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教材分析(1-5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
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
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分析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分析及教案(共5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分析及教案(共5课时)一、第一课时:整数运算和三角形教材分析在四年级数学上册中,整数运算和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本课时中,我们将通过知识点的复习和联系,帮助学生加深对整数运算和三角形的理解。
教学目标1.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3.能够熟练解决与整数运算和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教学步骤1.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规则,让学生在纸上进行简单运算练习。
2.复习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辨认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并总结特点。
3.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第二课时: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围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展开,这是数学上册中一个非常实用的知识点。
通过本课时的复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复习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2.掌握计算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1.复习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2.教授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具体计算方法。
3.给学生提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三、第三课时:时间、温度和容量单位换算教材分析时间、温度和容量单位的换算是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工作,也是四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一大重点知识。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目标1.复习常见的时间、温度和容量单位。
2.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能够熟练进行时间、温度和容量单位的换算计算。
教学步骤1.复习时间、温度和容量单位的常见换算关系。
2.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原理。
3.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换算练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第四课时: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是数学上册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通过本课时的复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收集方式和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1.复习数据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高中音乐_第二单元第一课戏曲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了解欣赏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
2、愿意聆听和观看戏曲音乐,乐意搜寻于戏曲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3、初步认识有关戏曲唱、念、做、打的基础知识,感受和体验各种唱腔艺术。
4、能够模仿豫剧的韵味学唱《谁说女子不如男》,通过听一听、学一学、做一做实践练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重点难点】了解、认识京剧的行当、脸谱,参与京剧艺术相关活动。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1、播放《中国戏曲真神奇》(欣赏视频,感受音乐中的戏曲元素)2、以京剧中旦角行礼的形式向学生问好,并让学生说出在哪种艺术形式中常见,引出课题——中国戏曲。
3、你知道的戏剧剧种还有哪些?4、京剧概说:四大徽班、重要作用、现代京剧(三)新授课戏曲的起源: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戏曲中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组成。
京剧的历史: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教学设计(共5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教学设计(共5课时)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的主题是家庭关系、家庭和谐。
本单元共5课时,分别是《家庭的温暖》、《父母的辛苦》、《手足之情》、《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家庭的温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的理解和关爱程度不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培养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家庭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与家人相处,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家人,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进对家庭的热爱,培养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关系、家庭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与家人相处,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温暖。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2.案例:收集一些典型的家庭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提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家庭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家庭的认识。
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家人相处。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教师对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5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 空气占据空间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一节《空气占据空间》。
为了帮助学生达成“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教材选用“在瓶子里吹气球”、“纸杯倒扣在水中”等实验,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确空气和固体、液体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为后面几节课打好基础。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
经过一年级“空气”单元的学习,已经认识到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这对学习本节课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认知冲突。
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三、学习重点:1.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四、学习难点: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水槽、装满黄豆的瓶子、装满水的瓶子、什么都不装的瓶子、套有气球的完整瓶子、套有气球的有孔瓶子、水等。
六、学习过程:2 会上升的热空气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4.在教师引导下,引发学生产生热空气会上升的假设。
5.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后,归纳概括得出“热空气会上升”的结论。
教材分析:《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九、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熔点#(高、低),密度#(大、小),硬度#(大、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5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5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共有5课时,分别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和计量单位以及统计与概率。
本教学设计将对这5个课时进行总体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但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数的认识和运算较为熟练,而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和运算的掌握程度。
2.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量和计量单位以及统计与概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的认识和运算的灵活运用。
2.对几何图形、量和计量单位以及统计与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来巩固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利用实例和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案例,包括PPT、练习题等。
2.准备教学环境和设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或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其他方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
3.操练(1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和案例,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巩固题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5.拓展(10分钟):通过一些拓展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5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5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
这四个方面涵盖了本册书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方面的知识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解题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解题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5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5课时)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第二单元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本文将对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材进行分析,包括1-5课时的内容。
一、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数1的概念和用途。
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数1的含义,并能够正确地使用数1进行计数。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会用整数1来表示数量。
二、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关于数2的学习。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了解数字2的概念和用法。
通过练习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将学会使用数字2进行计数,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数字2。
这节课还包括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简单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字2的理解。
三、第三课时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关于数3的学习。
学生将学习如何用数字3进行计数,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数字3。
这节课还包括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字3的理解。
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数字3的掌握。
四、第四课时第四课时的内容是关于数4的学习。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用数字4进行计数,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数字4。
这节课还包括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练习,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字4的理解并提高计算能力。
五、第五课时第五课时的内容是关于数5的学习。
学生将学习如何用数字5进行计数,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数字5。
这节课还包括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以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字5的掌握。
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学生将提高对数字5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论通过对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5课时)的教材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数字1到5展开,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数字的概念和用法。
同时,通过加法和减法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教材内容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希望本文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这个单元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1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单元主题: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主备教师:备课组成员: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1、1~5各数的认识;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单元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四、单元课时安排:1、1――5的认识…………………………6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1课时4、整理和复习……………………………1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出示主题画:问: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数出你喜欢的动物的数目板书课题:1~5的认识二、新课(一)借现实情境抽象出1~5各数问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几来表示?同样的方法抽象出2、3、4、5各数。
(二)扩展认识,体会1~5的基数意义1、摆一摆问题:1. 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2. 小棒应该摆在哪张数字卡片的下面?操作:请你拿出数量是“2”“3”“4”“5”的小棒,在数字卡片下面摆成你喜欢的样子。
2、说一说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5各数吗?3、介绍计数器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介绍:计数器上有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
Unit 1 I Love My Family (TP)
Unit 1 I Love My FamilyI. 教材分析:1. 话题:Family2. 课时划分:5课时1). Let’s Sing2). Let’s Play & Let’s Try3). Let’s Chant4). Story Time5). Amy’s Garden & Let’s MakeII. 学生分析:1. 孩子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家庭成员。
2. 儿童喜爱歌谣、喜欢游戏、喜欢动手、喜欢交往,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轻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兴趣、动机和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III. 教学目标:1. 语言知识目标:1). 词汇能听、说词汇: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baby, short, tall, big, small, grandpa, grandma。
2). 句型能听、说句型:Who’s this? My mother.3). 发展目标:A. 认读词汇: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baby, short, tall, big, small, grandpa, grandma.B. 二会掌握故事中的生词carrot。
C. 能区别使用he, she。
2. 语言技能目标:1). 能听懂和说出家庭成员的称呼。
2). 能用Who’s this? 询问家庭成员并做出简单应答。
3). 能演唱本单元歌曲。
4). 能说本单元小诗。
5). 能听懂和跟说本单元故事。
6). 发展目标:A. 能用I love my…表达对家庭成员的情感。
B. 能用This is my… He’s/ Sh e’s tall, short, small, big. 等词简单描述家庭成员。
C. 能在适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使用:It’s unfair. One for me and one for you.D. 能表演本单元故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分析及说课稿(共5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分析及说课稿(共5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共有5课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与计量、以及方程与问题解决。
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本册书所学知识,为下册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数的运算、方程与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量与计量、方程与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知识;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识别与运用、方程与问题解决;2.教学难点:分数的运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程的解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数的运算: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卡片,引导学生进行数的运算练习,巩固运算规则;3.几何图形:利用实物模型和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识别和分类几何图形,掌握面积计算方法;4.量与计量: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重量、长度等;5.方程与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拓展活动等方面。
英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What's
《Unit 1 What’s he like A Let’s learn》课标分析广饶县英才学校樊连连Unit 1 What’s he like A Let’s learn是新人教版PEP课标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的第1课时,这部分主要是五个形容人物特征old, young, kind, strict和funny的表达,以及句型Who’s your...teacher?Is he/she...?的理解与运用。
教材在Let’s talk部分活动中做了铺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反复利用以前所学的句型进行操练,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语言的活动感知新的语言点,减轻教与学的难度,这节课涉及老师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浓,乐于去学!在细读文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再次用心解读了《课标》二级目标中对“语言技能”要求,并力求用课标精神和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级目标中说的技能要求学生1.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基本达意。
2.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3.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如问候、告别、致谢、道歉等)。
4.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
5.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本节课我根据课标要求设计了明确的教学主线,即:讨论学生自己的教师(学习新词)→Zhang Peng’ s teachers(跟读单词,操练)→sharp eyes(巩固生词)→Ask and answer(进一步巩固生词并操练句型,)→Let’s listen and find out(听力练习,巩固句型)→let’swrite and say并加以解说(巩固练习,升华感情)。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5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5课时)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6+328-924+935-2046-798-9078+9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8356320372317529二、探究新知、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
(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
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1--4节 (共5课时)教学设计、学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什么是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部分内容,其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在“什么是自然资源”部分,教材阐述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征,让学生对自然资源有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教材在此部分也安排了一个“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来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
在“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部分,是教材的着眼点和重难点。
教材主要叙述了这两个基本概念和开发利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配合教材正文部分,有安排了2篇阅读材料和2个教材活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活动1,引导学生针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活动2,引导学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了解本地的矿产资源,结合日常生活行为来反思自己资源观和环保意识。
总之,这两组活动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通过图文资料来营造问题情境,在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根据本课的内容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在讲授本课时应做好以下几点:①不需要死记硬背自然资源的概念,而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类型;②知道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③对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类型,不必展开讲述,但可以把它们做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④根据课程标准,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资料总结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⑤结合生产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资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并能说出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征;2.会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不同点;3.通过列举生活中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初步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会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不同点;难点: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初步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识。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一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单元分析1、第一《生活中的数》。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内容简介本章分为两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回顾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
本章内容从前瞻性的角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以及如何进行生物科学的学习等问题。
本章主要的活动有:“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和“生命会自然发生吗”两个“积极思维”活动;“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基因诊断”的“放眼社会”活动;“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的“边做边学”活动。
内容地位“生物科学和我们”是本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
教科书首先通过对癌症发病率和病因分析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些传染病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密切关系,着眼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本章第二节通过介绍科学家不断挑战“自然发生说”的生物学史实,强调了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强调了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方法。
教学特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物科学发展迅猛,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列举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某一方面,对其应用前景作出预测,并以辩证的思维对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的难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提高学生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本章第二节安排了生物科学发展的精彩片段回放、点评,可以让学生思考、领悟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科学家是如何不断地深入探究问题的过程,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
本章内容的本质为“绪论”,因而两节均无“关键词”,即无知识目标要求,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关注生物科学的进展,关注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本节地位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医药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的基础。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天气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科学的描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天气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描述和解释简单的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及多样性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天气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和视频资料。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户外观察的场地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张美丽的日出图片,让学生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通过PPT呈现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讨论天气现象的特点和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分子结构和性质第一节共价键成都二十中方婕成都十八中宁顺群本节课时安排:本节共分5课时完成第1课时内容:P28-29 一、共价键,模型探究σ键、π键。
第2课时内容:P29-30 一、共价键的成键规律,科学探究1、3。
第3课时内容:P29-30 一、共价键,科学探究2,结合电负性理解共价键和离子键,第4课时内容:P30-31 二、键参数;第5课时内容:P32-33 三、等电子原理第一课时一、课时安排本课时包含内容:P28-29 一、共价键二、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编写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化学1、化学2的基础上,结合第一章的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从分子结构与性质来认识选修3的主题,即在本书引言中提到的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性质的改变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发生了变化的结果。
在九年级化学中学生就已经知道分子很小,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化学2中学生们又学习了化学建,简单了解了共价键,但是,仅仅凭借这些知识学生还不能解释分子的性质与分子的结构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共价键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2、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初中化学中知道原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化学必修2中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中学习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涵义,能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在本书第一章又学习了原子轨道、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不同能层的能级电子云轮廓图和电负性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为进一步介绍共价键的分类和特征打好了基础,也为近一步认识共价键这一抽象的概念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
本课时新老教材的内容对比如下表:3、教材素材处理教材以“学与问”栏目为情景引入,分为三个问题(1)怎样用电子式表示H2、HCl、Cl2的形成过程?(2)为什么不可能有H3、H2Cl、Cl3分子?(3)如何用电子云的概念来进一步理解共价键?然后以图片的形式介绍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过程,再用文本分析电子云在两个氢原子核间的重叠,据此引出σ键的特征,顺势分析了HCl和Cl2中的共价键,并都以图片的形式介绍s-p σ键和p-p σ键,最后同样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p-p π键,并结合文本分析对比p-p σ键与p-p π键在对称性上的差异。
4、需补充的素材建议在第1课时中可把课后练习题1“用泡沫塑料制作电子云模型以及σ键和π键的电子云模型,并用铁丝或竹签等插过泡沫塑料制作这些模型的坐标轴”放到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当堂制作,以加深学生对σ键和π键对称性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在化学2中学习了化学键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能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将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基础上继续学习共价键的知识,即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学生能运用图片进行形象思维以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
在学习方法上,在化学2中学习简单的有机物时制作模型理解甲烷的空间构型,也已经为本节课进一步运用模型制作学习σ键和π键打好了基础。
2、学生已有的基础对本节学习的影响学生已有知识中,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不同能层的能级电子云轮廓图和电负性等知识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会形成积极的影响。
同时,若学生的上诉准备知识学习不到位也将影响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而且,不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学中要注意引导,消除由此带来的干扰和影响。
四、教学目标确定基础目标:1、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知道共价键有饱和性。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感知δ键和π键在对称性上的明显差别。
拓展目标:通过模型制作学习σ键和π键,理解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知道模型制作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 感知δ键和π键在对称性上的明显差别五、教学基本设计(1)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一:[探究共价键的饱和性]: 时间约5分钟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学案上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出氢原子、氯原子电子式和电子排布式后,让学生再用电子式表示出H2、HCl、Cl2、分子的形成过程。
教师检查并投影纠正学生在学案上的练习后提问:①结合H,Cl的电子式和原子轨道,单个的H、Cl原子能稳定存在吗?它们形成的分子为什么是H2、HCl、Cl2呢?而不是H3、H2Cl、Cl3?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共价键的饱和性。
②根据共价键的饱和性,在用电子式分析H2O、NH3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共价键的饱和性的理解。
活动设计二:[自学阅读] 时间约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云、原子轨道来进一步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8-29科学探究栏目前的图片和文本分析:H2、HCl、Cl2分子在形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相互靠拢并重叠,它们的电子云轮廓图会相同吗?原子轨道相互靠拢并重叠时还有那种形式?引导学生先运用图片进行形象思维以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设计三:[模型探究σ键的轴对称性]时间约10分钟学生阅读后,教师先结合图2-1讲解s-s σ键的形成后,学生用泡沫塑料制作S电子云模型,让同组两个学生把S电子云模型相互靠拢并体会s-s σ键在形成时两个S轨道重叠的特征,即轴对称。
在学生完成对s-s σ键的形成的理解后,在让学生结合图2-2,让同组两个学生把电子云模型相互靠拢自己制作模型体会s-p σ键的形成和p-p σ键的形成,并结合模型让学生归纳体会s-s σ键、s-p σ键、p-p σ键在对称性上的共同特点,并用铁丝或竹签等插过重叠的泡沫塑料,加深即对三种σ键在轴对称性上的理解。
活动设计四:[模型探究π键的镜面对称性] 时间约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用泡沫塑料制作P电子云模型,并结合图2-3让同组两个学生把P电子云模型相互靠拢,体会p-p π键的形成,并用铁丝或竹签等插过重叠的泡沫塑料,再在重叠的两块泡沫塑料中间放上一面镜子,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其镜面对称。
活动设计五:[归纳学习] 时间约5分钟引导学生列表比较σ键和π键,加深对σ键和π键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
活动设计六:[课堂练习] 时间约5分钟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共价键的分类,强化对σ键和π键的认识。
(2)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课时安排:本课时包含内容:P29-30 科学探究1、3。
二、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编写意图:本课时在上节课对共价键初步学习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方式探究共价化合物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学习用共价键知识分析简单的共价分子中的σ键和π键。
学习共价键的成键规律。
2、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在初中化学中学习空气时学生已经了解了N2很稳定,不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通常可用作保护气;在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学习氨时,学生只知道N2与H2的反应条件很特别,需要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在必修2学习共价键时课本上只是给出了N2的电子式,但并没有研究它。
因此,教材在选修中再次用科学探究的栏目研究N2中的共价键,再解释N2的中的共价键的类别,深化对N2的了解。
学习简单有机物中学生已经熟悉了乙烷、乙烯、乙炔,也知道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不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教材在本节再用学生熟悉的物质作为探究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归纳共价键的成键规律,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3、教材素材处理:P29科学探究1,可作为课堂导入,创设情景同时,起到了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作用。
P31科学探究3,可让学生结合球棍模型和乙烷、乙烯、乙炔的化学性质来认识其中的共价键。
4、需补充的素材第一节课上学生制作的P电子云模型可留在本节课上继续使用,把学习简单有机物中用到的乙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给学生观察。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方法: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通过第1课时学习已了解了共价键中σ键和π键的区别,已经会写N的电子式、电子排布式、氮原子电子排布图和氮气的电子式。
已经熟悉了乙烷、乙烯、乙炔的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不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学生已有的相关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模型制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时1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从结构的角度探究共价小分子的构成的方法。
2.学生已有基础对本节学习的影响:好的影响:会写N的电子式、电子排布式、氮原子电子排布图和氮气的电子式与结构式,了解了共价键中σ键和π键在对称性上的区别会让学生容易接受科学探究1。
已经熟悉乙烷、乙烯、乙炔的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不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也为科学探究3搭好了铺垫。
不好的影响:学生的作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强会影响科学探究1的完成。
同时,课本上给出乙烷、乙烯、乙炔比例模型中碳原子与碳原子的重叠情况容易错误的引导学生对σ键的“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并肩”重叠的理解,同时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杂化轨道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目标确定:1 进一步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2 结合N2、乙烷、乙烯、乙炔等事例从结构的角度探究共价小分子的构成。
3 知道共价键的成键规律。
教学难点、重点:共价键的成键规律五、教学基本设计(1)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一:[复习旧知]: 时间约8分钟教师利用学案指导学生对第一节课的内容共价键及共价键的分类进行修订,即是矫正学生的错误,同时又引入本节课的科学探究。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修订学案上的不适当的回答,思考老师的讲解。
互评作业。
活动设计二:[科学探究1]: 时间约10分钟教师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1前,先引导学生完成对氮原子电子排布式、氮原子电子排布图和氮气的电子式的书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一个平台,同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学生完成探究后,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氮原子电子排布式、氮原子电子排布图和氮气的电子式的书写后,结合课本28-29上已有的图片,完成科学探究1活动设计三:[科学探究3]: 时间约10分钟教师给出乙烷、乙烯、乙炔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一个平台,同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σ键的“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并肩”重叠在乙烯、乙炔比例模型中的理解。
在学生完成探究后,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归纳共价键的成键规律。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教师给出的乙烷、乙烯、乙炔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完成科学探究3。
活动设计四:[归纳总结]: 时间约5分钟引导学生结合N2、乙烷、乙烯、乙炔等事例归纳共价键的成键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