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
行政管理论文: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行政管理论文: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研究——以贵阳市为例1 引言1.1 问题的提出为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行政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以及缓解财政压力等问题,20 世纪80 年代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了一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机构改革,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政府部门由传统全能的管制型政府向以提供公共服务“顾客导向”为主的“服务者”角色逐步转变。
然而这一政府部门的改革却造成政府角色趋于模糊,政府功能发挥失常等负面现象的出现。
经历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公民要求参与社会管理的呼声却来越高,公民社会不断壮大,社团、社区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第三部门逐渐增多且发展迅速,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20 世纪90 年代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政府改革由管理转向治理,“善治”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正如俞可平所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这种近乎理想状态的社会管理理论很难实现,从公民社会基础,经济发展程度上说,这一最佳状态形成要经历长时间的实践与验证。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多中心治理、网络治理、整体治理、协同治理等理论相继被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
然而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何种治理方式更能缓解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将是值得不断深入探究的。
从中国的实际看,中国是威权式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构成了国家政权的主体,而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乡村社会的治理,特别是当分税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之后,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就被置于一个框架中,这个框架的影响要素包括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①。
“晋升机制”影响下,地方政府官员展开的“政治锦标赛”虽然推动经济发展,但导致了一系列诸如暴力拆迁、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公众诸多不满,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滋长,地方政府的合法性权威直接面临着严峻考验。
其中,值得提出的是,环境治理作为政府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关乎经济更加关乎民生。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国家治理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革。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的核心任务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国民的幸福。
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各国纷纷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国家治理改革,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善治被引入国家治理领域,探索建立基于善治理念的国家治理体系,并将其与现代化相结合。
首先,善治视角下的国家治理能力是指国家机构及其决策过程的高效与透明,同时重视民主参与和社会公平。
善治不仅要求政府职能的高效运行,还要求政府决策能充分公开透明,对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批评有积极回应。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治理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求政府部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也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形成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其次,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旨在符合当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借鉴国际现代化实践,创新国家治理模式。
这其中包括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和服务的质量。
另外,国家治理现代化还需要拓展多元主体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市民等多个主体参与到国家治理过程中,共同谋划国家事务,推动国家治理向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还需要注重依法治理。
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基石,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善治视野下的法治建设,强调法律权威和公正,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同时也要求公民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机构,以及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和法治宣传,可以提高国家治理的规范性和可预期性。
此外,在善治视野下,国家治理能力和现代化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与公正。
社会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目标之一。
国家必须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享有,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这不仅需要政府的确切行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涉及到政府改革和现代化治理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对我国政府改革的追求和理论创新的产物。
在我国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管理者向服务者和协调者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和政府自身的改革。
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理论主要包括政府治理能力、协同机制和政府间协作等方面的内容。
1. 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方政府应具备完善的治理体系、能力和资源,以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治理能力涉及到公共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
地方政府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推动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实现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协同机制地方政府协同治理需要建立一套协同机制,以促进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政策协商等方式,协同推进区域内各方面的发展。
同时,协同机制也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起来,以确保协同治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 政府间协作政府间协作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间协作是指地方政府之间进行资源整合、政策协商、合力行动等形式的合作。
通过政府间协作,地方政府可以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互相学习借鉴,推动共同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涉及到政府改革和区域发展的多个方面。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以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在实践中的作用。
1. 区域协同发展本着“一体化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我国各地积极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联合制定了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体化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
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
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克服传统垂直型、单向度的国家统治方式的不适应,照顾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需求,“治理”与“善治”理论在西方风起盛行。
治理是对公共事务全球化、复杂化和跨界性等问题的回应,是对单中心治理范式的挑战,也是对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超越。
治理倡导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网状互动的管理过程。
治理的目标取向是“善治”,即可以避免“无效治理”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协作管理过程。
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那么,多元主体间应如何行动?善治的预期如何实现?笔者认为,协同治理正是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必经途径。
目前已有研究中对于什么是协同治理,为什么要倡导协同治理等问题的认识尚不确切,亦不深入。
在善治视野下,纠正现有研究的误区,重新厘定协同治理的概念及内涵,将对治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启示。
1、现有协同治理的研究综述国内“协同治理”词汇最早见于采访和会议纪要中专家学者的零散观点。
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把政府与人民的这种“合作共事”关系视为现代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官民协同治理”取向。
认为,“官民协同治理”的本质在于提倡将人民视为管理的主体,视为国家的主人,并以此来承担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
[1]孙鸿烈院士“强调管理并非仅是政府所为,它基金项目:山东省2010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优化科技资源推进山东省城市化战略研”;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批准号:J10WC55)。
作者简介:李辉(197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等。
任晓春(1983-),男,汉,山西平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视野下,协同治理正是通过主体间资源和要素的良好匹配,达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关系的最佳状态,是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途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协同治理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一种理论框架。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应对挑战。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一、理论背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政府的治理能力开始受到挑战。
传统的行政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需要与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实现治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多元化。
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来应对挑战。
二、协同治理的核心概念1. 协同:协同治理的核心概念是“协同”,指的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承担、共同管理的过程。
2. 治理:治理是指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3. 场景: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是指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化社会组织与国家治理结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治理环境。
三、协同治理的构建原则1. 平等互利原则:协同治理的各方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 参与协商原则:各方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参与协商,形成共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专业分工原则:协同治理中的各方应根据各自的专业能力,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提供专业化的治理服务。
4. 风险共担原则:协同治理中的各方需要共同承担风险,形成共同责任,共同应对挑战。
四、协同治理的实施路径1.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政府在协同治理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2. 信息化与科技创新支撑:协同治理需要依赖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来提高治理效率,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3. 产业协同与社会组织参与相结合:协同治理需要依托产业协同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形成多元化治理格局。
五、案例分析以我国环境治理为例,通过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实现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绿色发展。
六、总结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是与时俱进的需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一、协同治理的概念协同治理是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各种组织、部门、力量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共同承担治理责任,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实现共同治理的目标。
协同治理不同于传统的分散式、单一部门的治理模式,而是强调多主体的合作与协调,从整体上优化国家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能。
1. 多元主体参与。
在协同治理模式下,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参与治理,还包括企业、公民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治理网络。
2. 利益协调机制。
协同治理强调的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和整合,通过对各方利益的认识和协商,形成合理的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机制。
3. 治理效能提升。
协同治理模式下,涉及到的主体更加多元化,资源配置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提高治理效能,实现更好的治理结果。
三、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构建1.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协同治理模式下,多元主体参与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在构建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时,应当明确各种主体的参与方式和角色定位,充分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立法、政策扶持、网络建设等方式,加强各种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有效协同治理。
2.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在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中,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各种利益能够在治理中得到适当的平衡和整合,以实现协同合作的治理效果。
这就需要对各方利益的认知和协商能力进行进一步培养和提升。
3. 治理效能评估体系建设为了确保协同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建立治理效能评估体系,对协同治理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其持续优化提供依据和保障。
4. 制度体系建设在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中,还需要对相关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起适应协同治理模式的新型治理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更加完善的治理结构。
四、协同治理模式的应用与展望随着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不断完善和实践推广,协同治理模式已经在各个领域和层级得到了初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协同治理视角下我国政府治理模式探究
协同治理视角下我国政府治理模式探究作者:谷庆紫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11期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各级政府在治理模式中的创新与探索。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于改革当前政府治理体制的决心,将政府治理提到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机遇期,笔者基于政府治理理论,从协同治理视角出发来审视当下我国政府治理,以期适应新常态下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进而从制度设计的源头来优化政府治理模式。
关键词:政府治理政府协同治理一、相关概念界定毫无疑问,政府治理如同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其在实际操作中必然涉及多个领域。
通过对政府治理相关文献综述,笔者注意到政府治理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从协同治理视阈来分析政府治理模式的文章较少,因此笔者以此为契机来进行阐述。
笔者首先要对协同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这些国外理论视角在我国实际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只有通过对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的分析,才能正确的运用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政府治理工作,从而为接下来的问题及对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1.政府治理。
在阐述政府治理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何为政府治理。
在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做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2)各方主体间职责的模糊性;(3)主体间权利的相互依赖和互动性;(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5)政府角色的再定位。
在笔者看来,政府治理是指在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理论指导下,中央与政府在人事、财政等诸多核心层面达成妥协,由各级政府通过参与、重组等多种手段来改善其管理社会的能力,协调社会组织、社会成员、市场等多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因地制宜的处理当地公共事务,更好的为区域内的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
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从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汶川大地震;从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的频发到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多发的世界中。
就我国而言,危机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而且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危机处理跟不上危机爆发的频次。
因此,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迫切要求政府革新国家治理之道,摆脱政府单方面、单向度、封闭半封闭式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开放式的崭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一、治理——善治理论与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概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4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
”这一说法十分宽泛,把集体和个人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对于我国而言,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以公众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治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在共同的目标下,通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方式,共同应对社会问题,提升治理效能。
本文旨在对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协同治理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本文将回顾协同治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其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总结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协同治理的主体、机制、模式、路径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协同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治理理念与模式,其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治理。
该理论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协同合作的治理格局。
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而是扩展到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在内的多元化主体。
这些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互补,共同参与到治理实践中。
协同合作的治理机制:协同治理理论倡导建立协同合作的治理机制,包括信息共享、沟通协调、决策参与、责任共担等。
通过这些机制,多元主体能够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治理挑战。
共同目标的追求: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应共同追求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或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共同目标的追求有助于凝聚多元主体的共识,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动态适应的治理过程:协同治理理论认为,治理过程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
协同治理_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
协同治理_理论探究框架与分析模型引言:近年来,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面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集权治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而协同治理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问题的协同解决。
针对协同治理的理论探究和分析模型的构建,则是将这一理念付诸于实践的关键。
一、协同治理的理论探究框架(一)多元治理理论多元治理理论认为,面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主体无法完成全部任务,需要各种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协作。
多元治理主张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复杂的治理网络,以实现问题的综合治理。
协同治理恰恰是多元治理的一种详尽表现。
(二)合作理论合作理论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协同治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各方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问题的共同解决。
合作理论则为协同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启发式决策理论启发式决策理论强调在复杂环境下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困难性。
协同治理面对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平衡和冲突,需要在不完全信息的状况下做出决策。
启发式决策理论的探究,可以援助我们理解协同治理中的决策机制。
二、协同治理的分析模型(一)治理网络分析模型治理网络是指由各种治理主体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治理网络分析模型通过对网络中的节点、边和干系进行分析,揭示出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干系和作用机制。
其可以定量分析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状况、资源分配状况等,为协同治理的实践提供指导。
(二)利益协商模型协同治理往往涉及到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商和平衡。
利益协商模型通过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进行建模,分析各种因素对协商结果的影响。
该模型可以援助我们了解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三)决策支持模型协同治理需要各种决策支持工具来帮助决策。
决策支持模型通过接受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援助政府和其他治理主体进行决策分析和方案评估。
其可以为协同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决策支持。
治理现代化新视域: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研究
治理现代化新视域: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研究作者:刘爱莲,薛宇鸣来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作者简介〕刘爱莲(1957-),女,江苏淮安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治理;薛宇鸣(1992-),女,江苏南通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治理作为近几年来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模式反思性认同中的基本趋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从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分析入手,解析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特色协同治理存在障碍的原因,进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对策路径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协同治理;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18)03-0051-0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全局的大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问题。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道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要创新协同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明确论述了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1](P49)。
因而研究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同治理,既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启与建构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视域、新格局的现实需要。
一、中国特色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协同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理论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发展。
“精治共治善治”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9期基金项目: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 优化 信息链 与高效减负:数字赋能缓解基层负担的创新研究(202312026072);2022年度大连市科协科技创新智库项目 大连市科技工作者需求调查研究 (DLKX2022B03)㊂作者简介:郑雅桐(2002-),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大连民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闫玥铮(2003-),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大连民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王艾静(2003-),女,汉族,天津人,大连民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李枭(198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大连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㊂精治共治善治 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研究郑雅桐㊀闫玥铮㊀王艾静㊀李㊀枭(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116650)摘㊀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重要意义㊂创新基层治理㊁探索多元治理渠道,做到精治㊁共治㊁善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㊂构建精治㊁共治㊁善治 三治共力 的基层治理体系,在基层治理中形成以精治为治理手段,以共治为治理途径,以善治为目标的内在关联㊂并且在治理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组织体系,坚持提高数字化水平推进智慧治理,坚持基层多元化共同治理,赋予基层治理新的活力效能,更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全面联系㊁联动,达到 1+1+1>3 的治理效能㊂关键词:善治;精治;共治;基层治理;创新赋能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9.0081㊀精治㊁共治㊁善治的基本内涵1.1㊀精治精治是指政府强化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而采取的精细化的措施,强调法治㊁安全和公正㊂精治着眼于改善治理的效率和质量,透过精细化规划㊁优化工具及资源配置,实现大众对于决策过程㊁根本权益㊁公平性及效率性等方面的要求㊂在本篇中认为精治即精细化治理,将责任落实,将治理责任具体化㊁明确化,要求每一个治理主体都要尽职,每一个治理阶段性目标都逐步实现㊂1.2㊀共治共治指的是共同进行治理的行为,即由多方或者是双方共同一起进行治理的行为,最大限度地统筹国家治理体系的公共资源以及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有效解决公共问题㊂共治是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强调政府㊁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㊁共同承担㊁共同受益㊂国家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设计和安排,以更好地发挥公民㊁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作用㊂1.3㊀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即良好的治理,是政府与市场㊁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㊂就治理主体而言,善治是善者治理㊂无论是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㊁社会组织或私人企业都应具有优良的作风㊂就治理目的而言,善治是善意治理,从本质上讲是实现社会公共福利最大化㊂就治理方式而言,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良性互动,是政府不断在多元力量下回应公众需求的过程㊂2㊀精治㊁共治㊁善治赋能基层治理的逻辑关联2.1㊀以精治为手段,治理体系 由粗到细随着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增加,单纯的粗治往往无法满足治理的需求㊂精治则强调从细节入手,注重实践和具体问题的解决㊂通过精确的目标设定㊁精细的政策制定和精准的执行,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治理效果㊂首先,精治可以提高基层治理效率和效果㊂通过精治,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细节和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治理效率㊂探索治理新路径,紧抓 网格 这一基本单元,探索微网格工作途径,聚焦治理权力下放㊁重心下移㊁力量下沉,全面激活基层社会治理 微细胞 ,在构建适应街道㊁社区工作特点和便民服务需要的基层管理体制中,形成社区职责准入制度,权责分明,其他部门不得随意向社区安排工作,让基层和社区有职㊁有权㊁有物㊁有人,更加精细地为基层服务㊂其次,治理过程中以智慧智能为信息抓手着力破解精细化建设的难点㊁瓶颈㊂强化科技支撑的数据覆盖,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推动政府与社会不同领域的信息互联㊁相互复用,避免 信息孤岛 ㊂例如,通过 一表通 ,简化基层治理数据上报流程,解决报表过多㊁数据繁杂㊁多头报送等难题,提供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功能㊂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算法等,为基层治理提供决策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辅助功能,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效果和效率,实现精准治理㊂最后,精治可以提升基层治理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㊂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和挑战常常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㊂通过精确的目标设定㊁精细的政策制定和精准的执行,可以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㊃42㊃2024年第9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理水平和效果,实现基层治理的科学化㊁精细化和透明化㊂2.2㊀以共治为途径,治理主体 由少变多首先,基层治理是一种协调性的社会活动,共治可以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㊂传统的治理模式通常由政府或特定组织来主导,而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度较低㊂共治则强调社会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包括政府㊁企业㊁社会组织㊁居民等㊂通过共同参与决策㊁制定政策和实施措施,可以形成多元主体的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各方的智慧和力量㊂其次,共治可以提高治理的效能和效果㊂通过共治,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各方的资源和专长,形成合力,提高治理的效能和效果㊂鼓励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高基层治理的民主化㊁法治化水平,提升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福祉㊂再次,共治可以增强治理的合法性和可信度㊂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下,由于治理主体较单一,容易引发不信任和抵制㊂通过共治,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增加各方的参与和监督,提升治理的合法性和可信度㊂例如,寻找热心社区事务㊁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培育楼栋长,发挥他们 前哨探头 作用,更加精准地了解居民需求,高效为居民服务,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㊂最后,基层社会治理是重要的民生工作,共治作为一种治理途径,可以实现治理主体 由少变多 ㊂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提高治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共治可以推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促进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实现过程全链条㊁人员全响应㊁责任全落实㊂2.3㊀以善治为目标,治理力量 由弱转强首先,善治是社会和谐共治的期望目标㊂基层社会治理应着眼于民生,以民主治理推进社会民生,由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负责,基层治理的效果才能最大化显现㊂由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才能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汇集民众智慧,提升居民的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提高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并使此种治理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㊂其次,为实现善治,需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基层街道㊁乡镇内部治理权力关系的协调发展㊂通过职责整合进行确权确责,以治理全过程流程的规范化促进权力的无缝隙运作,打造整体式政府㊂下沉治理重心同时明确条线治理责任和权力运行规则,强化权力㊁职责㊁资源属地㊂继续创新发展新时代的政社互动治理关系,推动基层社会能动善治㊂最后,要达到善治的目标必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㊂基层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需要直面每个老百姓以及家庭,治理对象复杂且多元,这对治理体系提出了精细化的要求,因此需要构建以物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集合的智慧治理体系,利用数据挖掘㊁智能识别㊁跨媒介语义等技术对社区海量信息进行智慧化处理㊂通过数字化转型以增强治理能力,使基层治理效能大幅度提升㊂3㊀精治㊁共治㊁善治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3.1㊀ 共治+精治首先,共治为精治提供更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共治可以通过多方协商㊁共同决策和合作实施,健全 党建+社会组织+网格 治理模式,激活 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居民+辖区单位 五方联动,促进基层治理由 单一管 走向 多元治 ,能够更好地推动精治的落地和实施㊂其次,精治可以提升共治的治理水平和效果㊂共治强调社会各方的参与和合作,但在实践中可能面临信息不对称㊁利益冲突等问题㊂精治赋能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提供智能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㊁人工智能等帮助治理主体更精准地分析问题和制定政策㊂同时,利用智能手段还可以提供信息共享和协同的平台,如提供社区居民的需求数据,供多方治理主体使用㊂最后,通过共治和精治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形成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提高治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效果和效率㊂例如建立多方参与平台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形成合力,利用精治赋能,提供在线讨论㊁在线投票㊁在线调查等功能,让各方能够方便地参与和表达意见,加强信息交流㊂通过共治和精治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同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增强治理的合法性和可信度㊂3.2㊀ 共治+善治首先,共治作为一种治理路径,在进行推动新一代数字治理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中要善于创新引领数据赋能,因此要做到 软件 硬件 一起抓㊂搭建社区共治大平台,促进多方融合,激活社会治理新动能㊂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共建共享,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驱动㊂善于利用大数据智慧充分联动基层,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使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㊂以共治达到善治,疏通了基层治理的 毛细血管 ,延伸基层治理的 神经末梢 ㊂其次,通过明晰规范职能部门和街道社区之间的职权边界,进一步理顺部门与街道关系,给街道社区 赋权㊁加力㊁增效 ,形成体制机制完善㊁呼应响应高效㊁上下左右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㊂全面推动社区服务向居民末端延伸,满足多元化需求㊂在多元化协同治理的多元化视角下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使其主体意识增强,化被动治理变为主动治理,在为自身需求发声的同时定制较为相对化的服务,深入探究基层社会存在的痛点㊁难点㊂㊃52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9期最后,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 人民拥护不拥护㊁赞成不赞成 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把 为民服务㊁为民谋利㊁为民办事㊁为民造福 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㊂以多元共治 绣花针 织出基层 善治图 ,引领打造共治善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㊂3.3㊀ 精治+善治精治 是新局势下基层治理工作的思路和手段,包括 精心㊁精准㊁精简 三个方面; 善治 是新时代中基层治理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包括 善意㊁善课㊁善为㊁善果 四个方面㊂ 精治+善治 是基于现代善治理论理念,以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㊁精细化㊁智能化水平为手段,形成治理强大合力达到善治目标㊂首先,实现基层管理精细化㊁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大幅提升基层服务品质和服务面貌,通过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均等的基层公共服务,打造精心服务,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㊂其次,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精准把握居民的需求,在治理过程中深入发掘基层社区中 楼帮邻 的潜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和邻里互助作用,让 远亲不如近邻 的观念深入人心㊂发挥 网格一楼栋 优势,做好精准服务,不断增强共建单位精治㊁善治㊂最后在 精治 的基层治理模式下,也可以打造基层治理 智慧库 ,让高新技术助力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以基层街区治理为主线,党建引领 定格化 ,力促社区治理 亲民化 ㊂智慧精简治理冗杂成本,使基层工作脉络日渐清晰,治理框架亦趋于稳定,各路资源㊁力量㊁服务有序下沉,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以更快反应居民的要求实现高效治理㊂3.4㊀ 精治+共治+善治 形成 三治共力首先,要通过精治㊁共治㊁善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就需要看到 监督 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减少不必要的程序,提高治理效率,同时提高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向着更高效㊁更透明的方向发展㊂其次, 透明性 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公开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可以增强公众对治理的信任和满意度,从而提高基层治理效能㊂公众参与是共同治理的核心,通过激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可以增强治理的普遍性和接受度,从而使基层治理体系向更多元㊁更民主的方向发展㊂最后,现代科技的合理运用也是赋能基层治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如大数据㊁人工智能等是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它们能够提高治理的精确性和针对性,进而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向着更科学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㊂这四方面共同作用,促使治理体系更加高效㊁更加透明㊁更加科学,同时不断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㊂4㊀结束语精治㊁共治㊁善治 三治 共同发展㊁相互促进,协力推动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㊂三者在不同的方面对基层治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精治强调管理活动的简化和高效性;共治重在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有效提升治理的公正性和群众满意度;善治把重点放在治理质量上,注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㊁公正性和公平性㊂总的来说,精治㊁共治与善治三者的配合,有助于形成一个高效㊁公正㊁公平㊁科学的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㊂在 精治+共治+善治 的治理模式下,首先,要抓住因地制宜㊁精细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对不同地区和社区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制定精准的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㊁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手段,提高信息获取㊁分析和决策的效率,抓住科技创新对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让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效果;最后,要强调参与主体多元化,通过建立有效的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机制,让居民更多参与基层决策㊁管理和服务,提高社区治理的民主性和参与性㊂精治㊁共治㊁善治 三治 为基层治理提升效能通过精确识别社区需求和问题,并据此制定针对性政策和措施,实现了资源的精细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的优势和作用,实现了资源的协同利用,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进而推进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发展,使 三治 达到 1+1+1>3 的效果㊂参考文献[1]何可寒,蒙忠所,韦琪. 微治理 撬动基层精治善治[N].广西法治日报,2022-11-08(A01).[2]袁健斌.多元共治为基层善治注 活水 [N].东莞日报, 2022-08-20(A03).[3]章建伟.有效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J].党建研究,2022,(10):41-43.[4]丁国锋,罗莎莎.党建引领精网微格服务惠民[N].法治日报,2023-09-11(007).[5]李娜,张震震.精管善治蹚出城市治理 历城之路 [N].济南日报,2022-12-28(007).[6]中卫市司法局.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N].宁夏法治报,2023-10-11(004).[7]余卫东,柳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伦理之维[J].江汉论坛,2022,(07):67-72.㊃62㊃。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不断进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其中协同治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参照。
本文将从协同治理的概念、原则和实践案例三个方面来探讨协同治理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理论参照。
一、协同治理的概念协同治理是指各利益相关方在共同参与、协作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协商和调整各自的权益和责任,解决公共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各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协同治理的核心是“协同”,即各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在协同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各利益相关方都具有一定的参与和决策权力,通过协调各方的利益和责任,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进程。
二、协同治理的原则协同治理在实践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各方在参与治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和效率。
1.参与原则:协同治理强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决策权力,不仅包括政府和市场的参与,还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
2.协商原则:协同治理的决策过程应以协商和合作为基础,各利益相关方应通过平等的协商与合作来找到共识和解决方案。
3.权责均衡原则:协同治理中需要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并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实现权责的均衡分配。
4.效果导向原则:协同治理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协商和决策过程中应以实现治理效果为导向,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协同治理的理论参照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在我国,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丰富多样,下面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介绍。
1.社区治理: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协作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开展社区议事会等形式,促进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协作,实现社区治理的协同。
善治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何实现有序、有效的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改革, 上可以看做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可
善治理论在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的同时, 见,善治是治理在特定社会情况下的发
也为中国政府和社会从集权化、权威化转向分 权化、扁平化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关键词:治理;善治;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展,善治将权力分散后,不再需要良好的 运 行 规 则 进 行 规 制 ,完 全 是 一 个 自 发 的 过程。
题。集聚合法的权力并运用于特定目标,
善治之于治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关 这种权力既对于本国实行法治是不可或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 系就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善治通常被 缺的,也是在国际上维护世界秩序所必须
化。而实现治理就意味着需要破除障碍, 看做是治理的衡量标准和目标取向,所谓 的。”所以,国家权威应该有两层含义:一
党情国情
善治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蓝恭彦
摘 要:中央在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国家 是对治理的发展。善治要求国家不再是 统的权威尚未建立就疲于应对社会失序,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将治理的 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力主体,各种社会主体 民粹泛滥问题;在落后国家,很多国家在
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社会如 具有与国家平等的权力,善治的过程本质
要求参与到网络中的主体,包括政府、社 会组织和个人,都要放弃部分的强制权或 自 主 权 ,变 为 依 靠 发 挥 自 身 的 优 势 和 资
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实际上 国家,很多国家坠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传
处理风险,当“人们权利和利益需求一旦 善治即是结果和目标意义上的良好的治 是国家权威是不可或缺的,二是权威只是
被释放出来就势必会日渐扩展、趋于多 理。善治为理解和评价治理提供了重要 限定于特定问题。从这两点要求出发,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家的治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成为各国领导在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对于发达的西方民主国家还是非西方国家,在实现治理现代化上都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善治”视野下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什么是“善治”?“善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是一个旨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规范。
从本质上讲,“善治”是指能够为人民创造最大福利并让人民获得最大满足的治理方式。
例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领导需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的力度,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
此外,领导还需要大力发展民间组织,以及通过国家机构的完善和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和促进社会发展,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善治”角度来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就是提高领导运作效率和监管能力,优化领导管理结构,扩大领导服务范围,以及通过民主化和社会开放等手段来加强领导的责任感和透明度。
这不仅是民主制度的基石,也是现代治理理念中的核心价值。
一方面,在领导之内,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表现为各级领导部门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这个过程需要管理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支持,例如,领导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来应对各种新型经济形势;领导需要优化和制度以适应各种新型产业形态的发生。
此外,领导也需要加强统筹和协调的能力,同时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另一方面,在领导之外,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与民主化建设。
这个过程需要完善各种参与机制,包括公民社会组织、媒体和个人,以及建立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工会和非领导组织,以便更好地推动改革和转型。
此外,领导还需要建立一些可以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的机制和机构,以便更好地运营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善治”成为了当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强调政府有效运作、政策得到普遍支持和行政决策具有科学性,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本文将从“善治”视野中探讨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1. 公共治理观念的变迁在过去,国家治理往往被理解为对社会进行行为规范和资源配置。
然而,“善治”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理解。
它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政策的民主决策和公共参与的重要性。
这种变迁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提升政府能力政府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机构,提升政府能力是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政策,以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政府需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和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3. 推进法治建设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行为的规范。
善治的核心要求是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建设。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证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公众对治理的信心。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4. 实现公共参与公众参与是善治的核心要素之一。
政府应主动倾听民意、接纳民意、尊重民意,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还应提供公共信息的透明化,提高治理决策的透明度,以便公众理解和评价政府的工作。
通过公共参与,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制定出更加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
5. 建设良好治理环境良好的治理环境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改进行政体制,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同时,政府还应注重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人才,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职责和推进改革。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治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协同治理理论框架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以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挑战和需求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国家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化治理模式转型的过程。
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变迁,传统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社会问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需求。
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行政机构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需求,导致治理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合理。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具有了横跨国界的特点,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治理。
社会主体对治理参与的呼声日益高涨,单一的政府行为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治理需求。
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推动治理方式从单一的行政指令型向多元的协同治理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和特点协同治理理论是一种基于协作、合作和共同决策的治理模式,旨在解决多元化社会问题和提高治理效能。
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作,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责任协调,实现有效的问题解决和公共服务提供。
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和合作性。
相对于传统的单一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理论主张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应当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
协同治理理论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
协同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协同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随着社会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增加,协同治理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协同治理强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协调与沟通,通过共同参与、协同行动来解决公共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协同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协同治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协同治理的运作逻辑主要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
在决策环节,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共问题的讨论,共同识别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这一环节需要保证各参与方的平等参与和充分沟通,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权力不均衡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在执行环节,各参与方需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行动,确保解决方案的有效实施。
在监督环节,需要对协同治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以确保治理目标的实现和公共利益的维护。
构建伙伴关系:协同治理要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公共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通过共同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力量,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协同治理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和深度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社区论坛、听证会等,鼓励利益相关者发表意见、参与决策过程,确保解决方案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强化协同能力建设:提升协同治理的效果需要加强各参与方的协同能力。
这包括加强组织协调、提高沟通技巧、培养合作精神等。
通过能力建设,可以增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提高协同治理的效果。
完善监督机制:监督是保证协同治理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协同治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
在监督过程中,要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以保障监督的有效性。
协同治理作为应对社会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重要手段,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对协同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协同治理的核心在于促进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协调与沟通,通过共同参与、协同行动来解决公共问题。
善治视阈下的社会协同治理
善治视阈下的社会协同治理
林阿妙
【期刊名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4(0)8
【摘要】实现善治是我国社会治理改革的目标取向,加强社会协同治理是实现善治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善治的内在要求,针对我国社会协同治理现状存在的困境与不足,文章认为以善治为目标取向的社会协同治理,必须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乘数效应、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协同治理监督体系。
【总页数】5页(P37-41)
【关键词】协同治理;善治;路径.
【作者】林阿妙
【作者单位】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协同善治视阈下湛江社会组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J], 周春霞
2.善治视阈下的社会治理精细化 [J], 门婷婷
3.治理与善治:风险社会视阈下公共危机的应因之策论析 [J], 陈彪;蒋华林;邵泽义
4.善治视阈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探讨——基于贵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
实践 [J], 李丹
5.善治视阈下的责任政府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治理进路 [J], 王玉萍;左同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克服传统垂直型、单向度的国家统治方式的不适应,照顾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需求,“治理”与“善治”理论在西方风起盛行。
治理是对公共事务全球化、复杂化和跨界性等问题的回应,是对单中心治理范式的挑战,也是对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超越。
治理倡导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网状互动的管理过程。
治理的目标取向是“善治”,即可以避免“无效治理”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协作管理过程。
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那么,多元主体间应如何行动?善治的预期如何实现?笔者认为,协同治理正是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必经途径。
目前已有研究中对于什么是协同治理,为什么要倡导协同治理等问题的认识尚不确切,亦不深入。
在善治视野下,纠正现有研究的误区,重新厘定协同治理的概念及内涵,将对治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启示。
1、现有协同治理的研究综述国内“协同治理”词汇最早见于采访和会议纪要中专家学者的零散观点。
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把政府与人民的这种“合作共事”关系视为现代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官民协同治理”取向。
认为,“官民协同治理”的本质在于提倡将人民视为管理的主体,视为国家的主人,并以此来承担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
[1]孙鸿烈院士“强调管理并非仅是政府所为,它基金项目:山东省2010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优化科技资源推进山东省城市化战略研”;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批准号:J10WC55)。
作者简介:李辉(197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等。
任晓春(1983-),男,汉,山西平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视野下,协同治理正是通过主体间资源和要素的良好匹配,达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关系的最佳状态,是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途径。
通过分析并重新厘清协同治理概念,指出协同治理的内涵为主体间合作的匹配性、一致性、动态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同时,探析协同治理的观念指导、方法论及技术手段等理论价值。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协同治理中图分类号:D035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李 辉1 任晓春2(1 中国石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东营 257061; 2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 长春 130012)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参与,以及民众的参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秀斌研究员评论称,“孙鸿烈院士提出了一个值得人们高度重视的理念,即‘协同治理’(Governance )的理念”。
[2]这些观点中的协同治理主要指涉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多主体合作,可以理解为“合作共事”或者“合作治理”。
近年来,有学者从“协同”与“治理”两个概念出发,对协同治理概念及内涵进行了阐述。
陆世宏认为,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包括: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权威多样性,以及机构之间的自愿平等与协作。
[3]何水认为,“所谓协同治理,是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要素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相互协调,合作治理公共事务,以追求最大化的管理效能,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
”[4]刘光容将政府协同治理定义为:“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多元合法治理主体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威、协同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共同合作,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5]以上关于协同治理概念的论述近乎等同于治理理论所强调的平等、合作、多中心和网络化的观点,没有实现对治理理论的超越和发展。
郑巧、肖文涛指出,协同治理的内涵: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权威的多样性、子系统的协作性、系统的动态性、自组织的协调性、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6]孙磊也提出,协同治理强调系统的协同性、系统演化的动态性、秩序形成的自组织性。
[7]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对协同治理概念的认识尚不确切、也不深入。
特别是部分论述将协同治理等同于治理,仅成为治理的一个口号,而未超越治理理论的已有内涵。
2、善治视野下协同治理概念的重新厘定善治视野下,强调主体间资源和要素的良好匹配;强调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最小成本和最大化公共利益。
深入理解协同的概念,我们发现,协同治理与善治的理想预期具有内在的吻合。
2.1协同概念的理解借助中西语系的语言学阐释、管理学中的战略协同理论,及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观点,我们可以对协同概念进行溯源,并分析概念的实质。
2.1.1协同概念的溯源汉语语系中,协同一词古而有之。
《辞源》中将协同解释为:和合,一致。
《后汉书·桓帝纪》:“激愤建策,内外协同。
”[8]协同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
协同的英文单词“Synergy”来自于希腊语“Synergos”。
“s y n”表示“t og e t he r”,即在一起引起的协调与合作;“e rg y”表示“w o rk i n g”,即组织结构和功能。
那么,“Sy n e rg y”不仅有协调合作之意,而且强调由于协调合作而产生新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协调合作的结果。
美国著名战略专家安索夫借用投资收益率确立了协同的经济学含义,亦即为什么企业整体的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
在他看来,这是由于公司各部分价值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匹配,实现了价值的增值。
“协同模式的有效性部分地源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9]同时,将“一个企业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其他新的企业”[10]也可能产生协同。
按照安索夫的观点,协同“是公司与被收购企业之间匹配关系的理想状态”[11],是这种良好匹配所带来的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效应。
日本战略专家伊丹广之(1980)对安索夫的协同概念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将资源分为实体资源和隐形资源。
认为,只有当企业开始使用它的隐形资源(形象、信用、知识等)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
总之,战略学中的协同概念旨在强调部分之间相互匹配的理想状态,强调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效应。
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观点认为,协同(Syne rgy)是指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整个系统形成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的结构。
哈肯发现,激光之所以与普通灯光不同,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系统结构的突变,大量原子的行为由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形成了新的宏观结构。
与战略协同理论的观点相比,哈肯的协同观点不仅强调功能的放大,而且注重新的、有序结构的产生;不仅在于量的积累,而且注重质的飞跃。
2.1.2协同概念的实质综合以上论述,协同概念的实质在于:首先,协同是一种状态,强调部分之间的合作性、集体性和匹配性,强调部分之间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局面。
第二,协同更是一种结果,是部分之间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
这种效应既包括整体功能的放大,也包括产生新的、有序结构的质的飞跃;既可来源于实体资源的整合,也可来源于隐形资源的共享。
第三,协同也可用于表示主体间密切配合、协调工作的行为。
在具体使用中,常常与协作、协调、合作等概念混用。
当协同表示主体间合作行为时,有必要对其与协作、协调和合作的概念进行简单区分:(1)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其本身指代联合行动、共同完成,而并不强调程度和结果。
协作、协调、协同都可以用于表示合作行为,但程度和形式有所区别。
(2)协作,一般用于生产劳动中,是与分工相对应的概念,其实质是将制造完整产品的整个劳动分解成更加明晰和单一的作业任务并由不同的人分头完成,产品的完成将是由这些不同任务或劳动再集合起来的结果。
[12]协作与协同的区别在于:协作是一种简单的集合,协同则强调合作的融合度与复杂性;协作是一种机械的配合,协同则强调合作的灵活性和人性化;协作是一种程序化的组合,协同则强调合作的不确定性和主观能动性。
(3)协调是指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而协同更加强调合作中的结合性、整体性、一致性和外向性,是一种积极的、广泛的、灵活的、高度融合的合作模式。
协调与协同的区别在于:协调建立在各自利益基础上,较为看重短期利益得失,旨在解决具体的矛盾和问题,属于被动的、局部的、问题导向的合作模式。
而协同以共同利益为动机,以相互啮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为导向,是一种积极、主动、立足长远的合作行为。
2.2治理概念的理解自从治理日益成为显学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概念进行广泛讨论,结论已相当成熟。
概念不同理解之间已非认知的差异,而是用法的区别,即治理已成为一个多义词,被用于多种56语境。
罗茨列举了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经营的治理、善治的治理、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六种概念[13]。
格里·斯托克区分了治理概念的不同用法,包括:效率与负责任政府的同义语、泛指公私机构和自愿社团的互相依存、出于修辞而无实质意义、用来作为削减公共开支的理由。
[14]陈振明从主体不同区分了治理的三种用法:基于政府管理的治理、基于社会自组织的治理、基于网络化的治理。
[15]等等。
目前认同度较高的概念是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即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治理过程的合作性、治理机制的网络化,是这一概念的核心特征,倡导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是这一概念的理论精髓。
2.3协同治理的概念及内涵我们认为,协同治理是指处于同一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形成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局面,产生有序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将协同概念用于治理中,并非协同与治理的简单拼凑,也并不等同于平等、合作、多中心和网络化的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包含合作治理之义,又不仅限于简单合作,是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合作治理的协同性。
其内涵包括:(1)匹配性,强调合作主体间资源和能力等要素的互补性和协调性,是主体间形成合作治理关系的潜在可能性,也是识别合作机会的条件。
(2)一致性,是指主体间合作的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一致性,以及集体行动的一致性。
只有多元治理主体间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积极配合、一致行动才能有效整合治理资源,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实现“良好的治理”。
(3)动态性,是指主体根据治理过程中主体间合作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所作出的动态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