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年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2009 年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上)
地域:国内 作者: 信息类别:行业动态 行业类别:钢 铁 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 发布时间:2010-12-29 08:45:36.0
一、世界钢铁产业布局演变历程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钢铁产业布局主要有 3 种基本形式:资源依托型、临海港口型和市场邻近型。在二 战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钢铁工业大多属于内陆资源依托型布局。在早期木炭炼铁阶段,炼铁业分布 在木材、铁矿石、河流运输方便和劳动力充分的地方。进入煤炭炼铁阶段后,工厂向大煤田、大铁矿集 中,煤铁复合区是最理想的区位。二战后,随着冶炼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炼铁焦比的下降,炼铁业由就 煤布局转向就铁布局,形成了 3 种钢铁工业地域类型:在大煤田区建钢铁联合企业;在铁矿区形成钢铁 工业基地;介于煤铁资源运输线上的基地。而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钢铁工业基本呈现出两种 发展趋势:从资源依托型到临海港口型;从资源依托型到市场邻近型。 1.从资源依托型到临海港口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钢铁产品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尤其是伴随着资源和产品市场的国际化,一些国 家的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开始向大型海洋港口附近集中。典型如日本钢铁工业,最初是以原料地指向型为 主的八幡、釜石、室兰,进而在作为钢铁产品主要消费地的工业带内的尼崎、广田、小仓、船町、京浜, 而二战后开始向大型海洋港口附近集中,这样既能充分利用钢铁生产所需的水资源,又能依靠海运条件 进口铁矿和煤炭资源,产品出口也比较方便。日本钢铁企业布局变化见图 1。经过多年的空间演化,日 本的钢铁工业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临海型布局,绝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面向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区内,形 成长达近 1000km、全世界最集中的沿海钢铁工业带。这个区域集中了日本 85%左右的生产量和消费量, 如图 2 所示。
图 1 日本钢铁工业布局演变
图 2 日本钢铁工业生产量和消费量空间分布 在沿海港口建设钢铁厂,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缩短原料的运输距离,降低原料的 运输成本。但是,在沿海建设钢铁厂需要配套建设港口码头,相应的铁路、公路运输线路,以及公共辅 助系统和市政设施,甚至需要围海造地和开挖港池。因此,在沿海建设钢铁厂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建设配套设施多的缺点。

日本没有发展钢铁工业的任何资源,但却充分发挥了岛国优势,创造性地将各大钢铁联合企业紧邻深港 设置,充分利用了极为便利的海上交通运输条件,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近 100%,市场对外依存度超过 30%, 充分利用了全球的资源和市场。以新日铁大分厂的产品销售为例,产品运到上海的距离为 1000km,与到 东京的距离大致相同;运到菲律宾北岸的距离为 2000km,与到北海道北岸的距离大致相同,而且全是海 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运费,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值得指出的是,在分析日本钢铁工业布局演变的过程中,不能将其与整体工业布局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演变过程割裂开来,必须注意到钢铁工业与汽车、造船、石化等下游工业和整个国家的联动关系。二战 前,其钢铁工业在较大程度上服从于对外侵略扩张,而二战后则在较大程度上是服务于下游民用工业和 对外出口。再以新日铁大分厂为例,其紧邻南日本造船厂,相当一部分船板生产、剪切后直接进入船厂, 极大地节约了物流成本,并且有利于与客户的及时沟通。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有利于开发和占领国际市 场。同样,在我国进行钢铁业沿海布局的时候,也必须充分考虑与下游用户以及对外出口的协调互动关 系。 2.从资源依托型到市场邻近型 市场邻近型的布局比较适合于国土面积较大、 资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国家, 这种布局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 美国的钢铁工业属于这种布局,钢铁厂多建在工业中心,形成钢铁及相关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美国钢铁工业最集中的区域是大西洋沿岸的北段和五大湖南岸地区,这两个地区钢铁联合企业约占全美 钢铁联合企业 80%的炼钢能力, 这两个地区也是美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而南部和西部都只有 1 个 300 万 t 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联合企业布局如图 3 所示。
图 3 美国钢铁联合企业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 二战后美国只新建了 2 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小钢厂 (Mini-Mill) 则迅猛发展。在 1992 年,小钢厂的产量为 3 084 万 t,占总产量的 37%,到 2006 年产量为 5 781 万 t, 比重已经高达 58.9%,成为美国钢铁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对改变美国钢铁工业的布局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小钢厂选择靠近水源和和废钢产地,大都兴建在有电力供应并能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废钢的地区,并 且接近消费区域,所以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同时,其工艺特性决定其污染程度远低于钢铁联合企业, 具有较大的环保优势。美国小钢厂布局如图 4 所示。这些小钢厂之所出现并迅猛发展,与美国长期工业 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废钢密不可分,1986-2007 年美国废钢供应量、进口量、出口量和消费量如图 5 所 示。 可以看到, 其废钢供应充足, 还有大量的出口 (最大出口对象为中国, 2006 年对中国出口 342 万 t) 。
图 4 美国小钢厂布局
图 5 1986-2007 年美国废钢消费量、进出口量和表观供应量 3.世界钢铁工业布局演变分析

从世界钢铁产业发展看,全球钢铁产能并不集中于铁矿石富集的国家,而是集中于钢材消费大国。比如 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都是铁矿石富集的国家,但它们都不是重要的钢铁生产国(澳大利亚主要 自然资源和钢厂布局如图 6 所示);而世界上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即便铁矿石资源贫乏甚至全部依赖进 口,却基本都是钢铁生产大国和强国。
图 6 澳大利亚主要自然资源和钢厂布局 早在 1968 年,澳大利亚塔司马尼亚洲的工业局长曾说:“我们以每吨 11 澳元的价格运出球团矿,但是 我们可以以每吨 132 澳元的价格运出钢材,增加 12 倍的盈利。但是 40 年过去了,澳大利亚的钢产量仅 由当年的 570 万左右增加到现在的 800 万 t 左右。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缺乏发展钢铁工 业最原始的动力。再一个原因是区域经济地理因素。澳大利亚的铁矿主要位于西北部的延比桑德和皮尔 巴拉,但该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不具备发展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必要条件。而煤田和钢铁企业主要 位于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 该地区是澳大利亚的经济中心, 但从延比桑德运输铁矿石到纽卡斯尔钢厂, 要经过 4800km 海路;从皮尔巴拉运输铁矿石到新南威尔士州的冶金中心,要经过 6500km 海路,这就丧 失了澳大利亚发展钢铁工业的比较优势。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信息来源:《冶金经济与管理》 相关连接关键字:
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中)
地域:国内 作者: 信息类别:前沿信息 行业类别:钢 铁 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 发布时间:2010-12-29 16:16:37.0
二、我国钢铁产业布局的演变历程 解放初期,我国大多数钢铁厂靠近铁矿石和煤矿,遵循资源依托型布局,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 “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三大:鞍钢、武钢、包钢;五中:太原重庆、北京石景山、马鞍山、湘 潭;十八小:邯郸、济南、临汾、新余、南京、柳州、广州、三明、合肥、江油、乌鲁木齐、杭州、鄂 城、涟源、安阳、兰州、贵阳、通化)。从 1964 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随着“三线建设”的高潮, 钢铁工业布局进一步展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一批新的钢铁基地。这些新建或扩建企业构成了当时我 国钢铁产业的基本格局。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最快、布局情况最复杂的时期。市 场机制开始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布局上,除西藏以外,全国各省市都有钢厂分布,钢铁企业的 布局得到了展开与调整,临近沿海地区和靠近产品消费市场的企业开始大量涌现。近年来,随着河北曹 妃甸首钢京唐钢项目、 营口鞍钢鲅鱼圈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 中国钢铁产业向沿海布局的趋向有所显现。 从另一种角度看,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当地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急剧膨胀,也刺激了这 些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快于其他地区。2000-2009 年我国粗钢生产布局变化情况如图 7 所示。
图 7 2000-2009 年粗钢生产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