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sin sin
(12)
y
si n 1 z ( x 2 y 2 z 2 ) 3 /2 ( 2 y ) r co r ss i sn i r n 3
y 2
cos sin
(13)
y
r
c1 o2s y1 xrsin1cos
cos y r sin
(14)
sin sin cos sin cos
Mˆ z
ih
2
Mˆ 2
h2
4 2
1
sin
sin
1
sin2
2
2
2
wenku.baidu.com
1 r2
r
r 2
r
1
r2 sin
sin
1
r 2 sin2
2
2
●变换为极坐标后的Schrödinger方程为:
1 r2
r 2 r
r
1
r2 sin
sin
1
r 2 sin2
▪ 3)波尔模型是带心铁环状原子,后来实验测定的是球形原子。 ▪ 4)只成功地解释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光谱 ,对多电子原子的
光谱无法解释;
●Bohr模型有很大局限性的根源: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最基本的特性,其结构要用量子力学 来描述。
第一节 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一、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Ze 2
★电子的总能量 E =mv2/2-e2/40r
=e2/80r-2e2/80r =-(e2/80r)
★按Bohr模型得出的氢原子能级:
E n
e2 8 0
me2 n 2 h 2 0
me4 8 02 n 2 h 2
★当电子由能量为E1跃迁到能量为E2的轨道时,其频率满足式为:
h E2 E1 hc / hc~
1)定态规则:原子有一系列定态,每一个定态有
一相应的能量,电子在这些定态的能级上绕核作 圆周运动,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而处 于稳定状态;电子作圆周运动的角动量M必须为 h/2的整数倍, M=nh/2,n=1,2,3,…
2)频率规则:当电子由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
时,就会吸收或发射频率为=△E/h的光子。
●Bohr半径的导出:电子稳定地绕核作圆周运动, 其向心力与电子和核间的库仑引力大小相等:mv2/r =e2/40r2(0=8.854×10-12 C2•J-1•m-1) 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 M=mvr=nh/2 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
r=n2h20/me2 , n=1时,r=52.92pm≡a0
● Bohr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2
Ze
4
2 0
r
E
●直角坐标到极坐标的变换
x=rsincos (1)
r2=x2+y2+z2
(4)
y=rsinsin (2)
cos=z/(x2+y2+z2)1/2 (5)
z
z=rcos (3)
tg=y/x
(6)
x x r r x x (*)
e r
(4)式对x求偏导,并按(1)式代入,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本章要讨论的内容
▪ 1)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 2)电子在某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 ▪ 3)电子在核外的排布; ▪ 4)原子的光谱。
▪ 原子:由一个核和若干个电子组成的体系。 ▪ 化学:研究原子之间化合与分解的科学。 ▪ 道尔顿在19世纪初,提出了原子学说。 ▪ 汤姆迅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 ▪ 巴耳末等人在1885-1901年,得出氢原子光谱的经验公式:
◆静电作用势能:
V
4 r
◆折合质量 :
mN me mN me
对于H原子,mN=1836.1me,=1836.1me/1837.1=0.99946me,折合质量与 电子质量相差无几,可粗略地认为核不动,电子绕核运动,把核放在原点上,即
可得出H原子和类氢离子的Schrödinger方程:
h2
8 2
~ c
1
R
1 n12
1 n22
▪ Rutherford在1909-1911年间,通过实验证明原子不是实 心体,提出行星绕太阳原子模型。
▪ 1913年,Bohr综合了Planck的量子论、Einstein的光子说 和Rutherford的原子模型, 得出了Bohr氢原子结构模型。
波尔(Bohr)模型
~
E2 E1 hc
me 4
8 02h3c
1 n12
1 n22
R
1 n12
1 n22
此式与氢原子光谱的经验公式完全相符,R即为Rydberg(里德伯)常数。
●波尔模型的缺陷:
▪ 1)既把电子运动看作服从Newton定律,又强行加入角动量量子 化;
▪ 2)电荷作圆周运动,就会辐射能量,发出电磁波,原子不能稳 定存在;
r
r
r
sin
z
r
1
cos2
z
0
0
z
cos sin
(16)
z
r r
M ˆz 2ihxyyx
2 i r h sc i s n o s i s r i n c n r s o i r c s s n i o r n s s s i s i n c n i r n o c r c s o o r s ss i i n n
(15)
y
r
r r sin
z r z r z z
2rr2z2rcos
z
si n ( x 2 y 2 z 2 ) 1 /2 z 1 ( x 2 y 2 z 2 ) 3 /2 ( 2 z )
r cos
z
z
2
1r2co 2sr 31co 2s si2n
z
2rr2x2rsincos
x
0
y
x
y
r x
sin
cos
(7 )
x
(5)对x求偏导,将(3)(1)(4)代入,
sin z 1 (x2y2z2) 3/2(2 x) x r c2 o rssin co rs 3
cos cos (8)
x
r
sincoscos
⑥对x求偏导,
r
c1 2 o s x y 2 x r 2 r s s2 iis c n n 2 io n s rssic i n 2 n os
sin (9) x r sin
将(7)(8)(9)代入(*),得: sin cos cos cos sin (10)
x
r
r r sin
类似 y 地 y r r: y y (11)
2rr2y2rsinsin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