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德 董克用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2.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基本标志
-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 -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
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整合;
-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 -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立法先行 -循序渐进 -不断完善
四、社会保障充分发展时期( 20世纪中叶)
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特点 1942年,社会保障服务委员会报告:《社会保险和有关服务》 ,即“贝弗里奇报告” ,其主要观点: 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中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从英国现实出 发,指出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五大障 碍: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 社会保障的七个方面: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 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的救济、妇女福利。 社会保障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障基 本生活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社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五、改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改革的背景 (1)经济增长率低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 (3)自然资源的不规则分配 (4)家庭结构的裂变
存在的问题 (1)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国家财政负担严重 (3)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
改革目的 (1)更适应社会需求 (2)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 (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
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制度化保障,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 经常性的转变
--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 共同分担机制
--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 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 实践内容为依据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现实生活中,人总会遇到生、老、病、死,以及就业、各种自然灾害等情况,面临这些困难和风险,依靠什么?当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以后,作为一名即将从业的人员,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如何保护?作为一名从事社会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的从业领域,发展空间是什么?能干什么?这些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关。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实施的社会政策。

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安全网”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概念(理论概念)的出现,源于1935年的美国颁行的《社会保障法》中的Socialsecurity,通常被解释为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

在实践中,社会保障源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社会,1938年,社会保障一词出现于新西兰的一项法案中,1941年《大西洋宪章》中也使用了社会保障一词,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作用社会保障的概念。

198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社会保障”一词在我国开始广泛作用。

经过170多年的发展,现已推行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性的一项制度,成为各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手段。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障在各国实践中也就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念义,但综合起来,社会保障有着如下共同特征:(1)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与政府,需要国家与政府统一管理。

(2)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而需要依法实施,体现出强制性。

(3) 社会保障保障采用的是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成员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公平性。

第2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2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见教材17页)一、社会保障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产物。

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愈低,人们的基本生活就愈靠家庭解决。

生产力愈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愈高,既为社会保障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产生提供了必要。

首先,社会保障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需要。

因为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原有的很多个人风险已转化为社会风险,这就客观上要求社会给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经济保障。

这是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不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而是雇佣劳动者,其一旦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就会失去生活来源;社会化大生产竞争的激烈,导致大批失业;劳动节奏的加快,工伤和职业病增加;技术进步,要求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引起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家庭服务的社会化。

这都足以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社会风险,家庭保障的职能已无法解决,只能由社会保障解决。

其次,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保障提高了经济可能。

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保障基金完全来源于国民收入,而生产力水平愈高,人均国民收入便愈高,则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基金便愈多,社会保障的项目便愈多、标准便愈高。

如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一般为30%左右;而欠发达国家则不到10%。

第二,生产力愈发达,也为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供了可能。

因而,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从而为保障基金提供了重要来源。

最后,社会化大生产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导致劳资矛盾尖锐,为增加“社会稳定器”,从现实上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周期性,在经济增长时期,生产规模扩大,会吸纳大批劳动者;在经济收缩或停滞时期,会出现企业破产,大量工人失业。

即使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由于市场调节带有自发性、滞后性,也常常会有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存在。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一节早期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前的形式:氏族保障:原始社会中•首先,让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子吃饱•其次,是让这些人的妻子吃饱•再次,才轮到孩子和老人。

主从保障: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保障完全由其主人奴隶主负责。

家庭保障:封建社会中•依靠血缘关系的家庭提供的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家庭既是生产实体,又是消费实体。

•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但是以上的氏族保障、主从保障和家庭保障这三种经济保障,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还是极为有限的,与现代社会保障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能看做是社会保障的雏形。

第二节现代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一)时代背景“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二)萌芽标志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1601年《伊丽莎白43号法》--旧济贫法内容:•1、贫民救济由地方教区举办,教区每周向地主和房产所有者征济贫税•2、立法将贫民分为三类并规定相应的济贫办法:健壮贫民,做工自给,这是最早的以工代赈法;对失依儿童,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无工作能力的老病残者,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并辅以院外救助。

•3、救济工作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助两种•4、提倡父母子女的社会责任;1834年新《济贫法》•1、规定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接受三个苛刻的条件:一是丧失个人尊严二是丧失个人自由三是丧失政治自由•2、社会救助是公民应该享受的合法权利,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三)主要思想理论依据古典学派的反社会救济思想•代表人物:亚当·斯密、马歇尔等•主要观点1、贫困是个人原因造成的,与懒惰有关,懒惰是不值得怜悯的,对穷人的救济应让位于对穷人的压制2、济贫行为不是使穷者富而使富者穷,它反而制造了一个穷人的世界,使人人都变得懒惰而傲慢。

二、产生时期(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一)现代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工业生产取代农业生产、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职工成为社会阶层的主体。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market-directed economy)答:市场经济是指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2.济贫法(Poor Law)答:济贫法是指英国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和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济贫法修正案》,前者被称为“旧济贫法”,在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规范济贫事业;后者首次明确对穷人的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新《济贫法》的主要原则是: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认为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工作。

3.互助组织(mutual—aid organization)答:互助组织是指多种多样的群众自发、自愿建立起来互助合作的组织。

组织成员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按规定缴费的方式聚集资金,以使参加者在遭遇各种风险处于危难时得到救助。

互助组织产生于17世纪末,是产业工人为抵御劳动风险而创立的互助互济基金会组织,它聚集会员的力量,组织会员之间的扶危济困。

这种以抵御劳动风险为目的的互助组织,从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为后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组织经验和基础。

4.商业保险(commercial insurance)答: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要《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要《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

二、社会保障的概念
(1)社会保障的对象。完全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 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其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3)社会保障的目的。总体上说,社会保障是为 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 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福利型
保险型
强制储蓄型。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2.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 (1)以国家举办为主体,采取立法等强制手
段建立起来。
(2)普遍福利为特色。 (3)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4)多层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保障制度运行。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3.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1)社会保障开支庞大,造成政府财政负担
第四,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 责任和义务。
社会救助的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救助。 二是失业破产救助。 三是孤寡病残救助。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 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 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 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第三,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逐步建立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六,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
第二,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第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

孙德光《社会保障学概论》课件讲义

孙德光《社会保障学概论》课件讲义

孙德光《社会保障学概论》课件讲义社会保障学概论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1、社会保障:以政府职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生活发生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十六届六中全会:2020年要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3、社会保险(核心)A、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B、为什么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劳动者最多最重要、风险最多、周期最长、占用资金最大部分C、自身特点:强制性;互济性(风险共担,互助互济);储备性;补偿性(给付≠工资)D、社会保险包含老年社会保险(年金制度)、医疗社会保险(缴费最多,时间跨度大)、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不实行个人缴费,补偿不究过失原则)、生育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生育补偿)、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4、社会救助A、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因意外灾害降临而暂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PS:20世纪80年代,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农村地区为扶贫地区。

2011年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

C、社会救助的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

救灾工作的主要形式:紧急救助、灾害预防、灾害预警。

孙光德 董克用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2.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孙光德 董克用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2.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本章重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2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后生产是以大规模的工厂农场为单位劳动者如遇到疾病伤残年老生育等风险无法再依靠家庭来保障他们的生活了于是由政府出面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没有商业保险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保险的产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 险的技术基础: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爱德华·哈雷根据居民死亡统计资料,较为精确 地计算出了各年龄人口的死亡概率,并编制出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表。 1756年,英国教授詹姆斯·多德森根据人寿保险费应该按照不同的年龄分别计 算的理论及哈雷的生命表,提出了“自然保险费”法。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多种制度模式的形成
2.5.3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苏联的社会 保险模式,建立了“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保障对象包括全体劳动者;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一切保险费全由企 业主和国家负担;社会保险待遇高;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工龄挂 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苏联解体之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或改革,这种模式逐渐淡出。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3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2.3.3 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起源于15世纪的海上保险。但在17世纪以前,海上保险业务只 是银行和放债人的副业,没有专营的保险公司。到17世纪中叶,英国出现 了承保火险的保险公司,18世纪出现了人寿保险公司,后来又出现了人 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业务。

第2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2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当时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 切相关。
柏拉图写的《理想国》一书,他 以“人们的生活需要”作为解释 国家起源的理由,主张实现共产 主义制度,确立财产公有和பைடு நூலகம்正 的原则,消除暴力和贫困对立。
8
(二)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
(1)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不需要阶段斗争,只要对 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 (2)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负起“文 明和福利”的职责。
一、中外早期社会保障思想 (一)中国早期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早期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孔子 ,《礼记·礼运篇》)
7
(二)国外早期社会保障思想
国外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最早出现 在古代的巴比伦,如:古希腊哲 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
10
拓展:累进税制
累进税率没有单一税率,是一种多层次的税率结构,每一个税种的税 率都是由若干个高低不同的税率所组成,包括最低税率、最高税率和 若干中间税率。它与比例税率相比,更能体现公平税负,量能负担的 原则,使纳税人的负担水平与纳税能力相适应,但其税额的计算相对 较繁。
当经济繁荣时,随着生产扩大就业增加,人们收入随之增加,而通过 累进的所得税所征收的税额也自动地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税收以更快 的速度增加意味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相对较少,从而使消费和 总需求增幅也相对较小,最终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当 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普遍下降,在 税率不变的条件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 会自动地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从而 起到缓解经济衰退的作用。

02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02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0
官办慈善事业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济贫
皇帝之“赐” 政府赈灾 义仓:官督民办社会救助机构 “ (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 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 凶年,名曰义仓” (《隋书· 长孙平传》)
西方
6世纪末,罗马市政府购买谷物,无偿发给丧失劳
民族国家和王权的兴起
政府希望介入济贫事务以加强和发展世俗权力
社会动荡
贫困;失业;流浪……
24
2.产生过程
(1)1531年,辖区内持证行乞 (2)1536年,政府主办的公共救助计划 (3)1563年,国会的济贫法令 (4)1597年,规定教堂设立济贫院 (6)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31
结论
社会互助组织的普遍发展
32
33
商业保险
34
35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德国的社会保险三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一)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德国社会保险三法的颁布 1883年:《疾病保险法》(世界第一部保险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老年与残疾强制保险法》
社会救助型 发展阶段
社会保险型 发展阶段
社会福利型 发展阶段
18
慈善事业时代
盛行于传统社会
传统社会虽以依赖于土地的家庭保障为主,但国
家和社会仍然推出了一些社会保障措施,为现代 社会保障提供了启示,理应是我们考察社会保障 发展史的起点
特色:临时性、随机性、局部性、非制度性 、低水平 社会保障实践的主要形式
28
(二)“斯宾汉姆兰德制”
“斯宾汉姆兰德法案”(1795) 内容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基本教材: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重点)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课时分配:3课时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各自的含义、内容,对比把握三者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理解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要求联系经济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

三、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基本体系结构(一)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结构第二节社会保险(一)定义:要重点把握社会保险的含义: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是指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二)地位:知道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原因有三点::1、它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即人口中最主要的部分;2、它承担的风险最多;3、它所占用的资金也是社会保障中最大的部分;(三)特点:强制性、储蓄性、互济性、补偿性;(四)内容:老年社会保险、疾病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第三节社会救济(一)定义及地位:社会救济亦即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二)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不同:1、对象不同;2、目标不同;3、经费来源不同;(三)对象: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由于意外灾害一时困难的人;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四)内容:归为两大类: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其中灾害救济工作的主要形式包括紧急救济行为、灾害预防、灾害预警服务三种。

整理《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整理《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制度2、“投保资助”型3、“福利国家”型4、“国家保险”型5、“储蓄保险”型二、填空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目标是,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

2、19世纪末,德国新历史学派(亦称讲坛社会主义者)的、等人提出了福利国家理论。

20世纪初,英国费边主义者设计了“福利国家”的蓝图。

3、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

4、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5、社会保险并不等同于商业保险,二者之间的区别表现为、、、、、。

6、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包括、、、。

三、选择题:1、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型社会保障模式。

A、“投保资助”B、“国家保险”C、“福利国家”D、“储蓄保险”2、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庇古B、凯恩斯C、贝弗里奇D、罗宾逊夫人3、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 .A、《劳动保险条例》B、《社会保障法》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D、《社会保险暂行条例》4、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旧《济贫法》B、新《济贫法》C、《公共健康法》D、《退休金法》四、论述题1、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安全网?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的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以劳动者和雇主的社会保险缴费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支持,即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社会保险缴费的义务相联系,同时体现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

孙光德 董克用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5.社会保障管理

孙光德 董克用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5.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社会保障管理内容
5.1.3 社会保障对象管理
在职的社会保 障对象:
由所在单位提供一 系列日常服务,对 他们的管理多由各 单位进行
离开或者未曾 参加工作的社 会保障对象:
需要进行社会化 管理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社会保障管理内容
5.1.4 社会保障机构管理
社会保障的机构管理包括建立、完善和改进社会保障 的工作机构,确定工作机构的体制、职责、权限、分 工,实行对机构工作的监督、评价等。要求是分工明
确、职责清楚、效率优先。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2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5.2.1 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5章 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重点
社会保障管理内容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社会保障管理内容
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管理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社会保障对象管理
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小结
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包括: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具体表 现为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过程;收取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 保障待遇,它是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事业化管理的过程等。 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为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 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管理的体制和以私营机构为主的管理 体制。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是:政策管理与法制管 理相结合,以法制管理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国民的 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健全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 理;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社会保障对象提供便捷、 高效、优质的服务。

孙德光《社会保障学概论》课件讲义

孙德光《社会保障学概论》课件讲义

社会保障学概论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1、社会保障:以政府职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生活发生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十六届六中全会:2020年要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3、社会保险(核心)A、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B、为什么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劳动者最多最重要、风险最多、周期最长、占用资金最大部分C、自身特点:强制性;互济性(风险共担,互助互济);储备性;补偿性(给付≠工资)D、社会保险包含老年社会保险(年金制度)、医疗社会保险(缴费最多,时间跨度大)、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不实行个人缴费,补偿不究过失原则)、生育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生育补偿)、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4、社会救助A、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因意外灾害降临而暂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PS:20世纪80年代,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农村地区为扶贫地区。

2011年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

C、社会救助的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

救灾工作的主要形式:紧急救助、灾害预防、灾害预警。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在英国创立,之后西欧、北欧的一 些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实行,其中,瑞典被 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第25页,共42页。
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范围含盖在瑞典的所有人,不论其是否具有瑞典国籍;保障项目繁 多,主要包括基本年金(全体国民,甚至覆盖侨居一定年限的外国人, 只要达到65岁,均可享受统一金额国民基本年金)、附加年金(遗属养 老金、妻子津贴、儿童津贴等)、国民健康保险(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 和高额病假补贴)、失业和工伤事故保险、儿童补助(每个儿童从出世 之日直到16岁均可享受,三个子女以上家庭还有儿童附加补贴)、培训 补助、子女抚养贷款、老年福利、房租补贴、带薪假期、免费教育(公 立学校免交学杂费和书本费,交通费补贴,午餐免费供应)、社会救助。
E.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
第14页,共42页。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1)社会背景
社会保险是供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又是资产阶级缓
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安定的社会政策。 (2)标志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的一 系列法令:包括《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 《老年人和残障社会保险法》等。
第15页,共42页。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视一种消极革命的投 资” ———俾斯麦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 会民主党过火的镇压,同时必要促进工人阶 级的福利” ———俾斯麦
“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 是最容易统治的”。 ———俾斯麦
第16页,共42页。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
该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在现收现付的财务机制下,社会保 险的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的就业比例影响较大。在 人口老龄化、就业率下降时,雇主和雇员缴纳的保险费将 不足以支付保险金,如果大幅度提高缴费率,则会因费率 过高而难以承受。

孙光德 董克用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1.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功能

孙光德 董克用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1.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功能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关键术语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功能
social security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succour social welfare social function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假肢、助行器、助听工具等。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4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区别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A.保障对象更广泛,面向全体公民
B.免费、优惠提供服务、用品
C.资金来源更广泛:政府拨款、社会组织专项基金、
群众集资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经费来源与社会保险不同,主要是政府财政税收拨付或特 别税捐,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 享受救助时,个人提出申请,有关机构进行调查,确定救 助标准,按期或一次给付救济金。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3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对象: (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 ,主要是 孤儿、孤寡老人、领社会保险补贴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 ( 2 )有劳动能力 , 也有收入 , 但因意外灾害(自然灾害、社会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 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基本体系结构
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内外不同学 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从实践来看,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存在 较大差异。甚至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与实 践也存在较大差异。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原因
•19世纪末,严重的贫困问题使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工会和工会运动 发展很快。一次大战,由于战争的需要,政府越来越多的干预经济生 活。二次世界大战,政府为了团结全民参战,急需一个战后重建的纲 领来争取民心。 •1.工党的主张与政治活动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2.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推动了福利经济制度。 •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二战直接推动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制度。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服务、社会救助、 医疗保健
社会服务
•1.老年人服务:政府部门与志愿者提供,上门送餐、洗衣、夜间等 •2. 儿童服务:政府为托幼与儿童机构提供支持;对儿童帮助和指导 •3.残疾人服务:特种住房、特别电话电视等,安排职业技能培训,提 供特种教育、组织专门的俱乐部、帮助外出旅行等 •4.精神病患者:建立训练中心等。
德国的社会保障
基本组成部分:社会保险与社会照顾 2.社会照顾:
母亲保护和儿童补贴 住房补贴 社会救济:
(1)衣食住行
(2)培训、健康、孕产妇、残疾人、盲人教育、家庭主妇因病不能 料理家务、无家可归者、流浪者、罪犯、老人、居住在国外的德国人 等
两者模式比较
1)从社会保障的目标看,德模式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维 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资金自主,保障正当的最 低收入。英国模式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维持国民的最低 生活保障。 2)从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看,德模式以私人机构 为主,社会保险机构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实行自治管理; 英国模式则由政府机构来管理,属于公共管理范畴。
2000年辽宁视点2004年东三省视点2005年38号文件2009年医改?渐进式改革缺乏制度?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存在结构性缺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评述?经济增长优先与低福利政策取向?覆盖率低普惠性差不公平现象突出?就业收入关联与公民权联系不紧密?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为改革带来挑战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问题?调整发展理念将经济增长转化为国民福利遵循公平正义共享的原则?健全制度扩大开支?理性选择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济贫立法使社会团体实施的慈善救济转化成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 救济,是国家对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慈善济贫。国家被推进了承担社会 保障责任的历史阶段,并为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国家政府承担最终责 任的原则。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6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6.1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
国民党政府:《暂行工厂通则》(后改为《工厂条例》)和《监察工厂条 例》。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劳动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劳动政策方面,采取适当地改善工人生活和 不妨碍资本主义经济正当发展的政策。 1948年12月27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解放区颁布试行了《东北公营企 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并于1949年7月1日扩大到东北解放区所有公 营企业。这是人民政权建立的第一个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劳动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 生产、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于社会救济、互助组织、商业保险之中,真正现 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开始的。 当前世界存在多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按资金筹集和费用分担方 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4.1 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19世纪80年代,当时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1883 年,颁布了《职工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 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3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2.3.1 从民间慈善事业到政府立法济贫

对贫困者给予救济,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行为 。当有人受到饥寒或疾病的威胁时,其他人会给予衣食等方面的帮助。

15世纪、16世纪之交的法国,贫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政府逐渐接 管了宗教团体掌握的慈善事业,采取了集中财源、组织救济、劳动培训、儿童 教养等一系列措施,一个由行政人员组成的官方济贫机构应运而生。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2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重点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4.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4)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集中领导,由社会保险专 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商业保险机构——保险公司是自主经营的相对独立 的经济实体。 (5)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 商 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完全以投保人所缴保险费的多少为标准 (6)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属于劳动立法范畴,商业保险属于经济立法 范畴。
(1)互助组织以会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创造了不以营利为目的,共同集 资、互助互济、全新的保险模式雏形,为政府借用保险手段解决工薪劳动者收 入中断后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思路。 (2)互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多种管理形式。 (3)互助组织确定的互助项目,如疾病、失业、老年、工伤等,是社会保险 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最早被列入的项目。 (4)互助组织以会员缴纳的会费为基金,组织互助互济。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
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产生过直接影响的重要思想理论有:
1.国家干预主义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提出的福利国家理论 英国费边主义(渐进社会主义)者韦伯夫妇设计了“福利国家”蓝图 英国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斯的主张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多种制度模式的形成
2.5.4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这是一种主要靠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制度,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center
pension fund, CPF)为代表。
特点:要求会员首先自立,依靠自己;在因工资收入低下、存款达不到最低限额 时,由家属填补,会员之间并不调剂互助。这样就把个人享受的待遇和自己的努 力与存款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公积金存款越多,所享受的养老金、医 疗保健等待遇也越多。
这种模式重视社会保险中权利与义务的密切联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效率原则;同时,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理, 也体现了保险互助互济的宗旨。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多种制度模式的形成
2.5.2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6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6.2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企业职工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
3.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4.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小结
2.福利经济学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1912年的《财富和福利》;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 3.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勋爵:“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多种制度模式的形成
2.5.3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苏联的社会 保险模式,建立了“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保障对象包括全体劳动者;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一切保险费全由企 业主和国家负担;社会保险待遇高;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工龄挂 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苏联解体之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或改革,这种模式逐渐淡出。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思考题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2.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 主要标志是什么? 3.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类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保险”型、“强制储蓄”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着手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关键术语
市场经济 market directed economy 《济贫法》Poor Law 互助组织 mutual aid organization 商业保险 commercial insurance
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产生。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4.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六点) (1)性质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实行的以保证社会安全为目的的保 险制度,商业保险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 (2)保障对象不同。社会保险以劳动者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为对象,商 业保险以全体国民为对象。 (3)权利与义务对等内涵不同。社会保险首先强调劳动者必须履行为社 会贡献劳动的义务,商业保险强调投保人员所缴保险费的多少决定保险金 的多少。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3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2.3.2 社会互助组织的普遍发展
互助组织产生于17世纪末,是产业工人为抵御劳动风险而创立的互助互 济基金会组织,它聚集会员的力量,组织会员之间的扶危济困。 这种互助组织,从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 为后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组织经验和基础。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多种制度模式的形成
2.5.1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社会保障模式,因此也被称为“传统 型”社会保障模式。 特点是: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 责任,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以劳动者和雇主的社会保 险缴费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支持,即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
2.1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
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后,生产是以大规模的工厂、农场为单位,劳动者如遇到疾病、 伤残、年老、生育等风险,无法再依靠家庭来保障他们的生活了,于是,由政府出 面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可避免会 出现两极分化。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对那些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给予物质帮助,以 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

没有商业保险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保险的产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 险的技术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