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性之为女性主义的出路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1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哲学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妇女理论研究者把“ feminism ” 译为“女性主义”,旨在强调用女性或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及达到平等的条件和途径。

女性主义具有多元化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主义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包括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等。

20世纪90 年代,随着哲学发展走向多元化,哲学越来越贴近社会和人生,女性主义哲学思想开始兴起。

女性主义哲学以异”的角度,强调女性有其特有的对世界存在意义的理解方式,传统的哲学大多数站在男性角度看待世界,而女性主义哲学主张消除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哲学强调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必然存在不同生命主体的不同认识,女性要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哲学意义。

女性的特有经验,例如怀孕、分娩等,应当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也应当成为人类进行哲学思考的主要方面。

2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后现代”是对理性予以质疑的时代,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近代以来所强调的知识之客观基础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现代人对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深信不疑的、作为确立知识和真理基础的“理性”所产生了根本性疑问。

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我性、内在性的特征,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了全面批判,破除等级体系的纵向思维,以横向的“块茎状” 的思维模式取而代之,否定元话语和宏达叙事,倡导和肯定小型叙事,反对以主体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后现代主义代表着它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消极的摧毁性的作用,和对未来和现实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和向度。

在这种兼具摧毁和建设两重向度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主要是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等人的思想对女性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实际上正是在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目标是要消解现行的两性观念,解构所有以往有关两性关系的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理论的性别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理论的性别关系

存在着 活跃 与激烈 的争论 ,这 些人 自命为 关注 女性 主义 的研 究 主题 、适 宜 的
方 法论 和预期 结果 的 实践 者 ,但 我 们 至 少 可 以确 定 女 性 主 义 理论 强 调 的 目
标 、意 图和建 构 的对 象 。
女性 主义理 论 的基 本 目标 是 ( 应该 是 ) 分析 性 别关 系 :性 别 关 系是 且 如何 被建构 和经 历 的 ,我们 如何 同等 重要 地思 考 或不 思 考它 们 。 性别 关 系 ①
( 但又 如此渐进 ) 。由此 ,西方历 史 上 的这 一 时 刻 正 弥 漫着 深 刻 但 未 被 完 全
理解 的变革 、不定 与矛盾 。这一 变革时 期在使 某种 思想形 式成 为可能 和必要 的 同时 ,却排 除 了其 他的思 想 。 由此带 来的 问题是一 些哲 学理论 对 问题 的认
去 l 5年 中已经被 实践 了的女性 主义 理论 的 目标 、逻辑 和 成 问题 的方 面 进行
反思 。我还将 女性 主义 理论 置于社 会与哲 学 的脉络 中加 以分析 ,这一 脉络 既 是理论 的一部 分也 是一种 批判 。 我 不想宣 称女 性主义 理论是 一种 统一 而 同质的话语 。尽管在 一些人 中间
识 和把握 似乎 要优于 另一些哲 学理论 。
我 认为 当前有 三种 理 论最 好 地 展 现 ( 代表 ) 了在 思 维 中我 们 对 自己 时
代 的理解 :心理 学分析 、女性 主义 理论 和后现 代哲学 。这些 理论 对依然 盛行 于西方 ( 特别 是美 国) 文化 中 的启 蒙 运 动 时期 的信 仰 进 行 了 反思 ,并 部 分
地 由它们所 构成 。与此 同时 ,由于启 蒙运 动时期 的信仰 在历史 事件 累积 的压 力 ( 如原 子 弹的发 明 、大屠 杀 和越战 ) 下坍塌 了 ,因此 它所 提供 的观 点 例 ①

文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研究引言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逐渐兴起并逐渐发展的一个学科领域,它将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相结合,探讨女性在后现代社会的地位、身份和权力关系。

这一研究领域旨在挑战男性主导的文化话语,并探索女性主体性的重构与解放。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起源、主要研究方向和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起源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女性主义者开始对传统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批判,并寻求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女性的经历和问题。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理论也兴起,提出了对中心主义、稳定性和固定性的质疑,强调权力、身份和主体性的流动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者将这两种理论相结合,试图重新审视和重构女性主体性的概念和话语。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研究方向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方向包括语言与话语、身份与主体性、权力与社会关系等方面。

以下将对其中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介绍。

语言与话语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语言是权力运作的工具,并且存在着性别化的话语结构。

她们批判男性主导的文化话语,并试图挑战和改变这种话语结构。

她们在文学、哲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著作中,以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和重构经典作品,并探索女性话语的可能性。

身份与主体性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者关注女性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性,认为女性的身份建构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

她们试图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批判以性别作为身份认同的唯一标准,并探索女性的身份认同与其他身份因素的交织关系。

权力与社会关系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者研究女性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等方面。

她们批判女性的结构性暴力和男性主导的权力关系,并寻求解放女性的可能途径。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对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文学史的重新解读和经典文学作品的批评,使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得以被听见和认可。

《2024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范文

《2024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范文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女性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后现代转向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考框架。

本文将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旨在揭示其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主义以其强调多元化、差异性、破碎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被逐渐解构的背景下,后现代女性主义关注女性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认同,倡导一种反传统、反本质、反中心的女性主义理论。

后现代女性主义主张将女性视为社会文化中的多元主体,而非单一的、被动的客体。

它强调女性的多元身份和复杂经历,反对将女性简单地归为某一类或某一群体。

同时,后现代女性主义也关注性别与种族、阶级、性取向等社会身份的交织关系,揭示性别压迫与其他社会压迫之间的相互关联。

三、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在后现代转向的背景下,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型女性文化以尊重女性的多元身份和复杂经历为前提,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

它倡导一种平等、自由、多元的价值观,鼓励女性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在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中,首先要关注女性的教育问题。

教育是培养女性独立思考和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

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可以帮助女性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她们在各种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要关注女性的劳动参与和职业发展。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劳动和付出应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通过鼓励和支持女性参与各种职业领域,可以拓宽她们的视野和经验,为她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

最后,要关注女性的文化表达和艺术创作。

文化是表达和传承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女性在文化表达和艺术创作中应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表达空间。

四、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关系后现代转向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王治河曲跃厚〖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

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

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

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

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

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

⑴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米勒(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

⑵“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

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

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

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

真实的不可能和女性的不可能——拉康思想研究

真实的不可能和女性的不可能——拉康思想研究

摘要摘要拉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有“法国的弗洛伊德”之称。

除了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拉康的关于性和女性的理论也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运动,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而又深刻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拉康那里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但也有对他不满意的地方。

在介绍拉康的主要思想时,笔者首先介绍其思想渊源,由此我们可窥见拉康思想的起源与创新。

拉康在精神分析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三界说”,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的三重区分。

三大界域奠定了拉康全部理论的基础。

在此三界说的基础上,拉康提出了著名的主体理论:主体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回答,是实在界对大他者和象征秩序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而且,人类主体是一个无,我们主体生存的真相就是不存在,或者是虚假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不可能”。

拉康解构了主体,证实了人类主体的虚假性,并且颠覆了传统关于性和女性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并不存在”这样的命题,由此拉开了拉康同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联系的序幕。

后现代女性主义即为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思潮的相遇、碰撞并且相互渗透的结果。

拉康对后现代女性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关于女性的命题和关于主体的论述,为女性主义寻求自我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研究拉康及其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不仅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思想及其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西方哲学状况。

关键词:想象界;象征界;主体;大他者;欲望;实在界;大写的真实;女性主义IIIABSTRACTAbstractLacan is the most independent-minded and controversial psychoanalyst after World War II in Europe, and is known as “French Freud”. Lacan not onl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sychoanalysis, but also his theory about sex and women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contemporary women’s movement, so he provides a rich and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st-modern women’s movement . Post-modern feminists absorb a wealth of nutrition from Lacan, but they also express dissatisfaction with him.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in ideas of Lacan, we first introduce the origins of his ideas, so we can have a glimpse of the source of Lacan's ideas and his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psychoanalysis, Lacan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which is that he puts forward the Three Realms: the imaginary, the symbolic, and the real. These three Realms have laid a basis for Lacan's theories. In Lacan's opinion, the subject body is not a problem, but an answer. It is the answer of the real to the question of the Other and the symbolic. Moreover, our subject does not exist, and the truth of our existence is that Real does not exist, or the existence is false, which is the so called “Real can not exist.” In other words, Lacan deconstructs the subject and confirms that the subject is false. At the same time, he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ideas about sex and women, and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a proposition about women: "women can not exist", which opens the prologue between Lacan and post-modern feminism. Post-modern feminism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result of the encounter, collision and mutual penetration of feminist and post-modern thought is affected seriously by Lacan, especially his proposition about women and the discussion on subject, so h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lf-liberation of feminism. Overall, the study of Laca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ost-modern feminism, not only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iritual masters,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st-modern feminism, but also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y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Keyword: the imaginary; the symbolic; subject; Other ; desire; the real; Real;feminismIV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024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范文

《2024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范文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女性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后现代转向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及其对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1. 后现代理论背景后现代理论起源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去中心化等思想。

在女性主义领域,后现代转向意味着对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超越和重新审视,为女性提供了更为多元、自由的选择和表达空间。

2.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特征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注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强调女性的多元身份和多重角色;其次,质疑普遍性和绝对性的观念,认为性别问题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最后,强调对话、协商和多元共存,推动性别关系的平等与和谐。

三、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1. 新型女性文化的内涵新型女性文化是在后现代背景下,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化形态。

它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多元性和自我表达,倡导平等、自由、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

新型女性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2. 新型女性文化的表现形式新型女性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艺术、文学、影视、音乐等。

这些形式为女性提供了表达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社会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也为新型女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后现代转向对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影响1. 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后现代转向强调性别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后现代的视角下,女性的主体性和多元性得到更多关注和尊重,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2.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后现代理论强调多元性、相对性,认为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这一思想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女性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得到更多认可和尊重,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超越

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超越

传统⼥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性主义的超越
传统⼥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性主义的超越
李霞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作者认为,⼥性主义⾃60年代以来的发展⼤体上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了其历史发展中的重⼤转折,因此可以把整个⼥性主义的发展简略地划分为传统⼥性主义和后现代⼥性主义.本⽂阐述了传统⼥性主义⼏⼤主要流派的基本思想,剖析了它们各⾃的局限及其根源,分析了后现代⼥性主义对它们的局限的批判性的超越.
【总页数】5页(87-91)
【关键词】传统⼥性主义;后现代⼥性主义;局限;超越
【作者】李霞
【作者单位】中国⼈民⼤学社会学系博⼠⽣,北京,100876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C91-09
【相关⽂献】
1.试析后现代⼥性主义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超越 [J], 王静
2.试析后现代⼥性主义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超越 [J], 王静
3.探寻后现代⼥性主义的当代超越--以马克思⼥性主义的逻辑演进为对⽐ [J], 张毓芳妃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主义与后现代⼥性⽣存⽅式 [J], 潘萍; 何良安
5.继承与超越:⽣态⼥性主义、⼥性主义及⽣态学之关系 [J], 吴琳。

当代女性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趋势

当代女性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趋势

当代女性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趋势当代女性学是一个基于女性问题的学术领域,它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与女性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身份等方面的议题。

女性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学逐渐发展出了多个理论框架,并不断朝着更广泛、开放的方向发展。

一、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是女性学的核心理论框架之一,它关注解决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问题。

女性主义理论通常分为三个主要派别:自由派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

自由派女性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注重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问题,而黑人女性主义侧重于种族和性别的交叉压迫。

这些派别形成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女性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理论关注权力、身份、知识和语言的问题,强调差异性和多样性。

它挑战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主张去中心化和社会的流动性。

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女性学的研究更加开放和包容。

三、跨学科研究女性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科领域,已经吸引了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洞察女性问题的多个层面和维度。

通过不同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女性学在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四、全球化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女性学开始采用全球化视野来研究和呈现女性问题。

全球女性主义关注跨国性别和家庭关系,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系统对女性的影响。

全球化视野使女性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多元,拓宽了研究范畴,丰富了学科内涵。

五、更加包容性的研究议题当代女性学正在逐渐拓宽研究议题的范围,关注更多与女性相关的问题。

例如,性别认同、性别多元、女权主义、家庭与职业平衡、性别对待、暴力与性别关系等议题都成为女性学的研究热点。

这些议题的涌现使女性学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女性的需求。

后现代主义与性别平等问题

后现代主义与性别平等问题

后现代主义与性别平等问题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我们审视性别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这与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平等的追求产生了深刻的碰撞与交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它质疑了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确定性、普遍性和统一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世界不再是由单一的真理和规范所主导,而是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理解性别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性别观念往往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性别简单地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并赋予其固定的特征和角色。

男性被认为是强壮、理性、主导的,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感性、从属的。

这种刻板的性别划分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自由,也导致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然而,后现代主义挑战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认为性别是多元和流动的,个体不应被固定的性别角色所束缚。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

性别认同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性别,个体有权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我认知来定义自己的性别。

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一致,例如跨性别者的存在。

这种对性别认同的重新理解为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个体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理论支持。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促使我们关注性别平等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存在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差异,导致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不均。

后现代主义呼吁打破这种教育中的性别偏见,为男女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科和职业方向。

在就业领域,性别歧视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女性在职业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往往面临不公平的待遇。

后现代主义强调要消除职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打破“男性职业”和“女性职业”的划分,让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职场中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在家庭生活中,传统的性别分工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中国大陆女性主义面临挑战与颠覆

后现代主义:中国大陆女性主义面临挑战与颠覆

后现代主义:中国大陆女性主义面临挑战与颠覆【内容提要】今天,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携手是一种存在的需要,也是发展的一大充要条件。

但是,后现代主义毕竟不是女性主义的直接思想成果。

因此,女性主义在利用它作为解构的武器的同时,必然会遭到它的解构;在利用它作为改造的工具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它的改造。

而这一解构和改造又难免与妇女解放目标背道而驰,女性主义群体的被离间,女性主义力量的被化解,女性主义理论的被销蚀,女性主义思想的被破坏也就在劫难逃了。

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大陆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陷阱;并且,事实上,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也正面对着它的挑战与颠覆。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挑战/颠覆/女性主义一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携手也许是很顺乎自然的事,因为两者都以对传统的、现行的社会——文化的解构与重构为己任,两者都是在六十年代后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但实际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是在八十年代才开始渗入女性主义的,直到九十年代,“后现代”终于成为女性主义的一种话语,并形成一种被称之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流派。

相比之下,后现代话语被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引入与使用可谓是异乎寻常迅速的了。

在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观念的出现是在八十年代初期。

作为一种典型现象,其时,出现了如《我在哪儿错过了你》、《方舟》之类的背离传统界说、严肃探讨妇女问题的小说。

吴黛英较早地重新提出了与“女性自觉意识”相联系的“女性文学”或“妇女文学”这个概念。

而在八十年代后期,在诸多民间妇女组织和不同类型的妇女研究机构出现;代表妇女学框架初建的、以李小江为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出版;妇女问题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妇女自我教育深入人心;妇女运动进入高峰期中,女性主义才成为一种对社会具有一定影响的意识与方法。

但没过多久,与九十年代大量西方学术思想的被介绍进中国相伴随,与95北京世妇会前后多种女性主义思想和方法,尤其是西方女性主义的观点与立场的大量、密集、广泛地进入中国相伴随,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中国大陆女性主义的一种视角与方法,并大有力争成为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主流话语之势。

后现代主义与性别研究的联系

后现代主义与性别研究的联系

后现代主义与性别研究的联系在当今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后现代主义与性别研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学术领域,实际上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为我们理解社会中的性别现象和性别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兴起于 20 世纪后半叶。

它对传统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和真理观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反对单一的、绝对的和固定的观念。

这种思维方式为性别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往往存在着明确的二元划分,即男性和女性被认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本质特征和社会角色。

然而,后现代主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

它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而非天生固定的。

性别身份是多样和流动的,不应该被局限于传统的定义和范畴。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去中心化”。

在性别研究中,这意味着打破男性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关注女性以及其他性别群体的经验和声音。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常常赋予男性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和边缘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的介入促使我们反思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同时,后现代主义强调话语的力量。

话语不仅反映现实,更能够塑造现实。

在性别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和话语如何建构了性别的意义和身份。

例如,某些词汇和表述方式可能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而通过改变话语方式,我们可以挑战和打破这些刻板印象,为性别平等创造更有利的语言环境。

后现代主义还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在性别研究中,这意味着不能将个体简单地归类为某个性别群体,而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独特的性别经验和表达。

每个人对于性别的理解和体验都是不同的,这种个体差异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

从实际的社会现象来看,后现代主义对性别研究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在时尚领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着装规范,推出了中性化的服装款式,让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其中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文化研究、哲学以及政治理论等领域也都不例外。

在最初的阶段中,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场重新反思以前主流思想历史的思想运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难发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价值观和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流行,女性主义也在社会中不断壮大。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在女性主义运动中的影响已经日益凸显,它促进了现代的性别平等运动,并且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习俗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包括文本、语言、阶级以及人类关系。

文本女性主义的文本主要关注女性的经验,广泛包括传统的自传文学、小说、戏剧等等。

然而,这些文本被视为具有固定和确定的意义,而且总是以特定的读者为中心。

后现代主义在文本分析中提出了挑战,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多义性和多样性。

它声称,文本不应仅仅由作者所写,而应该是由多个读者的读后感共同创造的产品。

这种观点推进了女性主义对于文学审美和文本解读的批评,认为传统文本不仅掩盖了女性戏剧性的经验,而且将文本意义局限为单一的解读。

因此,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文本的理解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文本趋势。

语言在传统语言中,被称为“中性语言”的语言仅表示男性角色,因为它模糊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从而掩盖了社会上的性别歧视。

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在解构性别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挑战了语言的核心,认为语言不仅表达了我们所期待的事物,而且还制造出了我们视角中的事物,这对于女性主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语言中的可见性和隐私性使得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更加明显,对于女性主义的意义也更加重要。

后现代主义挑战了官方语言,开启了新的价值观和视野。

阶级在社会学中,阶级结构的考虑非常重要。

在原始的女性主义理论中,我们可以经常发现一个类似的图景,即关于“男性压迫女性”的阶级斗争的解释。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转向以及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我们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如何从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视角逐渐转变为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这一转变对于理解和塑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如何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对传统的、线性的、历史进步观念的质疑和超越。

它强调文化、社会和个人身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框架。

在这种背景下,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不再仅仅关注女性的权利和平等,而是进一步探索女性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实现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建构。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理论上,我们将梳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并探讨它们如何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践上,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女性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中实现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建构,以及这种建构如何影响她们的生活和社会。

本文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为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推动性别平等和文化多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融合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性主义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二者之间的融合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理论工具。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非线性和碎片化,这些特性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武器,使得女性主义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机制。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理性主义、普遍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批判,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女性主义开始质疑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挑战男性中心的权力结构,强调女性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下,女性主义不再追求单一的、普遍的解放路径,而是尊重女性的多样性,倡导女性根据自身经验和需求来寻求解放。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或称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等议题。

女性和女权都包含维护女性权益的意思,但现在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一般人不太喜欢用,觉得太张狂,要夺男人的权。

但是如果把女权理解成为女性的right 而不是理解成为power,还是可以接受的。

女性主义诉求最早缘起于18世纪思想启蒙时代的欧洲,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的《女权辩护》,便是最早阐述女权问题的专著。

她提出,社会是根据最明智的方式建立的,它的构成以人类的天性为基础,但是,把陈规惯例当作为剥夺人类(包括男人和妇女)的自然权利辩护的理由,却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荒谬诡辩,像依赖性被认为是女人的天性,为了保持身体的美和女人的光荣,就用比中国人的裹脚布更坏的东西束缚她们的四肢和官能.她认为抚爱和纵欲并不能代替夫妻之间的友情,德行若没有自由来培养,将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力量,而一个人若服从除理性权威外的任何权威,就不能被称为有理性的或有道德的。

“让妇女分享权利,她们将和男人在品德上竞争”,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口号。

其后也出现了个别先觉醒的女性的声音。

如早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著。

有组织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在19世纪开始出现,1848年,第一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纽约州召开。

20世纪初期,“男女平等”的主张得到了包括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某种程度的响应,例如,1920年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选举权。

一直到这个时候,西方的女权主义声音都是和社会主流的“民主”、“人权”运动相呼应的。

而在战争年代,大批男人走上战场,各参战国劳动力奇缺,国家以“爱国”和“男女平等”的名义动员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战后,从战场上回来的男人需要工作,国家又以做“贤妻良母”为由,要求女性为男人让出她们已经在社会占有的工作岗位,而且以往以女性战友面目出现的男性同路人也大都如是说。

《2024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范文

《2024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范文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女性主义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女性主义也迎来了后现代转向。

这一转向不仅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及其对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1. 后现代理论对女性主义的启示后现代理论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去中心化,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下,女性主义开始关注性别身份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以及性别关系中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2.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特征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性别、种族、阶级等多重身份的交织和互动,以及这些身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影响女性的地位和权益。

它不再将女性视为一个单一的、统一的群体,而是关注女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三、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1. 新型女性文化的特点新型女性文化是在后现代理论的启示下,以多元、开放、包容、自主为特点的女性文化。

它关注女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女性的个体选择和自由表达。

2. 新型女性文化的表现形态(1)艺术表达:新型女性文化在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表现,如女性主义电影、女性文学、女性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女性的视角和语言,表达女性的情感和体验,为女性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的方式。

(2)社会活动:新型女性文化也表现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如女性志愿者组织、女性运动等。

这些活动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参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促进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的提升。

(3)生活方式:新型女性文化还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如健康的生活方式、环保的生活方式等。

这些生活方式强调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倡女性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四、后现代转向对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影响1. 促进性别平等和自由后现代转向强调性别、种族、阶级等多重身份的交织和互动,以及这些身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一、《大都市》中的“妖妇”形象在《大分野之后》一书中,作者安德烈亚斯・胡伊森通过对弗里茨・朗阁的《大都市》这一作品的剖析,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刚开始对突然崛起的新兴技术感到恐惧并在最后将其成功制服这一过程中,男性目光对女性的支配,以及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支配这一社会现象。

“正是玛丽娅的复制、宗教象征主义的运用、技术化和身为女机器人以及弗雷德与女性、机器、性、技术的复杂关系,让我们找到了通往影片的社会和意识形态想象的钥匙”。

本文将立足于第一点,即影片表现的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从男性的视角加以分析。

这种男性化的视角贯穿于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线性地归纳。

片中的唯一女性形象玛丽娅具有两个化身,其一是具有圣母玛利亚色彩的、人类美好品质化身的真身玛丽娅。

这位真身玛丽娅是男性视角下女性之为女性所应扮演的无性欲处女或母亲的形象。

她是苍白的、脆弱的、容易受到惊吓的。

在弗雷德与科学家的斗争过程中,她作为被绑架的对象,等待着英雄的救赎,宛若童话中命运凄惨的公主形象。

真身玛丽娅所代表的女性形象是安全的,具有不可侵犯的道德性,但同时也缺乏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格。

其二是由科学家通过技术制造出的机器人玛丽娅。

影片通过由科学家制造出机器人玛丽娅实现了人类无母体创造生命的幻想。

影片中的机器人玛丽娅是性感的、鲜活的、充满挑逗意味的,但机器人也同时造成了大都会的混乱。

“一旦机器被看作是可怕的和不可言喻的危险,作家们开始把机器人想象为女性的。

……从强大的技巧中释放出来的恐惧和感知焦虑被重塑和重构为男性对女性性欲的恐惧。

”这样一个具有真人的色彩、人的生命的玛丽娅在片中被看作是“坏”的、具有破坏力的。

这是男性基于其自身对外部世界具有掌控性、支配性的幻想,对不可掌控的技术和女性力量所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的反映。

虽然女机器人给大都会带来了颠覆性和灾难性的破坏,但从影片对结尾的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男性视角下,父性的、父权的、男性的力量仍然控制了一切。

对男性具有不可抗拒的欲望,并制造了男性统治下混乱场面的机器人玛丽娅最终被处火刑,最后大都会获得了和平的崭新局面。

性感的、不可掌控的玛丽娅被处死,而无性欲的、圣母似的玛丽娅被留下。

“它用描述的方式把男性目光和想象加以主题化,从而开了为叙事电影所遮蔽的一个基本电影惯例。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确实有种以隐蔽或非隐蔽方式存在着的男性视角,即男性有能力并应当掌控一切,将女性放在从属的地位。

而女性主义,尤其是受第二波的女性主义运动影响的女性主义思想,正是基于对此现象的发现和揭露,女性开始了具有针对性的抗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使其自身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长久以来,支配社会后现代性之为女性主义的出路文/朱波尔后现代主义面临的,同样也是女性主义所面临的合法化问题而并非其真正面对的危机,因为所谓的合法化,仍然是在传统体制基础上提出的合法化,而后现代真正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种自身的、新的逻辑和新的局面。

这种新的局面里不再存在一种不变的“法”,而试图将一切归置其中或剔除出去,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法化”。

女性主义也同样如此。

审美视点43的是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这种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思想使得人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就是说,这种描述具有不可质疑的性质。

这一波女性运动的基调是女性对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些观念进行挑战和质疑,并要求消除两性的差别,以及各个领域对男女平等开放。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思想显然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然而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理论又不可避免地有着其自身局限性。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过分强调了女性所受的各种迫害,女性在受害的基础上进行反抗,在这种反抗中,女性作为被压迫一方的形象愈发鲜明。

此外,基于女性问题在当时社会确实有许多具体的问题无法解决,这一阶段女性主义的诉求更多的是形而下的实际利益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例如生殖技术的发展使得繁衍可以成为纯粹的物理化学过程;男女同工同酬得以实现等),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后,原本在私人领域的生产开始走向社会化时,如何解决掩藏在实际问题背后的男性意识形态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

可以说这一阶段女性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所采用的思维模式,本质主义、宏观叙述结构,以及一种根深蒂固的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的二分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只会将女性主义本身带入穷途末路。

人们如何在更复杂的范围内进行探讨,用什么模式,怎样中立地去探讨男性与女性的问题成为女性主义面临的最大考验。

二、后现代性与女性主义的结盟人可以说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可以说是经济学上生产的人,也可以说是经社会文明熏陶的人,但这些都仅仅是从一个单一的维度对人进行的考察,都不足以挖掘出人之为人的表象行为上和各种潜意识心理上的深层次原因。

女性主义要在理论上保持批判性和前沿性,就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女性对压迫的诉说和反抗上,需要的是在深度上对人,而不仅仅是对女性和男性两种性别进行探究。

可以说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盟是必然的。

后现代主义区别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是一种扬弃式的进步。

现代主义是一门具有标杆性的哲学,它建立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上,拥有一个不可质疑的真理。

所以在现代主义中,必然有着起支配作用的一面,如真理、本质、高雅艺术,而将另一面排斥在作为“他者”的存在。

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平面化的哲学,其倡导的是一种多元的整合,没有绝对的准则,认为只存在适用于某一个特殊语境的、特殊区域范围内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来说是一种更趋于平等化的思维方式,所以其与女性主义的结盟可以说是女性主义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寻求发展的一条出路。

人们普遍认为福柯和拉康的思想影响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形成,但需要指出的是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是批判性地继承的。

下文将从两者如何影响后现代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主义在后现代主义中如何寻找到新的支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立一种新的语言如前文所言,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结盟之前,女性主义者更多地关注女性在教育、社会生产、家庭生活等方面面临的不公平待遇。

然而,在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实际问题背后,真正占据着支配地位的是否是男性本身?且这种支配是否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支配?这些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为研究女性主义创建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福柯看来权力有意向性却没有主体性,“就像权力的关系网最终是形成了一张渗透入各类机制的稠密网络,而不被定位在它们中间,对权力的漫不胜数的抵制点,同样也横贯了各个社会阶层和个人团体。

”可以看出,福柯眼中的权力是分散的、是密布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区别于人们过去对权力、社会结构、国家统治的理解,权力并不是自上而下的、集中的而是分散的。

这一观点在福柯所提出的“圆形监狱”中也可窥见一斑。

“圆形监狱”最早由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它是一种环形建筑,被分隔成一个个囚室,囚室一端面向外界,用于采光,另一端面向中间一座用于监视的高塔,这样这座高塔中的监视人员即可以时刻监视任何一个囚室,而囚室中的犯人因为逆光效果无法看到监视人员,会疑心自己时刻受到监视,惶惶不可终日。

这样可以减少监视人员的数量。

福柯在《规训与惩戒》里分析了这种按照严密组合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圆形空间系统对人的作用。

在这种系统中,犯人被一整套控制、见识、管教、改造和惩罚的组织管理手段驯化,被改造成整齐划一的统一个体。

“圆形监狱”不仅仅指一个空间上的结构,其中蕴含的监视与被监视的模式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体系中的。

在福柯看来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圆形监狱”,在其中,每个人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监视着。

这种监视不是来自某一个具体的主体,而是来自一种对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心灵上的桎梏,这种桎梏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于内部的。

社会中的人正是被这种非主体性的、弥散开来的权力所控制。

福柯的这一“圆形监狱”理论是对既存的权力理论的批判,揭示了人们是如何用自己创造出的一套思维方法来统治自身的,是如何利用脑中既已认定的真理来限制自身的。

这一反传统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理论让女性主义得以避免陷入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套自成一体的逻辑系统里,即试图在一个问题的内部来批判这个问题本身。

福柯的权力系统观点可以说是跳出原本系统来对事物进行批判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获得另一个新的思路,即在这样的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被这种权力机制监视,无论是女性,或者是男性。

女性在“受迫害”过程中是否应该将矛头直指男性,还是应该以个体的人为出发点来进行思考?德里达曾说,文本之外一切均不存在。

福柯也曾就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阐述,“各种各样的作品,各处流传审美视点44的书籍,所有这类属于相同的话语形成的文本——许多作者,他们彼此认识或不认识,相互批评、贬低、抄袭而又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聚首,……它们通过话语的实证性形式进行传递。

”德里达和福柯对文本、语言的阐述,想要传达的是这样一个观点,即话语就是一切,文本就是一切,权力通过文本和话语进行传递,而被排除在文本和话语之外的一切的存在都成为了不存在。

这让女性主义者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视角,即在文本和话语中寻求平等。

如果文本、话语本身就是不平等的,那么即使在这种不平等的话语中寻求平等也只能成为一种徒劳。

(二)主体的异化与重构尼采大胆地提出了“上帝死了”的观点,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中“主体死了”这一论断的前奏。

这些论断并不是为了宣布人的死亡,而是为了质疑并消解那些既定的、看似亘古不变的具有真理性、本质性的观念。

基于后现代主义拒绝二分思维模式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女性主义者通过对个体复杂的形成过程进行超越性别的研究,为女性主义寻得了一条新的出路。

下面将通过对后现代主义三大代表之一的克里斯蒂娃的《过程的主体》的分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过程中的主体》是一篇将精神分析学说与语言学相结合研究的文章,其诉诸于语言的探讨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在精神分析学说上习得了“符号-象征”构成的符号系统,在结构学说上批判地继承了拉康有关主体形成的观点。

这里先就拉康的观点进行简单介绍。

拉康对主体性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想象、符号、真实。

而克里斯蒂娃主要批判继承了其符号阶段的理论。

在索绪尔看来,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能指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所指是一种概念性的东西。

拉康则沿用这一系统并将其带入了精神学的领域,他指出这种结构代表了说话主体在再现概念时所表现出来的分裂状况。

拉康建立了一种类似于“能指—所指”的新的主体结构,即由“想象—象征”构成的符号系统。

这是一个儿童经由对母亲认同的分离进入到父性的法律、语言的权力机制中的过程。

克里斯蒂娃对这一结构背后所隐藏的“菲勒斯中心”,以及将主体视为分裂的主体说是持批判态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