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课件一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优质教学课件
析”的要求,则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方 面入手。
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 有什么作用?
➢ 采用神话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肯定了愚公的移山精神,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 ➢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
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 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示例]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 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 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 够改造客观世界。
考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
常见的考查形式
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 讽刺/揭示了什么)?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特点: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hánɡ
愚 公 移 山rèn
jì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chénɡ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且焉置土石?”
邻人之孀 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 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 有什么作用?
➢ 采用神话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肯定了愚公的移山精神,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 ➢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
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 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示例]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 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 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 够改造客观世界。
考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
常见的考查形式
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 讽刺/揭示了什么)?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特点: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hánɡ
愚 公 移 山rèn
jì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chénɡ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且焉置土石?”
邻人之孀 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 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第24课《愚公移山 》(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作业: 1.请你用笔记本记录你找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2.请你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相应习题。
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运用演读、品析的方法分析 各人物对“移山”的态度。
2.运用跳读、品析的方法 体悟愚公不愚,智叟不 智,由此把握愚公的人 物形象,体会对比、衬 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特点为: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③故事具有虚构性; ④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文章,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一)读准字音
太行(hánɡ) 惩戒(chénɡ)
魁父( kuí ) 箕畚(jī běn) 始龀(chèn) 厝( cuò )
通过这段品读,说说本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 愚公怎样的形象?
智叟实愚,愚公实智,在对比中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拥有远大志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三)总结手法,品愚公精神。
1.通读全文,举例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 物的精神和品质的。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品读中,请同学们找找他们各自的论点和 论据,分析观点特征,填写以下表格。
论点
论据
特征
智叟
愚公
智叟 愚公
论点
“其如土石 何”(无法 移山)
“何苦而不 平”(可平 山之险)
论据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
“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 加增。”
特征
用静止的观 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作品简介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 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 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 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 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愚公移山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 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 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 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 没有山冈阻隔了。
整体感知
1)惩山北之塞。 2)且焉置土石?
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 上。 冬夏换季,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的观点正确。
一是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开头极写两山之宏伟, 是为后来写愚公的决心移山做引子。 二是写操蛇之神的惧怕反衬愚公的矢志不移,更好地反 衬其精神的伟大。
思想探究
大智大勇、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 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疏通文意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山的高 度极高,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疏通文意
商量
提出疑问
疏通文意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 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成。愚公 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 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疏通文意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交换的北 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 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 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 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 一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课件(16张ppt)
亡以应( wú ) 塞( sè )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 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3、一厝朔东 4、无陇断焉 5、亡以应
“厝”通“措” ,放置。 “陇”通“垄”,土丘。 “亡”通“无”,没有。
我要积累
1、聚室而谋曰 使······聚
词类活用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愚公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
加增,何苦而不平?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 什么不同 ?
其妻献疑曰 献:提出,
河曲智叟笑
不反对
而止之曰 笑:讥笑
作品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 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 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 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 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 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 把 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 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
1、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面描写——语言、行动 (2)鲜明对比——智叟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 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
2、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 有远大理想,不惧困难,有坚强的 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 于斗争,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毁 山之一毛
第23课《愚公移山 》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对比、衬托
17
5.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 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突出愚公的 高尚。 ②人物命名的颠倒,加重对比色调,同时增强讽刺效果。以愚公的大智大勇、 坚定执着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 ③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公”是 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 于“老头子”。
示例①: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②“愚公移山”相关的成语(至少三个)和故事。
成语:精卫填海、矢志不移、水滴石穿。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19
(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2015年福建莆田市)文言文阅读。
【甲】《愚公移山》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 “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 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 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 能决,事又寝④。
16
4.愚公和智叟分别是怎样的人?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 确认识的智者形象。他大智若愚,坚信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 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在移山的过程 中,他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令人可亲可 敬。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 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虽我之死 以君之力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副词, 将近)
一词多义
(连词,表递进,况且)
(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的)
(代词,表示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
(语气词)
古今异义
毛 古义: 草木(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列子》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 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 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 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严文井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 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 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 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经常采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 移山工具简陋: ✓ 移山路程遥远: ✓ 移山人力不足:
“叩石垦壤,箕畚运……”
“冬夏换季,始一反焉”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文中有两个人对愚公移山提出了质疑,是哪两个人 呢?
愚公妻子 善意提醒、关心移山Βιβλιοθήκη 智叟嘲讽鄙夷、奚落挖苦
思考:愚公是如何反驳智叟,让智叟哑口无言的 呢?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班固《汉书·元帝纪》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总结:
这篇寓言通过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多 角度塑造了主人公愚公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本文的 寓意,使寓言颇具讽刺意味,也增添了浪漫的神话 色彩。
今义: 毛发
诸 古义: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PPT-愚公移山PPT课文课件
(3)聚室.而谋.曰( 家;谋划、商量 ) (4)杂然相许.( 赞同 ) (5)且焉置.土石( 放置、安放 ) (6)固不可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 (7)何苦.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 (8)惧其不已.也( 停止 ) (9)始龀.( 换牙 ) (10)一厝.朔东( 放置、安放 ) (11)达于汉阴.(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
)
智叟.( sǒu )
雍.南( yōnɡ )
山北之塞.( sè )
孀.妻( shuānɡ ) 无穷匮.( kuì ) 陇.断( lǒnɡ )
仞.( rèn )
始龀.( chèn ) 一厝.( cuò ) 惩.( chénɡ )
2.重点词语
(1)惩.山北之塞( 苦于 ) (2)出入之迂.也( 曲折,绕远 )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 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 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 《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1.读准字音
箕.畚.( jī běn
答案:智叟的心理活动:愚公真是老糊涂了,已是年老体衰,竟然想把这么高大的两座山移走?这怎么可能做得到!真是自不量力啊。
战国前期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答案:①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将近 况且
(4)诚
帝感其诚 诚心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5)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
智叟.( sǒu )
雍.南( yōnɡ )
山北之塞.( sè )
孀.妻( shuānɡ ) 无穷匮.( kuì ) 陇.断( lǒnɡ )
仞.( rèn )
始龀.( chèn ) 一厝.( cuò ) 惩.( chénɡ )
2.重点词语
(1)惩.山北之塞( 苦于 ) (2)出入之迂.也( 曲折,绕远 )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 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 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 《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1.读准字音
箕.畚.( jī běn
答案:智叟的心理活动:愚公真是老糊涂了,已是年老体衰,竟然想把这么高大的两座山移走?这怎么可能做得到!真是自不量力啊。
战国前期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答案:①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将近 况且
(4)诚
帝感其诚 诚心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5)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课件(共73张)
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 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 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 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 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 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 的教育。
朗读欣赏
整体感知,正音正字。
给下列字注音: 仞(rèn) 塞(sè)迂( yū ) 遂( suì) 荷( hè) 汝(rǔ) 箕(jī) 畚(běn) 龀(chèn)叟(sǒu)匮( kuì) 冀(jì) 朔(shuò)曾(céng)雍( yōng) 孀(shuāng)惩( chéng)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 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
且:将近
面:向着 惩:苦于
之:的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你更 孙平天谈闻胆太木脊
感难 喔川
行屐背
叹
了
磨压
却
穿弯
愚公移山
《列子》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 坚强毅力,使学生受到启发,明白要克服 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 道理。 二、能顺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四、了解本课运用对比和衬托写法表现 人物的写作特点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 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 阴,无陇断焉。
操:持、拿。 已:停。
负:背。
厝:通“措”放置。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3.归纳总结寓意: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 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 坚持不懈地奋斗。
总结升华
14.愚公的精神是什么?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 、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不 管科技如何发达,效率如何重要,人类永远要 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永远需要必胜的信心和顽 强的意志。
4
词义归类:一词多义(之)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 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3.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他们”:跳往助之
词义归类:一词多义(而)
(1)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2)表顺承:聚室而谋 (3)表转折:而山不加增
5.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 细节?
(1)与智叟形成对比;(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 ;(3)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
6.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话 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品质?
态度:针锋相对,反唇相讥,用了顶真的修辞,体 现愚公移山的决心和信心
7.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 意读法)
对比。作用是:用愚公和智叟形成对比;用 山的高大、路途的遥远、山神的惧,天地的 感来衬托愚公。突出了他坚韧不拔、不畏艰 险、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了他改造自然的 顽强毅力和气魄。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
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 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 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 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 “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 可动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愚公
智叟
大智(若愚)
目光长远 ,发展 的眼光
大勇
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 雄心壮志
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鼠目寸光 冷漠逃避
愚公 对照 智叟
远大抱负 坚定信念
鼠目寸光 畏惧困难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 公的“愚”,命名加重了对照色调,增强了讽 刺, 的效果。
对照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 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你能说出句式特点吗?
1. 帝感其诚 2.甚矣, 汝之不惠
何苦而不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告之于帝 3.聚室而谋曰 杂然相许
一厝朔东
梳理文章脉络(合作理解)
提示:两山规模 移山原因 移山目的 倒土地
点 具体行动
讨论交流: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2.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句子,表达自己 要克服困难的决心。
例句:
对我来说,历史就是一座大山,我要发扬 愚公精神,永不言败,持之以恒,我相信 我一定能把它克服。
对我来说,
就是一座大山,我要发
扬愚公精神,
,
,我相
信我一定能把它
。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拓展延伸:“愚公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 持之以恒,永不言败,忠贞坚定的人格操 守,请举古今中外或文学作品中具有如此 人格魅力的一个人物,列出姓名及事例并 说说带给你的启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课件(共27张)
•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 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 必胜信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 山》课 件(共27 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 山》课 件(共27 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 山》课 件(共27 张)
•
1.过 去 , 通 常 只是 从艺术 家的立 场出发 ,将创 作看作 艺术家 审美经 验的结 晶过程 ,作品 完成就 意味着 创作完 成。而 从接受 美学的 角度来 看,这 一完成 并不说 明创作 已经终 结,它 只说明 创作的 第一阶 段告一 段落, 接下来 是读者 或观众 、听众 的再创 作。
•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 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
•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 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 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 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的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能移山的原因:虽孙我又生之子死;,子有又子有存子焉,;子子又又有生孙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智叟的讥笑: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的反驳理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出入之迂也, 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 险,
曲折, 绕远
集合 家
商量
尽、全 险峻的大山
出来进去都要绕远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
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 山》课 件(共27 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 山》课 件(共27 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 山》课 件(共27 张)
•
1.过 去 , 通 常 只是 从艺术 家的立 场出发 ,将创 作看作 艺术家 审美经 验的结 晶过程 ,作品 完成就 意味着 创作完 成。而 从接受 美学的 角度来 看,这 一完成 并不说 明创作 已经终 结,它 只说明 创作的 第一阶 段告一 段落, 接下来 是读者 或观众 、听众 的再创 作。
•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 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
•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 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 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 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的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能移山的原因:虽孙我又生之子死;,子有又子有存子焉,;子子又又有生孙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智叟的讥笑: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的反驳理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出入之迂也, 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 险,
曲折, 绕远
集合 家
商量
尽、全 险峻的大山
出来进去都要绕远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
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愚公移山
《山海经·北次三经》:“炎帝之 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 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yīn,堵塞)于东海。”
比较他们与本文的差异
三处差异
人数、外援、结局
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 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那我们继 续思考下去——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 ,究竟是因为他“子子孙孙无穷匮”,究 竟是因为“人数”呢,还是“外援”?
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积极奋斗全 面发展 持之以恒雄心壮志 愚公不“愚” 对比 智叟不“智”
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
人物形 象
愚公 ——愚而不愚、大智若愚、胸怀
大志、远见卓识、坚定信念、毅力 顽强。
智叟 ——智而不智、安于现状、鼠目
寸光﹑自作聪明、因循守旧、害怕 困难。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 作用?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 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 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男,始龀,跳往助之。”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 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 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 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 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 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想想愚公与智叟 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比较他们与本文的差异
三处差异
人数、外援、结局
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 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那我们继 续思考下去——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 ,究竟是因为他“子子孙孙无穷匮”,究 竟是因为“人数”呢,还是“外援”?
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积极奋斗全 面发展 持之以恒雄心壮志 愚公不“愚” 对比 智叟不“智”
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
人物形 象
愚公 ——愚而不愚、大智若愚、胸怀
大志、远见卓识、坚定信念、毅力 顽强。
智叟 ——智而不智、安于现状、鼠目
寸光﹑自作聪明、因循守旧、害怕 困难。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 作用?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 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 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男,始龀,跳往助之。”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 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 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 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 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 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想想愚公与智叟 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PPT课件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22002222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2)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学 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 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该学派用“道”来探 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庄子。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22002222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8)以君之力( 凭,凭借 ) (9)曾不能(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 (10)且焉置土石( 往哪里、在哪里 )( 放置、安放 ) (11)投诸渤海之尾( 相当于“之于” ) (12)荷担者( 肩负、扛 ) (13)叩石垦壤( 敲、打 ) (14)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 (15)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 (16)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
寓
克雷洛夫寓言》。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
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
言
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特点 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 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3.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
精神。(重点)
终于天帝被感动,命令夸娥 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作者简介
22002222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列子是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其学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等影响非常深远。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7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
教
愚
部 编
公版 八
移
年 级
山
语 文
上
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同时,理解对比、衬 托手法的运用。 2.学会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古人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 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 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 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 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走近作者
列子,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 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 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 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 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列子》即是在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 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 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 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 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 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商量
尽、全 险峻的大山
赞成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级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
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
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研读探究
“愚公精神”是什么?寓意是什么?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教
愚
部 编
公版 八
移
年 级
山
语 文
上
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同时,理解对比、衬 托手法的运用。 2.学会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古人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 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 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 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 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走近作者
列子,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 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 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 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 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列子》即是在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 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 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 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 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 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商量
尽、全 险峻的大山
赞成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级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
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
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研读探究
“愚公精神”是什么?寓意是什么?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要读出关切的语气。智叟嘲笑愚公自不量力,要读 出讥讽与嘲笑的语气。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愚公移山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
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纵横面积七百里,高几千丈(1
➢ 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赞扬了愚公的伟大抱负、坚毅精神。 ➢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
望。 ➢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
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结构梳理
愚公移山
移山过程 (开端)
提出移山主张 讨论运土方案 开始协力移山
移山之争 (发展)
智叟阻止移山 愚公初心不改
移山背景
任务三:分析人物言行,品读人物精神
相同点 都对“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提出了疑问
态度不同 愚公妻子支持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不同点
情感不同
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表现了她对愚 公的关心、担忧和对移山难题的解决办 法的疑虑;智叟的话语气尖锐,直接表 达了对愚公的质疑、轻视与讥讽(嘲笑)
任务三:分析人物言行,品读人物精神
任务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两山高大
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年老力衰,人员少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困难
工具简陋路途遥远
寒暑易节,一年始返
一年返家一次、艰苦
任务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 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 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 人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试着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 人物态度。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愚公移山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
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纵横面积七百里,高几千丈(1
➢ 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赞扬了愚公的伟大抱负、坚毅精神。 ➢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
望。 ➢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
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结构梳理
愚公移山
移山过程 (开端)
提出移山主张 讨论运土方案 开始协力移山
移山之争 (发展)
智叟阻止移山 愚公初心不改
移山背景
任务三:分析人物言行,品读人物精神
相同点 都对“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提出了疑问
态度不同 愚公妻子支持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不同点
情感不同
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表现了她对愚 公的关心、担忧和对移山难题的解决办 法的疑虑;智叟的话语气尖锐,直接表 达了对愚公的质疑、轻视与讥讽(嘲笑)
任务三:分析人物言行,品读人物精神
任务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两山高大
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年老力衰,人员少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困难
工具简陋路途遥远
寒暑易节,一年始返
一年返家一次、艰苦
任务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 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 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 人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试着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 人物态度。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6张ppt)
2、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 难重重。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 文章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
如 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兼词,相当于“之于”,“之”代指“土块”、“于”译为“到” 杂 曰:“ 投诸 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众人纷纷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负、扛
遂 率 子孙 荷担者 三夫,
叩石垦壤,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
遗孤,孤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
换
通假字,同“返”
始 龀, 跳 往 助 之。 寒暑易节, 始一反 焉。
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纷纷
达 于汉 阴, 可 乎?”
杂然 相 许。
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凭借
用在否定词“不”前,加强 否定语气。“连....都.....”
其 妻 献 疑 曰:“以 君 之力, 曾 不能 损 魁父 之丘,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
“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①语言描写 ②对比手法
家 子孙:“杂然相许”。 人 妻子:献疑曰:“……且焉置土石?”
最新统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精品教学课件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遗男孩热情帮助
对比 对比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拓展延伸
1、请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 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
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
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
何愁,担心什么
第三段:愚公驳斥智叟
停止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他,代愚公 这件事
代愚公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 子负同“二措”,放置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3.4段翻译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 !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 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 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 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 滴水穿石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 穿”。
• 绳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 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 铁杵磨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拓展延伸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课件
再读探究
26
3.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 的塑造起着怎样的作用?试分析。
【答案】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 公形象的塑造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 决心、信心、恒心。
2022/7/21
课堂小结
27
本文通过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 后感动天帝移走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 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2022/7/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读感知
14
原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注释: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龀:换牙。
易:变换。
始:才。
反:返回,现在写作“返”。
2022/7/21
初读感知
15
译文: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孤,才七八岁,蹦
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022/7/21
初读感知
23
译文: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
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 一座放置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 水的南岸,再没有高大的山了。
2022/7/21
再读探究
24
1.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答案】(l)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 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拿蛇的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挖下
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整体感知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1.在翻译课文时,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惩山北之塞。
苦于大山北面的阻塞。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 上。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 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 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 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 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品味赏析
1.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分析《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境遇。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以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反衬愚公精神和行为的可贵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 (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山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谋移山—愚公 之妻献疑—遗男助之—智叟笑止—愚公驳斥—山神害怕告 知帝—帝感其诚移山 全文篇幅虽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
提出疑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安放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疏通文意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 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成。愚公 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 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本文以神话结尾, 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 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 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 民的美好愿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 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 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疏通文意
面积
形容极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
黄河北岸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山的高 度极高,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疏通文意
将近 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
阻塞
曲折,绕远 商量
你们
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赠品可以删除
课 外 古 诗 词 诵 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一 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后移家隐居鄂渚。其诗以写山水田园 为主,语言洗练自然,意境清迥,艺 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代表 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概述故事情节。 (重点)
2.分析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领 悟其思想意义。(重点)
3.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走近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 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 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 和神话传说。
疏通文意 持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
背
通“措”,放置
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垄”,高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地焉。
疏通文意 译文: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 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 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 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 没有山冈阻隔了。
疏通文意 译文: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 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 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 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 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 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5)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6)其如土石何? 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述故事情节。
背景: 设伏 (方七百里,高万仞。) 开端: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发展: 行动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高潮: 决心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结尾: 成功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主旨: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板书设计
妻——献疑 遗男—助之
愚公—眼光长远—不愚
对比
智叟—鼠目寸光—不智
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小练笔 你熟悉的古代神话、寓言故事中,有哪些与《愚公移山》 所歌颂的精神相近?请写出故事题目,并简要复述故事 情节。
歌曲欣赏
• 请体会
1.《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2.用心感悟愚公精神的不朽力量!
思想探究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愚公精神有哪些。 大智大勇、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 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色
疏通文意
相当于“之于” 古代传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簸箕,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交换
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通“返”
始一反焉。
疏通文意 译文: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 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 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 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 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 一次。
2)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
3)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的观点正确。
4)试在文中找出两处运用反衬手法的情节,并分析其作用。 一是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开头极写两山之宏伟, 是为后来写愚公的决心移山做引子。 二是写操蛇之神的惧怕反衬愚公的矢志不移,更好地反 衬其精神的伟大。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 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 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 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品味赏析
有人评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 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品味赏析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首联。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 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 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 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基础。
送友人
李白
品味赏析
《送友人》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 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 旁,不在城内繁华处。“桥”是架在水面之上的交通设施, 本是人来往之处,一“断”字,说明是废桥,荒僻冷落。
“无主”,点出是野梅,无人培育,无人理会,无人欣赏, 孑然一身,孤苦无依。“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既是 景语又是情语,既表明了梅花的处境,也寄寓了作者自身的 孤独处境。
疏通文意
老头
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长叹
通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穷尽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通“无”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形象探究 1)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年龄大:年且九十; 目标大: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安置土石的困难;运输的路途遥远;工具简陋等。
2)在诸多困难面前,愚公的表现如何? 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毕力平险。
3)刻画了愚公怎样的形象? 不怕困难、大无畏、认定目标敢于挑战。
2.写法探究
1)文章刻画智叟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与愚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突出所颂扬的愚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