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山:哲学如何入门

合集下载

以情著理 以理驭情——略论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情理关系

以情著理 以理驭情——略论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情理关系

-思想文化-以情著理以理驭情——略论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情理关系□黄熙当情感与理性发生冲突时,何者为第一决定因素?情理之间复杂的关系困扰着古今中外诸多哲学家。

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情理关系都是一个有趣而又众说纷纭的难题。

作为西方近代哲学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一斯宾诺莎,因不满笛卡尔人心对情感的绝对控制一说,故他在《伦理学》中对情感的起源与基础做了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论证,“这一自然主义的情感理论,无疑是给近年*情感转向’馈赠了一个科学主义的传统”(陆扬:《“情感转向”的理论资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34页)。

在此过程中,斯宾诺莎进一步提出了理性对情感的作用。

关于斯宾诺莎情理关系的论述,学界已有诸多成果,但是他们都忽略了斯宾诺莎情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斯宾诺莎在此问题上的困境与不足。

应该指出的是,情为理之基础,理为情之主导,这是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一书中着重构建的情理关系。

然而,“他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每每只是一瞥即过,讲的不够充分”([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98页)。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情理关系的论,斯宾诺莎情理关系论述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对情理关系的问题做出一些思考,以期未来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以情著理:情为人之本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一书中,从人之本性出发,论人的情感就是论人,这也是该书取名为《伦理学》的原因。

在《伦理学》中,作者认为各种情绪都是人之本性(有正面的情绪亦有负面的情绪,人常常被情绪所控制,所左右)的表现。

这种18情既是人之本性,又是理性的基础。

斯宾诺莎从经验的角度,对情感下了定义:“我把情感理解为身体的感触。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8页)也就是说,情感来自人的官能器官(也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身体)对实体的感知(知觉、想象与概念等)。

哲学新手入门学习方法

哲学新手入门学习方法

1、首先,要了解哲学的定义,以及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行为和文化的学科,探讨人们对生命意义、真理、道德以及其他重大问题的思考。

2、然后,要了解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

例如传统中国哲学有“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三大流派;西方哲学则有近代新教会性思想(Kant) 、形而上學(Plato) 、原始无神论者(Aristotle) 等多个流派。

3. 接下来就是开始正式地读书了。

根据你对不同流派的理解,逐步阅读相应作者或代表作者写出来的文章或书籍;并努力将其中所包含的信念理解透彻。

4. 向本地大学或图书馆申请相关教材或参考书籍, 对你感兴趣的特定问题进行进一步了解, 这样能帮助你对特定问题有一个明确而准确地理解; 向当地大师或教师请教, 这样能够使你得到独特而真正有用之处; 最好是去参加一些相关课程, 这样能使你得到雅俗共赏之处, 构建出一套独立并整体包装之处.。

哲学的三种境界

哲学的三种境界

哲学的三种境界
叶秀山
【期刊名称】《新华文摘》
【年(卷),期】2004()1
【摘要】“哲学”在涉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以下的三种形态:自由的智慧、科学的知识和存在的方式。

这也是“哲学”为“人”“开显”出的三种境界。

这三种境界,都有哲学的历史发展根据,因而也是哲学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特征:哲学为一种自由的智慧,为自由的学问。

哲学的历史乃是自由深化和学术完善的过程。

哲学进一步的发展,使哲学在深层次上成为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学问,理解这段哲学的历史,不妨重新探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提出的“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具有优越性这一思想,从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进入实际生活,不失为理解上个世纪欧洲哲学的一个途径。

【总页数】8页(P5-12)
【作者】叶秀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04
【相关文献】
1.哲学的三种境界
2.不同的境界,不一样的精彩——浅谈议论文材料分析的三种境界
3."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王国维"三种境界"说新论
4.自然·生命·哲学思考——《兰亭集序》的三种境界
5.论外语教育的三种境界——基于文化哲学视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谓真理

何谓真理

何谓真理?在西方古代哲学中,从巴门尼德以来,真理是指与意见有别的知识,而知识则来自灵魂的神性部分,因为灵魂呆在理念世界中,对超越的理念的直接把握。

在西方古代大多数哲学家看来,知识的前提有一个超越尘世的、彼岸的真理世界的存在。

哲学是“爱智慧,意即是哲学是对彼岸的、绝对的真理的无限趋近。

爱是指努力趋近,而不是完全达到。

”因此,在西方古代大多数哲学家看来,真理的本性是它对于感性尘世之物的超越性,而获得真理的途径直接就是人的灵魂对神的智慧的爱。

还有一种说法,真理是物与知的符合。

但是海德格尔对此并不完全赞同,海德格尔认为,真理必须理解为“揭示着的存在。

”因为,“一命题是真的,这意味着:它就存在者本身揭示存在者,它在存在者的被揭示状态中说出存在者,展示存在者,让人看见存在者。

”也就是说,存在者通过自身的展开,揭示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使存在从遮蔽到无蔽状态,这就是存在的真理。

在《存在与时间》中,真理问题第一次得到明确阐述,在那里,海德格尔将传统的真理概念即真理符合说追溯到此在的被揭示机制中,此在存在于真理中,这并不是说,此在由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而被根植于真理中,而是说,此在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总是对他的世界中的存在者敞开着。

海德格尔对传统的真理观进行了批评,但是他并没有彻底地否定它,而是认为这种认识不具备源始性,是几千年来“存在”问题是蔽而不明造成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最终导致了对“存在的遗忘”。

海德格尔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认识方式。

在他看来,认识是一种“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

”在这里,“在世”就是指此在的存在,即此在以多种方式同“世内存在者”打交道。

因而,想要理解“真理”,依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就得从“此在”入手把握“存在”,从而把握“真理”。

真理属于此在的基本建构,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所以,真理就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

”因而,他认为,存在必然与真理为伴,在最源始的意义上,真理是此在的展开状态,而此在的展开状态中包含有世内存在者的存在者的揭示状态,这样,海德格尔把真理问题与存在问题统一起来。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叶秀山提要: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退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

在审美鉴赏中,“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

“无一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世界有一个“无…‘在”。

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看”到了“整体”,提前进入“整体”。

“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有“自己”。

“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

“自己”就是“自由”,“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

^必须是理性者.是自由者,是目的。

关键词:判断力审美鉴赏事物自身目的论自由作者叶秀山,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732)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下一步,人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

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一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人的“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5一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统一”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町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你给我“自由”,我给你一个“德性”的世界——拟“哲学”与“宗教”的“对话”

你给我“自由”,我给你一个“德性”的世界——拟“哲学”与“宗教”的“对话”

出” 一个 “ 无” ,使 “ 世界 ”有 “ 从头开始 一
重 新 开 始 ” 的 “可 能 性 ”, “ 人 ” “ 有能 力” “ 开 创 一创 造 ” “自 己 ” 的 “ 世 界 ”; “ 人 ” 的 “ 理性” “ 引 领 一规 范 一范 导 ” 着 “ 世 界 ” 的 “ 命 运 ”,在 “ 必 需 一被 需 要 控 制 一必 然 ” 的 “自 己 一 自 由 ” “ 存
“ 神” 给 了 “人 ” “ 理 性 ”,也 就 给 r “人 ”
“自 由 ”,给 了 “ 人” “ 背叛 性 ”,给 _ 『 “ 人 ” “自 由 ” 地 ( 神) ” 的 “ 可 能 “ 颠倒 ” “ 神 一
为一 体 ” 的 “ 伊 甸 园 ”成 了 “ 钟 ” 的 “外 在
据说 是 “ 神” “ 按 照 自己的样 子 ” “ 创造”
了 “ 人 ”, “ 人” 于是就从 “日 月 山 川 ”、 “ 猫 狗
“ 偶 然性 ” 中 ,“ 开辟”着
鸡 鸭 ” 中 “脱 颖 而 出 ”, 成 为 “万 物 之 灵 ” 。
“ 人 ” 的这 点 “ 灵 ” 气 ,不 在 于 “ 感 觉 ”, 比 起 某些动 物来 ,“ 人 ”的 “ 感 官 ”能 力 十 分 可 怜 ; “ 人 ” 的 “ 灵 ”气 也 不在 于 “ 有能力 ” “ 积 累经 验 ”, 许 多 动 物 也 有 积 累 经 验 的能 力 ,而 且 会 较 快 转 变 遗 传 基 因 ,较 快 成 为 “ 本 能 ”, “ 人 ” 驯
“ 人”的 “ 出 现 一存 在 ” 不 仅 使 “世 间 万 物 ” 多 出一 个 “ 物 种 ”, 而 且 使 “ 世 界” “ 多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4—0 9

叶秀山:哲学如何入门

叶秀山:哲学如何入门

叶秀山:与新生谈读哲学书今年收的博士生中,有一位原是学文学的,硕士论文做的伽达默的美学,对哲学有兴趣,现在考到我的名下,这样就是名副其实的“新生”,她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哲学的门,而要进这个门,除读书之外,又少有别的途径,那么如何念哲学书,念什么书,先念什么,后念什么,我们这些“老马”,就有点“识途”的作用了。

经我这几年的观察体会,凡从别的专业转向哲学研究的,大半是对哲学有兴趣的,于是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哲学的训练,也就是如何读哲学的书籍的问题。

多年来,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入手为好。

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

我们就是这样学过来的。

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

我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专著、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

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

不过就学术来讲,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

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

哲学学科入门学习指导

哲学学科入门学习指导
娜身边的猫头鹰,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 • 密涅瓦的猫头鹰是在薄幕降临的时候才悄 然起飞,比喻哲学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是 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即反思。
3、“同一句格言”
• 格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意义的说
明,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小孩的嘴里说出 来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 • 哲学的反思,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需要 丰富而深刻的阅历。 • 生活就是哲学,生命就是哲学。问题是这 种生活智慧的获得是自觉的反思,还是不 自觉地以生命为代价。
• 激发兴趣 • 开拓视野 • 转变观念 • 引导入门 • 稳定思想
推荐参考书
• 孙正聿: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郭湛:哲学素质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 •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 陈其荣、曹志平:科学基础方法论——自 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讲 哲学是什么?
一、习见的“哲学”概念 A: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 即认为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指导 人们活动的根本的方法论. B:普遍规律说 即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 并提供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 界为对象,提供关于整个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 规律。 C:知识说 认为哲学和科学一样,是关于世界对象的知识。
哲学学科入门学习指导
厦门大学哲学系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欢迎新同学
曹志平 • 经历: 哲学博士(吉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联系:czhp65@
•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哲学,科学哲学、 科学解释学。
主要著作
(4)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

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

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我们仍然要回到反问哲学自身的问题上来:哲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哲学”在其初创阶段一一古代希腊是指这样一种学术活动: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自己的特殊的对象,观察、研究这种对象,掌握它的特点、性能,然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它;“哲学”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对象”,而又好像拥有一切、全体的对象。

“哲学”的“对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至大无外”、“至小无内”,通通在“哲学”的视野覆盖之下,哲学的对象无所不在。

我们看到,古代希腊的贤哲们果然创建了他们的“宇宙论”和“原子论”,而二者也都遇到了各自相应的困难。

于是人们想到,“哲学”原本是“爱智”,是对“智慧”的一种热爱和追求。

这就是说,做哲学的有一种“爱好”,他“追求”的“目标”不是金钱、名誉、地位,而是“智慧”。

这的确是一种很特别的“爱好”,因为我们通常说到的“追求”、“爱慕”,大多发自一种“情感(情欲)”,但“智慧”却是“理性”的,是一种“理解力(verstehen, understanding)”。

我们说一个人“聪明”和说一个人“力气大”有很不同的意义。

从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在“哲学”的原始的“爱智”含义中,已经孕育了“爱好(爱)”同样也可以是“理性”的这层意义在内。

然而,我们发现,对于“爱(感情)”这种深层次的理性意义,不论在古代还是现在,恰恰经常被忽略。

我们从近代说起。

我们知道,欧洲哲学从近代开始,力图把“理性”和“感性”的东西分别开来,出了一些有很大贡献的二元论者。

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笛卡尔从“怀疑”入手,把“感性(知识)”排除出去,或者悬搁起来,认为“我”的一切“感觉”不能“证明”“我”“存在”,而只有“我”的“(在)思(想)”,才能“证明”“我”的“存在”。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虽说有中世纪本体论的传承,但在当时应是一种发聋振聩的命题:它似乎和“常识”完全相反。

在常识看来,凡被“我”“感到”的,无疑是“实在”的,如今你却说它是“非实在”的,反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会是“实在的”,这是一种奇谈怪论。

欧洲哲学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转向”

欧洲哲学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转向”

了“ 界限” , “ 知识 ” 进人 “ 存 在 一本 体 ” 则 被 斥
是“ 先天的” , 它们 在 “ 因为在 “ 概念” 中, “ 先天” 的“ 概念 ” ——“ 范 畴” , 是无需通过 “ 经 验” 形 成的 , 这样 , “ 直 观 一时 空 ” 和“ 概念 ” 的“ 先 天 性 一绝 对性 ” , 就“ 保证” 了“ 知识 ” 在 根 基里 有
的” , 我们 有 可 能 一有 权 力 “ 把握 ” 它们 的“ 规
律” , 我们有权力“ 拥有” “ 科学知识” , 因为我们
教 神学 还要 为 自己 的 “ 神” 的“ 存在 ” 作 出“ 理
论” 上 的“ 证明” 。
欧洲哲学 这种 “ 存 在论 一知识 论” 的“ 纠 结” 到了近代康德有 了一个 “ 明快” 的“ 了断” : “ 存在 一本体” “ 不 可知” , “ 存在 一本体” 不 是 “ 知识” 的“ 对象” , “ 存在 一 本体” 被“ 括 了起来
层 次上 向 巴门尼 德 问题 的回 归。
关键词 : 知识论 ; 存在论 ; 转 向; 康德 ; 黑格尔; 克尔凯郭尔; 瞬间
中 图分类 号 l B 5 1 6 . 3 1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8 8 6 0 ( 2 0 1 4 ) O 1— 0 0 0 5—0 8
( 搁置) ” , “ 知识 ” 只是 以“ 感觉经验” 所 能 及 的 “ 世 界 一经 验世 界 一现象 界 ” 为“ 对象” 。康 德
德的“ 真知识” 、 “ 存在之存在” , 以求二者在 “ 理 论” 上之 “ 统一” 。 古代希腊早期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早期
“ 理 念论 ” 以“ 辩证法” 之“ 否 定 一消极 一批 判 ” 精神 , 揭 示 了对 于 “ 存 在 一事 物 本 身 一本 体 ” 的 “ 知识 ” 之 困难 , 如 果 不 是 巴门尼 德 对 苏 格 拉底 的一 番 教训 , 这 条思 路 , 已经 是 走 在 了 “ 不 可 知

如何学习哲学

如何学习哲学

如何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三个必要前提:一、明确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人生的意义之源,学哲学能让人懂得人生的来龙去脉;系统地学哲学,人的智慧就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能在哲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然青史留名,并往往长寿。

二、拥有自我批评、闻过则喜、知错能改、纳谏如流的操养、勇气和习惯。

三、有一定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积累。

一般高中文化是基础。

学习哲学的方法:简言之,就是用兴趣引导阅读,用思辨形成体系,用实践检验学习。

一、培养兴趣。

长期、间断性地刺激对哲学的爱好之情——说白了就是不停地问为什么,并为此而感到喜悦。

二、反复阅读。

阅读原著、评论、总论等各种哲学类书籍,可以从哲学故事、哲学史、哲学人物传记等大众读物读起,这样利于兴趣的积累,先凭兴趣翻阅,然后由翻阅扩展为泛读,再然后是精读感兴趣的某类哲学著作和该哲学的哲学史,最后是全面系统地阅读各流派哲学著作和哲学史。

阅读中肯定会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一定要立刻解决(有些也不用解决),要保持这种发问的心态——这是不断、反复阅读的内在动力。

三、思辨。

先试着自己回答问题,再参看书中的回答,在比较中不断修正结论。

这时你已经有了一定哲学基础,就有必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哲学爱好者和专业哲学研究者——大学里哲学系的学生、老师,向他/她们请教问题、互相探讨。

一定要本着求知的态度友好地交流,展开不针对个人人格的讨论和辩论,放弃狭隘的立场,取而代之的是求真知、求真理的态度。

这一阶段一定要思辨,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复习已有知识、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不断地重新肯定自我。

有条件的话去上哲学专业课,系统地学习某一流派哲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四、实践。

联系身边实际,进行主客统一的实践活动,检验学习本身。

哲学脱离了实践便失去了其自身。

其实学哲学不可能不用哲学的。

但要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知行是否统一。

仍然保持爱问为什么的习惯,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导。

哲学种类虽多,但殊途同归,宗旨离不开人本身。

学习某类哲学时,最好时刻保持警惕心态——不要陷入或沉迷于不同意识形态的争端和无谓的理论冲突。

如何有效学习哲学

如何有效学习哲学

如何有效学习哲学哲学是一门关于思维、道德和存在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它需要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于想要有效学习哲学的人来说,除了学习基本概念和理论外,还需要培养一些特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助于学习哲学的有效方法。

一、理解哲学的本质学习哲学的第一步是理解哲学的本质。

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学习哲学之前,我们应该明确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哲学关注思维和存在的本质问题,以及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它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一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二、阅读哲学经典著作为了有效学习哲学,了解哲学的历史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哲学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等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哲学的基本原理,并从中获得启示。

三、参与哲学讨论和辩论哲学是一门思考和辩论的学科,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参与哲学讨论和辩论可以帮助我们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可以选择加入哲学俱乐部、参加学术讲座、参与在线讨论等方式来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些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加深对哲学问题的理解。

四、写作哲学文章或论文写作是学习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写作哲学文章或论文,我们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深入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哲学理论,并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和审视。

同时,写作也是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思考哲学问题的实际应用哲学问题虽然看似抽象,但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思考哲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将抽象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可以使学习哲学更具深度和意义。

例如,思考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境和抉择;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道德水平和解决道德困境。

50 本各学科领域入门书阅读计划指南

50 本各学科领域入门书阅读计划指南

化学 天文学 地理学 管理学
《生物化学原理》[美]纳尔逊 本书全面概括了现代生物化学原理和技术的主要成就和进展。
《大众天文学》[法]C·弗拉马里翁 用令人着迷的语言,叙说宇宙的神奇与壮美;以晓畅优雅的文字,构筑科学通俗化的丰碑。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与方法》[德]阿尔夫雷特·赫特纳 本书是近代地理学的重要经典著作,是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的主要代表作。
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陈阅增 深入浅出,涉及细胞,动物的形态与功能,植物的形态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等内容库宁汉姆 这本书虽然厚,但是好在内容比较有趣,适合刚入门的人来看。
建筑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程大锦 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理论、历史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
经济学
《哲学要义》叶秀山 既是哲学系新生和哲学爱好者极好的入门读物,也是哲学研究者和教学者很好的参考书。
《国富论》[英]亚当·斯密 经济学经典著作,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经济学说。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美]哈尔·R·范里安 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教育学
《与社会学同游》[美]彼得·伯格 一反教科书的写法,择要描绘社会学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
《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 书中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
心理学
《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 本书奠定了教学论的基础,成为教学论的经典之作。
《科学管理原理》[美]弗雷德里克·泰勒 几个简单的案例,却讲述了管理中的大道理,从中引申出的管理真理可以应用在广大企业。
《管理学》[美]罗宾斯 这本书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通过例子形象地介绍出来,可以作为管理学的入门导论。

学习哲学的七种途径

学习哲学的七种途径

学习哲学的七种途径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生意义的学科。

在人生各个时刻,哲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学习哲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生的价值,更能够为我们提供成长的启示。

如何学习哲学,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呢?今天我们来了解七种学习哲学的途径。

一、阅读哲学书籍阅读是学习哲学最直接的渠道。

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每个时代都有着相应的经典著作。

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来了解哲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就是非常受欢迎并被广泛阅读的经典著作。

二、听讲座、参加研讨会除了阅读哲学书籍,还可以参加各种讲座和研讨会,聆听专业人士的演讲和分享。

这些活动能够为我们提供机会去深度理解哲学思想,并和其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三、观看哲学电影别小看了电影,哲学电影同样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深度体验到一些哲学思想,并理解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例如,电影《控方证人》中就涉及到真相和谎言之间的较量,这恰恰是一种哲学思想。

四、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同样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哲学思想。

例如,参观希腊和罗马博物馆,能够深入了解哲学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历史背景。

在展览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某些有趣的点,发现自己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五、与人交流、分享学习哲学是一项远远超出阅读哲学书籍的任务。

通过与朋友和家人讨论哲学思想,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探讨。

与同样有兴趣的人交流能够在思考中得到更多反馈,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并改变自己的观念。

六、反思与自我反省学习哲学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反思与自我反省。

想要理解哲学思想,必须对自己的生命经历和体验进行一定的反思。

这样才能够发现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七、实践哲学哲学不是单单要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实践。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将思考和行动相结合。

学习哲学并不能简单地通过阅读一两篇文章就完成。

我们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深度了解和实践哲学思想。

叶秀山先生生平

叶秀山先生生平

叶秀山先生生平王齐(W ANG Qi)*摘要:叶秀山先生,1935年生于江苏,1952-1956年期间受教于北大。

从1956年始直到2015年退休,他一直就是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后来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队伍中的一员。

2016年叶先生在北京病逝。

叶先生主要成就于苏格拉底与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代表作《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1982)和《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研究》(1986)],对西方哲学史亦投入了极大精力和热情。

对于中西哲学之间的汇通,叶先生同样倾注了很大心力[代表作《中西智慧的贯通》(2002)]。

他是中国哲学学人的典范。

关键词:哲学家;典范;精神探险A Short Biography of YE Xiushan (1935-2016)Abstract: Bor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935, YE Xiushan was educated at Peking University from 1952-1956. After that, Ye had been a member of th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p till his retirement (2015), and he died of an illness in 2016. Ye had primarily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of Socratic and pre-Socratic philosophy (A Study of Pre-Socratic Philosophy(1982) and A Study of Socrates and His Philosophy (1986)), and had also devoted much energy* 王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WANG Qi,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听的哲学——以“圣”“智”为线索(一)

听的哲学——以“圣”“智”为线索(一)

听的哲学——以“圣”“智”为线索(一)人认识世界无非通过两种最基本的途径:看和听,或曰见和闻,“聪明”一词的本意就是指听的能力和看的能力。

《尚书·洪范》言五事,视、听皆在其中:“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但是,认识又不止于见、闻,五事中最重要的“思”,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心”的职能。

没有心的主导,即使耳目鼻口和外界发生接触,也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

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

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

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

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

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吕氏春秋·适音》)简帛《五行》中更是形象地说:“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所役也。

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诺,莫敢不诺;心曰进,莫敢不进;心曰后,莫敢不后;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浅,莫敢不浅。

和则同,同则善。

”一言以蔽之:“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孟子·告子上》)有的文献中甚至以君主和百官之间的关系来比喻心和其他器官之间的关系:“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心处其道。

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管子·心术上》)见闻与听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耳(听)目(视)心(思)并称的地方,尤其是强调不能局限于眼前的、显而易见的事物,更要防止被蔽塞”,(1)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天下或一国的耳目和心思。

依靠间接或者微妙的信息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尤其受到推崇,东郭牙就是根据管仲的表情和手势而断定齐要伐莒,被管仲称作“圣人”,《吕氏春秋·审应》也高度评介:“凡耳之闻,以声也。

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

用哲学基本方法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用哲学基本方法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用哲学基本方法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作者:胡大生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哲学的基本方法应该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方法。

正确利用哲学的理智型方法和体验型方法,对当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改进和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哲学基本方法理智型方法体验型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当前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观念的混乱与不明确。

因此,对其指导方法进行观念上的分析与澄清已然成为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都致力于人的思想与心灵的塑造与培育,但是哲学凭借其宏大的精神与深邃的理论,长久以来对人类的精神发育一直发挥着基本型塑的作用,并进而奠定了它在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自身的教学方法,就必须认真研究与借鉴哲学的精髓,即哲学的基本方法。

1 哲学的基本方法黑格尔认为,在哲学中,方法比思想更重要。

这既是他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概括,也是他对哲学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

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史,我们可以一一印证他的这个观点。

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通过发展与完善苏格拉底所开拓的“辩证法”,建构起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古典文化传统。

之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又将理性主义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世纪虽然是宗教的一统天下,但哲学的精神与方法仍然在经院之中得以研习与传承。

近代以来,英国培根的“新工具”和法国笛卡尔的怀疑方法与演绎逻辑掀起了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革命,开启了哲学与文化的新时代,为近现代西方的科学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

20世纪的西方哲学更是以哲学方法的革新为标志,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解构主义方法、语言分析方法、精神分析方法等哲学新方法的产生让人耳目一新,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哲学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由此可见,哲学方法对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意义非同寻常。

可以说,哲学方法就是哲学的精华。

精准发力,破解议题式教学选题之惑

精准发力,破解议题式教学选题之惑

精准发力,破解议题式教学选题之惑作者:袁东波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1年第06期[摘要]议题式教学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其实现手段离不开“题”和“议”。

有“题”方可“议”,因此教师要在选题上精准发力,着力于情境和议题的设计,在真情境中发现真问题,以真问题激发真讨论。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精准发力;选题[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55-0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旗帜鲜明地倡导议题式教学,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指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径。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对议题式教学的理论探讨较多,可参照的实践范例较少。

部分教师既往的一些经验甚至干扰了议题式教学的大胆尝试,他们对议题式教学心向往之却不知劲往何处使。

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在哪个环节精准发力呢?在议题式教学的操作层面上确实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比如何为议题?议题的标准是什么?价值冲突是否为议题式教学的必备要素?学科基础知识还要不要、考不考、怎么考?因心里没底,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较少尝试议题式教学。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要在实践中破解。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自信从容地开展议题式教学。

我们不妨回归议题式教学的本义去寻找答案。

议题式教学的实现手段无非两个:一是“题”,二是“议”。

师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公共参与、理性思考、分析讨论,“议”出共识,从而增进政治认同,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

议题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课堂上学生呈现出的思维品质。

“知”不是直接、现成、被动地由教师告知,而是学生主动探究、“议”的成果。

确定议题是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在“选题”上精准发力。

一、与其纠结于“问题还是议题”,不如在情境设计上多下功夫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都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议题式教学整合了这些教学方法,即议题式教学中涵盖了情境、问题、活动、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秀山:与新生谈读哲学书今年收的博士生中,有一位原是学文学的,硕士论文做的伽达默的美学,对哲学有兴趣,现在考到我的名下,这样就是名副其实的“新生”,她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哲学的门,而要进这个门,除读书之外,又少有别的途径,那么如何念哲学书,念什么书,先念什么,后念什么,我们这些“老马”,就有点“识途”的作用了。

经我这几年的观察体会,凡从别的专业转向哲学研究的,大半是对哲学有兴趣的,于是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哲学的训练,也就是如何读哲学的书籍的问题。

多年来,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入手为好。

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

我们就是这样学过来的。

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

我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专著、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

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

不过就学术来讲,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

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

应该说,这些人物的书,都不是很好读的,在国外也是难读的书。

读这些书的难处主要的也在于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的学养在内,没有这些学养,字句上也许懂了,思想内容把握不住,不容易在思想上贯通起来,还没有到哲学的层次。

九十年代大家爱谈海德格尔,他的书对我们自然有一种吸引力,因为海德格尔强调时间性、历史性,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有相似之处,而他的“人诗意地居于大地”又很象我国的传统道家思想。

之所以如此,说明哲学性的思考,时无分古今,地无分中外,都有它可通之处;然而,就海德格尔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欧洲哲学的传统,尽管他对这个传统有许多批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自己就已经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

紧接着《存在与时间》之后,他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而在当时德国学界对黑格尔一片漫骂声中,海德格尔却也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贡献。

现在我们后人来读他们的书,深感有许多地方,海德格尔的确道出了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蕴涵但尚未发挥出来的道理。

并不是说,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是读了康德、黑格尔的书以后发展出来的,而是说我们后人如果也好好读康德、黑格尔的书,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好好读海德格尔的书,对于理解现在的“后现代”哲学也会是有帮助的。

譬如说,“后现代”讲“断裂”,讲“空间”,似乎和从德国古典哲学到海德格尔讲“时间”,讲“历史”很不一样;当然是很不一样。

不过,就我们做哲学史的来看,我们还是感到它们的理路还是可以沟通的。

古典哲学把“时间”从“空间”观念里划出来,因为那时的“空间”观念是牛顿式机械的,“时间”从这个“空间”的“口袋(框框)”里“脱颖而出”,展示了它自身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古典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了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在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中,又强调了“有限”、“死”的观念,把黑格尔“有限”中的“无限”思想更往前推进一步,不把“有限”看死了,说它完全就是经验的世界,而使它也有“本体”意义,“死”也不是一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样,在“时间”进入“本体”以后,“空间”也就被接纳到“本体”问题中来,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这个意义,正是现在法国“后现代”诸公接着做的工作。

我们须得从“本体”化了以后的“空间”问题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就要回到牛顿机械的空间观念,这也许是他们不愿意的,至于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握不住的地方,就是具体研究的问题了。

法国哲学对于连断的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的,就连那个最强调“连”的柏格森,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断”的问题。

喜欢哲学的都知道,他提出一个“绵延”的观念来说“时间”。

“绵延”就是“割不断”、“不可分割”。

这个观念的确“古已有之”。

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原子论者提出的“原子”,原就是“不可分”的意思,那么柏格森又多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称道?你看,古人已经想到“不可分割”的问题,但是古人对为什么“不可分割”的解释只是说它“没有缝隙”,没有缝,就打不开,“天衣无缝”。

说它“没有缝隙”是以想象为根据的,天下哪有没有缝的东西?“没有不透风的墙”嘛。

柏格森换了一个思路来理解“不可分割”的理由、根据,他说绵延之所以“不可分割”,不是因为它“太简单”,“铁板一块”,之所以“没有缝隙”,而是因为它“太复杂”,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硬要把它割断开来,“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质”就变了。

“绵延”、“时间”是个“质”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

于是,你看,柏格森也已经涉及到“断”的问题,把“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混沌”“割断”,就有天下一个个占空间的性质各异的事物,不过在这个观念的创始阶段,柏格森的工作重点在于阐明他的“绵延”观念的“混沌性”,至于开显出来的空间的事,他把它们归于机械的世界,我想,我们后人的思路,会想到,这些具体的有空间的事物,就其“在时间中”的意义来说,也不会全是机械的,从一个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具体事物”,是不是“有限”中还有“无限”,“断”中还有“连”;或者更是“无限”中的“有限”,“连”中之“断”。

于是,从哲学的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空间”,是不是“后现代”诸公心目中所要探讨的问题?这些意思对于“新生”来说,或许过于艰深了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多数年轻人,即使喜欢哲学,也是喜欢那些新流派、新思潮,加上现在“断裂”之声不绝于耳,以为“历史”、“时间”可以一笔勾销,或者只是一些“死学问”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这些人的书,你就会发现,“后现代”卓然成家者,无不博学多识、满腹经纶,要从“不读书”再出一个“后-后”现代来,无疑是“异想天开”了。

我之所以经常强调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还有一个方法途径的考虑在内。

我以前跟学生说,就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更为成熟的哲学,那个时候,哲学逐渐地成为一个专业,对于个人来说,就成了专门的职业,进入学校可以专门教哲学,而不仅仅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被称做哲学教授,不是泛泛的被称做哲学家(者)了。

按我的体会,就是作为学科来说,哲学的“系统性”加强了。

我专门做过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在做这个工作时,我已经有了一般的哲学基础知识,但是在写第一本书《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时,也只能做一些历史材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写过第二本书《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以后,就不敢往下写了;以后我学习了欧洲现当代的哲学,并且不断地温习、补习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的哲学思想,在我做《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想方式》这个课题时,又重新写了古代希腊这一部分,哲学的分量加重了,并且也敢一直写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自己这样不断地上下反复几遍以后,我比较有把握地跟学生说,你就先从康德或黑格尔哲学入手,使自己习惯于读哲学书。

读他们的书,可以使你比较快地、比较直接地了解什么叫“哲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定则。

各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生入门的门径。

我选的这条途径,会让学生一上来就遇到困难,因为康德、黑格尔的书是出名的难读的。

我也不想把学生一开始就吓倒;我觉得开头难一些,以后碰到难读的书就不怕了,因为哲学的书毕竟跟文学作品不同,只有很特殊的人才拿读哲学书来“消闲”。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对学生说明。

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被普遍批评为脱离实际,是书斋里的哲学,这个批评当然是很中肯,很有理的。

哲学进入大学的讲堂,成为“专门”的“职业”,就会着意地营造自己独特的天地,强调自己的特点,从而与其他的学问和人生实际剥离。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我一直感到英美的有些哲学过于技术性,我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在大学以别人不会的技术来稳住自己的教席,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但是长期以来我有这个印象。

现在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是法国的哲学家。

当然,躲进书斋、脱离实际不仅仅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学理上的问题。

康德、黑格尔的思路,是强调“哲学”要“纯”而又“纯”,这个“纯(粹)”指的是排除一切经验的、被动的、接受的因素。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强调的“纯主动性”,到康德、黑格尔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现实性、感性、直观性的问题,在这个哲学系统中,始终不好摆平,尽管黑格尔以后,直到胡塞尔,都强调“直观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观”,但是这个“直观”还是“主动的”,“纯粹的”。

“哲学”如何接纳“被动性”的问题,是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的。

和“新生”谈如何读哲学书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也是一个可以不断谈下去的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谈。

(2000年12月9日整理成文)叶秀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叶秀山西方哲学论集(1998-2002)》[关键词]叶秀山10.11.2002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界限难以划清,不一定把全部哲学史学完才学哲学,学哲学可以学一本书,一个流派,一个大哲学家都是入门的途径。

根据自己的情境兴趣选择,老师也可以帮助你选择,你研读这一个人、一个流派,以此为基础就可以了解哲学包括哲学史。

当然这不包括细节,但是大纲节目,基本问题都可以有所了解,重要的问题它都会涉及到,这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习哲学的捷径。

这是前人积累的方法经验。

以此为基地,可以去各个地方,各门学问都可以去问津,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就是你当初选择的这本书,怎么出去,还能怎么回来。

你们现在进入北大哲学系了,在哲学这个领域里现在需要有我存在的空间,我存在的地方有我的位置,就是从我推荐的书中再做选择我们先念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什么称之为古典?(只是在中国称其为古典哲学)因为钻研了他们的书就明白了什么叫哲学,知道了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前面我们只是在外面看,哲学在做什么,现在则是要进入哲学门,登堂入室,那么德国古典哲学是入门的必经之路。

哲学流派很多,对哲学本身的的观念很不一样,可以有不同观念,不同理解,但必须有根据,要把从康德到黑格尔以来的这段研究化在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