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建文化初探

合集下载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初探作者:李睿聪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3期摘要:云南省内的白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省境内的洱海地区,并且成立了以白族为主要民族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建筑艺术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模式和艺术风格,不得不说是一块瑰宝。

关键词: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一、白族的由来经过考古学家考证,结合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云南境内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和活动。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境内出现了羌氐、百越、三苗、百濮四个较大的民族群体。

在西南地区活动的主要是百濮即孟高棉的民族群体,其中也就包含着我们现在所说的白族先民,这个时期的白族先民主要集中活动于滇池和洱海地区。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迁徙游牧于中国西北部高原地区的羌氐部落,游牧是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他们曾不断的流动于中原和西南地区之间。

后来有一部分则南迁进入云南,分布在今大理州、楚雄州和滇池周围一带。

到了秦汉时期,僰族逐渐从羌氐中分化出来。

僰族是滇国的主体民族,与其他被统治民族杂居在一起,与其他民族部落不同的是,僰族主要分布在平坝地区而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山区。

到元朝时期,僰人改写为白人,随着农业的发展,僰人的饲养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僰人与内地汉族之间的商业交换,为后来僰族与汉族人口的结合打下了基础。

汉晋时期迁入“西南夷”中的汉族人口与僰族人口的共同杂居、相互融合形成了“白蛮”,“白蛮”是南诏统治区域内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民族,所以“白蛮”文化也就成为了成为了南诏时期最为突出的“文化”代表。

元朝时期的白族,是由秦、汉以来的僰族发展演化形成的。

白族是当时云南省境内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的一个民族,白族的绝大部分人口在坝区耕种水田,生产技术和水平与内地的汉族接近。

自汉、晋以来,白族便不断吸收汉族文化而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起来,到了元朝白族的生活习俗虽然仍有明显区别但是已进一步接近。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是云南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

白族的民居建筑,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生活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认识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白族民居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兴义等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以大理白族为主的建筑风格。

白族的民居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整体结构简单而稳固。

白族民居建筑采用的是悬空式民居建筑模式,即将民居建在一定高度的地面上,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悬浮之感。

这种悬空式建筑的设计,既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又能够有效解决地面积水等问题,使得建筑更加舒适和安全。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建筑的营建工法主要包括选材、施工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方面。

首先是选材,白族民居建筑大部分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

木材具有保温、隔热、环保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中。

白族人民根据当地的木材资源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木材进行建造。

他们通常选择松木、柏木等耐用性较强的木材,这些木材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和耐用性,能够有效延长民居的使用寿命。

其次是施工技术,白族民居建筑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和插接结构相结合的工法。

榫卯结构是指将两块材料通过榫和卯的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插接结构是指通过将不同的木材插入到另一块木材中,使得两块木材之间形成紧密的连接。

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提高建筑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白族人民善于利用这些施工技术,使得他们的民居建筑结构稳定、耐用。

最后是装饰工艺,白族民居建筑尤为注重装饰和细节处理。

白族人民常常在民居建筑的外墙、窗户和门等部位进行精心的装饰,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和具有艺术感。

他们采用的装饰工艺主要包括雕刻、彩绘和壁画等。

雕刻是指用刻刀在木材上进行雕刻,通常雕刻一些花纹和图案,使得建筑更加美观。

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研究

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研究

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研究朱争光*(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650302)摘要白族民居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白族文化的载体,近代传统白族民居采用木结构,在吸收中原传统木结构建造技术的同时,发展出了适合自己的建造特色㊂传统白族民居的建造过程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㊂笔者通过对白族民居的建造过程分析,发现建造中出现的待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修正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建筑健康发展㊂关键词白族民居木结构建造中图分类号:T U2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872(2023)09 0193 03白族农村建房,大都是传统的营造方式,管理较松散,过程中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㊂相对中原官式大木建,结合自身环境白族民居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没有使用勾头搭掌榫和合柱做法等㊂研究白族民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㊂1白族民居的发展白族民居在借鉴中原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更注重与本地传统想结合,形成自己独有的建筑文化㊂经过不断的积淀继而形成了大家现在经常看到的三坊一照壁㊁四坊五天井㊁一颗印㊁六合同春等㊂[1]由于图1二肩蹬榫大理地震多发,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相对于中原建筑,白族民居各层构件之间大量使用了销子相稳固,二肩蹬榫更是普遍使用㊂二肩蹬榫如图1所示㊂2白族传统木结构民居的建造过程与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有很大的不同,白族传统民居的建造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掌墨师(大师傅)带着七八个木匠师傅,在现场建造的形式㊂建造过程漫长,首先是地基处理,传统的处理方式是采用三面条形毛石基础,垒完毛石基础,会在毛石基础上方用大理非常常见的石头垒大概0.6m的墙基,然后在石头的墙基上夯土形成土墙㊂室内的地面需要人工平整,不允许立即在现埋土上施工,现在一般是用混凝土浇筑㊂待混凝土强度达到后,会把预先已经生产好的构件摆放在预建房旁边的堆料房,然后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㊂待基础和墙基处理好后,施工人员将这些制作好的构件运到场地内,根据预先做好的标注,大师傅在现场指挥木匠师傅,根据搭建顺序,利用榫卯搭接,拼成一榀框架㊂重复操作完成房屋所有框架的组装,按顺序放在房子地面或者靠在预先建造好的墙基上等待竖立㊂竖立屋架,首先用绳子绑在木架上,然后在大师傅的号令下,集体用力把木架拉起来,并扣在预先设定好的位置上㊂这个过程不仅是大家团结工作的过程,更是给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增加村民之间的感情㊂接下来进行榀架之间的连接,工匠们利用木棍将搭好的榀架固定起来,两边用绳子拴上,交给帮忙的师傅,两边的师傅集体用力,并保持平衡,让榀架可以稳稳地竖立在原地㊂吊装开始,人工和吊车协同工作,在下降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在下方引导榀架的方向,将其精准地放置在地角对应的地方,利用榫卯结构,将其扣紧,完成㊃391㊃(建筑科技)2023年09月*基金项目:2022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典型民居数字建造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2J1418)㊂作者简介:朱争光(1990-),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㊁土木工程㊂一榀框架的吊装与定位,吊车放下框架去吊下一榀框架,拉绳的师傅则继续拉着框架,保证框架的竖立与定位㊂在两榀框架吊装好后工匠们开始安装纵向构件,木匠师傅在完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爬上榀架,地面的师傅把要用到的梁等构件交给上面的师傅,在榀架上面的木匠师傅会合力把构件安装在相应的位置,安装完成后两榀框架就连接成一个整体,遇到偏差过大的情况,木工师傅就用凿子㊁锤子等工具现场进行调整㊂重复相同的操作完成余下几榀框架的连接,原本散乱的构件与框架,逐渐组装成房屋的受力体系㊂房屋架构搭好后,就到了白族民居建造中最重要的上梁,上梁有一套复杂而庄重的仪式㊂上梁不仅是为了建筑的结构安全,更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㊂上梁仪式上会有司仪按照流程说一些吉利的话,祝福房屋主人,也让师傅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休息㊂粗放的建造过程很容易产生误差,这时候掌墨师就会现场进行修改调整,如果这时候业主对房屋位置产生变更的想法,大师傅会把所有的施工人员集中起来,抬起房屋构件,进行逐步的移动,确保房屋按照预想的构造顺利进行搭建㊂主体木框架搭接完成,接着进行维护与装饰结构的施工㊂传统白族民居墙体一般底部为石头㊁上部为土质墙体㊂大理地区相对中原,防震要求更高,经过几次地震的经验总结,白族人发现夯土墙拥有更好的抗震性能㊂并且两者比较夯土墙因为墙体更为密实,保温隔热功能更为优秀,大理地区昼夜温差大,所以夯土墙更适合白族人㊂然而土坯墙可以直接像砌砖一样施工,施工方法简单,施工速度快,在许多民居内墙和结构等级较低的房屋外墙可见采用,还有在一些夯土不方便的部位也可采用㊂白族民居的墙体受地区影响,也存在一些差异㊂比如大理一些白族民居常常把转角处的墙体部分用石块替换,而沙溪的处理方式更为简单,只是把墙体转角做出弧度㊂夯土墙体的施工还是使用传统的方法,固定夹板,倒入生土,对于富裕人家还会在里面加入植物纤维,增加墙体的连接性,有点像钢筋混凝土中加入钢筋的作用㊂接着进行屋面瓦工程,白族传统屋面属于筒板瓦屋面,在外型要求和构件构成与安装上有较高的技术含量㊂布瓦之前需要安装椽子,椽子间距需要根据瓦片的尺寸确定,做到节约与防水㊂椽子安装完后,开始瓦的布置,并用粘结材料进行粘结㊂瓦片的叠加一般以被压1/3,压其他1/3,单片1/3的规则布置㊂在瓦片的施工过程中,师傅会敲击瓦片听瓦片的声音,经验丰富的瓦匠可以准确的听出瓦片的问题,并对瓦片表面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瓦片进行标记淘汰㊂3建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民居的建造需要大量的人手,除了木工师傅,还要依靠业主的亲戚朋友和周围的乡亲㊂造成施工成员无论是自身技术与综合素质还是沟通方法上都会存在大量问题㊂施工人员对尺寸误差把握程度不同造成偏差累计,出现构建位置不对;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等级关系,造成多头领导,每个人坚持自己观点形成无效沟通;施工人员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高空作业,安全隐患严重㊂由于农村建房业主的目的性不像商品房一样有确定的图纸,只靠业主的描述,而业主也会对房屋功能和建造提出修改,对于木材的定位于加工无法做到百分百精准,木匠会在施工过程中对木材进行加工,所以经常会遇到建造过程中随时修改的情况㊂4对策分析运用建筑信息技术让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三维模型,让每个参与的施工人员清晰的看懂自己的工作㊂大部分施工人员没有接受专业教育,专业技术水平不够,看不懂图纸,对业主和大师傅的语言沟通不能很好的理解㊂建筑信息技术的引入,让每个施工人员在施工开始前就能看清建筑建设完成的样子,指导施工人员施工㊂对于建筑细部构造,施工人员可以在模型中详细查看,防止建筑施工出现差错,防止造成经济损失与安全问题㊂有利于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的积累,对后面的民居建造起到指导作用,并推进白族民居整体技术的进步与推广㊂实现白族民居更好的传承㊂建筑信息模型的制作需要对村民来说是一个难点㊂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㊂形成模块化与典型模型,显得尤为重要㊂经过查阅大量文献㊁书籍与现场勘察,最终形成白族民居第典型模型,与简易图纸㊂一榀框架模型立面如图2所示㊂采用敏捷管理,积极应对变化㊂所谓的敏捷,就是迅速地应对㊁适应甚至引领变化㊂[2]在传统的管理中,甲方只参与项目的开始与结束,在敏捷管理中,甲㊃491㊃(建筑科技)2023年09月图2 一榀框架模型立面方参与项目的每一个过程㊂农村白族民居的建造没有合同约束,绝大多数是村民互助组成的组织,对于白族民居建造这个没有标准流程的项目,人员和材料标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会随时发生变化,传统的管理面临巨大的困难,敏捷管理以它灵活多变的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㊂房屋主人作为产品负责人,大师傅作为管理者,施工人员作为成员,形成完整的团队㊂大师傅是团队里面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团队的管理与技术指导,成员一般为房屋主人的邻居与关系较好的亲朋,之间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任务的安排与实施更能体现承诺㊁专注㊁开放㊁尊重㊁勇气㊂在外部保障措施匮乏的情况下,每个人可以朝着相同的目标奋进,大家更愿意在这种氛围中沟通与解决问题㊂对白族民居建造这个工作,运用敏捷管理进行S c r u m 模型构建,在建造前业主找到大师傅,对建筑的布局,功能进行讨论㊂大师傅根据业主的表述,提供修建的建议,最终业主确定建造规格与建造内容㊂建造过程中,大师傅对一周的冲刺工作进行确定,每天早晨所有施工人员会聚在一起吃早点,并对昨天的工作总结,对今天的工作进行安排,多方联动下形成工作循环,一个周期结束,业主和大师傅召集施工人员对施工中的技术问题进行讲解,失败的地方进行抛弃,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延续㊂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排和出现的人员沟通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增强协作效率㊂白族民居建造的S c r u m 模型如图3所示㊂施工人员穿戴安全衣㊁安全帽,系安全绳,增加安全防范措施㊂[3]白族传统民居建造一般为两层木结构图3 白族民居建造管理S c r u m 模型建筑,传统的安全带在白族民居建造过程中会存在诸多不便,需在房屋顶部设置安全绳,安全带连接线需加长,两端自由分开可前后挂,活动连接于安全绳上,施工人员既可以灵活的移动㊂5总结白族民居和中原传统木结构建筑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㊂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冲击下,传统民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仅是造价的问题,还有生活便利性的问题㊂传统建筑需要传承,但应该在满足人民需求的情况下传承,否则即使政策的促进带来一时的繁盛,当政策红利消失,传统民居将再次面临窘境㊂这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必须改革完善传统民居的功能性,提高建造效率,完善建造措施㊂在农村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中运用敏捷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管理质量,降低安全风险,加快施工的进度,实现项目利益㊂[4]B I M 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这将有利于传统白族民居建造技术经验总结与传承㊂参考文献[1]杨荣彬,杨大禹.当代白族居家庭院装饰艺术探析[J ].华中建筑,2019,37(4):109-112.[2]汪小金.项目管理:从预测型到敏捷型[J ].项目管理评论,2016(1):36-39+5.[3]龙泽泓.建筑业高处坠落事故风险分析与防控措施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4]莉莉安娜㊃布赫季科,汪小金,王爱萍.在敏捷项目中使用W B S [J ].项目管理评论,2016(5):60-63.㊃591㊃ (建筑科技)2023年09月。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浅析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浅析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主要包括房屋整体布局、建筑材料和墙体结构等方面。

首先,大理白族民居的整体布局通常采用四合院的形式,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物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中庭。

这种布局不仅能够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还能够提供一定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其次,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石材。

木材被用于构造房屋的主体结构,包括柱子、梁和屋顶等部位。

木材的使用使得建筑物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石材则用于墙体的建造,它不仅能够提供稳固的支撑和保护,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灾等危险。

在墙体结构方面,大理白族民居建筑采用了石砌墙和夯土墙的结合方式。

石砌墙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底部,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坚固性。

夯土墙则用于建筑物的上部,它可以有效地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使得房屋更加舒适。

此外,墙体还采用了斗拱、檐口和木雕等装饰元素,增加了建筑物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构造主要包括屋顶结构、柱子和梁等部位。

首先,大理白族民居的屋顶通常采用抬檐式结构,即檐口逐级抬升,并用彩绘木雕进行装饰。

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层次感,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排水性能,防止雨水积聚。

其次,柱子和梁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重要构造部分。

柱子通常采用圆柱形状,由一段一段的木材组成,通过榫卯连接而成。

柱子的底部通常使用石料进行加固,以增加其稳定性。

梁则位于柱子之上,用于支撑屋顶的重量。

它通常由榫卯连接而成,能够有效地传递荷载,使得整个建筑物更加稳固。

综上所述,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方式独具特色,体现了白族文化和建筑技术的独特魅力。

它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材料,采用四合院的整体布局,通过石砌墙和夯土墙的结合方式构筑墙体,以及采用抬檐式屋顶和榫卯连接的柱子和梁等。

这些特点使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不仅在实用性和功能性上具有优势,还在美观性和艺术性上独树一帜。

大理白族民居赏析

大理白族民居赏析

四合五天井
院 落 一 角
• “四合五天井”也是白族民居的常见形式。 “四合五天井”是主房、对厅、两边厢房 围成四合大院。除大院外,四角筑有四个 小院,组成大小五个天井。大户人家的住 房一般都是这种形式。
• 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北京四合院 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 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依 山傍水。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 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 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 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格子门、横披、板裾、 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 雕最为显眼。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 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杉等名贵 木材,一般雕上金鸡宝贵、喜上眉梢、麒 麟呈现祥等民间吉祥图案,多为透雕或圆 雕。其中又以剑川木雕最为有名。


• 大理环境优美,植物种类繁多,村民常在 村头和院落中种植树木。白族人根据风水 理念,民居都离不开植物,这既提供了健 康的居住环境,又形成了一个有浓郁白族 地域特色的景观。
一房两耳或两房一耳
普通农户的住房多为“一房两耳”或“两房 一耳”式。 “一房两耳”即是一幢三开间的 瓦房加两头两个耳房。 “两房一耳”式,互 相垂直的两幢瓦房,交叉处有一较小的耳房。
三方一照壁
• “三方一照壁”是白族民居的传统布局, “三方”是指一幢坐西朝东的正房加上两 侧的两幢配楼,共三幢房子; 一照壁就是指正房正 对面的一堵墙壁,四 部分共同围成了一个 正方形的院落。
民居因为地域性和习俗性不 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 形成一种民居建筑文化。这 种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历 史、宗教、风俗、地理,而 且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 特征。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是 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建 筑瑰宝,其造型独特、格调素 雅、装饰精美,功能性和艺术 性高度统一,具有独特的文化 内涵、审美韵味和研究价值。

大理喜洲村白族民居研究

大理喜洲村白族民居研究

结论
结论
大理喜洲村白族民居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建筑样式,既体现了白 族人民的传统技艺,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底蕴。其精美的装饰工艺、合理的功 能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特点,使得白族民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 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需求增加,白族民居将得 到更多的和研究,其未来发展和保护利用前景值得期待。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云南省大理市喜洲幼儿园位于白族聚居的地区,白族文化作为当地的特色文 化,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云南省大理市喜洲幼儿园在教育过 程中如何传承白族文化,以及传承白族文化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针对云南省大理市喜洲幼儿园教育传承白族文化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集中 在文化传承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等方面。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和问 卷调查为主,研究结果揭示了云南省大理市喜洲幼儿园在教育传承白族文化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教育方 法单一等。
1、与附近其他民族建筑的比较
与附近其他民族的建筑相比,白族民居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与苗族、 侗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相比,白族民居采用了更为灵活的建筑空间布局,注重 功能划分和实用性。另外,白族民居在装饰工艺方面也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如 木雕、石雕等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性。
2、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3、生态环境与防火特点
3、生态环境与防火特点
大理喜洲村地处洱海之滨,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因此,白族民居 周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在防火方面,白族民居采用了“以水克火”的理念, 多数民居靠近水源,以便于灭火。同时,建筑材料也多采用不易燃的土坯和青瓦, 有效降低了火灾风险。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艺术浅析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艺术浅析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艺术浅析大理白族自治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受西南季风影响不同,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

由于常年吹西南风和西风,因此房屋多背风而建,取向朝东。

在白族聚居的地方,以村落为基本单位。

白族人民受大理高山绿水的生态环境的陶冶,因此在选择村址和民居的构建中,形成了因借自然、契合山水的基本原则,村落依山傍水、山林茂盛。

因风水的需要,常在村落周围种树形成风水林,特别是在村口种植风水树。

大理地区植被丰富,动物资源可观,白族人民有着明确生态意识,及对水源和山林的保护行为,因此民居的形成是与其地理环境、地势地貌、环境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相关的。

一、白族民居建筑的形式分析白族民居建筑在历史的发展中长期受传统的汉文化的影响,民居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白族传统文化及其当地自然条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白族民居形成了特有的,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1、平面布局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诗意栖居》第一卷中对白族民居布局是这样阐述的: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房屋建于基地周围,院落围于其中,多数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南北轴线深入,大门开在东北角上。

正房多数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并比其他的房屋高些,与两边厢房,对面的照壁(四合五天井则为对厅)围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这种四合院的布局,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文化意愿和实际需求逐渐变化、发展形成的。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类型有独坊布局、两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

这些布局虽构成形式不同,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平面布局,都有着其适应自然环境的相同组织原则。

这些组织原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理白族民居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的影响。

白族民居在平面布局上,"院落围于其中",中间必然会有一个方正的大天井,外围以房屋、墙垣环绕,形成以天井为中心的具有明确中轴线的对称布局。

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章

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章

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章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山水风光的融合,成为了大理地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白族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白族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建筑形式多样,包括独特的斜顶三坡式、四合五天井的组合式等。

在建筑设计和装饰方面,白族民居更是独具一格,以其纯朴、雅致的风格使得白族民居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时,白族民居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建筑风格和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形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白族民居建筑的材料选用多取材于当地的木材,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稳固、工艺精湛。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主要结构由梁、柱、茑、楼和榫卯构成,其中的榫卯结构尤为精妙,采用的多为天然木材,这些木材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完好,足以见得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建筑工艺都非常高超。

在整体外观上,白族民居建筑的斜顶三坡式和四合五天井的组合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外观造型多取材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融合了飞檐、雉尾墙、边柱、大转角等建筑构件,在结构上大多采用悬挑、跨度和木榫等结构形式,显得精致而别致。

除了结构和外观设计上的特色外,白族民居建筑的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门窗、翘角和檐口等处常常会雕刻有蟠龙、金凤、仙鹤、花草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平安。

其装饰吸取了唐、宋、明、清各代建筑的精华,同时还融入了佛教、道教和白族传统文化的元素,从而使得白族民居建筑更加丰富多彩。

白族民居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

在大理地区的山水间,白族民居建筑仿佛天然长在山间,浑然一体。

尤其是在古城大理周围,大大小小的白族民居点缀在碧水蓝天之间,与苍山雪峰相映成趣,构成了美丽的风景画卷。

白族民居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他们信奉白石之神、呼唤山神水神,他们的建筑设计、装饰都与这些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首先,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形式呈现出浓郁的白族特色。

白族民居一般为木构正房和土坯墙瓦房两种类型。

木构正房多为两层或三层,底层为商铺,上层为居住空间;土坯墙瓦房多为一层或两层,房屋朝南,采用土坯夯筑而成。

这种形式反映了白族人民居住的实际需要。

另外,白族民居建筑还融入了大理地区的地理特点,用瓦板或彩色窗棂修饰房屋周边,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其次,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在材料选择上体现了白族文化的精髓。

传统的白族民居以木材和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材代表了白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石料代表了大地的坚韧和耐久。

白族民居还采用了红色的坯壁和花窗,表达了白族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此外,使用了当地特色的葫芦瓦和山石脊脚等元素,增添了建筑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再次,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还反映在宗教信仰上。

白族人民信奉白教和佛教,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灵保护,因此在建筑中加入了神龛和神像,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白族民居建筑中的龙凤画和白族人物雕刻等元素,也是对于白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的肯定。

最后,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还承载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白族人民以家庭为单位居住,房屋布局一般为四合院形式,中间是天井和小花园,周围是房间和厅堂。

这种布局符合白族人民的家庭观念,强调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家族的团结。

此外,白族民居建筑还常常设置一个石板作为门阶,代表家庭的尊严和荣耀。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丰富多样,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关系。

这种建筑风格既符合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又体现了白族人民的独特文化特征。

它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通过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白族文化,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大理白族传统建筑文脉探析

大理白族传统建筑文脉探析

大理地 区至今 保存 的 白族 民居 形式 大致 可分 为 四种类 型: 干栏式 、 井干式 、 土库房和 “ 汉式” 白族 民居 。前三种 民居是 大理地 区白族 民居 的本土形式 , 具有独特 的历 史性 、 民族性与
2 大 理 白族 建 筑 文 脉 的 隐性 特 征
隐性 形态指的是对 聚落的形 成与发展 有着潜在 的深刻影 响的因素 , 例如政治 、 经济 、 文化 、 历史以及社会习俗 、 心理行 为 等。
21 入 人 心 的 等 级 观念 .深
地域性 。土库房作为是 白族地区出现较早的建筑 , 适合农耕生
活的独立外 向型 民居形式 。整个形体看起来 十分厚重 , 围合严 密。“ 汉式”合院民居系列是 中原汉文化与 大理本土文化相结 合、 演化再创造的产物 , 白族民居 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 1. . 2亲木 恋土 的建筑技术 2
__一 __
关键词 : ; 文脉 建筑形制 ; 共融; 续发展 可持
中图分类号 :U一 9 . T 0 8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7 5 (0 )2 0 1 — 2 1 0 — 3 92 1 0 — 0 0 2 4
1 ..灵 活多变 的建筑技术 .22 2 白族传统民居在当地白族 人民的建造经验积累 中,将各 种 自然资源巧妙 的运用 。 利用不同特质 的材料来增加建筑的艺 术表现力 , 充分展现当地建筑 的特 色。喜州 的承重构架 以梁柱 结构为主 , 穿斗式和抬梁式是运用最广泛 的两种形式 。山墙上
响。
白族 民居空间组织关系 ,体现出家中的身份地位 的尊卑
想 内涵 。
平洋季风气候以及地形地貌 的影 响而造成 :①全年温差小 , 日 温差大 ; 雨量充沛而分布不均 ; ② ③气温 的垂直变化 明显 ; ④风 大; ⑤地震 活动频繁而且烈度高。 在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 , 白族人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 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

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 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 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只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 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据《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记载:“苍山坡上, 凡经古人居住之地, 必有阶梯式平台, 台之边周, 自数里以外或高山顶遥望之, 极为清楚, 至近处反不易识别⋯.。

”①这种以天然坑壁为墙, 以坑为居室, 上搭一简陋草棚以避风雨的半穴居, 是大理古代先民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所萌发的建筑营造活动。

商代, 大理地区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 但仍属于原始社会建筑文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剑川海门口遗址( 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 发现有大量竖立的木桩,“很明显是干栏式建筑的底架”。

②文字记载也证实了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山有毒草及蝮蛇, 人并楼居, 登梯而上, 号为干阑。

”③从考古发掘中还证明了一点, 这种“干栏”式房屋已采用榫铆联接组合, 这无疑是建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大进步。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 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

“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 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 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 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 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

平面形状方正规矩, 主次分明, 因此既不失中原文化“中正无邪、尊者居中”的“礼”制思想, 又较汉式住宅布局灵活, 适应性强,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地区白族作为中国第三大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白族民居建筑是白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就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进行探讨。

云南地区是白族的主要分布区域,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于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材料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

云南地处西南山地区,山区地势较为险峻,气候湿热,多雨多雾。

白族民居选择在山坡上或河谷旁建造,以便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以多层建筑为主,通常为三层或四层。

一层用作谷仓和畜栏,二层为厨房和起居室,三层及以上则为卧室和储藏室。

白族民居的建筑结构和布局非常独特,通常由木框架结构和土木砖墙构成。

屋顶由木质构件和石板覆盖,以保护居民免受雨水和阳光的侵扰。

白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木材、土坯、石头和竹子。

白族人民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他们注重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他们也注重利用当地的资源,提高建筑材料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白族人民在建造民居时,注重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他们有丰富的木工技术,能够通过精确的测量和拼接将木材制作成各种构件。

他们还掌握了一些土木砖墙的建造技巧,能够将土坯制作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砖块,以适应不同墙体的需求。

白族人民在建造民居时,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他们常常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栱结构,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在建筑过程中,他们还注重空间的分隔和功能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居民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白族民居的营建工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许多白族人民选择离开农村定居于城市,导致许多传统的白族民居被废弃。

现代化的建筑技术为白族民居的建筑与材料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有的白族人民开始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在传统的建筑形式中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白族民居的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白族建筑特色

白族建筑特色

白族建筑特色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白族建筑的特色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材料白族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和石头作为主要材料。

这些天然材料给白族建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质感和风格。

木材被用于建造房屋的骨架和梁柱,石头则被用来砌筑墙体和地面。

这些材料既具有强大的抗压性,又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有着更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二、建筑形式白族建筑以“三坡一堆四合院”为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特色。

三坡屋顶是白族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即屋顶两侧呈斜坡,中间呈弧形,兼具美观和排水的功能。

一堆是指建筑物前的院落,可以用来种植花草树木,也可以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合院则是由四幢建筑围合而成的中庭式建筑群,常用于家庭住宅或者公共场所。

三、装饰元素白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丰富多样的装饰元素。

白族人民善于用彩绘、雕刻和刺绣等技艺将建筑装饰的图案、花纹和文字融入建筑中。

这些装饰元素既美化了建筑的外观,也传递着白族人民的文化和信仰。

比如,他们常常使用象征吉祥和幸福的图案和颜色来装饰建筑,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四、民居布局白族传统建筑的布局通常采用分户式或者对角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建造。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居住空间,并且与其他家庭保持一定的距离,增加了私密性和亲密性。

民居的布局通常是围合式的,建筑围合成一个中心庭院,起到隔绝外界噪音和保护隐私的作用。

庭院被用来种植花草树木,形成自然的环境氛围。

五、文化传承白族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表达,更是白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建筑的设计和装饰,白族人民将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传递给后代。

他们注重家庭和睦、和谐相处,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这些都体现在建筑的细节中。

白族建筑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象征。

总结白族建筑以其独特的材料、形式、装饰元素和布局,展现了白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大理喜州古镇白族民居调研报告

大理喜州古镇白族民居调研报告
和回族。早在隋唐时期,白族居民就在这一带建造著名的城市——大 理城,
• • 白族民居、整齐、大方,白墙青瓦跃人眼目,民居建筑大量运用石头。
石材不仅用于墙基、墙角,也用于门头窗头的横梁。墙面全用石灰粉 刷,洁白光亮,山墙屋角以图案装饰,典雅大方。位于苍山脚下的喜 洲镇距大理古城20公里,约半小时。
大理白族民居布局
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组合成两进院落的 六合同春,由此上二楼
• 二楼有一个严家的祭祖堂 • 还有一严家历史展览馆
严家祭祖堂
严加历史展览馆
当年的家具
围栏栏杆式样
门窗的雕花
严家新院除了三坊一照壁和四合 五天井以外,在二楼还有一个 小院落,它是眼老先生为他女 儿建的阁楼,这个阁楼只有上 到二楼才可以发现
一· 喜州简介
• 大理市喜洲镇是洱海边的一个古镇,苍山万花溪清澈的溪水从苍山脚 下一直流淌向喜洲。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保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被 称为“滇西的一颗明珠〞。这里的白族居民的质朴文化,独树一帜的 街道民居格局,和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无不展现喜洲的迷人风采, 四时游人不绝。
• • 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白族主要聚居地,杂居着少数汉族
通往阁楼的廊道
廊道雕花
小阁楼
阁楼的院落
阁楼廊道的天花板
门框的雕花
墙壁上的装饰
园中人工池
大理白族三道茶
“三方一照壁〞布局图
一 · 三坊一照壁
二 · 四合五天井Fra bibliotek六合同春
• 六合同春是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结 合,
严家大院正门门楼
• 装饰性的门楼也是白族民居建筑的重要特 点。采取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以泥塑、 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 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主体图案,玲珑剔透, 稳重大方。

中国传统民居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家,而其中的少数民族更是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白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民居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民居白族民居为例,介绍其建筑特色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整体布局合理,建筑材料丰富多样,装饰精美独特,充满着民族文化元素。

首先,白族民居的整体布局合理,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划分和功能的布置。

一般来说,白族民居由多个独立的建筑组成,包括正厅、侧厅、厨房、卧房等等。

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用途,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建筑群整体呈四合院的形式,院子中常种植树木和花草,形成独特的庭院景观。

其次,白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白族民居采用的建筑材料也不尽相同。

在山区地区,常使用的建筑材料有石头、土坯、树木等等;而在平原地区,则常使用砖瓦、木材等材料。

这些不同的材料赋予了白族民居不同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白族人民对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

再次,白族民居的装饰精美独特。

白族人民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和细节处理。

建筑外墙和内部空间都会进行精心装饰,常常使用绘画、雕刻等技艺进行装饰。

白族民居的装饰图案多以花鸟、人物和神话故事为主题,色彩鲜艳丰富,形式各异。

这些装饰精美的图案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也传递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意义。

最后,白族民居充满着民族文化元素。

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每一座民居中。

例如,在建筑的设计中常常融入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如在入口处设置神龛,供奉家族祖先。

同时,白族民居也是广大民众聚会交流、传承白族文化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民居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更在于其彰显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白族人民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体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研究以大理 千年盐村诺邓 调查研究为例

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研究以大理 千年盐村诺邓 调查研究为例

1、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教育,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建筑产生 兴趣,以确保技艺的延续。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与政策,为传统建筑的保驾护航提供有力支持。
3、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传统建筑的维护与修缮工作中来。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诺邓的传统白族建筑文化能够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 衡点,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 引起更多人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 一独特文化贡献力量。
感谢观看
1、年轻一代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兴趣不高,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现象。
2、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建筑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影响了传统风貌 的延续。
3、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传统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失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 决方案:
1、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宣传和教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学习和传承。
3、传承:诺邓的传统白族建筑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依然保留着原 始的风貌。这里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富有艺术性,成为大理山地地区传统 白族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调查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诺邓的传统白族 建筑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学术论文,了解诺邓传统白族建筑 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情况和发展趋势。
2、实地调查:对诺邓的建筑物进行实地测量和观察,记录其建筑风格、结 构和材料等方面的信息。同时,通过拍摄照片和视频,记录诺邓传统白族建筑的 现状和风貌。
3、访谈:与当地的建筑师、工匠和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诺邓传 统白族建筑文化的看法、传承经验和未来发展建议。
四、诺邓现状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地区白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白族民居以其优美的造型、独特的木构结构和精湛的彩绘技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彩绘工艺三个方面,探讨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首先,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白族民居主要有三种形式:坊式民居、围合式民居和板桥式民居。

其中,坊式民居多见于大城市和较富裕的农村地区,建筑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围合式民居多见于农村地区,规模较小,通常由几幢房屋围合而成;板桥式民居建筑则是白族民居的独特之处,是具有板桥结构的多层民居,既节省了土地空间,又使建筑更具美观和实用性。

其次,白族民居的建筑材料讲究质量和环保。

白族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和土坯,这些材料环保而耐久,可以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白族民居的建筑结构采用榫卯结构,以木材的形状和尺寸进行精确的匹配,不需要钉子和螺丝等其他辅助材料,使建筑更加坚固和稳定。

最后,白族民居的彩绘工艺独具特色。

白族民居的墙壁、门窗和家具等都有精致的彩绘装饰。

白族彩绘以鲜艳、多样的颜色为特点,常以花鸟、人物、动物等为图案,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白族彩绘采用的是传统的水云彩绘技法,通过层层施色和加工,使彩绘图案更加细腻、立体感更强,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白族民居的营建工法在云南地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经过代代传承,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技术。

在现代社会,白族民居的建造材料和工艺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进,更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白族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彩绘工艺依然被保留下来,并且对当地民众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

白族民居的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一种对生活智慧和人类智慧的传承和发扬。

地域性视角下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探析

地域性视角下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探析

地域性视角下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探析从地域性角度对大理白族民居进行研究,分别分析了大理白族民居的抗震、防火、防水、防腐等性能;同时探究了白族的家庭文化、木雕文化、照壁文化等文化在白族民居中装饰和构造中的体现及应用,进而剖析这种建筑风格的特色以及对白族民居文化的影响。

白族建筑顺应自然的同时结合白族的文化、艺术使建筑形式绚丽多彩,白族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个性,充满鲜活的精神。

标签:白族民居;建筑特色;文化;构造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生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它更是独特的地域特点、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天地精华通过人类共同的物质语言凝结出的智慧产物,通过白族传统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祖先的智慧;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中理解这种智慧的产物,通过从它的选址到营造,通过从它的室外景致到室内环境,通过从它的整体空间到细部装饰,感受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想方设法使它能更加长久地保留下去,让历史见证白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一、顺应自然的选址布局在山多平地少的云贵高原,人们把山间大面积的平地称为“坝子”。

山溪顺势流进坝子,坝子内水资源丰富,地势较平坦,适宜建房与耕种,交通便利,所以坝子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发祥的地方。

大理坝子,是白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风景如画。

由于受到汉族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大理白族建筑的营造和选址充分利用风水、环境等条件,顺应自然、依附山势地形,形成了独特的民居风格。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房两漏”等样式。

这些样式都有着对称式的布局和封闭式的外观。

连绵的苍山形成了一座高大的屏障,挡住了大气环流,冬春盛行的平直西风气流和夏秋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季风,便通过苍山斜阳峰和南面哀牢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狭长的山谷风口进入下关,构成了大理地区“风花雪月”四景中“风”的奇特景观。

这里冬春吹西风,夏秋吹西南风,四季风向基本不变;每年出现大风的时间长,平均日数在35天以上[1]。

白族传统民居探讨

白族传统民居探讨

白族传统民居探讨【摘要】本文以云南沙溪古镇为例,分析了白族聚居区分布最广的居住形式——白族传统民居,探讨了白族传统建筑的悠久历史和民居内涵。

【关键词】白族;民居;沙溪古镇建筑作为人造物的一种,积聚了人类文化的结晶,而建筑遗产体现了人类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域的文化意识与传统。

历史上相对封闭的乡村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乡村建筑群落,如四合院、土楼、窑洞等。

建筑形式与居住空间的差异性显示了不同地域的居民在生活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创造,这些乡村建筑聚落的共性在于提现了对当地气候、建材、生态、习俗的适应性以及创造性。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自治州剑川县,云南94%是山区,仅有6%的平地星罗棋布地分散在群山之间,称之为“坝子”。

这种山多地少的地形地貌,使云南文化呈现出闭塞性和封闭性的特质。

正因此,位于云南滇西北沙溪坝的沙溪古镇,四面环山,虽然封闭但景色优美,虽然贫穷、落后,却保留了不少精致优雅的民居和令人惊叹的公共建筑群落。

保存了白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精华,并完整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信仰和风俗。

使对于民居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博物馆式的研究层面,更多的生活场景使民居的研究更具有生活气息和历史沉淀。

1 白族传统建筑的悠远历史1.1 白族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中国白族总人口160余万,其中5/6分布在云南大理地区。

大理自治州是当今白族的主要聚集地。

从新石器文化到青铜器文化,从半穴居、木胎泥墙建筑到干阑式、井干式建筑,大理地区已经形成了早期的本土建筑文化。

建筑模式与黄河流域的氐羌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剑川沙溪鳌凤山土坑墓就证明了先秦时期的氐羌民族南迁至滇西北地区。

西爨百蛮时期,中原烧制砖、瓦技术在东汉时期传入云南,这两项技术是随着大量汉人移民入滇而带来的。

在滇东,滇西北出土的多室砖石结构墓室都具有鲜明的汉文化特色。

百蛮时期的阁楼建筑、干阑式居住建筑受到中原汉化影响,艺术造型技术有了相当大的进展。

南诏、大理国时期,以佛治国,大兴土木,同时也加速了大理地区建筑的汉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摘要: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民居建筑无论从选址、房屋格局、建筑构造和特有的建筑形式,还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都展示出了白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反映了白族悠久的建筑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映射出白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特色;装饰艺术;构造;格局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繁荣文化的民族,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

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姿的民族风采,特别是白族的民居建筑,既与自然和谐发展,又融入了白族的特色文化,充分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名族风格。

对此,通过过导游的介绍、走访白族民居以及书本文献的阅读,对白族民居建筑作了初步的探析。

1 白族民居建筑的基本格局白族民居是一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多为二层楼房,主要由门楼、照壁、正房、左右厢房、耳房(正房的两侧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和天井组成。

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因此,一般以西房为正房,正房正对面砌有一堵照壁,照壁左前侧开有大门,房和照壁围成的院心称为天井。

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正房厢房、门楼及照壁相互搭配、映衬、对比,使整个庭院显得富有层次。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和楼上楼下全部贯通的“走马串阁楼”等类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大多数白族民居的布局形式主要是“三坊一照壁”。

1.1“一正两耳”、“两房一耳”普通农户的住房多为“一正两耳”、“两房一耳”式。

“一正两耳”即一幢三开间的瓦房加两头两个耳房。

“两房一耳”式又称两向两坊,即由两坊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向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

在两坊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1.2“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坊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

正中一坊为正房,两边各一坊厢房,正房略高于厢房,正房正对面是照壁;两坊交接处各有一漏角小天井,专供正房两耳房采光、通风,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三合院”。

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

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1.3“四合五天井”它规模较大,由四坊房屋围合而成,各坊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无照壁。

但和北京四合院相比又有不同之处:除当中有一个正方形的大院子外,四坊相交处各有一个小院(耳房)和漏角天井,四个天井,加上四坊合围成的大天井,就有五个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

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

白族大户人家的住房一般是这种形式。

1.4“六合同春”相传在大理南诏国时期,南诏王以六个大院的建筑规模,再现了原洱海地区六诏的部落文化,这六个相连的套院,成为南诏国的国宾馆,并以“六合同春”来命名,雅称“鹿鹤同春”。

它是一个较大的住宅,由几个院落组成不同形状的“重院”,重院民居常以“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

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

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但此类组群建筑因耗资巨大而比较少,其中大理喜洲的严家大院最具代表性。

严宅是清末至明国时期滇西著名商号“永昌祥”老板严氏的宅院,是一进“四院格局”,即“六合同春”。

前边两院为“三坊一照壁”式样,后两院中,前院为“四合五天井”,后院为“小四合院”。

严宅共有大小房屋110多间,走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宫殿,可见“六合同春”式样的白族民居的“深藏不露”和独特高超的建筑艺术。

2 白族民居建筑特色2.1照壁文化在白族民居建筑中,最能体现白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物之一——照壁。

照壁又称“风水壁”,是白族民居中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最传神的部分。

照壁正对正房,其高度一般与正房的厦檐齐或略低,同正房等宽,墙头两边顶端上翘,形如鸟翼伸展,生动形象。

照壁在白族民居建筑中作用巨大,每家每户都必修一个照壁,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蕴藏了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和精神情感。

2.1.1实用性照壁最初是作为墙体,起挡风防盗、保障家居内部生活的“静”和“隐”以及遮挡视线之功效。

它可以适当地遮挡一些光,不至于太刺眼;傍晚由于照壁的反光作用,使正房显得明亮宽敞;还可以根据阳光照射在照壁的部位推算时间。

在没有钟表的年代,照壁又起着计时的作用。

同时,从建筑学上来说,照壁还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丰富整体空间层次,构成天井院内视觉中心的效果,增加住宅气势。

照壁是白族人顺应并利用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体现,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

2.1.2 精神文化的体现白族人家建房时首先要迎东建一照壁,让朝霞晨光首先照在它上面,给全家带来福气与吉祥。

此外,照壁是白族人受风水意识影响并结合本民族的特色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

而且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

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可起到阻挡外魔,驱逐内邪的作用,因此形成照壁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通过照壁反映出的是她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随着汉文化的不断影响,白族人民也越来越注重人的精神,重视文化的修养。

他们在照壁洁白的墙面上或画有各种式样的山水图画,并配有名人诗句,或题书刚劲有力的大字,使照壁显得更加高雅秀丽。

照壁题字讲究内容,一般为一句四字,诗情画意浓厚。

题字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姓氏、渊源或地位的象征,因此题字内容随户主的声望和姓氏而不同。

如仕宦人家多题书“科甲联芳”、“世人书香”等;赵姓一般题书“琴鹤家风”,传说赵姓祖先在外做官,为官清廉,告老还乡时携琴鹤而归,以此告诫后人;而杨姓题书“清白传家”,因杨树剥皮后是清白的树心,杨姓人家借此表达他们洁身自好的美德;以及张姓题书“张公百忍”,李姓题书“青莲遗风”,王姓题书“三槐及第”,何姓题书“水部家声”,董姓题书“南诏宰辅”等等。

有的人家根据照壁方位题字,如院落之东的照壁题书“紫气东来”,南边的照壁题书“彩云南现”,背山靠海者题书“苍洱毓秀”等。

正如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所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白族民居照壁上题写的姓氏内容,不仅反映出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白族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的修养,形成了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追求在家可作锦绣文章,立世则能为国做事的人生目的。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

多数人家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各种花卉因季节交相开放,香气袭人,环境优美,不仅美化了庭院,还给人以淡雅、宁静之感,提高了白族人民的精神境界。

2.2门楼文化白族民居的大门(门楼)集中体现了白族建筑的精华,是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表现,在白族民居中占有重要地位。

门楼一般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通过使用泥塑、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

门头是重中之重,架设斗拱六垛六跳之多,并有斜拱衬托,斗拱重叠,飞檐串角,玲珑剔透,稳重大方。

门枋、门栏、门梁、门柱都雕刻有龙、凤、狮、鱼、花,涂金彩绘,精细而富丽,耀人眼目。

有的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而连接十分牢固,几十年如故。

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大门,门头雕有二龙抢宝或双凤朝阳,甚是威严、壮观[1]。

白族民居的门楼也透露出白族的文化内涵:2.2.1宗教习俗的折射白族在中国风水传统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民俗民风和宗教信仰,在民居建筑中时有体现,最为突出的是白族民居的门楼。

白族民居忌大门朝南,认为南方为丙丁火,故忌火;忌大门正对着堂屋开和正对居家窗户,这是突出左青龙、右白虎的特点,即左方代表吉祥,右边代表凶险。

因此,大门多置于左侧东北角上。

相邻两家的大门不能正对,对面一家的墙角不能正对另一家的大门,否则会有损对面人家的风水;前门不能被遮挡,否则也会挡了好风水;门前不能有坑坑洼洼,门前只能种垂柳,也不能先筑围墙和外门,再去建筑住宅的其他部分[2]。

2.2.2身份地位、财富和理念的象征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从门楼建筑水平的高低,精致的程度,用料的讲究,可以看出主人的经济状况。

白族本身是一个农业民族,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的修养,形成了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因此许多考得好功名,逐渐成为达官显贵的人,为了光耀门楣,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衣锦还乡,大兴土木,修造豪宅。

而白族民居的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从门楼建筑水平的高低,精致的程度,用料的讲究,可以看出主人的经济状况,因此这些人把门楼修建的富丽辉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另一部分人则通过经商,腰缠万贯,他们也极力将自己豪宅的大门修造、装饰得华丽、精致,以炫耀自己的富有和阔气。

作为一般老百姓,他们住宅的大门就只能是门框上安装可供开关的门板了,可见封建礼制的等级观念在白族大门上同样有明显的体现。

白族历来就把起房盖屋看成人生大事,乐业之本,因此,不少人一生都在为建造住屋而辛勤劳作,苦苦集资。

门作为家居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装修文饰的重点,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 而且还是白族所追求的成家立业是否完美的人生价值的一种表露。

从住宅的规模外观,特别是从大门门楼的精美程度上,可以看出主人的精明能干与立业有成。

所以,这实际上也是主人展现自我的特殊方式[3]。

2.3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白族自古就有着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尤其是木雕、彩绘与粉饰、砖雕与石雕、泥塑这四种装饰艺术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专家学者们统称大理白族建筑中的四大建筑装饰艺术。

以雕刻、木雕、石雕、彩绘、粉饰、泥塑为主的白族建筑装饰,其造型活动从以建筑为主体的建构开始,依附于建筑实体,又有其独特的艺术性。

如房屋四大角搬爪,在爪的下方部位雕有龙、凤、狮、象等图案并相当精细;其壁画也有龙、凤、狮、象或山水画、花、鸟、人物画像等图案的装饰画。

白族民间传统的砖雕,木雕,石雕、粉饰、泥塑给中国民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协调与和谐,并且带有民族的精神,更富于生活的特色。

2.4特殊的建房模数值白族民居建筑在住房的平面构成上也有相当高的要求,房屋的“进深”、“开间”也各不相同,从立面造型上看,它追求简洁大方,庄重舒展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