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经济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日本交往述略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述略摘要: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大钦茂是渤海的第三代王,在位期间,渤海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与日本的交往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渤海国日本大钦茂遣日本使渤海国(698-926年)是唐朝中央政权下的一个地方政权。
公元713年,其王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渤海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至公元737年,大钦茂即位,成为渤海第三代王。
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国得到全面发展,并与唐朝及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与日本交往尤为密切,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大钦茂统治时期,正值唐朝繁荣时期,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唐朝为中心的册封体制下的藩属关系。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出现中兴盛世,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这使得唐王朝对渤海国的政策由支持改为压制,利用渤海周边国家部族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使渤海陷入契丹等周边国家的包围圈中,这促使大钦茂为防止受到攻击而不得不继续与日本密切往来。
第二,大钦茂统治时期,日本进入奈良时代,此时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之后,建立了封建制,废除了部民奴隶制,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1]。
这一时期,日本与渤海的交往主要是政治的需求。
后来,日本政府实力的增这使得日本不甘于臣服唐朝,开始对外积极谋求与唐朝平等的政治地位,而渤海此时遣使来朝,则使得日本在外交上获得了支援。
二、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的交往过程大钦茂时期,渤海国第一次访日始于公元739年,遣胥要德、副使己珍蒙出使日本,天皇赐宴于朝堂大加封赏。
随后,于公元740年“丁已,天皇御中宫閤门。
己珍蒙等奏本国乐,赐帛绵各有差”,[2]从此渤海乐传人日本。
公元746年,“渤海及铁利总一千一百余人慕化来朝,安置出羽国,给衣粮放还”。
[3]这是渤海对日本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集团规模的访问团体。
尽管这个大规模的团队并没有被渤海国视为正式国家使团,但是无论是从人数还是规模上看,都说明了渤日本交聘关系的升温。
简论渤海国的治国三策
简论渤海国的治国三策
渤海国的治国三策
一、加强人民素质提高
1.加强教育建设:加强全民素质教育,落实识字实学、义务教育及深造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2.促进文化传承:加强文化认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振兴传统文化,培育学术氛围,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加快科技进步;
3.强化社会风尚:提倡会社会伦理和民族风俗,实行文明社会管理,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科学文明、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注重政治体制改革
1.启动政治生活:坚持党的领导,发展民主国家,促进体制性改革,推行选举制度,启动政治生活,提高国家的政治效能;
2.改革司法制度:推行普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平等司法、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实行司法责任,加大司法监督力度,形成严格的司法体制;
3.改革公共政策:改善国家社会政策,消除贫富差距,调整财税体系,统筹把握资源合理分配,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福利制度;
三、加强经济建设
1.完善财政政策:稳定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投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加强财政管理,改善财政体制;
2.鼓励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改变资本对国家经济的过度把持,多渠道发挥民企活力;
3.国家补贴政策:实施地方补贴政策,支持民间投资,建立公平竞争、合理利用资源的环境,实行科技进步、知识产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福利政策。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渤海国是唐代和辽代初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
渤海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日本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近些年被韩国大肆渲染,并称其是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国家。
其实历史上的渤海国从文化政治和民族构成方面来说都跟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大祚荣建国。
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
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
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
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
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
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
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
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
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
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
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
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
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
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contents•环渤海地区概述•经济发展现状目录•经济发展优势与挑战•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结论与建议环渤海地区涵盖了渤海、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51.5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与范围范围地理位置水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这些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都非常重要。
自然环境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
海洋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等。
其中,渤海和黄海的渔业资源尤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矿产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油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自然环境与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人口经济概况总体经济状况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优势。
近年来,该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内外投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经济总量:环渤海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均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增长速度: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存在波动和不稳定因素。
产业结构与特点01020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和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区域合作框架和协议,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
这些合作机制为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协同发展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环渤海地区应加强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建设。
特别是在环保、能源、交通等领域,应加强跨地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
投资优惠该地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投资,政府提供了投资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渤海国的-经济制度
[键入文字]渤海国的*经济制度渤海国的建立和存在,使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这是因为,渤海自建国后的二百多年期间,大的战事只有几次,社会还是相对稳定的,加之渤海人勤于向周边民族交往和学习,特别是愿意与中原地区交往和学习,使渤海的经济发展基本驶在良性运行的轨道。
当然,与中原先进地区比较,渤海国的经济水平还明显落后,但可喜的是,渤海仅立国二百年,就以比较大的速度缩短了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使渤海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
渤海成员来源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从事不同类型生产的部落或民族,因而渤海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一开始就存在不平衡。
这一状况,在渤海国存在的200 多年里,未得到根本改变。
大体说来,以其上京所在的今牡丹江中游地区为界,在它以西、以南地区为夫余、高丽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已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以东和东北部地区,是被兼并的黑水靺鞨、虞娄、越喜、拂涅、铁利等部所在,尚处在渔猎经济发展阶段。
存在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一致所造成的。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生产领域是社会生产的多样化,《新唐书·渤海传》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
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可见,渤海区域内社会生产门类十分齐全,除了渔猎业外,当时中原地区具有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莫不有之。
以下通过对各门类生产的简略介绍,来说明其社会生产发展的大致状况。
T face=宋体size=3 农业生产,已普遍采用铁制工具。
他们使用的铁镰、铁铧、铁锸和铁铲等,在今吉林省敦化县、黑龙江省宁安县及绥芬河流域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
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铁铧为生铁铸造,长36 厘米、重近4.5 公斤,说明渤海1。
渤海国事记
[键入文字]
渤海国事记
渤海国的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嫩江,南至长白山地区,北至黑龙江口及鄂霍茨克海的广大地区。
渤海国的经济,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建筑业等。
渤海国的造船业很发达,出航日本海,最多时一船载65 人。
渤海国的人口有300 万左右,铁匠就有五、六千人之多。
渤海国的冶金技术发达,已出土很多鎏金器物。
渤海国的饮食文化,食五谷,有玉米、麦子、水稻、大豆,各种水果、蔬菜和肉食、水产品等。
渤海国共有100 多座城,建筑讲究,宫殿华丽。
础石、坯墙、青瓦或釉瓦,白灰抹墙。
睡火炕,用火墙。
渤海国的水陆交通,主要有5 条:鸭绿-朝贡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龙原-日本道,南海-新罗道。
渤海国的婚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女人不容侧室。
在发掘的渤海墓葬中,凡男女合葬的,都是一男一女,无一男多女者。
女人如发现其男人有外遇,闻者必谋置毒,死其所爱。
大氏与他姓结为十姊妹,互相稽察其夫,一夫若有所犯,而妻不觉者,九人则群聚而垢之,争以忌嫉相夸。
渤海国的葬俗,墓葬成群,合葬,二次葬。
有土坑墓、土坑封土墓、石圹封土墓、石棺封土墓、石室封土墓、砖室石顶封土墓。
细分有9 类。
墓内有壁画、随葬品、碑刻、地面建筑。
渤海国的宗教,原始教为萨满教,以后吸收了儒教、道教、佛教,调和儒、佛、道三教。
王室提倡佛教,现已发现20 多座寺院,长白县现存1 座灵光塔。
渤海国的文字,用汉字,主要书契、文件、碑铭,均用汉字书写。
同时,也有一些文字符号。
1。
近三十年来渤海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渤海历史地理研究综述王禹浪;于彭【摘要】渤海国疆域内共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其中关于渤海五京的研究综述已有另文叙述。
文章主要从渤海国早期建国都城东牟山的地理位置,渤海国五京所辖的十五府的地理位置,渤海国五京十五府下辖的州、县的地理位置,渤海国的二十四块石及其交通等四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渤海国的府、州、县历史地理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
%There were 5 capitals,15 states,62 Zhou,and over 30 counties(the studies of 5 Jing are introduced in other papers ) in Bohai Kingdom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early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earlier capital of Bohai Kindom ( the East Mou Mountain ) ,15 Fu,Zhou and counties ,as well as the 24 rocks and communication .The studies in the late 30 years on this issue are also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渤海东牟山;五京十五府;州;县地理位置【作者】王禹浪;于彭【作者单位】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渤海国是由粟末靺鞨人建立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上曾被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疆域随着其国力的强盛而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地方二千里”扩展到“地方五千里”。
论渤海国对地域文明交流的促进——以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着眼点
在渤海 国初期 , 正值 日本 奈 良时代 和平安时代 。 日本 的奈 良时代 , 始 于公元 7 1 0年 , 日本 将都 城迁 至奈 良。此
时, 渤海国正视大祚 荣当政 。直 到公元 7 9 4年 , 日本都城签
到平安 京 , 标志着奈 良时代的结束和平 安时代 的开始。但
发展的共 同需 要 ,使得他们保持 了长达两百年 ( 公元 7 2 7
⑥ 王 旭
( 吉林 省社会科学 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3 3 )
【 摘
要 】渤 海 国存 在 于 隋唐 时期 , 与 辉 煌 的 中原 文 明相 似 , 也 创 造 了非 凡 的 文 明 。在 与域 外 的 交往 中 , 渤
海国不仅促进 了自身的发展 , 而且影响 了其他文 明, 也促进 了文明的 融合 。本 文从 渤海国与 日本 的交往入手 , 探
年至公元 9 1 9年 ) 的友好关系。 二、 渤海 国与 日本交往主要议题
是此 时 日本 最高统治者天皇 的权力再 次旁落 , 掌握 实权的
官僚集 团极端 腐化堕落 , 由政 治动荡而起 的社会动 荡愈演 愈烈 。在逐渐 掌握 实权的官僚集 团中 , 以藤原 氏为首的政
渤海 国与 日本交好的两个世纪 中 , 双方都作 出了一定
解 双方交 流的基础 、 主要议题 以及交 流方式 等 问题 , 以此
来 探 讨渤 海 围 文 明对 区域 文 明 的交 流 所作 出 的 贡 献 。
一
、
渤 海 国 与 日本 交 流 的 基础
政权在 与周边 以及 中央王 朝的关 系上都始终 采取远 交近 攻的策略。渤海 闰大武艺 时期 , 中吲东北地区各地方 、 少数
名 。直 到 公 元 六 七 世纪 时 , 日本 才被 称 为 “ 日本 ” , 而 这 个 称 呼 仅 比 渤 海 国 早 半 个 世纪 。对 中 国 而 言 , 这 个 隔海 相 望 的
渤海国社会性质刍议
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 , 其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是在原始社会形态上发展起来的 , 其主体经济结 构仍然是以物易物,自然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 ,
因此应 属 于奴隶社 会 。
早在七世纪末期 ( 6 9 8 ) , 大祚荣 自立为震 国王 , 建立了国家 , 但仍袭 旧称棘辐 。当时的棘鞫各部有 的处在原始社会 晚期 , 营州的粟末棘羯人 , 因受 到
州都督 、 行右卫大将军。突地稽父子与唐朝建立 了
友好 的关系 , 居民与唐朝“ 边人来往 , 悦中国风俗 ” 。
可以说 , 渤海 国初建时大部分地区的管理仍虽以原 始部 落制为主 , 但其人 民杂陈 , 很多人 曾经历过 了
争与国内颇为相似 。诸如朝鲜学者多持“ 封建说” ,
杂存的地方政权。建国后 , 全国各地社会生产力发
展水平迥异, 社会综合发展极不平衡 。渤海仿照封 建王朝 的唐皇室逐步建立起了相对完备 的政治 、 军 事制度 。据此 , 渤海可以说是已由半原始的社会跃 进到封建王权社会。 但渤海 国复杂的社会现实却使 学者们对渤海国的社会性质定性众说纷纭 , 莫衷一
部落直接进人到仿照唐制的独立国家状态 , 再加上
现存的文献资料较少 , 相应的考古资料 尚有待于进
一
步挖掘 , 才导致了诸多纷争的出现。判定历史上
出现的国家属于何种社会性质 ,应从生产关系 、 生 产力发展水平 、 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来
分析 , 在 缺乏 相 关 史料 和 考 古 资料 的情 况 下 , 武 断 地对 其定 性 , 必 然会 缺乏 说服 力 。
隋唐王朝 封建 多元 文化 的影 响 , 封建化 程 度也 达 到
其三 , 半奴 隶 、 半 封 建 说 。一 些 学者 结 合 以上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42
曹 志: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治体”。要求禁止“滥以入朝”。但由于经贸往来是互 利共赢的事业, 经济互补是共同的需求, 所以贸易往 来并没有被禁止, 一直持续到公元 920 年渤海国灭 亡前的最后一次出访。
四、文化交流是发展外交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之所以能持续二百 年之久 , 除了 政治、经济 因 素 之 外 , 文 化 上 的 交 流 也 是发展关系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对 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 它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动力。 对于国与国的外交关系而言, 它则是维系关系、发展 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文化交流范围很广、内容很 多, 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歌。渤海国曾多 次选派在文化上有造诣的外交官出访日本进行文化 交流, 如渤海著名诗人杨泰师、王孝廉、裴廷页、裴 王戮等 人都多次充任大使出访过日本。日本也选派著名文 人学士担任领客使和陪客卿。双方谈诗论史, 酬唱应 答, 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在两国文化交流中所创作的 诗歌甚多, 日本国曾编辑出版了多部诗集。杨泰师的 《夜听捣衣诗》、《奉 和 纪 朝 臣 公 咏 雪 诗》; 王 孝 廉 的 《春 日 对 雨 得 晴 字》、《在 边 亭 赋 得 山 花 戏 寄 两 领 客 使 并艹 兹三》等诗歌都 分 别 被 收 录 在 日 本 的《经 国 集》和 《文化秀丽集》中。幸亏日本的这两部诗集, 不然在国 内 就 很 难 找 到 渤 海 国 的 诗 歌 了 。 因 为“ 海 东 文 化 ”被 契丹人摧毁得非常彻底, 即使有残存的碎片也被历 史所湮灭了。从日本保留完好的这两部诗集中, 我们 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两国诗歌的发展而且成 就斐然, 同时也使两国的友谊日益加深。日本的左太 史 阪 上 今 继 在《和 渤 海 大 使 见 寄 之 作》一 诗 中 就 赞 颂 了这种情谊。诗中写道:“宾亭寂寞对青溪, 处处登临 旅念凄。万里云边辞国远, 三春烟里座乡迷。长天去 雁催归思, 幽谷来莺助客啼。一面相逢如旧识, 交情 自与古人齐。”渤海诗人裴廷页的诗歌更胜一筹。日本 著 名 文 士 菅 原 道 真 、岛 田 忠 臣 、纪 谷 长 雄 等 人 都 钦 佩 裴大使的诗才, 称其为具有曹子建的“七步之才”, 赞 誉为诗界的领袖:“客座皆为君后进, 任将领袖属裴 生 。 ”从 菅 原 道 真 等 遗 著 中 可 略 窥 当 年 活 动 之 一 斑 。 在《夏日饯渤海 大使归乡各 分 一 字》诗 中 , 双 方 依 依 惜别, 你词我泪之情跃然纸上, 使两国人民的友谊得 到 了 升 华 。 正 如 日 本 学 士 岛 田 忠 臣 在 诗 中 所 写 :“ 两 乡何异照, 四海是同家。”诗人王孝廉访日时, 因患疮 疾 不 治 客 死 日 本 。 日 本 僧 人 弘 法 大 师 赋 诗 :“ 一 面 新 交不忍听, 况 乎 乡 国 故 国 情 ”,“ 天 边 隔 我 , 松 柏 岂 移”, 寄托哀思。日本文化界“伤渤海国大使王孝廉中 途物故”题诗哀悼, 深挚情感, 凄楚动人。二是音乐舞 蹈。渤海国的云麾将军已珍蒙是一位音乐水平很高
渤海国在东北亚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价值
82021年第4期(2021年4月)No.4 2021 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一、渤海国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概况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傅朗云首次提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概念:在东北亚区域(一般指中国、朝鲜、日本、苏联东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
若以经纬度划,东北亚地区大致在东经114度以东直至亚美分界线,北纬38度以北的亚洲地域)内形成的许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因以丝绸为大宗,故称东北亚丝绸之路[1]。
此后,国内外学者在其基础上对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渤海国的历史价值进行挖掘。
1993年孟东风在《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唐代渤海国的“龙原日本道”》中对唐代渤海国龙原日本道的三条路线进行梳理,并首次深入探究龙原日本道在中日友好交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2]。
1995年傅朗云在《关于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探索》一文中提到了唐代渤海国的朝贡道、日本道、营州道和契丹道的大致走向和功能[3]。
2000年,侯江波和林杰在《试论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中概括了渤海国的鸭绿朝贡道和日本道的政治、经济作用,并注意到了鸭绿朝贡道对辽、金时代“辽阳东行婆娑府路”建设的奠基作用[4]。
2017年徐波在《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缘起、特点及现实意义》中提到作为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组成部分的渤海国,其开辟的交通道路具有陆海双重属性和交往双向性的特点[5]。
2019年王禹浪、王天姿、王俊铮在《东北亚古代丝绸之路初步探究》中详细展示了对渤海营州道和鸭绿朝贡道的交通线路的考证,并对其在渤海国全面吸收引入盛唐文明和繁荣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6]。
2020年刘海洋在《唐渤海交通网对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中首次将黑水靺鞨道与日本道、鸭绿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和新罗道并列为渤海国的六大交通道路,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并着重分析了黑水靺鞨道、鸭绿道和朝贡道的交通线路对后世东北亚丝绸之路建设的积奠作用[7]。
渤海国 古代少数民族政权
渤海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靺鞨粟末部联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部所建。
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一说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一说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称“震国王”(一作“振”),建立政权。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
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
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2]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国号震渤海国初名为“震”,系大祚荣袭其父乞乞仲象所受武则天授予的爵位“震国公”。
而关于“震”的含义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有人分析粟末靺鞨自隋朝就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大祚荣更是熟知汉文经史,因此以地处东方而以“震”为国号。
朝鲜学者朴时亨则认为“震”是“威力震撼四方的大国的意思”,但武则天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用威震四方之意几乎不可能。
也有学者指出应该与乞四比羽被武则天封为许国公一起考虑,并认为从音韵学上来说,“许”“震”可能为“靺鞨“的别称“肃慎”的谐音。
渤海“渤海国”名来自于唐朝所赐的“渤海郡王”封号。
有人认为“渤海”是“靺鞨”的音近变音。
有人认为渤海并非特指某一海域,而是对东方大海的泛称,唐朝以其东濒大海而命名为“渤海”。
也有学者认为“渤海郡王”的封号与中原望族渤海高氏有关,而高句丽的国姓也是高氏,由于唐朝对降伏高句丽的艰难过程记忆犹新,而大祚荣是“高丽别种”加上有大量高句丽遗民追随他,所以唐王朝绝对不希望这个新蕃国与高句丽再有任何的瓜葛,而且要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除它与高氏高句丽之间任何可能的关联。
神秘渤海国
神秘的渤海国在世人的印象中,天苍苍野茫茫的黑土地,在遥远的年代是荒无人烟的,事实上,早在4000年以前,黑土地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1000多年前,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渤海国”的政权。
尤其是唐朝在公元913年册封的渤海王国的建立,更使得这广袤而神秘的黑土地溢满了生机和活力。
历史早已证实,北大荒并不荒凉。
一、海东盛国——渤海国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在我国现今东北一带由靺鞨人创建了地方性民族政权——渤海国。
回溯此地的历史,这一地区是先秦时肃慎和汉魏的挹娄的故地,南北朝的勿吉及隋唐时靺鞨也曾在这里活动过。
渤海国历十五代国王,国祚凡二百二十九年。
公元926年,契丹灭亡渤海,在渤海故地建东丹国,将上京龙泉府改为天福城。
不足三年,东丹南迁辽阳(今辽宁辽阳),原渤海京府洲县居民随之而迁或出逃他乡。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兵徙强迁的民族迁徙活动。
许多渤海人离开故土,向南、向西、向北迁到数百里、数千里以外的地方。
原本经济文化辉煌的渤海地区,特别是其腹地,骤然变得人烟稀疏,而后逐渐城废市毁,田垄销迹,一度繁荣的“海东盛国”仅在史书上留下了过往的痕迹。
时光虽然流逝了一千多年,但曾经发生在渤海国的悠悠往事,留给人们许多回味,牵动着后人的心。
尽管渤海王国的首都地处边塞,远离中原,而它臣民的主体又是靺鞨族(满族祖先),单凭想象,它很可能是闭塞落后的,可是,宁安的上京龙泉府,不仅山环水绕,物产丰富,而且因王国大钦茂执着地效法中原文化,并连续派人赴唐朝取经,使得渤海王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它因此被赞誉为“海东盛国”。
作为渤海王国首都的上京龙泉府,素有小长安之称。
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城南墙4586米、北4946米、东3358.5米、西3406米、周长16.3公里,面积约15.9平方公里,由外城、宫城和皇城组成。
城内共有主街12条,其中朱雀大街长约2公里,宽约100米,不仅街道两旁殿堂建筑富丽恢弘,就连每一隅的雕梁画栋也弥漫着浓郁的唐朝京城的风韵。
渤海国的文化遗迹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渤海国的文化遗迹刘琨初一八班渤海国是我国唐代的一个地方政权,建于公元698年,亡于公元926年;历经229年,更迭15世王。
渤海国的疆域辽阔,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和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及朝鲜北部的一部分。
靺鞨首领大祚荣在“旧国”,就是现在的吉林省敦化敖东城一带建立地方政权,他自称“震国王”。
公元705年,唐中宗派侍御史招慰大祚荣,大祚荣接受了唐的招慰。
公元713年,唐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
公元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
公元755年渤海国王都从今吉林省和龙市(中京显德府),迁至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
这是牡丹江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行政建制所在地,成为当时东北与东北亚著名的大都市之一。
渤海共传15代王,第1代、第2代唐朝封为“渤海郡王”,从第3代起,唐朝晋封为“渤海国王”。
渤海政权正式国名是“渤海国”。
渤海国统治的200多年,这里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发展很快,经济繁荣,为后来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
渤海国:中日交流的一座桥
学学 院院
士不吝赐稿遥
二
渤海国院中日交流的一座桥
一
八
年
武斌
第
二
期
摘 要:唐代是中日文化经贸交流的高潮,而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由于其独特的地 理位置和对唐代文化的效仿,也曾在中日文化交流进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其将唐文化传至日 本,又通过与日本的文化往来促进了唐朝、日本和渤海国的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
渤海国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采用唐朝的 政治军事制度。发展经济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 先进农业技术,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
作者简介:武斌(1953-),男,山西盂县人,研究员,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 长,沈阳市文史馆副馆长,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渤海国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上层社会“悦中国 风俗”“常习华风”,渤海文化实际上是唐文化的支 流。据新旧唐书《渤海传》《文献通考》《唐会要》《玉 海》等典籍记载,渤海国多次派遣留学生赴唐学 习,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不少人在唐朝参 加科举考试,有的考中进士。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 在渤海政府担任要职。进入中原的渤海使臣、官 员、学生、僧侣及其他各色人等,都扮演了文化交 流使者的角色。他们在唐期间,与中原的文士、学 者、诗人、艺人、高僧广泛接触、结交,积极吸收盛 唐文化,搜求与抄写经史子集,并利用“返蕃”之便 将这一切带回了渤海。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渤 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即反映了这方 面的盛况。渤海文人与盛唐文人文学交流的风气 兴盛,温庭筠等均有与渤海诗人唱和赠答的诗作 传世。
二、渤海与日本的往来及文化交流 渤海国“开大境宇”,海岸线漫长,与日本隔海 相望。从渤海立国到灭亡,渤海与日本一直保持着 密切的友好睦邻关系。在渤海的第二位国王大武 艺即位的仁安元年(唐开元八年,日本养老四年, 720),日本遣使赴渤海观俗。《续日本纪》卷八记 载:“遣渡岛津轻津司从七位上诸君鞍男等六人, 于靺鞨国观其风俗。”仁安八年(唐开元十五年, 727),大武艺派宁远将军郎将高仁义、高斋德带领 24人出访日本,拜见圣武天皇,呈国书、信物和貂 皮300张。日本天皇授高斋德等官职,赐宴、赐帛 等,招待听雅乐。第二年六月高斋德拜辞,天皇付 玺书、信物,赐彩帛等,派引田虫麻吕伴送回渤海。 《续日本纪》卷十记载此事:“圣武天皇神龟四年, 渤海郡王使首领高齐德等八人,来著出羽国,遣使
宁安“渤海国”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20 第 1 07年 0期 总第 10期 6
黑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 A oeg c n mi eain I F r in E o o c R lt s& T a e o rd
No. 0,0 7 1 20 S ra e ilNo. 6 10
体 的“ 渤海 国” 旅游 景 区, 推动 当地经 济 与文化 的发 对
一
展 起 到 了重 要 作 用 。
、
“ 渤海国” 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景
(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与利 用 一)
渤海上京龙 泉府 遗址 位于 宁安 市渤 海镇 , 面积 为 总
1、 方公里 , 64平 由外城 、 内城 、 宫城 三部分组 成 。经 过多
? 湖 2 里。多年 以来镜 泊 湖 以其 自然风 光享誉 海 内 自 5公 外, 年接待游客 10余万 。以渤海 文化 、 0 少数 民族文化 以 及乡村 文化 为特色 的渤海 国景 区作 为镜泊 湖景区 的有益 补充 , 一方面极大地丰富 了游 客体验 的内容 , 提高 了产 品 的质量 ; 另一方面 , 其服务 接待设施 也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 了镜泊湖景 区旅游 高峰 期间 的接 待压力 , 当地旅 游业 为
的持续发展打下 了良好 的基础 。 二 、渤海国” 区发展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 景
年的考古发 掘和研 究 , 宫城 的主 体建 筑营建 规制 日见 明
朗, 历史信息极 其丰 富。上京 遗址博 物馆 是 渤海遗 址 展 示的重要组成 部分 , 馆藏文 物 10余 件 , 室 面积 20平 4 展 6
游客体验质量无法保障等问题 。在 市场 经济体制 下, 区只有转变管理模式 、 景 重新整合旅 游资源 、 科学评价各 利益群体间的价值 创造关 系, 才能逐步确立竞争优势力量 , 与到 国内、 参 国际旅 游市场竞争 中来 。 [ 关键词 ]渤海国; 旅游景 区; 可持 续发展 ; 策略 [ 中图分类号 ]F9 . 50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 2 8 (07 1 0 8 —0 02— 80 20 )0— 0 3 3
渤海国货币
[键入文字]渤海国货币有关渤海国货币问题,一直是渤海经济史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我国货币史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
学术界对此有诸多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渤海国无自铸币,只行使中原旧钱,二、渤海国自铸币说,三、渤海国无自铸币,也不行使中原旧钱及以部分贵重商品充当货币。
从当时海东盛国的经济繁荣来看,如有自铸币,从理论上讲是应有其独特风格的,使人能看出具有其特殊属性。
抛开无币流传于世,即在渤海境内的各种形式遗存,几十处遗址、几百座墓葬的发掘中,都没能出土一件公认是渤海国的货币,这是铁的事实。
一种意见认为渤海亡后西迁,社会经济遭到严得破坏,契丹曾将都城中大量货历赐将士,似为不见自铸币之佐证。
但就其货币属性而言,在渤海国境内的货币不可能让契丹尽数掳去。
即使劫去的大部,也应流通于辽国境内。
现辽境只有公认的辽代铸币及中原旧钱,且多为年号钱。
就其货币功能而言,岂象鼎彝那样独一无二,况且渤海政权也非夜郎方国,昙花一现的政权。
“渤海国无自铸币,也不行使唐代铸币。
”但并非不使用货币,也非无能力铸币,只是用生活当中贵重物品,如金银、毛皮等充当等价物,主要是在它的经济发达重要城市和某些商品方面。
从其社会经济具有相当规模来看,很难想象交易中不用货币,而完全以物易物。
《日本三代实录》记载渤海与日贸易中曾得官钱四十万,可证渤海对货币之需,唯渤海未能形成金属铸币流通。
所得官钱乃余额,在日本就地交易用掉。
在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对日贸易中,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记载而已。
但与渤渤海紧密相间的中原大唐无疑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况且又受唐册封,全面接受汉族的典章制度,并为其属国。
在与唐频繁经济贸易中,无疑会得到更多唐代货币。
在渤海同周边贸易中,唯以大唐为首要。
因唐开元钱已流入渤海国,通过考古发掘已得到证实。
但非做货币流入渤海,而是交往中的匮赠、赏赐,文化交流之需而进入渤海1。
渤海国农作物发展初探
渤海国农作物发展初探张永春【摘要】Bohai human ancestors began very early “grain”:namely, hemp, millet, millet, wheat, beans and so on cultivation, the bohai kingdom period, crop planting species and varieties have a new increase. Not only that, the diligence, wisdom and creative efforts of people of bohai sea, the bohai kingdom crop yield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the processing equipment of grain in the update progress, food processing effi-ciency has been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crops, promote the rise of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level of the bohai sea countries.%渤海人的先祖很早就开始了“五谷”———即麻、黍、稷、麦、豆等的种植,到了渤海国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品种都有增加。
不仅如此,在勤劳、智慧而富有创造性的渤海人的努力下,渤海国农作物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度提升。
同时谷物加工器具也不断更新,提高了粮食的加工效率。
农作物的发展,促进了渤海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上升。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0【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渤海国;农作物;历法;加工【作者】张永春【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据《渤海简史》中记载,渤海国的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松嫩平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府、鄚颉府、长岭府、涑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国经济
关键词:渤海国经济唐朝发展
摘要:渤海国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经济对中原王朝进行模仿,也进行自己创造,使渤海国经济有着长足发展,渤海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借鉴中,逐渐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经济。
正文: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族,主要建国者有粟末靺鞨、自山靺鞨.高句丽遗族。
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它很旱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台上。
商周时它被称为肃慎,汉魏时称为绝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改称为靺鞨。
它活动的地区,主要是东北的自山(长自山)、黑水(黑龙江)地带。
渤海国的建立和存在,使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这是因为,渤海自建国后的二百多年期间,大的战事只有几次,社会还是相对稳定的,加之渤海人勤于向周边民族交往和学习,特别是愿意与中原地区交往和学习,使渤海的经济发展基本驶在良性运行的轨道。
当然,与中原先进地区比较,渤海国的经济水平还明显落后,但可喜的是,渤海仅立国二百年,就以比较大的速度缩短了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使渤海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
渤海和中原王朝有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
尤其是唐朝在统一东北地区时,设府州县进行管辖,唐在营州设营州上都督府,下辖五个羁摩都督府,有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室韦都护府、靺鞨都督府。
贞观14年,唐在黑龙江下游设立黑水州,唐玄宗开元10年(722年)在鸟苏里江的勃利,设勃利州,以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为刺史。
开元14年,在黑水靺鞨的最人部落中,设立了黑水州都督府,以酋长为刺史,赐姓李氏,隶属于幽州人都督府。
可见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非常密切,然渤海国不仅在政治上模仿中原王朝,经济上也如此。
并加以发展。
一.渤海国的农业
渤海地区使用铁器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辽东地区,还是高丽故地,早在渤海建国前就已将铁器用于农业;就连相对落后的率宾水流域和今三江平原一带也已进入了早期铁器代,如在黑龙江省东宁县的团结遗址中就出土了战国式的铁镰。
此外,各地的渤海遗址中还发现了铁镰、铁铲、铁锸、铁锹等等在内的其它农具。
这都表明,渤海时期的铁农具不但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种类和数量也有了新的增加,可见当时渤海国也开始使用铁器。
铁器的广泛使用对当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确有较大的提高。
为适应其人口激增及发展农业的需要,尤其是中京、上京等地的大面积开垦水田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地推广畜耕显在情理之中。
另,前面提到的以大铁铧为代表的大型复合农具,也非有畜力的牵引不行。
而滨海地区各地的渤海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的家畜骨头中,牛骨所占的比例,也提供了这方面的重要线索。
说明了当时已经使用畜力。
此外,渤海国在农作物的种植上也进行优良品种的培育。
渤海人不仅有可能准确地掌握农时节令,适时地起垅播种和夏锄、秋收,从而保证了粮食产量的提高;而且在农事和园艺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试验,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在培育优良品种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如“卢城之稻”、“丸都之李”、“乐游之梨”等都是渤海国人民所培育的新品种。
不仅如此,渤海国所种植的作物也是多样的,不仅仅局限在“五谷”的范围内,“麻,水稻,大豆,养蚕缫丝,
采集或捕获活动,果木与蔬菜等园艺作物的生产”。
也有一些关于葱和蒜的记载。
因为渤海国的农业非常发达,在种植的基础上,往往会因为天气原因而对农作物造成影响,顺应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灌溉工程。
渤海人在忽汗水中游一带兴建了水利灌溉工程,证明了渤海国人民懂得了水利的利用和掌握了灌溉的技术,是为当时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渤海国的手工业
早在商周以来,渤海各族的先世即逐渐进入青铜时代;最晚到两汉时代,包括靺鞨先世——挹娄人在内的当地各族也陆续进入早期铁器时代。
到了渤海时期,金属冶炼与制造技术显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冶铁业的发展,这也正是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升的重要标志。
而各地渤海遗存中“出土的大量的生产剩余物如熟铁块、需要进一步加工的铁锭、铁渣、生铁铸件残块、碎铁片等等”证明了渤海国冶铁业的发展。
靺鞨的先世——挹娄人,即已有了“麻布”的织作,是为当时最重要的衣料。
渤海建立后,麻织工艺水平也在原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产品至少已有了“细布”与“粗布”的区别。
尤其是“细布”的织作,工艺和设备的要求较为严格,并非一般的个体人家所能生产。
这就使人们有理由推断,渤海时已出现了专业的麻织匠人及麻织作坊。
据1975年在上京遗址出土的“舍利函”中所发现的十来种丝织品知,当时的丝织品至少已有了锦、缎、罗、纱、绸、绢和刺绣等不同的品种。
不止于此,在渤海“内地”丝织工艺的影响下,边疆地区的丝织水平也有了迅速的提高,毛织在东北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魏晋以前,靺鞨先民们就曾“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绩毛以为布”,(《晋书》,卷97,《四夷传·肃慎》)。
即把猪毛搓捻成线,用以织成粗布。
其后在与邻人的接触中有可能掌握了绩羊毛和牛毛的技艺。
渤海时,由于大量饲养牛、马、猪、羊等,毛料来源增多,加之纺织技术的提高,毛纺行无疑有了新的发展。
迄今为止在上京等地及滨海地区遗址中发现的石臼、手摇磨,是已知的渤海谷物加工的器具。
其中手摇磨系以玄武岩为原料的利用磨盘天然生成的粗糙表面和上盘的自重旋转压碾,以对谷物进行加工的利器。
比起原始的马鞍形磨谷器和石臼来说,显然大大提高了粮食加工的效率。
陶瓷制造业也相当发达,既能烧造包括釉陶器在内的多种多样的陶器,也从中原学到了烧制瓷器的技术,并结合当地的需要而有所创新。
但各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如在五京及辽东地区,手制陶基本上已为轮制陶所取代;而在滨海等边远地区,手制陶仍占有着不小的比例,并大体上采用了泥条盘筑法制作,“在陶器的内壁可以观察到未抹平的泥条下边接痕,它们形成了两端封闭的平行粗棱”;
渤海人在建筑方面的成就,远远地超过了他们的前代。
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上百个城池的兴建,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见证。
除旧国外,京城的建制与唐长安城建制相仿,一般都由外郭城、内城、宫城三大部分构成;州府城池,也多采用回字形,即分内外两重城郭;县城则较为简单,只作方形或长方形城郭,均表明其城池体制大体上仿效唐制,并按照京、府、州、县的行政等级规格进行建筑的。
其中上京龙泉府城“的建设有高度的计划性。
都城面积广大(周长三十二华里余),周围筑城墙,规模宏伟”
渤海先民们早就有了车船制造的历史。
不光是原来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夫余、沃沮人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就是相对落后些的挹娄、勿吉人,也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发明和创造。
木器的加工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并能够制作出
相当精巧的高级家俱。
如进贡于唐廷的“玛瑙柜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无比”。
三.渤海国的贸易
这一切使我们充分看到,渤海国当时的经济确实相当发达,天论是农业,还是渔牧业、手工业、纺织业、制陶业都非常有名气。
除此之外,渤海国的造船业很发达,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很先进。
渤海经常航海至青州、登州贸易,又多次与日本通聘往来。
这样也就带动
了它的商业贸易的发展渤海国的商业贸易,据占籍所记主要是对外贸易,主要对象是唐朝
和日本。
渤海国与唐朝的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进贡形式的贸易,即派使臣到唐京城
长安贡献方物,换回唐朝的回赐;而是“互市贸易”,即双方直接进行贸易。
727年(唐玄宗开元15年)渤海国派出24人的使团携带着渤海的方物特产访问日本,海上迂风漂入虾夷(日本北海迈古代少数民族)境地受害,只剩8人到达日本,礼谒天皇,受到赏赐,带者日本的彩帛、丝、绫等礼物回国。
从此,渤海同日本开始了这种特殊的“宫廷贸易”活动。
渤海国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对中原王朝的借鉴,也源自自身的发展,不仅由于统治者的政策,也是广大渤海国人民共同努力劳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