运动”跟其它“运动”有显著的不同特点吗?
三、运动
1、点动鼠标,显示课题:
2、在走廊里走走停停,并反复询问学生:我此时正在运动吗?
3、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判断我运动没运动?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无论正确与否)
4、点动鼠标,显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5、展示一些物体位置变化的影像片段。

四、参照物
1、提示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设计自己的实验,提出类似的问题。

前后座位的同学四人一组共同设计,合作探究。

2、将两拳头举在胸前大约10厘米处,从教室的前面走到后面。

向学生发问:老师的两个拳头运动了吗?
3、阐述自己左右手的相对运动状态:要求学生模仿着老师的叙述:选择左手做标准右手没有运动,选择坐在座位上你们(学生)左手和右手都是运动的。

4、被选做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5、点动鼠标,屏幕显示:事先被选定的标准叫参照物。

播放影像片段。

列举不同的物体,如树木、房屋、山水、日月星辰等,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动与否。

6、点击鼠标,显示机械运动的完整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强调宇宙万事都万物无不运动,我们所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世界观。

五、运动的分类
1、播放FLASH动画,①小球甲沿直线运动;②小球乙沿曲线运动;③小球丙做变速运动。

2、引导学生:前面我们对“运动”进行了大分类,现在我们对机械运动再进行一次分类。

根据你看到的三个动画,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3、屏幕显示: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叫直线运动,运动的路线是曲线的叫曲线运动。

4、点动鼠标,屏幕显示:同学们再列举各自见到的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