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讲学稿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课件
(3)树林荫翳(
)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3)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第二课时
▪ 学习目标 : 串译课文掌握重点实学科网 词、虚词的用法会翻译句子。
重点语句翻译: 环滁皆山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 泉 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课前提问。
1、按原文填空。
(1)其西南诸峰,
第二自然段: 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
四季不同的景色及出
游之乐。
第三段共写了几个场面?请给这几 个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四个场面的描写: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山之乐
▪ 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写滁人游乐和 太守的宴饮。
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 写日暮醉归。
当堂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含义:
(1)伛偻提携( ) (2)宴酣之乐( )
亭
胜索幽的兴致
建亭人—命名学者科网 —亭名的由来—山水之乐
-----引出“乐”,为下文“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
第一自然段铺:介垫绍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开篇点题,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由“醉翁亭”引出“乐”这一全文主线。
山水
朝暮
日出-云归
春夏 秋 冬
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
,琅琊也。
(2)峰回路转,
最新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合作探究
积累拓展
《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
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
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
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 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 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 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快乐是一种感觉,快乐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有快 乐的追求,有快乐的心态,那么伴随我们的将是永恒的快乐。
命名之意
醉
与
翁 山水之乐:朝 暮 春 夏 秋 冬
民
亭 记
出游之乐:滁人游
太守宴
同 众宾欢 太守醉 乐
太守 太守归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之乐 主旨:醉能同其乐
课堂检测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 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 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 汉赋中假托人物说事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 浪漫气息。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授课内容:《醉翁亭记》
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了解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1、由“乐”字入手,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①文中描述了几种乐?
②依次分析文中的几种乐,其间穿插朗读,把握太守之乐的含义,理解与民同乐的思想。
2、探讨“醉”与“乐”的关系。
四、比较探究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都提到“乐”,学生分组讨论两篇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差异。
五、写作特色
1、描写顺序
分析文章几处景物描写的描写顺序。
2、“也”字通贯全篇。
学生朗读,体会“也”的表达效果。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欧阳修
山水之乐
乐太守之乐醉翁之意醉(实质)滁人之乐(表象)
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讲课稿
《醉翁亭记》讲课稿(2)2、同位两人交流学习,思考:(1)禽鸟因何而乐?(2)百姓因何而乐?(3)太守因何而乐?明确:欧阳修是被贬至滁州的,他的内心并不快乐,可本文却句句写“乐”,原因何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欧阳修并非“乐已之乐”,而是“乐民之乐”、“与民同乐”,所以才可以抛下个人的悲喜得失,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出示主旨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五、齐声朗读,读出本文的“文质兼美”。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此:指滁州。
②掇:拾取,采取。
③上:皇上。
④刺史: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2、翻译句子: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4、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六、布置作业1、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下联:2、背诵课文七、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欧阳修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教学反思:《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
课后我做了如下思考: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
我认为课前我们可以运用作业导学,这样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
《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游人之乐而乐。
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也得到了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他所治理的滁州,政事清明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
他沉醉于景色之乐,更沉醉于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也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
这种“乐”也许并不全为别人知晓,也不需要别人知晓,他能够自得其乐便心满意足了。
(三)梳理结构。
根据以上梳理,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1.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欧阳修教案第二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欧阳修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11 《醉翁亭记》教案(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齐诵全文。
2.提问重要文言词语、句子的含义。
上节课,我们被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二、精读赏析,合作探究1.朗读全文,思考: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有写景也有记事,那么文中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明确:醉翁亭周围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指名朗读,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结合描写景物的具体语句赏析。
(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由俯及仰,依次描写。
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醉翁亭记》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第2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程导入
不沉醉
夯实基础
随
问题探究
醉
醒
不颓废
遇
而
课堂小结
安
拓展延伸
不做昏官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成果展示
“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民 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
捉笔成文的自负。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堂演练
你能试着根据原文记忆重点字词的意思并疏通文意吗?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 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 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探究方法
• 自由朗读课文,选择描写琅琊山景色的句子。 • 分析其句子的深层内涵。 • 发挥想象,从文字中看画面,润色语言,勇敢表达。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自主探究
发言参考句式: 我从 (原文)
,想象到了
的画面。
探究范例
我从“环滁皆山也”,想象到了当时滁州城被群山环绕着, 欧阳修好似导演,用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这样的画面。
欧阳修也。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岳阳楼记》在被贬谪后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醉翁亭记》讲学稿2
28醉翁亭记2012年第二学期罗村一中学案八年级语文〔编号028〕班级:姓名:学号:执笔: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第14周课题:28醉翁亭记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讲读课文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熟悉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四周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述,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叱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二、预习导学:加点的字注音:环滁.〔〕琅琊..〔〕〔〕岩穴暝.〔〕伛偻..〔〕〔〕山肴.野蔌.〔〕〔〕弈.者胜〔〕觥.筹交错〔〕颓.然乎期间〔〕阴翳.〔〕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环.滁皆山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4〕得.之心〔〕〔5〕蔚然..而深秀〔〕〔6〕寓.之酒〔〕〔7〕至于负.者歌于途〔〕〔8〕饮少辄.醉〔〕〔9〕颓然..乎其间〔〕〔10〕林霏.开〔〕〔11〕野芳发.而幽香〔〕〔12〕已而..〔〕〔13〕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3、翻译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的解释。
一词多义:云归而岩穴暝〔〕于泻出于两峰之间〔〕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吾谁与归〔〕秀佳木秀而繁阴〔〕霏日出而林霏开〔〕蔚然而深秀者〔〕假设夫霪雨霏霏〔〕前杂然而前陈者〔〕绝往来而不绝者〔〕前者呼〔〕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2〕临溪而渔.〔〕〔3〕野芳.发而幽香〔〕〔4〕太守宴也〔〕〔5〕乐.其乐.〔〕〔〕〔6〕山.行六七里〔〕4、不是推断句的一项是〔〕A.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1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此文堪称千古名篇,备受关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亦难教,正因为此,我特选此文,一是尝试,二是探索,权当抛砖引玉。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
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平)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本。
抓住“醉”、“翁”和“乐”三个字,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内容。
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特拟定以下3个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说教法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来展开教学。
《醉翁亭记》名师课件1(第2课时)
删除比读
原文运用了21处“也”字,这些“也” 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原意。但是作者为何要用 这么多“也”字呢?我们可以尝试删除“也” 来比读体会。
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运用删除比较法,读其他含有 “也”字的句子,体会情感。
如:“众宾欢也”中“也”字流 露出作者看到宾客欢乐时自己内心 的欣慰和快乐。
调整比读
统观全文,一共运用了十二组“者…… 也”。那么作者为何要用如此多看似单调的判 断句呢?我们对其进行调整,看看它与原文表 达效果会有何不同。以第1段为例,作如下调 整:
琅琊,望之蔚然而深秀。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 临于泉上。
直观地感受判断句的效果,它能带给人 从惊异到豁然的心理转变,能更直观形象地 传达出一种陶醉自得之情。
替换比读
1.骈散结合是《醉翁亭记》文辞的又一大特 点,其中会隐藏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用替 换比读法来加以体会。以第2段为例,将全段替 换为骈句: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山间朝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石出,山间四时。朝而往,暮而 归,景不同,乐无穷。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品辞会情
学习目标
通过删除比读、调整比读、替 换比读,感受虚词、判断句、 骈散结合等文辞运用效果,体 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一
目
替调 删
录
换整 除导
比比 比入
读读 读
导入
文辞,指文章的字法、句法、句式、节奏等。 散文往往借助文辞来表达情感。本课我们将通过 品辞法去体会《醉翁亭记》传达出的情感。
骈散结合能够让节奏张弛有度,骈 句写景突出早晚四季之景不同的鲜明 感,“而乐亦无穷也”节奏舒缓,散句 更能抒发作者绵长陶醉的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讲学稿(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讲学稿课题:?醉翁亭记?第一课时间:2011年月日学习目标: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
(基础)?3、在同学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
(重点)4、?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学法指导:第一课时学习的关键在于你能积极主动的完成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识记,这些看似繁杂的词汇是你深入学习本文的基础,所以,务必认真对待每一个需要识记的文言词。
知识链接:一、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言陷害被迫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二、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一、预习积累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再读课文,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做好标记..........然后自己诵读一遍课文,要求.....,尝试独立完成积累。
读准字音、做到准确断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阴翳.()觥.()筹.()交错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环滁皆山也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秀: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名之者谁名:饮少辄醉辄: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云归而岩穴暝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从:吾谁与归归: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秀: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于:山肴野蔌肴:蔌:宴酣之乐酣:非丝非竹丝:竹:弈者胜弈:觥筹交错觥:筹:颓然乎其间者颓然:树林阴翳翳:太守谓谁谓:二、课堂学习通译全文通过自己的...................预习积累....和同学间的合作,尝试翻译全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教学-课件】醉翁亭记示范-课件第2课时
合作探究
4.第四段中反复提及“乐”,本段都写到了多少种“乐趣”呢? 大家都为何而“乐”呢?
众人乐——禽鸟乐——太守乐 众人之乐在于宴会尽兴、与太守同游; 禽鸟之乐在于众人散去,自在安闲; 太守之乐在于与民同游、民乐客欢。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写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色的 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 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表现 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醉翁亭记
课文精要
醉酒 不胜酒力
醉
太 守
醉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中 有
醉 醉人 滁人游 众宾欢
乐 亦
醉情 与民同乐
有
贬谪无奈
悲写景细致 情景交融Fra bibliotek写 法 骈散结合 句式灵活 妙
主旨鲜明 情感真挚
写法探究
1.文章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文章写景角度多样,特点突出; 3.文章骈散结合,句式灵活。
情境导入
2.第三段结尾写到“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为何而 “醉”?请结合本段内容,加以分析。
因为滁人出游,老幼安乐,自在无忧虑;宴会上酒食甘美,宾 客欢愉,太守看到这些自然心中欢喜,不觉已经“醉”了。也或许 有些许被贬谪的无奈和苦楚,在酒的消解之下,太守“醉”了。
合作探究
3. 师生研读第3段,解决重点字词句。 归:回家。 已而:不久。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鸣声上下: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精品模板
学习就要掌握技巧,也不是死学要与世界上的万物联系在一起, 古人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多观察、多吃苦、 多研究学识是不断深化人的精神,三字经说过“自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看来我国在很久以前就非常注意教育,教育是 一个国家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标准,人是在失败中长大,每 一个名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寒窗苦的读圣贤书,既然我 们没在哪社会而感到高兴,既然古人为我们创造知识何必不去 珍惜古人的汗水。
《醉翁亭记》讲学稿(2课时)
八年级语文 (下) 讲学稿课题:«醉翁亭记»第二课时间: 2011 年月日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法指导: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这个问题将是我们本节课合作学习的关键。
一、课堂学习思考合作(一)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从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太守自称“醉翁”的缘由是:2、文中能够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原因的句子是:3、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4、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5、写春景的句子是:6、写夏景的句子是:7、写秋景的句子是:8、写冬景的句子是:9、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个场面,分别是:10、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11、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12、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哪句话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二)你能否通过以上问题整理概括出太守之乐的原因?(三)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
同是写“饮酒”,试比较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二、巩固练习[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C、不以.物喜属予作文以.记之D.宴酣之.乐前人之.述备矣2、[甲]文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讲学稿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执笔人备课组审核年级组审核
学习时间:月日/第周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辨别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谓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2)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3)归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吾与谁归.( )
(4)霏日出而林霏.开( ) 若夫霪雨霏霏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云南省昆明市】(二)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8~12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
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
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
”行省防悟,都中乃得免。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
②翔踊:物价飞涨。
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
④粜:卖出粮食。
⑤比:等到⑥鬻(yù):卖。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⑵宴酣.之乐()
⑶射者中,弈.者胜()⑷饶去.杭几二千里()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行者休于.树/苛政猛于.虎也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
C.都中乃.得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行省怒其.专擅/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1.请根据提示,找出选段【甲】中含有“乐”字的相应语句,填写在A处;在B、C
12.选段【甲】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选段【乙】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都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十九日早,游东坡。
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
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
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
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
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
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
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
泉寒熨齿,但不甚甘。
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
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陆游《游东坡》)【注释】1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
2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
3筇杖:竹枝。
4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5熨齿:使牙齿感到凉爽或寒冷。
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往来而不绝.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B、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C、前.者呼,后者应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2分)
例句: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A、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
D、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10、翻译句子。
(4分)
(1)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
(2)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
11、甲文表现太守之乐,为何要描写滁人游山的情景?(2分)
答:
12、乙文介绍了东坡的哪些代表性景点?观览景物的最佳场所是哪一处?(3分)答:
课下背诵全文及课下注释
1、辨别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谓 太守自谓.也 ( 称呼) 太守谓.
谁 (为,是) (2)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佳木秀.
而繁阴 (草木茂盛) (3)归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
而宾客从也 ( 回,离去 ) 吾与谁归. (.
归依) (4)霏 日出而林霏.开 (雾气 ) 若夫霪雨霏霏.. (.
雨或雪繁密地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尽;烟云聚拢来,山谷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就是山中四季不同的景色。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脸色苍白,满头白发,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了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
3、.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云南省昆明市】
【答案】8.⑴陈设,摆设。
⑵酒喝到高兴时。
⑶下棋。
⑷距离。
9.D(2分)
10.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2分)11.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宾客之乐C.太守自乐(3分,每空1分)
12.百姓对欧阳修的举动是赞同、拥护,对王都中是爱戴。
由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反衬出欧阳修和王都中的政绩极好。
(3分)
【参考译文】饶州路遭大饥荒,米价暴涨,总管王都中将官仓的米分定为三等价格,向江浙行省上言,认为必须按下等价出卖,百姓才能吃得上,还未得答复,就按下等价又减价十分之二,让百姓来买。
行省对他擅作主张的行为十分恼怒,王都中说:“饶州距杭州差不多两千里,等到决定了再返回来,非半个月的时间不可。
可是人七天不吃东西就会死,怎么能够忍心看着百姓饿死来等待呢!”那里的百姓对他说:“您为我们减了米价,您真的因此获罪,我们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要替您偿还。
”行省这时才省悟,王都中于是得以免罪。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8-12题。
8、B 9、B
10、(1)雪堂东边的大柳树,相传认为是苏东坡亲手栽植的。
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
(2)(小桥)后来才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11、写滁人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场景,侧面表现太守勤政爱民、治理有方,使人民安居乐业;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2、居士亭、雪堂、小桥、暗井、四望亭(2分);四望亭(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