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38、MBC(最低杀菌浓度):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9、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40、灰婴综和征: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致早产儿和新生儿药物中毒,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和发绀,故称灰婴综合症。
49、抗菌活性:药物抑菌或杀菌的能力。
50、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视听功能减退等反应,称为水杨酸反应。
51、瑞氏综合征: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年服用该药后,偶可发生严重的肝衰合并脑病的表现。
52、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
27、效能Emax(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亦效能。
28、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一般采用50%效应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29、化学治疗: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20、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或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21、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22、GF(生长比率):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为生长比率。
23、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能识别、传递信息并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3.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4.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5.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7.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8.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9.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1.幻想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4.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5.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16.理智感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中共简史常考名词解释
中共简史常考名词解释
1、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了解学习西方,并向国内介绍。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前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
2、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和先进科技寻求御侮强国之道。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
“中学”是根本,不可动摇,“西学”为“中体”服务。
4、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
5、康有为: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人,《新学伪经考》试图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6、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人,康有为学生,发表《变法通议》,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7、新文化运动:1915-1920年,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阵地的思想启蒙与解放运动。
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8、洋务派: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纲常理论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挽救封建统治的政治派别。
管理学必备名词解释47个
管理学常考名词解释47个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4、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5、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6、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7、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8、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9、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名词解释(1)--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脓耳:以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廓痰包:指因痰湿阻滞,凝注耳窍所致的局限性肿胀,以不痛或微痛为主要特征。
◎耳后附骨痈: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而形成的痈肿,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
◎鼻窒: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喉痹: 喉痹是指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急喉风:因风痰或火毒上攻咽喉所致的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咽喉危急重症。
◎乳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鼻鼽: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大疱性鼓膜炎: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二、填空P11 鼻与肺、脾、肝胆、肾、心的关系较为密切。
P138鼻出血的外治法①冷敷法②压迫法③导引法④滴鼻法⑤吹鼻法⑥烧灼法⑦鼻腔填塞法大疱性鼓膜炎的临床表现:喉痹的病机:P26面部危险三角区: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且逆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P27 鼻腔外侧壁有三个长条骨片,呈阶梯状排列:分别叫下中上鼻甲耳眩晕的病因病机①风邪外侵②痰浊中阻③肝阳上扰④寒水上泛⑤髓海不足⑥气血亏虚7气滞血瘀耳眩晕的特征: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可诱发或加重眩晕,但神志清楚(选择)鼻槁:诗意鼻内赶早、粘膜猥琐、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若鼻气恶臭者,又称臭鼻病。
鼻渊: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气候变化时易发病三、判断题。
常考的名词解释
常考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种题型,要求我们对某个特定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释。
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有常考的名词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科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几个常考的名词为例,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论述。
一、自由自由是指个体不受限于外界因素的束缚,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和表达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中,自由是每个个体的基本权利,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
自由可以包括政治自由、言论自由、个人自由等多个方面。
政治自由是指个体在政治领域内享有的自由权利,包括民主选举、公民自由参与政治决策等。
言论自由则是指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并且不受到过度限制。
个人自由则是指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生活方式和信仰等。
自由的实现需要建立适当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护,同时也需要个体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约束。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二、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个体在某个领域内产生新观念、新方法和新作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无论是科学家发现新的理论,艺术家创作出新的作品,还是企业家开创新的商业模式,都离不开创造力的发挥。
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对新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其次,拓宽知识面和视野,通过广泛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为创造提供源泉。
此外,培养自信和勇于尝试的精神,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三、平等平等是指每个人在法律和道德上都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无论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或其他差异,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受到公正和平等对待。
平等的实现需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消除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平等追求的目标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男女平等、教育机会平等、财富分配平等等。
同时,平等也需要个体的自我努力和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发展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1.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个体对自己的认同感,包括自我意识、价值观、兴趣和角色认同等。
2. 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 tasks):个体在不同阶段必须完成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任务,例如婴儿学会爬行、幼儿学会说话等。
3. 心理冲突(psychological conflict):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内心的矛盾和紧张,例如青少年时期的身份与角色的冲突。
4. 特质(trait):稳定的个体特征,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例如外向性、神经质等。
5.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认为人们的认知、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
6. 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强调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认为文化背景是理解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关键。
7.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婴儿和幼儿面对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出现的焦虑和不安情绪。
8.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个体对于知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渐发展和变化。
9. 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发展过程,包括情绪、友谊和社交技巧的发展等。
10. 青春期(adolescence):从儿童进入成年的转折期,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常考名词解释(40道)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常考名词解释(40道)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2.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3.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4.幻想: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5.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6.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7.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8.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9.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0.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1.敏感期: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
12.结构游戏: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
13.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14.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15.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16.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17.游戏: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18.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19.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2.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和机能的科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40个生理学的必考名词解释及其拓展:1. 细胞膜:细胞的外界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 胞质:细胞膜内的液体,包含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其中发生着许多细胞代谢活动。
3. 细胞核: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位于其中,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4. 细胞器:细胞中负责特定功能的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5. 线粒体:细胞中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糖类物质生产ATP,提供细胞所需能量。
6. 高尔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和分泌处,负责修饰、分拣和包装蛋白质。
7. 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官,负责分解细胞内外的废物和病原体。
8. 核糖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9. 胞浆骨架:细胞内的一组纤维蛋白,提供细胞形态的支持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
10. 分子运输:物质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细胞吞噬。
11. 酶:生物体内的催化剂,促进生化反应的进行。
12. 基因:DNA分子上的遗传物质单位,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13. 蛋白质:生物体中重要的功能分子,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运输、催化和结构支持。
14.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递至目标组织,调节生理过程。
1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涉及电子的流动。
16. 呼吸链: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能量。
17. 光合作用:植物及一些细菌中的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有机物质。
18. 糖原: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的多聚糖,能够供应能量。
19. ATP:细胞内的能量分子,能够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20. 酸碱平衡:维持体液pH值恒定的能力,通过呼吸和肾脏调节。
21. 肌肉收缩: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由神经冲动引起。
22. 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历年考题(名词解释篇)
历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基准(环境管理学):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要素中或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基准值。
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3.灰霾(大气学):也称为霾。
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微小粒子使大气混浊,导致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普遍混浊现象称为霾。
4.残留期(土壤):污染物在通过环境的自净作用,在环境中的含量减少75%所需的时间。
5.环境激素(基本概念):环境激素是一类能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外来化学物质,它破坏生物体正常的自身稳定性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等作用。
其大多具有雌激素的效应,又称为“环境雌激素”。
6.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等效声级(环境评价/声环境):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主要用于评价非稳态声级。
8.暴露评价(环境评价):暴露评价是对人群暴露于环境介质中有害因子的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测量,估算和预测的过程,是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的定量依据,包括暴露人群的特征鉴定和被评物质的浓度与分布的确定。
9.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
10.光化学烟雾(大气):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等二次污染物。
管理学必备名词解释47个
管理学必备名词解释47个管理学常考名词解释47个名词解释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的活动,使他⼈同⾃⼰⼀起实现既定⽬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般⽅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和相互依赖的若⼲组成部份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是它从属的⼀个更⼤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 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电⽓公司合作进⾏了⼀项研究。
由于研究是在西⽅电⽓公司的霍桑⼯⼚进⾏的,因此后⼈称之为霍桑试验。
分为:⼯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次世界⼤战以后,随着现代⾃然科学技术和⽣产⼒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所处的⾓度,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问题是确保组织的⾃⾝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质量管理TQM:⼀个组织以质量为中⼼,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标以及实现⽬标的⽅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所需的时间越长,因⽽实现⽬标的可能性越⼩。
12.⽬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提出的组织在⼀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经济学常考的30道名词解释
经济学必考的30个名词解释1、需求的定义: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如汽车和汽油、照相机和胶卷。
3、替代品:指能带给消费者近似的满足度的几种商品。
如不同品牌的手机,牛奶和豆浆,洗衣粉和肥皂等。
4、供给的概念: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6:弹性的含义:弹性被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也就是自变量变化某个比例时,因变量要变动多少比例。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8、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9、完全垄断市场。
独家垄断。
是指某企业是某产品的唯一供给者,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
10、寡头垄断市场。
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每家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
11、垄断竞争市场。
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即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
12、完全竞争市场。
无数多企业、所有企业都是市场价格接受者,不能制定价格。
1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4、GNP国民生产总值,NDP国内生产净值=GDP-资本折旧 NNP国民生产净值=GNP-国定资产消耗。
NI国民收入=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PI个人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DI个人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15、失业率的概念: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语法常考的名词解释英语
语法常考的名词解释英语“名词”是英语中最基本的词性之一,它用来表示人、物、地点、抽象概念等。
在英语语法中,名词是非常常见且常考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名词及其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名词。
一、普通名词(Noun)普通名词是指用来表示泛指或个体的名词。
它可以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两种。
1. 可数名词(Countable Noun)可数名词用来表示可以计数的人或物。
它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冠词(a/an)或者数字来表示数量。
例如:“a book”(一本书)、“three apples”(三个苹果)。
可数名词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复数形式通常在名词末尾加上“s”或“es”。
例如:“a cat”(一只猫)、“two cats”(两只猫)。
2. 不可数名词(Uncountable Noun)不可数名词用来表示不能单独计数的物质、抽象概念或一类事物。
它不能在前面加上冠词或数字来表示数量。
不可数名词通常以单数形式出现,不需要加任何后缀。
例如:“water”(水)、“information”(信息)。
如果需要表示一个数量,可以使用量词来修饰。
例如:“a glass of water”(一杯水)、“a piece of information”(一条信息)。
二、专有名词(Proper Noun)专有名词是具体指代某个特定人、地点、组织或事物的名词。
它以大写字母开头,通常不需要加冠词。
例如:“John”(约翰)、“Paris”(巴黎)、“Coca-Cola”(可口可乐)。
专有名词是唯一的,不能复数化。
三、集体名词(Collective Noun)集体名词是用来表示一组人、事物或概念的名词。
它通常以单数形式出现,但却可以表示多个个体。
例如:“family”(家庭)、“team”(团队)。
当集体名词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可以用单数动词来修饰;当集体名词被看作个体时,可以用复数动词来修饰。
例如:“My family is going on vacation.”(我的家人们要去度假。
心理学常考的英文名词解释
心理学常考的英文名词解释在心理学常考的英文名词中,有许多重要且具有深度的概念,这些概念涉及到人类思维、行为和情绪等方面。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其中一些常见的英文名词,并对其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1. Perception(知觉)Perception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外部刺激进行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皮肤)接收外部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感知经验。
这种经验的形成是由感官刺激、个体的经验和知识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知觉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2. Attention(注意力)Attention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对象或刺激上的能力。
人类的注意力有限,我们需要选择性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刺激上,而忽略其他的刺激。
注意力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并且能够提高认知和行为的效果。
不同的注意力分配方式会对认知和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任务和环境,合理地管理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
3. Memory (记忆)Memory是指人类对过去经历的信息和经验的存储和回忆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短期记忆是临时存储信息的能力,它有限且容易消失,而长期记忆则是持久存储信息的能力,它的容量和时效性较大。
记忆对于认知和学习至关重要,它使我们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快速适应和利用以往的经验。
4. Emotion (情绪)Emotion是指个体对内外刺激产生的、带有主观感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情绪通常包括愉快和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如快乐、悲伤、愤怒和害怕等。
情绪对我们的认知、行为和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情绪的表达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也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对世界的态度。
5. Intelligence(智力)Intelligence是指个体理解和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外科最常考的名词解释
以下是外科领域中最常考的几个名词解释:
切口(Incision):外科手术中医生使用手术刀或其他切割工具切开患者皮肤和组织的过程。
切口通常是通过在特定部位进行切开,以便进行手术操作和访问内部结构。
缝合(Suturing):外科手术中使用特殊的缝线将组织层面连接在一起的过程。
缝合可以帮助切口愈合,防止感染和促进组织修复。
麻醉(Anesthesia):外科手术中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进入无痛或无意识状态的过程。
麻醉可以分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和静脉麻醉等不同类型,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消毒(Disinfection):外科手术中使用化学物质或其他方法杀灭病原体的过程。
消毒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免受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感染(Infection):外科手术中指手术切口或其他部位受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侵袭并导致炎症反应的情况。
感染可能会延迟愈合、引发并发症并增加手术风险。
手术风险(Surgical Risk):外科手术中患者可能面临的各种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风险。
手术风险可能包括出血、感染、器官损伤、血栓形成等,医生会在手术前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2、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它大约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
汉字是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人们创造的。
3、汉字包括三要素:形、音、义。
4、六书之说,是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学者分析归纳出来的六种字形结构的规律,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部首定义,并举实例,对后世影响最大。
5、“六书”的名称和顺序是: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6、汉字的字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增加,汉字中形声字最多。
7、清朝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00多个。
8、汉字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种:独体和合体。
象形、指事字多是独体字;会意、形声字多是合体字。
如:日、月、上、下是独体字,景、岩、江、河是合体字。
9、汉字从古到今,先后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
楷书是现在通行的手写体和印刷体。
10、反切是中国古时候最常用的注音方法,主要特点是以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拼合成一个字的音。
11、古代汉字字音有四声,这四声是:平、上、去、入。
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不尽相同。
12、古代中国人写诗歌都要求押韵。
“韵”包括一个字音的主要元音和韵尾。
凡是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就是同韵的字。
把同韵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就叫押韵。
13、古代诗歌押韵的依据是韵书。
最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和《中原音韵》。
《佩文韵府》是清朝康熙年代编辑的分韵编排的辞书,我们现在写作诗词还可利用它查寻典故,修饰词藻。
14、中国最早的字典是《尔雅》。
《尔雅》的字是按意义分类的,全书共十九章。
15、中国按字的形体及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学的主要参考书。
后代研究此书的人很多,最著名有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16、《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作者是西汉的杨雄。
全书将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共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
17、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是刘熙写的《释名》,《释名>>试图找出每个汉字最初命名的原因。
18、中国的方言一般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南方言等七大方言。
19、汉字由繁变简的四个主要途径:“代”、“换”、“省”、“承”。
20、汉语的书面形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取得了正式书面语资格。
21、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2、中国的共同语,在中国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
三种称说,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23、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它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个部分。
24、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为推广普通话提供了法律依据。
25、普通话有辅音22个,其中n既能作声母又能作韵母,ng则只能作韵母,不能作声母。
26、普通话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27、音节是听觉中最容易分辩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一般说来,汉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如“飘piāo”是一个音节,“皮袄pi'āo”是两个音节。
28、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一般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要素。
一个音节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最少一个。
如zhuāng(庄);ā(阿)。
29、从韵头情况看,韵母可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类,通常合称四呼。
30、“他喜欢唱歌?”这句话,音调逐渐上升。
“他喜欢唱歌。
”这句话,语调逐渐下降。
句子里这种用来表达意思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叫做语调,也叫做句调。
31、汉字是世界通行的文字中历史悠久而又体制特殊的一种文字,它不是用字母把语言的音素或音节显示出来的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32、现代汉字笔形主要可分为横、竖(ㄧ)、撇(丿)、点(、)捺(ㄟ)、挑、钩、折八种,书法上用“永”字作为代表概括这八种主要笔形,因此有“永字八法”之说。
33、现代汉字中,除了几百个独体字外,成千上万的合体字都是由几百个部件按不同的方位关系逐层组合而成的。
34、1981年,中国政府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这是计算机汉字处理的一项重要标准。
集内收字分为两级,一级字3755个,二级字3008个。
这6763个字可以看作目前现代通用汉字的数量。
35、联合国大会于1973年12月18日全体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
36、汉字的表意性,具体表现在象、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上。
如:“日”“月”是象形字,“上”“下”是指事字,“江”“河”是形声字,“武”“信”是会意字。
37、象形是描述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月、牛”等。
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方法,例如“上、下、本”等。
38、用两个或几个偏旁合成一个字,使这些偏旁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例如“休、从”等。
39、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如“洋(yáng)”字,从水(氵)羊声,说明“洋”字跟水有关系,发音是从“羊”字来的,因此“洋”的形旁是“氵”,声旁是“羊”。
40、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但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多数形声字的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例如,“约(yǖe)”和“钓diào”,声旁同为“勺(sháo)”,但发音各不相同。
41、笔顺是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律是:先横后竖(如“十”),先撇后捺(如“人”),从上到下(如“花”),从左到右(如“林”),从外到内(如“同”),先进后封(如“回”),先中间后两边(如“小”)。
42、1956年,中国政府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涉及的汉字称为“简化字”,这些字的旧有形式或其他异体字便被称为“繁体字”。
43、错字是指不成字的字,别字是把甲字当作乙字来写,把“成绩”写成“成积”,“积”就是别字。
44、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如构成“亿”的有“亻”和“乙”两个。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典中的各部的首字,如“亿”字中的“亻”(立人旁)。
45、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46、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
47、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
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加在词根后面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
如“桌子”里的“桌”是根,“子”是词缀。
48、词包含语音和意义两个部分,词的意义部分即词义。
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叫单义词。
49、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
50、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没有联系的词叫同音词。
51、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
52、反义词是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如:生—死动—静有—无分散—集中通俗—高雅节约—浪费。
53、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如“幽默”、“浪漫”、“模特儿”等。
54、有些词汇只在某几个或某个方言词使用,这样的词汇叫方言词,如闽南话、客家话使用的词汇。
55、成语是一种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意义具有稳定性,结构具有凝固性。
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如:废寝忘食、愚公移山、亡羊补牢、一干二净。
56、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惯用语的主要特征是简明生动、通俗有趣。
如:走后门、天晓得、巴不得、三七二十一。
57、歇后语是一种口头用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象谜面,后一部分象谜底,后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
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58、谚语是人们总结生活经验的句子,表示丰富的含义,谚语的结构整齐,常用对比组成句式,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冬天雪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59、表示人、地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如:孔子、老师、中国、乡村、飞机、桌子、小麦、西瓜等。
60、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如:说、发生、爱、走、读、考虑、耕种、支援等。
61、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如:大、聪明、干净、红的等。
62、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叫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二、三、四”;序数词表示次序前后,通常由基数加“第”构成,如“第二、第三”。
63、量词又叫单位词,表示计算单位;物量词,表示人与事物的单位,如个、只、双、副等;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趟、遍、顿等。
64、数词和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如“一本书、一双鞋、一副眼镜”;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如“走一趟、来一下、吃一顿、去一次”。
65、有指示、代替作用的词叫代词。
可以分为以下三小类:①代替人或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第二人称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第三人称单数用“他”、“她”或“它”,复数用“他们”。
②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词,如“谁”、“哪”。
③指人或事物的叫指示代词,如“这个”、“那个”、“此处”、“彼处”等。
66、副词常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常用的副词有:很、非常、都、已经、忽然、到底、简直等。
67、象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如: 河水哗哗地流着;蜜蜂嗡嗡地叫着。
68、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唉、啊、哎呀、哼”等。
69、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的词,如“和、而且、不但、或者”。
70、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的、地”表示两个部分的修饰、限定关系,“得”表示补充关系,如:灿烂的阳光;慢慢地说;高兴得跳了起来。
71、动态助词主要有“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如:他走着(正在走);他走了(已经离开这里);他来过(表示曾经来过这里)。
72、语气助词主要有“的、了、吗、吧、呢、啊、呀”,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用在句子末尾。
如:他会的(表示陈述);多美呀(表示感叹)73、句子的用途主要有四种:①告诉别人一件事,这类句子叫陈述句;②询问别人一件事,这类句子叫疑问句;③要求别人一件事,这类句子叫祈使句;④表达自己的某种强烈感情,这类句子叫感叹句。
74、陈述句句末用句号。
肯定一件事,用“是”字句;否定一件事,用“不”、“没”、“没有”等。
例如:他是个聪明的小孩;他没有告诉我。
75、疑问句句末用问号。
根据表示疑问的情况,可以分成四类: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