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国经济

关键词:渤海国经济唐朝发展

摘要:渤海国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经济对中原王朝进行模仿,也进行自己创造,使渤海国经济有着长足发展,渤海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借鉴中,逐渐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经济。

正文: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族,主要建国者有粟末靺鞨、自山靺鞨.高句丽遗族。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它很旱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商周时它被称为肃慎,汉魏时称为绝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改称为靺鞨。它活动的地区,主要是东北的自山(长自山)、黑水(黑龙江)地带。渤海国的建立和存在,使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这是因为,渤海自建国后的二百多年期间,大的战事只有几次,社会还是相对稳定的,加之渤海人勤于向周边民族交往和学习,特别是愿意与中原地区交往和学习,使渤海的经济发展基本驶在良性运行的轨道。当然,与中原先进地区比较,渤海国的经济水平还明显落后,但可喜的是,渤海仅立国二百年,就以比较大的速度缩短了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使渤海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

渤海和中原王朝有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尤其是唐朝在统一东北地区时,设府州县进行管辖,唐在营州设营州上都督府,下辖五个羁摩都督府,有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室韦都护府、靺鞨都督府。贞观14年,唐在黑龙江下游设立黑水州,唐玄宗开元10年(722年)在鸟苏里江的勃利,设勃利州,以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为刺史。开元14年,在黑水靺鞨的最人部落中,设立了黑水州都督府,以酋长为刺史,赐姓李氏,隶属于幽州人都督府。可见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非常密切,然渤海国不仅在政治上模仿中原王朝,经济上也如此。并加以发展。

一.渤海国的农业

渤海地区使用铁器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辽东地区,还是高丽故地,早在渤海建国前就已将铁器用于农业;就连相对落后的率宾水流域和今三江平原一带也已进入了早期铁器代,如在黑龙江省东宁县的团结遗址中就出土了战国式的铁镰。此外,各地的渤海遗址中还发现了铁镰、铁铲、铁锸、铁锹等等在内的其它农具。这都表明,渤海时期的铁农具不但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种类和数量也有了新的增加,可见当时渤海国也开始使用铁器。铁器的广泛使用对当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确有较大的提高。

为适应其人口激增及发展农业的需要,尤其是中京、上京等地的大面积开垦水田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地推广畜耕显在情理之中。另,前面提到的以大铁铧为代表的大型复合农具,也非有畜力的牵引不行。而滨海地区各地的渤海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的家畜骨头中,牛骨所占的比例,也提供了这方面的重要线索。说明了当时已经使用畜力。

此外,渤海国在农作物的种植上也进行优良品种的培育。渤海人不仅有可能准确地掌握农时节令,适时地起垅播种和夏锄、秋收,从而保证了粮食产量的提高;而且在农事和园艺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试验,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在培育优良品种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卢城之稻”、“丸都之李”、“乐游之梨”等都是渤海国人民所培育的新品种。不仅如此,渤海国所种植的作物也是多样的,不仅仅局限在“五谷”的范围内,“麻,水稻,大豆,养蚕缫丝,

采集或捕获活动,果木与蔬菜等园艺作物的生产”。也有一些关于葱和蒜的记载。

因为渤海国的农业非常发达,在种植的基础上,往往会因为天气原因而对农作物造成影响,顺应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灌溉工程。渤海人在忽汗水中游一带兴建了水利灌溉工程,证明了渤海国人民懂得了水利的利用和掌握了灌溉的技术,是为当时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渤海国的手工业

早在商周以来,渤海各族的先世即逐渐进入青铜时代;最晚到两汉时代,包括靺鞨先世——挹娄人在内的当地各族也陆续进入早期铁器时代。到了渤海时期,金属冶炼与制造技术显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冶铁业的发展,这也正是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升的重要标志。而各地渤海遗存中“出土的大量的生产剩余物如熟铁块、需要进一步加工的铁锭、铁渣、生铁铸件残块、碎铁片等等”证明了渤海国冶铁业的发展。

靺鞨的先世——挹娄人,即已有了“麻布”的织作,是为当时最重要的衣料。渤海建立后,麻织工艺水平也在原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产品至少已有了“细布”与“粗布”的区别。尤其是“细布”的织作,工艺和设备的要求较为严格,并非一般的个体人家所能生产。这就使人们有理由推断,渤海时已出现了专业的麻织匠人及麻织作坊。据1975年在上京遗址出土的“舍利函”中所发现的十来种丝织品知,当时的丝织品至少已有了锦、缎、罗、纱、绸、绢和刺绣等不同的品种。不止于此,在渤海“内地”丝织工艺的影响下,边疆地区的丝织水平也有了迅速的提高,毛织在东北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魏晋以前,靺鞨先民们就曾“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绩毛以为布”,(《晋书》,卷97,《四夷传·肃慎》)。即把猪毛搓捻成线,用以织成粗布。其后在与邻人的接触中有可能掌握了绩羊毛和牛毛的技艺。渤海时,由于大量饲养牛、马、猪、羊等,毛料来源增多,加之纺织技术的提高,毛纺行无疑有了新的发展。

迄今为止在上京等地及滨海地区遗址中发现的石臼、手摇磨,是已知的渤海谷物加工的器具。其中手摇磨系以玄武岩为原料的利用磨盘天然生成的粗糙表面和上盘的自重旋转压碾,以对谷物进行加工的利器。比起原始的马鞍形磨谷器和石臼来说,显然大大提高了粮食加工的效率。

陶瓷制造业也相当发达,既能烧造包括釉陶器在内的多种多样的陶器,也从中原学到了烧制瓷器的技术,并结合当地的需要而有所创新。但各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如在五京及辽东地区,手制陶基本上已为轮制陶所取代;而在滨海等边远地区,手制陶仍占有着不小的比例,并大体上采用了泥条盘筑法制作,“在陶器的内壁可以观察到未抹平的泥条下边接痕,它们形成了两端封闭的平行粗棱”;

渤海人在建筑方面的成就,远远地超过了他们的前代。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上百个城池的兴建,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见证。除旧国外,京城的建制与唐长安城建制相仿,一般都由外郭城、内城、宫城三大部分构成;州府城池,也多采用回字形,即分内外两重城郭;县城则较为简单,只作方形或长方形城郭,均表明其城池体制大体上仿效唐制,并按照京、府、州、县的行政等级规格进行建筑的。其中上京龙泉府城“的建设有高度的计划性。都城面积广大(周长三十二华里余),周围筑城墙,规模宏伟”

渤海先民们早就有了车船制造的历史。不光是原来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夫余、沃沮人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就是相对落后些的挹娄、勿吉人,也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发明和创造。

木器的加工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并能够制作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