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1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屯田的利处
节省国家的军费支出 省徭役 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 屯田发展了边疆社会经济
屯田增强了边防军事实力
三、其他收入
1.贡献收入 • 献费、户赋、酎金都属于贡献类收入,按户征收,也具有人头税的性质
2.卖官鬻爵、赎罪、买复等收入 • 卖官鬻爵收入是国家向富有的地主或商人出卖一定级次的官阶和爵位,
3.王莽执政时期的错位改革
●王莽执政以后,财政收入制度越发混乱,统治集团的腐败越来越 严重,百姓生活越来越困苦。王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实 行王田制、限制奴婢买卖、改革币制和实行“五均六筦”等措施, 但这些改革脱离了当时社会实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触犯了商人、地主和官吏们的利益,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加剧 了社会的动荡,广大民众的生活更加困苦。新朝的国民经济就在 这种无序改革中崩溃了。
一、田制与户籍 2.户籍
• 秦汉时期,征收赋税以人头税为主,所以对户口的管理十分严格。
• 编制和核查户口,汉称“案比”。“案比”的方式,一种是集县内民 众至县衙所在地,统一案验、登记,验视地点在户曹。另一种方 式是县衙有关官吏直接到各乡进行案比这种做法,便利了百姓。
●两汉时的户口数字,据杜佑考证,衰时(建武中元二年)427.6 万户,2001.7万人;盛时(孝平元始二年)1223.3万户, 5959.4万人(《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丁中》)。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赋役
一、田制与户籍 二、租赋 三、徭役与更赋
一、田制与户籍
1.田制 •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朝廷宣布“使黔首自实田”。在全
国范围内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汉承秦制,并在 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发展。 • 秦汉时期的土地占有形式,有两类,一类是公田(或称官田);另一 类是民田。
中国财政史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理论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财政支出政策理论,首先需要对中外历史上前人业已形成的支出理论和支出思想进行考察分析。
这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本文只能择其要者,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和分析。
??一、中国历史上财政支出思想的简要回顾??我国在夏、商、周奴隶制社会,就产生了财政支出思想。
如西周时期,产生了“以九式均节财用”的支出思想,规定用九种用途来节制财政支出。
九式主要是:邦中之赋,供宴请宾客之费;四郊之赋,供饲养牛马与家畜之费;邦甸之赋,供工需制作物品之费;家削之赋,供分赐诸侯百官的物品之费;邦县之赋,供赠劳宾客的礼物之费;关市之赋,供国王及家庭吃穿之费;山泽之赋,供丧礼与救荒之费;币余之赋,供国王需要的玩物珍品之费。
目的是做到收支对口,专款专用,限制财政支出无限膨胀,避免王室过度浪费,保证收支平衡,财政有余。
?春科战国时期,主张节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思想。
孔子提出“节用以爱人”,后人司马迁解释孔子的“节用”为“政在节财”,即节省财政开支,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墨子在财政支出上主张“去其无用之费”,反对君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奢侈浪费。
提出:“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
”由此总结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经验教训。
墨子判断财政支出的合理与否,是以“利民”为标准的,对人们有利的“有用之费”主张一定要支出,不利的“无用之费”坚决去掉。
如必要的军费、交通费、建筑费等,是绝对不能省的,因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
墨子的节用思想并不是单纯的节省开支,而是为了加强储蓄,备战备荒,发展和扩大生产。
战国时期的荀子进一步发展了春秋时期“节用”的思想,提出了“强本节用”的财政支出理论,这与孟子清心寡欲的节用观相比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他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本荒而用奢,则天不能使之富”。
第12章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191 925 511 1 334 873 290 14.38
四、政务费支出
政务费包括国务、内务、外交、财务、司法、蒙藏、抚恤等费,其 中有一些是暴力镇压机关的开支,也有一些是一般行政管理、对外 事务管理和经济事业管理等机构的经费,见表12-4。
表12-4 国民政府初期政务费预算支出项目表 单位:元
1933 9 713 200 4 069 042 10 662 989 2 676 359 64 969 175 1 340 192 6 029 810 99 460 767
1934 15 606 408 6 998 306 10 051 231 3 511 494 69 420 713 3 761 665 3 761 665 113 111 482
-
31 258 819
1931 12 235 062 7 047 277 10 062 950 1 511 130 78 745 623
-
-
109 602 042
1932 13 642 051 6 207 422 11 060 166 2 493 228 76 688 180 1 815 639
-
111 906 686
表12-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债务费实支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实支总额 150.8 412.6 539.0 714.4 683.0 644.8 769.1 1 203.6 1 336.9 1 894.0
债务费 1.6
121.3 159.0 241.0 238.8 169.5 202.6 455.8 358.6 834.6
第9章 清前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二)地丁银制度
1.地丁银制度的实施与内容
• 地丁银制度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每一两田赋银(地 税)摊入一定数额的丁银,即摊丁入地,另一种是按每一亩田摊 入一定数额的丁银,也叫摊丁入亩。各地所摊的标准不同,与各 地的经济条件、历史因素有关,北方摊入的丁银标准重于南方。
• 地丁银制度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与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 役改革的完成。二者的共同点是将丁银(丁役)并入地税(田赋), 不同的是,地丁银制度较一条鞭法实行的范围更大,推行到全国。 再者,地丁银制度在赋役合一程度上,较一条鞭法更彻底。
五、漕运管理
清前期,漕运制度包括河运与海运两类。清前期,绝大部分时间实 行河运,只有在黄河泛滥,致使运河淤塞,河运难行时,才有海运。
• 河运之制沿袭明朝旧制,用屯丁长运。漕运的方式同明朝一样,有 正兑、改兑、改征、折征四种主要形式。
(一)田制
1.民田 • 属于民有田地,根据占有方式又分为民赋田、更名田、退圈地、归并卫所地、
灶地、恩赏地、官折田地。
2.官田 • 归清政府所有的土地。
3.屯田 • 屯田为赡军地,本为官田,由士兵、商人屯垦,以济军粮,清初屯田沿明制。
4.营田水利 • 营田是屯田的一种,即在适宜种水稻之地,开垦荒地,兴建水田。
• 贡茶系皇室用茶,每年一百余篓,由办引委员于所收茶引 买价内办解。
三、矿税
清初,鉴于明代竞言矿利、矿监四出、暴敛病民的教训,不再用宦 官管理矿政,而是由民自采,输税于官。
采矿的经营方式各地不尽相同,大多采取较为宽松的制度。 由于在采矿问题上,时禁时开,矿税的征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
方也轻重不同。
二、赋役册籍及征解方法
清前期的赋役册籍,时有变化,种类较多。丈量册、黄册、赤历册、 会计册。
第8章 明朝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四、屯田管理
明前期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屯田,这是因为屯田不仅能解决军需民食、减轻赋役, 同时也能安置流民、稳定社会、巩固边防。明朝的屯田,包括军屯、民屯和商 屯。
• 民屯,即“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招募百姓移 民屯田,或犯官家属被发配边疆垦田,都称为民屯,由有关官府负责。
• 明朝实行贡舶制,即海外诸国来华贸易,必须向明朝廷进贡,进贡后则 准其贸易,如不进贡则不准贸易。所以,市舶又称贡舶,以通好、怀柔 为原则。
• 商舶的发展是在明后期万历年间。征税的原则,有水饷、陆饷、加增饷 之分。
七、明后期商、民反抗矿监、税监的斗争
明后期,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不择手段地搜刮工商业者和 广大消费者,致使工商税制日趋紊乱,对人民的扰害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矿税 和商税,更成为商、民的沉重负担,严重阻滞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朝末年反矿监、税监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参加斗争的主要力量是 城市手工业工人、小商人和城市贫民,一些工商业主如中产以上的商人、作坊 主、窑主也参加了这一行列。这次斗争是以手工业工人、贫民为主的反封建税 收压迫的一次斗争,在中国财政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明朝的财政支出
一、官俸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水利、航海等事业支出 五、社会保障支出
四、酒醋课
明初实行禁酒政策,直到后期,酒的生产也没有 多大发展。由于酒的生产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酒 课不占重要位置。
醋在明朝已不属禁榷之物,征税亦甚轻。
五、商税
明初,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所以商税课征,颇为简约。 明中期后,商税不仅税目不断增加,税率也时有提高。明朝新增的商税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第一节 夏代经济(1)
一、夏代简史(约2000BC-1500BC)夏代共14世,17 帝,约400年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 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了“天下 为家”的局面。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 夏朝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设置了军队,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监狱,建筑了城墙,建立了 奴隶制国家机器。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 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夏朝已经使用铜器,但因当时铜很珍贵,没有用于农业生产。 夏朝人用木制的鹭耒耜等种地翻土,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那时,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 抗他的统治。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 机起兵,向夏进攻,打败了桀,夏朝灭亡了。
第二节 西周财政思想
一、租赋概念:
1、“贮”具有地租、赋税的双重涵义。这是由于土地制度实 行“封建领主所有制”的结果。 2、“租”为劳役地租,体现地租剥削制度;“赋”从武从贝, 意为军事战争而征课的税收,一般为谷米税。“税”的含义 更深刻“以禾兑(换)(自由?)”。 量入为出;国家预算;重视谷物之储蓄。
第一节 夏代经济(2)
二、夏文化的社会生产:农业
生产工具:石、木器、骨器、蚌铲 水利浇灌、造酒;天文历法 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玉器制造 治水与土地公有制(欧洲奴隶制是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含义
思考讨论题:中西方 土地所有制差异的根 源是什么。
三、土地制度
第十章 清后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1192300 586900 586900 1716700
19191700
23274400
五、官业支出
官业支出是指清政府在兴办近代军事或民事工业上的资本性 支出。清政府财政对近代企业的投资始于洋务运动期间,这 一时期的官业支出也称为洋务费。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近代企业的财政投资情况发生了 一些新的变化。其具体表现在:
第十章 清后期的财政
第一节 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及财 政特征
一、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二、清后期的财政特征
一、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嘉 庆 、 道 光 年 间 , 西 方 殖 民 主 义 者 为 弥 补 正 常 贸 易 逆 差 , 大 肆 走 私鸦片以攫取私利。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中国政府禁绝 毒品、销毁鸦片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以此为开端,在 西方列强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击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 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而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厘金本是临时性的筹措经费措施,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 应及时裁撤,但因清政府财政支出日绌,厘金已经成为清朝财政 弥补财政亏空的重要收入,于是临时性的捐厘变成了经常性的正 税,直到1931年国民政府开征统税后,才同常关税一并裁撤。
(二)厘金税制的演变
厘 金 虽 是 清 政 府 解 决 财 政 困 难 的 重 要 手 段 , 但 清 政 府 没 有 制 定 统 一的税制,而是责成各地根据本省情况自订章则,自行设置机构 征收,因而厘金的名目繁多、内容庞杂、税率高低不一、办法各 异。
债务收入在清末亦逐步成为清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形式。
图10-2
清后期财政收入规模 (单位:万两)
中国财政史
(一)原始农业
在漫长的征服自然过程中,人们选择了农业。 中国的农业,大约出现于距今一万多年前。古人之所以选 择农业,既有其自然环境,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人类发明了农耕器具,转向农业种植和作物栽培后,人 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自给自足而且开始 有了剩余。 • 首先,它开发了生产和生活空间,人类不再完全受自然条 件制约; • 其次,农业种植业和栽培业的发展,收获量大增,为人类 定居奠定了物质基础; • 再次,家庭饲养业的发展,为人们的饮食及其他副产品开 辟了新的源泉;
(二)私有制和权力集团的形成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密,产 品极大丰富,剩余产品越来越多,私有制也发展 起来。 • 贫富向两极分化,产生了阶级。 • 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为了在掠夺或反掠 夺战争中加强各军事首领的权力,一个强有力的 统治集团逐渐形成。
二、国家与财政的萌芽
• 国家,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当阶级矛盾发展到 不可调和时的产物。但是,中国的历史表明,阶 级的形成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国家权力的 出现,也经过相当长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传说, 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 平者去之”。至“尧舜作,立群臣”。至尧之时,“天下犹 未平”,加以“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致“五谷不登, 禽兽逼人”可能是人因天灾饥饿而死者甚多。于是,尧举舜 治理,舜以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驱走禽兽,播种五谷, 恢复农业;使疏九河,安定民居,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在中原大地形成。据传说,直至禹之时,部落联盟领袖虽仍 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但是已有传子的意向。在选举的背后, 争夺十分激烈,不免刀光剑影。《韩非子.说疑》说:“舜 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把尧、舜、禹、汤之 事并列;而禹传子,有扈氏不服,启伐之,遂灭有扈氏。可 见,在国家出现以前,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取代。 一旦氏族公仆成了氏族主宰后,为部落服务的公共事务机 构也演变成统治氏族成员的专政工具。这时,氏族社会已处 于国家产生的前夜。
财政史 第一章
哺:口里所含的食物。熙:通作“嬉”, 口里所含的食物。 通作“ 嬉戏。鼓腹:鼓着肚子,意指吃得饱饱的。 嬉戏。鼓腹:鼓着肚子,意指吃得饱饱的。 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 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 第二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渔猎经济时期 第三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父系氏族部落 第四个时期: 第四个时期:父系部落联盟崩溃到奴隶制 国家产生
(3)对被征服部落,则把从战争中 )对被征服部落, 获得的大量俘虏变国奴隶, 获得的大量俘虏变国奴隶,迫使他 们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山泽等 们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狩猎、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狩猎、建筑等 方面的劳役, 方面的劳役,以满足为王朝财政需 要的各种财物需要。 要的各种财物需要。
第一个时期:采集经济( 第一个时期:采集经济(距今大概有 二三百万年)。 )。是母系氏族公社中后 二三百万年)。是母系氏族公社中后 基本情况如庄子外篇(卷四中) 期。基本情况如庄子外篇(卷四中) 第九《馬蹄》所说的:含哺而熙, 第九《馬蹄》所说的:含哺而熙,鼓 腹而游。在我国历史上的有巢氏、 腹而游。在我国历史上的有巢氏、遂 人氏、伏羲氏,距今有4 万年, 人氏、伏羲氏,距今有4、5万年,是 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北京周口 店人,这是没有分配关系, 店人,这是没有分配关系,自然公社 状况。 状况。
2、同样是私有制的产物: 同样是私有制的产物: 社会产品不在为社会所共有,成为 社会产品不在为社会所共有, 帝国一家所有; 帝国一家所有; 在定居生活的基础上, 在定居生活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谁占有土地和劳动力, 谁占有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奴隶制 国家财政的一个根本问题。 国家财政的一个根本问题。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经过周文王时期的准备,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 西周王朝。西周初,周公平定了东方叛乱,推行了分 封制和宗法制等重要制度。西周确立了天子之下的文 臣、武官体制;其刑罚制度更加完备;保持了“西六 师”和“东八师”两支军队。西周中叶后,各种矛盾 激化,出现“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宣王时虽 一度号称“中兴”,但到公元前771年,幽王终于亡国。 次年,平王东迁,西周历史结束。 西周的农业较前代有所进步,工具改良,耕作技术提 高。其土地制度为奴隶主阶级国有的井田制。西周时 期,手工业在门类和技术上都有所扩大和进步尤其表 现在青铜铸造、制陶以及纺织业上。其商业仍主要服 务于贵族,即“工商食官”,但民间以物易物的贸易 也初步发展。西周在前代的基础上,文化继续发展, 文化典籍、诗歌及音乐取得较大成就,天文、历法和 医学等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一节 夏代经济(2)
二、夏文化的社会生产:农业
生产工具:石、木器、骨器、蚌铲 水利浇灌、造酒;天文历法 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玉器制造 治水与土地公有制(欧洲奴隶制是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含义
思考讨论题:中西方 土地所有制差异的根 源是什么。
三、土地制度
第二节 财政(传说)思想
第二节 商代财政思想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实物税为主,出现货币课征。 “重赋伤民,敛聚怨雠”:反对重税。 “富以其邻”:对外掠夺财富。 “因其地势所有而献”。
第三章 西周财政
第一节 西周经济 第二节 西周财政思想
周:□簋
第一节 西周经济
西周(约前11世纪初─前771年)
一、财政的征课—贡
1、远古社会无君无臣:“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 2、“夏后氏五十而贡”、“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3、“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史记•夏本纪》;“禹平洪水,定九 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裴。” “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到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第六章 两宋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四、茶课
两宋时期,统治者十 分重视茶课。宋朝茶 课主要实行专卖办法, 以禁榷法为主,禁榷 法即完全官专卖。此 外,又有商专卖,商 专卖又称通商法、不 完全官专卖,具体包 括入中法(折中法)等 不同形式。
(1)禁榷法 (2)入中折中法 (3)通商法 (4)引茶法 (5)茶马法
五、酒课
酒课虽起源于商鞅变法,但大兴酒课则在唐后期,至宋酒课更加 严苛。宋朝酒课制度有三种:
6.上供钱
第四节 两宋时期的财政支出
一、皇室支出 二、官俸支出 三、行政费用支出 四、军费及赔款支出 五、社会保障支出
一、皇室支出
宋初的几位皇帝尚属开明,常以内库佐助国库,但自英宗以后,朝廷 内外奢侈之风日盛,皇室费用日益增加,类似太祖、太宗那样以内库 佐助左藏的情况就难得一见了。
宋朝的皇室支出存在一个特殊现象,即两宋时期皇室财政比国家财政 更充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宋朝“内重外轻”现象。
此 后 , 宋 朝 对 这 一 税 则 又 进 行 过 多 次 补 充 和 修 正 , 而 且 经 常 调 整 税率,有时提高税率,有时降低税率。
两宋时期,还时常随着物价的波动而调整税率。
二、市舶课
两宋的市舶课较之唐朝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是:
• (1)设置市舶司的城市显著增加。 • (2)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贸易的商品显著增加。 • (3)国家获得的财政收入更加丰厚。
均属州、县之职役。
2.免役法 • 雇募的规定 • 实施的时间 • 雇募的资金来源
第三节 两宋时期的工商税收
一、商税 二、盐课 三、茶课 四、酒课 五、矿课 六、契税、买扑 七、杂税和其他收入
一、商税
宋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为商税收入的增加奠定了基础。商税的 征收由全国1 830多个商税务或商税场负责。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 有利于减轻和均平赋税负担 •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弱化了对人的束缚,加强了对户的管理 • 具有适应性并奠定了收益课税向财产课税转变的基础 • 体现了很强的法制约束
魏晋南北朝的近400年之间,始终贯穿着国家的分裂、战乱的纷扰 与民族的融合,这是这个时期的突出的政治特点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在国体上仍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 国家,政体上仍然是君主制,行政上,在中央实行三省制,地方实 行州郡县三级制,各级官员为皇帝负责。不过,这一时期居于权力 核心的是门阀士族地主。
一、北朝田制、三长制与租调制
1.北魏的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十月,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
建议,下诏实行均田制,具体内容包括: • (1)授给农民露田 • (2)授给农民桑田或麻田 • (3)新定居的农民给予少量的宅地和菜地 • (4)官吏依职位高低,授给公田 • (5)授田和还田,都在每年正月举行
南梁的徭役更为繁重,甚至征及女丁。
三、南朝时期的工商杂税
南朝的杂税名目繁多,其中大多是从东晋沿袭下来的,也有新创者, 所以较之东晋更杂、更滥。
1.关税
2.牛埭税
3.塘丁税
4.市税
5.盐、酒专卖
四、南朝时期的其他收入
1.捐献及借贷收入 2.口钱 3.卖官收入
4.赎罪收入
五、南朝的财政支出
1.皇室支出 2.俸禄支出 3.军费支出 4.封建迷信支出
• (4)所纳绢布,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 三匹为内外百官俸。此外,还有随时征收的杂调。
• (5)减免规定。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 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
简述中国财政发展的历史
简述中国财政发展的历史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历程改革开放40年,也就是从1978年到2018年间,我国的财政体制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改革,即放权式让利式的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实现的现代财政体制。
一、1978年—1993年,放权式的财政体制改革。
1978年—1993年,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以放权让利为特征,主要是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放权。
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主要是为了激发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在没有改革之前,国有企业的收入基本上是要上缴财政,连企业的折旧基金也不例外,并且企业也没有任何的财务自主权。
改革后,企业纳税后的利润归企业支配,大量预留外资金的存在便是放权让利的结果,83年和84年的两步利改税便是放权让利的主要内容。
让权让利是为了规范财政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却也增加了财政与国有企业关系的不规范性,并使得税收这一本规范的财政收入形式变得不规范,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的。
1980年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明确中央和地方明确划分收支,分级负责,权责利结合),实质就是中央财政向地方的放权,1985年和1988年中国分别进行了两次财政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财政包干制”的推行,地方“藏富于企业”、“藏富于民”严重损害了财政实力,使得财政无法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特别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其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放权让利的财政体制不仅损害了中央财政,也使得地方财政出现问题,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增收,通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方式来筹集其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导致“费大于税”,中央财政实力大为削弱,甚至不得不向地方财政借款。
同时,资源错配的乱象相继出现,即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转而支持那些税费高的传统行业,对新型产业进行一定的压制和打击,导致更多的资源流入传统的且极可能被淘汰的行业。
中国财政史知识点总结
1、财政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奴隶社会: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2)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3)维护宗法统治(4)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3、“贡”法:夏代,每人授50亩,交10%(即5亩)收获物4、“助”法:商代630亩分为9份,中间一份为公田,8人共同耕,收获物归国家5、助与贡相比:(1)50亩到70亩,青铜器,生产力提高(2)税率提高,相当于10%变为11%6、“彻”法:900亩分9块耕种,收获时划10%作为税物归国家。
打破公田与私田7、彻与助相比:(1)70亩到100亩,劳动生产水平提高(2)不再强调保留公田,有利于经济发展。
总:劳役地租转向实物地租,为春秋时期改革打下基础8、春秋:齐国:公元前658年,相地而衰征,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的初税亩税率为1/5。
开辟新税源,使财政收入增加,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奴隶制财税制度向封建财税制度演变9、战国:魏国: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楚国:公元前390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秦国:公元前356,公元前350,秦孝公两次用商鞅变法(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2)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禄制(3)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4)废井田,开阡陌(5)统一度量衡10、秦汉:秦:田租,口赋11、西汉:汉初:轻田租重人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充裕。
消极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地权集中,土地占有关系开始不均衡;为逃税,百姓脱籍)汉武帝:盐铁专卖,盐:民制官营(公元前119年)铁:垄断铁业的生产和流通(公元前117年)。
均输平准:均输局,平准机构(平衡物价)。
工商杂税:钱税(公元前119年):车船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12、汉武帝时期财税改革的评价:积极(1)充实国家财政,增强国力,巩固中央政权,为抗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统一币制,稳定货币流通秩序,对汉代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中国财政史》
一、中国财税史学的范围
中国财税史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历史上的国家 的职能决定的。最初的国家职能仅限于保障 国土安全、维持统治秩序,为了这些目标的 实现,国家所进行的祭祀、战争及一些其它 简单的公共需要就成了国家财政的基本任务。 随着国家职能的逐步扩张,国家财政的任务 也相应扩大。所以,神学、宗教史,政治史, 经济史,军事史,教育史,社会保障史等等, 无不与财税史学相关。
二、财税史与财政学
汉语本义:“财政”由“财”和“政”两字 组成。
“财”:金钱;打理
则有“贝”与“才”两个偏旁,左边“贝”乃古代之
货币,南海齿贝是最高使用的货币。右边“才”指人 才,乃古代之君子,可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众人之事”, 即公共团体的事务
故“财政”可解释为“为大众理财”。 学界:有关政府的经济活动——“以财行政, 以政控财”
下篇:近现代财税制度的转型与建设
第七章 晚清财税的半殖民地性 第八章 中国财税制度的现代化尝试与发展 第九章 战时财政 第十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税改革
5
第三节
如何学好《中国财政史》
一、扭转学史无用的错误观念,培养学习 兴趣 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坚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对具体历史 现象作具体分析; 2、整体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 3、环境分析法; 4、比较和联系的方法。
2
三、中国财税史的历史分期
中国财税史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期: (一)按社会形态为标准(社会性质)
原始社会财政 奴隶社会财政 封建社会财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财政) 民主社会财政
3
三、中国财税史的历史分期
(二)以财政分配对象的形态为标准:力役财政、实 物财政和货币财政三个阶段; (三)以时代远近为标准:古代财政、近(现)代财 政和当代财政(古代财政与当代财政的区别?) ; (四)以历史编写体例为标准:断代编年体财政史、 专题财政史; (五)以财政的本质为标准:贡赋财政——赋税财 政——国家财政——公共财政; (六)以分配依据:武力社会(非市场经济)、财力 社会(即市场经济社会)和权力社会(非市场经济); (七)以经济形态: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特征
夏朝以农业立国,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夏朝手工业的发展,标 志着其经济已经由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夏 朝 的 建 立 使 奴 隶 制 得 到 了 确 立 和 巩 固 , 其 政 治 特 点 是 :
首先,奴隶大量存在。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一、国家萌芽的出现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 中期以前:只有一般的经济分配关系,没有财政分配关系,没有
剩余产品 • 中后期:齐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剩余产品出现,贫富之分更加
明显。 部落联盟:进入奴隶社会。出现剩余产品,形成阶级,国家出现
能力
二、中国财政范畴的形成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政治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巩固、发展 到盛极而衰的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时期的财政制度与财政 思想也同经济、政治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形成到健全、由简到繁 的历史变革。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夏、商、西周三代的经济部门主要是农业和畜 牧业。奴隶制国家对土地的独占和控制以及对 奴隶、平民的劳役剥削,将其创造的物质财富 的大部分集中起来,用以满足国家职能和奴隶 主阶级生活的需要,是这一时期国家财政的基 本性质。其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三、量入为出与建立储备
据《礼记·王制》记载:“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 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 以为出。……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 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 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 举以乐。”这里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量入为出;二是建立国家储 备。这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预算制度,或者说是我国量入为出原则 之滥觞。
第7章 辽、金、元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内容提要 ➢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辽、金时期的财政 ➢ 元朝的赋役 ➢ 元朝的工商杂税 ➢ 元朝的财政支出 ➢ 元朝的财政管理
第一节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辽国的政治经济概况 二、金国的政治经济概况 三、元朝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辽国的政治经济概况
元代的海外贸易得到显著发展,在杭州、上海、澉浦、温州、庆元、 广东、泉州等地设七个市舶司,主持对外贸易和市舶抽分事宜。元 统治者对外贸易的原则是“损中国无用之费,易远方难制之物”。
七、额外课及杂敛
元代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苛征杂敛也日益增加,岁有定额的,叫常 课;没有定额的,叫额外课。额外课之外,又有许多无名杂敛。
在引茶专卖的同时,也曾实行征税制。 由于元朝统治者多次改变茶法,使茶税收入不断增加。
三、酒醋专卖及酒醋税
酒醋课始于太宗二年(1230年)正月,当时规定,酒课验实息十取其 一。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二月,中书右丞卢世荣以“京师富豪 户酿酒酤卖,价高味薄,且课不时输”为名,禁止富豪酿酒,实行 官制官专卖的榷酤之制,并逐渐由京师推广到各路。
• 赋役册籍 • 经理之法:括隐田,增赋税。
一、田制和户籍(续二)
3.赋役册籍
• 为了便于对土地、户口的控制和赋役的征发,元朝 建立了一套赋役册籍。据史书记载,元至正二年 (1342年)的浙江余姚州就曾登记过多种册籍,有 流水不越簿和鱼鳞图册,以掌握地籍,确定赋等; 有鼠尾册,以确定户等,以备科差。其后,至正十 年秋浙东廉访使董守悫在浙东均役,同样有鱼鳞册、 乌由契和鼠尾册,用来据以掌握土地、户口并依此 征收田赋和科差。国家就是凭借这些册籍控制土地、 户口,征发田赋、徭役。
(一)田制与户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到国民政府财政支出演变——吴茂坤摘要:随着王朝的变迁和更替,统治者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国家的财政的重要性,合理的运用支配财政支出,将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从古至今,从夏商到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多数统治者都是在皇室支出和军费支出方面比较大,加大了国家的税负的负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对于皇室支出,统治者大多数都是特别挥霍,大型建造宫殿,给人民带了税收负担,没有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因此,我们应该适当的合理的运用,尽量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增加自己的国力。
关键词官俸支出军费支出祭祀支出其他支出皇室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费支出前言自国家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种社会阶段,我国的财政也在慢慢的发生改变,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依着经济的运行而政治时局的动荡而波动的古老的历史范畴。
财政的运行有时候会带来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夏商西周时期到国民政府崩溃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总类不是特别多。
但是总体来说财政支出不是相当合理,主演侧重于军费支出和皇室支出等。
造成国家的消亡和建立,不断循环,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然而,在此期间,统治者也不断的改善,使得财政向国家有利的方向变动,改变国家的国力。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主要开支有:祭祀支出:国家用于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祖先等所消耗的费用。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
说明祭祀支出在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军事支出:国家用于装备军队和军事战争方面的费用,夏商西周三代的军事行动是比较频繁的。
王室支出:夏商西周三代的王室开支范围很广,除宫殿建筑外,还包括王室的膳食、衣服、丧葬、恩赐、宴会、玩好、游猎等费用。
俸禄支出:国家支付给官吏用以维持生活的经费。
夏商西周三代,俸禄寓于在一宗法关系为纽带的诸侯分封制中,各级贵族被授予了土地,就可以土地上的收入作为自己的禄食,分地就相当于分禄,即所谓分田制禄。
公共工程建设支出:夏商西周时期存在着大量的公共工程建设支出。
其他支出:还有包括宾客招待、会盟受猎、教育和社会救济等项支出。
如西周规定,凡逢外国宾客访见时,司关、宗伯、司里、司徒、司空司寇、虞人、甸人等各级官吏分别负责招待住宿膳食,供备粮草车马等事宜。
①《左传》之“成功十三年三月条“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开支有:军事支出: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诸侯李国都在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军队。
例如,韩国20万,秦国带甲即百余万,楚国带甲百万,魏国大家36万,赵国70 万,军队的装备也发生了变化,军队构成已不是单一军战徒卒,而是拥有军兵、骑兵、徒卒等诸多兵种,因而军费开支必然大大增加①。
祭祀支出:春秋时,日祭月祭、时享、岁贡的制度维持未变,只是奴隶社会那种森严的等级略有放宽。
祭祀费用的来源,史载:“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祭。
②”王室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
俸禄支出:战国时期的变法,取消了世卿世禄制,该行按军功受爵制。
其他支出:经济建设性支出占有一定比重。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主要开支有:皇室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很大的,仅次于军费支出和官僚支出,只是因为秦汉时期宫室建筑支出急剧膨胀、皇室生活日益奢靡、后宫人数包括宫女、宫廷杂役大量增加,致使皇室支出大幅度增加。
军费支出:它包括养兵费、战争费、军事装备费、地方守卫费、宫廷守备费和边防费等项。
祭祀等迷信支出:它是重要的支出,所占比重,已比较奴隶社会大幅度降低。
交通农田水利支出:费用大,但有利于农业发展。
移民垦殖支出:有两类,一类是政治移民,一类是经济移民。
解决了灾民的安置问题,费用不大。
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支出:数额不多,但效益却很大。
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支出两晋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主要支出有:军事支出:建立政权后,军队渐有规制,军费支出逐渐稳定。
皇室支出:建国初,尚属节俭,第二年,就开始大肆挥霍了。
①《中国财政史》(第二版)作者:齐海鹏孙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44页②《通典》卷十九,《职官》③《国语.周语》俸禄支出:西晋文武官员“记内外官及职掌人一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二人。
③”北朝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主要支出有:军事支出:战争频繁,但是无一定规制,也无稳定的军事支出,军费所需均以缴获物资以充军之用。
皇室支出:从皇帝自身的挥霍方面看,支出也是巨大。
宫殿的建筑等也是很大。
俸禄支出:初期的俸禄,主要来源战争掠夺、各方的贡献。
战争减少,官吏贪污,俸禄-制度不完整,使得官吏俸禄不明。
南朝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主要支出有:皇室支出:宋少帝即皇帝位不到一年,当时皇太后就指责他:“兴造千计,费用万端,…….人神怨怒。
”①皇室支出比较大。
俸禄支出:没有固定的标准,统治者往往随心所欲,或者增加,或者减少俸禄。
军费支出:战争不断,所以军费支出比较浩大。
封建迷信支出:是南朝扰民甚巨的支出,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隋唐五代的财政支出隋朝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主要支出有:军事支出:主要包括养兵费和战费。
初期支出较多,统一后,养兵费逐渐减少。
官俸支出:初期,承北朝之弊,设官较滥,官俸资费日多。
皇室支出:包括宫室建筑费、日常生活费、玩好及赏赐费等。
唐朝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主要支出有:俸禄支出:官吏众多,支出增加,过于沉重。
军事支出:唐朝实行府兵制,大大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
皇室支出:包括宫室陵墓建筑费、宗教祭祀费、皇室日常生活费,支出比较少,比较节俭。
两宋时期财政支出宋初以内库佐助国库,但英宗以后,朝廷内外奢侈之风日盛,皇室支出增加,造成内重外轻现象。
宋立国之初,沿袭五代后周禄制,俸禄甚薄,至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七月壬子下《省官益俸诏》,定“省官而益俸”之策,既省减官员,增加俸禄。
军费支出是宋朝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这是因为宋朝养兵太多,其战争频繁。
而行政费用支出,对于官衙所需的行政费用,国家一般按署衙的行政级别,给与公用钱、职田、给卷(相当于差旅费)等等,对此也有详细规定。
主要用于迎来送往、日常办公、房屋修葺、设备置办、犒劳军队等开支。
宋朝的社会保障,就举办的主体而言,有官府举办者,其中又有中央政府举办者,有地方政府(包括乡里)举办者,也有私家举办者,其中包括宗族举办者,复呼巨室举办者。
除了这些财政支出外,还有少量的经济建设支出、文化教育支出、迷信支出(如祭祀等)、农田水利建设支出等等。
辽、金、元三朝的财政的财政支出①《宋书》卷四,《少帝》对于元代的财政支出,元代对宗室诸王、贵戚、勋臣倍加优待,据《元史.诸王表》统计,凡封国一百二十三个,封王、进封、益封者达二百二十八人次。
封王食邑,领有民户,食其地租。
这样,既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等于变相的财政支出,此外,对诸王、驸马、勋臣、百官等,还有优厚的赏赐。
宗教迷信支出是元朝又一大宗指出。
在这项支出中,包括佛事布施、寺观建筑、缮写经书和僧道衣食之赐等。
元朝的军事支出主要包括常备军费、战士军费及养马费等。
就元代来说,由于对内,对外,连年征战,耗资不可胜计。
对于官俸经费,考核官吏实行“税课法”,即按征税多寡,定官吏优劣。
于是,打开苛政杂敛之门,管理如狼似虎,人民不堪其扰。
然而皇室支出,皇室生活日益奢侈,因而费用日益增加。
皇室支出的大宗,莫过于后宫之费、中买宝物之费、递送豢养珍禽异兽之费和游宴之费。
水里建设支出,元朝水利建设支出主要包括凿会通河、通惠河、广济渠,导汾水、任水,修浚中兴、唐来等渠,以及治黄,焊海等灌溉水利工程。
社会救济支出,元朝的赈恤包括蠲免和赈贷两部分。
明朝的财政支出明朝的财政支出数量最大者,“莫大于禄、饷”明初的八十年间,统治者尚能节俭开支,但至英宗以后,皇室的挥霍、军费的开支、官奉的给付等等,越来越庞大,致使国家财政年年入不敷出,财政危机越演越烈。
明初政府的规定是政府收入的七成使用,但是要留下两到三成以备额外开支和战争等的需要。
但是历代政府没有认真执行过这一政策的,特别是永乐时期一系列巨大的举措花费了国家大量的财银,导致财政情况恶化。
主要开支有:官俸支出:明朝的官俸支出,包括诸王公主岁供、赐田度、百官俸禄等。
明代的文献有记载到“国家经费莫大于禄饷”。
朱元璋建国之后,分封诸王,其子孙繁衍迅速。
史料记载,洪武年间,亲王、郡王以下宗室男女58人,永乐年间已增至127人。
那么永乐时期,宗室禄米的费用大约在40多万石。
永乐时期另一项重要的财政支出就是官俸。
当时是按月给俸,即正一品,月俸米87石,从九品,月俸米5石。
有时全支米,有时米钞兼支。
永乐时期的官俸,大约官俸银33万两,折俸33.6两,共计66.6万两。
军事支出:明代的主要的军费支出主要卫所军士俸饷。
永乐时期实行的军屯制还没有严重破坏,军饷基本上由军屯解决。
因此主要的军费开支是战争费用。
永乐时期,先后三次对越南用兵,五次对蒙古用兵,以及多次镇压农民起义。
这些战争的耗费是相当大的。
“交趾内属者二十余年,前后用兵数十万,馈饷至百余万,转输之费不预言。
”朱棣五次征伐蒙古,每次出兵30-50万。
第一次使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共20万石。
第三此亲征蒙古时,运粮用驴34万头,车177573万辆,民夫235146人,运粮37万石。
皇室支出:明朝因为隔代荒地奢俭有别,皇室支出的规模也不尽相同。
皇室支出规模是非浩大。
首先是宫廷的生活费用,特别是皇室的膳食费。
为宫廷服役的厨役,仁宗时期为6300名,永乐时期应该没有什么变化。
按当时匠人的工食银一般为每人每年12两计算,就需要75600两白银。
皇后每日12两,每月360两,每年4320两。
贵妃每月160两,每年1920两。
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是赈灾救荒,此外还有婴幼救助、贫病救治、济贫助学、赡养鳏寡老人、死葬相恤等项。
明代对水利事业较为重视,水利支出也比较多。
永乐时期主要的河防、水利工程有永乐三年和八年的修治黄河;永乐二年修浚吴淞江;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开通大运河。
这些工程规模都比较大,仅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一项就动用了30万民夫。
尽管如此,总的来说,明政府花灾河防、水利工程上的钱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占其总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一。
总的来说,永乐时期明政府的支出结构,除了少量用于河防、水利具有生产性质以外,其他诸项都属于消耗性质,因此其财政开支属于消耗型的开支。
如:修建北京城,对安南和蒙古用兵,郑和下西洋,修建大报恩寺塔。
尽管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代永乐时期的府库充盈,但也抵挡不住这些庞大的开支,我们从建造大报恩寺,耗用的钱粮折合白银高达248万余两就可见一斑。
因此这个时期,明政府的财政已出现拮据。
清前期的财政支出清前期的财政主要开支有:皇室支出:皇室经费主要是指皇帝及其后宫所耗用的财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