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科学的角度评《日本沉没》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日本沉没》是一部由东宝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它改编自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于1973年上映,由吉田茂执导,木村功主演。
它以科幻灾难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日本沉没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新西兰,日本地震研究员松井博士在研究日本地壳活动时,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迹象。
他预测到日本将面临灾难,整个国家将会沉没入海。
然而,政府并不相信他的预测,并将他视为一个疯子。
然而,很快,地震频发,并迅速横扫日本各个地区。
人们开始惊慌失措,大规模疏散行动展开。
剧情紧接着描绘了一个家庭的努力和冒险,他们试图在这场灾难中生存下来。
主人公木村作为一名潜水员,他和家人一起面对着种种困难和危险,努力逃离沉没的国土。
电影中的特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特效团队通过巧妙的摄影技巧和模型制作,再现了海啸、地震和海底沉没的场景。
这些特效宏大而逼真,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描绘沉没的日本海岸线的场景,以及人们逃离朝向幸存地区的疏散行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灾难的恐怖和压迫感。
此外,电影中对人性的反思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生死关头,人们的真实面貌展露无遗。
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择手段,甚至争夺有限的资源。
而另一些人则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团结。
这让我开始思考人性中的善与恶的边界,在困境中人们是否会逐渐失去人性,成为野兽,或者还会保持善良的本性?此外,电影还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力量的对抗画面。
我们作为人类,面对着强大的自然灾害,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
而自然灾害则毫不留情地席卷一切,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目睹家园被毁灭。
这种显而易见的无力感和悲伤令观众深受触动。
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特效而制作的,通过这些特效,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痛苦和无法抵挡的强大力量。
总的来说,我对《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的观后感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灾难片,更是通过灾难情境展现出了对人性和自然力量的思考和反思。
它以其震撼人心的剧情和逼真的特效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日本沉没》观后感
《日本沉没》观后感影片一开始就有美国学者到日本阐述他们对日本沉没的理论,因为板块的移动,日本处在板块边缘,最终将被拉进深海,时间约为40年零两个月。
但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日本学者却发现,在地幔底下有一种液体的沼气作为润滑剂,加速的板块的沉没,只剩下338.54天,日本将会完全沉没。
这就是拍这部电影的“科学理论”,我相信这也可能是真的,或者说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日本人很早就觉得他们处在一个小岛上,永远也不会安全,所以他们要侵占尽量多的土地来发展他们的国家,来使他们的国土足够大,足够安全。
也许,这部电影也阐述出日本人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的想法吧。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会不忍心日本真的沉没,因为那会牺牲很多很多人。
但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在中日关系来说,我们的同情心将会减少不少。
影片里,日本首相会访问中国,然后请求中国的援助,可惜他的飞机还没有飞出日本领空已经被火山爆发所喷出的巨石砸中,飞机失事,无一人幸免。
而后来,在各国接纳日本难民时,美国是为首第一个抛弃日本的国家,而这也应该是情理当中吧,不知道美国人看到后会怎么想呢?影片里的日本首相说出了他自己的观念,也说出大部分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的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
同所爱,同国家,生死与共。
”还说“能有这种见识,大概就是日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关键所在吧。
”但我觉得,假如悲剧真的来临时,我们也会这样做,但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会有更强烈的求生意识,即使生存的几率再少,我们也会想办法去救自己,而直到最后一刻。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坚持到最后一刻。
而影片的第二位首相则是个十足的坏角色了,因为当他面对自己的子民需要疏散到国外避难时,他是这样说的:“更有测算表明,将有8千万日本人丧生,所以,已没必要再担心海外收容难的问题,因为死人没必要去海外避难。
”好人的角色通常需要坏人来衬托出来的,唯有自救才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影片的主角们尽量想办法去解决这一大问题,他们的结论是:“从深海地幔处,把日本的陆地与下沉的板块炸断。
日本真的会沉没吗
日本真的会沉没吗有部影片叫日本沉没是根据1973年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说《日本沉没》改编而成。
该小说曾获第五届星云奖的长篇组奖项,是一部在日本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幻作品。
曾被两次翻拍为电影,最近一部为2006年东京广播公司所摄。
影片讲述了地质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地壳变化,整个日本将在380余天后沉入海底,日本政府想办法化解这场前所未见危机的故事。
仅就艺术创作的角度,《日本沉没》是个还不错的电影,特效、人物和情感的张弛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而从科学的角度,日本列岛是否会真如电影中那样沉没也是一个有趣的地球科学问题。
对于一个普通观众,看完电影发此一问并不可笑,事实上日本观众也有很多人在观完电影后问出这样的问题。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
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
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据统计,世界全部里氏规模6级以上的地震中,超过二成都发生在日本。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S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严肃指出:经过了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
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平均深度8000米,距离日本列岛最近处不过200公里),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
这次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缘!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BRUCE ALBERTS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
日本沉没观后感
《日本沉没》观后感
这部片子讲了:地球物理学家田所雄介博士带领自己的团队前往深海科考,却发现海底出现异常龟裂与乱泥流,在一系列调查之后,他得出来日本列岛在一年后即将沉没的结论。
可是日本政府的官员们却认为田所博士的预测只不值得相信的谎言。
只有山本首相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委任田所的前妻鹰森沙织为危机管理大臣,带领田所博士和他们的团队设法拯救日本。
很快,从北海道开始,日本诸岛先生发生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整个日本陷入一片恐慌。
政府对于灾害束手无措,仅有的海外移居政策完全不能应对急剧恶化的态势,日本诸岛完全沉没的现实即将上演。
最终,田中博士和自己的科考队员们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挽救日本的方法,但这个方法的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虽然这部片子在讲海洋底部的地质灾害,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似乎不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可是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灾害的无穷威力,一旦来临谁都阻止不了,我们只有爱护她就像爱护我们自己一样,预防灾难的发生。
小松左京笔下的《日本沉没》
日本因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素有“地震列岛”之称.在日本地震史上,仅级以上地大地震就可罗列成长长地清单.日本人在灾后所表现地秩序井然、冷静处事风格,猛然使我想到一本书和一个词——《日本沉没》和“灾难文化”.一、从《日本沉没》到“灾难文化”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写道:“在日本,曾经有一种可以称作‘灾难文化’地东西.这种文化是历经几百年——直到战前还存在于日本地.它是指人们面对大火、地震和水灾等灾害过程中形成地在短时间内寻求自我保护地态度.”作者在本书中将“灾难文化”定义为一种态度,一种在灾难面前自我保护地态度.然而对于“灾难文化”是否应该具有更为宽泛地界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地问题.“文化”本身是一个难以界定地概念.泰勒对文化地定义是:“从广义地人种学意义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地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地人所具有地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地文化定义地特点是倚重文化地整体性、综合性和精神性.若“灾难文化”之中地“文化”援引泰勒对文化地定义,是否可以说人们面对灾难所表现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等都可以归为“灾难文化”之列呢?可以说,日本人不仅在灾难之时,在灾难之前抑或灾难之后都持有一套自己地“灾难文化”.“灾难文化”不仅仅是对日本社会生活地一个特写,其在日本文学中同样影响巨大.在多灾多难地自然和社会背景之下,必然产生出类拔萃地“灾难文学”,而“灾难文学”往往表现“灾难文化”地精髓之所在.在日本文学史上,“灾难”主题一直渗透在文学作品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吉田兼好地随笔文学《徒然草》.战后,以灾难为创作主题地日本作家及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年,小松左京完成了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将“灾难”主题写至极点.同期,身兼政治家和作家地堺屋太一,于年创作了以“石油危机”为题材地长篇小说《油断》,以此唤起社会对石油危机解除后石油能源问题地关心.年他又创作科幻小说《平成三十年》,对年地政府、经济等重重危机大胆“预测”,以警世人.无可厚非,《日本沉没》地影响力在小松左京作品之中可谓一马当先,其成书于年,曾两度以同名电影被搬上荧幕,是日本硬科幻地扛鼎之作,也是一部将文学幻想和科技进步完美“联姻”地成功典范.该书单册发行量高达万册,在当时创造了二战后日本小说类畅销书地最高纪录.二、关于《日本沉没》忧患意识地研究至今,关于《日本沉没》地相关研究论述主要集中在小说以及电影作品中反映出来地“危机意识”,且以影评居多.若然地《:日本灾难片中地忧患意识》一文主要是以年版地电影《日本沉没》为评论对象.作者若然认为这源于日本地“岛国心态”.在日本历史上,水稻一直是主要农作物.由于岛国地地理特点,日本稻田地面积一般不太大,牲畜难以发挥作用,只能依靠更多地人力、技术创新,精耕细作来收获更多地粮食,以便养家糊口.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灾害最易引起日本人地恐惧.一方面,它使得日本人对事物地结果总能无条件地忍耐;另一方面,遇到灾难或可能遇到灾难成为日本人更加拼命工作地动力.这样地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日本人将日本列岛看成一艘大船——“日本丸”,船是封闭地,船上地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船随时都有倾覆地危险.这种心理驱使日本人不停地忙忙碌碌,从永无休止地自我努力中区获取安全感,技术地反复更新、质量地精益求精、时间地黄金分割都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三、关于《日本沉没》地科学性研究《日本沉没》首先从属于作为大众文学地一个分支——科幻小说地范畴.小说中,无论是日本人勘测和发现“日本沉没”地设备,还是应对突如其来地各种自然灾害所采取地手段,其表现出来地地质学等各方面地科学知识不得不令读者大吃一惊.孙静娴在《地质学与文学地联姻》一文中谈到,《日本沉没》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却是一部将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渗透到文学地典型范例,可以说是地质学与文学地一次联姻.作者认为,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而作为文学作品地小说则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日本沉没》虽然是地质学与文学地联姻,但它对地质现象地描写并非概念、判断、推理化,而是始终粘连着对生活地具体感受,驰骋着丰富地想象,饱含着感情,创作出动人而又立体地“地质”形象.《日本沉没》作为日本地一部典型地描写日本灾难地科幻小说,自然是基于日本地本土之上.小说中出现地各种灾难虽然是作家地虚构出来地,却也是以日本本土真正地自然灾害为原型来进行创作地.日本作为置身于太平洋之中地一个岛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壳运动最为激烈地带之一,因此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而这些灾害无疑成为了《日本沉没》成功取材地条件之一.袁竞地《日本沉没》一文根据年版《日本沉没》提出了两个问题,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与阐述.一是日本如何沉没?二是炸断板块地“奇迹”会出现吗?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认为,根据人们现有地研究,世界上最大地巨石体位于印度尼西亚地地下深处,而且可能发生地时间是万年以后,如果按照这个模型发展地话,印度尼西亚才是最先沉没地.可见,“日本沉没”地发生在正常情况下最少也是在万年以后.对于第二个问题——炸断板块地“奇迹”会出现吗?作者深表疑问.在年版电影《日本沉没》中创造了拯救日本地奇迹:用炸药炸断板块,从而改变板块运动地方向来避免沉没.。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文本]本文将探讨日本灾难文化中反映出的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以及其对小说《日本沉没》的影响。
作为一个经历过许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日本人对于灾难的反应不同于其他国家。
这种反应不仅归功于日本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源于日本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一、危机意识的特点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三、文化传统中的灾难融入四、技术创新的故事五、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关系六、人性的深度思考七、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变革八、对人类的未来的思考九、对政治和情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个小说的核心元素以及作为一部灾难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它还深入探讨了这部小说如何反映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有何影响,以及它对整个社会的生存意识和创新意识产生的影响。
一、危机意识的特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整体上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敏感性和奋斗性。
其特点包括追求灾难的科学解决方案,加强灾难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等。
同时,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被内化为一种文化传统,成为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与日本地理位置有关。
日本是一片地震多发的区域,加上台风、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灾难频繁发生。
另外,近代日本的历史也与灾难密不可分。
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日本人对灾难的高度警觉和反应。
三、文化传统中的灾难融入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灾难一直被视为一种常态,因此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诸多描绘灾难的作品。
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应对灾难的智慧。
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小说《日本沉没》中得以体现。
四、技术创新的故事小说《日本沉没》中,作者通过一个科学家的视角,阐述了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来应对灾难。
这种科技链相当于对日本危机意识的回应,也反映出日本人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和信仰,这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部分。
五、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关系在小说《日本沉没》中,虽然政府在灾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在救援和灾后重建中,政府和人民却紧密团结。
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日本沉没读后感
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日本沉没读后感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日本沉没》读后感《日本沉没》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震撼人心的情节,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灾难与希望的世界。
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次关于自由与平等的追求的思考与反思。
通过对这本小说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由与平等对人类来说的巨大意义,它们如同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基石,不断推动着人类的前进。
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它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
小说中,随着日本陆地的频繁地震和巨大海啸的来袭,人们不得不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恐惧与绝望。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成为了人们追求生存的基本需求。
主人公们为了自由,不惜冒险、奋力抵抗自然的摧残,他们追求自由,并为之奋斗。
他们的努力让我感受到了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自由相辅相成的是平等。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小说中描绘的日本沉没后的社会,艰难但又自发地建立了一种平等的秩序。
人们用互助与支持取代了竞争与压迫,大家相互照顾,平等地分享资源与权益,这样的社会给予了每个人相同的机会。
这使我深思,平等不仅仅是法律的规定,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和行为方式。
只有当每个人的平等得到保障,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与稳定。
在小说中,人们在面对灾难时,坚持并相信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始终是值得的。
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在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始终追求自由与平等。
自由与平等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保护他人的自由与平等。
《日本沉没》这本小说通过展现日本沉没后的灾难世界,呼吁人们珍惜自由与平等,正视人类面临的挑战,鼓励人们发掘潜力与拓展可能性。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深深明白自由与平等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在思考自己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追求自由与平等,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日本沉没》这本小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思考与启发。
《日本沉没》读后感
《日本沉没》读后感我看“《日本沉没》”祝芳芳断断续续看完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
说实话,书中涉及详细的日本地理、地质构造及科学探测方面的知识,对喜好文艺的我来说略感晦涩。
宏观上,日本政府对危机的应对、日本的区域外交、国际形势、社会变化等内容更感遥不可及。
因此也曾多次动了放弃的念头。
所幸一次在浏览网页时,无意发现《日本沉没》还有电影版,不禁细细品味起来。
看完发现还是和书中情节很不一样,于是又拿起书匆匆读了起来。
书中,为了让读者能够入戏,小松左京从最能够引起共鸣反应的感官描写入手,将故事的开端置于闷热的天气里的拥挤的地铁站。
除了天气闷热之外,出现的第一个异常现象,就是东京地铁八重洲站墙上的一道裂缝。
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了铺垫日本列岛的沉没,作者从太平洋上一个无名小岛的沉没写起,娓娓道来“岛屿沉没”的异象。
接下来,一个不断充斥着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列岛沉没大灾难愈演愈烈。
小说开始于灾难之前,逐渐蓄势,电影则直接开始于灾难的发生时刻——静冈县的地震现场。
此时的灾难破坏性已经十分猛烈,相对于小说的慢热,电影开场便只抓人眼球。
接下来,大震灾轰轰烈烈,男女主人公也相继登场,开始演绎惊心动魄的故事。
而小说中不仅仅写出了惊心动魄,也有一些温情段落,催人泪下。
例如主人公小野寺走在街上突然涌起的思绪:“严冬之后,春天来,樱花开,孩子们长大,新学年开学,工薪阶层们有一天会成为科长,女招待们会找到资助者为自己购买一家店铺,或者寻到理想的对象幸福地结婚。
在一路蹒跚走来又匆匆而去的缓慢且真实的岁月足迹中,人们装点着朴实的希望,享受着季节的乐趣,感受着人生的悲欢,他们在描绘各自的人生。
”但他却知道这一切的希望与美好,都将随着列岛的沉没而消失。
这种比世人早一步知道眼前的美好将要消逝的痛苦,以内心独白抒情的方式,撩拨着读者的情感神经。
电影则是用蒙太奇手法来抒情。
除了静冈地震现场,还有一段颇有物哀之感的“风景蒙太奇”,包含了富士山的美景、东京的繁华、京都的古寺,春天的樱花,秋季的红叶,冬季的白雪……以及人们在四季中美好生活的场景。
日本沉没读后感
日本沉没读后感首先呢,这书的脑洞开得够大的。
日本要沉没了,这事儿想想就很刺激。
就好像有人突然告诉你,你住的房子马上要塌到地底下了,而且是整个儿没了那种,这谁受得了啊?书里把那种末日来临前的紧张感描写得特别到位。
大家一开始都不信,觉得是天方夜谭,就跟咱们有时候听到一些特别离谱的谣言一样,不当回事儿。
可是随着各种迹象越来越明显,人们才开始慌了神儿。
我觉得这书里描写的那些人物也特别有意思。
有那种特别冷静的科学家,在所有人都乱成一团的时候,还在那研究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不过不是穿着披风拯救世界,而是拿着各种数据和研究报告,试图在绝境里找条活路。
还有那些普通老百姓,那反应就更五花八门了。
有的人为了一点物资就大打出手,就像在超市大减价的时候,大家抢便宜货似的,只不过这时候抢的可是救命的东西啊。
有的呢,又特别淡定,觉得生死有命,还在那该干啥干啥,这种人我还挺佩服的,心态真好。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了那种面对巨大灾难时,人类的渺小。
不管你平时多牛,是大老板还是大明星,在地球要把你住的地方吞掉的时候,都没辙。
大家都得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低头。
不过呢,这书也让我看到了人类的顽强。
即使知道日本要沉没了,还是有很多人在努力地去做点什么,想办法把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和技术保存下来。
还有一点很搞笑的是,书里描写那些政客的部分。
在这么大的危机面前,他们还在那考虑自己的利益,想着怎么在这个过程中保住自己的名声或者捞点好处。
就像一群小丑,在舞台上乱蹦跶,可观众们都在忙着逃命呢,谁有心思看他们啊。
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啊,虽然这是写日本沉没,但其实这也是给我们全人类的一个警告。
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要是一直乱折腾,说不定哪天就轮到我们自己的地盘出大问题了。
所以啊,我们还是要好好爱护地球,不然真到了末日来临的时候,可就没那么多超级英雄来拯救我们喽。
《日本沉没》影评
《日本沉没》影评《日本沉没》是一部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日本列岛因突发的地质变动而面临沉没的危机,人们在灾难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紧张刺激的情节、逼真的特效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而备受关注。
然而,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却感到了一些失望和困惑。
电影的剧情存在一些明显的割裂感。
一方面,电影试图展现日本列岛沉没时的末日景象,以及人们在灾难中的挣扎和抉择。
然而,另一方面,电影却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描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种将灾难和爱情两条线并行的处理方式,使得电影的节奏显得十分混乱,观众很难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灾难的情节上。
同时,爱情线的发展也显得过于突兀和牵强,与整个灾难的背景格格不入。
电影在主要人物和群众之间的刻画也存在着不平衡。
在灾难面前,个体的表现和选择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然而,电影中只有一小部分主要人物得到了深入的刻画,他们在灾难中展现出了坚强、勇敢和善良的一面。
而大多数群众则被描绘成了茫然失措的行尸走肉,缺乏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对群众的扁平化处理,使得电影无法真正展现出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电影在对人性的探讨上也显得过于肤浅。
尽管电影中出现了一些人性的闪光点,如坚守岗位、互相帮助等,但这些情节往往只是为了服务于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而缺乏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
电影似乎更倾向于将人性描绘成一种高尚的品质,而忽略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黑暗和丑恶。
这种对人性的简单化处理,使得电影无法真正触动观众的心灵。
电影的结局也让人感到有些失望。
尽管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在灾难中展现出了英勇的一面,但他们最终的成功似乎过于轻易,缺乏对他们努力的充分展现。
同时,电影也没有对灾难的原因和后果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以一种相对草率的方式结束了整个故事。
这种虎头蛇尾的处理方式,使得电影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日本沉没》是一部在视觉效果上令人震撼的电影,但在剧情、人物刻画和对人性的探讨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电影试图在灾难和爱情之间找到平衡,但最终却显得顾此失彼。
日本沉没的观后感400
日本沉没的观后感400《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小松左京所著的科幻小说,在它被改编为电视剧之后迅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由于该剧情紧凑、紧张刺激,以及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它在日本和国际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观看完整部剧集之后,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我被该剧情剧烈的发展所震撼。
《日本沉没》描绘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人类的反应,而每一场灾难都令人紧张不已。
从最初的地震,到海啸和火山喷发,每一次灾难都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展现出来。
每个人物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心灵的考验,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吸引力。
其次,我对该剧的特效和制作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于故事发生在现实世界,特效的真实感和逼真度非常重要。
幸运的是,《日本沉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从摄影技术到视觉效果,再到音效和音乐的运用,每个细节都展现出制作团队的用心和专业。
特效师们成功地再现了自然灾害的威力和恐怖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
除了剧情和制作,我还对《日本沉没》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感到震撼。
这部剧探讨了人类的自私和利益冲突,以及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希望。
我们看到主人公们在危机中的反应和变化,有的选择了自救,有的选择了帮助他人。
而在整个剧集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无力应对灾难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日本沉没》还引发了我对自然灾害的深思。
通过这部剧,我更加意识到我们身边的世界是如此脆弱和无常。
自然灾害无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力。
然而,剧中的人物们展现了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品质,这激励着人们在灾难面前保持希望和团结。
总的来说,《日本沉没》是一部让观众深思的作品。
它以紧凑的节奏、逼真的特效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然灾害、人类的利益关系以及在灾难面前的勇敢和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警示和思考。
电影《日本沉没》简介
电影《日本沉没》简介地球科学博士田所乘坐潜水艇“海神6500”号进行了一次深海调查,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由于日本海沟附近的大规模地壳运动,日本列岛将在1年内沉没!其它科学工作者对田所的日本危机论根本不以为然。
内阁总理大臣山本则对此十分重视,指派田所的前妻鹰森为应对危机的专门大臣。
山本亲自奔走各国,商讨日本国民避难事宜,鹰森则找到了田所请教避免国土沉没的对策。
而灭顶之灾来得比预料的更快。
日本各地相继发生大规模地震和火山爆发,昔日繁华的大都市顷刻间沉入大海,整个日本陷入了大恐慌。
在救灾行动中,海神6500号的船员小野寺俊夫邂逅了救护队员阿部玲子,两人协力救出了因阪神大地震而成为孤儿的仓木,并在彼此之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面对这场巨大的灾难,人们开始了背水一战……幕后制作:引发轰动的科幻名作本片根据小松左京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
这部花了9年才写成的作品是名垂日本科幻小说史的超级畅销之作,上下册合计卖出了近400万本。
小松由此获得1亿2千万日元的收入,并赢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日本科幻小说最高奖项“星云奖”等荣誉,一举成为文坛名人。
小说出版于1973年3月,随即就被东宝电影公司看中。
电影花了三个多月制作成功,于同年12月29日公映,创造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最快记录。
这部电影由森谷司郎导演,投资5亿日元,是当时的超级大作。
影片吸引了约650万名观众,票房收入高达40亿日元(日本当年的电影票价格只是现今的一半)。
很快,漫画版、广播剧、电视剧版也接踵推出,在当年掀起了一股“日本沉没”热潮。
日本经济当时正处于高速增长后的低潮期,物价失控,石油紧张,整个社会弥漫着不安的情绪。
这部作品正迎合了人们内心的不安,同时也应和了当时的诺查丹马斯热以及末世危机风潮,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投资20亿的超级大作1998年,松竹公司曾准备投资12亿日元重拍这部电影,但这个计划最终因为无法筹得足够的资金而宣告流产。
时隔8年,东宝终于成功地再次将这部作品搬上了银幕。
值得一看的科幻电影《日本沉没》
值得一看的科幻电影《日本沉没》
2011-4-3
今天休息,在家看了日本科幻电影《日本沉没》。
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看点:
一、它预测到了日本发生大地震,会发生山呼海啸,陆地下沉,会死很多人。
最近(2011.3.11)日本发生的9.0级大地震就是最直接的印证。
二、电影中预测,日本在发生大地震之际,日本要向中国和其他国家大量移送灾民,中国和世界上好多国家都会来支援日本,但美国会背信弃义,抛弃日本于不顾,不愿接受日本灾民,还大量抛售日本股票,致日企垮台。
看看实际情况:这次中国向日本出动救援队,坚持在一线救援,无偿支援3000万的帐篷、纯净水等民用救灾物资,20000吨柴、汽油,比自家受灾还卖力;美国呢,监测到空气中有一点核污染,赶紧把他的航空母舰和其他救援舰艇开的远远的,生怕要了他们的命,华尔街的日本股票更是一落千丈。
三、若从影片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和爱情价值观来看,同样是灾难片,《日本沉没》的境界远比《爱坦尼克号》高。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野寺俊夫和他的女友阿部玲子(危机救援队队员)一起,救出了在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少女仓木美笑,玲子并领养了美笑。
在日本岛的灭顶灾难面前,他们不是只顾自己逃命,而是积极投入到救灾救民的洪流中。
最后,小野寺俊夫与同僚结城慎司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制止了灾难的进一步扩大,挽救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善莫大焉!爱莫大焉!
不过,影片(应该说是小说)没有预测到的是,最近发生的大地震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核污染危机。
不是原作者的疏忽,因为作者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日本还没有核电站呢!
《日本沉没》电影有两个版本,1973年和2006年的。
作者小松左京。
《日本沉没》科幻小说解读与未来展望
《日本沉没》科幻小说解读与未来展望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幻小说扮演着预测未来、引发思考和探索人类可能面临的问题的角色。
《日本沉没》是一部由贫村真也(Sakyo Komatsu)创作的经典科幻小说,讲述了在特大地震引发海底火山爆发后,日本列岛逐渐沉入海中并造成巨大灾难的故事。
本文将对这部科幻小说进行解读,并进一步展望相关主题与问题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日本沉没》科幻小说解读和未来展望。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整体文章结构。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解读《日本沉没》这部小说,包括小说背景介绍、主要角色分析以及主题与意义的解读。
第三部分是对未来展望,我们将从科学技术发展前景探讨、社会变革与适应策略研究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探讨。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发现进行总结,并对《日本沉没》科幻小说的评价和意义进行提炼。
同时,也将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问题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解读《日本沉没》这部科幻小说,探索其中蕴含的主题与意义,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科学技术、社会变革以及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面临的挑战,并为未来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此外,文章还试图评估并综合考虑该小说对科幻文学以及相关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最后,我们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和问题建议,促进相关领域更深入而全面地讨论与探索。
2. 日本沉没科幻小说解读:2.1 小说背景介绍:《日本沉没》是日本作家小松左京于1973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该小说以自然灾害为主题,描述了日本列岛因地壳运动而逐渐沉没的情景。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全球地壳活动剧烈增加,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地震裂缝下,日本群岛崩解并最终消失于海底。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一家人的遭遇和努力,展现了灾难下人们的坚韧与自救。
《日本沉没》影评
《日本沉没》影评电影中的场景设定在日本即将沉没的背景下,人们在面对这一灭顶之灾时的态度和行动,成为了影片的核心。
当听到日本即将沉没的消息时,一家人并没有过度惊慌,而是相视而笑,然后坦然地继续喝酒聊天。
这种平静的反应让我感到有些诧异,难道他们真的只能顺从天意吗?但仔细想想,当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渺小的人类或许只能选择接受。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灾难面前就只能束手无策。
电影中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乐观。
比如,一家人在面对灾难时,并没有互相指责和抱怨,而是选择相互支持和鼓励;政府和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地寻找应对之策,尽管他们知道成功的机会渺茫。
这种渺小但不放弃的精神,正是人类与灾难抗争的最有力武器。
此外,电影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影片中,人们对于应该将日本人民遣送到哪个救助国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对美国的不信任和对自身地位的清晰认识。
他们没有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主宰,而是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这种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尊重,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些敬佩之情。
关于结局,我认为有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
但考虑到这是一部商业片,利益至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看到玲子努力拯救更多孩子时,我虽然起了鸡皮疙瘩,但也被她的行为所感动。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许就能为他人带来希望。
《日本沉没》这部电影让我对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态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不仅展现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奈,更强调了人类的坚韧和乐观。
同时,电影也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虽然影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体会。
日本沉没观后感
爱的奇迹
——看《日本沉没》有感
德阳东电外国语小学五年级六班:沈子雯暑假中,我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日本沉没》。
它讲述了日本海底勘探队发现日本海底正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日本,则在一年内沉没!此时,火山爆发了,北海道、四国、富士山等多个地区都遭受危害,人们都疯狂的抢购食品,疏散到其他国家。
海底侦察员小野四君和另一名侦查员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为保护人民的利益,勇敢地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最后,日本得救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一场火山、一场地震,就能给人们的生命造成威胁,打个喷嚏、生一生气,就足以置人们于死地,这也能看成是大自然的报复。
人们砍伐树木,捕杀动物,这一切都是人们犯下的大错,千不该万不该毁自己的家园,践踏自己的美景。
所以人们啊,醒醒吧!想想月亮多么明亮,星星多么可爱,大地滋养着万物,绿树美化着家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只要少用一次性筷子、少扔一些白色垃圾、少踩一些小花小草、少砍一些大树丛林,这样地球就会美丽很多的,不信你试试看!
片中女主人公美田英子与小野四君相爱着,但小野四君为了自己的职责而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将这段爱献给了日本国民。
原来爱可以这样伟大!这段爱原来是自私的,可后来却变得如此伟大,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变化呀。
我们自己也能向小野四君那样吗?比如献一份爱心给社会需要帮助的人、献一份爱心给受伤的小动物、献一份爱心给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献一份温暖给我们的地球母亲。
让全世界都充满爱,让所有生物都感受到爱,让香气四溢的爱滋润人们的心田,绽放一朵朵爱之花!
为了世界的美丽,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行动起来吧!。
《日本沉没》观后感
《日本沉没》观后感
爱情、友情、亲情,永不沉没
——《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
这部灾难片讲述了科学家推算出日本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地壳的运动而沉入海底,一连串的自然灾难不断地在各地发生。
种种迹象都说明了科学家的推算并不是天方奇谈,日本沉没很快就变成真实的故事。
一开始我看《日本沉没》这部电影时确实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不过对日本避免沉没而感到欣慰。
片中领导者的抉择与能力,科学家的伟大与执着,消防员的辛苦与无私,百姓们的爱国与秩序,他们的一些优秀的品质与精神,的确值得学习。
当日本在最后的338.54天中即将沉没,日本首相决定将日本平民调遣到外国安顿,可是却受到了拒绝,我想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野心吗?可是日本也是世界中的一份子呀!即使在七十多年前日本法西斯残害了无数无辜生命,可是日本现在面临着灭顶之灾,我们也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呀!所以,我殷切希望世界每一个国家都能和平相处。
在日本陷入沉没,富士山即将喷出岩浆时,田所博士的学生潜入海底执行“D-2”计划,将炸弹放入海底,导致太平洋版块移动的巨石炸毁,在国外避难的日本人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是,田所博士的两位学生却在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了,如果不是他们,日本即将被海洋吞噬,如果不是他们,富士山的岩浆就会喷发,面临的就是每天数次地震,近在咫尺的火山喷发和铺天盖地的海啸,他们两位英雄将永远铭记于心。
这部电影让我对爱情、友情、亲情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珍惜我们活着的每一刻,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当一切是去的时候,我们就会万分懊悔,过好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让他们知道我是对么爱你。
地质学与文学联姻——读《日本沉没》
、
小说诸 因 素行将 和 这 些 地 质 学 知 识 相 互 嵌人 风雨 同舟 以 期 完 成 自己 的 文学使命 地 质 学 作 为 一 门 自然 科学 主要 运 用 逻辑 思 维 没》 虽 然 是地 质 学 和 文学 联 姻
, , , . .
。
而 作 为文 学 作 品 的 小 说 则 需 要 运 用 形 象 思 维
、 , 。
核 它 只 是将 这 些地质 现 象直观化 感觉化 形象化 也 就 是文 学化
。
当然 这 不是 一 组 色 彩 简 单 气 氛 宁 和 的
, 、 , ,
,
、
静物 图 而 是 一 组充 满 了澡 动 和 不 安 纷乱 和 无 常 的 运 动 图
以 生存 的大 自然 的 盲 目 性 虚 幻 性 和 不 德 定 性 怕 的 巨 大 的 倾斜 扭 曲和 蟠 动 上来 … …
、 、
,
《日 本 万
但 它对 地 质 现 象的 描 写 并 不概 念 判 断 推理化 而 是始 终枯 连 着 对生 活 的具 f
,
,
感受 驰 骋着 丰 富的 想象 饱含着感情 创 作 出 动人 而 又 立 休 的 地 质 形 象
、
“
”
.
例如
,
: 《日 本沉 没 》 写地展
。
“
丹泽
甲 府 静 冈 沼 津一带 又 发 生 了 强烈 的地 展
。
最 后 在灼热 的黑 夜气浪 中 轰鸣着 如 同滚雷 和 连珠 炮 般 的 声音 … … 山 顶
一
、
”
以 上 这 些描 写 颇 富于 线条 和 色彩 空 间 和 运 动
。 , .
,
.
、
从地球科学的角度评《日本沉没》
观《日本沉没》有感平常不太喜欢看灾难篇,机缘巧合下看了2006版的《日本沉没》,第一感觉就是好压抑,好灰暗,这也是一直以来不爱看灾难片的原因。
该片讲述的是一位日本地质学家,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中,发现处在太平洋板块上的日本列岛,在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将在380天内沉入太平洋,最终被挤压到地球深处。
日本列岛将要沉没的消息不径而走,造成人们的极大恐慌,开始大逃亡,纷纷涌向朝鲜半岛、中国、俄罗斯、北关等国家。
在危难中,这位地质学家利用自己发明的深海钻探船,潜入4000米水深的大洋底部,在太平洋板块上连续打眼钻井,装进高性能炸药,然后引爆,阻止了太平洋板块继续下沉,挽救了日本。
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并不是带着看科教片的心理去看的,只是自然而然地跟随这电影的情节走,没有思考过事实上灾难是否有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我这种容易被电影情节带动的人,看到电影中灾难突如其来的场景就真的觉得好压抑,有种毫无希望,在惨绝人寰的灾难面前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楼房倒塌,高速路系统崩溃,城市交通中断,火山连续喷发,海水不断上涌,整个日本是个满目疮痍的世界,让人绝望。
看完电影半个小时我才从这种绝望焦虑无助的感觉中缓过神来。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岛国,海啸、地震、火山喷发不时会发生,再加上二战美国投的那两颗子弹给他们带来的阴影,他们一直都生活在像影片中一样那种无助焦虑的环境里。
《日本沉没》只是把他们心头驱之不去的焦虑无助放大了。
《日本沉没》是日本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
更令人诧异的是,该片的拍摄还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全力支持,出动了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东京消防厅等机关,甚至邀请了海洋研究开发机构(M STE C)担任顾问。
因此,影片比一般的灾难片更显真实,涉及了气象、地壳运动等多方面的科学问题。
在故事中板块构造理论和深海钻探支撑了整个剧情的发展。
故事中灾难发生的原因就是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不断向陆俯冲,插入日本海沟的底部,一直延伸至上地慢和卜地慢的交界处(约670千米深),又冷又重的板块碎片在这个位置聚集,形成像鼓包一样的巨大岩石体,称为巨石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日本沉没》有感
平常不太喜欢看灾难篇,机缘巧合下看了2006版的《日本沉没》,第一感觉就是好压抑,好灰暗,这也是一直以来不爱看灾难片的原因。
该片讲述的是一位日本地质学家,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中,发现处在太平洋板块上的日本列岛,在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将在380天内沉入太平洋,最终被挤压到地球深处。
日本列岛将要沉没的消息不径而走,造成人们的极大恐慌,开始大逃亡,纷纷涌向朝鲜半岛、中国、俄罗斯、北关等国家。
在危难中,这位地质学家利用自己发明的深海钻探船,潜入4000米水深的大洋底部,在太平洋板块上连续打眼钻井,装进高性能炸药,然后引爆,阻止了太平洋板块继续下沉,挽救了日本。
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并不是带着看科教片的心理去看的,只是自然而然地跟随这电影的情节走,没有思考过事实上灾难是否有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我这种容易被电影情节带动的人,看到电影中灾难突如其来的场景就真的觉得好压抑,有种毫无希望,在惨绝人寰的灾难面前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楼房倒塌,高速路系统崩溃,城市交通中断,火山连续喷发,海水不断上涌,整个日本是个满目疮痍的世界,让人绝望。
看完电影半个小时我才从这种绝望焦虑无助的感觉中缓过神来。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岛国,海啸、地震、火山喷发不时会发生,再加上二战美国投的那两颗子弹给他们带来的阴影,他们一直都生活在像影片中一样那种无助焦虑的环境里。
《日本沉没》只是把他们心头驱之不去的焦虑无助放大了。
《日本沉没》是日本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
更令人诧异的是,该片的拍摄还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全力支持,出动了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东京消防厅等机关,甚至邀请了海洋研究开发机构(M STE C)担任顾问。
因此,影片比一般的灾难片更显真实,涉及了气象、地壳运动等多方面的科学问题。
在故事中板块构造理论和深海钻探支撑了整个剧情的发展。
故事中灾难发生的
原因就是日本位于太平
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
界处,太平洋板块不断向
陆俯冲,插入日本海沟的
底部,一直延伸至上地慢
和卜地慢的交界处(约670
千米深),又冷又重的板块
碎片在这个位置聚集,形
成像鼓包一样的巨大岩
石体,称为巨石体。
巨石
体的密度很大,如果巨石
体卜方的物质支撑不住
它的重量时,会一下子断
落。
这种现象就是巨石体
的崩塌。
位于巨石体之上
的日本列岛,很有可能受
巨石体坍塌的牵引,而被
吸入海底。
①
从20世纪40、50年代以来,随着海底地质知识的不断更新,海底扩张证据的不断积累,板块构造学说便应运而生。
它立足于海底,面向全球,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是传统地质学领域中一场根本性的革命(Wilson,1968)。
板块构造
的含义是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板块边缘便成为地质活动(岩浆、地震、变质、变形、沉积等)最强烈的的地带。
板块边界有三种:离散型(divergent)聚敛型(convergent)、剪切型(shearing)。
②
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属于聚敛型边界中的俯冲边界。
许多研究认为日本海俯冲带在660km不连续间断面处受阻倾斜,从而在转换带
内停滞,并向西水平延伸达1000km(Zhou等,1990;van der Hist等,1991;Zhao,2004)。
在过渡带400-700km深处存在大量的高速异常体,这个现象也说明俯冲的板片没有穿透660km间断面,形成机制可能为间断面上大量滞留的俯冲板片造成温度
降低,渗透到660km间断面下,造成间断面大范围下沉,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形
成高速异常体,最终俯冲板片由于强大的非稳定重力,或加热、重力崩塌等原因,经过很长时间后落到壳幔边界上(Creager等,1986; Zhou等,1990;Van der Hist 等,1997)许多研究者用各种方法对俯冲带进行研究,虽然不同的方法都存在一
定的限制,但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认为,日本海俯冲带俯冲到660km 间断面上,向西倾斜,近似水平停滞并聚集在此。
③这些结论为电影中的“巨石体”理论提供了佐证,从而证明了影片中日本沉没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的。
当然许多人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巨石体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地下深处,它坍塌的可能是40万年以后,按照这种思维理论,日本就算会沉没也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不过我想事实上板块运动受的因素往往比理论上多得多,既然大自然能让曾经称霸世界的恐龙瞬间灭绝,能让茫茫沧海变成桑田,那说不定哪一天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加速了巨石体的坍塌也是有可能的。
影片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N2炸药真的能炸断板块,创造奇迹,拯救日本吗?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是位于西太平洋的504B孔。
自1985年起,ODP(大洋
钻探计划)中的“决心”号钻探船(JOKES Resolution)④,前后8次到达到该钻孔,
至2002年7月创下了水深3400米,钻入洋壳2100米的记录。
如果要炸断板块,至少需要在4000米的水下,打穿5000米或者更厚的洋壳,还是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完成,就目前的技术来看,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①《<日本沉没>中的科学》海洋世界Ocean World,2007年11期作者袁竞
②《普通地质学》第三版,舒良树主编
③《俯冲带断层粘滑机制数值模拟研究》第三章,作者姜辉,2012年6月
④《大洋钻探》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网站,新闻中心,学科要闻201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