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名句
中医养生健康语录正能量句子
中医养生健康语录正能量句子
1. 养生之道,在于调整心态,保持心情愉悦。
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延年益寿的基本要素。
3. 锻炼身体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途径,坚持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4. 吃饭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消化系统健康。
5. 手部常按摩会促进经络的畅通,提高身体的自愈力。
6. 睡眠充足是防病养生的重要保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7. 笑对生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增强免疫力。
8. 草药茶具有调节身体功能的功效,适当喝一些有益健康。
9. 足部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有益于身体健康。
10. 暴饮暴食会伤害胃肠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
11. 学会舒缓压力,通过冥想、放松的方式,达到身心平衡。
12. 中医讲究“顺则无痛,逆则有害”,生活要秉持适度原则。
13. 晨起喝一杯温水,有助于清洁胃肠,促进新陈代谢。
14. 经常揉搓耳朵,利于活血化瘀,增强耳膜弹性。
15.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或抑郁。
16. 适量晒太阳有益补充维生素D,增强骨骼健康。
古代名医养生名言
古代名医养生名言
1. "养生之道,先养心。
心静则神聚,气顺则病少。
" - 《黄帝
内经》
2. "养生在于无为,安神养心,顺应自然的变化。
" - 王叔和
《道藏·续道记》
3. "勤于调节饮食,适量食用五谷杂粮和新鲜蔬果,以保持体
内的阴阳平衡。
" - 叶天士《千金方》
4. "若欲保持健康,须坚持身体锻炼,注重气血畅通,百病自
然会远离。
"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5.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
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6. "养生之道,在于回归自然,遵循天人相应的规律,保持身
心的平衡。
"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度嗜食嗜酒,也不可过度劳累,以
免伤害身体。
" - 王叔和《御医闲语》
8. "保持心情愉悦,笑口常开,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防止疾
病入侵。
" - 张介宾《景岳全书》
9. "善于控制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有助于健康长寿。
" - 李时中《孕镜秘诀》
10. "适度戒除不良嗜好,远离烟酒和各种毒品,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 - 叶天士《千金方》。
【名人名言】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名人名言】中医养生经典格言1、纵欲耗精,损伤正气。
思虑烦多,心劳成疾。
安然无恙,居安思危。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安静是可爱的,但安静尤其宝贵。
要注意养生,就要学会“患难求平安,音乐求安宁”。
自然之美与和谐是宁静的,健康是不生病的;享受家庭幸福的宁静,你活得越年轻。
3、调节情绪,走出低谷,方法有六,下列陈述:音乐:唱歌曲,听音乐。
4.赵鸥的四大圣人刘岩,书法精湛,传世。
他们文笔潇洒,感情强烈,用墨思考冷静。
在运动中有安静,在沉默中有活力。
书法大师的寿命很长,平均超过80岁。
5、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食能养生,也能丧生。
合理膳食,脍不厌细。
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6.性情凶猛,或思维焦虑,易衰老;缓慢而温和的性情,或者更少的思考和更少的欲望,通常可以延长寿命。
7、药疗食疗,神疗体疗(活动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四驾马车”。
降低血糖,促进代谢,行之有效,良方妙药。
8.第一件事是保持健康,第一件事是练习;要保持健康,首先要修行;要修行,首先要练习平静。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一松一散,预防一切疾病;运动后血液循环,血液流通,益气醒脑,祛病健身;平静后再平静,平静后再平静,平静后感到快乐,健康无病。
9、老年膳食安排巧,精、兼、少来身体好。
精:食物新鲜,营养全面;兼:食不厌杂,粗细配搭;少: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10.控制私欲,注意冷暖。
应定期进行体检,并尽快进行医疗。
11、长吁短叹,缓解紧张。
稳定情绪,血压下降;畅快微笑,解除疲劳。
消除烦恼,灵丹妙药。
12.常常不想看到它的美妙,常常想看到它的孔口。
清心寡欲是长寿之道。
13、晨前皮包水(喝温开水),睡前水包皮(热水烫脚),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稀奇。
14.味煎五脏,香甜腐骨髓。
忧虑和愤怒违背他们的公义,考虑和消除他们的精神;光和它的内脏,香味滋养它的骨髓。
开怀大笑,快乐地积累他们的正义,几乎不想让他们的精神平静下来。
15、脏腑胃肠,常令宽舒。
其气流行,其血畅通。
各种器官,功能平衡。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中医养生古句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中医养生古句
中医药源远流长,积累了许多深刻的名言名句、诗词和古句,
这些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对于中医养生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古句的精选:
1. "秋冬养阳,春夏养阴。
" 这句话强调了季节对身体的影响,
提醒人们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养生方法。
2.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提醒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合理膳食搭配。
3. "上焦饮食,中焦运化,下焦排泄。
" 这是中医对人体消化系
统的描述,强调了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分工,提示人们要保持良好
的消化功能。
4.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这句名言告诫人们药物具有一定的
毒副作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不良反应。
5. "喜怒哀乐,志不满则忧;思不得志则病。
" 这是中医对情志对健康的影响的描述,强调了心情舒畅和心态平和对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古句凝聚了古人对生命和健康的智慧总结,它们向我们传递了珍贵的养生经验和生活智慧。
以古人的经验为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和平衡。
中医养生俗语
中医养生俗语
1. 一日三餐,药膳不离,身体健康不退。
2.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生保健要紧。
3.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4. 温病寒,寒病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5. 早睡早起,身体倍儿棒。
6. 吃得饱睡得好,百病不上门。
7. 病从口入,养生从口出。
8.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9. 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10. 心静自然凉,害怕就生病。
11. 不急不躁,身体自好。
12. 三分药,七分养,病急不如养生长。
13. 调养阴阳,身体不倒伤。
14. 饭量宜少,菜量宜多,保持身体健康好。
15. 善养五脏,健康不忧伤。
16.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17. 注意情绪,身体倍舒适。
18. 天天喝汤,身体好当当。
19. 爱护身体,人生无悔。
20. 养生有道,长命百岁。
中医名言警句
中医名言警句1. 疾病从口入,药物从口出。
2. 天人合一,阴阳调和。
3. 治病先治心,调心养体。
4. 治未病,重在养本。
5. 真正的医学,不在于治疗疾病,而在于调整身体平衡。
6. 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治之人。
7. 养生之道,重在平衡。
8. 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保持健康。
9.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10. 疾病不在于病,而在于人。
11. 集中精力,把病治好。
12. 思考源头,处理根本。
13. 病愈了,不可忘记养生之道。
15. 病人要自我管理,医生是协助者。
16. 快则错,错则快。
17. 治疗疾病,首先要掌握真实病因。
18. 一日之计在于晨,养生之道亦然。
19. 病人强则病可治,弱则难治。
20. 病人的状态是治疗效果的关键。
21. 中西医结合,治病更有效。
22. 不生病,不贪口。
23. 非亲非故,患难见真情。
25. 小病不治,就会成大病。
26. 病的本质,是身体的平衡失调。
27. 利他利己,二者都要。
28. 病并非不治之症,而是需要用心治疗。
29. 防病先防心,不要让情绪失控。
30. 病苦可以解除,病者不可胜任。
32. 知行合一,才能健康长寿。
33. 保持平衡,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4. 择医要慎,不要迷信偏方。
35. 病情严重时,需要及时就医。
37. 人生如夏花,要及时珍惜。
38. 在健康理念上,不断前进。
40. 中医的养生之道,适合所有人。
中医养生最经典的一句话
1.中医养生,遵循自然之道,调和阴阳平衡,健康长伴左右。
2.中医养生,以自然之法,享健康人生。
3.治未病,调气血,中医养生之道,守护家人健康。
4.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健康之源。
5.中医养生,让您远离疾病,拥有健康长寿的人生。
6.中医养生,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今天开始。
7.中医锦句:养生先养气,养心先养身。
8.气血通畅,筋骨强健,中医养生,扶正祛邪。
9.固本扶元,培补元气,中医养生,健康无虞。
10.五脏六腑,经络畅通,健康养生,长寿相伴。
11.中医金句七: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这句话指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
阳气,而静养则可以减少身体的阴气,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12.中医锦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13.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14.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15.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枸杞入肝、肾经,具有养阴补血、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的功效。
中医养生格言警句
中医养生格言警句1、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2、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
不知保养不算巧。
3、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4、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5、解忧排怒松弛秘诀:冷静五分钟。
于社会,看主流,想本质;于别人,看优点,想长处;于家庭,看老小,想和睦;于自己,看缺点,想身体。
6、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
——《吕氏春秋》7、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8、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9、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10、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11、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12、高兴与悲伤,快乐与凄怆,欣慰与苦闷,安详与旁徨,振奋与萎靡,宽松与紧张,愉快与痛苦,喜悦与憎恶,欢欣与惆怅,前者促进健康,后者诱发病恙。
13、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14、快走慢跑健身操,治疗疾病是法宝,药疗食疗与神疗,三管其下疗效好。
15、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抱朴子》16、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老老恒言》17、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
——《退庵随笔》18、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子》19、养花添情趣,延年又益寿:养花辛苦有谁知,风风雨雨要护持,但愿来春春意浓,瑶花喜见缀琼枝。
20、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养生要集》21、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22、柳颜赵欧四大圣,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
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
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23、老年膳食安排巧,精、兼、少来身体好。
中华养生名言警句精选
中华养生名言警句精选
1.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
2.养生之道,当于“眠、食”二字悉心体验。
食即平日饭菜,但食之甘美,即
胜于珍药矣。
服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处刻,亦足摄生矣。
3.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4.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常欲令饱中饥,
饥中饱耳。
5.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6.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冬不极温,夏不极凉。
7.一日三餐,食之有道,养生自有其规律。
8.物质是养生的基础,精神是养生的支柱,科学是养生的法宝。
要有正确的养
生观,开创人生第二春。
9.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10.饭不香,吃生姜。
姜能助阳御邪。
家备小姜,小病不忙;夏季常吃姜,益寿
保安康,四季吃姜,百病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11.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12.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
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
13.大笑养心,抑郁“ 伤”心。
注重养生,先要养心。
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
早死亡。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
14.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
中医健康养生格言
中医健康养生格言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冬季睡眠时,应该将头部外露,以保持呼吸通畅,使脑部得到充足的供氧。
2. “疾病三分在治,七分调养”: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时,调养的重要性。
通过饮食清淡、五味调和,使得阴阳调和,正气充盈。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进行防病保健时,可以经常按摩足三里、委中这两个穴位,它们与人体脏腑器官联系密切,能疏通径路、调和气血、扶正去邪、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 “服药千裹,不如一宵独卧;服药千朝,不如独卧一宵”:这句话的意思是,良好的睡眠质量可能比服药更能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5. “百病起于情,情轻病亦轻”: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情绪问题引起的,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预防疾病。
6. “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悲伤肾”:这句话说明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人应该尽量避免过度愤怒、忧虑、悲伤等情绪,以保持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7.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头瞌睡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们心情愉悦时,会感到精神焕发;而当心情郁闷时,则容易感到疲倦困乏。
8. “人最主要是心态好,多运动。
身体自然健康”:这句话强调了
保持积极心态和进行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以上格言都是中医养生理论的一部分,它们强调了保持健康需要综合调养,包括饮食、运动、情绪等多个方面。
励志名言大全:关于中医养生格言警句
励志名言大全:关于中医养生格言警句1 数好十个数,能活大岁数。
2 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3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4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5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抱朴子》6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7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8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医述》9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10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养生要集》11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
不知保养不算巧。
12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寿世保元》13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呻吟语》14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15 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16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
——《养生要集》17 私欲要节制,冷暖要注意。
体检要定期,有病要早医。
18 补药要少用,烟酒要少尝。
骨折要防止,运动要坚持。
19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养心要语》20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
——《古今图书集成》21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寿世保元》22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23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24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
——《类修要诀》25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
——《养生要诀》26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
——《退庵随笔》27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子》28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
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29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30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31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中医养生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养生名言名句集锦1.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4.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
5.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6.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8.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9.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0.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11.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12.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13.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14.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15.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16.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17.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1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1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0.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21.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22.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
23.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24.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25.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26.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27.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8.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29.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30.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31.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2.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33.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34.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35.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
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
36.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37.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中医养生名言
中医养生名言
1."饮食有节,养生之本。
"
2."顺应自然,气血调和。
"
3."心静则神宁,心宁则气和。
"
4."起居有时,身体健康。
"
5."和为贵,乐以养生。
"
6."少食多餐,胃气不伤。
"
7."行万步,久坐伤身。
"
8."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
9."清淡为主,健脾和胃。
"
10."早睡早起,精气充沛。
"
11."和胃养脾,健康长寿。
"
12."内调外养,阴阳平衡。
"
13."薏米山药,健脾养胃。
"
14."心态平和,身心放松。
"
15."饭后百步,活络通经。
"
16."五谷杂粮,营养均衡。
"
17."情绪愉快,气血调畅。
"
18."物理活动,健康身体。
"
19."上午工作,下午休息。
"
20."寒暑适度,养生有度。
"。
中医饮食养生名言名句
中医饮食养生名言名句中医学注重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秉持着“饮食为基、药物为辅”的养生原则。
下面是一些中医饮食养生的名言和名句,这些句子传承了中医几千年的智慧,为我们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1. "民以食为天" -《淮南子》这句话出自《淮南子》一书,强调了食物对人们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谨慎选择食物,以确保我们的身体健康。
2. "五谷为养,五果为益" - 古代中医学典籍这句话强调了五谷和五果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五谷包括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和黍等,而五果则指的是苹果、梨、葡萄、石榴和柚子等。
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3. "人之为性贱,饮食以为先" -《针灸甲乙经》这句话强调了合理的饮食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4. "进食宜饥,禁酒禁肉" -《百家医源·食饮篇》这句话强调了进食时的适度。
合理的进餐时间和节制的饮食习惯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5. "饮食有节,无非三餐" - 古代中医学典籍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规律地吃饭。
合理的三餐安排有助于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
6. "禾为春食,豆为夏食,稷为秋食,黍为冬食" -《本草经疏·五谷精微疏》这句话强调了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中医认为不同季节的食物有不同的特性,选择合适的食物可以增强身体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
7. "大补无助,正补为宜" -《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句话强调了适度补充营养的重要性。
过度补充营养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因此应选择适度的食物来补充营养。
8. "食不过饱,饮不过渴" -《内经·宣明中庸论》这句话强调了适度进食的重要性。
中医养身健康格言
1、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2、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
3、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4、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5、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6、人之一身以血为主,以气为先。
7、气化则水行。
8、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9、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10、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11、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12、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13、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4、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盛,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15、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16、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17、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18、阴以实为质,阳以虚为用。
19、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20、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
21、用药难,识证难。
22、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2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4、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25、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
26、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27、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
28、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29、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30、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1、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32、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33、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34、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35、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36、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37、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38、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39、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40、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顺应物候养生的名句
中医顺应物候养生的名句1.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这句话表达的是根据季节的不同,养生的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肝气旺盛,所以养肝为先;夏天炎热,心火旺盛,养心为主;秋天干燥,肺气易伤,养肺为要;冬天寒冷,肾气易亏,养肾为重。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句话说明春夏季节阳气旺盛,应该注重养阳;而秋冬季节阴气较重,应该注重养阴。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饮食上要注意阴阳平衡,避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3.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句话指的是饮食应该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水果为辅助,适量食用肉类和蔬菜。
五谷杂粮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肉类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脂肪;蔬菜则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4.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
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过度食用动物内脏。
因为内脏的胆固醇含量较高,过多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不同的季节也应该选择不同的饮食,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5. 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
这句话是指在不同的季节应该选择不同性质的食物。
春天宜吃凉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夏天宜吃寒性食物,如水果、蔬菜等;秋天宜吃温性食物,如肉类、豆类等;冬天宜吃热性食物,如火锅、姜汤等。
合理的饮食选择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6.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这句话是指在不同的季节应该选择不同的食材来调理身体。
冬天多吃萝卜可以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夏天多吃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这句话意在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7. 若要身体好,食饱睡少。
这句话是指要保持身体健康,应该注意饮食充足、睡眠时间适当控制。
合理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同时,“食饱”也提醒我们要注意饮食的质量和数量,不要暴饮暴食或偏食。
关于养生的中医名言名句
关于养生的中医名言名句1、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2、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3、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4、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5、解忧排怒松弛秘诀:冷静五分钟。
于社会,看主流,想本质;于别人,看优点,想长处;于家庭,看老小,想和睦;于自己,看缺点,想身体。
6、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
——《吕氏春秋》7、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8、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9、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10、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11、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12、高兴与悲伤,快乐与凄怆,欣慰与苦闷,安详与旁徨,振奋与萎靡,宽松与紧张,愉快与痛苦,喜悦与憎恶,欢欣与惆怅,前者促进健康,后者诱发病恙。
13、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14、快走慢跑健身操,治疗疾病是法宝,药疗食疗与神疗,三管其下疗效好。
15、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抱朴子》16、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老老恒言》17、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
——《退庵随笔》18、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子》19、养花添情趣,延年又益寿:养花辛苦有谁知,风风雨雨要护持,但愿来春春意浓,瑶花喜见缀琼枝。
20、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养生要集》21、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22、柳颜赵欧四大圣,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
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
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中医养生经典十句话
中医养生经典十句话
嘿呀!以下就是中医养生经典十句话哟:
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呀!哇,这句话太重要啦!意思就是说只要咱们身体里正气充足,那些邪气就没办法来捣乱呢!这告诉咱们要养好身体的根本,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才能抵御疾病的入侵呀!
2.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呢。
哎呀呀,这可真是说到点子上啦!吃饭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挑食偏食。
睡觉起床也要有规律,可不能日夜颠倒,不然身体怎么能吃得消哇!
3.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哇。
就是让咱们心态平和,别整天想那些烦心事,心情好了,身体里的真气才能顺畅运行呢!
4.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呀。
咱们得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按照季节、天气来调整生活方式,再结合适当的养生方法,这多棒啊!
5.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呢。
哎呀,那些不好的风邪啥的,咱们得注意避开,别傻傻地迎着,不然很容易生病的哟!
6.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呀!把精神守住,别让它乱跑,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疾病怎么可能找上门来呢?
7. “不治已病治未病”哇!这可太有前瞻性啦,别等生病了才去治疗,要提前预防,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呀!
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养生重点,可不能搞错啦!
9. “劳则气耗”呀。
可别让自己太累啦,过度劳累会消耗咱们的元气哟!
10.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哇!不管做啥都得有个度,不然都会伤到身体的呢!
哎呀呀,这十句话真的是中医养生的精华呀,咱们可得好好记住,照着做,让身体棒棒哒!。
中医养生的经典句子
中医养生的经典句子
1. "治未病,重在养生" -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重在养生。
2. "养生之道,顺乎自然" - 中医认为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
3. "药食同源" - 中医认为食物与药物有相同的本质,通过饮食调理可达到治疗的效果。
4. "顺应四时,调适阴阳" - 中医主张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作息以平衡阴阳。
5. "精神养生,气血调和" - 中医认为心情愉快与气血调和是重要的养生因素。
6. "内外养生,防患于未然" - 中医倡导通过内外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
7. "少食多餐,禁忌暴饮暴食" - 中医主张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对消化系统的负担。
8. "动静结合,运动养生" - 中医倡导适当的运动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9. "调理内脏,外养肌肤" - 中医认为内脏调理对皮肤美容起到重要作用。
10. "冷热调和,平衡阴阳" - 中医强调冷热平衡,保持身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名言集锦
中医养生名言集锦爽口物多终作疾。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养静为摄生首务。
养生之方,首先节欲。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
人不得夜食。
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戒晚食为养生善术。
饱生众疾。
夜饱损一日之寿。
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语,寝不言。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便怒。
慎言语,节饮食。
心不求睡者,不得睡;心求睡者,亦不得睡;唯忘睡者,睡斯美矣。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冬月宜温足冻脑。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
冬寒尤可近火,火在表;夏热必戒纳凉,凉入里也。
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
无浪喜,无浪忧;病而卧,死而休。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先睡心,后睡眼。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尔。
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
节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
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
声色者败德之具,思虑者残生之本。
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
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厚于味者薄于德,沉于乐者反于忧。
虽然外固三要,尤要内遣三害。
三害者,邪念、烦恼、嗔恚也。
独抱浓愁无好梦。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真人本是凡人做,悟者何难?名利如山,隔断神仙路往还。
恩爱牵缠不自由,名利萦绊几时休?放宽些子留余地,免致中年早白头。
酒是烧身硝焰,气是无烟火药。
欲求长生先戒性。
大贵之生常速尽。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殒命,而人乐于从事,以身殉之,虽死而不悔者,其唯淫欲乎!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径》
《黄帝内经》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日:“是以志闻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心心故合于道,新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嘉言《寓意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起病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
"脾主运化,胃主消磨,总以通畅为贵,一有积滞,诸症蜂起,惟有攻下而消其积,导其滞,才是根本之图。
张从正《儒门事亲》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明·袁坤仪《摄生三要》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
——明·万全《养生四要》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明·万全《养生四要》
《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