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共反射点叠加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2、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 当界面倾斜时,对称于M点所激发和接收对应的反 射点不再是同一个R点,而是分布在一个范围之内 。
• 倾斜界面不存在共反射点,而只有共中心点。 • 对于倾斜界面,这些道共中心点道集。它们的叠加
不是共反射点叠加,而是共中M心点叠加,也叫共反 射段叠加。
多次复盖的目的
• 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 • 采集的数据本身信噪比并没有提高. • 提高信噪比是在室内处理实现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 2、室内共反射点叠加——水平叠加
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复盖原始记录,抽取共 反射点(CRP)或共中心点(CMP) 道集记录,进行速 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最 终得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 或相应的数据体,这一整勇功套于的工开路始作,称才为能找共到反成 射点叠 加法,或简称为水平叠加(horizontal stacking)技术
式中:h—共中心点M的法向深度 V—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1)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特点:
• 在水平界面上,共反射 点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 线,极小点在x=0处。
•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它 只,反即映共界反面射上点的R的一反个射点。勇功于的开路始,才能找到成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代入得
• 此方程就是以共中心点M处法线深度h0表示的倾 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1) 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特点:
• 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以过M点的纵轴为对称轴

• 相当于深度为h0,速度V =Vφ换成等效速度的水平界 面共反射点的时距曲线方程;
•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t0为 共中心点M的垂直反射时 间.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M点的t0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2) 共炮点与共反射点的时距曲线比较:
共炮点时距曲线:
■它反映了一段反射界面。 ■t0为炮点O的垂直反射时间
.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只反映界面上的一点。 ■t0为共中心点的垂直反射
• R称为共反射点; S1、S2…Si称为共反射点叠加道 (CRP);对应的旅行时为t1、t2…ti。
• M点称为共中心点,它是R点在地面上的投影。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1、水平界面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 以炮检距xi为横坐标,以反射波到达各叠加道的旅 行时t为纵坐标,可以得到来自共反射点R上的反射 波时距曲线,其表达式为
第5共反射点叠加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4月11日星期六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震勘探原理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第三节 多次叠加的特性 第四节 多次叠加的相位特性 第五节 多次叠加的频率特性和统计效
应 第六节 多次叠加参数及选择 第七节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
• 压制随机干扰,比组合效果好
• 压制规则干扰波,尤其是多次波效果最
好。此方法利用了校正后有效波与干扰波之
间的剩余时差的差异。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3)共反射点叠加的用途
• 构造解释 • 计算速度谱 • 自动静校正
• 进一步实现各种偏移 技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某条测线单次覆盖地震剖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同一条测线12次覆盖地震剖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一、水平反射界面
• 用O1、O2…Oi 表示在测线上不同的位置上激发点 ,S1、S2…Si表示接收点。注意激发点和接收点是 对称的。这样就可得到反射界面层上的同一个反射 点R。
h0--表示激发点O处法线深度 • Vφ >V (只有φ =0时, Vφ =V ),共中心点时距曲
线比倾斜地层的共炮点时距曲线要平缓。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共炮点
共中心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 倾角φ的大小影响曲线的陡缓
• 时距曲线的极小点位置为共中心点M处:
h0为共中心点M处法线深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wk.baidu.com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2) 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比较:
• 两种时距曲线都是双曲线,反映一段反射界面 。
• 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位置在虚震源 在地面的投影处: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 共反射点叠加法:野外采取多次覆盖的 观测方式,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 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 将不同接受点来自同一地下反射点的不 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1、野外共反射点叠加——多次复盖
• 多次覆盖(multiple coverage)技术最早是由梅恩 (Mayne,1962)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按照一定的 观测系统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多次观测, 保障原始记录质量。
1)。共反射点叠加的实现
抽取CRP或 CMP道集
动校 正
叠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2)共反射点叠加的作用
• 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
实际上是将不同检波器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 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 ,叠加起来,使一次反射波加强,而多次反 射波和其它类型的干扰波相对削弱。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 O点放炮,S点接收,炮点O处的法线深度为h1, 共中心点M点的法线深度h0,界面倾角φ,可知 反射波到达S点的时间为
要得到一般的共中心点时 距曲线方程,就要使方程 中不含有h1,而只包含共 中心点处法线深度h0。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