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增多意义
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优秀2篇)
![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优秀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c0060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3.png)
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优秀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优秀2篇)体检报告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中性粒细胞这个指标,它其实是白细胞的一种,那么中性粒细胞升高是怎么回事呢?这次本店铺为您整理了2篇《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c2af216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8.png)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https://img.taocdn.com/s3/m/b777f86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6.png)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白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应该占总白细胞数的40%~7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以是由以下多种原因引起的。
1. 感染: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以应对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这种增多可以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由于其他白细胞的数量减少,在白细胞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2. 炎症:炎症是一种机体的免疫反应,通常伴随着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在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会增加,以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
如果身体出现了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就会升高。
3. 应激反应:遭受创伤、手术或其他应激事件后,机体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这些变化会引起一种称为“应激性白细胞增多反应”的现象,即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升高。
4. 药物使用: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如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造血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5. 高原适应:长期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如高原地区,机体会适应高原的环境变化。
这种适应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6. 骨髓异常:骨髓是生产血液细胞的主要器官,当骨髓发生异常时,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或慢性白血病等。
7. 其他原因:其他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包括某些遗传性疾病、骨髓移植后、白血病的化疗过程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应激、药物使用、高原适应、骨髓异常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进一步进行相关的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中性粒细胞最常见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最常见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b8bff3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8.png)
中性粒细胞最常见的原因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也是免疫系统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胞。
它们起着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关键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其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增多通常是由于机体遭受感染或炎症的刺激所引起的。
感染是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通常会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促使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增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1. 细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等;2. 病毒感染:如流感、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单核细胞减少症等;3. 其他微生物感染:如结核、某些寄生虫感染等。
除了感染以外,炎症也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之一。
炎症是机体对受到损伤、刺激或感染后的非特异性复杂反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1. 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多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2.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3.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这些疾病该引起内脏器官的慢性炎症。
此外,中性粒细胞增多还可以是其他疾病或不良条件的反映。
例如:1. 应激反应: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如手术、严重创伤或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会增加;2.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癌药物等,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这是一类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髓性白血病,会导致各类细胞数量增多,包括中性粒细胞;4. 白血病:其中一种类型的白血病,称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请注意,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不具有特异性,即不同原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难以通过外观和数量的变化来区分。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cb70f5dd88d0d233d46a84.png)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34d3cfb4693daef5ef73df5.png)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
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ad33349e2bd960590c677a6.png)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7)×109/L,百分数50%~70%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增高:(1)急性感染:常见于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最为常见。
应该注意的是某些集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降低。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的急性期。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达20×109/L。
(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等(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常为病理性,,常见原因如下:(1)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常减低。
某些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等。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陈发行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有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慢性中毒,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 实验报告
![中性粒细胞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5e5f20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5.png)
中性粒细胞实验报告中性粒细胞实验报告引言: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抵抗外界病原体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功能和相关疾病。
一、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多核白细胞,其细胞核常呈多叶片状,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颗粒。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其核内含有细小的深染颗粒,这些颗粒主要是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分别对应着中性粒细胞的两种类型: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1. 免疫响应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早响应感染的免疫细胞之一。
当机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聚集到感染部位,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酶类物质,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这种免疫响应的过程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
2. 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能够摄取和消化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通过吞噬病原体,中性粒细胞可以有效地清除感染源,维护机体的健康。
3. 氧自由基生成中性粒细胞在吞噬过程中会释放氧自由基,这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可以杀死病原体。
然而,氧自由基也具有一定的毒性,过多的氧自由基会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
因此,中性粒细胞需要保持适度的氧自由基生成,以平衡清除病原体和保护机体组织的需求。
三、与中性粒细胞相关的疾病1.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这会导致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反复感染。
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方法包括给予免疫增强剂以及预防感染的措施。
2.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机体对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导致的。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常见于感染、炎症、肿瘤等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以及对症治疗。
结论:中性粒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对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中性粒细胞偏高
![中性粒细胞偏高](https://img.taocdn.com/s3/m/3956fbdfd4d8d15abe234eb6.png)
中性粒细胞偏高其实中性粒细胞偏高,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一般我们很难察觉出来,但是,一旦发现了,要立即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医,找出病因。
下面来看一下什么是中性粒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是常规血液检查之一。
如果中性粒细胞高,则表明身体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严重创伤,手术创伤和大面积烧伤是导致组织损伤或坏死的主要原因。
性线粒体粒细胞的增加和中性粒细胞的高百分比也可能是恶性肿瘤的原因。
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痛风都具有高比例的中性粒细胞。
高中性粒细胞常见于急性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
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可能是由于感染。
如果患者没有任何特殊症状,可能需要重新检查血常规。
如果症状仍然很严重,可以去一个血液科。
除中性粒细胞生理状态暂时升高外,病理性升高在急性感染中更常见,以及严重的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等状况。
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原因其实有很多,也许就在于我们平时不注意饮食,不加强锻炼导致的,但是具体引起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原因有哪些,下面进行一些详细介绍。
高中性粒细胞数表明你的身体有感染。
它通常是细菌感染的迹象。
全身症状缓解后,感染得到控制,中性粒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增加分为几种情况。
首先,体内有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人数,根据病情临床使用症状性抗生素。
另一种情况是体内有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不高或比正常人略高,中性粒细胞也略高于正常人,但在这种情况下淋巴细胞的数量远高于正常人,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应用然而,在病毒感染后期,由于继发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异常增多。
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办一旦出现了中性粒细胞偏高,我们不应该慌乱,应该尽早就医,这样才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那么到底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办呢?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急性中毒。
如果身体是健康的,血液测试需要与他们自己的身体状况相结合以具有诊断意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什么会偏高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什么会偏高](https://img.taocdn.com/s3/m/a28a725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2.png)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什么会偏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什么会偏高一、中性粒细胞数量需关注众所周知,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
不过,其实在这些卫兵里,有一队“精兵强将”更需要关注,那就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如果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高,说明是单纯的细菌感染;如果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那就是既有病毒感染又有细菌感染。
血象中还会有嗜酸性细胞百分比和嗜碱性细胞百分比这两个数据,这主要是白血病的指标,嗜酸性细胞百分比高也可能是患者有过敏的情况。
还有两个需要关注的数据是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GB),如果低了就意味着贫血。
红细胞增高则一般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原发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临床常见疾病。
二、中性粒细胞抗体的检测方法可采集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来检测凝聚的中性粒细胞,不像红细胞凝集试验,粒细胞凝集程序不需加抗球蛋白试剂,仅依赖中性粒细胞自身能量凝聚。
采用新生儿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母亲血清进行凝聚试验,能分析中性粒细胞特异的靶抗原,包括NAl/NA2,NBl/NB2,NCL,NDl,NEt,9a。
几种检测抗体的方法可用于检测抗完整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抗原的抗体。
125L 葡萄球菌蛋白和125L抗人IgG能同时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以间接免疫荧光法也可检测中性粒细胞抗体。
临床可疑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阳性率约为35%。
阳性患者需做追加试验,用高速离心法去除免疫复合物,并且用Fc受体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封闭免疫复合物,再检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也能与正常骨髓髓样前体细胞反应,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易与不成熟的髓样前体细胞反应,同时对成熟粒细胞也反应。
正常中性粒细胞是多少 中性粒细胞有什么作用
![正常中性粒细胞是多少 中性粒细胞有什么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0b3cdec9ec3d5bbfd0a74e5.png)
正常中性粒细胞是多少中性粒细胞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的血液检查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中性粒细胞偏多或者偏少的状况,那么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到底是多少呢?大多数人并不知道。
其实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时同白细胞、红细胞一样也是一个范围值,它也是随着人体的生长而变化的。
★ 一、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值: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
★二、中性粒细胞的监测意义1、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
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是血常规化验其中的一项,但是你会看血常规化验单吗?拿到血液化验单,通常病人都会很茫然,密密麻麻这么多数据,到底说明了什么?尤其是看到有几个升高或者下降的箭头,更是内心恐惧,不知道问题是否严重。
专家说,通常拿到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医生主要看三个数据,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而白细胞计数就是常说的血象,后两者则是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的分类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7932b8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3.png)
白细胞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啊,那可是我们身体里的一群超级英雄呢!它们分为好几类,每一类都有着独特的本领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先来说说中性粒细胞吧,这家伙就像是战场上的先锋,数量超多,战斗力超强。
当细菌入侵我们身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奋勇杀敌,和那些坏家伙展开激烈的战斗。
要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出现异常增多,那很可能就是身体某个地方有炎症在捣乱呢,这就像是警报响起,提醒我们要赶紧注意啦!
淋巴细胞呢,就像是一支神秘的特种部队。
它们分为 T 细胞和 B 细胞等,T 细胞负责直接攻击那些被病毒感染的细胞,B 细胞则能产生抗体,帮助我们抵御外敌。
如果淋巴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那可不能掉以轻心,这也许意味着我们的免疫系统出现了状况呀。
还有单核细胞,它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谋士。
它可以变成巨噬细胞,吞噬那些病原体和衰老的细胞。
单核细胞的变化也能给医生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呢。
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呀。
嗜酸粒细胞在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会有所行动,嗜碱粒细胞则与过敏和炎症反应有关。
这些白细胞们就如同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共同守护着我们的身体。
它们的分类和变化,不就像是一本详细的健康密码本吗?通过解读它们,医生们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身体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难道这还不够神奇,不够重要吗?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感谢这些小小的白细胞们,它们是我们健康的忠实守护者啊!白细胞的分类和临床意义真的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呀!。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范围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611d36d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4.png)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范围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白细胞又称白细胞球)的类型,是体内最常见的一种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对抗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以及修复组织损伤。
了解中性粒细胞正常值范围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范围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值范围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可能受到年龄、性别、特殊情况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正常值范围通常在4500/μL至11000/μL之间。
以下是中性粒细胞在各年龄阶段的正常范围:注意:实验室和医院之间的差异因机器和算法不同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减少误差,最好在同一实验室做所有的检测。
中性粒细胞的变化不同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或减少,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以下是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一些常见变化:1.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通常与身体对病原体的反应有关,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是异常的,需要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条件:- 感染: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原因。
病原体(细菌,病毒和真菌)被体内白细胞攻击和摧毁,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迅速增加,以扩大免疫反应。
- 炎症:炎症是组织受损损伤的一个常见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
这种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进一步释放促炎症细胞介质,如细胞因子,诱导更多的炎症。
- 细胞死亡:细胞死亡是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
当体内细胞因过时或突破细胞凋亡程序而死亡后,中性粒细胞会自动转移到死亡区域,发挥清除死亡细胞及其组织的特异性作用,从而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
- 代谢性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 明显精神因素:如恼怒、激动、憎恶、忧虑、焦虑及强体力劳动,可以引起嗜中性细胞增多,因相关医学试验对中性粒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
2.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减少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的状况,这可能与身体的免疫反应有关,但也可能是一些特定疾病或治疗方法引起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 化疗:由于化学物质的毒性,化疗可能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细胞数高是什么原因
![中性细胞数高是什么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f88ed6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4.png)
中性细胞数高是什么原因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中性细胞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当中性细胞数偏高时,往往提示身体可能存在某些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性细胞数升高呢?首先,感染是导致中性细胞数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
中性粒细胞作为白细胞的一种重要类型,会迅速增殖并大量释放到血液中,以对抗病原体。
特别是在细菌感染时,如肺炎、扁桃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等,中性细胞数通常会明显升高。
炎症性疾病也是引起中性细胞数升高的重要因素。
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身体产生慢性炎症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聚集在炎症部位,血液中的中性细胞数也会相应增加。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同样会造成中性细胞数升高。
比如大面积烧伤、外伤、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情况,受损组织会释放出各种化学物质,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从而导致血液中的中性细胞数增多。
恶性肿瘤也是导致中性细胞数升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某些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等,会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加。
此外,肿瘤组织的坏死和继发感染也可能导致中性细胞数升高。
生理因素有时也会引起中性细胞数的暂时升高。
比如在剧烈运动、饱餐、高温或严寒环境下,身体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中性细胞数短暂性增加。
另外,在妊娠后期,由于母体和胎儿的生理需求增加,中性细胞数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影响中性细胞数。
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可能会刺激骨髓造血,导致中性细胞数增多。
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是中性细胞数升高的原因之一。
例如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会导致骨髓中粒细胞过度增殖,从而使外周血中的中性细胞数升高。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较为少见的情况也可能导致中性细胞数升高。
例如某些代谢性疾病、中毒等。
诊断简答题
![诊断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483137de80d4d8d15a4f48.png)
1.病理性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答:一、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
二、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变化。
三、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四、各种原因导致血浆蛋白相对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
五、其他: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
2.试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成人白细胞总数:(4~1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
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
病理性增多见于: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3.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1)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2)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4.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有哪些?答: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菌减少;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5.简述各种病理性尿蛋白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
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
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等。
妊娠期中性粒细胞增多症C-反应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妊娠期中性粒细胞增多症C-反应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4ac0f4a69eae009581becab.png)
图, 并 做好 输血准备 。若凝血功 能障碍 , 应 尽早使用肝 素 、 纤 维蛋 白原及备新鲜 血等 , 待 凝血 功能好 转后 , 再 行引产 或刮
宫 。若有药物过 敏史或 肝 肾功能 不正 常 , 则 不宜 药物流 产 。
本组根据停经月份和子宫 大小不同 , 选 择不 同剂量 的米非 司
失 败者只有少量流血 和轻度 下腹胀痛 , 服 药后 7 2 h仍 无妊娠 物排 出, 即行 清官术 , 术 中、 术后 出血 不多 。
2 . 2 手术情 况
6例不 完全 流产 和 2例失 败者均行清宫术 。
术时宫 口松 , 卵圆钳和 刮匙 可直 接 进入 官腔 , 不需 麻 醉和扩 宫, 患者无 明显痛苦。术中残 留组 织易钳 夹 , 出血少 , 术后 子
[ J ] . 山 西 医科 大 学 学 报 , 1 9 9 7 , 2 8 ( 4 ) : 2 9 3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0 9
( 编辑
羽飞)
妊 娠 期 中 性 粒 细 胞 增 多症 C 一 反应 蛋 白检 测 及 临 床 意 义
刘 东振 天津市宝坻 区妇产医 院 3 0 1 8 0 0 摘要 目的 : c _ 反应蛋 白检 测在妊娠期 中性粒 细胞 增多症分类的 临床 意义 。方 法: 将人选 的妊娠 期中性粒 细胞增多 症患者分为感染与非感染 两组 , 均 常规查 C - 反应蛋 白, 反映机体炎症 反应严重 程度 。结 果 : 有感 染症状组 C _ 反应蛋
9 O %以上 , 也 已被 广泛 用于治疗稽 留流产 。米非 司酮 与孕酮
的化学结构相似 , 与孕 酮受 体结 合 能力 为孕酮 3 ~5倍 。孕
酮的作用是 降低 子 宫平 滑肌 兴 奋 性 , 抑 制宫 颈胶 原 纤维 分 解, 使宫 I = 1 闭合 。米非 司酮 可与 孕激 素竞 争受 体 , 阻断 了孕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https://img.taocdn.com/s3/m/a8f088dbcfc789eb162dc8e4.png)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中性粒细胞是组成白细胞的主要细胞之一,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和杀菌作用。
当人体遭受病原体侵袭时,中性粒细胞能够快速向发病部位移动,结合本身具有的大量溶酶体酶将吞噬的细胞内病原体进行分解并消灭,有效避免病原体的在机体内的扩散,为人们预防病菌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体检时有一个项目,是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它是指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占所有白细胞数量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范围是在40%~75%之间。
如果数值偏高,则提示可能存在疾病。
通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见于以下情况:1.急性感染或炎症,如常见的感冒发烧、风疹麻疹、细菌感染等。
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者大量血液流失,比如受到严重的外伤、经历较大型手术之后,在急性大出血之后的1~2小时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会偏高。
3.急性中毒或者代谢出现紊乱导致中毒,比如患者有尿毒症、糖尿病等,常会出现白细胞总量增加,其中的中性粒细胞含量会有所提升。
4.恶性肿瘤,如肝癌、肾癌等都可能导致身体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5.骨髓增殖类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均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但此类情况较少见。
6.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也会因为药物副作用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不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也并非全是疾病的因素,也有生理性的增高。
如刚经历过剧烈性运动、心情激动、环境过于寒冷,以及孕妇妊娠期间等,都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出现一定的偏高。
尤其是妇女妊娠期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稍微偏高属于正常情况,注意日常休养即可。
生理原因下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在进行一定休息平静之后,就会逐渐恢复到正常区间。
虽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多是由感染和炎症引发,但是同样不能忽视其他影响因素,尤其是一些对患者危害性很高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造成嚴重后果。
临床上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常需结合其他方面的检查,确定原因再行治疗。
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8214fddfab069dc50220173.png)
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什么?
做血常规是一项比较普通的检查,针对不同人的血常规,会出现不同的数值。
数据里面会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含量及比例,还有一项是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数据。
那么,什么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呢?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和增多都具有什么
样的意义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就是:在1升血液内有多少个中性粒细胞,单位是 109/L。
另一个表示中性粒细胞数的多少的指标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就是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百分之几。
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正常值是2.00~7.00*109/L,占0.5~0.7(50%~70%)。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是:
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粒细胞平时是要结合其他细胞的正常与否来判断的。
一般炎症时会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单独增高不作临床诊断依据。
有时候吃了什么东西或者机体在不同时间段会出现血常规中有些血细胞的结果不正常,不用在意。
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一个计量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是偏高还是偏低,也能反映身体的一些健康状况。
单纯只是中性粒细胞出现了异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伴随身体有其它的病症,就要引起重视了,最好去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76eb98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d.png)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杀灭细菌,在抵抗细菌感染和调节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在外周血中,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最高,因此,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与白细胞总数变化的基本一致,临床意义也基本一致。
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数量明显改变时,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中性粒细胞的生理性变化1、年龄出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x109/L,生后6~12小时达(21~28)x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x109/L,婴儿期白细胞维持在10x109/L左右。
6~9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 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2、日间变化安静及放松时较少,活动和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1天之内变化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高温、严寒、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白细胞轻度增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白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5x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4、妊娠、分娩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多,妊娠期,尤其妊娠5个月以后白细胞可达15x109/L;分娩时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x109/L,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
5、吸烟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可达12x109/L,重度吸烟者可达15x109/L。
三、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归纳为两大类: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和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
(一)、反应性增多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https://img.taocdn.com/s3/m/1d2cc41981c758f5f71f67e8.png)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介绍:正常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细胞较少(0.01~0.0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
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者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如比值减小(表示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或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正常值:血细胞自动计数仪:(0.04~0.5)×109/L (40~500/mm3)。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①急性感染:A.局部感染:痈疽、疖肿等。
B.全身感染:肺炎、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湿热、急性阑尾炎、白喉、急性胆囊炎等。
②中毒:A.药物性:铅、汞、安眠药、洋地黄类、安替比林、砷等;虫毒、异种蛋白吸收。
B.代谢性: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妊娠中毒症等。
③血液病: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④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坏疽、新生物坏死、烧伤等。
⑤其他:脑出血、脑肿瘤、手术后、库欣综合征、黏液性水肿、恶性肿瘤、恶病质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①重症感染:重症败血症、粟粒性结核等。
②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性疾病、立克次体感染、原虫病(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③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④药物:有机溶酶、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痉挛药物、磺胺类药物、酚噻嗪类、氯霉素、合霉素等。
⑤放射线照射:放射病等。
⑥胶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⑦脾脏疾病:斑替(Banti)综合征、肝硬化、费耳替(Felty)综合征等。
⑧先天性疾病:周期性中性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家族性良性嗜酸性细胞减少症等。
⑨其他:恶病质、血液透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多。
a,局限性轻度感染:WBC增高,N增高。
b,中度感染:WBC(10~20)*10*9/L ,N增高伴核左移。
C,严重感染:机体反应好时WBC明显增高,反应差时WBC不高,核左移明显。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内,WBC总数及N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5 白血病,肿瘤,骨髓增值等可持续性N增高。
1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贫血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放射性核素。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1,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2,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正常人为2. RPI大于3提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于2为骨髓增生底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
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人,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可真高。
2,病理性增快:a,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增快b,组织损伤及坏死。
C,恶心肿瘤。
D,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增快。
E,其他: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
a,腹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
B,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
C,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A,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
B,程度剧烈而持续C,可有局部腹肌强直D,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A,水纳潴留B,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D血浆胶体参透压降低E,淋巴回流受阻。
肾源性水肿:从眼睑,颜面开始蔓延全身,发展迅速,软而移动性大,伴有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肾病病症。
心源性水肿:从足部开始蔓延全身,发展较缓慢,比较坚实,移动性小,伴有心功能不全病症,如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等。
见于门静脉高压致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又侧支循环形成时,腹壁静脉可显而易见或迂曲变粗。
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
A,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摸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过到原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
B,肾小管性蛋白尿,炎症或中毒等因素使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
肾盂肾炎,肾小管酸中毒。
C,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
D,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所致,溶血性贫血。
E,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破坏,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
F,假性蛋白尿,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