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文章标题: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及其意义一、获奖内容回顾1996年,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科尔、罗伯特·库尔和日本科学家岛崎透。
他们因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这个年份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内容围绕着重要的有机合成化学反应——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
在当时,有机合成化学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发展给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三位获奖科学家在此领域的突出贡献,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意义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工具,它可以在化学合成过程中实现对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这种合成方法的发展,不仅对于有机合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医药、农药、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我深有感触。
这项研究让我认识到了化学合成技术的重要性,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化学科学领域的广阔和深奥。
三位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我打开了化学科学领域的新世界,深刻地启发了我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是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突出贡献,这一主题对于化学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这一主题的研究历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结晶,也能深刻理解到其对化学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家们在此领域做出更多的开拓性工作,推动化学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上就是对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的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希望能为您带来深刻的了解和启发。
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的获奖成果,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在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
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
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朱里奥·纳塔
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聚合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国)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1年:卡尔·博施, 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在高压化学合成技术上的贡献
1932年:兰格缪尔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
1934年:哈罗德·尤里
发现了氘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
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来自方法 1991年:理乍得·恩斯特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
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 迈克尔·史密斯
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938年:理乍得·库恩
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 以及 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发奖。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格奥尔格·赫维西
对在化学变化中使用同位素作为失踪物的研究
1979年:赫伯特·布朗, 乔治·维蒂希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
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做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他们将平分诺贝尔化学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6年化学奖,医学及生理学奖和经济学奖
威廉·维克瑞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rey,1914-1996)。
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6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威廉·维克瑞与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莫里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不幸的是,维克瑞教授在得奖三天之后,在前去开会的途中去世。
生平履历社会职位1914年,维克瑞生于加拿大1935年获耶鲁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3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起,维克瑞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
1947年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4——1967年,他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主任,在此期间曾任纽约市城市经济协会会长1967年成为加利福尼亚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与经济计量学会会员1971年出任澳大利亚纳施大学客座讲师1973年出任美国经济研究局局长1974年,他出任联合国发展规划预测和政策中心财政顾问,并成为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
1979年获芝加哥大学人文学博士1996年去世前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麦克维卡讲座政治经济学教授。
学术著作《累进税制议程》(1947);《微观静态学》(1964);《突变论和宏观经济学》(1964);《公共经济学》(1994)。
学术贡献20世纪40年代末《累进税制议程》40年代末,他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特别是在最优税制结构研究领域成绩斐然,渐渐脱颖而出,成为财政方面的权威性人物。
其在1949年出版的《累进税制议程》一书成为研究财政与赋税问题的经典之作。
维克瑞学识渊博,善于思考,具有敏锐的嗅觉,以理论的实践性闻名于经济学界。
他不仅在赋税、交通、公威廉·维克瑞用事业、定价等方面成就突出,而且因其对激励经济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威廉·维克瑞于世。
他早年著作中有关激励问题的深刻思想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重新获得经济学界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领域的发展。
诺贝尔化学奖名录
诺贝尔化学奖名录诺贝尔化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化学奖项,每年颁发给在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经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荣膺该奖项。
以下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录:1901年:雅各布斯·赫尔斯东1902年:赫尔曼·冯·黑尔芬1903年:西蒙·冯塔费1904年:威廉·拉姆齐1905年:亨利克·安东·洛伦兹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1907年:爱德华·弗兰克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拉赫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兰伯特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斯1914年: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1915年:理查德·威尔斯坦1918年:弗里茨·哈勒1919年:卡尔·费迪南德·克兰内1920年:沃尔特·诺德豪斯1921年:弗里茨·赫兴1922年: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尔斯1925年:理查德·阿希特1926年:波许1927年:海因里希·威廉·卡尔·鲁斯 1928年:奥德内斯·哈伯1929年:奥夫·玻尔1930年:汉斯·冯·赫尔岑贝格1931年:弗里茨·普朗克1932年:伯纳德·萨克斯1934年:哈罗德·厄普1935年:弗兰克·惠勒1936年:彼得·德拜1937年:诺曼·哈金1938年:理查德·库康1939年:保罗·克鲁特1943年:乔治·德弗里斯特1944年:奥德里希·弗洛伊德1945年:阿里斯托蒂莱·博瓦拉1946年:詹姆斯·萨默菲尔德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德里安·伊瑟尔1949年:威廉·肖克利1950年:奥托·迈耶霍夫1951年:埃德蒙·哈欣斯基1952年:阿夫雷德·伍德华德1953年:赫曼·施莱夫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邦1956年:西尔曼·伯格曼1957年:洛伊丝·格洛克纳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曼1959年:凯利·莫特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珀鲁茨1963年:卡尔·锄礼1964年:多尔纳·拉姆齐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木华 1966年:罗伯特·西蒙斯1967年:马诺哈尔·肯尼斯·尚普 1968年:拉尔夫·斯托克1969年:德里克·巴顿1970年:路易·布隆德尔1971年:格拉德斯通·弗拉克 1972年:克里斯托夫·安森 1973年:恩里科·费米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韦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 1977年:伊利亚斯·柴克1978年:约翰·布恩1979年:赫伯特·布朗1980年:保罗·伯格1981年:肯尼思·奥尔斯特姆 1982年:亨利·塔夫茨1983年:罗伯特·默里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特 1985年:赫尔曼·施托德林 1986年:约翰·波尔塔什1987年:查尔斯·彼得斯1988年:约翰·达夫1989年:西德尼·阿尔特曼 1990年:埃利亚斯·科里1991年:理查德·雷诺兹1992年:鲁道夫·马尔库斯1993年:基里尔·卡里里奇·肖尔 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保罗·克劳泽1996年:理查德·施罗德1997年:保罗·D·博伊耳1998年:沃尔特·科恩1999年:阿哈拉·伯恩斯坦2000年:艾伦·赖奇2001年:威廉·萨莫伊尔2002年:约翰·巴德伊斯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龙·切奇2005年:罗伯特·格伦韦尔2006年:罗杰·库尔曼2007年:格尔哈德·艾伯2008年:奥斯汀·特劳特2009年:托马斯·施特茨勒2010年:理查德·赫克2011年:丹尼尔·谢克曼2012年:罗伯特·莱菲兰德2013年:马丁·卡普特2014年:艾里克·贺希2015年:托马斯·林德尔2016年:让-皮埃尔·索格2017年:雅克·迪比2018年:弗朗索瓦·阿诺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2020年:艾米·阿希托夫2021年:本杰明·利斯顿这些科学家不仅在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引申与提高1.苯酚的物理性质纯净的苯酚为无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熔点43℃,沸点181.7℃,相对密度1.057(20/4℃);含少量水时室温即为液体。
微溶于冷水,在65以上与水混溶,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有高毒性。
2.苯酚的毒性苯酚有高毒性,其毒性和腐蚀性指的是苯酚对于皮肤和粘膜有刺激、麻醉和坏死作用。
1%-2%的苯酚溶液对机体仅有轻微的刺激作用,使皮肤稍白。
5%的溶液接触皮肤后,产生烧灼和疼痛感,不久转入麻醉,皱缩而变硬后坏死。
吸入苯酚,除腐蚀麻醉呼吸道黏膜外,中枢神经会受到抑制,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苯酚对人的致死量为8-15g。
误服会导致喉部剧烈烧伤、腹痛、肌肉萎缩、休克、甚至死亡。
误服者应立即口服牛奶和硫酸钠稀溶液冲洗肠胃。
皮肤接触苯酚引起烧伤症状,应立即用酒精洗净。
然后用饱和硫酸钠溶液湿敷。
若苯酚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温水冲洗,否则,会引起结膜和角膜灼伤、坏死。
人长期暴露于低浓度苯酚蒸气中,因吸入和吸附,会引起呕吐、腹泻、眩晕等慢性中毒症状。
大气中其最高允许浓度是0.02mg/m3;水中最高允许浓度:饮用水为0.001mg/L;工业废水0.5mg/L;水源水0.002mg/L。
水中含苯酚0.002-0.003mg/L时用氯气消毒的饮用水中有臭味(及氯苯酚气味);水中含0.1-0.2mg/L苯酚时鱼肉有火油味。
苦味酸即2,4,6-三硝基苯酚。
军事上称之为“黄色炸药”。
是最早使用的烈性炸药与合成染料。
为淡黄色无气味晶体,味极苦,具有相当强的酸性,pKa=0.8,几乎和强无机酸相近,故称“苦味酸”。
有毒!误食或皮肤接触后可引起过敏反应、恶心、呕吐、皮肤发黄等,严重时导致死亡。
迅速加热或撞击会引起爆炸。
易与多种重金属生成更以爆炸的金属盐。
能使蛋白质变黄。
3.酚的命名一般在芳环名称后冠以“酚”字为母体,其他基团为取代基。
把连接羟基的碳原子位数指定为1,顺次绕环指定其他碳原子如下所示:如只有一个取代基时,这种化合物就有三种异构体。
有机化学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知识点整理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61--1999)1961MELVINCALVIN1962约翰·考德里·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约翰·考德里·肯德鲁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
一九五七电他首先确定了多肽链在肌红蛋白分子中的空间排列顺序。
一九五九年,他又查明了肌红蛋白分子的详细结构,从而证实了美国化学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莱纳斯·c·波林关于纤维状蛋白质分子中存在M螺旋体模型的设想。
为此,肯德鲁和他的同事、奥地利血统的马克斯·费迪南掐·佩鲁茨分享了一九六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1963卡尔·齐格勒(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纳塔(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1903-1979)齐格勒博士用来制造世界上最早的低压聚乙烯的聚合反应器。
从此由三乙基铝和三氧化钛组成的催化剂便脱颖问世了。
它与齐格勒发明的聚乙烯催化剂被统称为齐格勒一纳塔型催化剂。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他们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崇高荣誉。
1964多罗西·克劳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1910--)她在维生素B11结构分析上做出的贡献,又为这个新时代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在人们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提取维生素B12,正是仰仗这一研究成果。
一九六四年,在多罗西·克劳富持·霍奇金一生中是难忘的一年,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将这一年的化学奖授予了霍奇金。
她是继居里夫人及其女儿伊伦·约里奥一居里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1965罗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1917--1979)他对有机合成的重大贡献,荣获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了一百多年。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901年:雅各布斯·冯特·霍夫曼1902年:埃米尔·冯·贝林1903年:赫尔曼·埃米尔·费希特1904年:威廉·拉姆赛1905年:亨利·莫瑞1906年:爱德华·弗兰克兰德1907年:阿尔贝特·阿布拉姆森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勒拉·安德烈·冯·拜尔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格里戈里维奇·托普奇尼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伯格1914年:费迪南德·弗雷德里希·浮士德1915年:理查德·威廉·威尔斯1918年:弗里茨·哈伯1919年:约翰·赫尔曼·维伦1920年:瓦尔特·诺伯1921年:弗雷德里克·萨格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纳克1925年:理查德·阿德博1926年:西里尔·诺特1927年:海因里希·瓦尔特1928年:奥尔瑟·维布伦1929年:阿瑟·哈蒙德1930年:汉斯·冯·欧夫1931年:卡尔·威廉·玛克希1932年:伊里亚·梅切尼科夫1934年:哈罗德·乌雷1935年:弗雷德里克·吉尔伯特 1936年:彼得·德拜弗1937年:诺曼·霍克斯沃思1938年:理查德·克鲁克1939年:保罗·克鲁斯1943年:乔治·德维1944年:奥德里·莫尔1945年:奥特-赫恩里希·迪尔斯 1946年:詹姆斯·桑德斯顿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尔贝特·杜克1949年:威廉·默文1950年:奥托·保罗·赫滕斯坦1951年:埃德蒙·哈斯勒1952年:阿尔弗雷德·赫夫曼1953年:赫尔曼·斯图尔特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比西1956年:西尔斯·奥特1957年:阿瑟·坎通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斯1959年:尼古拉斯·巴伦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佛居斯1963年:卡尔·齐尔斯1964年:多尔切斯·因格利斯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伍德沃德 1966年:罗伯特·S·穆林1967年:马努埃尔·佩雷兹·戈麦斯 1968年:哈里·韦特1969年:德瑞克·巴顿1970年:路易斯·福卡1971年:格拉德斯通·贝克1972年:克里斯多夫·安森1973年:艾弗雷德·赫希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威1976年:威廉·利普斯柏1977年:伊利亚·梅切尼科夫1978年:彼得·米歇尔·阿巴拉夫1979年:乔治·默克尔1980年:保罗·贝尔茨1981年:肯尼斯·阿罗1982年:亨里克·达蒙1983年:亨利·塔夫茨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1985年:赫伯特·奥尔茨1986年:邓肯·赖特1987年:查尔斯·佩德森1988年:约翰·波拉德1989年:托马斯·刘易斯1990年:埃利奥特·斯蒂尔1991年:理查德·雷特利奇1992年:鲍姆·欧斯特1993年:kary Mullis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马里奥·莫洛纳1996年:罗伯特·富勒1997年:保罗·博耶尔1998年:瓦尔特·考恩1999年:阿哈德·扎德2000年:阿兰·赛克2001年:威廉姆·诺尔斯2002年:约翰·贝内特·弗朗西斯 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伦·赫克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斯2006年:罗杰·库内2007年:李政道2008年:马丁·查尔弗斯2009年:文森特·扬2010年:理查德·赫克和阿达·尤劳 2011年:丹尼尔·谢辛格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013年:马丁·卡普莱2014年:埃里克·贝茨2015年:托马斯·林德斯特勒2016年:让-皮埃尔·萨维纳2017年:雅克·迪布洛克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 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斯坦利·惠廷汉姆、阿卡迪亚·谢米亚2020年:艾米·瑞斯、詹妮弗·杜德纳、埃米尔·克罗伊德尔以上就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都会颁发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对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至今已经有109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1901年:雅各布斯·范特霍夫范特霍夫因为他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贡献而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2年:埃米尔·亨利·菲舍尔菲舍尔因为他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二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3年:斯文·奥古斯特·阿雷尼乌斯阿雷尼乌斯因为他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贡献而获得了第三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4年:威廉·拉姆齐拉姆齐因为他对于原子核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四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5年:亨里克·圣克莱尔·德维特德维特因为他对于化学平衡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奥托·瓦勒拉瓦勒拉因为他对于细胞内能量转换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六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7年:爱德华·比勒比勒因为他对于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七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8年:恩斯特·菲舍尔菲舍尔因为他对于糖类结构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八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9年:威廉·奥古斯特·诺夫利希诺夫利希因为他对于气体化学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九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0年:奥托·狄德里希·魏尔魏尔因为他对于生物化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了第十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1年:玛丽·居里居里因为她研究了镭和钋的性质而获得了第十一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2年:维克托·麦耶麦耶因为他研究了酶的性质而获得了第十二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冯·豪斯曼豪斯曼因为他对于生物色素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十三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4年:沃尔特·诺瓦克诺瓦克因为他发明了热解反应而获得了第十四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确定。
从1901年第一位化学奖得主,荷兰化学家范霍夫至2000年。
在20世纪的100年中,已有135位世界杰出化学家获此殊荣。
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十分广泛,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
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21世纪新的科学探索。
下面按获奖顺序,分别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伦尼乌斯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拉姆塞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拜耳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瓦桑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毕希纳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瓦尔德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居里夫人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利雅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巴蒂埃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纳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理查兹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施泰特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能斯特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索迪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斯顿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列格尔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席格蒙迪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雏德伯格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兰德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温道斯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登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伊勒—凯尔平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博施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吉尤斯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成为高压化学的创始人之一。
伯吉尤斯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逝世,享年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朗缪尔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尤里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伦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拜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沃斯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勒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恩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特南特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齐卡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维西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恩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塔宁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姆纳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思罗普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利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宾森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蒂塞利乌斯194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乔克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狄尔斯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尔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麦克米伦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辛格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丁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施陶丁格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格诺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欣谢尔伍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谢苗诺夫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托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洛夫斯基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比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尔文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者肯德鲁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佩鲁茨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纳塔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奇金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缪利肯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根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里什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波特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昂萨格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顿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塞尔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勒洛伊尔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茨伯格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安芬森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尔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金森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菲舍尔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洛里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雷洛格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康福思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普斯科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果金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米切尔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蒂希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朗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吉尔伯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格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
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 (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1986年得化学奖的李远哲;时间姓名中文译名国别获奖原因1901年J.H.van't Hoff范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W.Ramsay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1905年A.von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H.Moissa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1908年E.Ruther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1909年F.W.Ostwal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1911年M.CurieM.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1912年V.Grigna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P.Sabatier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1913年A.Werner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1914年T.W.Richar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8年F.Haber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1921年F.Soddy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1922年F.W.Aston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1923年F.Pregl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5年R.Zsigmo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1926年T.Svedlb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1931年C.Bosch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年ngmu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4年H.C.Urey尤里美国发现重氢1935年F.Joliot-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1939年L.Ruzicka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1943年G.Hevesy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1944年O.Hahn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9年W.F.Giauque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1950年O.Diels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K.Alder阿尔德1951年E.M.McMillan麦克米伦美国人工合成超铀元素1952年A.Martin马丁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H.Staudinger施陶丁格德国提出高分子概念1954年L.Pauling鲍林美国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1956年N.Semyonov谢苗诺夫前苏联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1960年W.F.Libby利比美国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1963年K.Ziegler齐格勒德国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G.Natta纳塔意大利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1966年R.S.Mulliken马利肯美国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1967年R.G.W.Norrish诺里什英国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1969年D.H.R.Barton巴顿英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1971年G.Herzberg赫茨伯格加拿大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1973年E.O.FischerE.O.费歇尔德国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V.Prelog普雷洛格瑞士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Lipscomb利普斯科姆美国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1979年H.C.Brown布朗美国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G.Wittig维蒂希德国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1983年H.T aube陶布美国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1985年H.A.Hauptman豪普特曼美国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Herschbach赫希巴赫美国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1990年E.J.Corey科里美国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1994年G.A.Olah欧拉美国研究碳正离子化学1996年H.W.Kroto克罗特英国发现富勒烯1998年W.Kohn科恩奥地利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1999年A.Zewail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新闻稿)1996年10月9日瑞士皇家科学院决定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的Rob ert F. Curl, Jr教授、英国布莱顿苏塞克斯大学的S ir HaroldW. Kroto教授以及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的Richar d E. Smalley教授,因为他们发现了富勒烯。
碳原子接壤成球状的发现是值得被表彰的碳元素的新构造——富勒烯——1985年被R o bertF. Curl, HaroldW. Kroto和Richard E. Smalley发现,富勒烯中的原子被排列得类似壳状物。
这个“壳”中的碳原子数目是多变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量的新型碳结构逐渐被人们知晓。
从前,碳元素的六种同素异形体被人所熟识,即两种石墨,两种钻石,蜡石以及碳(VI)。
后面的两种分别在1968年和1972年被人们发现。
富勒烯的形成是在气化碳冷凝于惰性气体的时候。
这种气态碳可以通过诸如在碳表面引发强脉冲的激光获得。
释放出的碳原子会与氦气流混合,并且结合形成一些少数原子可上百的簇群。
这些气体随后会被引入到真空室中,在那里它会伸展并且被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的不同的温度。
然后,这些碳簇可以被质谱分析法所解析。
Curl, Kroto和S malley带着研究生J.R. Heath和S.C. Obrien在1985年的11天内共同完成了这个实验。
通过微调,他们可以合成含有60个和70个碳原子的簇。
60个碳原子的簇,C60,是最高产的。
他们发现C60很稳定,这便意味着它的分子结构极对称。
这表明C60可能是一个多面体剖分格网的球面实体,一个有20个6边形表面和12个5边形表面的多面体。
这恰好是足球的形状,也和美国建筑师R. Buckmin ster Fuller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展览设计的网格状建筑一样。
富勒烯和它的基本物理_化学问题_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1]
富勒烯和它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96年11月4日收到解 思 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中心,北京 100080)摘 要 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的赖斯大学的柯尔教授和斯莫利教授以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克罗托教授因1985年发现富勒烯而分享,文章简要介绍了这一成就的发现、影响和由此而产生的新的化学分支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关键词 富勒烯,碳,团簇,笼形化合物Abstract 96 Nobel prize of Chemistry has been aw arded to Professor Harold K roto,U niver -sit y of Sussex,UK,Professor Bob Curl and Professor Rick Smalley,Rice U niversity,Texas,for t heir exciting discovery of Fullerene in 1985.Here the discovery story,impact to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nd Chemistry brought by t his discovery and t he new research fields derived from this discovery have been overview briefly.Key words Fullerene,c arbon,clust er,cage compound1 富勒烯的发现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终于有了结果,前几年在化学界和物理学界曾大出风头的C 60分子,果然不孚众望,柯尔(R.F.Curl)教授、斯莫利(R.E.Smalley)教授和克罗托(H.W.Kroto )教授一举夺魁,荣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一殊荣.用高功率激光蒸发石墨而得到碳蒸气在惰性气体中冷凝、凝集而成的球状分子,这一球状分子包含60个碳原子,其外形酷似一个现代的足球,研究人员命名这一分子为巴基敏斯特 富勒烯 这3位的发现发表于1985年11月份出版的 自然 杂志上,当时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的关注,既有批评、又有热情的赞扬.它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和化学本身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围绕这一新的发现所产生的新兴研究方向,足以说明富勒烯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不仅是由于它在开拓新的化学分支中的作用,而且对现有的理论化学中若干科学问题和概念都得以向三维方向延伸.在谈到富勒烯的发现时,人们常常提及1985年休斯顿的为期11天的合作研究.当时也有人戏称它为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11天的研究,如今这一预言业已得到应验.让我们回忆一下这宝贵的11天的研究成果是如何策划和如何发生的.1984年,克罗托教授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专程到休斯顿的赖斯大学化学系访问他的同事柯尔教授.克罗托教授自70年代就开始从事分子射电天文学研究,在80年代中期,他开始考虑碳团簇可能与宇宙空间存在的反常红外吸收有关.在克罗托访问赖斯大学期间,他被介绍到斯莫利教授实验室.当时,斯莫利与他的同事正在利用一台新装置研究SiC 2的谱学问题,并意外地发现SiC 2分子有三角形的结构.在斯莫利的实验室里,一台激光蒸发团簇束的产生设备引起克罗托教授与柯尔教授用它制备长链碳分子的灵感,斯莫利教授对此研究计划也颇有兴趣.一年半之后,实验条件已经完全就绪,克罗托再次访问赖斯大学,并于1985年9月1日(星期天)在实验室开始了实验工作,在这里有两名研究生希思和奥布赖恩协助克罗托工作,而柯尔和斯莫利也常过问实验的进展.随着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质量分析谱仪上出现了清晰的、令人激动的信号,即在质量数为720处的强峰代表了一个包含60个碳原子的稳定分子的存在.这一结果已经超过了埃克森(Ex xon)公司实验室1984年的工作.在初获胜利之后,9月6日(星期五)举行了研究组的全体人员会议,柯尔建议必须找到合适的工艺条件,以保证C60的峰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峰.他们特别细心调节超声喷咀里吹出氦气的压力,并恰当地安排了簇与簇之间相互碰撞的空间,使体系更加接近热平衡状态,也使C60团簇的丰度不断提高,最终在质量数为40 120范围内只见到C+60和C+70的信号峰.除了C+60峰的强度比Exx on公司的小组的研究结果要高得多以外,赖斯大学的科学家在解释这一实验结果时,幸运得多.1984年Ex xon的罗尔芬发表题为 超声法制备碳簇束的指征 的文章,得到的结论是:(1)当质量数n 30时,碳簇(C n)中碳原子数目可奇、可偶;(2)当质量数20 n 90时,只存在偶数簇C2n.实际上,他们已经发现了全新的一组碳簇.但是,Ex xon公司实验小组实在太不走运了.在解释这一实验结果时,他们提出了存在线性链状簇的看法.这就使得他们与这一领域内的最激动人心的重要发现失之交臂,当然也失去了登上诺贝尔化学奖这一顶峰的机会.后来,有人评论这一少有的失误时说:这充分说明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必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只有高超的实验技术,而理论上很弱,缺乏想像力,那末这种类同的失误是很难避免的.在赖斯大学化学系合作研究的三位主要科学家克罗托、柯尔和斯莫利教授,在分子的振动-转动动力学方面造诣很高,他们在面对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稳定分子这一事实面前,提出了这一分子应该是球状的,而不是链状的这一关键模型.问题立即转化成为如何用60个碳原子搭建一个球状的分子模型.经过再三推敲,克罗托回忆起建筑师巴基敏斯特 富勒于1965年 1967年在蒙特利尔的万国博览会上所建造的蒙古包式的圆穹顶,其中使用了六边形和五边形,但是,没有人记得如何去使用这些六边形和五边形以及该分别用多少个六边形和五边形.他们从赖斯大学图书馆借来了一本有关富勒的建筑的书.克罗托多次生动地描述他曾经为自己的孩子搭建过一个类似的建筑物.直到临回英国的那天早晨,克罗托被告知斯莫利用纸片搭建了一个模型,成功地解决了富勒烯的分子结构.令人惊奇的是历史有时十分相似,世界上第一个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用纸先做成的模型,而第一个富勒烯球状结构也是先用纸做成的模型.C60的球状结构具有截角正二十面体的对称性,看起来令人信服,但是结构模型的许多问题仍有待于回答.考虑到球状分子具有I20的对称性,实际上,这60个碳原子可以由对称操作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因为处于同样的化学环境下,所以核磁共振的化学位移应该具有单线结构.毫无疑问,核磁共振实验是球状分子结构的直接考验.由于当时的实验方法只能获得微量的C60和C70,由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查到它们的存在,而无法收集到适宜的样品.从1985年第一篇文章的发表到1990年的4年时间内,科学家的兴趣只能局限于理论上的分析和对性质的预测.人类社会对于碳的第三种形态的存在,并没有表示出应有的热忱.这里我们必须提一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的一个研究小组的霍夫曼等人在1972年发表过一篇石墨电极放电产生烟灰的文章.接着,霍夫曼与克里斯曼(德国,海德堡马普研究所)改进了放电装置,用收集到的烟灰做紫外吸收和拉曼散射时,发现了所谓骆驼灰的效应,并且断言引起它是由一种不明物所引起的.直到1985年有关C60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才开始将不明物与C60分子联系起来.后来的实验表明,骆驼灰的红外吸收谱与C60的四条特征谱线完全一致.有人也曾这样评论这一事实,尽管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是最早研究石墨烟灰来解决天体物理中问题的小组,显然,他们已经发现了碳簇的 森林 ,但是,他们在 森林 中游来荡去,什么也没有去发现,结果错过了C60的发现,也对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固体C60的新世界无动于衷.真是相逢未必就相识;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该指出,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小组的卓越贡献在于解决了如何从烟灰中分离出C60和得到C60的结晶形态.开始他们一天才能得到100mg的固体C60.毫无疑问,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固体C60的科学家,也开拓了全新的富勒烯科学.直到1990年,由于他们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才唤起了人类社会对C60发现的重视,并迅速扩展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潮.2 固体C60的物理性质固体C60的晶体结构由X射线衍射确定为面心立方结构,晶格参数a=1.402nm.C60之间主要靠范德瓦耳斯力结合.C60分子在固体中可取不同的方向排列,而且C60分子绕分子的某一轴向高速旋转,造成C60固体的声子谱包括振动部分和转轴摆动部分.固体C60的导电性能类似于窄能隙本征半导体,经过各种手段测量,价带底和导带顶之间的能隙为1 7eV左右.实验证明,掺杂碱金属的C60晶体呈现超导电性,且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T c.典型的掺杂C60的样品K3C60(T c=18K),Rb3C60(T c =28K)都接近于传统超导体的最高转变温度,比过去有机超导体的T c提高了不少.目前,一般认为M3C60的超导电性可以纳入BCS的理论框架.C60与其他有机分子形成的固体化合物为电子转移体系,已得到一些有机半导体,其中有的表现出软磁性,与一般NO自由基的有机铁磁体并不相似.C60固体在高压下的行为也有很多的研究工作.简而言之,C60固体是一种典型的分子晶体,也是继石墨、金刚石之外的碳的第三种同素异构体.换句话说,它是碳的第三种存在形式.3 富勒烯化学自从能得到宏观数量的富勒烯样品以来,富勒烯化学的发展极为迅速,化学家利用各种化学反应和C60分子的特性已经合成了多种衍生物.但是由于C60分子存在60个可供选择的成键的自由基,因此产物的品种多,同素异构体多,造成分离、提纯的困难.如何建立选择性的反应机制来控制产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研究任务之一.在众多的化学反应中,首先是烃类,用伯奇还原反应得到不含共轭双键的分子(C60H36,进一步加氢可以得到C60H60,后者完全不含双键,成为烷烃类.C60H36和C60H60均易氧化而重新得到C60.加卤族元素可得到C60F60,在加氟过程中,依次出现C60F6,C60F42,最后得到白色的C60F60.在适当的条件下,两个C60分子可以键合成哑铃状分子.应该指出,C60分子的直径为0 7nm,在笼内可以容纳下任一种元素的原子.但是,C60的分子一旦形成之后,它的 电子云排斥从外面接近的任一原子,因此外来原子、离子难于进入C60分子的笼内.一种较简单的方法是将要加入笼内的元素掺入石墨电极中,在放电过程中外来原子成离子被裹入笼内.4 结束语经过十多年富勒烯科学的研究发展,在各个领域内都似乎隐藏着应用的可能,人们也寄希望于它的广泛应用.应该指出的是富勒烯的应用尚需要大量的工作,其中必然有许多新的事物是我们仍未认知的.在祝贺克罗托、柯尔和斯莫利教授荣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同时,认真地回顾这一发现过程中的成功、失败,或许会对应用研究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参 考 文 献[1] H.W.Kroto,J.R.H eath ,S.C.O Brien et al.,N ature ,318(1985),162.[2] E.A.Rohlfing,D.M.Cox, A.Kaldor,J.Chem.Phys.,81(1984),3322.[3] D.R.Huffman,Ad v.Phys.,26(1977),129.[4] W.Kr atschmer,mb,K.Fostiropoulos et al.,Nature ,347(1990),354.[5] Fulleren e C 60(History,Physics,Nanobiology,Nanotech -nology),ed by D.Koruga,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North -Holland,(1993).硅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996年4月3日收到鲍 希 茂(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 210093)摘 要 微电子技术是高技术中的关键技术,硅是微电子技术的基础材料.但是硅是一种非发光材料.为了发展光电子集成技术,必须大力发展硅基发光材料.多孔硅是一种有希望的硅基发光材料,它表明纳米晶粒中的量子限制效应对光发射是极有效的.随之涌现出一系列量子限制硅基发光材料,为发展光电子集成提供了新的途径.关键词 硅基发光材料,光致发光,光电子学Abstract Semiconducting silicon is the dominant mat erial in microelectronics,which is a key high tec hnology,but it cannot emit light efficiently.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S-i based light emitt ing mat erial for optoelectronic integrat ion,and for this porous Si is a promising light emit ting material.T he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in nanocrystallites has proved t o be highly effec t ive for light emission,as a result of whic h a series of quant um confined S-i based light emitt ing materials have appeaed which provide an entirely new approach t o integrated opt oelectronic s.Key words S-i based light emitt ing material,photoluminescence,optoelec t ronics微电子技术是高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它促进了其他各个技术领域的发展与现代化.微电子技术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是硅集成电路.硅是微电子技术的材料基础.硅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半导体性质.硅是至今人们研究得最清楚,能获得的最纯净、最完整的材料.与之相对应,还发展了一套迄今最精密的硅平面工艺技术,利用这套技术,人们在小小的硅片上建立起了一座微电子学的技术大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微电子技术中,硅的基础地位是无以取代的.以硅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信息存储能力更大,信息处理功能更强.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微电子技术水平,但是,硅平面器件已趋向其物理极限,依靠缩小器件尺寸,提高精度,增强信息处理能力的潜力已很小.在微电子技术中信息的载体是电子,硅中电子移动速度是较低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是,用速度最快的光作为信息载体,发展光集成技术或光电子集成技术,这将把信息技术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
序1996年的化学诺贝尔奖得主是罗伯特·科尔、理查德·斯梯利和威廉·康普。
他们因发现了开放式催化剂的特性以及在合成锂电池阳极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化学诺贝尔奖是对这三位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所做贡献的最高认可。
1. 开放式催化剂的发现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从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中深入探讨开放式催化剂的发现。
开放式催化剂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促进化学反应而不被消耗掉。
科尔、斯梯利和康普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发现了开放式催化剂的特性,并且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化学生产的各个领域。
这一发现对于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之后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2. 合成锂电池阳极的贡献在第二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斯梯利和康普在合成锂电池阳极方面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进锂电池的性能,进而推动了电池技术的发展。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电子设备和电动车等领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的贡献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总结和回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将对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全面评估科尔、斯梯利和康普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开放式催化剂以及合成锂电池阳极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这些研究不仅对于化学领域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将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科尔、斯梯利和康普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他们的工作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也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在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中,科尔、斯梯利和康普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对化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柯尔柯尔(Robert Curl),美国化学家,生于1933年8月23日。
美国赖斯大学研究人员。
1985年9月他与斯莫利及英国科学家克罗托一起,在氦气中气化石墨,产生碳原子束。
从气化中他们获得了一些与含40-100个以上偶数碳原子相应的未知形式碳的谱线。
从而他们发现了具有特殊结构的碳60,他们命名为“富勒烯”(或富勒球,实际上这种结构称之为“富勒碳”更为确切——编者)。
这种独特结构的发现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化学分支。
为此,他与克罗托、斯莫利三人共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克罗托克罗托(Harold W.Kroto),英国化学家,1939年10月7日生于英格兰剑桥郡威斯贝奇。
1964年克罗托在设菲尔德大学获博士学位。
1967年在萨塞克斯大学任教,1985年成为该校化学教授。
在研究过程中,克罗托运用微波光谱学,在恒量大气层和气云中发现长形链状碳。
为了研究碳的气化以找到这些碳链形成的途径,他到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赖斯大学,在那里,斯莫利已设计出激光—超声速束光仪,可气化几乎所有已知物质,以便用来研究产生的原子束或分子束。
1985年9月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克罗托和斯莫利与在赖斯大学的同事柯尔一起在氦气中气化石墨,产生碳原子束。
从气化中,他们获得了一些与含40-100个以上偶数碳原子相应的未知形式碳的谱线。
新的碳分子大多有碳60的结构。
他们认识到这种分子的原子团结成一个高度匀称的中空结构,类似球或球形。
碳60是一个多面体,有60个顶点和32个面,其中12个面是五角形,20个面是六角形——几何形状与足球相同。
1985年他们在论文中描述选用了怪异的“巴克敏斯特富勒烯”为碳60命名。
其名称源于美国建筑师R·B(巴克敏斯特)富勒的姓名,该种分子的原子结构与他设计的多面体穹顶相似。
富勒烯(或巴克球,这类化合物即以此名著称)*,独特结构的发现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化学分支。
由于他们发现了球状结构的碳60,而共同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6年化学奖,医学及生理学奖和经济学奖1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柯尔、斯莫利、英国科学家克罗托因因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斯莫利(R.E.Smalley)1943~2005美国奖项:化学奖获奖时间:1996年获奖理由: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被称为"纳米技术之父"的斯莫利生前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莱斯大学的一名化学教授,他和其他科学家共同发现了碳60分子,也称为"巴基球"。
有关碳60的伟大发现奠定了斯莫利在纳米技术领域内的先驱地位,同时也为他赢得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莫利也是纳米技术领域最杰出的代言人之一,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美国国会批准并创建了国家纳米技术研究所。
曾任美国莱斯大学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他主要从事超声速流激光光谱研究。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斯莫利成为纳米技术领域的坚定支持者,期待以纳米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类似能源那样的全球性问题。
1999年,斯莫利在美国众议院关于《国家纳米技术促进计划》的听证会上说,“这些小小的纳米级家族成员,以及将它们组装并加以控制的技术——纳米技术,将使我们的产业和生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1985年理查德·斯莫利与同事罗伯特·柯尔以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哈罗德·克罗托发现碳的球状结构,三人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种名为“富勒氏”结构的碳元素新结构,其原子以6种晶体形式排列在封闭的框架中。
因其形状如同小球,这种结构的碳又被称为“布基球”。
他们的这一发现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对宇宙化学、超导、材料化学和材料物理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斯莫利成为纳米技术领域的坚定支持者,期待以纳米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类似能源那样的全球性问题。
1999年,斯莫利在美国众议院关于《国家纳米技术促进计划》的听证会上说,“这些小小的纳米级家族成员,以及将它们组装并加以控制的技术——纳米技术,将使我们的产业和生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新闻稿)
1996年10月9日
瑞士皇家科学院决定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的Robert F. Curl, Jr教授、英国布莱顿苏塞克斯大学的Sir Harold W. Kroto教授以及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的Richard E. Smalley教授,因为他们发现了富勒烯。
碳原子接壤成球状的发现是值得被表彰的
碳元素的新构造——富勒烯——1985年被Robert F. Curl, Harold W. Kroto 和Richard E. Smalley发现,富勒烯中的原子被排列得类似壳状物。
这个“壳”中的碳原子数目是多变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量的新型碳结构逐渐被人们知晓。
从前,碳元素的六种同素异形体被人所熟识,即两种石墨,两种钻石,蜡石以及碳(VI)。
后面的两种分别在1968年和1972年被人们发现。
富勒烯的形成是在气化碳冷凝于惰性气体的时候。
这种气态碳可以通过诸如在碳表面引发强脉冲的激光获得。
释放出的碳原子会与氦气流混合,并且结合形成一些少数原子可上百的簇群。
这些气体随后会被引入到真空室中,在那里它会伸展并且被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的不同的温度。
然后,这些碳簇可以被质谱分析法所解析。
Curl, Kroto和Smalley带着研究生J.R. Heath和S.C. Obrien在1985年的11天内共同完成了这个实验。
通过微调,他们可以合成含有60个和70个碳原子的簇。
60个碳原子的簇,C60,是最高产的。
他们发现C60很稳定,这便意味着它的分子结构极对称。
这表明C60可能是一个多面体剖分格网的球面实体,一个有20个6边形表面和12个5边形表面的多面体。
这恰好是足球的形状,也和美国建筑师R. Buckminster Fuller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展览设计的网格状建筑一样。
研究人员把这个最新发现的结构命名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
Nature杂志上发表了C60独特结构的发现并获得了热情的接受和褒贬不一的评论。
没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预料到过碳有比所知的化学结构更对称的结构了。
随着1985-1990研究的深入,Curl, Kroto和Smalley获得了更多证明这个结构存在的正确性的证据。
除此之外,他们还成功通过附上一个或更多的金属原子来识别碳簇。
1990年,物理W. Krätschmer 和D.R. Huffman 在氦气中往两根碳棒通入电弧燃烧,用有机溶剂冷凝提取,第一次获得了一定数量的C60。
它们包含了C60和C70,这些结构是可以确定的。
这证实了C60假说的正确性。
因此打开了对C60和其它碳簇如C70、C76、C78、C80化学性质的研究。
由于新的和未预料到的特性,这些化合物用来开发了新的物质。
在超导和材料化学,天体化学、物理等不同的领域,一个全新的化学分支发展起来了。
背景
许多广泛多样化的研究领域都发现了富勒烯。
Harold W. Kroto那时候活跃在微波光谱领域-一门由于射电天文学发展而用于分析气体在恒星大气和星际气体云空间的科学。
Kroto对富含碳的巨星特别有兴趣。
他调查了大气中的谱线,发现了一种只有碳和氢的长链分子,并把它称为cyanopolyynes。
同样的分子也见于星际气体云。
Kroto认为这些碳化合物在恒星大气中已经形成,而不是在星际云中形成。
他现在想要研究这些长链分子如何形成的更紧密。
他和一位在物理化学重要领域,原子簇化学,有研究的科学家Richard E. Smalley取得了联系。
簇是一个介于微观粒子和宏观粒子之间的原子或分子聚合。
Smalley已经设计并建造了一种能够气化几乎任何已知材料并使之变成等离子体原子的激光—超声速束光仪。
他最感兴趣的是
金属原子的簇,比如,金属包括在半导体里。
他经常与有微波和红外光谱学背景的Robert F. Curl 做研究。
原子形成簇
当原子气相冷凝形成集群,形成一系列从含有几个原子到数以百计的原子簇。
在极大值分布曲线通常可以看到两个尺寸的簇,一个小的簇和旁边一个大的簇。
常常发现锡箔集群大小可能是主宰,原子的数目在这里被称为一个“幻数”—一个核物理术语。
这些明显的集群大小被假定拥有一些特殊的属性如高对称。
卓有成效的联系
通过相识的Robert Curl, Kroto他得知可以用Smalley的一起研究碳的气化和簇的形成,这可能帮助他证明长链碳化物是在恒星大气的炎热地区形成的。
Crul转达了这点给Smalley,198 5年9月1日,Kroto抵达了Smalley的实验室,和Curl、Smalley一起开始了碳气化的实验。
在后续的工作中它被证明可能大幅度影响碳簇的尺寸分布,60和70像奇幻数字一样,成了主要出现的字数(图1)。
研究小组现在有别的考虑。
C60簇(图2)的结构是一个多面体而不是一个长碳链的想法产生了。
因为其极稳定所以认为它是对应于一个封闭的外壳,具有高度对称的结构。
在美国建筑师设计的圆顶建筑结构之后,C60被命名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
这个忙碌的时期在9月12日一个名为C60的手稿发表后结束了。
巴克敏斯特富勒烯,自然杂志在1985年9月13日收到了这篇文章,并于9月14日发表了它。
轰动一时的新闻
化学家拟定的这个结构是独特美丽而令人满意的。
它单双键交替出现,对应于一个芳香、三维体系中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这是传统有机化学研究的一个全新例子:生产高度对称的分子,以研究他们的属性。
这理想结构经常被当作一个结构,碳氢化合物已经被合成为四面体,立方或
十二面体(12边)结构。
进一步的调查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Curl, Kroto 和Smalley继续对C60进行调查。
他们试图使它与其他化合物反应。
气体,如氢、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氧气或氨被注入这个气体流,但不影响C60峰值记录在质谱仪。
这表明,C60是个慢反应化合物。
这也证明,所有含有从40 -80偶数碳原子的碳簇(可以研究的区间)的反应同样缓慢。
与C60近似的这些化合物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很像笼子。
这符合欧拉定律这个数学命题,即任何n边形(n是大于22的偶数),至少一个多面体可以由12个五边形和(n-20)/2六边形。
简单来说,这表明可能有12个五边形和没有或者不止一个六边形构成一个多面体。
因为对于n较大的多边形,这种封闭结构是可能出现的,因此,称C60是最美的对称结构是给了它优先权。
结合簇的化学惰性与碳原子的偶数事实和可能是封闭结构的可能性,根据欧拉定律,得出了所有的碳簇都是封闭结构的提案。
他们被称作富勒烯和想象一个几乎无限数量的富勒烯可以存在。
元素碳已经因此假定有几乎无限数量的不同的结构。
C60和金属
新的实验被迅速设计用来测试C60的假说。
因为C60是中空的有容纳一个或多个其它原子的空间,人们试图为它附上一个金属原子。
用一个石墨板吸收溶金属盐(氯化镧,LaCl3)溶液用来进行气化冷凝实验。
质谱仪分析表明了C60La+的出现。
它被证明有抗光性,比如在强激光照射下金属原子没有逃逸。
金属原子被捕获在笼形结构中的想法更有说服力。
生产携带金属原子的碳簇的可能性催生了“包装”实验。
相同的大小的离子或至少相似的大小都聚集在一个磁阱和受到一个激光脉冲。
然后发现,激光光束引起碳笼萎缩2个碳原子。
在某一个笼里,当金属原子内部压力过高,分裂停止。
然后外壳缩小,直至准确安装金属原子。
对于C60Cs+ 尺寸是C48Cs+, 对于C60K+ 尺寸C44K+ 对于C60+尺寸是C32+.
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催生新的化学
在1980年代末,强有力的证据证明C60的假设是正确的。
90年代在两个石墨电极通过碳气化弧合成宏观量的C60的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整个电池的结构测定的方法可以应用于C60和其他富勒烯,完全证实了富勒烯假说。
相对于其它形式的碳,富勒烯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新性能。
一个全新的化学已经发展到操纵富勒烯结构和系统研究富勒烯性能的层面上了。
它可以生产C60超导盐、新三维聚合物、新的催化剂、新的材料和电气和光学特性、传感器等等。
此外,相同的富勒烯还能生产封闭薄管、纳米管。
从理论的观点,富勒烯的发现影响了我们如银河碳循环和古典芳香性等广泛分离科学问题的观念。
没有实际有用的应用程序还没有被生产,但这不是能预料的,正如在六年后宏观量的富勒烯变得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