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句子翻译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重点句子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重点句⼦翻译必修⼀《烛之武退秦师》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③吾不能早⽤⼦,今急⽽求⼦,是寡⼈之过也。

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所害。

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这是您知道的。

⑧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⑨⑩因⼈之⼒⽽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荆轲刺秦王》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燕南界。

秦国的⼤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进军向北侵占⼟地,直到燕国南部的边界。

②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万家。

现在樊将军,秦王⽤⼀千⽄⾦和⼀万户⼈⼝的封地作悬赏来征求他的头颅。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之私⽽伤长者之意。

樊将军因为⾛投⽆路,处境困窘才来归附我,我不忍⼼因为⾃⼰的私仇⽽伤害有德⾏的⼈的感情。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母宗族皆为戮没。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

⽗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⑤今提⼀⼔⾸⼊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只拿着⼀把⼔⾸进⼊不可预料的强暴的秦国,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想同他⼀起去。

⑥太⼦及宾客知其事者皆⽩⾐冠以送之。

⾄易⽔上,既祖,取道。

太⼦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戴⽩帽来为荆轲送⾏。

到了易⽔边上,祭过路神,(荆轲)就要上路了。

⑦恐惧不敢⾃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王。

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带的地图,⽤匣⼦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跪拜⼤礼送出来,派使者来告诉⼤王。

⑧愿⼤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希望⼤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王的⾯前完成使命。

⑨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注解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注解

烛之武退秦师【说明】1、“红色幼圆”字体的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2、“蓝色仿宋”字体,并且带下划线的为次重点掌握的词语。

3、“绿色楷体”字体的,是带有语法现象的句子。

4、已注上拼音的字,要注意读音。

5、课本上巳有词语解释的,不再列出。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3)也。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以,因为,连词。

于,对于;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②佚(yi)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yi)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

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从:听从。

辞:推辞犹:尚且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長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I用:任用。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③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而:表修饰既:已经在夜晚(有人)用縄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亡:使…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句子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句子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句子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对楚国有二心。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到损害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他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6、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7、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张边界。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4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一、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同“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之。

二、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若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若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主人、某某主办方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古义:有求于您今义:求儿子5.以烦执事古义:表示敬称,婉指秦穆公今义:管某事的人6.微夫人之力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7.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3.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晚;名作动,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对于文言文翻译,很多同学觉得比较难以琢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欢迎来参考!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必修一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必修一《鸿门宴》)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出入”,偏意复词,进入;“非常”,意外事故)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原创—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字词句式翻译(上课实用)

原创—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字词句式翻译(上课实用)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 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 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 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 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 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 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 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 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 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 就是晋文公。
临危受命 (出场)
灭郑无益 于秦
晋有野心 (离间)
于 行李之往来 秦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共其乏困 有 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 可 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靠
秦伯说,与郑人盟。
秦晋退师 (结果)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晋文公——不可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以乱易整——不武
一、二段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于:对 以:因为 贰:从属二主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军:驻扎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原文、翻译对照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原文、翻译对照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原文、翻译对照《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篇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与郑人盟:说,通“悦”,.: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④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⑤既东封.郑:名作动,把……作为疆界⑥越国以鄙.远:名作动,把……当作边.晋:名词作使动,使……得.矣:动词作名词,恩.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⑪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⑫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之,不仁:形容词作.也:形容词作动词,属二主4、重要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而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5、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③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④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如人;……”:省主语⑦(烛之武)夜,缒而出:省主语⑧(烛之武)许之:省主语⑨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为东道主:省宾语之:函陵,秦军(于)汜南: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用“也”/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6、重要实词①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②犹不如人(犹:尚且)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给予)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⑤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⑥不阙秦(阙:侵损)⑦惟君图之(惟:句首语气词,)⑧乃还(乃:于是撤军)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⑪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⑫亦去之(去:离开)二、重点句子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秦4),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 )。

军氾南(5公从之。

”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吾“”公曰:),犹(9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辞(8)曰:“臣之壮也(”)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14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许之。

(15)知亡矣。

若亡郑而17“秦、晋围郑,郑既(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夜缒()?),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

越国以鄙远(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19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邻之厚,君之薄也(2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32),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

吾其还也(37)。

”亦去之(38)。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最新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最新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旨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旨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旨是什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的主旨是什么?烛之武退秦师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研究价值,更是高中文言文的一条必经之路。

下面本文库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的相关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师》原文与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伯〔1〕围,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伯曰:“国危矣,假设〔7〕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伯,曰:“、晋围,既〔17〕知亡矣。

假设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设舍以为东道主,行〔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25〕,又欲肆其西封〔26〕,假设[1]不阙(quē〕〔27〕,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伯说〔yuè〕,与人盟。

使杞子、逢〔páng〕、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与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译文:注释: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附属于晋的同时又附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附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国地名,在今新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中牟南。

〔6〕佚〔yì〕之狐:国大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对楚国有二心。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边邑n.-意v. 把...当做边邑增加“之”取独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以之为把...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取独通“供”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宾语前置通“餍”“之”提宾标志 n.-状使v.
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又想要往西扩张边界。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使v. 使v. 使v. 希望考虑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使秦国受到损害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没有那人依靠转折损害判断句结交亲附通“智”判断句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他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
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