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4短期经济波动(一):总需求与乘数原理
《经济学原理:短期经济波动》
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一.菲利普斯曲线 1. 菲利普斯曲线的由来 2. 总需求、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短期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 业的组合是由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着短 期总供给曲线变动; 因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使总需求曲线移 动,所以它们可以使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移 动;
货币供给
物价水平
总需求 AD1
AD2
r1
2,支出增加 货币需求
MD2
r2 1,政府购买
AD3
4,挤出效应部分抵消 了总需求的增加
上
升0
MD1
央行固定货币量
货币量
增加总需求
0
产量
图:挤出效应
第34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6. 税收变动 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就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样,增税抑制了消费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 动;
物价水平
长期总供给
P1 物价水
平变动 P2
不影响长期中物品与 服务的供给量
0
自然水平
产量
图:总需求曲线
物价水平
LRAS1990 LRAS2000 LRAS2010
货币供给增长 总需求曲线移动
技术进步使长期 总供给曲线移动
P2010
持续的通货 膨胀
P2000
P1990
AD1990
AD2010 AD2000
二.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1. 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论 凯恩斯(及其许多追随者)认为,总需求的波动主要是因为非理性的悲观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 从原则上说,政府可以调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对这些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情绪做出反应,从而稳 定经济; 2. 反对积极稳定政策论 反对者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时滞; 3. 自动稳定器 ① 最重要的自动稳定器是税制; ② 政府支出也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论述题:1 什么是总需求—公供给模型?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不同对付通货膨胀的政所产生的效果[答案]: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
假定政策目标是使价格水平下降,采取压抑总需求的方法,不仅使价格水平下降了,而且国民收入也减少了,引起经济衰退。
采取刺激总供给的方法,价格水平下降了,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促进经济繁荣。
因此,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后者比前者对对付通货膨胀更有效。
2 请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结合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情况分析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答案]: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分析是必须考虑到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情况。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只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化;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化,但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
3 什么是IS-LM模型?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的影响。
[答案]:是说明货币市场和物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模型。
当财政支出增加即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从而总需求增加时,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利息率上升;反之亦然。
4 请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必要性。
[答案]: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是国民收入增加,利息率上升,而利息率上升不利于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这时再配合以扩张的货币政策(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降低利息率,从而有效刺激经济,5论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答案]: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货币数量引起的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惯性通货膨胀。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较小;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影响: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有利于政府不利于公众。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答: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G D 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 D 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 N 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 D 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3.储蓄—投资恒等式答: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别为I S =、()I S T G =+-和()()r I S T G M X K =+-+-+。
需要注重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
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4.G D P 折算(平减)指数答:G D P 折算(平减)指数是名义G D P 和实际G D P 的比率。
多恩布什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4 3 2
d 消费函数
b a
1
0
1
2
3
4
Y
3,消费曲线及其斜率(MPC递减)
C
A.短期消费曲线 C=C+cY 曲线说明:
4 3
消费函数
2 1
0
1
2
3
4
Y
3,消费曲线及其斜率
B. 消费曲线的斜率: a. b. c.
消费曲线的斜率(相等时)
5
消 费 支 出 ( 1992 年 万 亿 美 元 年 ) /
2,均衡支出(国民收入均衡水平)与实际
GDP: 当意愿的总支出水平等于实际GDP时的总支 出水平,称之为均衡支出,即意愿支出= 实际支出=实际GDP。 此时的实际GDP称为均衡的GDP(国民收 入) 均衡支出及均衡GDP在AE线与45°线相交点 (见P198图9-2)。
均衡支出与实际GDP
45 线 计 划 总 支 出 ( 年 万 亿 美 元 年 )
A.消费量的变动 情况: 点的移动
变动的因素: 可支配收入变化
f
4 3
e c
d
2
b a
1
0
1
2
3
4
消费的变动(收入-支出模型)
5
消 费 支 出 ( 1992 年 万 亿 美 元 年 ) / 45 线
o
Aபைடு நூலகம்1
AE0
AE2
4
3
2 1
B.消费的 变动情况
0
1
2
3
4
5
可支配收入(1992年万亿美元/年)
消费的变动(供给-需求模型)
国民经济一直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状态,总供 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GDP由需求水平决定,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 起价格上涨,但可以增加实际GDP和国民 收入。
乘数原理与投资乘数_宏观经济学(微课版)_[共2页]
29 消费、储蓄与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二章 第四节乘数原理与投资乘数既然均衡国民收入的大小受投资影响,那么是不是投资增加多少,国民收入也增加多少? 一、乘数概念通过上一节对两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总需求的变动对均衡收入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要深入理解这种影响,就要掌握乘数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般认为,乘数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在1931年所发表的《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中提出来的,而后为凯恩斯所借鉴。
凯恩斯把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联系起来,并将乘数原理发展成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乘数(Multiplier )是指均衡产出的变化量与导致均衡产出发生变化的自主支出变化量之比。
简单地说,就是每增加一笔需求支出(如增加投资ΔI ),由此引发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支出,而是原来支出的若干倍。
例如,政府购买支出增加1元,会导致GDP 产生1元以上或多倍于1元的变动。
因此,乘数就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外生支出量变化之间的比率,即:Y K EΔ=Δ 其中ΔY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量,ΔE 表示支出的变化量,k 就表示乘数。
二、乘数原理我们首先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乘数的产生原理。
假如由于利率的降低导致投资增加10亿元,这10亿元的投资增量对国民收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最初,这10亿元的投资由于增加了需求,会促使国民收入增加10亿元。
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国民可支配收入。
所以,当一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时,增加的10亿元收入中会有8亿元作为新增消费(这是经济中的第一轮反应)。
增加8亿元消费又会使GDP 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8亿元。
这是经济中的第二轮反应。
接着,第二轮增加的8亿元收入按0.8的边际消费倾向,会再增加6.4亿元的消费,从而进一步使GDP 和可支配收入增加6.4亿元。
这是经济中的第三轮反应。
这个反应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因此,随着这一反应过程的持续,GDP 的增量和消费的增量会一轮小于乘数原理。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众多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
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
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一、经济周期的衡量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被认为是衡量总体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
GDP的增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
我们由GDP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GDP=C+I+G+NX。
因此,GDP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GDP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
短期经济繁荣的时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上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GDP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
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GDP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函数:实际GDP的百分比变动=3%-2×失业率的变动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通常下降2%。
短期中,失业率和GDP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过研究GDP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
在GDP核算中,我们知道GDP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的分析中,GDP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
二、短期经济的假设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上。
宏观经济学假设,在长期,经济中的价格是具有弹性的,很灵活,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导读凯恩斯认为,短期中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关键因素是总需求。
总需求分析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以下问题:1.消费函数的含义。
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人们的全部消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发消费,另一部分是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是由人的基本需求决定的最必需的消费,这部分消费与收入无关。
引致消费指收入所引起的消费,这部分消费的大小取决于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如果以C0表自发消费,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Y表示收入,则可以把消费函数写为:C=C0+c·Y2.投资函数的含义。
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由于投资与利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因此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总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总支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
总支出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总支出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见解析)4.乘数原理。
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如果以a代表乘数,则有:。
该公式表明了,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重难点解析1.总需求(总支出)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理解这一问题,应明确以下几点:(1)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短期中总供给是不变的,只分析总需求(用总支出代表)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2)总支出曲线假定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不变,用消费函数代表消费,则总支出公式可写为:在上式中,自发性总支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都是总支出中假设为不变的部分,可以合并为不变的总支出,即则总支出公式可写为。
银保监会高频考点经济金融基础知识:经济学讲义笔记4(宏观经济现象)
理论攻坚-经济学4(讲义)第六章宏观经济现象第一节经济周期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地扩张和收缩。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一)按照周期波动时间的长短1.长周期又称长波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平均为50—60年。
2.中周期又称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平均约为8年。
3.短周期又称小循环或基钦周期,它的平均长度为3—5年。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二)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1.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
2.增长型周期经济运行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GDP只是相对减少。
三、经济周期的划分和阶段特征(一)经济周期的划分一般来说,可以把经济周期首先分为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
具体地,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1.复苏和繁荣阶段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但也常伴随通货膨胀。
2.衰退或萧条阶段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
四、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假说(一)外因论1.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该模型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根源是技术冲击。
2.太阳黑子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
3.创新理论提出者:熊彼特。
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
4.政治性理论该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
(二)内因论1.乘数-加速数模型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乘数原理是指投资变动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加速原理指产量变动引起的投资的变动。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1.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是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流动性偏好理论在本质上只是供给与需求的应用,可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
假设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
这样,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的差距是不变的。
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同方向变动。
(1)货币供给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一部分是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法定准备金或贴现率来改变货币供给。
假设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固定在美联储所设定的水平上。
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
用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表示固定的货币供给,如图34-1所示。
图34-1 货币市场的均衡(2)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货币需求。
任何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该资产可以转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难易程度。
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人们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可以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
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理由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
利率下降减少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并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如图34-1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货币市场的均衡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存在一种均衡利率,使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给量平衡。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净出口是指()。
A。
出口减进口 B。
出口加进口C.出口加政府转移支付 D。
进口减出口2、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以下各项不属于投资的是()。
A。
厂房的增加 B。
人们购买土地C.企业存货的增加 D。
新住宅的增加3、与边际储蓄倾向提高相对应的情况是()。
A.可支配收入水平减少B.边际消费倾向下降C。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 D.平均储蓄倾向下降4、在下列情况中,投资乘数值最大的是() .A。
边际消费倾向为0。
8 B。
边际消费倾向为0。
7C.边际消费倾向为0.9 D。
边际消费倾向为0。
65、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表明消费曲线()。
A。
向右下方倾斜 B.向正下方移动C.不是直线 D。
是直线6 、关于投资与利率的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投资是利率的增函数 B。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C.投资与利率是非相关关系 D。
以上都不对7、市场利息率提高,()。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 B。
货币交易需求减少C。
货币投机需求增加 D.货币投机需求减少8、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 ).A。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C.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 D。
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9、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上的一点()。
A。
沿原LM曲线向上方移动 B。
沿原LM曲线向下方移动C.向右移动到另一条LM曲线上D.向左移动到另一条LM曲线上10、由工资提高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A.需求拉动 B.成本推动 C.结构性 D.其他11 、一般地说 , 某个大学生毕业后未能立即找到工作,属于( )。
A。
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
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12、朱格拉周期是一种()。
A.短周期 B.中周期 C.长周期 D.不能确定13、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般效应是利息率()。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14 、货币供给量增加,债券价格和利率的变动分别是().A.上升和上升 B.上升和下降C.下降和上升 D.下降和下降15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宏观经济学M4
厂 商
①提供生产要素
居 民 户
②支付要素报酬(货币)
7
存在注入与漏出时的模型
• •
注入J是来自外部的一定量的收入加入收入循环
模型,使其收入流量增加。
漏出W是循环系统内有一部分收入流出,使其收
入流量减少。
③购买商品劳务(货币) ④提供商品劳务
厂 商
投资
J
金融机构 ①提供生产要素
14
•
第一节 简单的产品市场均衡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购买产品劳务 征税 政府 转移支付 征税
购买产品劳务(货币)
厂 商
投资
J
金融机构
储蓄 W
居 民 户
15
支付要素报酬(货币)
第一节 简单的产品市场均衡
3.三部门经济的构成及均衡条件 三部门经济的构成同样从总供给AS和总需 求AD来考察:
28
第一节 简单的产品市场均衡
• • • 有关通货紧缩的讨论 三要素论认为P、M、G都持续下降; 两要素论认为P和M持续下降; 单要素论认为P普遍、持续下降。 注:P为价格水平,M为货币供给量,G为经济增长率
29
第一节 简单的产品市场均衡
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 于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 ——萨谬尔森
26
•
第一节 简单的产品市场均衡
1.通货紧缩缺口
AD Ef E AD=AS ADf AD
K
0
H
Hf
Y
注:H为均衡的国民收入,Hf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 入,Ef-K为通货紧缩缺口。
27
第一节 简单的产品市场均衡
宏观经济学判断题(1)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由政府制定,以调节经济。
2作为财政政策手段的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它们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是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4总需求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
5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6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
7总需求曲线的两个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8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9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
10自动稳定器不能完全抵消经济的不稳定。
11资源禀赋理论亦称H-O模型,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并非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
12转移支付增加1元对总需求的影响与政府支出增加1元相同。
13周期性失业就是由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14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的提高。
15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在必要时对企业发放贷款。
16滞胀只是一种理论分析。
17只要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就一定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理论所揭示的一般原理。
18只要通货膨胀率低,不一定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只要通货膨胀率高,就一定是恶性的通货膨胀。
19支票和信用卡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
2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与边际税收倾向反方向变化。
21债券具有无期性和非返还性的特点,其收益风险也较大。
22增加投资、增加消费和增加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
23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24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消费倾向变的越来越小。
25在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26在三部门经济中,增加政府支出可以缓解紧缩性缺口。
27在任何经济中,只要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升。
宏观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完整版)
11c110.8 K G K I22.52T11c(c1(1t)t)1100.8.8(1(100.225)5)K TRc1c(1t) 10.80.8(1 0.25)2〔2〕4.解:根据,可得I=300时的均衡收入为y=(1000+300)/(1-0.8)=6500;当I=500时,y=7500,可见,均衡收入增加了1000亿美元。
当投资从300增加到500时,收入从原来的6500增加到7500的过程中第1、2、3期收入将是:第1期收入=0.8×6500+1000+500=6700第2期收入=0.8×6700+1000+500=6860第3期收入=0.8×6860+1000+500=6988〔六〕简答题1、消费函数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决定消费的变量很多,但最具影响和决定意义的是收入水平。
消费函数集中研究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快,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的趋势,这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许多经济学家对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这种短期分析进展了修正、补充与开展,推动了消费函数理论的开展,表达在杜生贝里〔J.S.Duesenberry〕提出的相对收入消费函数、莫迪格利安尼(F.Modigliani)提出的生命周期的消费函数和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的永久收入的消费函数以及影响消费的利率、价格水平与收入分配等其他因素方面。
2、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总供给由消费和储蓄构成。
可采用两种方法来决定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法和投资—储蓄法。
前者根据均衡条件:Y=C+I,利用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I=I0〕来求得,并可通过消费加投资即总需求与450度线相交的方式在几何图形中得到表示;后者根据均衡条件:I=S,利用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I=I0〕来得求得,并可通过储蓄等于投资的方式在图形中得到说明。
简述乘数原理
简述乘数原理乘数原理是指一个经济体对外部冲击的反应程度,它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乘数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基于总支出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经济体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情况。
首先,乘数原理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
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乘数原理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揭示了总支出的变化对总产出的影响。
具体来说,乘数原理指的是一个初级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产出的相对较大增加。
这是因为初级支出的增加会刺激经济活动的展开,从而带动更多的支出和产出,形成一个连锁反应的效应。
其次,乘数原理的计算方法是通过乘数来实现的。
乘数是指一个初级支出的增加,最终对总产出的影响程度。
乘数的计算公式是1/(1-边际消费倾向),其中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一个单位收入增加时,用于消费的比例。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一个初级支出对总产出的影响倍数,从而更好地理解乘数原理的作用机制。
再者,乘数原理在实际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乘数原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把握经济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中,乘数原理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预测政策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
最后,乘数原理也需要注意一些局限性。
虽然乘数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体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情况,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它假设了一些前提条件,而实际经济中可能存在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运用乘数原理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更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总之,乘数原理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总支出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体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情况。
通过对乘数原理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的发展趋势,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宏观经济学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宏观经济学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反映了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量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在保持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价格水平和总产出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P 变动 M/P 变动LM 移动 Y 变动[][][]pm a y b h dk d e a h a p b h dk md e a h y e a h y b h dk pmd phm h ky r LM dy b d e a r IS ββ+=-+=+=-+++=+--+=-=--+=)1()()1()()()1(曲线:)1(曲线: 总供给:经济社会的总产量。
描述了经济社会的资源用于生产可能有的产量。
总供给曲线: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问题:长期为经济增长,短期为经济波动。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1)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基本假设:货币具有刚性,原因:工人具有货币幻觉。
(2)推导古典总供给曲线:基本假设:价格和货币工具具有伸缩性。
就业水平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
总供给曲线变动:生产函数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劳动需求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劳动供给的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凯恩斯萧条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古典长期稳定下的总供给曲线。
对总需求方面扰动和冲击的反应:(1)凯恩斯情形下:财政扰动与需求冲击: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AD曲线向右移时,产量增长,价格水平不变。
(2)古典情形下:财政扰动与需求冲击,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
(3)凯恩斯情形下:货币扰动与冲击(4)古典情形下:货币扰动与冲击: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
对总供给方面的扰动和冲击反应(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生产能力变动的反应(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一般价格冲击的反应(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资源供给变动的反应(4)凯恩斯极端模型对供给冲击的反应:无反应(5)古典极端模型对供给冲击的反应。
宏观经济学判断题(1)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由政府制定,以调节经济。
2作为财政政策手段的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它们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是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4总需求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
5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6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
7总需求曲线的两个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8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9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
10自动稳定器不能完全抵消经济的不稳定。
11资源禀赋理论亦称H-O模型,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并非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
12转移支付增加1元对总需求的影响与政府支出增加1元相同。
13周期性失业就是由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14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的提高。
15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在必要时对企业发放贷款。
16滞胀只是一种理论分析。
17只要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就一定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理论所揭示的一般原理。
18只要通货膨胀率低,不一定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只要通货膨胀率高,就一定是恶性的通货膨胀。
19支票和信用卡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
2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与边际税收倾向反方向变化。
21债券具有无期性和非返还性的特点,其收益风险也较大。
22增加投资、增加消费和增加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
23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24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消费倾向变的越来越小。
25在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26在三部门经济中,增加政府支出可以缓解紧缩性缺口。
27在任何经济中,只要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升。
宏观经济学4短期经济波动(一):总需求与乘数原理
13
4.2 只有企业和个人的 两部门经济中的GDP决定
GDP决定于各类总支出,如果暂时只考虑由个人 和企业构成的经济体,GDP就决定于消费水平和 投资水平。
14
分析两部门经济GDP决定的一种方法: Y=C+I
不存在着政府部门,也不存在着对外贸易,因此 在需求方面就只存在着两类:消费和投资。
如果有非计划投资,那一定是非计划的存货投资 。
8
存货原理与均衡GDP
实现投资 实现固定投资 实现存货投资 计划固定投资 (计划存货投资 非计划存货投资) (计划固定投资 计划存货投资) 非计划存货投资 计划投资 非计划存货投资 计划投资 非计划投资
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出现 比较明显的变化似乎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2010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城乡居民 平均消费倾向一起呈下降趋势,至2008年已下降 到0.727”,而且“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 市居民,… 。”
32
4.4 一个简要小结: 储蓄与消费哪个更重要?
12
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到国民收入决定 均衡公式
既然是恒等式,则GDP和实现总支出在任何时候 都是相等的;均衡公式只是一个条件,这个条件 有可能被违背,但如果均衡公式没有得到遵守, GDP就会变化,直到均衡公式得到遵守为止。
恒等式中的支出与均衡公式中的支出在数值上的 差距表现为非计划存货投资。
4-2
或者
Y AE Iu
4-3
10
存货原理与均衡GDP
表4-1 存货调整机制与均衡GDP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重点(含答案)
名次解释(5*3=15分)1.货币政策:p472: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2.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3.消费的“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4.GDP(国内生产总值)P368: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劳务和物品)的市场价值5.总需求曲线p486: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6.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p443: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7.汇率:p529: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例,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9.经济增长p577:一个经济体产量的增加,其中产量即可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10.托宾的“q”理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资本之比。
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他把此比例称为“q”。
11.C PI(消费物价指数)p459:政府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其中一个数据。
通俗的讲,CPI就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比1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13.菲利普斯曲线:p520: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青协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曲线。
14.资本深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当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使得人均资本k上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简答(3*8=24分)1.什么是乘数原理?其作用的前提条件?概念:增加投资或政府支出会使收入和就业若干倍地增加的理论就是乘数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大同矿务局的生产为例。
扣除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之后还剩下5万吨煤炭,形 成储蓄。
这储蓄起来的5万吨煤炭最终将被悉数投资,这是 实现的投资。
4-2
或者
Y AE Iu
4-3
10
存货原理与均衡GDP
表4-1 存货调整机制与均衡GDP的决定
不同的 需求条件
Y=AE
本时期存货状况 实现投资=计划投资
下时期生产调整 维持原来的生产规模 减少生产以消除 非计划存货投资 增加生产以增加实现 存货投资至计划水平
下时期GDP 将发生的变化
GDP不变
Y C I cY
4-8
求解得到均衡的GDP为: 1 Y0 A 1 c
4-9
16
分析两部门经济GDP决定的一种方法: Y=C+I
总支出AE Y2 A2 A0 A1
A
Y AE Iu 0
E
Y AE Iu 0
Y1
45° O Y1 Y0 Y2 总产量Y
图4-1 总支出曲线与GDP的决定
2004年的水泥需求或计划总支出是92吨; 但事后实现的支出是100吨,其中有8吨是被迫进行的 支出:华古水泥等公司自己“买回”了没有卖出去的 产品。
5
计划总支出与实现总支出
在总支出的四个部分里,消费、政府购买、对外 净出口的事前计划值和事后实现值是相等的。 但是,投资大不一样。
如果有非计划投资,那一定是非计划的存货投资 。
8
存货原理与均衡GDP
实现投资 实现固定投资 实现存货投资 计划固定投资 (计划存货投资 非计划存货投资) (计划固定投资 计划存货投资) 非计划存货投资 计划投资 非计划存货投资 计划投资 非计划投资
用Iu表示非计划存货投资或非计划投资(两者是 相同的),用AE表示计划总支出,即:
AE C I G NX
9
存货原理与均衡GDP
总产量和(计划)总支出之间的关系为
G NX ) (C I G NX ) Y AE (C I I I Iu
3
计划总支出与实现总支出
考虑对建筑材料如水泥的需求。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社会对水泥的需求减少了。 2004年生产了100万吨水泥 只卖出去了85万吨 库存增加了15万吨水泥
4
计划总支出与实现总支出
这15万吨水泥可能有7吨是水泥生产企业有意留下 来准备来年销售的,而另外8吨则是没有卖掉而积 压在仓库里。 经济学家认为
17
分析两部门经济GDP决定的另一种方法 :I=S
回顾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2-2:
GDP C S T 两部门经济,不存在着税收,可得
Y CS
4-10
将恒等式4-10和均衡公式4-4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到 ,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变成C+S=C+I,即:
I S
4-11
18
分析两部门经济GDP决定的另一种方法 :I=S
Y>AE
实现投资>计划投资
GDP减少
Y<AE
实现投资<计划投资
GDP增加
11
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到国民收入决定 均衡公式
恒等式表明一国或一个经济总产量由哪些部分构 成;均衡公式则解释了总产量或总收入由什么因 素决定。
恒等式中所有的支出都是事后实现的数值,是统 计的结果;均衡公式中的所有支出都是事前的计 划值,是一种预测。
4 短期经济波动(一): 总需求与乘数原理
1
4.1 GDP决定的基本规律: 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到国民收入决定均衡公式
在一个总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里,一个经济体的 总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这里要讨论的总需求 是指计划的总支出,是一个事前概念,也可以叫 做合意的总支出或意愿的总支出。
Y C I G (X M )
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存货投资又分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或非意愿的存货 投资。 因此,事后实现的投资很可能是非计划的,或非意愿 的。
6
存货原理与均衡GDP
Leabharlann GDP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因为,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出去和留用做自 己未来生产的投入(销售给自己)。
如果GDP正好和总需求相等,GDP就是均衡的。
13
4.2 只有企业和个人的 两部门经济中的GDP决定
GDP决定于各类总支出,如果暂时只考虑由个人 和企业构成的经济体,GDP就决定于消费水平和 投资水平。
14
分析两部门经济GDP决定的一种方法: Y=C+I
不存在着政府部门,也不存在着对外贸易,因此 在需求方面就只存在着两类:消费和投资。
总需求对生产的影响可以用存货原理加以说明:总 需求的变化先影响到企业的存货数量,然后影响到 企业的生产安排。
7
存货原理与均衡GDP
只有投资的事前计划值和事后实现值可能不相等 ,那么实现总支出和计划总支出(即总需求)的 差就是实现投资和计划投资之差,这就是非计划 投资。 回顾
投资等于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之和 实现投资等于计划投资和非计划投资之和 事后实现的固定投资一定是事先计划的固定投资,但 事先计划的存货投资不一定会实现。
4-1
这是国民收入决定均衡公式。
回顾GDP核算恒等式
Y C I G (X M )
~
2-1
2
计划总支出与实现总支出
注意
公式4-1中的投资 I 是指事先计划的数值,而在恒 ~ 等式2-1中的投资I 是事后实现的数值。
所以在恒等式中的各项支出都是事后实现的数值, 而决定GDP水平的总支出或总需求是指事前计划 的数值。 事前计划值与事后实现值不一定总是相等!
均衡的GDP由消费和投资之和决定。
Y AE C I
C C cY
II
4-4
4-5 4-6
15
分析两部门经济GDP决定的一种方法: Y=C+I
于是,这个两部门经济的总支出AE等于:
AE C I cY A cY
4-7
将公式4-7带入到均衡公式4-4中,可得:
12
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到国民收入决定 均衡公式
既然是恒等式,则GDP和实现总支出在任何时候 都是相等的;均衡公式只是一个条件,这个条件 有可能被违背,但如果均衡公式没有得到遵守, GDP就会变化,直到均衡公式得到遵守为止。
恒等式中的支出与均衡公式中的支出在数值上的 差距表现为非计划存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