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调控到央行加息2004年中国经济大事记
2004年宏观调控大事记
2004年宏观调控大事记2004年春节刚过,国务院便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明确提出要制止钢铁、电解铝和水泥行业的过度投资。
随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强货币信贷调控,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贷款。
银监会开始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的信贷资金进行专项检查,此后,国家环保总局、证监会、国土资源部也加入检查队伍。
3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原则上不再新批钢铁企业,不再审批电解铝生产建设项目,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有关水泥生产项目。
3月24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同时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4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强调必须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4月2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其中,钢铁业资本金比例由原来的25%提高到40%,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由原来的20%提高到35%。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统一思想,控制经济过热。
4月28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整顿土地市场治理工作,责成江苏省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铁本项目涉及的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4月29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花半年左右时间集中整顿土地市场,要求各地各部门在一个半月内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所有新开工的项目。
4月30日,央行、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降低风险。
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江苏考察期间强调,中央已经就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问题作出了部署,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5-01-25 10:152004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2004年,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没有出现大的起落。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
(一)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丰收。
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30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6.6%。
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棉花产量632万吨,比上年增长30%;油料3057万吨,增长8.8%;糖料9528万吨,下降1.2%。
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增长4.7%;水产品产量4855万吨,增长3.2%。
(二)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改善。
全年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7%,增速比上年略有回落。
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2%;重工业增长18.2%,轻工业增长14.7%。
分主要产品看,原煤、发电量分别增长15.0%和14.9%,生铁、粗钢和钢材分别增长24.1%、23.2%和23.5%,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空调器等增长29.1%-42.6%,汽车产量520万辆,增长14.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
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342亿元,增长38.1%。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2004-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修改)
2004-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一、 2004年宏观经济形势综述2002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上半年虽然经历了SARS 冲击,但进入下半年后,各行业恢复极快,当年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了9.1%,增长的势头猛,动力足。
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住房、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引发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价格攀升,能源、运输部门负载过重,宏观经济局部出现过热,引起了决策部门的重视,相继实施了多项宏观调控措施。
进入2004年后,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的迅猛势头得以延续,各项经济指标呈现继续上升的状态,但受调控政策的影响,增幅有所放缓。
(一)GDP 增长率2004经济增长仍然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6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51631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28953亿元,增长8.5%,与历年情况相似,工业增长快于第一、第三产业。
预计全年GDP 增长率将达到9.5%以上,GDP 突破12万亿元。
历年经济增长率历年经济增长率51015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年份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二)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9年进入谷底,自1999年后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27%,是我国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名义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
2004年投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有所减缓,但是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02亿元,全年名义增长率预计仍高达2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同时,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已经开始回落,分别回落15.3和0.9个百分点,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3%,比一季度回落12.8个百分点。
2004年货币银行大事记
2004年货币银行大事记周菊荣2004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
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政策性银行贷款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贷款利率不上浮。
2004年1月6日监会发行监管部主任姚刚5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首批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确定后,如果顺利的话, 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也即10月份左右就可以废除通道制。
2004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
在改革过程中,试点银行必须坚持改革与管理并重,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实行科学的、现代化管理。
2004年1月7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有关人士昨日分别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银行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将坚决按照中央的统一决策和部署,密切配合、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稳步实施,顺利到位,全面实现股份制改造各项预期目标,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树立良好典范。
2004年1月8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组建2004年凭证式国债承销团,承销团成员将不超过40家。
2004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3年第四季度例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认为,从总体看,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金融运行平稳。
会议还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物价变动情况,认为要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2004年1月9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日前由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公布,该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2004年宏观经济形势
第一讲2004年宏观经济形势消费、出口和投资被称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因此要判断我国明年经济的形势,就要着重分析2004年我国消费、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情况。
消费的短期波动会受到经济形势(即出口、投资等的增长情况)的影响,而出口和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央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而根据以往的经验,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往往是追随物价变动的,因此有必要首先来分析我国在2004年物价的可能走势。
一、物价走势经济部门可以按照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分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前者的价格走势要跟随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则主要取决于工资的涨幅,因此,考察我国未来物价的走势,必须对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分别考察。
另外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具有一定的可贸易性,其价格又相对独立于国际价格的波动,同时粮食在物价指数中的比重较高,也有必要单独考察。
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统计:11月全国CPI指数同比上涨3%。
11月份CPI指数再度攀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食品价格指数上涨8.1%,涨幅比上月提高3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提高1个百分点。
下面就首先来分析粮食价格的可能走向我国粮食库存比例(期末库存总量与当期总消费量之比)已经下降到1974年来的最低点,比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59.4%大约第一半,粮食价格存在明显的上涨压力。
据此我们预计,2004年粮食价格的上涨大约在3%-5%左右。
贸易部门的价格变化1996年中国实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美两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同步运动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品价格指数不反映国内供求状况,而将追随美国的通胀变化情况。
所以要考察中国贸易部门的物价走势,有必要先分析美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情况。
美元贬值、能源价格上涨以及需求扩张是美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的重要原因。
其中需求拉动是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
2004年央行利率调整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2004年央行利率调整及其对企业的影响…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2004年10月29日,经过一年左右的纷争之后,央行终于决定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也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调整后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如表1所示.项目贷款其中:6个月1年l~3年(含)3~5年(含)5年以上调整前利率5.045.3l5.495.585.76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5年(含)以下3.6O5年以上4.05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5年(含)以下4.775年以上5.04存款其中:活期34"月6个月1年2芷3年5芷O.721.7l1.891.982.252.522.79调整后利率5.225.585.765.856.123.784.234.955.3lO.721.7l2.072.252.7O3.243.6O利率政策调整的背景从表1的数据直观地看,加息幅度很小,似乎对企业影响不大,但如果对利率政策调整实施的背景和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进行较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此次利率调整对整个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影响以及对宏观调控的深远意义不可小视."非典"过后,200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一反常态,开始出现一些新情况:物价水平结束长期低迷的状态,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带动下开始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能源,电力,煤炭等供应开始紧张;实际利率持续出现负利率并有增大势头;人民币存款增长速度放慢等等.同时,国际市场美元利率不断上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央行实行了利率政策的调整,结束了自1996年5月1日起连续实行的降息政策,开始进行加息.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标志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从稳健转变为谨慎.利率政策调整的五大原因一般认为,导致此次利率调整的主要原因有五个: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2004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而,解决家族企业接班人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7一个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士提出,家族企业能否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路子7具体说,就是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让更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家族企业的经营.不过,探讨归探讨,建议归建议.实RR由抓仓曲寺,nnE.E际进行这样操作的并不多.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先生在多种场合道出过他的苦衷:"不是我不想请职业经理人.实在是他们无法让我彻底地信任."职业经理人阶层的信用缺失,确实是部分家族企业不敢贸然选用他们的重要原因.一些家族企业经营者说,中国不缺少想当老板的人,而是缺少愿意为老板诚心诚意服务的有道德的职业经理人.这反映了目前家族企业尚未具备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路无论有多少困惑,家族企业的交接班问题是回避不了的,解决的方法也肯定不是一个模式.因此,需要富豪一代"和富豪二代"乃至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探索.■图1显示,2oO4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6,7,8,9连续四个月突破公认的5%的警戒线.尽管10月有所回落,但是.考虑到年底双节是消费的旺季,价格有翘尾巴的可能.同时,我国的能源等基础性工业品供需矛盾并未缓解,价格还在不断上涨,所以,提高存贷款利率,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央行的必然政策选择.第二.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需要.2oo3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踞高不下.表2给出2004~1月到11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2oo4年l~2月l~3月l~4月l~5月l~6月l~7月l~9月l~lO月l~l1月比上年同期增长%5347.8042.8O34.803l3l3029.9029.5O28.90从2oo4年4月份开始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主要是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手段,迅速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50l%降到了3O%左右. 但是,行政性手段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后,这种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开始减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在3O%左右高位波动.同时.国内的一些过热行业的产品与投资.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尽管在实施宏观调控后的5~6月份有所下落,但在7月后迅速回升.7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钢材价格上升18%,其中螺纹钢和线材价格升幅最大,分别上升18.9%和23.5%;水泥价格上升11.6%;有色金属价格上升28.7%氧化铝和铝锭价格分别上升34.7%和7.5%.产品价格上涨,不调整利率而要遏止过热的投资是困难的.利率是宏观调控中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微调工具.一般来说,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配置稀缺资本的标准,通过市场的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高的地方去.加息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从"行政管制主导转向市场调节主导.对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至关重要.第三.扭转存款实际负利率和存款增速减缓的局面,防范金融风险.所谓实际利率就是银行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当实际利率为负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物价上涨过快,~-7-~不合算.从2oo3 年12月开始.中国实际利率已连续12个月为负.如果20o4年全年CPI平均值达到4%的话,那么,按照调整后的利率计算,再考虑到20%利息税的因素.则2oo4年存款利率为一2,1%.如此之高的"负利率".使得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2004 年前7个月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同比下降4%,增幅连续4个月回落.截至6月末,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2195亿元,增长6.2%,增幅比上年末低5.4个百分点.2oo4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fl3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317亿元.负利率不但降低了居民的储蓄存款意愿,而且会使银行资金紧张,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放缓.如果居民一旦2∞5.5中外企业文化67预期负利率水平会进一步扩大.就有可能出现存款人到银行挤兑并抢购消费品的现象.从而爆发金融危机.因此.央行必须采取加息的政策.第四,利率市场化的要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利率市场化程度却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利率如果不能市场化,就不能正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起不到配置资源的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明确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以来.这项工作一直在进行.虽然目前许多利率(例如银行间拆借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但是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依然较资金正在金融体系之外运行.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仅加大了政府对资金运作监管的困难.减少了国家税收.而且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有效的市场秩序更难确立.对于此种情况.如果仅用行政手段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市场手段加以解决.不加息.就会引起投机活动加剧.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稳定不利.央行利率政策调整的五大特点第一.从数量上看幅度不大.但是.标志性作用非常明显.其深远影响不可轻视.本次利率调整.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作了相应调低.此次央行利率调整政策进一步放宽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另外.此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的规定是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的重要突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五.民间信贷活跃与大量资金在"体外循环".促使央行利率调整.目前.一方面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紧缩信贷.中/J,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另一方面银行又有10多万亿储蓄存款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这就导致了民间信贷的活跃.许多调查表明,在一些省市,企业由于银行的信贷收缩.不得不向职工或通过职工向民众借钱,不少地方民间借贷利率已上升到1O%左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7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提高基本存贷款利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同时,民间信贷的活跃.也就表明有大量社会68中外企业文化2005?5整.表面看调整数量有限.但这是自1996~_5月1日起连续8次实行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的政策后.首次开始进行加息.通过上面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标志着中央银行的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变为谨慎的货币政策.第二.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利率市场化迈出关键一步.第三.短期看.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这对金融机构随行就市确定贷款利率.增加赢利水平有利.但是.对企业存款收益不利.会加大企业的筹资成本.第四.央行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的基本目的是.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第五,本次利率调整,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有利于保障居民的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此外,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小于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幅.这样做既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 又能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影响第一,企业进行中长期战略性决策时.必须考虑中央银行由稳健的货币政策向谨慎的货币政策的转变.虽然.短期看有限数量的加息对企业影响不大. 但是.企业进行战略性决策时一般时间较长.涉及资金数量大.就不得不考虑央行这种政策转变.分析物价上涨趋势和资金长期供求状况.以及长期利率的变化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时.计算净现值时贴现率应该是变化的.第二,中期看.对于生产消费者需要进行贷款消费产品的企业影响较大. 例如.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企业.因为.这类企业产品从需求角度看.由于加息.消费者的利息负担加大.会减少对这类企业产品的需求从供给角度看.这类企业生产过程一般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加息使企业财务成本上升.筹资更加困难.所以.对这类企业必然会产生较大影响.使这类企业发展减速.第三.短期看.加息特别是贷款利率提高.一方面会使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加息不会使银行存款显着增加.信贷资金的供给不会明显增加.同时.中央政府以收缩信贷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不会变化.所以.加息将会使企业的筹资环境更加困难.筹资成本上升.这对于资本负债率高的企业会构成巨大影响.对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也会造成直接影响.2005年央行是否还会再次加息如果导致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五大原因不能消除.甚至物价仍持续上涨.投资增长继续高位徘徊或加速,国内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投机或泡沫持续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压力增加.中央银行肯定还会采取继续加息的政策.对此企业必须不断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经营决策.■本栏目责任编辑:傅盛华(*****************)。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
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
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1、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上”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
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4月,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3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然而,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并不统一,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并没有降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
为此,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经过1979年和1980年两年调整之后,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至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得以有效实施。
当时采取的主要调控措施有:解放思想,搞好综合平衡;注意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加强物价管理,坚决制止乱涨价;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办更多的事情。
国务院在1980 年12 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中国历次加息
2007年12月20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9月15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17日(周一)沪综指上涨109.21点,涨幅2.06%。
深成指上涨280.67点,涨幅1.54%。
2007年8月22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受8月21日晚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的消息影响,早盘沪深两市双双大幅低开,股指早盘震荡走高,在金融、地产股的轮番推动下,沪深两市先后刷新历史高点。
沪指涨幅0.50%,成交1621.98亿。
2007年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7月23日周一两市大幅跳空高开,沪市开盘报4091.24点,上涨32.39点,深市开盘报13615.30点,上涨197.34点。
两市大盘高开高走单边震荡上行,做多人气迅速聚集。
截至收盘,两市共成交2351.1亿元,成交量明显放大。
2007年5月19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5月21日,沪市开盘:3902.35点,低开127.91;报收4072.22点,涨幅1.04%。
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低开后大幅度走高,开盘2864点,收盘3014点,突破3000点,全天大涨2.87%,随后一路强劲上行至3600点。
2006年8月1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周一开盘后,沪指开盘低开至1565.46点,最低点1558.10点,随后迅速反弹收复失地,收盘至1601点,上涨0.20%。
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点,收盘1440点,涨23点,大涨1.66%。
2005年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
中国2003-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回顾
中国2003-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回顾发表时间:2010-05-21字体大小:小中大2004/12 15日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十一期)国债。
本期国债期限为2年,发行面值总额256.6亿元。
本期国债经投标确定的票面年利率为2.98%,年息按年支付。
本期国债12月15日开始发行并计息,12月24日起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同时以现券和回购的方式上市交易。
——中国财政年鉴2005年(617页)2004/12 15日本报讯根据国家债发行的有关规定,财政部决定发行2004年记账式(十一期)国债(以下简称“本期国债”)。
据财政部2004年第19号公告称,本期国债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期限2年,经投标确定的票面年利率为2.98%,实际发行面值总金额为256.6亿元。
本期国债12月15日开始发行并计息,12月20日发行结束,12月24日起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同时以现券买卖和回购的方式上市交易。
本期国债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利息按年支付,利息支付日为每年的12月15日(节假日顺延,下同),2006年12月15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年利息。
——中国财经报2004/1215(1版)2004/12 20日本报讯椐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消息,经国务院批准,从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将由10.4%降低至9.9%,涉及降税的共900多个税目。
2005年是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较大幅度降税的最后一年,此后,按入世承诺需降税的税目数将大为减少。
据了解,2005年农产品平均税率将由15.6%降低到15.3%;工业品平均税率将由9.5%降低到9.0%。
其中,水产品平均税率为10.5%,木材、纸及其制品为4.6%,纺织品和服装为11.4%,化工产品为6.9%,交通工具为13.3%,机械产品为8.0%,电子产品为9.1%。
2004-2005 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
A
B
A*B
1.0
60.8
0.61
2.1
17.9
0.38
1.3
24.1
0.31
0.7
98.8
0.69
2.4
41.4
0.99
1.7
43.6
0.74
3.1
26.9
0.83
32.3
1.0
23.4
0.23
1.6
43.2
0.69
53.5
1.7
32.7
0.56
8.3
43.5
3.61
12.3
20.2
3.61
1.5
16.5
为了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必须保证经济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检验经济 分析方法的最重要途径是考察 2003 年末、2004 年初对 2004 年全年经济发展的判断是否正 确。如果出现失误或过于抽象,则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对原有方法加以修正。2004 年初我们对 2004 年中国宏观经济前景的曾作如下判断:“(1)从短期来看,由于(由投资到 产出的)投产期较长以及需求缺口增长对通货膨胀率影响的滞后效应,即便在本期总需求和 总供给的增长速度实现了平衡,2004 年通货膨胀率可能还会继续上升。(2)从中期来看, 由于在 2003 年总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定因素是投资需求的增长,在以后数年内中国生产能力 (总供给的另一种说法)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有较大提高。因而,除非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进一 步提高或出现供给方的外部冲击,中国通货膨胀形势在未来数年内严重恶化的可能性不 大……(3)从长期来看,由于中国金融体系不健全、M2/GDP 比过高。一旦形成通货膨胀 预期,而居民又可以自由地把本币转换为外币,中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危机的可能行 就将急剧增加。但是,在目前谈论这种可能性还为时过早。”(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 2004 年春季经济蓝皮书,2004 年 3 月)。对 2004 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的看法是: 2004-2005 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能否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 避免通货膨胀的恶化,更具体地说,能否在保持 8%-9%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把通货膨胀 控制在 5%以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目标……首先要考虑的是可能性,其次是必要性。…… (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 3%(的同时),实现 8%-9%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从必要性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 9%左右。……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 口 1000 万,下岗失业工人数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数千万,多年累积起来,需要找工作的 人口又何止数千万。面对这样严重的就业形势,经济增长不达到 8%-9%甚至更高,又谈何 社会稳定。而且,经济增长速度一旦降低,中国的不良债权问题、财政问题等等都会迅速恶 化。经济增长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社会关系失调等问题。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
2004年国内外大事记
2004年国内外大事记(2004年4月-11月)国内外大事记(2004年4月至11月)国内4月5日,卫生部正式公布首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包括湖北的随州市、贵州的铜仁市、湖南的怀化市洪江区、安徽的临泉县等51个市、区、县。
4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条和附件二第三条的解释。
4月11日,7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扣押。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事件十分关注,指示外交部和有关驻外使领馆全力开展营救工作。
4月12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证实,被不明武装分子劫持并扣押的7名中国人已经安全获释。
同日,新华社报道,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
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监察部关于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井喷特大事故、北京市密云县“2·5”特大伤亡事故和吉林省吉林市中百商厦“2·15”特大火灾事故调查情况的汇报,并对有关责任人做出处理决定。
同意接受马富才辞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职务的请求,决定给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分管质量安全工作的副总经理任传俊记大过处分,责成北京市、吉林省和中石油集团分别对三起事故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做出严肃处理。
另外,中共中央批准马富才引咎辞去中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职务。
此后,中共北京市委同意张文引咎辞去县长职务,同时免去其县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中共吉林省委同意刚占标引咎辞去吉林市市长和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的请求。
同日,新华社报道,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在部分粮食主产区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
4月15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2004中国十大经济事件
2004中国⼗⼤经济事件2019-09-222004中国10 ⼤经济事件出⾃本刊平时的采访与思考,同时排名也并没有什么先后次序,因为⼀个事件的历史意义往往要在多年后才能凸显出来,究竟哪⼀个更重要。
如同亿万年前⼀只蝴蝶只是偶尔煽动了⼀下翅膀,带来的却是星移物换,沧海桑⽥。
⼀、审计风暴2004年,中央各部门,⾦融机构以及各地⽅政府官员都明⽩,⼀场“审计风暴”正在席卷全国。
⼀年前的6⽉25⽇,⼀批违规⼤案在审计署审计长李⾦华向全国⼈⼤常委会所作的审计报告中曝光,⼀场严查乱管理、乱投资、违规挪⽤资⾦的“审计风暴”随即席卷全国。
⼀年后的6⽉23⽇,在⼗届全国⼈⼤常委会第⼗次会议上,李⾦华再次提交了⼀份让⼈触⽬惊⼼的审计“清单”:国际体育总局动⽤国家奥委会专项资⾦、⼯商银⾏违规涉案⾦额69亿元、长江⽔利委员会多⼈受贿造成长江堤防⼯程严重隐患、淮河洪灾地区亿元抗灾资⾦被挪⽤等。
这些在审计暑的以及媒体的追逼下,前所未有地公之于众。
“审计风暴”引起公众的⾼度关注,其原因或许在于报告中所列举的问题皆触⽬惊⼼。
⼈称“铁⾯审计长”的李⾦华认为,他⼯作的意义在于:“审计能不能客观公正,代表了整个社会能不能有⼀种⼈⼈信得过的权威。
”他甚⾄说,“我就是国家财政的⼀条看门狗,把所有⼈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
”“第⼀个是⽀持你依法进⾏审计;第⼆个是你审计的问题,⽀持你依法进⾏处理;第三有些问题只要不影响整个国家利益,⽀持你向⼈⼤常委会报告,⽽且向社会披露。
”这是李⾦华担任审计长期间接触的两位总理对审计⼯作的明确态度与指导⽅针。
8⽉31⽇,审计署表⽰,我国在今后将逐步推开绩效审计,重⼤违法违规案件、因盲⽬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单纯追求速度⽽⽚⾯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民群众利益受到重⼤损害等三⼤领域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
值得指出的是,审计风暴在国家全⾯实施宏观调控初步显效、深层治理亟待展开之时发动,也决不只是⼀种偶然或巧合,这也或多或少地预⽰着审计署将不是某个部门的单兵突进和孤军深⼊。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
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
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1、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上”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
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4月,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3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然而,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并不统一,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并没有降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
为此,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经过1979年和1980年两年调整之后,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至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得以有效实施。
当时采取的主要调控措施有:解放思想,搞好综合平衡;注意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加强物价管理,坚决制止乱涨价;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办更多的事情。
国务院在1980 年12 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2004-2014中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2004-2014中国经济发展大事记对10年间所关注和报道的经济领域、经济话题、企业和人物等,作一次整体回顾和梳理,借此探寻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
2004-2014,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片段,也是《中国经济周刊》诞生成长的第一个10年。
我们有幸记录这个特定年代,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振兴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更是成为被全世界寄予厚望的发展引擎。
过去10年,中国以13亿人口之巨,迈入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过去10年,中国的金融、汽车、外贸、房地产等诸多行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与成就,可谓“黄金十年”。
过去10年,是中国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的10年。
深层矛盾逐步凸显,利益博弈此消彼长,中国不仅要解决“发展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过去10年,是中国转型升级的10年。
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温故而知新。
我们从《中国经济周刊》创刊10年这一视角,对10年间所关注和报道的经济领域、经济话题、企业和人物等,作一次整体回顾和梳理,借此探寻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
增长的十年过去10年,不断有人发出“警告”:中国经济即将崩溃……但事实是,中国GDP在过去10年增长了两倍多,经济总量从全球第六跃居第二。
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增速和就业率仍维持在正常轨道上,并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10年,中国的GDP增速经历了两次起落。
第一次上升阶段,是从2004年四季度的8.9% 跃升至2007年一季度的15%;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降低到2008 年四季度的6.6%。
2008年11月19日,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经济增长在2009年四季度又重新跃升至12.2%。
宏观调控卓有成效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宏观调控卓有成效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宏观调控卓有成效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小潘老师时事背景 1、中国人民 银行宣布,2004 年,总体看,宏观调控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已取得明显 成效,全年金融运行健康平稳,货币信贷调控目标基本实现。
2004 年 12 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 6099 亿美元, 同比增长 513%。
人民币汇率为 1 美元兑 82765 元人民币,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 汇率保持稳定。
2、中国银监会 2005 年 1 月 13 日宣布,据初步统计,截至 2004 年 12 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 3149 万亿元,比上年同 期增长 136%。
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增长最快,达 222%。
主要商业银行指 4 家国有商业银行和 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余额 17176 亿元,比年初减少 3946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 132%,比年初下 降 46 个百分点。
这是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继 2002 年、 2003 年后的连续第三年双下降。
3、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04 年 12 月 3-5 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2005 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
会议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 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结构 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事解读政治常识 1、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同时,国务院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家性质。
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11月
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11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参考》》
【年(卷),期】2005(000)042
【摘要】11月2日黄菊在广东考察并召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座谈会;11月3日首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欧能源环境项目启动;我国修订《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总页数】7页(P32-38)
【作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7月 [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
2.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8月 [J],
3.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8月 [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
4.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9月 [J],
5.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9月 [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宏观调控到央行加息 2004年中国经济大事记宏观调控:“点刹”过度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2004年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宏观调控。
由于一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使得煤炭、电力、石油、运输等相继出现紧张,发展下去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央及时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认真研究了产生的原因,并且适时、有效地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宏观调控可以说是今年各大财经媒体都不能回避的报道重点,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做如下点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
中央和国务院对这次宏观调控发现是早的,措施也是果断的。
虽然我们不能说,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控,今天的经济就崩溃或者怎么样了,但是肯定地说,如果不调控,经济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钢铁产业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发展过多,铁矿石就可能短缺。
据我所知,我们的铁矿全国目前的存量资源90亿吨,其中辽宁地区就占50,。
那么他钢厂怎么办呢,就要依靠进口,依靠进口运费是昂贵的,同时出口国要抬高价格,那么你炼出一吨钢需要多大成本,这都是可以算出来的。
你的钢铁价格是高的,会不会影响其他方面的价格,物价上涨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首先要肯定,这次宏观调控是很有效果的,多数的企业、多数的地区感觉是比较好的。
有几组数字可以证明:首先,全年GDP的预测可能是9,,或者是9,多一点;财政收入预计增长20,;农民增收的幅度根据有关资料是11(4,,实际增长是6,;城镇新增就业可能达到900万人。
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前三个季度与第一个季度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回落了15,,钢铁水泥投资增幅分别回落了65,和43,,就是说回落一半以上。
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新增13,,进出口贸易大家都知道,今年很可能突破1(1万亿美元,再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直控制在4,以内,就是说,人们原来担心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种情况没有出现。
这几组数字给出一个印象,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势头。
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宏观调控就结束了,或者我们可以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了。
宏观调控取得了成效,并不意味着宏观调控已经结束,就经济运行而言宏观调控永远是一个主要课题。
我说宏观调控是一个常态性的东西,就像我们总要在万有引力下在地球上生活,走路的时候也得找一个平衡啊,但讲常态不意味着作为宏观调控这个特定的词提出来,一直就要得很紧。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随着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观念不断地更新,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应该如影随形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里经常闪现。
就好像我们的路走熟了,还要想办法走得直一点,尽管可能左右摇摆是不可避免的,终不至于大起大落。
聚焦能源:破解燃“煤”之急有人说,2004年是“电荒”年,而在电荒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煤荒”。
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预测,2005年我国煤炭仍将有8000万吨的缺口,供应紧张的局面将继续存在。
在煤炭紧缺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做如下点评:从煤炭产业本身来说,这几年来它的投入比较少,生产增长能力比较慢,新增加的可开采的储量也都比较少。
而且很多煤矿的生产条件比较差,所以今年以来,一出现煤炭供应的吃紧,就造成了煤炭生产比较被动,不太容易适应突然增加的需求,你让它增加更多的煤炭的产量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因为它的基础已经比较薄弱,但这方面可以说不是很主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带来了对煤炭需求的大幅度的上升,所以煤荒主要原因在煤炭之外,尤其是电荒。
电力要吃掉煤炭产量的50,,60,。
电力今年以来增长了10,以上,它就必然带动对煤炭的大量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增长起来之后,从煤炭方面说,它会提高煤价。
因为市场需求增加了,按照市场规律,按照价值规律,这个价位应该反映这样一种变化,但是从电力企业这个角度说,他们又不太愿意承受、承担煤价上涨这样一个因素,因为在我们国家煤炭的价格已经放开,是市场调节的。
而这个电价没有放开,是由政府来控制的。
这样从去年开始到今年煤电之间在价格上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这种矛盾由中央政府出面调停,虽然有所缓解,但是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煤炭供求这个矛盾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国民经济从局部的过热降温,这是最根本的。
从技术层面说,这种煤电的矛盾是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关节点。
煤电的矛盾专家们有各种不同的建议,有的是现在提的比较多的是煤电价格的连动。
就是煤价涨,电价要跟着涨,至于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这有一个非常复杂的价格体系,现在正在探讨比较多的,或者说已经进入政策视野的煤电的价格连动提的比较多。
我认为从根本上恐怕有赖于电力的市场化的改革,这个改革完成之后,电价就能够基本上反应供求规律,这样不管是煤价上涨还是下落,在电价上也能得到相应的反应。
这是从长期来说,从根本上说的,应该靠这样一种机制,从近期说就是靠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能够抑制经济过热的苗头,降低需求,给过热的经济泼点水,降降温,宏观经济达到了健康的、可持续的状态之后,煤炭这个产业也能够恢复供求的平衡。
钢铁虚热:回归投资理性2004年钢铁行业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价格的变动,价格走了一个V字形,年初的时候往上攀升,大概从5月末开始下降回落,然后到6月末又上来了。
这个V字形反映了我国钢铁企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性,从盲目投资到回归理性。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做如下点评:先说说年初的攀升,其实钢铁价格的攀升并不是从今年年初开始,要往远了说大概从2002年开始攀升。
逐步抬高,大概今年年初达到了最高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基础的原因就是经济拉动,我们国家经济生活里边,对钢铁的需求增加的很快,而增加很快的需求又是两个产业起的作用:一个是房地产,因为盖房子需要大量的钢材;还有一个产业就是汽车,这两个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对钢铁的需求。
从这种意义上讲,虽然涨价不能说是好事,但这是个好兆头。
因为我们国家过去一个建筑业,一个汽车产业,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的态势。
这些年通过改革,特别是房改,住宅商品化,住宅信贷这样一些措施把住房产业推上去了,所以才有了钢铁产业大发展。
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
中间掉下来了,为什么掉下来了呢,这是宏观调控的结果。
因为钢铁价格很高,就引起了一种投资热。
大家要赚钱,根据当时比较高的价格,钢铁的利润至少可以达到12,,个别的可能达到22,。
这个利润很高,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结果就出现了投资过热,如果这些投资项目都建成的话,有人测算了一下,炼钢的能力至少要增加1(5亿吨。
我们原来的能力是3(1亿吨,3(1亿吨加上1(5亿吨就是4(6亿吨,这种能力远远超过我们实际的需求,所以感到一种投资过热,如果都把它变成项目,都把它投入生产将来会有很大的问题。
除了量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质的问题,也就是说许多投资项目并不是高科技的,没有达到严格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要求等等。
这样的话,钢铁产业的量上去了水平就会下来,特别是还要占用很多土地,有的建设项目主要是银行资金,一旦出了问题,风险在银行身上,所以国家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
粮食增产:农业稳则天下安在中央“一号文件”等优惠政策的拉动下,今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的夏粮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8,,秋粮的生产形势同样让人感到乐观,预计今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预定的9100亿斤。
这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将结束1998年以来出现的连续下滑的局面。
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保护价等措施的实施,让农民看到了种粮带给他们的实惠。
但是,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粮食价格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上涨势头,粮食是多了还是少了,百姓对此十分关心。
甚至引发了关于粮食安全的议论。
《经济参考报》总编辑王海征做如下点评:今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有两点值得关注,一个是增产,一个是涨价,这恐怕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粮食方面的两个问题。
我们觉得增产当然是一件好事。
那么在增产的同时,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对下一年以至以后的粮食生产产生影响。
从粮价的绝对水平来看,不能说就是粮价很高了,因为粮价增长了以后,影响到的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粮食的生产者,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者主要是城镇居民。
从城镇居民来说,粮价上涨,对大部分城镇居民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
或者说这个影响对他们的生存、生活角度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说粮价现在上涨的水平不是那么高呢,我想说一个数字,就是我们从改革开放以前来看,当时的粮食价格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而且是低水平的一个价格。
从大家最熟悉的标准粉来说,当时北京的价格是一毛八分五一斤,到现在标准粉的价格涨了大约是8倍,可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算起到2003年,大约是增长了19倍。
那么相对这样一个数字,我觉得粮食价格从城镇居民来说,应该是还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且粮价也没有超过整个这么多年的物价上涨水平。
中央政策对农业扶持,这个是每个国家都做的事情,在国际上也是正常的,世贸组织的规则也是允许的。
通过今年一年这么多政策下来以后,我们的支持力度确实比过去大多了,但是还是有空间的。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仅仅靠政策扶持毕竟空间是有限的,它不会无限制地靠政策扶持,仅仅靠政策扶持,我们的粮食增产也不会有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发展。
要保证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一个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再有一个是农业产业链向工业方向的延伸。
我先说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
中国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主要就是一个是现代化,一个是市场化。
那么现代化呢,一般想起来是提高科技含量,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这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说种子、化肥以及各个方面的种植方式,包括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
除了现代化这一个因素之外,第二个因素是市场化,市场化主要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农业生产。
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或者趋势。
黑龙江有一个地方,它的农业合作组织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而是市场意义上的合作,发展的很快,实际上也是促进了农业内部的专业分工。
民工短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曾让我们无数次感叹我国劳动力的充足,但是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却陷入了“缺少工人”的尴尬境地。
很多媒体纷纷发问:延续了十几年的民工潮,为什么变成了民工荒,是因为经济发展过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足,还是因为随着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就业机会增多,农民们已经对进城打工不屑一顾了呢,《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做如下点评:民工荒这个叫法本身可能并不准确,今年发生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比较低技能的劳动力的供给出现了局部短缺,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更准确的描述。
从整个判断上来讲,民工的短缺应该不是全局性的问题,它是局部的,跟今年整个的经济形势是非常相关的。
比如说今年粮食丰收,今年粮价上涨的比较多,农民的收入会因此增加的比较快,这样他可能选择说我在家里种地是不是更好一点,这是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