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一阶段导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学习包括八章:

第十章领导概述

第十一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二章激励理论与方法

第十三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四章控制概述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第十六章管理前沿

第十七章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第十章领导原理

一、领导的概念

(一)领导

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的四层含义:领导是一种社会行为;领导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领导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领导是一种有序的行为过程。

(二)领导者

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人。领导者是领导过程三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的核心因素,是领导过程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人与情景相互作用的核心,领导的素质与领导水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三)领导的特点

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

二、领导的职能

(一)目标确立;(二)总体规划(三)激励;(四)监督指导;(五)协调控制职能。

三、领导者权威:

(一)权力性影响力

1、传统因素:指人们对领导者的一种传统观念

2、职位因素:指个人在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

3、资历因素:指领导者的资格和经历

(二)非权力性影响力(激励作用强)

1、品格因素:优秀的品格会给领导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2、能力因素:有才能的领导者吸引人们自觉地去接受其影响

3、知识因素:具备某种知识专长往往会对被领导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4、感情因素:感情影响力对企业领导者进行管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权利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

权利性影响力是“权”的体现,由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被赋予的权利和自身资历的积累等组成,是外在因素的作用。对被领导者来说,具有强制性和法定性。

非权利性影响力是“威”的体现,由领导者的素质决定,是内在因素的作用。对被领导者来说是非强制性的,是被领导者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服从。

合法的权利性影响力只能使员工在约束中造成一种适应性的习惯,而由非权力性影响力形成的权利,则更能激发人们的自觉行为。它们是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领导者的权威。

四、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以亚当·斯密为先驱,泰罗制为代表,麦格雷戈提出)

(二)“社会人”假设(梅奥提出)

(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Y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综合了马斯洛和阿吉里斯)(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代表人物是菲德勒。是一种情势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建立在“复杂人”假设之上)

五、领导行为理论

(一)领导风格理论(美国勒温):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二)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中,“关心人”和“关心组织”是互相独立的两个维度,这两种行为维度在不同的领导者身上或同一领导者身上的高低、强弱并不一致,领导行为是这两种行为维度的组合。

(三)管理方格理论

在领导四分图的基础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布莱克和莫顿于1964年就企业中的领导方式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

(四)领导系统理论

利克特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系统:剥削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

三、领导权变理论

(一)菲德勒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

领导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类型;环境因素;有效领导模式。

(二)豪斯的通路——目标模型理论

领导者是实现使下级获得更好的激励、更高满意程度和工作成效的关键人物。领导者应帮助员工排除走向目标的障碍,使其顺利达到组织或群体目标,在此过程中给予员工满足多种多样需要的机会。

(三)卡曼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卡曼在分析领导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发现组织员工的技术业务、对工作的理解等,有一个由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成熟的发展过程,为此,领导方式也要随之加以调整。对不同成熟度的下属应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才能获得有效的领导。

第十一章激励理论与方法

一、激励的概念:

(一)激励

激励是激发鼓励之意,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管理学中的激励主要是指人们在组织管理中的激励,即协调组织成员个人动机与组织目标的关系,激发、保持与强化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动机,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个要点:

1、激励必须有激励对象,激励对象有某种或某些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2、激励对象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3、激励是一种内在动力,激励效果的强弱是一个变量;

4、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不但是提高组织成员的行为效率;

5、通过激励调动个体积极性的方法是激发个体的动机;

6、激励要使员工产生的动机有利于组织目标。

(二)激励的特性

1、相容性;

2、奖惩性;

3、过程性;

4、可变性。

二、激励的作用

(一)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四)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即各组成部分的协调性

三、个体行为分析

(一)个体行为的心里特征

划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二)个性

在个体行为中,个性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

四、群体行为分析

(一)群体

1、群体的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包括三个因素:任务活动、相互作用、情感活动。群体可以是正式群体,也可以是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

(1)共同的目标;(2)各成员在行为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3)各群体成员相互依赖。

3、群体的功能

(1)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2)满足群体成员的多种需要。

4、群体的发展规律

(1)形成阶段;(2)协调阶段;(3)发展阶段;(4)成熟阶段;(5)解体阶段。

(二)群体行为

1、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个人行为统一于组织目标所产生并组织起来的行为,其行为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

2、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生理因素、技术能力、个人品质、期待性质

(2)环境因素:群体规模、社会密度、人员构成

3、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2)社会致弱作用;(3)行为趋同作用;(4)行为遵从作用。

4、群体的两个主要类型: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五)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之内的愿意及他们愿意为群体承担义务的强烈程度。

2、群体凝聚力的基本特征:

(1)关心其他群体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