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三农问题及其应对方式

三农问题及其应对方式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旧村改造问题。

在当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下,多少不规范的所谓“改造之举”是多么的令人心寒。

其中集体土地被非法买卖是一大问题。

而这背后又是各方势力的利益之争。

农村以土地广阔,发展宽阔而著称。

如果土地不保,何以谈发展?即使是发展了,农民也是同样没发展,相反而是在旧村改造中被抹杀掉,农民也就没有翻身的机会。

在处理农村土地的时候,多少的不规范行动在众怒睽睽之下被鄙视,而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当今社会的飞农业速发展,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小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改造,我们是不是还能这样空喊口号而为之呢?政府应当派专人组成考察团队,落实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才行。

还有就是要强化法律意识,对农村土地征用办法进行公布,防止不法利益集团钻空子。

旧村改造也要做出明确规定,对于侵占宅基地的要做出具体补偿办法,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

当然农村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它遍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养老医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等等的不规范需要我们去重视,去改正。

编辑本段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三农问题的概念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变数,因为其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关系着很多农民的生存。

三农事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问题,将会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

“三农”问题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有质的区别。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市经济发达,农村面貌落后,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为农民依赖土地,种地收入少;学习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增产却不增收;农业科技推广的不全面,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农业相比较低;与国际农业竞争没有优势,缺少优质高效品种等。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农民生活方式单一,大多时间花在种地上;收入方式少,种地或者出苦力;转移的劳动力的权利没有保障,剩余的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等。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1)基本国情的影响。

人地比例关系的多少,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发达、农民贫富有着直接关系。

首先,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就业容量,人多地少使得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比例缩小,靠农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就相对于减少。

其次,影响着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业的产业化结构,较少的土地是不可能有效的经营大规模的农业,不可能有效的提高土地生产率。

最后,对于农民而言,耕地不足使他们的收入减少,影响到他们的生存。

虽然如今,农民外出务工,但是人均耕地的不足,相对于市民而言这是不公平的,并且在效率方面得不到保障。

(2)体制的制约。

为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让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引进先进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财政、金融、社保等政策偏向城市,使城市处于发展的优势地位。

同时国家让农村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将农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联系。

许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农村,对农村的财政支持部分只能完成很少的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农民从根本上就没有参与现代化的机会,使得农村其它产业得不到发展,生产方式没有转变,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遭到各种制度的威胁,生存权、发展权等处于不平等地位。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是指困扰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一系列问题。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的定义、成因及主要表现进行阐述。

一、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农业问题主要指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指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偏向和关注不足。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主要有:1. 农业现代化滞后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渠道,导致农产品产量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农村仍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4.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严重,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三农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合理的利润。

农民的产出无法直接面向市场,而是通过中间环节出售,利润被削减。

2. 农村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断加剧,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社会发展压力增大。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着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摘要分析了“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享受国民待遇的步伐、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以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对策“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

但是学者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却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而且中国的问题根本上也是农民问题[1]。

看待”三农问题”,需要既有时间意识,又有空间意识,时间上要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发生的巨大变化,空间上,要看到各地贫富差距还很大。

1“三农问题”的成因1历史原因一是工农产品剪刀差。

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2]。

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三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

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1.2政策原因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

一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

二是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

三是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

四是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

五是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

六是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七是税费体制不合理。

八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3]。

1.3其他制约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CAIXUN财讯-12-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刘淼 / 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孕育了古代东方的农耕文明。

而把农业问题作为“三农问题”这个概念提出则是近些年的事情。

“三农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农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事关全局的问题。

“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1)历史因素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都是以单一小农经济为主导的。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以贵族、地主为代表的统治者从农民那里进行剥削和掠夺。

广大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生活困苦。

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悲惨生活到新中国成立废除了封建制度,农民分得土地才结束。

(2)轻视农业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新中国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提高国防力量。

可以说从建国以来的经济政策上看,农业相对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虽然我们政府也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农业还是很落后。

(3)农村和农民自身的特点农民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保守,安于现状。

因为农业属于靠天吃饭,收入低且不稳定。

最理想的是满足温饱,一旦发生意外和突发事故大部分农村家庭是承受不住的。

因此,农民是缺乏勇气和创新性的。

不敢于尝试新的东西,新的政策一般难以被接受和推广。

另一方面,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普遍落后,农村文盲广泛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

(4)农村土地制度中国的土地制度经过了多次更迭。

从封建社会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到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政府提出平均地权,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根据地农民分田地,满足了农民想要得到土地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三大改造,农业得到显著发展。

而后,由于出现了失误,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形式阻碍了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及配套PPT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及配套PPT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就“三农”问题和农村政策进行解读,主要内容如下:•“三农”问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我国农村政策的历史;•目前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和推行的措施;•农村政策未来的展望。

二、“三农”问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包括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重心向城市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劳动资源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2.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村经济的根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被征用和占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业可做。

3.技术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逐步增多,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支持不足,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限制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政策的历史为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策。

这些政策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和“合作化”政策,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农民组织化和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

第二阶段(1978年-1996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政府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流转等政策,试图改变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土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第三阶段(1996年-现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扶持现代化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旨在实现“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

四、目前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和推行的措施当前,我国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主线,为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解读“三农”问题

解读“三农”问题

解读三农问题一、认知“三农”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何谓农民?具有农业户口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户口在农村就是农民”。

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而不仅仅指从事农业劳动人口。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首“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的稳定。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问题。

二、“三农”问题现状及分析1、农业问题: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益低下。

2、农村问题: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为突出。

3、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4、“三农”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造成农业效益低,从而使农民收入低下。

(2)农业人口过多、素质过低。

我国“三农”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过多的农村人口与过少的农业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

城乡二元结构成因:①由于城市承载力低,资源稀缺,工作岗位有限,粮食需要配给,客观上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

②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

现实情况促使修宪,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结构固定下来。

(4)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浅谈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和建议

浅谈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和建议

浅谈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和建议【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社会发展中主要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

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发展与全民素质、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稳定有关。

只有在正确认识三农问题的条件下,切实落实可行的政治方案,才可以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城镇化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这三个被组合在一起简称为三农问题。

其中,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产生的基础条件。

工业革命致使很多地区城市化,因为工业快速发展的地区领先解决了三农问题,从而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而转变未成功的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历史、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三农问题仍然存有。

农民作为三农问题的中心,农业发展也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

因此,农业的发展取决于人,农业的发展成果应由人来享有。

一、我国存在的主要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

所以党和国家都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可以看出来,每年都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

我国三农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概括:一是农村保障体系不完善,农业用地得不到保障,土地规划不合理;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少量的中年劳动力也得不到适当的安置和指导;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力度不够,农业的科技利用率较低,农业科技化转型不成功;三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

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掌握程度不够,技术能力差,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这使得其自身收入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

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是相依相存的,农民的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其对农业科技的利用率较低;土地利用不合理又使得农业规模化经营得不到实现。

二、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一)城乡人口自由迁移渠道不畅。

长久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自动把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经济体制,这就会对农民进入城市带来严重的阻碍。

原则上,所有人天生平等。

在当前的社会中,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益,不应受到不同待遇。

因此,政府应高度关注农民的就业问题,放宽相应的政策去鼓励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与解决策略探讨

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与解决策略探讨

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与解决策略探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被称为“三农问题”。

本文将对三农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策略。

一、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1.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业困境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城市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地区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2.土地问题制约农业发展农村地区的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源。

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农民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此外,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也受到限制,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进程不足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

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不仅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也制约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探讨1.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

同时,鼓励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量。

2.完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流转政府应完善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和服务,降低农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3.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技能水平。

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那么你对三农问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三农问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三农问题的介绍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农”的弱质性首先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无论它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它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还要面临很难预料的自然风险。

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总是受到一个上限的制约,追加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农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无法突破这一上限,而第二、三产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其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虽然现代科技使农业获得惊人的发展,但依靠科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是由于我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过小康,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加上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

因此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低下。

制度因素“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

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

小编整理:专家谈“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小编整理:专家谈“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小编整理:专家谈“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欢迎阅读公务员考试申论的《专家谈“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解决措施》考试资料,关键词为三农根本原因措施,本文发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6时20分49秒。

1.“坏的市场经济”与“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在1990年代中,中国社会出现了裙带资本主义泛滥成灾的苗头,对此,吴敬琏等严正提出反对,提醒人们注意分清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

这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一个同样严重、也许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却为人们严重忽视了,这就是――还应该更加注意分清完全的市场经济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

在裙带资本主义背后,还站立着更为可怕的国家至上主义和后极权主义,它使得今日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不仅含有很大的道德上“坏的市场经济”的成分,而且还是结构上严重残缺的“不完全的市场经济”。

1992年,中央正式宣布经济领域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但是仅仅过了1―2年,那些市场主义的真诚倡导者就实行了收权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加强中央财政汲取能力的分税制。

他们显然没有能够理解自1978年以来所实行的在经济领域放权让利等压缩和消解极权主义的战略性努力,未能认识到中国改革背后大尺度的历史走势。

实用主义的短视,使他们选择了一条国家主义的市场经济思路,可想而知,它乃是中央集权主义和市场经济妥协媾和的产物。

2.国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对于机构膨胀的首要影响1993年以来实施国家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政治后果之一,乃是中国本已足够强悍的中央集权得到了令人吃惊的加强。

这一对1980年代放权让利改革的重大历史倒退,其始作俑者,是1988年的治理整顿。

1993年实行宏观调控,在正确地对金融领域实施严格管制的同时,却武断地把这种管制推广应用于全局,形成了国家主义导向和市场经济导向的畸形藕合。

从治理整顿开始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倒退的列车,由此得到了添火加速。

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1988年以来中国政府机构规模急剧地膨胀。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一、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现状(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1.宏观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改善较慢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缓慢,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也远远低于预期, 基本维系在投入多、贡献少的低速低效运营状态中。

国家一方面要投入资源维系国有企业的运营, 另一方面还要安置上千万下岗职工。

当然,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 近年来国家税收和外汇储备在增加, 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从微观经济层面看,我国多数与“三农”紧密相关的县级财政多年处于极度窘迫状态。

入不敷出, 寅吃卯粮, 甚至长期存在拖欠公务人员工资、水电费的情况,致使国家出台的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大都受制于微观层面的财政极度困难而无法兑现。

2.有限的收入是造成农副产品市场低迷的关键我国农副产品市场已持续四年低迷, 许多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大低于生产成本, 造成“谷贱伤农”。

如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后, 市场价大幅度下降, 每担仅30~38元, 大大低于生产成本价45元的水平。

此外, 油价上涨使机耕、机播等每亩的成本增加15~20元。

安徽宿州市,全年因油价上涨而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15亿元,亩均20元。

许多地区出现谁种粮、谁赔钱的状况。

在以粮豆生产为主的黑龙江垦区, 谁承包种植玉米、小麦、大豆, 谁赔钱, 亏损挂账的情况较为普遍, 许多家庭农场拒绝承包。

在部分地区农民弃地而走, 出现较大面积的土地搁荒。

除粮食外, 水果、蔬菜、肉类、禽蛋的价格也长期低迷, 砍树、烂菜、烂果的情况也常见报端。

市场长期低迷的原因何在?关键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且对未来预期不佳, 出现无钱消费或不敢消费的状况。

1999年, 我国城镇职工年均工资8346元, 不足1000美元; 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仅为2749元。

仅有如此低微收入的城镇居民还要面对房改、医改、教育费增加、养老保险、服务费用上涨以及不知何时下岗等种种增支减收的预期, 不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子”,行吗? 最近, 有专家测算, 我国目前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口为1 亿人。

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1、城乡互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城乡互动是指城市与乡村在区域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

城市的发展来自于广大农村区域的支持,而随着城市的成长壮大,城市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农村摆脱困境,促进与拉动农村区域增长,而广大农村又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在市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广大农村,城乡互动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前提。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的农民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它包括农民素质问题和减负问题。

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目前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而且制约城乡互动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过多、资源匮乏。

对“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有是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体制而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矛盾,“三农问题”的一切根子,都在这两个矛盾上。

城乡互动发展使城市要素、产业与职能向农村区域有序扩散,即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地域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间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持续发展。

这不仅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动力与物质保障,而且为城市盘活闲置资产、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产业升级开辟新的路径。

城乡互动的发展改变了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进而消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逐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城乡经济的互动发展,从区域社会整体利益和公众的基本需求出发,将城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纳入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中,协调了城乡两大集团的经济利益分配,不仅形成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共建、共有、共享的城乡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城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保证了农民利益,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之道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之道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之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三农问题呢?简而言之,三农问题指的就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农村经济缺乏支持、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失业现象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贫困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呢?下面,我们将探讨三农问题的实质以及解决之道。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首先,我们需要认清三农问题的实质。

农村地区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就业机会、劳动力收入低等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向城市转移。

这一现象导致了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2.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中国农业的生产力一直都比较低下,这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过于传统化,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先进生产设备,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同时,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导致了农产品价格难以得到保障。

3.农村经济缺乏发展支持相较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相对较弱。

农村经济缺乏投资,难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也较低,交通、通讯、能源等问题也存在较大缺陷。

4.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业已经不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农村地区往往只能从事农业生产,难以转型升级。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不够均衡。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经济、政策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

三农问题解决指南

三农问题解决指南

三农问题解决指南第一章:三农问题概述 (3)1.1 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 (3)1.1.1 农业现代化对三农问题的积极影响 (3)1.1.2 三农问题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3)1.2 三农问题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3)1.2.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3)1.2.2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1年) (4)1.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19922017年) (4)1.2.4 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4)第二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4)2.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4)2.2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4)2.3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 (4)第三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3.1 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 (5)3.1.1 土地确权的重要性 (5)3.1.2 土地流转的政策与措施 (5)3.2 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规模经营 (5)3.2.1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 (5)3.2.2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 (5)3.3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6)3.3.1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原则 (6)3.3.2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具体措施 (6)3.3.3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监管与评估 (6)第四章:农民增收与减贫 (6)4.1 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政策 (6)4.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4.1.2 推广农业科技 (6)4.1.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4.1.4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6)4.2 农村扶贫与脱贫攻坚 (7)4.2.1 精准扶贫 (7)4.2.2 发展产业扶贫 (7)4.2.3 教育扶贫 (7)4.2.4 健康扶贫 (7)4.3 脱贫成果的巩固与拓展 (7)4.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4.3.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4.3.3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7)4.3.4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7)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7)5.1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与现状 (7)5.2 农业技术推广与普及 (8)5.3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8)第六章: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 (8)6.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8)6.2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8)6.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风险防范 (9)第七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 (9)7.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9)7.1.1 农村交通设施建设 (9)7.1.2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9)7.1.3 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10)7.1.4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10)7.2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0)7.2.1 农村教育服务体系 (10)7.2.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0)7.2.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0)7.2.4 农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10)7.3 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10)7.3.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10)7.3.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10)7.3.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0)7.3.4 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 (11)第八章:农村基层治理与社区建设 (11)8.1 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改革 (11)8.1.1 完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架构 (11)8.1.2 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 (11)8.1.3 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 (11)8.2 农村社区建设与和谐发展 (11)8.2.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8.2.2 丰富农村社区文化生活 (11)8.2.3 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 (12)8.3 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12)8.3.1 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12)8.3.2 创新农村文化发展模式 (12)8.3.3 促进农村文化交融与发展 (12)第九章:农业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12)9.1 农业对外开放的政策与现状 (12)9.1.1 政策层面 (12)9.1.2 现状分析 (13)9.2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13)9.2.1 合作领域 (13)9.2.2 合作机制 (14)9.3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竞争力提升 (14)9.3.1 国际贸易现状 (14)9.3.2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4)第十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乡村振兴 (15)10.1 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政策举措 (15)10.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路径 (15)10.3 三农问题的未来展望与持续发展 (16)第一章:三农问题概述1.1 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指的是在中国现代化进
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其形成
原因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历史因素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长期的
封建统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使农村经济长期落后,农
民生活贫穷,对现代经济的融入、发展十分困难。

其次,政策不配套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中,政策往往重视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

此外,也存在政策的执行问题,有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
的实施,也出现过出台了好政策,但基层干部却没能落实的情况。

另外,还有自然灾害造成的因素。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灾
害频繁,如旱涝、冰雪灾害等,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较大
的影响。

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实施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另外,政府还可以出台居民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帮助农民
解决生活问题。

同时,社会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文
化素质、加强合作社建设等,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是必须的,各项政策的配合和实施也是必要的。

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_精品文档

三农_精品文档
第一,大力推动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非农业经济产业结构,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人口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快集中向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 转移,从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收入。推动农 村土地相对集中,为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提供基本条件,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 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二,战略选择扭曲。新中国成市以后,由于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发展经济愿望强烈,希望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于是选择重工业优先发 展战略,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造成结构转型与体 制转型不同步矛盾。
第三,政策倾斜失衡。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 政策,向工业、市民倾斜,工农业不等价交换,从农村吸取大量农业剩 余,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和对市民补贴。由此产生工农业产品价格“剪 刀差”,致使劳动力要素禀赋难以发挥。造成微观、宏观经济结构及其 运行扭曲的经济后果。
•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 协调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制度问题
第一,制度安排错误。根源不在农村,而在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二 元体制。即“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传统计划经 济模式,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分成两大壁垒,将 “三农”排除在外,看似集中力量抓蓖点。实则是强化城乡二元社会结 构,造成农业和农村利益流失过多,农民经济利益、政治民主权利、社 会保障权利得小到充分实现和维护,扩大城乡矛盾。
我国“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 方法
主要内容
•三农的含义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三农的含义
• 农业:从事行业—产业政策问题 农村:居住地域—城乡结构问题 农民:主体身份----人权问题

三农来历和对策

三农来历和对策

其次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今年的一号文件则反映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信心和清晰的思路: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制定的各项政策的指导思想。

具体含义分别是多予就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村提供更多公共品,实行支农的财政政策和利农的金融政策;少取就是要在巩固现有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不应由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放活就是要放开农民手脚,搞活农村经济,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创造为城乡间要素流动的平等环境。

最后是要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来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更是个农民大国所以有农业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更是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就目前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思路作一简单介绍。

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三农问题的由来建国前后。

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耕者有其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取得了很大成绩,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然而,随之而来的集体化运动,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快速演变,破坏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和劳动自主权,经社教运动此项改革使地方尤其是乡镇财政日益空虚;同时,与城市经济发展得到国家大量投入支持相比,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投入太少,乡村落后的基本公共设施也得农民靠对农民集资或摊派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再次凸显。

加上国企改革遇到巨大困难,亚洲金融风波接踵而至,工人大量下岗分流,城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

三农问题再次突出:农民负担加重,种田亏本,非农就业机会供给严重不足使打工成本迅速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浮出水面;同时,产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侵害农民权益现象普遍,造成乡村干群关系紧张,上访人数剧增,群体事件频发,农村稳定受到威胁,人们开始注意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
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

统计数据测算,西部地区约有3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尤以重庆、四川两省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占比最高。

这使西部地区土地撂荒严重,新技术推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大片良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

这其中的缘由就是社会的“重工轻农”思想所导致的现象,农民都纷纷到城市去发展。

(三)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长期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经营形式,但是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开放经济,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强者淘汰弱者的过程,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没有竞争优势,故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乡村社会落后出现劳动力过剩等问题。

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开放有序的大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仅靠分散的农户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

然而传统的“个体家户生产”的小生产模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一个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农民自身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

危朝安说。

据农业普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小学文化水平占42.1%,初中文化水平占38%,中专文化占5.。

1%,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2%,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农民的自身素质是比较低的,这个缺陷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闭门的就业机会,所以许多农民到城镇去发展,大多数人也只能从事于社会最低层的工作,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困惑,在农村发展没有前途,然而到城镇来发展仍然由于自己自身的文化水平受限,生活也是的很困难。

另一个方面,知识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了解新科技的应用,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工作量大,收获却甚少,与当今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发展农民的自身素质是十分至关重要的。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由“城乡分割”转向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上述的原因分析,我们知道,“三农”问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二元结构不合理性的政策,国家没有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过分的注重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国家对“三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定一个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即由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注重统筹城乡的发展。

把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以农反哺”转向“以工反哺”。

必须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刚性, 给予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一样的国民待遇, 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来化解“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的涉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问题,不公平的制度必须得到改正,特别是对于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而代之以居民身份证制度。

乡经济统筹发展,主要在政策上体现出城乡居民平等待遇,从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拆除农民进城面对的各种高门槛,实行一体化平等管理。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农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个改变就是由中国的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产业化的大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

这个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

这就需要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来
实现这种联合。

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不是实行公司制的生产
作业管理经济。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联合,更重要的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要善于利用这项技术,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农业,达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统一。

当然,这个发展过程需要农民的意识观念,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发展的局限性,不论是农民要发展社会大生产的农业,还是农民进入城市发展,都需要知识技能。

然而中国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同现代化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一现实问题。

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言,/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
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生产出许多食物,节约和勤劳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后。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多样化,对进城农民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

针对农民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国家应该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文盲率,提高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率来实现。

加强对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进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继而提升农民自身的能力。

因此,在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也不断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缩小自己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四)真正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得以贯彻
真如李昌平所说的,“中央政策虽好,但是地方政府可以不执行。

”如粮食收购政策,中央是0.55元的保护价收购的,然而有的的地方却0.35元的价格收购,毋庸置疑,农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收到削减;中央实施农民负担政策也是好的,但是在地方真正贯彻起来就成了天壤之别了,只有农民负担出了恶性案件,给社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才追究责任。

所以说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实践,好的政策提出来了,是不是真正得到好的贯彻,好的实施,如果不是,再好的政策也解救不了问题。

因此,中央政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政策只要已出台,就一定要得到很好执行,中央要保持绝对的权威。

参考文献:
[1]赵阳.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8年
[2]吴靖,罗海平.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成因、性质与对策研究[M],2009年
[3]刘涛. “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 商业经济, 200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