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

合集下载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的作文。

我很喜欢学习科学知识,所以很高兴能写这个题目。

爱因斯坦和玻尔,你们听过这两个人吗?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是大名鼎鼎的相对论创始人,玻尔则提出了量子论的理论。

第一次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20年代初期。

当时爱因斯坦提出了"上帝不掷骰子"的观点,他认为宇宙是遵循着确定性规律运行的。

但玻尔却坚持认为,在微观世界里存在着不确定性。

这次争论中,爱因斯坦持有传统的科学理念,坚信宇宙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秩序。

而玻尔则代表了量子力学的革新思想,主张在微观世界存在着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虽然当时爱因斯坦的声望很高,但玻尔的观点后来被实验所证实,这为量子理论在科学界站稳了脚跟。

第二次争论第二次争论发生在1927年。

那一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EPR佯谬",试图找出量子理论的漏洞。

EPR佯谬描述了一种纠缠态的情况,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情况违背了相对论中"信息不能以超光速传播"的原理。

玻尔当时并没有直接回应爱因斯坦的挑战。

直到1935年,他提出了"量子不可分割性"来反驳EPR佯谬。

玻尔指出,在量子系统中,我们无法确定单个粒子的性质,只有将整个系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才有意义。

这场争论虽然爱因斯坦占了先机,但后来被证实是玻尔更加正确。

这次争论进一步巩固了量子论的地位。

第三次争论第三次争论持续到1949年爱因斯坦去世。

这次争论的焦点是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希望能找到一个统一所有基本力(包括引力)的理论,但一直没有成功。

而玻尔则更关注量子论的发展和应用。

他指出量子力学只是一个统计理论,不可能完全描述微观世界的确定性运动过程。

在这场争论中,两人都没有说服对方。

但事实证明,量子理论在微观世界有着巨大的解释力和应用前景。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在物理学界引起了一场异常激烈而且旷日持久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参与者都是当时理论物理的精英,主要有以尼尔斯·玻尔(NielsBohr)为核心的哥本哈根派,包括波恩(MaxBorn)、海森堡(WernerKarlHeisenberg)、泡利(WolfgangErnstPauli);还有就是哥本哈根派的反对者,主要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deBroglie)、薛定谔(Schr?dinger)。

论战的内容涉及到对量子力学的物理图景、基本原理、完备性甚至哲学基础和世界观等根本问题的争论。

根据论战内容和时间可将这场大论战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26年薛定谔应玻尔邀请到哥本哈根做《波动力学的基础》的演讲并由此爆发第一次论战;第二阶段,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关于“新量子理论的意思”的第二次论战;第三阶段,1928年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关于不确定原理的第三次论战;第四阶段,1935年EPR论文发表,引起了关于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描述的完备性的第四次论战。

四次论战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极具深度,触及到物理学的基础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论战爆发▲薛定谔方程1925年至1926年薛定谔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出发,利用变分法和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将电子看成德布罗意波,用一个波动方程表示,最后得到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即著名的薛定谔方程,方程中的波函数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薛定谔的这套理论就是后来所谓的波动力学。

虽然薛定谔方程也能产生玻尔原子的量子化能级,但是薛定谔认为这应该表现为振动着的物质波的谐函数而不是跳跃的电子。

此后薛定谔很快证明了他的“波动力学”在数学上同哥本哈根学派的“矩阵力学”是等价的。

薛定谔认为:波函数本身代表一个实在的和物理的可观测量,即使在原子量级上,经典的连续过程和绝对的决定论照样成立。

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争论的作文

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争论的作文

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争论的作文哎呀,我听说过爱因斯坦和波尔这两位超级厉害的科学家呢!他们之间有一场特别有名的争论,嘿嘿。

据说呀,他们对于一些科学的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爱因斯坦觉得是这样的,而波尔却觉得是那样的,嘿呀,然后他们就开始争论起来啦。

他们在讨论的时候呀,一定特别激烈呢,哈哈。

爱因斯坦会很认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波尔也不甘示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哎呀,我都能想象到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

他们可都是大科学家呀,但是在这个争论里,他们就像两个小孩子在争一个玩具一样,嘿嘿。

我觉得他们的争论好有意思呀,虽然我还不太懂他们争论的那些东西,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找到真理呢。

嘿呀,真希望我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聪明,去思考那些很深奥的问题,哈哈。

玻尔和爱因斯坦论战读后感

玻尔和爱因斯坦论战读后感

玻尔和爱因斯坦论战读后感古老的圣经记载:“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言辞极为简明,有至上的权威,但上帝没有说明光是什么,没有亮出他的底牌。

到了18世纪,牛顿说光是“闪耀着的物质上释放出来的非常细小的颗粒。

”一位叫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科学家说:光是在以太中穿行的波。

由于两种假说都能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又都存在各自不能解释的某些光的特性,科学家为此争论了几十年。

由于牛顿是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光的粒子说占了正统,但仍有科学家表示不服。

到了19世纪,牛顿的同胞托马斯.杨向牛顿发起挑战。

他设计了著名的双狭缝实验,表明光的干涉现象只有光是波才能解释得通。

这“导致光波理论起死回生”(见该书p44),牛顿的粒子理论开始衰落,似乎物理学的重大进步都是从挑战牛顿开始的。

托马斯.杨反牛顿的观点一出,立即遭到各种攻击,托马斯.杨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表明自己是多么尊重牛顿。

他写道:“但是,尽管我是如此地崇拜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能因此就相信他永远正确。

我不是幸灾乐祸,而是遗憾地看到,他也是有可能犯错误的,而且有时,他的权威或可对科学的进步造成了阻碍。

”这本小册子只卖出了一份。

玻尔对这个光盒实验苦思冥想了一夜,终于找到了爱因斯坦光盒的破绽,原来爱因斯坦这个思想实验忘记了广义相对论,如果按照广义相对论,这个光盒证明哥本哈根是正确的。

第二天,轮到爱因斯坦目瞪口呆了,后来爱因斯坦在推荐海森堡和薛定谔或诺贝尔奖的推荐信写道:“在我看来,这个理论毫无疑问包含了某些最高真理。

”牛顿的经典力学揭示了任何事件都是有原因的,原因又有其原因,直到世界之初,可能是上帝造物,或者是宇宙大爆炸。

量子力学彻底打破了经典力学的因果律,量子世界的单个事件的发生是无法预言的,因为量子事件不可能因为某个原因在某个时刻必然发生。

如果统计足够多的量子事件,我们可以知道某量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

爱因斯坦反对说“上帝不会掷骰子”。

但是量子行为不是有原因的行为,这就从科学上排除了世界存在终极原因,把上帝踢出了宇宙。

世纪之战: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大战3回合,谁赢了?

世纪之战: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大战3回合,谁赢了?

世纪之战: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大战3回合,谁赢了?量子力学建立初期,“纠缠”这个现象就引起了所有物理学家的好奇,爱因斯坦将其称之为“遥远地点之间的诡异互动”。

量子力学中的所谓纠缠是这样一种现象: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可以保持一种特殊的关联状态,两个粒子的状态原本都未知,但只要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就能立即知道另外一个粒子的状态,哪怕它们之间相隔遥远的距离。

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一直深深困惑着科学家们。

上世纪,关于纠缠现象的看法将物理学家划分成了两派: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对于微观的量子世界,所谓的“实在”只有和观测手段连起来讲才有意义;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测量结果一定受到了某种“隐变量”的预先决定,只是我们没能探测到它。

1935年,爱因斯坦和Podolsky及Rosen一起发表了一篇题为《Can quantum mechanics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的文章,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通常人们将他们的论证称为EPR 佯谬或者Einstein定域实在论。

爱因斯坦与玻尔这场论战的源头要从牛顿说起。

第1回合爱因斯坦发动攻势在20世纪之前,整个物理学尽在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掌控之下,在牛顿的宇宙里,世界就是一个精密的钟表,上帝造好表,上好发条,以后的一切就是确定无疑的。

然而进入了20世纪后,牛顿的这座巍峨神殿在新发现的撞击下轰然倒塌了。

在倒塌的废墟下两个新的门派站了起来,这两个门派,一个是爱因斯坦以一人之力独撑起来的相对论,另一个则是多位大师合力塑成的量子力学。

不过,这两个门派却无法和谐相处,相对论虽然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却仍保留了严格的因果性和决定论,而量子力学却更激进,抛弃了经典的因果关系,宣称人类并不能获得实在世界的确定的结果,它称自己只有由这次测量推测下一次测量的各种结果的分布几率,而拒绝对事物在两次测量之间的行为做出具体描述。

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的世纪大战,爱因斯坦惨败!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物理学

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的世纪大战,爱因斯坦惨败!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物理学

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的世纪大战,爱因斯坦惨败!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物理学哥本哈根学派认为:1.波函数精确地描述了单个体系的状态。

2.波函数提供统计数据,测不准关系的存在是由于粒子与测量仪器之间的不可控制性。

3.在空间,时间中发生的微观过程和经典因果律不相容。

爱因斯坦对此并不认同,一个没有严格因果律的物理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他认为:量子力学可能出了问题。

爱因斯坦七十大寿时收到一份很别致的生日礼物,一本由25位学者合写的文集,书名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

其中最长的一篇〈与爱因斯坦讨论原子物理中一些认识论问题〉出自老友玻尔之手,为两人多年来针对量子力学的争辩提供了重要史料。

众所皆知,这两位大师虽然私交甚笃,在这个问题上却势同水火,因此「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早已是物理学史上的专有名词。

根据玻尔的回忆,这场论战大致分成三个回合,时间分别是1927年、1930年以及1935年。

不过在这篇长达四十页半的文章中,玻尔主要是在探讨学术问题,很少触及两人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

好在这三回合皆可算是公开赛,有不少目击者的记述能弥补这个遗憾。

●第一回合◎时间:1927年十月◎地点: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场合:第五届索尔维会议这场学术会议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有人将它视为量子力学的分水岭,认为哥本哈根学派在这场会议中大获全胜,摇身一变从非主流跃升为主流。

不过事实当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顶多只能说,哥本哈根学派的表现让同行留下深刻印象,但距离真正发酵还有一段时间。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另一方面,爱因斯坦个人倒是在这场盛会中吃了不少亏,不过并非在正式会议中,而是属于「会外赛」的性质。

这方面,我们有海森堡的第一手回忆:「我们通常在旅馆吃早餐时就聚在一起,爱因斯坦开始描述某个想象实验,用以突显哥本哈根诠释的内在矛盾。

然后,我陪着玻尔和爱因斯坦从旅馆步行到会议厅,一路上聆听两人生动的讨论,他们的哲学观差了十万八千里。

科学论战的启示

科学论战的启示

科学论战的启示摘要上世纪爱因斯坦和玻尔在量子力学理论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世人所瞩目的论战。

两位伟人互相尊重,个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但对于科学问题却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量子力学理论在论战中发展。

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提倡在物理教学中相互探讨、争论。

在讨论中使物理教学不断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量子力学理论论战物理教学试题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和尼尔斯•玻尔(N•Bohr,1885—1962)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玻尔为核心的哥本哈根学派创立和发展了量子力学。

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和玻尔的“互补原理”是量子力学理论的两根主要支柱。

爱因斯坦也是对量子理论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但是他对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始终存有异议。

由此围绕着对量子力学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发生了一场世人所瞩目的论战。

1927年9月在意大利科摩召开了纪念意大利科学家伏打逝世一百周年的会议。

在会上玻尔作了题为《量子假定及量子理论的最近发展》的讲座,第一次公开了他提出的“互补原理”,使到会的科学家们大为震惊。

当年10月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玻恩、德布罗意、海森伯、洛伦兹、康普顿都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上玻尔发言重复了他在科摩会议上的观点。

爱因斯坦没有出席科摩会议,在这次会上第一次听到玻尔阐述的“互补原理”。

他的反应是不赞同玻尔的观点,对“测不准关系”和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极为不满。

爱因斯坦坚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认为由于量子力学的描述方式不完备限制了对客观世界的完备认识,所以只能得出不确定的结果。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单缝衍射”的理想实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玻尔十分尊重爱因斯坦的“发难”,他认为爱因斯坦的关怀和批评,很有价值地激励着我们所有的人来再度检验和原子现象的描述有关的形式的各个方面。

对于他来说是很受欢迎的刺激,迫使他进一步去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与波尔争论的ERP悖论

爱因斯坦与波尔争论的ERP悖论

爱因斯坦与波尔争论的ERP悖论1930年以后。

量子力学理论体系取得了更加完美的形式,但有关量子理论的完备性的争论仍继续进行着。

1935年5月,爱因斯坦同两位年轻的美国物理学家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在美国《物理评论》47期发表了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在物理学界、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玻尔则以同样的题目撰文回答。

爱因斯坦等在论文中提出了物理理论体系完备性的判据与著名的以三位作者姓的头一个字母简称的EPR悖论(这一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世界实在的问题),认真地论证了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描述的不完备性。

EPR在论文中,首先给物理实在与物理理论的完备性下了定义。

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

当我们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却能确定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对应于这个物理量,即实在性判据。

EPR在推理过程中还默认了以下两个假设:(1)定域性假设;如果测量时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对第一个体系所能做的无论什么事,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在的变化;(2)有效性假设:量子力学的统计预示(至少在本论证有关的范围内)已为经验所证实。

接着,EPR介绍了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的一般特征后,认为量子力学不满足上述这些判据,所以是不完备的。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EPR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来论证:假设有两个子系统Ⅰ和Ⅱ构成的复合系统,当t<0时,它们是彼此分离的,状态为已知;在0<t<T时,它们接近而发生相互作用;在t>T以后,它们又彼此分离并停止相互作用。

一方面由量子力学可知,当子系统Ⅰ和Ⅱ分离后,据对子系统Ⅱ的动量(或位置)所作的测量,人们便可以在不对子系统Ⅰ进行干扰的情况下确定地预示子系统Ⅰ的动量(或位置)。

因此,根据EPR的实在性判据和定域性假设,子系统Ⅰ的动量与位置均对应于物理实在的要素。

另一方面,由于动量与位置是一对不对易的共轭变量,人们不可能对子系统Ⅱ的动量与位置同时进行测量,从而不可能对子系统Ⅰ的动量与位置同时作出预示。

高中学生阅读《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心得体会

高中学生阅读《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心得体会

高中学生阅读《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心得体会在阅读《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两位科学巨匠的才情所折服,他们的智慧和坚持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历程,也让我对科学探索的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我被爱因斯坦和玻尔的才情所震撼。

他们都是物理学界的巨人,他们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

他们的才情和智慧,让我深感敬佩。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量子理论是20世纪初由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物理理论。

它挑战了牛顿力学的经典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这个新的世界观,虽然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悖,但却得到了实验的验证,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在这场伟大的论战中,爱因斯坦和玻尔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科学观。

爱因斯坦坚信世界的确定性,他认为量子理论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妥协。

而玻尔则坚信世界的不确定性,他认为量子理论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述。

他们的争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

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既要有勇敢的探索精神,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他们需要不断地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理论,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也充满了乐趣和成就。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

它需要我们有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对挑战的勇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深。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量子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探索的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爱因斯坦和玻尔的才情所折服,他们的智慧和坚持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敬仰。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我们就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课件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课件

未来量子科技的可能应用和影响
例如,在医学领域,量子理论可以应用于药 物设计和疾病诊断等方面,有望为医学研究
和治疗提供更准确和高效的方法。
量子科技的发展将推动科技领域的进步和创 新,同时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
变革。
量子科技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包括但不限 于医学、制药、金融、通信等领域。
在金融领域,量子计算可以用于风险评估和 投资策略优化等方面,有望为金融行业带来 更智能和更高效的服务。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量子理 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 界本质的伟大论战》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 • 正文讲解 • 深入探讨 • 相关议题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背景介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科学家发现微观 粒子不服从经典物理规律, 波动和粒子两种性质同时存 在,量子理论应运而生。
量子计算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量子计算机的实现方案
介绍目前已经提出的多种量子计算机的实现方案, 包括超导、离子阱、光学等方案。
介绍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方法,以 及量子计算机在解决某些问题方面的优势。
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前景
介绍量子计算机在密码学、化学模拟、优化 问题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变 革和影响。
量子信息论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量子比特
量子信息的基本单元,具 有叠加和纠缠等特性,可 实现安全通信和高效计算 。
量子态
描述量子系统的状态,具 有叠加和纠缠等特性,可 实现超越经典信息处理的 能力。
量子纠缠
两个或多个量子比特之间 存在一种特殊关联,使得 它们的状态是相互依赖的 。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论战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论战

《宇宙物理学简史》——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论战作者:赵文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论战,在物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因为这是两个顶级的物理学家进行的三次论战,争论对象是最尖端的量子论,经历时间最长,也最激烈,又始终保持的友好的争辩态度。

在他们之间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不仅稳定了量子论的根基,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矛与盾的斗争必然会激起绚丽的火花。

他们二人的论战是在著名的索尔维会议开始的,索尔维是一名实业家,靠着他发明的一种制碱法而致富,据说他财大气粗后,自信倍增,提出了一种与物理实验和理论都扯不上关系的有关引力和物质的荒谬理论,尽管物理学家对于他的理论不屑一顾,但是他举办的索尔维会议确是趋之若鹜。

我们从下面这张照片就可以看出,索尔维会议是一场极其不平凡的会议,顶尖的物理大师云集在一起。

第一次论战就是在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展开的,大概是10月份,玻尔,爱因斯坦,普朗克,德布罗意,康普顿,狄拉克,薛定谔,海森堡,泡利等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这些都是为量子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大佬级别的人物。

我们看到爱因斯坦坐在了最前排比较显眼的位置上,主要是因为它提出的跨世纪的理论相对论,还有著名的光电效应理论,这些成就是当时任何一个物理大师都无法企及的。

当时,量子理论刚刚发展起来,还不是十分的完备,他们对自己铸造的量子理论,还有许多谜团,应该如何去更好的理解和诠释量子世界大家莫衷一是,众说纷坛。

爱因斯坦坚持自己对经典事物的实在性的观念和看法,他在会上指出上帝不掷骰子,他认为一个完备的物理理论应该具有确定性,实在性和局域性。

会上的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中的海森堡原理违背了确定性,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一对共轭变量,比如说动量和位置,能量和时间,它们是不能同时准确测量的,当测定一个粒子在此刻的速度时,就无法准确的测准在此刻的具体位置,反之,如果要准确的测定位置,就不可能准确的测定速度。

爱因斯坦坚持的实在性,类似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念,他认为物质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于观察手段,月亮挂在夜幕上,不管我们看它,还是不看它,它仍然在天上。

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EPR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设想了一个对物理体 系不进行任何干扰的测量方法。
总之,爱因斯坦等人通过他们所提出的理想实验
的讨论而得到结论: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只能描述多粒
子组成的体系(系综)的性质,而不能准确地描述单个体
系(如粒子)的某些性质;但是一个完备性的理论应当能
描述物理实在(包括单个体系)的每个要素的性质,所以
相信掷骰子的上帝,我却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
完备定律和秩序。”
5
三、论战的爆发
• 1926年9月,薛定谔应玻尔的邀请,到哥本哈根介绍 他的波动力学。在结束时,薛定谔提出应该放弃量 子跃迁的概念,而代之以三维空间的波来描述微观 客体的行为。玻尔与薛定谔争论着。他们的争论可 以看作是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论的序幕。
量、时间和能量等)的经典概念也互斥互补, 且两类力学量的测量准确度之间有得此失彼的 不确定性关系。
• “两大类不同的实验场合(或称观测方式)也 互斥互补”。
玻尔强调,表观上互斥之两个方面的物理 图象、经典概念、实验场合“综合起来,才揭 示一切关于原子客体的明确知识”。
20
可见,互补原理给出了上述佯谬的一种自 圆其说的妥贴解释。玻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 说,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正就是对此佯谬、即 对借用经典物理概念描述在一定的实验安排下 所得之观测结果的统计征状的理解;而互补原 理阐明了这种理解。
因此,互补原理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内容; 尽管它只是一种解释,不能用数学公式表示。 并且,玻尔还认为,互补原理是对经典物理关 于物质运动最基本的规则——因果原理的“一 个合理的推广”:涉及因果定律,又补充以原 子(和亚原子)现象观测上的不确定性。我们 以为,这种推广是认定观测概念的自然结果。21
互补性解释还是一种可以推广的 观念,玻尔把它用于许多场合,超出 物理学领域、超出自然科学领域;凡 两难的局面,把两种不同的甚至对立 的概念用来描述同一对象的两个侧面, 并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关于所 考察对象的完整说明。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认识论比较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认识论比较

类号:B F E社会科学报/2000年/06月/22日/第003版/人文探新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认识论比较周春水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的一场争论至今余波未平,成为科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争论之一。

他们因何相争,显然不能从个人恩怨上得到解释,也不能仅从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上作出说明,而只能从认识论观点的异同上找到答案。

作为伟大的科学家,两人在认识论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首先,他们都十分注意对经验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因此使他们的研究立足于可靠的基础之上。

在这一点上他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其次,他们在认识过程中对经验和理论之间产生的矛盾或原理论中存在的问题都非常敏感。

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他们进行科学认识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第三,他们的思维方式都具有强烈的开放色彩,具有挣脱教条的自觉倾向。

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使他们不迷恋传统,不盲从权威。

第四,他们的认识成果都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尖锐的认识论问题,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质的飞跃。

同时,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认识论也有许多相异的个性特征。

1.关于实在。

爱因斯坦认为,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 。

这个在我们之外存在又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就是他眼里的科学认识的对象。

玻尔则不坚持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独立自在的客观自然界,他强调观测的数据,强调认识对象、测量仪器和认识主体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他眼里,认识的对象应该是现象而不是实在。

2.关于因果性和决定论。

对因果性和决定论观念的冲击,并不是量子力学理论的直接结果,而是对量子理论进行诠释的结果。

玻尔认为,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必须放弃原来的因果性和决定论观念,必须用互补的观点看世界。

爱因斯坦却认为量子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排除因果性和决定论。

3.关于科学信念。

爱因斯坦坚持科学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对客观实在的认识,今天的量子力学只是对实在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但它并不是最终的和完备的。

波尔和爱因斯坦的世纪争论

波尔和爱因斯坦的世纪争论

波尔和爱因斯坦的世纪争论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量子力学建立以后,对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和哲学意义,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

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卷入了这场争论。

争论之深刻、广泛,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

在这其中,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

1.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诠释1921年玻尔在丹麦哥本哈根创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1965年改名为玻尔研究所)。

并很快成为当时国际上公认的物理研究中心。

逐渐形成了以玻尔为核心、以哥本哈根的名字命名的学派。

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代表人物有玻尔、海森堡、泡利和玻恩等。

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和玻尔的“互补原理”构成了哥本哈根学派诠释量子力学的两大主要支柱。

1927年后,逐渐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

因此被人们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①波函数的几率诠释:在微观领域里,力学的因果律和决定论都遭到了破坏。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发生各种不可预测个体量子过程,每次测量都会由于观测仪器与客体之间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而引进新的实验条件,使通常情况下的因果链被打断。

所以在量子力学中,人们必须放弃力学意义上的因果律和决定论,而把几率性看成是本质的。

②测不准关系:1927年,海森堡在论文《量子论中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可观测内容》中,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

为了说明他的测不准原理,海森堡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观测一个电子。

由于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波波长的限制,为了精确确定电子的位置,应该使用波长短的光,而波长越短,光子的动量越大,根据康普顿散射,引起电子动量的变化就越大。

因此电子的位置愈准确,就愈难确定电子的动量。

反之亦然。

海森堡认为,微观粒子既不是经典的粒子,也不是经典的波;当人们用宏观仪器观测微观粒子时,就会发生观测仪器对微观粒子行为的干扰,使人们无法准确掌握微观粒子的原来面貌;而这种干扰是无法控制和避免的,就像盲人想知道雪花的形状和构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尼尔斯玻尔量子论的较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尼尔斯玻尔量子论的较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尼尔斯玻尔量子论的较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们之间的较量,尤其是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引发了许多关于自然世界的深刻思考和理论争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位伟大科学家之间的较量,以及他们对量子力学的不同观点和思考。

一、量子力学的起源与发展量子力学是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物理学理论,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性质。

尼尔斯·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13年提出了玻尔模型,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现象。

玻尔模型的成功激发了科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深入研究,并引领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二、爱因斯坦的挑战:波粒二象性的争议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光子的概念,并解释了光只能以离散的能量单位进行传播的现象。

这与当时的经典物理学观点相悖,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然而,爱因斯坦的观点与玻尔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存在分歧。

玻尔坚持认为微观粒子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而爱因斯坦则认为光子作为真正的粒子体现了粒子性,它并不具备波动性。

三、不确定性原理:玻尔的观点在较量的过程中,玻尔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它说明了在测量微观粒子位置和动量时的局限性。

根据这个原理,无法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只能得到一个概率分布。

玻尔的不确定性原理把统计性和测量局限性引入到了物理学的核心,对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确定性原理改变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方式,揭示了微观粒子行为的本质规律。

四、实验验证:爱因斯坦的追问爱因斯坦不满足于纯理论的争论,他一直对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提出质疑,并试图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

特别是他与两位合作者的"EPR"实验(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试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EPR"实验旨在证明量子力学中的“局域实在论”是错误的,即量子纠缠的结果是因为存在隐含的变量而不是真正的不确定性。

【高中记叙文阅读】《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及试题解析

【高中记叙文阅读】《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及试题解析

【高中记叙文阅读】《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及试题解析科学巨人玻尔 1927,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科学巨人玻尔1927,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自子力学。

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该所是玻尔在1917申请,并于l921正式成立的。

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任所长的40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

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

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

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

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造了现代物理学的辉煌,然而他们对现代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却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由此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成为两个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冲突。

两位科学巨匠争论的问题,主要不在于量子理论本身的内容与形式,而在于量子理论的解释方面,即关于作为量子理论基本特征的不连续性与统计性的说明方面。

因此,争论主要发生在1927年哥本哈根学派系统地提出量子力学解释以后,但随着量子理论的不断成熟,两位科学巨匠思想上的差别也不断明显。

下面我们将按照争论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讲一讲有关的故事。

第一阶段(1927年以前)。

量子力学逐步建立,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还没有提出,但对于量子理论中出现的、引人注目的不连续性与因果性问题,即涉及到是坚持还是放弃经典物理学的信条,爱因斯坦与玻尔的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开始个别地、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争论。

爱因斯坦虽然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但从根本上他不准备放弃连续性和严格因果性,因为这些正是相对论的基本特征。

他还坚持相信对于原子过程能够给出连续的机制和直接的原因,而这种原因一旦被得到、被重复,现象即会无一例外地以决定论方式精确地出现。

而玻尔则认为,这一理想并不总被满足,由于观察操作引起的扰动不能任意小,我们只能谈论一种“单元事件体”。

例如电子从激发态到基态的某一次跃迁,比这更细微的过程我们便无法认识到。

因此,对于经典物理学的连续性和严格因果性必须放弃。

这场争论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20年春天,当时玻尔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巨匠在柏林会晤。

虽然玻尔十分赞赏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贡献以及对普朗克定律的巧妙的推导,但是他难以接受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

因此在1920年4月他对柏林物理学会所作的关于《光谱理论的现状及其在不久的将来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讲演中,虽然这个题目同光子理论有密切关系,他却仅仅在一个地方提到“辐射量子”的观念,而且这还可能只是出于对也参加了这个报告会的爱因斯坦的尊重;玻尔立即补充道:“我将不在这里讨论‘光量子假设’在干涉现象上所带来的众所周知的困难了,而辐射的经典理论对于说明干涉现象却是这样合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是爱因斯坦七十诞辰之年。

这一年,美国出版界组织了一些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撰写庆贺爱因斯坦七十寿辰的论文。

玻尔也被激参加撰写。

玻尔写的论文显得非常奇特,几乎令人感到与"庆贺"极不协调。

他在论文中阐述了他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并证明爱因斯坦每次提出的思想实验都是错误的。

当然,玻尔仍然象历来所强调的一样,再次指出爱因斯坦提的问题是极卓越和极宝贵的,它们对量子力学的迅速发展起了极重大的作用。

论文集最后一篇文章是爱因斯坦的致答文。

在答文中,爱因斯坦仍然坚持自己一贯的观点,并对玻尔的观点又一次进行批驳。

这种庆贺文集,在世界上大约是绝无仅有的吧!不过,在文章的末尾、爱因斯坦总算说了几句客气话:"我……感到……有点尖锐。

不过,下面的说法可作为我的辩解:人们只会同他的兄弟或者亲密的朋友发生真正的争吵;至于别人,那就不会争吵的。

" 看来,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擘之间的争论,一定是异乎寻常的激烈,不然的话是决不会在祝寿时都不放过。

那么,他们是为什么事情争论呢?结果又是谁是谁非呢?由于牵涉到很古老但又很难回答的哲学问题,所以下面的简略回顾,多半只论及比较具体的科学内容,至于其中隐含的哲学内容,则只能浅涉一点点。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是物理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争论最激烈和最富有哲学意义的争论之一。

他们间的争论开始于1920年4月,这次争论的具体内容在本书有关玻尔那一节曾有过描述。

玻尔虽然在争论中因企图放弃能量守恒的普适性而被证明是错误的一方,但玻尔强调要同经典物理观念作彻底决裂的说法,后来被证明是很正确的。

此后,在玻尔身边集结了一批极有才华而又具有极强批判能力的年青人,他们在玻尔的领导下,使量子力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26年6月,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这一解释的主要精神是说由量子力学波动方程求解,只能得到运动过程一个确定的几率,而不能再象牛顿力学那样给出确定的值。

但自从牛顿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牛顿的理论,这种理论告诉我们,只要知道了粒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并给出作用于该粒子的力,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给出的方程求解,我们就可以精确知道粒子以后任何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例如我们可以精确算出哈雷慧星于85年11月8日将在我国广大地区上空出现,也可以算出几十个世纪以后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的精确位置等等。

而现在玻恩宣布,我们对基本粒子的了解与经典物理不同,我们只能知道某个粒子出现在某处的可能性或者是三分之一,或者是二分之一。

玻恩的解释还没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接受,1927年初,德国另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海森堡又提出著名的"测不准原理"。

这一原理是说人们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也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其能量和时间,如果位置(或能量)测得越精确,则速度(或时间)就测得越不精确。

这和牛顿力学又是大相径庭,在牛顿力学里人们是可以同时准确地测定位置和速度、能量和时间的。

微观粒子的这些极为奇异的特性,引起了物理界的激烈的争论。

1927年9月,在意大利迷人的科摩湖畔召开了纪念伏打逝世一百周年大会,玻尔参加了这次国际物理学会议。

会议上,玻尔以《量子公设和原子论的最新发展》为题作了讲演。

玻尔指出微观粒子现象的任何观测,都必然使得粒子和测量仪器间存在"原则上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因而我们不可能使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同一实验中表现出来,因而必然得出测不准关系。

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位置和速度,以及能量和时间这些概念是互相排斥的,但在描述同一微观现象时,这些互斥的概念又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

而且,只有它们互相补充,我们才能够得到隐藏在实验后面的完备的描述。

这就是被哥本哈根学派推崇备至的"互补原理"。

依照这一原理,玻尔指出:"通常意义下的因果性问题不复存在了"。

虽然玻尔小心翼翼地说,相对论改变了空间和时间的观念,现在量子论将改变传统的因果概念;相对论指出同时性的确定离不开参考系的选择,现在量子论则指出在微观领域里不能忽视仪器对微观客体的作用,所以,"在这儿,我们发现自己正同爱因斯坦走着相同的道路",但玻尔的讲演,仍然使大多数与会者震惊、困扰、愤怒。

有一些人极力反对玻尔的理论,另一些人则不习惯、不喜欢玻尔的解释方式。

可惜这次会议爱因斯坦没参加,大家都想听听这位最杰出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他会反对玻尔的观点吗?紧接着于同年的十月,在比利时首府布鲁塞尔举行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电子和光子",这是当时涉及到物理学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会议中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在新出现的量子力学解释中,是不是一定得摒弃确定性原理,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比互补原理显得不那么离经叛道的折衷方法。

这次会议爱因斯坦和玻尔都参加了。

参加会议的物理学家心情都非常激动,谁是谁非看来该有一个分晓了。

玻尔讲完了他的互补原理以后,爱因斯坦起来发言了。

爱因斯坦在量子论早期的光量子阶段,曾对这一新理论作过卓越的贡献,他的发言当然是令人瞩目的。

爱因斯坦开门见山,毫不含糊地说他不喜欢测不准原理,互补原理也不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好理论。

他说:"这个理论的缺点在于:它一方面无法与波动概念发生更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把基本物理过程的时间和空间拿来碰运气。

"爱因斯坦的观点一亮出来,会场立即象炸了锅似的,不同国家的物理学家激动得顾不上用国际语言,就各用各的语言叫嚷着要发言。

会议主席洛伦兹一向以善于周旋于各派物理学家之间而闻名,但这次怎么拍桌子也管用。

同是爱因斯坦和玻尔好友的荷兰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着急了,只得跑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上帝真的使人们的语言混杂起来了!"正在叫嚷的物理学家见了这句话,哄堂大笑,第一次会议总算到此结束。

为什么大家见了埃伦菲斯特的话就哄堂大笑呢?原来这是《圣经》上的一段的故事:据说巴比伦人曾经想建造一座通天高塔,上帝知道了十分震怒,为了惩罚人类这一野心,他使人类的语言混杂起来,彼此无法交流思想,结果使通天塔无法修建。

现在,各国物理学家都用各国语言叫嚷,不也会使他们想建成的新理论无法成功吗!所以,大家都觉得自己太激动了,真有点可笑。

通过这次会议激烈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接受了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但爱因斯坦并没有信服。

尽管爱因斯坦在这次会上想出非常巧妙的思想实验以揭露哥本哈根学派观点的错误,但每次都被玻尔证明这些思想实验其实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玻尔非常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观点。

爱因斯坦坚持认为:"当主要的描述方法还不完备时,当然只能由此得出统计性的结果来,这是不足奇的。

"这就是说,爱因斯坦认为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

他曾开玩笑地问玻尔:"难道你们真的相信上帝也靠掷骰子办事吗?"玻尔也恢谐地回答:"难道你不认为用普通的言语来描述神的旨意时,还是小心一点为妙吗?"三年之后,在布鲁塞尔又举行了第六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

玻尔早就料到上次会议的争论将继续下去。

果然,会议一开始,爱因斯坦就又使出他的拿手好戏,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思想实验,力图彻底摧毁测不准这一"偏见"。

爱因斯坦深知,作为哥本哈根学派解释的核心或关键的测不准原理如果能证明在单个事件中不成立,那么量子理论的不完备性可以被肯定。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名叫"光厘"的思想实验。

在这儿也许有必要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叫"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又称假想实验或理想实验,它不同于具体的实验,它不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只是一种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逻辑推理的一种方法和形式。

在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关头,思想实验不只一次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被证明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爱因斯坦的"光匣"是一个假想的里面装满了辐射物质的匣子,其一侧有一个小洞,洞口有一块挡板,一个机械钟可以控制挡板的开关。

当某一时刻洞门打开,放出一个光子。

爱因斯坦论证说,光子跑出匣子的时间可以精确测出来,而光子的能量可以简单地通过匣子重量变化以及公式E=mc2而精确地确定,这样,测不准原理就显然被违犯了,而准确性和因果性又得到了恢复,世界又正常了。

玻尔这一下可有点紧张了。

爱因斯坦竟用他的相对论巧妙地批驳了整个玻尔的观点。

当天夜晚,玻尔和哥本哈根学派的人根本没有睡觉,他们紧张地探究,爱因斯坦的这个实验究竟又在哪儿出了错呢?玻尔毫不怀疑爱因斯坦是错了,但是玻尔不知错在哪儿,而天明后他就应该回答爱因斯坦的挑战。

比利时物理学家罗森菲尔德后来回忆说:"面对这一问题,玻尔感到十分震惊。

他不能马上找出这问题的答案。

整个晚上的他都感到极度不快。

他从一个人走向另一个人,企图说服他们这情况不可能是真实的,而且指出,如果爱因斯坦正确,则将是物理学的终结,但玻尔提不出任何反驳。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两个对手在离开俱乐部时的身影。

爱因斯坦,一个高高的庄严的形象,而玻尔则在他身旁快步走着,非常激动。

他徒劳地辩护说,如果爱因斯坦的装置能够运转,这将意味着物理学的终结。

"爱因斯坦大约觉得自己已稳操胜券了。

但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喜气洋洋的玻尔又倒过来使爱因斯坦十分震惊了。

玻尔利用爱因斯坦十五年前在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找到了爱因斯坦思想实验中的错误。

爱因斯坦在那个发现中曾指出,一只钟如果沿重力方向发生位移,它的快慢会发生变化,这样,当光子跑出匣子前后,由于匣子重量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了钟表快慢的变化,这样,要在测量光子能量的同时准确测量粒子跑出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一反驳,实在是太妙了,结果使得爱因斯坦用来否定测不准原理的"光匣",倒变成了论证测不准原理的理想实验!爱因斯坦不得不承认,玻尔的论证是完全正确的,但他还是不承认玻尔的理论是最后的答案。

玻尔后来曾回忆两人在会议下面交谈的情形说:"他说,对于这种显然不那么肯定地解释自然的原理,他觉得很不安。

从我的角度出发,我只能回答他说,在了解一个全新世界的规律时,我们不能过分信赖以往所熟悉的原理,无论这些原理具有何等的普遍性。

" 在爱因斯坦看来,尽管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与经验事实相符,但作为一种完备的理论,应该是决定论的而不应该是或然的。

用概率语言表达的理论充其量也只能是暂时代替的理论。

此后,由于爱因斯坦对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哥本哈根学派量子理论的解释深感不满,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将自己置身于物理学发展的主流之外,一个人弧独而又艰难地中跋涉着。

一位传记作家克拉克曾这样描述爱因斯坦的晚年:"在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中,爱因斯坦引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