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
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碗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额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中医护理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护理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感冒:推荐采用中药汤剂进行疗程治疗,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2.咳嗽:建议采用中药合剂进行治疗,配合刮痧、艾灸等中医疗法。
3.高血压:推荐采用中药调理血压,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4.糖尿病:建议采用中药降糖,配合推拿、足浴等中医疗法。
5.冠心病:推荐采用中药调理心血管功能,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6.高血脂:建议采用中药调理血脂,配合刮痧、艾灸等中医疗法。
7.便秘:推荐采用中药通便,配合腹部按摩、中药灌肠等中医疗法。
8.痛经:建议采用中药调理月经,配合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
9.颈椎病:推荐采用中药调理颈椎,配合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
10.腰椎病:建议采用中药调理腰椎,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11.风湿性关节炎:推荐采用中药调理关节,配合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12.鼻炎:建议采用中药滋阴清热,配合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
13.风热感冒:推荐采用中药清热解毒,配合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
14.肺炎:建议采用中药清肺化痰,配合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
15.高原反应:推荐采用中药调理气血,配合推拿、针灸等中医疗法。
16.慢性支气管炎:建议采用中药调理气道,配合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17.肾结石:推荐采用中药利水通淋,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18.肠炎:建议采用中药清热解毒,配合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19.失眠:推荐采用中药安神补脑,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以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19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
这些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试行,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疗法,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中医护理服务,促进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3.07.22•【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施行日期】2013.07.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护理工作的新要求,提高中医护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诊疗工作中的作用,现就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成为中医药综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护理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辨证施护、个性化强,技术方法灵活多样、易于接受,与现代护理互相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加强中医护理工作,对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更高关注,对中医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目前中医护理工作进展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
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未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中医护理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辨证施护水平有待提高,中医护理学术发展缓慢,科研水平不高。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中医护理工作。
(完整版)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按照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持续改进活动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到2016年底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每病区至少4个,每个病种完成病例10-20例(不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到2016年底全院实施20种中医护理方案。
三、实施步骤1、培训、考核阶段:2016年1月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考核、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根据计划落实关于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的各项措施。
2、实施阶段:2015.1.1—2015.12.31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12.1—201512.30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护理部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徐敏敏成员:何海玲马学萍宋红艳刘艳李莉红杨彩云左洪艳季晓娟周焱职责: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单行本试行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5月出版 16开平装定价:45元
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5/2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中风等1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1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2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4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5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案.
6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案
8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案.
9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10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1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12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13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护理方案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护理方案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加强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总结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2010年7月目录前言 (4)第一章管理体系及职责 (5)第二章人员管理 (8)第三章临床护理实施 (12)第四章质量评价 (17)前言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突出强调了护理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护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
为推动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扎实开展,提高中医医院中医护理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医护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编写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简称《指南》)。
《指南》适用于各级中医医院,围绕突出中医特点,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提出要求,常规性的、西医护理的内容以及对中医特色优势发挥影响不大,关系不密切的在本《指南》中不涉及。
《指南》主要针对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从管理体系与职责、人员管理、临床护理实施、质量评价等四方面,在总结全国中医医院经验基础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制定,以指导各中医医院的中医护理工作。
第一章管理体系及职责中医医院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是医院组织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目标全面实现和工作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一、管理体系(一)设置原则1.因地制宜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合理设置护理组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印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体例及样稿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印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体例及样稿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3.11.19•【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医馆便函[2013]113号•【施行日期】2013.11.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印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体例及样稿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医馆便函〔2013〕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全面、深入总结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根据《国家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3版)》(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3〕96号)的有关要求,我司将组织开展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工作,对已印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情况和护理效果作用进行总结分析。
为确保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工作顺利进行,我司组织制定了《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体例》和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样稿(肺癌),(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辖区内有关单位按照要求,积极开展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的总结工作。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工作将作为国家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十二五”中期评估和终末评审的重要内容。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邴媛媛崔咏梅联系电话:010-******** 010-********传真:************附件:1.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体例2.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样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3年11月19日附件1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体例一、基本情况包括实施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护理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科室数、应用病例数、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不同辨证分型病例数、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主要中医护理技术、平均住院日等。
中医护理.方案解读
一、中医护理的机遇与挑战
挑战——如何发展与创新中医护理
1. 目标明确:中医护理特色 2. 思路清晰: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应用 3. 任重道远:方案优化、大数据、询证 4. 面临困难:中医护理人才缺乏
中医护理方案应用现状
1.应用的成效
① 专业发展 ② 社会效益 ③ 护士价值
2.重点突出
① 实用性 ② 指导性
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分析
目录
1、护理方案的实施 2、方案分析总结 3、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解决措施
目录
1、护理方案的实施 2、方案分析总结 3、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解决措施
成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小组
临
床
科室组织学习
的
实
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培训责任护士
过
程
责任护士的考核
纳入护理方案
附录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架构:
3. 隐私保护:操作过程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4. 取合理体位; 5. 操作注意事项:如药液温度、取穴原则等; 6.观察:操作过程中及实施特色技术后患者的局部及身体情
况; 7.记录:记录实施特色技术的部位、时间及患者自身感受; 8.评价:评价特色技术实施效果。
附录三:护理效果评价——填表说明
若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了同一种护理技术, 应分别填写应用次数,但应在表后说明该 项技术应用总次数和总天数,以免重复计 算。
附录三:护理效果评价——填表说明
指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实施“主要 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 后症状的改善情况。 根据患者某症状实际缓解程度,在 相应的项目后划“√”。
附录三:护理效果评价——填表说明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龙源期刊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作者: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9期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中医医疗机构应广泛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每个科室至少开展4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
《意见》要求,要牢固树立中医护理服务理念,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患者为中心,坚持“辨证施护”的中医临床护理原则;积极推广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梳理、总结、提炼常见病和优势病种中医护理经验,制订中医护理方案,适时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分析评价工作,及时优化、完善中医护理方案,修订中医护理常规;遴选、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和省级中医护理重点专科,探索创新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模式;拓展中医护理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治未病、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康复工作中的特色优势作用。
建立健全中医护理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注重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在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护理等方面提供个性化中医护理服务。
至2015年,全国创建100所国家级、300所省级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
《意见》明确指出,至2015年,原则上中医院校毕业或中医护理专业护士比例三级中医医院不低于40%,二级中医医院不低于30%;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三级中医医院不低于80%,二级中医医院不低于50%。
中医医疗机构要增加临床护士数量,普通病房实际床护比不低于1∶0.4,逐步达到1∶0.5~0.6。
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
《意见》要求确保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达到其相应岗位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非中医院校毕业或非中医护理专业的护士在中医医疗机构工作3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至2015年,中医医院应建有中医护理培训示教室,有专人负责,制订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培训;另外,三级中医医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管理人员应不低于60%。
中医特色护理的应用
6、《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持续改进活动方案实施细则 2013年04月23日
7、医院评审标准
2013年
8、《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征求意见稿), 2013年06月03日
9、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 2013年05 月20日
(一)《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南 (试行)》
【六、护理】
五、中医药常识
(七)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 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 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 了中风等1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 请参照执行。
二、中医特色护理内容及临床应用
(一)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满足岗位需要, 掌握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二)组织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程》开展辨 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 并制定改进措施。
(二)《 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 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
【(六)中医护理】
1.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开展 中医护理工作。
• 胸胁 • 脘腹 • 腰背 • 肢体 • 呼吸 • 咳嗽与痰 • 大便 • 小便 • 饮食
常用中医病情描述用语
神志:意识模糊、昏迷不醒、精神恍惚、哭笑无常、失眠多 梦、心神不宁、神志清醒、精神萎靡、嗜睡
形态:烦躁不安、手足躁动、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手撒尿 遗、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身重嗜睡、蜷卧、倦怠无力
人员(培三训)《中医(医试院行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学时(分)要求
副主任护师:每两年的Ⅰ类学分中,中医护理项目不少于6学分。 主管护师:每年学分中,中医护理项目不少于6学分。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内少于100学时。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1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胁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
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综合治疗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综合治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3.07.10•【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7号•【施行日期】2013.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综合治疗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了推动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工作的意义中医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方法,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干预手段多样、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对于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融药物和非药物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手段,以及注重从整体观出发采取个性化辨证论治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不同阶段,合理地选择多样化的中医治疗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但是,目前许多中医医院中医整体观念、综合治疗理念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诊疗手段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要充分认识中医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中医综合治疗的理念,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大力推动。
二、不断提高中医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各中医医院要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标,积极推广应用简便验廉的中医医疗技术。
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疾病以及疾病不同阶段合理应用针刺、灸疗、刮痧、拔罐、推拿、敷熨熏浴等中医技术。
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现有中医医疗技术水平,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实施方案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实施方案一、前言。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特定的手法和方法,对人体进行调理,促进健康。
本文将就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概述。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是指中医药文化传统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一种护理方式。
它主要包括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艾灸等多种护理手法。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以调理气血、活络经络、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等为主要目的,通过特定手法的施加,达到调整人体功能、促进健康的目的。
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实施方案。
1.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其实施方案包括,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病情;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如拨、捏、按、揉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推拿按摩;最后,根据患者的反馈情况,调整推拿力度和手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2. 拔罐。
拔罐是利用罐具在人体表面产生负压,通过吸附和刺激,促进经络气血流通的一种疗法。
实施方案包括,先准备好拔罐器具和相应的药物,然后在患者的背部、腰部等部位进行拔罐操作,控制好拔罐的时间和力度,最后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进行调理和护理。
3. 刮痧。
刮痧是利用特制的刮痧板,对人体表面进行刮擦,以促进经络气血流通的一种疗法。
实施方案包括,首先,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查,确定刮痧部位和方式;然后,进行刮痧操作,控制好刮痧的力度和频率;最后,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进行调理和护理。
4. 艾灸。
艾灸是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对人体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调理气血的一种疗法。
实施方案包括,首先,准备好艾灸器具和艾草,确定艾灸部位和时间;然后,进行艾灸操作,控制好艾灸的温度和时间;最后,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进行调理和护理。
四、结语。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实施方案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证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Word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4.09.22•【文号】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4]159号•【施行日期】2014.09.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4〕15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培养高层次中医护理骨干人才,根据《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下达2014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通知》(财社〔2014〕76号)要求,我局统一组织开展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制定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实施方案是组织开展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的指南和依据,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执行。
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培训对象遴选推荐工作,严格按照分配名额(附件1)进行遴选,不得超额申报。
三、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将培养对象申报表(附件2)、汇总表(附件3)及信息采集表(附件4),于2014年10月10日前报送至我局人事教育司,将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cn。
四、本项目为2014年中央转移地方(中西部地区)支付项目,中央财政按每人3万元的标准补助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对象。
专项经费随《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下达2014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通知》(财社〔2014〕76号)下达,各相关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在培养对象名单确定公布后,及时做好专项经费的分配和落实工作。
1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中医护理技术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技术实施方案中医护理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技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旨在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方面,如针灸、推拿、中药熏洗、气功调理等,这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施原则。
1. 个体化原则,中医护理技术实施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制定。
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2. 综合治疗原则,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综合调理,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循序渐进原则,在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时,需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地进行治疗,不能急功近利,要注重治疗过程中的渐进性和稳定性,避免因过快的治疗速度而导致不良反应。
二、实施方法。
1. 针灸,针灸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施针灸时,需要准确把握穴位的位置和深浅,以及刺激的力度和时间,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推拿,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调理人体经络和脏腑,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理和治疗的目的。
在实施推拿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避免用力过猛或过轻而影响治疗效果。
3.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将中药煎煮后,用蒸汽或热水蒸洗患者的身体,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湿、活血化瘀的目的。
在实施中药熏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煎煮浓度和温度,避免对患者造成烫伤。
4. 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通过呼吸调节、身体运动和意念调控,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在实施气功调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气功动作和呼吸方法,避免因错误的方法而产生不良影响。
三、注意事项。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附录
什么是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 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 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 溶体的灭菌粉末供注入体内的制剂。
41
2、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 现状
作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剂型,中 药注射剂问世已70多年。 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队在
用水量
第一煎 水面过药 3-4cm 第二煎 水面过药 2cm
泡
药
1 煎药前用凉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2 复方汤剂——30~60分钟 根、茎、果实、种子——60分钟 花、叶、草——20~30分钟
3
4
煎
内江市中医医院 火 候
药
武火:大火急煎(先用武 火,
水沸后改用文火)
文火:小火慢煎.
煎 药
时间
中医护理技术
指依据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针对主要症状采取 的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方案中未涉及但临床实际 应用的,可在 “其他”一栏补充说明。 “应用次数”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 医护理技术的次数。 “应用时间”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 医护理技术的合计天数。
若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了同一种护理技术,应分别 填写应用次数,但应在表后说明该项技术应用总 次数和总天数,以免重复计算。
专项要求
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 技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 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
拓展中医护 理服务领域
• 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治未病、老 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康复工作中的特 色优势作用
•以机构为支撑、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促进中医护 理服务逐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 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增强中医护理服务的连续性、稳定 性、协调性与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
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
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
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
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
热塌、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