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全套经典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如理中丸、四逆汤等。
补益剂
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
2024/3/26
8
常见方剂类型介绍
消导剂
主要用于治疗食积证,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等。
理气剂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证,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等。
2024/3/26
理血剂
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4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扬
继承经典名方
学习并掌握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方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发掘民间验方
收集并整理民间流传的有效验方,加 以研究利用。
师承名医经验
跟随名老中医学习,传承其独特的诊 疗经验和方剂运用心得。
2024/3/26
35
创新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
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 创新方剂研发思路。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26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2024/3/26
27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2024/3/26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2024/3/26
5
方剂分类方法
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 方等。
补益剂
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
2024/3/26
8
常见方剂类型介绍
消导剂
主要用于治疗食积证,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等。
理气剂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证,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等。
2024/3/26
理血剂
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4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扬
继承经典名方
学习并掌握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方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发掘民间验方
收集并整理民间流传的有效验方,加 以研究利用。
师承名医经验
跟随名老中医学习,传承其独特的诊 疗经验和方剂运用心得。
2024/3/26
35
创新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
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 创新方剂研发思路。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26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2024/3/26
27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2024/3/26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2024/3/26
5
方剂分类方法
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 方等。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 中医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 中医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目录
PART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REPORTING
中医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的学科。
剂量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剂量的变化往往会导 致整个方剂功效和主治的变化,因此 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方剂的变化规律
药味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以适应病 情的变化。
药量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以 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剂型更换
将汤剂改为散剂、丸剂或膏剂等不同剂型, 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观察病情变化
服用中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ART 05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REPORTING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
详细描述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组成,主治肾阴虚引起的头晕 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热服
煎好的药液趁热服用,多用于解表药或温补 药。
饭前服用
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汤剂,建议饭前30 分钟左右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中医方剂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
服用中药方剂时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使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 中医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 中医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目录
PART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REPORTING
中医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的学科。
剂量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剂量的变化往往会导 致整个方剂功效和主治的变化,因此 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方剂的变化规律
药味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以适应病 情的变化。
药量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以 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剂型更换
将汤剂改为散剂、丸剂或膏剂等不同剂型, 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观察病情变化
服用中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ART 05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REPORTING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
详细描述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组成,主治肾阴虚引起的头晕 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热服
煎好的药液趁热服用,多用于解表药或温补 药。
饭前服用
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汤剂,建议饭前30 分钟左右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中医方剂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
服用中药方剂时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使用。
中医《方剂学》课件
补益剂
具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虚 证。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泻下剂
具有润下、寒下、温下、逐水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便 秘、积滞等里实证。如大承气汤、麻子仁丸等。
理气剂
具有行气、降气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滞、气逆等证 。如越鞠丸、苏子降气汤等。
03
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配伍的意义与原则
04
方剂的制法与剂型
制法的种类与特点
炮制法
包括炒、炙、煅、泡等,旨在改变药 物性能,增强或缓和药效,降低毒性 或副作用。
提取法
如水提、醇提等,用于从中药材中提 取有效成分,制备成方剂。
制剂法
将药物加工成适合临床使用的形式, 如丸剂、散剂、膏剂等。
特点
制法对方剂的功效有着重要影响,不 同的制法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从而 影响方剂的整体疗效。
用法调整
在使用过程中,根据病情 变化和个体差异,可适当 调整方剂的用法,如增减 剂量、改变用药时间等。
遵医嘱
使用方剂时,应严格遵医 嘱,不得自行更改用药方 法和剂量。
使用方剂的注意事项
辨证施治
使用方剂前,应先进行辨证施治,确保选用 合适的方剂。
煎煮方法
方剂的煎煮方法对药效有很大影响,应注意 火候、时间、加水量等。
意义
通过药物配伍,增强药效,降低 毒性,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 病情。
原则
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确保 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提高整体疗 效。
常用配伍方法介绍
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 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
有疗效。
相使
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 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
药疗效。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 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学著 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崛起,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 的方剂,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 温热论》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涵。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3/27
参加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与同行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9
8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 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常见中药方剂类型及特点 •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 • 现代创新中药方剂研究进展与挑战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与提高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1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通过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方剂中的 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的药效作用机制 。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 深入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方剂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方剂临床应用研究
采用先进的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提 高方剂的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方剂的临 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2024/3/26
12
03
CATALOGUE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2024/3/26
13
感冒类疾病治疗方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
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
CATALOGUE
目 录
2024/3/26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药物组成及功效解析 •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01
CATALOGUE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024/3/26
药物性味
指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反映药物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024/3/26
药物归经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功效关系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具有不 同的功效。
9
药物配伍变化规律探讨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口苦微渴。 ❖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心下有水气
(内有寒饮)
喘咳、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脉浮
苔白滑
内外相饮,饮动不居
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医学课件30小Fra bibliotek龙汤--方义分析
❖ 病机:外寒里饮证。
❖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君:麻黄
桂枝
佐:白芍
佐使:甘草
臣:干姜
细辛
佐五味子 佐半夏
医学课件
31
❖ 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37
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 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8
止嗽散--运用
❖ 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39
随证加减: ❖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 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医学课件
4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 麻、桂相须 ❖ 麻、杏宣降
医学课件
5
随证加减: ❖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 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 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心下有水气
(内有寒饮)
喘咳、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脉浮
苔白滑
内外相饮,饮动不居
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医学课件30小Fra bibliotek龙汤--方义分析
❖ 病机:外寒里饮证。
❖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君:麻黄
桂枝
佐:白芍
佐使:甘草
臣:干姜
细辛
佐五味子 佐半夏
医学课件
31
❖ 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37
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 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8
止嗽散--运用
❖ 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39
随证加减: ❖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 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医学课件
4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 麻、桂相须 ❖ 麻、杏宣降
医学课件
5
随证加减: ❖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 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 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2024版方剂学全套课件
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由青蒿、鳖甲(先煎)、细生地(酒洗)、知母(生)、丹皮组成,主治温病后期邪伏 阴分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清骨散
由银柴胡(醋炙)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虚 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
苦微渴。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 梗、甘草、芦根,主治风温初起,表 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 渴。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 穗、淡豆豉、桔梗、甘草,主治温病 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 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 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方剂学全套课件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解表剂 • 清热剂 • 祛湿剂 • 祛暑剂 • 温里剂
01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方剂定义及分类方法
方剂定义
方剂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适 当的药物和剂量,按照一定的配伍原 则和方法制成的药剂。
分类方法
方剂可以按照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临 床分科、剂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 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
05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由青蒿、鳖甲(先煎)、细生地(酒洗)、知母(生)、丹皮组成,主治温病后期邪伏 阴分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清骨散
由银柴胡(醋炙)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虚 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
苦微渴。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 梗、甘草、芦根,主治风温初起,表 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 渴。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 穗、淡豆豉、桔梗、甘草,主治温病 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 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 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方剂学全套课件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解表剂 • 清热剂 • 祛湿剂 • 祛暑剂 • 温里剂
01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方剂定义及分类方法
方剂定义
方剂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适 当的药物和剂量,按照一定的配伍原 则和方法制成的药剂。
分类方法
方剂可以按照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临 床分科、剂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 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
05
方剂学幻灯课件(最新)全套课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载方297首,后经160
多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首,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首,是又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内容丰富,堪称“宋代医学全书”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 著。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 专著。 金元时期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后世方论 之先河,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是第 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第五节 方剂学的研究范围
第六节 方剂学的研究 五、多学科研究
习 题
1、我国现存载方量最大的古籍方书是( ),载方 ( )首。 2、在中医学史上,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于一 体的医著是( )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 ) 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 ) 5、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组方原理的专 著为( ) 6、被誉为“方书之祖”的著作为( )
《伤寒论》麻黄汤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 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
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倡导 辛凉解表、泻热养阴为治疗热病的原则。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形 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和)《儒门事亲》详细介绍汗吐下三法运用,主
张“治病应着重在祛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用 药多重寒凉,偏攻慎补。——攻下派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口苦微渴。 ❖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 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医学课件
20
❖ 太阳经:羌活 ❖ 阳明经:白芷 ❖ 少阳经:黄芩 ❖ 太阴经:苍术 ❖ 少阴经:细辛 ❖ 厥阴经:川芎
医学课件
21
九味羌活汤--运用
❖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
医学课件
14
❖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 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医学课件
15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医学课件
16
九味羌活汤--主证病机分析
❖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27
随证加减: ❖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医学课件
28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29
❖ 主证病机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
伤寒表不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内饮招致外邪
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 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医学课件
20
❖ 太阳经:羌活 ❖ 阳明经:白芷 ❖ 少阳经:黄芩 ❖ 太阴经:苍术 ❖ 少阴经:细辛 ❖ 厥阴经:川芎
医学课件
21
九味羌活汤--运用
❖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
医学课件
14
❖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 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医学课件
15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医学课件
16
九味羌活汤--主证病机分析
❖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27
随证加减: ❖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医学课件
28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29
❖ 主证病机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
伤寒表不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内饮招致外邪
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
2024版年度pptppt课件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2024/2/2
代表方
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 变化,具有独特疗效和
特点的方剂。
加减方
自拟方
在代表方的基础上根据 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加减
的方剂。
10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患 者具体情况自行组方的
方剂。
03 常用中药及配伍 禁忌
2024/2/2
11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01
02
03
04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疗感冒、 咳嗽等症状。
现代制备工艺
引入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 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药制剂类型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024/2/2
16
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均一性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
控。
2024/2/2
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生物活性测定、指 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 评价。
中医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 配伍、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 核心,注重方剂的配伍与变化,强 调理、法、方、药的统一。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方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 论体系。
现状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的智能化生产
利用纳米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进,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2024/2/2
18
05 临床运用与案例 分析
代表方
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 变化,具有独特疗效和
特点的方剂。
加减方
自拟方
在代表方的基础上根据 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加减
的方剂。
10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患 者具体情况自行组方的
方剂。
03 常用中药及配伍 禁忌
2024/2/2
11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01
02
03
04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疗感冒、 咳嗽等症状。
现代制备工艺
引入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 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药制剂类型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024/2/2
16
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均一性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
控。
2024/2/2
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生物活性测定、指 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 评价。
中医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 配伍、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 核心,注重方剂的配伍与变化,强 调理、法、方、药的统一。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方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 论体系。
现状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的智能化生产
利用纳米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进,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2024/2/2
18
05 临床运用与案例 分析
2024年度中医方剂学全套课件(精)
10
03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运用
2024/3/23
11
麻黄汤类方解析及临床运用
组成与功效
药理作用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 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脉浮紧。
麻黄汤具有抗炎、抗过敏、解热镇痛 等作用。其中,麻黄碱能兴奋肾上腺 素能神经,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收缩血管、 升高血压;桂枝含有挥发油,能刺激 汗腺分泌,增加散热;杏仁中的苦杏 仁苷能抑制呼吸中枢,起到平喘作用 。
13
银翘散类方解析及临床运用
组成与功效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银翘散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 、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 牛蒡子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 毒之功效。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 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等。
银翘散具有抗病毒、抗炎、解热镇痛 等作用。其中,金银花和连翘是主药 ,金银花含有绿原酸等成分,具有抗 病毒作用;连翘含有连翘酚等成分, 具有抗炎作用。桔梗和牛蒡子能宣肺 利咽,薄荷和竹叶能清利头目,荆芥 穗和淡豆豉能解表散邪。
银翘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等属风热感冒者。若 需加减运用,可根据具体病情酌加桑 叶、菊花等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力,或 配黄芩、山栀等以清泄里热。
2024/3/23
14
04
现代名方选介与临床实践
2024/3/23
15
现代名方选介及功效主治
桂枝汤
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
名老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 的诊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 证特色。
名老中医在传承中医精华的同时,也积极 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医学知识,不断创新 发展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 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3
可见方剂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 和方法组合成方。
4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 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 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5
方剂——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寒温
热清
虚补
单一治法
(七法)
汗
+
实 泻 吐 消 和(复合治法)
下
八法
27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28
一汗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9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1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 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20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
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21
二、内容 1、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法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30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31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32
二 吐法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 治法。
“八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功用”
22
2、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
23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辨证
立法
组成原则
选药、定量、配伍 剂型、用法 方剂
6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
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
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
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7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 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 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33
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 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
34
三下 法
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 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 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
1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基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
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2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15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16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2.《伤寒明理论》开方论的先河 3. 各医家流派、 医学大家的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等
17
(六)明清时期 特点:方、药的共同发展;由博返约的
12
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13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1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பைடு நூலகம்10
基础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之基础方。
代表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代表方。
常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银翘散——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11
关于背诵方歌:先诵后背
关于方歌选择: 三种类型: 《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 趣味记忆法
8
二、 方剂学的任务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
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 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 课程奠定基础。
9
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5、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35
2、适应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36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7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38
四 和法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 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 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24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25
第二节 常用治法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6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规范、整理。 《普济方》古代规模最大的方书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长沙方歌括》
18
(七) 近现代时期 特点: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