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卓越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b823ed25482fb4daa58d4b7a.png)
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欧美日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型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试图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力图在世界竞争中掌握先机。
(一)美国的科技发展计划1994年和1996年,美国先后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和《技术与国家利益》两份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在新时期的科学技术政策,分别提出了美国科学发展的五大目标和技术发展的五大目标(见表3),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建议,从而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层次为美国科技发展作了规划。
表2.3 美国《科学与国家利益》和《技术与国家利益》的目标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此外,美国还提出了多项具体的科技计划(见表2.4),这些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对美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表2.4 美国公布的部分专项科技计划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美国不仅大力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还着力支持技术的商业化。
从1995年到2000年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法》(1995)、《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1997)、《技术转让商业化法》(2000)等,为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宣布了耗资1360亿美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这一计划旨在通过大力支持物质科学的基础研究和能源研究来提升美国的竞争力,其主要内容有:凡增加研究预算的公司将获得永久性减税的待遇;在十年中耗资500亿美元以使物质科学基础研究经费翻倍;在一年内为教育部提供3.8亿美元的资助,提高中小学的数学和科学教育。
(二)日本的科技发展计划1995年,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出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强调要重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发,从而在将振兴科技上升为法律的同时,为日本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6年,日本政府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制定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2000)。
从平等到卓越——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评析
![从平等到卓越——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62266e783e0912a2162a50.png)
成了世界高等教育 中心 的第 四次转移 3 J 。诸多 的
原 因使得 如 今 的 德 国大 学很 难 找 到 昔 日大 学 的辉 煌 ,据 《 泰晤 士报 》 20 09年 全 球 大 学 排 名 ,世 界 前5 0名大学 名 单 中找 不 到 德 国大 学 ,前 10名 大 0
学中,德国也只有4所入选 - 。由此造成德国人才 3 J
德 国普 通工 薪 阶层利 益 的德 国社会 民主党 的强烈 反
力量开展合作 ,推进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 ,从而提
升德 国长 期 的科 学 研究 吸 引力 和 国际竞争 力 。研究 群体应 是 各大 学战 略构 想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计 划资 助约 3 卓越 群 体 ,平 均 每 个 群 体 五 年 资 助期 内 0个 资助 6 0万 欧元 。该 项 目占总经 费 的 6 . % 。 5 34
20 04年 1 2 月 6日,德 国前联邦政府教育和科
学 研 究 部 ( MB ) 部 长 布 尔 曼 女 士 ( d l r B F E eg d a
B l h )宣 布 德 国 政 府 实 施 “ 英 大 学 计 划 ” uman 精
Ei n e i ,通过重点资助将若干所大学建设 le i r ̄ t U v si t
德国大学建设 “ 卓越计划” ,标志着德 国踏上 了谋
求 重返 世界 高等教 育领袖 地位 的光辉 而艰难 的历史
征程 。
的流失,据统计约 60 00名德国博士后在美国工作,
1%在 德 国高校毕业 的理 工科 博士投 奔美 国 ;德 国 4 科 学研 究 联 合 会 ( F D G)几 年 前 的 一 次对 其 以前 的奖学 金获 得者 的调查 表 明 ,近 34的德 国青年 科 / 学家带 着奖 学 金 奔 赴 美 国 ,90 00名 马 普 协 会 学 术 接 班人 中 的 一 半 不 持 有 德 国护 照 。4昔 E的学 生 - t
慕尼黑大学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
![慕尼黑大学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https://img.taocdn.com/s3/m/4e9f46357375a417866f8fc7.png)
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_入学要求_录取条件_专业学费_世界排名_2018申请指南慕尼黑大学简介: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缩写LMU),全称“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位于德国慕尼黑市,1472年由当时巴伐利亚-兰茨胡特公国的路德维希公爵所创建,为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
此后,校方为纪念创建人路德维希公爵和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将校名更为现名。
慕尼黑大学于2006年10月成为德国为提升大学研究质量的“德国大学卓越计划”之“精英大学”之一,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成为首轮第一批入选的三所学校之一。
在2012年6月15日揭晓的第二轮卓越计划评选中,持续保有精英大学的称号,并获得未来五年的研究资助。
周边环境炎裔留学老师表示慕尼黑大学的所在地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也是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德国第三大城市(次于柏林和汉堡)。
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宝马和西门申请点评●慕尼黑大学是的德国最为著名的大学之一,是11所精英大学之一,常年在QS、THE等各排名中位居德国前三甚至榜首,共诞生过34位诺贝尔奖学者。
●慕尼黑大学整体专业较为平衡,生命科学、医学、理科(如物理、化学)、商科等专业都在德国首屈一指,QS、泰晤士等世界排名等都非常靠前,尽管其工科可能不如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学校,但仍然是非常强的专业。
●慕尼黑大学所在的慕尼黑也是宝马和西门子公司的总部所在。
申请方法基本要求炎裔留学老师表示德国曾采用Diploma学制,本硕连读一共五年,自参与博洛尼亚计划后,德国大多数的学校也开始采用英语国家的Bachelor(本科)四年——Master(硕士)两年学制。
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
![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ca10b8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0.png)
BSERVATION 观察科技中国 2021年5月 第5期24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文/袁立科 孙福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再次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德国根据独特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将内外压力转变为动力,进行教育改革、构建极具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适时发布和实施一系列创新战略和举措,依靠科技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一、德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演进(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跻身先进工业国家行列1871年德国统一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受惠于国家统一和教育改革,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科技和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脱颖而出,李比希、霍夫曼等著名化学家确立了德国化学在世界化学中的领导地位;以高斯、克莱因等为代表的数学家,将哥廷根大学打造为世界数学研究中心;欧姆、亥姆霍兹、伦琴、普朗克、爱因斯坦等开辟了物理学新纪元,引领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在工业方面,德国注重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以及专利立法保护前沿应用技术,使德国实用技术位于世界前列,孕育了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
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工业的崛起,使德国迅速成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科学中心和工业化强国。
(二)二战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德国科技恢复发展,在世界科技和经济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二战后,政府加强了对科技的调控作用,重新调整科技主管部门,成立科学、空间等领域研究委员会,以及专司科技政策与规划的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研体系,在物理、生物技术等主要领域组建大型国立研究中心;大力扶持工业企业创新,建立工业企业自身技术革新和研发机构,鼓励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设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推动德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在生物学、材料科学、重离子研究等科学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工和医药、航空、汽车和机械制造等工业技术方面更是全球领先。
世界大学排名的共识性指标分析
![世界大学排名的共识性指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cf4c7d6c85ec3a86c2c56a.png)
世界大学排名的共识性指标分析一、理性看待世界大学排名随着我国大学在世界各类大学排名中强势崛起,世界大学排名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
从目前发表的言论看,社会各界对世界大学排名褒贬不一,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大学排名的认可与迎合,为我国大学在排名中大幅度提升而欢欣鼓舞,对此广泛宣传与报道;另一种是对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的骄人成绩进行质疑,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大学排名的反思与警醒,“不要急着欢呼”、“不要沉迷”、“淡看”等等声音不绝于耳。
笔者以为,世界大学排名虽然难以撇清其市场化的利益驱动之嫌,其评价方法、指标与权重设置也颇受争议,但世界大学排名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并持续升温,自然有其意义与价值所在。
事实上,世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对全世界大学重新排序定位的强有力的工具,名列世界前500名的大学能够从国家、企业等各方得到更多财政资助,也更能吸引全世界的教授与学者,由此也能吸引更优秀的生源。
显然易见,世界排名成为了公共资源以及政策效果的担保者(OECD,2009)。
正因为如此,在全球范围内,大学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世界大学排名,大学发展战略也越来越积极回应世界大学排名。
以国家为例,针对德国大学在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中表现不佳问题,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发起了“卓越计划”,旨在“加强德国顶级研究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以项目方式资助一批研究生院、卓越集群及未来尖端科学,进而建设世界顶尖大学(赵俊芳、王海燕,2014)。
日本政府先后推出了“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以及“全球COE计划”,旨在通过集中投入研究资源,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以达到国际顶尖教育水平(王涛涛,2013)。
俄罗斯总统普金为学术委员布置了任务,要求在2020年至少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I.N. Efimova,2014)。
以大学为例,大学排名正深刻影响着其内部的决策和规划过程,各大学为了提高在排名系统中的位置而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
一项面向高等教育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开展的国际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 93% 和 82% 的领导者意欲提高其国内国际排名;70% 的被调查者希望本校处在国内前 10%,有 71% 希望处在世界前 25%;63%的高教领导者会采取战略、组织、管理或学术行动;50%的受访者会将大学排名作为宣传工具;仅有 8% 的受访者未对大学排名采取任何行动。
德国“卓越计划一期”评析
![德国“卓越计划一期”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906e0e561252d380eb6edb.png)
德国“卓越计划一期”评析收稿日期:2018-03-20作者简介:朱莲莲(198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教学和德国高等教育。
德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倡导高等教育民主平等的均质发展,德国高校发展没有高低之分,但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尽人意。
在各国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背景下,德国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却未有高校能进入顶尖的前五十名。
“一方面德国没有坏大学,但在另一方面,德国也不存在足够多的好大学”。
为了重塑德国高校重镇的形象,增强德国高校科研实力,提高德国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2006年德国政府推出了“卓越计划”项目,力图通过重点资助,打造一流德国高校。
一、“卓越计划”的主要内容2006年开始的卓越计划总共为期11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对于该计划的总投入额为46亿欧元,资金主要用于三个部分:1.研究生院(博士生培养计划),用于培养德国优秀的后备科研人才;2.卓越集群,它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精英集群团队,促进德国大学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3.未来构想计划,该计划更为符合德国本身的“精英大学”的设想,目的在于提高所选的未来构想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卓越计划”资助对象由联邦教育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 )和科学委员会(WR )共同甄选。
第一阶段(2006—2011年)投入19亿欧元的经费总额,由联邦政府承担其中的75%,其余的25%由州政府承担。
第二阶段(2012—2017年)共投入资金27.24亿欧元,同样联邦政府承担75%,其余25%由各州政府承担。
二、“卓越计划”的效果评析2017年德国“卓越计划”第一期结束,该计划是否达到了德国打造“精英大学”的预想,提高了德国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本章将从德国在世界大学的排名、科研产出和德国高校的范式转换三点来对“卓越计划”的效果进行评析。
(一)德国高校在世界的排名2006年推行“卓越计划”之前,德国在各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均未能进入前五十,无法列入“精英大学”行列。
德国排名前十的大学一览
![德国排名前十的大学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04c8643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3.png)
德国排名前十的大学一览德国名校众多,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学子前往留学。
那德国排名前十的大学有哪些呢?我们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一起来小编了解下。
一、曼海姆大学曼海姆大学(德语:Universität Mannheim)是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曼海姆市的一所较年轻的大学。
学校坐落于曼海姆宫。
曼海姆大学共有五个学院,分别是国际经济学及法学院,企业经济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科学学院,经济信息学及经济数学学院。
曼海姆大学的经济学极富盛名。
二、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大学(德语: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公元1472年,由巴伐利亚-兰茨胡特公国的路德维希公爵所创建,为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
2006年10月,慕尼黑大学成为德国为提升大学研究质量的“德国大学卓越计划”中的“精英大学”之一,并且为首轮第一批入选的三所学校之一。
慕尼黑大学在各类世界大学排行中均居50之列。
三、哥廷根大学哥廷根大学(德语: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哥廷根大学属于传统的大学城,是“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
哥廷根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名人辈出,蜚声世界,高斯、普朗克、俾斯麦、韦伯、叔本华、海涅、洪堡(洪堡大学创始人)、季羡林等等为其校友。
四、柏林洪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德语: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于1809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 冯· 洪堡所创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对于欧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
柏林洪堡大学2012年6月入选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
五、海德堡大学海德堡大学(德语: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海德堡大学为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及科英布拉集团、欧洲大学协会之创始会员,2007年10月19日,德国“精英大学”评选,海德堡大学名列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
德国“卓越大学计划”及其对我国“985工程”的启示
![德国“卓越大学计划”及其对我国“985工程”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1eaf40452ea551810a687fa.png)
作 ,4 1%在德 国高校毕业的理工科博 士投奔美 国。德国科研
联 合 会 ( F 对 其 以前 的 奖 学 金 获 得 者 的 调 查 表 明 近 四 分 D G)
之三的德国青年科学家带着奖学金奔赴美国。
鉴 于这 种 状 况 , 国 迫 切需 要通 过 革 新 向 世 界 再 次 证 明 德
孑、 华 j
( 西大学 教育学 院 , 西 南宁 广 广 5 00 ) 30 4
摘要 : 为重振德 国大 学, 国政府 于 20 2 l 德 0 6~ O 1年开始推行“ 卓越 大学计 划” 计 划分为 三部 分 , 别指 向博 士生培养 、 , 分 科 研 团队锤炼和一流大学建设 , 旨在通过加 大投入 的方 式提 升德 国 大学的竞争 力。计 划 的实施为德 国大学追赶世界 一流 大学 起到 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也存在一些 问题。研究德 国的“ 卓越 大学计 划” 对我 国的“ 8 9 5工程 ” 建设将 在资助 方式、 审程 评
家, 根据联邦宪法第 9 l条 的规定 , 文化与教育 事业属于各州
的内部 事务 , 其管辖 权在各 州 , 各州反 对联 邦干 预高等 教育 事务 的行 为 , 因此 , 责协调 联邦 与各州教 育政策 的联 邦~ 负
州教育规戈和研 究促 进 委 员会 ( L 长 期 无 法达 成一 致 。 U B K)
英 大 学 ” 。
献 。但是近年来 , 由于各种原因 , 国大学却每 况愈下 , 国 德 德 大学在 20 0 5年以前数年的世 界排名 中没有 一所大学进 入世 界前 5 0强。20 0 4年 , 罗德 政府 决心重振 德国的大学 , 施 打造 数所 哈佛式的精英 大学 , 一计划 被称 为“ 这 卓越 大学计划 ” 。 该计 划于 20 0 6年启动 。德 国政府希 望借 此来改 变德 国大 学 在世界 高等教育乃至科学研究 中的二 流地 位 , 养大批世 界 培
德国的“卓越大学计划”(9所精英大学)
![德国的“卓越大学计划”(9所精英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9e4671f07c1cfad6195fa7b0.png)
德国的卓越大学计划,是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发起的,旨在提高促进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计划。
该计划包括资助特定的杰出大学,资助在特定大学的杰出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加强大学间项目间的合作;加强德国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大学的合作研究等。
该计划于于2006年启动,是一个引导大学面向未来的战略(Zukunftskonzepte),希望藉此提升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培养大批世界一流的各类精英人才。
入选该计划的大学,将在5年内获得每年2000多万欧元左右的经费资助。
经费来自于联邦和州两个方面。
负责该计划评选的学术评审委员会成员中20%来自德国,80%来自其他国家。
“卓越大学计划”的评选结果,非常客观地反映出德国大学南强北弱、理工强文科弱的现实局面。
但是,由于德国长期追求大学教育质量的均等,因此,虽然这9所“卓越大学”(也称“精英大学”或“德国常青藤大学”)在总体实力上占优,并由于评选结果而获得额外的经费增加了发展空间,但这并不意味德国的其他大学远不如这9所大学。
实际上,像没有入围的图宾根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曼海姆大学、马尔堡大学甚至在国际声誉上超过9所大学中的某些大学。
另外,德国的精英大学也不意味着高收费。
入选的精英大学均为公立大学。
德国公立大学的收费标准由各州确定,目前大部分州不收费。
少部分州收每学期500欧元以下的学费。
至2011年,共有9所大学入选卓越大学,其中南部两州占居其中6席,其余州只有3席。
综合性院校6席,理工科技术大学3席。
1.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德国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
在校学生46000多人。
突出的学院有医学院、法学院、社会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林学院、兽医学院等。
慕尼黑大学的特点:规模大,经费多,名气大,留学生多(约14%)。
有30多人获过诺贝尔奖。
今天22:41 来自新浪微博2.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ät Karlsruhe (TH)),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2009年10月1日起更名为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不要沉迷于追求伪一流学科和伪一流大学
![不要沉迷于追求伪一流学科和伪一流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c4bbcfa6bceb19e8b8f6ba8b.png)
不要沉迷于追求伪一流学科和伪一流大学各种排名的冰冷数字并不能说明高等教育水平不要沉迷于追求伪一流学科和伪一流大学(附照片)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高等教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毫无疑问,美国垄断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绝大多数。
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近来也都相继推出了“精英倡议”、“卓越计划”,通过“优中选优”“重点扶持”来打造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今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准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这为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回顾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一号召的历史,自90年代至今已经20余年,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确实有了一些起色。
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走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有国际认可度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要防止沉迷于追求伪一流学科和伪一流大学。
周玲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统一标准,但是一定都对人类文明做出各种贡献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对此问题,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界定。
从理论上而言,一所学校在不同的指标体系都应该是一流水平,这才称得上是一流大学。
不同的人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有不同的表述。
哈佛大学原校长陆登庭教授在谈到一流大学的概念时,曾经用四个“一流”加以概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评价。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先生认为,牛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学术研究设施、基础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非常发达;二是雄厚的师资力量;三是好的人文环境,来自世界各地的在学术上享有声誉的学者和教授共同营造出一个非常好的人文环境。
总的来说,一流大学应该在学术声望、知名学者、科研成就、学生质量等方面拥有整体的实力与优势。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实施成效评价:基于PSM-DID方法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实施成效评价:基于PSM-DID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5d0cf39b8f67c1cfbd6b808.png)
摘要通过倾向值匹配法(PSM)和双重差分法(DID),从知识生产的视角对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实施成效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虽然入选高校的学术发表数量、质量以及国际合作发表在建设周期内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进步幅度较之于没有入选“卓越计划”的高校并不明显。
这表明德国“卓越计划”在提高德国大学科研表现上的效果并不显著。
我国“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可考虑在科学研究维度的若干可比领域运用PSM-DID的方法开展政策效应评估。
关键词德国“卓越计划”;重点建设政策;成效评价一、引言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双一流”建设方案),旨在通过重点建设,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吹响了新时期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
需要看到的是,重点建设政策并非我国独有。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及科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正在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涉及两千多个机构。
如德国“卓越计划”、法国“卓越大学计划”、俄罗斯“5—100计划”、澳大利亚“G8联盟”、日本“全球COE项目”、韩国“BK21-PLUS计划”、印度“卓越潜力大学计划”“创新大学计划”等。
其中,与我国“双一流”建设方案类似的是德国“卓越计划”。
其诞生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初,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后,德国大学成为各国学习的榜样,“洪堡原则”也成为大学办学的“金科玉律”。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近几十年来各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浪潮中,英美大学在各大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表现抢眼,吸引着全球的顶尖学者及留学生。
反观德国大学,却有衰落式微的趋势,全球排名前50的高校中难觅德国大学踪影,进入排名前100的德国高校也屈指可数。
大学卓越计划是什么意思
![大学卓越计划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adf44a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c.png)
大学卓越计划是什么意思大学卓越计划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计划的背景、目标、实施方式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国内外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政策,其中包括了大学卓越计划。
在中国,大学卓越计划是由教育部颁布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该计划的推出旨在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二、目标大学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学校的综合实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拔尖人才:通过各类培养项目,选拔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建设一流学科:对学校的学科建设给予重点支持,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3. 建设创新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学术人才,提高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5. 推动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三、实施方式大学卓越计划的实施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支持:政府将向符合条件的高校提供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2. 政策激励: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给予优秀高校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校创新,开展合作研究和项目。
3. 人才培养:设立各类培养项目,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等,选拔并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4. 学科建设:对学校的重点学科进行支持,设立一流学科评估与建设机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四、意义大学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高校水平:通过大学卓越计划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德国卓越计划中的马太效应评析
![德国卓越计划中的马太效应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525b0f0740be1e650e9a65.png)
2 1 世 纪是 知识 经济 的时代 。各 国都 清楚 地认 识 到 , 对 教育的投入是经 济发 展潜 力和 社会 创 新 实力 的重 要保 障。 大学的任务是 培养精 英人 才 和开 展 相关技 术 革命 的研 究 。
高校) , 其 中1 / 3 分 配到前 1 O 所 大学 , 5 6 . 4 % 分配到前 2 0 所
大学 , 8 6 . 4 %分配到前 4 J D 所 大学 , 而剩下 的 1 1 2多所高校 只 能拥有不到 1 0 %的科研经费。可以看出 , 在2 0 0 6年卓越 计划 推行之前 , 德国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已经有 明显的高低分化 。
1 9世纪洪堡 开创 了德 国大 学 的辉煌 时代 , 但二 战之后 德 国
大学光彩不 在 , 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 的排名都 不尽人 意。从
2 0 0 6年上海交大 的世界 大学 排 行榜 来看 , 德 国大 学最 好 的
名 次为 5 1 位 。“ 德国没有坏 大学 , 但在 另一 方 面 , 德 国没有 足够多的好 的大学 。 ” 为 了重塑德 国科学重 镇的形象 , 增强 高
一
、
卓越计 划出台的背景
( D F G ) 提供的第三 方经 费 占高校 全部第 三 方经 费的 3 7 %。
政府鼓励高校争夺第 三方 资金。从 德意志 研究联合 会第 三
方经费排行榜 来看 , 2 0 0 2 -2 0 0 4年获 得德 国 D F G第 三方 资 金 的大学共有 1 5 4所( 包括大学 、 应用科技大学、 艺术师范类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0 5 . 0 7 1
德国科研机构概览
![德国科研机构概览](https://img.taocdn.com/s3/m/0c8fe144b0717fd5370cdc52.png)
德国科研机构概览作者:李志民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第6期德国是西方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欧洲大陆主要的经济与政治体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完整的科研体系,包括著名的四大科学联合会、国家科学与工程院,及300多所高等学府,其中综合大学114所(包括全科、理工、师范等),应用技术大学152所,艺术、音乐院校49所,各州行政管理学院数十所。
这一科研体系保证了德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工业领域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科研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鼓励科研院所、大学和工业界实行“双聘”制度,既鼓励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大学担任教授,也鼓励大学教授为企业做技术研发。
德国的产学研合作世界领先。
一、德国四大科学联合会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会(https://www.mpg.de)以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的名字命名,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
自1948年成立以来,该联合会旗下拥有83家研究机构,约2.2万名雇员,包括1.3万名科学家,年经费约18亿欧元。
该联合会以杰出的科研人才为核心建立研究所,被视作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中心”,主要着眼于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大领域,致力于国际前沿与尖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联合会拥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起到了补充大学科研的作用。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是欧洲最大的从事应用研究方向科研的机构。
该学会成立于1949年,以现代应用研究的缔造者约瑟夫·冯·弗劳恩霍夫(1787-1826)命名,目前运行了69个机构和研究单元,研究工作面向人们需求的领域:健康、安全、通信、能源和环境。
其主要的研究重心是为工业部门、服务部门和公共机构提供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全新的产品设计。
该学会拥有24500多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年度研究总经费约21亿欧元,其中19亿欧元来自于科研合同。
德国世界一流大学“卓越计划”探析
![德国世界一流大学“卓越计划”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cb2107bb68a98271fefa40.png)
“ 为学术 而共 处 ” , 宣告 了现代大 学在 德 国 的建立 , 被 后 人称 之 为 “ 现代 大学 之 母 ” 和“ 现代 之原型” 。 在 洪 堡 的带 领 下 , 德 国毫无 异议 地 成 为 当时 世 界 高等 教 育 的中心 。在诺 贝尔奖 设 立 的 “ 卓 越计划” , 旨在为德 国高校和科研 机构注 入经 费 , 增 强大学 的科研 实力 , 提升 大学 的国际地位 。 文章从 “ 卓越 计划” 提 出的背景 、 建设 目标 和主要 内容 、 实施 现状 、 现实 意义 四个维度 , 对德 国世界 一流 大学实施 “ 卓越计 划” 进行探析 。 [ 关键词 ] 德国 ; 一 流大学 ; 卓越计划
[ 中图分 类号 ]G 6 4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9 0 4 2 ( 2 0 1 3) 0 3 - 0 0 0 1 - 0 3
“ Ex c e l l e nt Pr o g r a m ”o f t he W o r l d Fi r s t - c l a s s Ge r ma n Un i v e r s i t i e s
第2 9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l i n T e a c h e r s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wo r l d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a t t a c h i n g i mpo r t a n c e t o e l i t e e d u c a t i o n,Ge r ma ny i s s ue d a n d
德国研究与创新政策新目标和重点
![德国研究与创新政策新目标和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d3353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d.png)
德国研究与创新政策新目标和重点孙浩林【期刊名称】《科技中国》【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3页(P96-98)【作者】孙浩林【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2018年6月6日,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发布《联邦研究与创新报告2018》。
报告指出,德国政府的研究与创新政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聚焦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创新、教育和科学共同提升公民生活水平;二是通过高技术战略提升竞争力、改善生活质量;三是通过国际化实现进步;四是加强科学和尖端研究;五是通过教育和融合塑造未来。
德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创新型国家,无论是科研投入、专利数量还是创新密集型产品出口量都处在国际顶尖水平,这些成绩得益于其行之有效的研究与创新政策。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德国必须加快速度,才能不被其他创新强国甩在后面。
因此德国在过去的几年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其研究与创新政策,力图解决全球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在未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通过研究、创新、教育和科学共同提升公民生活水平虽然德国在研究与创新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在过去几年中,其创新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为了应对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由全球化和数字化带来的全新挑战,德国必须通过面向未来的研究与创新政策,为保持国际竞争力、寻求全球问题解决方案创造良好的框架条件。
卓越的科学和研究、创新型的有竞争力的经济以及全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都是构成这一框架条件的支柱。
因此,德国政府希望在未来始终跟上新技术发展的脚步,充分利用新商业模式带来的机遇,为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做出贡献,制定相应的消费者和数据保护政策,同时不破坏公平竞争,并提高社会参与、增加就业。
另外,需要增强社会少数群体在科学、研究、创新方面的能力,如提高女性群体的参与度等。
还要不断开发、探索中小企业在工业和科学服务业领域创造新就业岗位的潜力,扩大创新基础、提高创新者数量。
为实现这些目标,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必不可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卓越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朱佳妮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员助理教授电子邮箱:zhujiani@“辉煌历史”VS.“表现平庸”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如建于1379年的埃尔福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rfurt)、建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建于1388年的科隆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ologne)。
19世纪末,德国超越英国和法国,一举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物理、数学、化学和工程等许多科研领域都聚集了最杰出的研究人员。
大量年轻人不远万里赴德国追求最高深的知识。
然而,今天当人们谈及哪所大学声望最高时,在哈佛(Harvard)、斯坦福(Stanford)、牛津(Oxford)或剑桥(Cambridge)等一列“大名鼎鼎”的院校中,可能很难会立刻想起德国的任何一所大学。
德国的大学在全球排名上的表现似乎也佐证了这个现象,例如其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这三个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国际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并不出众。
尽管三个排名指标各异,但它们呈现了相似的结果。
换句话说,与英美两国的兄弟院校相比,几乎没有几所德国的大学能够在世界大学排名中跻身百强。
在过去的五年中,德国大学获得的最高名次是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的第43名,而在整个百强名单中仅占六席。
“坚持平等”VS.“追求卓越”与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不同,德国没有类似“常春藤”的概念。
德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体制一样,所有的大学都遵循同等的教育质量的原则。
因此,德国的大学之间历来仅有建校历史或规模大小的差异,不存在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同时,德国实行联邦制,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公立的,学校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
因此,理论上说,这些大学是平均主义的,即所有的大学地位平等,因此应该被平等对待。
然而,由于缺乏竞争,这种等量拨款的平均主义体制不能激励大学的雄心壮志,也不能让它们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大学。
其导致的结果之一是,德国的大学要么缺乏额外的财政资源,要么没有足够的动力追求卓越。
此外,由于上述历史原因,任何追求卓越的意图或者只资助精英大学的方式都常常被视为禁忌。
鉴于此,前教育和研究部长埃德尔加德•布尔曼(Edelgard Bulmahn)在首次提出该计划的时候,曾引发了德国科学界和政治界的激烈辩论。
“卓越计划”:重构德国高等教育版图在这一背景下,德国于2005年启动了“卓越计划”(Excellence Initiative)第一期,目的是发展德国大学的卓越成就和加强科学83界的前沿研究,让德国成为一个更有吸引力的研究大国。
通过实施该计划,德国希望其大学继续成为世界研究的“灯塔”,在全球竞技场上成为斯坦福、牛津那样有竞争力的大学。
因此,这一竞争性计划的目的是打破平均主义的体制,并让大学拉开差距:只有在国际竞争中具备最强研究潜力的大学,才能获得支持。
组织和遴选至今,“卓越计划”开展了两期,共三轮。
第一期是2005~2012年(第一轮和第二轮),第二期是2012~2017年(第三轮)。
遴选由德国研究基金会(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和德国科学和人文委员会(The German Council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主持。
遴选过程分初期和末期。
初期各个大学需提交建议草案,之后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将对其进行评估。
根据德国研究基金会的规定,委员会由约300名专家组成,其中60%都来自其他欧洲国家,30%来自非欧洲国家,剩下的10%为德国专家。
在第一轮遴选中,三分之二的德国国立大学提交了草案,其中22所大学获得资助(包括三个资助方面)。
在第二轮中,82%的德国大学提交了草案,其中28所获得了竞争性拨款。
在第三轮中,41%的国立大学(111所中的46所)参与其中,39所得到了资助。
该计划四分之三的经费都由联邦政府投入,剩下四分之一则来自联邦各州的资助。
三轮资助总额约53亿欧元,其中第一轮19亿欧元,第二轮10亿欧元,第三轮24亿美元。
资助内容“卓越计划”的资助内容分三块:“研究生培养机构”计划、“研究组群”计划和“精英大学”计划。
“研究生培养机构”计划旨在提升年轻科研人员的实力,培养杰出的博士生。
德国的博士教育传统上一直遵循“学徒模式”(Master-Apprentice Model),强调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个人关系(德语称之为Doktorvater/Doktormutter)。
然而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模式因为辍学率高、培养期长、指导质量不稳定等原因而饱受批评。
对研究生院进行投入的目的在于为博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此外,在受资助的研究生院中,博士候选人可以聚在一起,就同一个跨学科研究课题开展工作。
总之,在研究生院中,博士研究生能够获得各项技能,这有利于他们拓展人际关系、提升专业能力、促进职业发展。
目前,德国研究基金会支持了45所“研究生院”的运行。
“研究组群”计划聚焦于提升大学的研究潜力,扩大了德国相关大学的科研网络和合作,例如大学、非大学的研究机构和工业界之间的科研合作。
该计划的目的是建立国际知名的、有竞争力的研究和教学设施。
目前受到资助的“卓越集群”共43个。
以德累斯顿高级电子研究中心(Centre for Advancing Electronics Dresden)为例,该集群在五年资助期间获得了约3400万欧元的资助。
目前,来自德累斯顿技术大学(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其它10个合作机构(包括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Society]、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 Association]、莱布尼兹协会[Leibniz Association]、赫姆霍兹协会[Helmholtz Association]和开姆尼斯技术大学[Chemnit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57位科学家一起在该中心工作。
为了符合获得第三块资助内容的资格,要求各个大学至少拥有一个“研究生院”和一个“卓越集群”。
与上述两个资助方面不同,“精英大学”旨在促进德国顶级大学拓展各自强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奠定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例如,慕尼黑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的“精英大84学”计划是“创业型大学”,面向21世纪的能源、气候变化和环境的重要挑战,寻求超越边界的创业路径。
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提出“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潜力”,强调跨领域对话的重要性。
在第三轮中,有12所大学被授予了“精英大学”的头衔。
效果和批评“卓越计划”提升了德国大学的国际研究声誉。
尽管德国的大学在大学排名中还停留在原地,即只有若干所大学成功跻身前100名,但是“卓越计划”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原来的目的。
“卓越计划”的第一轮开始后不久,学术界就注意到该计划,因为它提升了德国科学和研究面对国际竞争者的知名度。
此外,“卓越计划”一直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因为“精英大学”对国际学者越来越有影响力。
根据洪堡基金会(Alexander-von-Humboldt Foundation)的统计,2005~2009年赴德国进行研究访问的外国研究人员数量增加了三分之一,特别是化学/药学、生物和物理等前沿研究领域。
同时,具有卓越研究绩效的国际学者也被吸引到精英大学:在10所接受“洪堡学者”最多的大学中,有八所为精英大学。
“卓越计划”已经为德国大学注入了研究活力。
尽管非大学的研究设施(例如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赫姆霍兹协会、弗劳恩霍夫协会和莱布尼兹协会)一直在德国的研究和创新中扮演决定性角色,大学在开展研究方面仍然有自身的优势。
例如,它们是唯一覆盖许多研究课题跨学科特点的机构。
此外,大学还培育青年研究人员。
通过开展卓越计划,德国已经明确展示了自己在推进大学研究上的决心,以及在加快大学和非大学机构之间研究合作的渴望。
“卓越计划”已经在德国大学中形成了竞争文化。
毫无疑问,“卓越计划”不坚持平等,而是资助“精英”。
这就催生了德国大学中的竞争文化。
此外,这一计划还激发了德国学术界新的活力,因为许多大学已经开始重新思考大学战略和研究绩效,展示大学形象的独特性和强大的竞争力,这全部都是德国高等教育版图上史无前例的。
此外,自从“精英大学”的头衔不再为终身制,各个大学也不得不保持竞争力以维持该荣誉。
例如,在第三轮遴选中,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所(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oettingen)和弗莱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eiburg)就丢掉了精英大学的头衔。
此外,2016年将有一个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外部委员会评估该计划及其对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
针对“卓越计划”的批评主要来自两方面。
其一,是否无视公平和均衡。
位于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大学主导了三轮精英大学的遴选。
事实上,在前两轮中,没有一所位于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大学被选中;只有在第三轮中,“精英大学”计划的11所获资助大学中,有两所来自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其二,是否忽略了教书育人。
在精英大学庆祝胜利的同时,许多人开始担心这些大学的教学:“卓越计划”主要是为了促进卓越研究而不是人才培养。
由于大学希望教授们参与研究,教授们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很可能会减少,因此会导致教授减少为学生授课的机会。
除了以上批评之外,“卓越计划”在追求研究卓越上是一个开创性的计划,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德国的科研版图。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