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由于历史时期的变迁,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组织形式。

以下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主要模式:
1.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模式,以封建统治者为核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在中国从周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形成,到明清两代的封建帝国逐渐完善。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君主掌握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封建官僚阶层控制着资源分配和决策权,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封建贵族,农民则处于社会底层。

2. 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模式,以农业生产为主导。

农民作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通过耕种土地,以自给自足和向上层交纳赋税为生。

在农耕社会中,社会地位多以拥有土地的多寡、家族世系的尊卑等因素来划分,贵族、士大夫和富商是社会的上层阶级,而普通农民则处于社会底层。

3. 士农工商四民:士农工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等级划分,指的是儒家思想中对人们职业的分类。

士指的是以读书修身、为官治国为目标的知识分子,农指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工指手工业工人,商指
商业、手工业和金融业从业者。

这种等级划分在社会地位、待遇和受教育机会上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4.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家族组织的一种重要模式。

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范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层级结构明确,尊重长幼尊卑和男尊女卑的原则。

这种制度通过维护家族的利益和传承家族的声誉,起到统治和维稳的作用。

这些模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的一些主要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有着复杂多样的变化和演变。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 举行一定的仪式 :司马、司空、司徒 • 有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周公分封,除了授土、授民, 还要进行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届 时对封君进行一番训诫,委以管理 一方的职责。”

3、宗庙祭祀制度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宗法型特征→中国文化伦理型 2、专制性特征→中国文化政治型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 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 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的特点,亦造成 了中华文化中的奴性化人格、官本位现象、狭隘的 小农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缺点。


二、宗法制度长期延续的原因
1、儒学的作用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程颐说:“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 则朝廷之势首尊。”
2、小农经济的影响 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以维护家庭生活的 自给自足,血缘关系愈发牢固,强化了家族观念, 实际上是宗法制度之根本。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宗法制影响下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宗法制度的演进
•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家天下的崩溃,宗法制 度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几近绝灭,形成大一统的 社会政治结构,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致命的冲击。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兴,提出一 系列以血缘宗法思想为核心的清规戒律,企图用血 缘宗法思想维护君臣伦理的封建秩序。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门阀制度。→ •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选官,宗族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以祠堂、家谱、族规等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君主专制:商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最高统治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大权。

2. 宗法制度:商代实行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基础,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传承。

国王和贵族都要遵循宗法制度,以维护家族的尊严和利益。

3. 分封制度:商代实行分封制度,将国家分割成多个封建领地,授予贵族和功臣,以巩固统治和稳定社会。

4. 祭祀制度:商代实行祭祀制度,认为天地神灵是人类的主宰,必须向其祭祀,以获得保佑和神灵的庇护。

5. 社会等级制度:商代实行社会等级制度,将人们分为贵族、平民、奴隶等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6. 国家机构:商代国家机构包括王室、贵族、官员、士兵等,其中官员是商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维护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商代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祭祀制度、社会等级制度和国家机构为特征,这些制度对后世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
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一、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其完善程度是其它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二、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而后者不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但超姓氏的家族本 身却依然在发展。 身却依然在发展。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刘秀登基 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 后,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豪强地主对土地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他七次下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但最终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理学家所 垂青。 垂青。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宗法

宗法

二、封国制度不断


封国制度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 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 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分封制的主要特 点: (一)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的政治格局 (二)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一项基本行政区划 制度 (三)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三)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 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据史书 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 为一庙。郑玄注说:周制,七庙包括太祖庙一,文王 和武王庙二,亲庙四。(亲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 四庙)天子祭祀七代祖宗。 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自周代开始, 经过秦汉,曹魏至清代基本上保持了下来。只是有些 朝代的宗庙的数量有增减。如王莽祭九庙。唐开元十 年立九室——祭九代祖先。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 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仪式,乐 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 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 国人的宗族观念。
(二)封邦建国制

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的制度,这种制度 也是周代创立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表里,构成了封建君主制度 的坚实基础。宗法制在商代就已经出现,最初只是宗氏家族的组 织方法,当家族上升为国家形态时,家族的这种组织形式便外化 为国家的政治组织制度,也就是宗法制,主要是针对权力的继承 方法而言,分封制是在宗法制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宗法制确立 了王位的继承权,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室宗亲便被分封到各地去 做诸侯,诸侯其实就是王室的陪臣,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和 天子一样的分封权力,他们分封自己的家臣做卿大夫,形成了天 子——诸侯——卿大夫——士四级分封制,这种制度在西周时达 到了最完备、最成熟的形态,秦汉以后的君主集权制是宗法制度 的变体和延续,但已不同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历史 各朝代制度(详细)

历史 各朝代制度(详细)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知识: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贵,立子以贵不以长”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制度。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基础知识: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

③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影响: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

规律方法总结:郡县制和分封制度影响不同的原因:①分封制同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自主权,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削弱了地方自主权,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基础知识: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汉代:初期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使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大,严格威胁了中央集权,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大封节度使,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扩大之后形成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我国的宗法制度。 文档

我国的宗法制度。 文档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 、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 、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贵族统治。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以贵族统治为基础,贵族是社会的统治者。

贵族享有特权和权力,他们拥有土地和人口,掌握最高决策权,通过世袭方式传承政治地位。

第二,封建制度。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封建制度,国家以封邑的形式赐给贵族,贵族对封地进行管理,享受封地收入,并向国家上贡。

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君主专制。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贵族统治者拥有最高权威和最高行政权力,他们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

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官僚机构直属君主。

第四,宗法制度。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中宗法制度是一个重要特点。

宗法制度强调家庭和社会的血缘关系和地位等级,通过家族制度来确立权威和社会秩序。

家族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家族关系在政治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第五,礼乐制度。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中,礼乐制度是基本的文化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礼教和音乐为核心,通过严格的礼节和音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维护社会秩序。

礼乐制度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贵族统治、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

这些特点在早期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格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1、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极易养成惟上、 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2、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 “官本位” 困扰中国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 礼教,某种程度上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
思考题
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 特征? 2、宗法制度包括那些内容? 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 响和负面影响?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一)什么是政体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行使其统治权力实 现对国家的管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国体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 政体表现和服务于国体。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关系、文化传统、国 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国体的国家,也可能有不同的政体。如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主要实行君主专制统治,但也出现过民主 制或共和制政体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 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其中共和制又可划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具 体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采用民主共和制政体, 但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制 (三)宗庙祭祀制
(一)嫡长子继承制
1、宗族构成:同一高祖父以下四代子孙构成 的血亲家族 2、尊卑秩序: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 3、继统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称宗子。宗法 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定名分,旨在杜绝兄弟之间争王位
1、分封制目的:是为维护周王室 (二)封邦建国制 2、分封制的内容:受民受疆土 3、世卿世禄制:等级制度,爵位 4、受封仪式:凡受封要举行仪式 1、分封制目的 既分封制。它是在宗法制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它与宗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 法制相表里,构成了封建君 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 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主制度的坚实基础 ——《左传》昭公28年 宗法制确立了王位的继承 权,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室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 宗亲便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诸侯其实是王室陪臣 人。 ——《荀子 儒效》

文化概论第四章

文化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什么是制度文化呢?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善。

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或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二是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简述宗法制的特点。

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来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很少有个人的权利,他们的个性几乎全部淹没在宗族中。

2、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王的职能有哪些?明确:君王有两大职能。

A、祭祀职能。

在神秘思想流行的上古社会,王作为人间的统治者,其首要职责是取得与天神的沟通,以传达神的旨意。

B、军事职能。

军事争夺是促成氏族首领向国家君王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

试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A、皇帝总揽天下大权ⅰ、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和绝对权力的拥有者;ⅱ、君主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控制国家政权;秦汉以后,皇帝总揽天下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政务的决策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ⅲ、君主以土地国有的形式与赋税政策控制着国家的财政经济。

第九讲中国宗法制度

第九讲中国宗法制度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专制统治秩序的维系
宗法制度对于专制政体的巩固、等级关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 作用。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 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 ,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 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 的纲纪。 2.人伦十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 顺、君仁、臣忠。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 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 存的结果。

特征
左:精忠报国 右:诸葛亮

成龙、刘媛媛《国家》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华孝子(华宝,东晋人)祠始建于南齐,距今1500多年, 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堂现存有四面牌 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楠木享堂等明、 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图》、《春草轩 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专制详解

宗法专制详解

1.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各自不同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①每逢清明、中元、除夕等节日,家族的人便会扫墓祭祖、追寻祖先,包括在港澳台、海外的很多华人华侨会在清明回乡祭祀扫墓、祭拜黄帝陵等。

②家谱的编写,是维系一个家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③每逢家族的婚丧嫁娶事件,大家都会前来帮忙、随份子等。

④现在中国的很多家族企业以及继承制度等。

⑤尊老爱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

2.专制制度: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严格的人身控制为特点的单一权利核心制度。

①中国实行自上至下中央、省、市、县、乡、村的行政管理手段。

②在关乎国家命运和政权稳固的关键行业与重要领域,国家在经济上实行垄断。

③中国现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单一权力核心的政治制制。

④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严密的户籍制度,很多在外高中生回家高考、借读费等。

中国古代的治理

中国古代的治理

中国古代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礼治与法治相结合:中国古代治理体系强调礼治和法治的结合。

礼治强调道德教化,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关系,通过维护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则强调法律的作用,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在中国古代,礼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治理体系的核心。

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古代的治理体系以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

君主是国家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掌握着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君主的决策往往取决于其个人的意志和判断,因此治理的稳定性和公正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宗法制度:中国古代治理体系中还存在着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制度,它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分配。

在政治上,宗法制度的影响力渗透到了国家的各个层面,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治理体系中还有一套完善的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是通过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担任官职,以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

官僚制度的存在使得国家的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得到了专业化的管理,提高了治理的效率和稳定性。

宗法制及专制制度

宗法制及专制制度

目录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 (1)1、君权至上和愚忠思想 (2)忠的含义: (2)忠君意识包括: (2)2、官僚政治和官本位意识 (2)官僚政治的特点: (3)⑴官为君设 (3)⑵封闭性 (3)官本位意识: (3)3、重人治轻法治和清官意识 (3)4、政治权力神圣化和神秘化 (4)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 (4)(1)嫡长子继承的制度 (4)(2)封邦建国的制度 (5)(3)宗庙祭祀的制度 (5)二、宗法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5)1、家天下的统治此起彼伏 (6)2、封建制的架构沿续不断 (6)3、家族化的体制根深蒂固 (6)三、专制制度的统治及其特征 (7)1、宗法势力极其强大 (7)2 、经济基础相对稳固 (7)3 、专制统治走向极端 (7)三公九卿制: (8)三省: (8)六部: (8)4、人身控制日趋严密 (9)三纲五常: (9)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1、君权至上和愚忠思想忠的含义:臣民忧国赴难、君主“利民”皆为“忠”;臣下无条件服从君主为忠。

随国大臣季梁:“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

”《管子.七臣七主》:“愚忠谗贼”。

孔子:无条件服从君主。

“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君命无贰”韩非子:“贤者之为人臣……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

”“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狄山:“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

”枚乘:“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

“愚忠”成为荣耀。

古代“十恶不赦”大罪:“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就是维护君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

经过长期思想上的灌输和法律的强制,忠君和个人崇拜成为全民族性的普遍意识。

忠君意识包括:第一,君主是天意和社会公正、正义的代表与化身,“天高皇帝远”就是皇帝是好的,贪官不好。

经过长期思想上的灌输和法律的强制,忠君和个人崇拜成为全民族性的普遍意识。

第二,服从君主的统治是臣民的义务忠君意识包括:第三,对君主的服从是无条件的。

元朝的制度

元朝的制度

元朝的制度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联合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军事性帝国。

元朝制度以实行封建专制为主要特征,实行“加强皇权、削弱地方长官权力”的政策,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极致。

一、宗法制度元朝实行宗法制度,即皇帝实行“宗室统治”,以宗室中的士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治、社会制度。

宗室成员能够获得官职,而这些官职也可以传承给子孙,使宗室成员的权力和地位得到继承。

二、官制制度元朝实施的是三元官制,即实行上、中、下三元分级,包括上司、中司、下司三类官员,上司由皇帝亲自监督,中司由宰相主管,下司由州县长官负责实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

三、司法制度元朝针对司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建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分各省、府、县三级,每一级都有法官或审案官,负责接受案件,调查研判,对审案官进行监督和评比,保障了司法公正性。

四、教育制度元朝教育制度也有所体现,建立了统一的学制,建立了书院,招收学生,推行科举制度,允许
考生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僚机构,形成了政治和文化人才的培养体系。

西周社会几大基本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社会几大基本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社会几大基本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西周时期的主要制度包含四个方面,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一、宗法制度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是在西周初年形成的,宗法制度是同分封制相配合的,周公鉴于夏商两代王位继承不善的历史教训,为使周朝免于王位继承纷争造成的内部混乱确定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宗法制度.西周宗法制度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强调等级。

大宗由嫡长子一脉相承,他代表了宗族祖先的延续和其权威的传承,小宗对大宗的服从,不仅是对宗族权威的服从,也是对国家政治权威的服从。

第二特点是:强调血缘相亲.就是通过维护各级同姓贵族的利益来团结整个周族的力量,也就是通过强调血缘关系,以期达到对天下万邦加强统治的目的.宗法制度影响之深远,因宗法家族社会存续时间之长久而难以估量,它已深深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正面影响: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

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

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负面影响:第一,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在宗法家族社会里,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倡“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甚至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这些极端专制的思想和理论,极大地禁锢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将个性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个变成了奴隶和机器,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维持了数千年,世所未有.第二,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宗法家族社会强调血统,尊崇共同祖先,排斥异姓异族,使得我国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习惯,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亘古不变,影响至今。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国的封建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基于君主权力下的等级秩序和封地制度所建立的社会机构和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对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封建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君主通过授予贵族一定的土地和特权以换取其效忠和支持。

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各个诸侯国的君主在周王的授予下得以独立统治,并形成了一套以封地为基础的社会体系。

二、封建制度的特点1. 君主专制: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权力的绝对集中。

封建君主不仅拥有极高的统治权力,还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大地的主宰。

2. 封地奖赏:君主通过授予封地和爵位来奖赏效忠和功勋的臣子。

贵族在封地中享有特权和权力,同时也承担着管理土地、保护人民和领导军队等责任。

3. 宗法制度:封建制度中重要的一环是宗法制度,即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族的地位和荣誉是由祖辈的声望和贡献来决定的,后代子孙必须服从家族规定和传统。

4. 社会等级制度:封建制度通过设立不同的封号和爵位来区分社会等级。

在君主之下,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阶层存在明显的差别,贵族享有特权和教育机会,而农民和奴隶则被束缚于严格的阶级限制。

三、封建制度的作用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统治稳定:封建制度通过建立君主权威和分封封地的方式,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各地的封建领主作为君主的代理人,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管理,从而减少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

2. 国家统一:封建制度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国家。

君主通过封赏和联姻来巩固与诸侯的关系,并通过分封封地的方式来确保各地的统一和一体化。

3. 社会秩序:封建制度在社会中建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家族观念,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人们通过尊崇家族和上级的权威来建立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4. 文化传承:封建制度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凡此种种,都为宗法制度的萌芽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在宗法制度下,同一宗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共同的财产,参加共同的祭祀,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

上古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在经过一定的调整之后,得到了实际的贯彻,从而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臵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这种宗族制度完全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同封建政权、封建礼教纠合在一起,起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其内容
(1)嫡长子继承的制度
原始社会早期实行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是选拔的,不考虑血缘关系。

西周王朝立国以后,从第二代君主周成王诵开始,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嫡就是正妻,正妻之子称嫡子。

其他妻子称庶妻,庶妻之子称庶子。

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的制度
封邦建国简称封建,就是分封制。

国指诸侯领地。

分封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周天子和邦国有一系列权力和义务的对应关系。

天子对诸侯有巡狩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则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

卿大夫的领地称为家,也叫采或邑。

卿大夫也依此分封士。

(3)宗庙祭祀的制度
宗法制度十分强调尊祖敬宗。

宗庙祭祀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太庙居中,然后分左昭右穆排列,总共祭祀七代君主。

周代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于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这一传统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发展成左宗右社的格局。

左宗是宗法的标志。

右社是国土的象征。

二、宗法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1、家天下的统治此起彼伏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秦始皇虽废除分封制,社会结构还是家天下的模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嬴政登上帝位后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封建制的架构沿续不断
秦始皇虽然反对分封制,却继承了西周宗法制度另外两条主要内容——嫡长子继承和宗庙祭祀的制度。

历代统治者不肯废除分封制,是因为宗法制度根深蒂固,血缘关系是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所有的皇帝都需要庞大的血缘家族支撑自己的政权。

废除分封制,就意味着这个基础遭到破坏。

3、家族化的体制根深蒂固
统治中国人的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之一的族权,就是家族势力发展的结果。

家族盛行的结果必然是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家国同构的格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忠孝相通的观念,即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三、专制制度的统治及其特征
中国的专制制度,从中国历史迈入文明社会那一刻起就已形成。

中国封建社会总共2954年,就是说专制主义统治中国近3000年。

1、宗法势力极其强大
早期宗教活动就是祭神占卜。

中国在东汉就已经产生本土宗教——道教,几乎与此同时,佛教也传入中国。

它们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将近两千年。

到了唐朝,国门大开,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拥进中国,它们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都超过一千年。

2 、经济基础相对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特点:1.土地的国有;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由小农经济构成的经济基础与专制制度相互适应。

历代统治者为维护专制制度,必然维护这样的经济基础,也必然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

我国封建社会在唐朝已经达到顶峰。

由于专制主义的保护,小农经济基础非常牢固,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
形成强大的势力。

3 、专制统治走向极端
为控制权力,汉武帝在皇宫内组织自己的秘书班——尚书。

中央政权形成两套人马:一是皇帝控制的内朝;一是以丞相为首的的外朝,即中央行政机构。

从汉代尚书台,到清代军机处,统治者设臵官职,只是想要一批人充当秘书,却不想让别人分享他们的权力。

4、人身控制日趋严密
中国自古就有一整套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的办法。

宗法色彩浓厚和专制制度高度发达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观念。

正面价值是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注重道德修养,重视人际温情,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等腐朽的伦理说教束缚人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三纲五常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

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土地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是人们围绕当代政治生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形态,其核心是政治意识形态,它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带来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说随着国家政治制度下的政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每个国家都有与自己的政治体系和历史的发展阶段相关的政治文化系统,中国也不例外。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本质上是以维护王权为核心的政治文化。

对此,学者们已多有论作,这里不再赘述。

然而,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的问题,却有种种见解,尚有进一步讨论之必要。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其表现形式上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务实的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务实的,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
第一,注重人事,与人的实践紧密结合。

在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中,有的论者提出,西方是理性的思维,中国则无理性。

这种论点未免失于偏颇。

实际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并不乏理性思维。

如在人性、天人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均表现出很强的哲理性,并不比西方逊色。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不乏理性思维,但并不注重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事,在于论证人事的原则,集中表现为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为政、从政的方法。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与人的政治行为紧密结合和追求实用的倾向。

第二,注重治国之道,而不注重制度的研究。

对治国方法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

从历史的横断上看,各家各派都十分关心治国方法的问题。

司马谈对诸子百家的分析是对这一点很好的说明:“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六家要旨》)。

这就是说,诸子百家虽然观点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提出一套治国安邦的方策。

从历史的纵向上看,治国的方法问题也是各朝各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通过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治与法治、德治与礼治,君道无为与君道有为、王道与霸道等问题的争论得到表现,而且更深刻地反映在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上。

中国古代就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如“政者事也”,“治者理也。

”“教不善则政治”(《国语〃齐语》)。

到了近代,尽管政治的实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关于政治这一古老的观念仍没有改变,政治仍被解释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如孙中山所说的:“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