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登高观景、祭祀祖先、品尝重阳糕,并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重阳节有着丰富的传说和故事,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一、屈原与九黄鸟相传在远古时代,湖北地区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他对国家忠诚无私,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诽谤。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
重阳节那天,屈原感到非常沮丧和孤独。
正当他绝望之际,九黄鸟飞到了他的身边。
九黄鸟是仙鸟的一种,它能辟邪驱鬼,具有神奇的力量。
九黄鸟用它的翅膀扇动了几下,屈原的痛苦和烦恼立即消失了。
九黄鸟告诉屈原,九月九日是一个瑞气盎然的日子,人们可以登高远眺,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幸福。
屈原听后心情大为振奋,他对九黄鸟表示感谢,并决定以登高祭祀的方式来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
从此,屈原成为重阳节的始祖,人们在这一天都会登高去纪念他,也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与幸福。
二、桂花与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传说还有一个与桂花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仙女降临人间,她的美丽动人令人倾倒,她的名字叫做嫦娥。
嫦娥下凡时,带来了一种香气扑鼻的桂花。
人们知道嫦娥所带来的桂花能够辟邪,就纷纷将桂花栽种在庭院中。
后来,人们发现每年的九月初九这天,桂花开得特别灿烂美丽。
人们相信,桂花是嫦娥神女的化身,她用这种香气扑鼻的花朵来保佑人们平安健康。
因此,重阳节这天,人们会采摘桂花并佩戴在身上,以抵御邪恶和疾病的侵扰。
同时,人们也会将桂花蒸煮成美味的重阳糕,与亲友一同品尝,寓意团圆和美好。
三、孤儿柳和重阳在长江流域一带,有一个传说与重阳节有关,这是关于一棵垂柳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灵山仙子化身为柳树居住在此地。
她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孤儿流浪儿,因此人们将这棵柳树称为孤儿柳。
重阳节的那天,孤儿柳掉下了一屡金黄色的柳絮,这些柳絮飘落在人们的身边。
人们发现,这些柳絮中蕴含着神奇的力量,能驱鬼辟邪,还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重阳节的古老传说
重阳节的古老传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有许多古老传说与之相关。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重阳节的古老传说。
传说一:重阳登高重阳节是中国人登高的节日,而登高的习俗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风水大师告诉楚王,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山上的气场会更加旺盛,登高可以避灾祈福。
于是,楚王在这一天命令全国人民登上山顶祈福,由此养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
传说二:抗击蛇妖另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古老传说是关于抗击蛇妖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凶猛的蛇妖居住在一座小山上,每逢重阳节就会出来伤人。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村庄的安全,决定一起抗击蛇妖。
在一位得道高人的帮助下,他们制作了雄黄酒,将蛇妖引诱到花园,然后趁其不备将其击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会饮用雄黄酒,以祈求驱邪避灾。
传说三:九重顶上观华盖重阳节也与道教文化中的仙人有关。
传说中,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太阳和月亮两圆重叠,形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圆盘。
而在这个圆盘的上方,居住着九位仙人,他们在重阳节这天通过一个叫做“九重顶”的仙桥,来到人间,为人们祝福。
据说只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才能看到这些仙人的身影。
传说四:青年成仙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传说,说重阳节这一天,青年男子有机会成仙。
相传古代有一个男子,他每年的重阳节都会彻夜不眠,修炼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到了第九年的重阳节,他终于修成正果,化身为了一位仙人。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也会熬夜祈福,希望能得到好运和长寿。
以上是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古老传说。
这些传说源远流长,通过口耳相传,至今仍在中国各地流传。
无论是蛇妖的抗击,还是登高祈福,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祈求福寿安康。
重阳节也是人们重视家庭和团圆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人好友相聚,登高赏菊,品尝传统重阳糕和艾叶酒,共度快乐的时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改变,但对于重阳节这一传统的秉持和传承,却一直是人们心中的一份浓浓情感。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都会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据说这个节日起初是为了驱邪避灾,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庆祝长寿和敬老的节日。
下面为您讲述重阳节的一些民间故事。
故事一:折菊花的老人在古代,有一位孤独的老人名叫黄仙,他年老体衰,过着贫穷的生活。
每到重阳节,黄仙都会深感孤独,无人陪伴。
但是,他并不气馁,而是折起了山上的菊花,用它们来祭拜已故的亲人和祖先。
一年重阳节的早上,他再次独自上山,欣赏着眼前盛开的黄菊花,突然,一阵轻柔的音乐把他吸引住了。
他顺着声音的方向寻找,最终来到了一个清澈的泉水旁,看到了几位年轻的男女在跳舞。
原来,这些人是神仙化作的,并且他们看到了黄仙的孤独和勤劳。
当他们得知黄仙在重阳节时替自己的先人折菊花的时候,神仙们非常感动。
他们决定赐给黄仙一枚神奇的葫芦,只要他戴在身上,就能永远年轻,不再孤单。
从此以后,老人的生活变得幸福美满。
重阳节的时候,他和亲朋好友一起庆祝,享受幸福与欢乐。
故事二:赛桂花的姐妹有一对非常相爱的双胞胎姐妹,一个叫秋香,一个叫冬梅。
她们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
一年的重阳节,秋香和冬梅决定比赛谁能折到更多的桂花。
她们分别带上篮筐,前往山上寻找桂花。
秋香一直看到各种各样的桂花,她开心地将它们一个一个地折下来放进篮子。
而冬梅却找不到一朵桂花,她有些沮丧。
就在冬梅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位神秘的老人走了过来。
老人神情详和,请求冬梅借给他篮子,冬梅见老人一脸的慈祥,便将自己的篮子借给了他。
不久之后,老人回来了,手中提着装满了桂花的篮子,冬梅非常惊讶。
老人对冬梅说:「你的善良和大度之心得到了神仙的赐予,所以桂花才会自愿地跳进你的篮子。
」从那以后,冬梅决定永远保持善良和慈祥的心,这就是重阳节的真正意义。
故事三:爱心的老太婆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年迈的老太婆名叫李奶奶。
她独自生活,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登高远足、佩戴茱萸等。
重阳节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些与重阳节有关的传说和故事。
1. 投江救母的故事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之一是“投江救母”。
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华筝的孝子。
他的母亲患病多年,病情愈发严重。
华筝听说登高可以驱邪,便提议带母亲登高祈祷康复。
然而途中,华筝的母亲突然感到无法承受病痛,决定投江自尽以免成为儿子的负担。
华筝无奈之下也投江跟随母亲,但两人神奇地浮在水上,安然无恙。
此后,每年的重阳节,华筝和母亲都会再次登高祈福,以感谢上天的庇佑。
2. 阳老教化民的传说相传,九月初九这一天,地府的阳老会教化冥界的亡魂,帮助他们超度到来世。
因此,重阳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据说,在这天,阳老会亲自下凡,教化信众,并传授秘法和智慧。
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烧香、祭祀先祖,以向阳老表达敬意并祈求平安和福运。
3. 避邪的传说另一个重阳节的传说是关于茱萸的。
在古代,人们相信重阳节是一个阴气最重的日子,邪魔鬼怪易于作祟。
为了驱逐邪气,人们会戴上茱萸,将其挂在门上或佩戴在身上。
茱萸被认为有辟邪的功效,可以保护人们平安。
据说,重阳节这一天,茱萸的五福之气最为浓厚,能够带来健康、幸福、长寿、平安和吉祥。
总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一些故事描述了孝顺和慈爱的精神,如“投江救母”;有些传说与祖先祭祀和超度有关,如阳老教化民;还有一些则与避邪有关,比如茱萸的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丰富多彩,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孝道和吉祥的重视。
在今天,人们依然怀着敬意和喜悦庆祝重阳节,继承和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与价值观。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有关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吧。
一、晋文公登临根据史书记载,在古代中国,重阳节这一天是名门贵族登临高山的时刻。
晋国的文公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传,晋文公在重阳节这一天,常常带着他的臣子和家人,登上山巅,观赏秋景,赏花饮酒,共享天伦之乐。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后来登高赏秋的习俗的起源之一。
二、九黄民间传说中,九是个吉祥的数字。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戴上一种由九根草编织而成的香囊,称之为“九黄”。
相传,这种九黄有驱邪避灾、祈福健康的作用。
在农村地区,老人们尤其喜欢佩戴九黄,希望能够祈求到平安和长寿。
三、喝菊花酒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喝菊花酒。
这个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重阳节的典故之一。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在九黄山上居住的老人,他发现当地居民在重阳节这一天都生病了。
于是,他研制了一种菊花酒,酒中加入了菊花的提取物,以期望能够驱病保健。
这种菊花酒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特色之一。
四、踏秋赏菊重阳节的时候正值秋高气爽,秋叶红艳,是赏秋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会前往山野、公园或庭院,聚集在一起,踏青郊游,赏菊花。
特别是赏菊花,因为菊花正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人们欣赏菊花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吉祥、祈求平安。
五、访亲戚重阳节被称为“重孝节”。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做邳郁的晚辈,他听说了自己年迈的母亲生活困苦,无法享受到天伦之乐。
他便毅然决然地前往母亲的住处,伴着重阳节的暖阳,带给母亲温暖和关怀。
自那以后,重阳节成为了一个与家庭团聚和孝顺有关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长辈家中,瞻仰祖先坟墓,或者聚会欢庆,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以上是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让这个传统节日更加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无论是赏秋登高,还是喝菊花酒,或者探访亲朋好友,重阳节都是一个团结、欢乐和传统的节日。
重阳节的传统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传统民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长寿。
除了登高、赏菊等传统活动外,重阳节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故事,下面就为你讲述其中几个精彩的故事。
故事一:屠妖记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李姓的乡村居民,过着平凡而贫困的生活。
他听说每年的重阳节,山上会出现一只凶恶的妖怪,被称之为“重阳妖”。
这只妖怪喜欢吃人,吃完人的魂魄后,还会吞噬掉家人的幸福和财富。
李姓居民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决定勇敢地与重阳妖斗争。
于是他找来了几位年轻人,按照村子里老人们的建议,采集了一些艾草和菊花。
重阳节的早晨,他们带着这些植物登上山顶,将艾草和菊花撒在山脚下。
据说这些植物有辟邪的功效,能够驱散妖怪。
就在他们撒下植物的同时,重阳妖出现了。
它龇牙咧嘴地向李姓乡民和年轻人们扑来,但当它跨入植物的范围时,立刻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它无法接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开。
从那时起,重阳妖再也没有出现过。
李姓乡民和年轻人们的勇气和智慧保护了他们的家庭和整个村庄。
所以,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采集艾草和菊花,以纪念这段传奇而崇高的战斗。
故事二:桃花源记另一个与重阳节有关的传统故事是《桃花源记》。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王沉的古代人物身上。
王沉是一个不满封建制度束缚的人,他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安排,也不愿意在权势和财富面前妥协。
有一年的重阳节,王沉听说乡下有一个隐藏的桃花源,那里的风景如画,人们自给自足,并且生活简单而自由。
他没有犹豫,果断地离开尘世,找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王沉在桃花源中重新开始了他的人生。
他种植庄稼,养殖动物,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与乡下的居民们和睦相处,快乐轻松地度过了每一天。
经过几年的时间,当王沉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他回到城市,希望告诉朝廷和社会大家如何找到快乐,如何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但是,他发现朝廷已经变得更加腐败,社会对他的理念和观点不感兴趣。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重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以祭祀和纪念祖先,同时也是庆祝秋季丰收的时刻。
除了这些传统的活动外,重阳节还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之相关。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一、吴刚和玉兔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吴刚的人,他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对老人和弱者十分关心。
一年的重阳节,他听说神仙喜欢登高祭拜,为了帮助其他人祭祀祖先,他决定自行搭建一座高山,好让身体虚弱的人也能轻松登高。
他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很长时间,终于建立了一座高山。
然而,吴刚的善行没有得到神仙的认可,他并没有被转化成仙人。
在重阳节这一天,他来到自己建的高山上,并拜祭了自己的祖先。
无意中,他看到了一只受伤的玉兔。
玉兔告诉他,自己曾经是天上的仙兔,他因为犯了错误被放逐到了人间。
吴刚很同情玉兔,于是他决定帮助它。
吴刚给玉兔治疗伤口,照顾它的生活。
玉兔非常感激吴刚的帮助,它向玉帝禀报了这个消息。
玉帝深觉吴刚的善良和助人精神十分难得,于是决定将吴刚和玉兔都变成不朽的仙人,让他们可以永远一起生活在玉帝的宫殿中。
从此以后,每年重阳节,人们登高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一颗明亮的月亮上有一只携手的仙人与仙兔。
二、孟婆和重阳糕相传在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不仅会登高扫墓,还会吃一种特殊的食物——重阳糕。
这种糕点不仅口感鲜美,而且有着特殊的寓意。
据传,重阳节当天,地府的孟婆会在黄泉路上摆摊做生意。
她会售卖一种特殊的糕点——重阳糕,这些糕点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吃了它的人长寿延年,祛除疾病和灾难。
孟婆做的重阳糕非常受欢迎,许多人都会争着购买。
人们相信只要在重阳节这一天吃上一块重阳糕,就能得到孟婆的保佑,拥有健康和长寿的生活。
三、屈原和登高古代著名的诗人屈原和重阳节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说,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爱国诗人,他的诗文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纪念屈原的伟大和他对国家的牺牲。
为了避免国家被侵略,屈原投江自杀,以示爱国的决心。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范本5份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范本5份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1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2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一:桓景登高据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重阳登高始于汉代的桓景。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的方士,有异术)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在这一传说中重阳节登高被认为具有消灾避祸的作用。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二:妈祖升天日九月初九是妈祖升天日,传说这一天妈祖在湄洲岛升天。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中国的海上保护神。
在古代,船舶启航之前都要先祭天妃娘娘,在船舶上还供奉天妃娘娘神位。
相传妈祖俗姓林讳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二十八岁的妈祖在湄洲岛湄峰山升天成为神明。
妈祖是中国航海的保护神,她扶危济困,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无数船只;她立志不嫁,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登高节”。
它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恰逢秋高气爽,正是登高赏景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有着丰富的习俗和传说,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民间传说。
传说一:折桂仙子降妖相传,在古代的重阳节,有一位勇敢而善良的青年农民,他叫李三。
李三生活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村子周围有一片神秘的桂花树林。
每年的重阳节,李三都会来到桂花树林里独自祈祷,希望能有好运降临。
有一年的重阳节,李三来到桂花树林,突然听到了一声尖叫。
他赶忙朝声音的方向走去,发现一只巨大的妖怪正欺负桂花树。
李三勇敢地拿起手中的铁锹,与妖怪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正当李三力竭的时候,一位美丽的仙子出现了。
这位仙子名叫折桂,她告诉李三只要摘下树上的一朵桂花,妖怪就会消失。
李三怀着一丝希望,迅速摘下了桂花。
果然,妖怪消失了,李三也因为勇敢而得到了折桂仙子的奖励。
从那时起,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来到桂花树林祈祷,希望能得到折桂仙子的保佑,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相信自己的力量。
传说二:草堂婆婆登高求仙据传说,在古代的重阳节,有一位八旬高龄的老人,她被村民们称作“草堂婆婆”。
虽然年事已高,但她身体健康,常年居住在桂花山下的一座小草堂里。
重阳节那天,草堂婆婆决定登上桂花山的最高峰,以期能够祈求长寿和平安。
她顶着酷热的太阳,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山顶攀登。
村民们看到了这一幕,纷纷围观,并为草堂婆婆祝福。
终于,经过艰苦的攀登,草堂婆婆登上了桂花山的最高峰。
她朝四周眺望,只见群山连绵,云雾弥漫,美不胜收。
草堂婆婆摘下了一朵盛开的桂花,握在手中,默默祈祷。
传说中,平日里喜欢采集草药的草堂婆婆,因为她的虔诚祈祷,得到了仙人的赏识。
仙人赋予她长寿不老的特殊能力,使她能够继续照顾村民们,并传授他们治病的方法。
从那天起,每年的重阳节,村民们都会登上桂花山,纪念草堂婆婆的勇敢和仙人的祝福。
他们相信,只要虔诚祈祷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和福泽。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_重阳节的来历简介大全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_重阳节的来历简介大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也有许多关于重阳节的故事,虽然历史久远,但是也反映出了重阳节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欢迎参阅。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重阳节传说之一:与道教有关这是一个与道教有关的神话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瘟神在汝河出没,散布各种瘟疫,害得百姓死伤无数。
当地一青年恒景看不下去,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强的神仙为师,学得武艺准备返乡杀瘟神时,他师傅送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
恒景回乡之后登上高山与瘟神搏斗,经过几百个回合终于消灭瘟神,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后人们就为纪念这件事就有了重阳节,其中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乃是恒景返乡时杀瘟神的时间。
经过时间的推移,重阳节当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叶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传说之二:与赏菊和饮菊花酒有关很久以前有一农夫叫做阿牛,在他七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而母亲也因此伤心欲绝患了眼疾,阿牛用过无数办法都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梦梦到一姑娘跟他说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荡,于荡中寻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亲的眼疾。
阿牛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死马当活马医,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荡寻菊花,没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汤药给母亲服下,不久后就重见光明,至此后阿牛开始种植白菊,民间也把九月初九这一天称为菊花节,也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东汉安帝年间,宫中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洛阳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
恰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
李娘娘历尽艰辛,慢慢把重阳女养大成人。
谁知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
李娘娘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为她讨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到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
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精心传授剑法,并密告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来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现时见机行事,为民除害。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重阳节,也被称为重九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丰富多彩,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典型的故事。
1. 吴城山战胜恶鬼相传古时候在江苏省苏州市附近有一座名为吴城山的山峰,此山据说曾经盘踞着一只凶恶的恶鬼。
恶鬼横行霸道,村民无法安居乐业。
直到一年的重阳节,一位名叫张仙子的道士经过此地,听到了村民的哀求。
他决定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张仙子来到吴城山,用法术将恶鬼封印。
从此以后,山下的村民们在重阳节都会上山向张仙子献上感恩之心,并祈求他们家族的安康和平安。
这样,重阳节也就成为了村民们纪念张仙子的日子。
2. 登高观景在重阳节当天,人们喜欢踏青登高,观赏秋天的美景。
有一段传说与登高有关。
相传汉代时,有一位名叫黄霖的病人,他得了一种难以治愈的病。
一天,他的朋友告诉他,每年的重阳节登高可以祛病。
黄霖一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决定试一试。
在重阳节的那天清晨,黄霖爬上了一座高山。
他拾级而上,一边登山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当他爬到山顶时,他感到浑身轻松,病痛也随之消失了。
从此以后,登高成为了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3. 食菊花重阳节当天,人们还会食用菊花。
这个习俗与一个传说有关。
相传,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韩湘子的道士,他因为钟爱菊花而被人称为“菊仙”。
有一年的重阳节,韩湘子带领着弟子们来到一座山上,发现山上的菊花开得特别美丽。
于是他们摘了一些菊花回到庙中,将菊花泡水饮用。
几天后,韩湘子发现自己不但身体倍感轻盈,精神也格外爽利。
自此以后,韩湘子将这个经验告诉了徒弟们,并且告诫他们,每年的重阳节都要食用菊花以保健身体。
于是,食菊成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4. 草药救村民古时候有这样一个传说,说在重阳节这一天,伯阳国有一种罕见的瘟疫流行。
人们感到绝望,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来自偏远山区的一个老百姓,通过采集草药,自制了一种药膏。
他将这种药膏传给了临近村庄的人们,并告诉他们在重阳节当天将这种药膏抹在身上,可以避免感染瘟疫。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祈福健康长寿。
在这个节日中,有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既包含了人们对长寿吉祥的向往,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仙草遇仙人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孙思邈的道士。
一年重阳节,他在山间采集草药时,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仙人。
这位仙人手持一束茱萸,身穿华丽的仙袍,神态庄重肃穆。
仙人向孙思邈赠送了一把菖蒲,并告诉他:“每逢重阳佩戴这枝菖蒲,可以祛病延寿。
”孙思邈对仙人感激不已,他将这一奇遇写成了一篇长诗,流传至今。
二、采菊东篱下另一则传说,说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事。
据说杜甫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常常会到野外的东篱下采集菊花。
他认为菊花高洁而坚韧,与自己志向追求相合。
同时,采菊的过程也让他感到舒畅和快乐,这样的心情对于诗人来说极其重要。
因此,杜甫将他对采菊的喜爱与重阳节的意义结合在了一起。
三、曹娥救父一个最为著名的重阳节传说,是关于曹娥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曹娥的女孩。
她的父亲因为被当时的皇帝冤枉而被杀,死后就化成了山。
每年重阳节,曹娥都会来到山上为父亲上香、磕头哭泣。
传说,由于她对父亲的孝心很深,她的父亲就重新获得了人身,并与曹娥团圆。
四、打退鬼怪在一些地方,重阳节还有驱邪避凶的风俗传统。
相传重阳节这一天,鬼怪会大量出现,并给人们带来厄运。
因此,人们会进行各种驱邪的活动。
比如,用菖蒲叶插在窗前门前,或者在家门口摆上菖蒲,以此来祈祷平安。
还有人会在衣袋中放入菖蒲,以保护自己免受邪灵侵扰。
这些驱邪的传统习俗,代表着人们对吉祥和平安的向往。
五、爬山迎秋重阳节也是很多人热衷爬山的日子。
由于九月初九的天气逐渐凉爽,正值秋高气爽之时,人们选择这一天登山,一方面是为了祈求健康长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欣赏秋天的美景。
一些名山景区,在重阳节这一天会有很多游客,大家一起欣赏秋叶的飘飘,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重阳节的故事传说
重阳节的故事传说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长寿和幸福的祝福。
重阳节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与这个节日相关的传说故事。
一、《重阳登高》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黄真人的道士,他精通仙术,能够驱邪除魔,医术高超。
黄真人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带领着徒弟们登山祈福,以祈求长寿和健康。
登山的人们手持菊花,佩戴茱萸,以驱邪避灾。
黄真人在山上设宴招待众人,还教授了一些长寿的秘诀。
这样的活动逐渐传承下来,成为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二、《孤山重阳》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孤山的地方,山上有一位仙人居住。
每年的九月初九,仙人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邀请凡人前来共享喜悦。
仙人会在山上设宴,赏赐给前来祝贺的人们美酒和美食。
而且,仙人还会赐予人们一种神奇的茶叶,只要喝了这种茶,就能够延年益寿。
因此,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前往孤山,祈求仙人的保佑和长寿。
三、《重阳救母》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杨绛的人,他的母亲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一年的重阳节,杨绛带着母亲前往山上,希望能够祈求长寿和健康。
然而,山上的路途崎岖,对于行动不便的母亲来说非常困难。
杨绛决定背起母亲,一步一步地攀登山顶。
虽然很辛苦,但是杨绛并没有放弃。
最终,他们成功登上了山顶,母亲也康复了许多。
从那以后,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背起年迈的家人登山,以表达对长寿和幸福的祝福。
四、《重阳赛百花》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杜牧的文人,他非常喜欢九月初九这一天的景色。
每年的重阳节,他都会带领着一群文人雅士前往花园,欣赏花朵的美丽。
在花园里,人们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花朵比赛,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争夺最美的称号。
杜牧更是以此为题,写下了《秋夕》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样的活动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独特庆祝方式。
五、《重阳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黄帝的神仙,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祈求健康长寿和家庭的安康。
与此节日相关联的还有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传说故事。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重阳传说。
1. 向阳宝刀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钟离春的剑客,他的家族世代以来都以制造出名的宝刀而闻名。
然而,世上最厉害的剑客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把可以与其技艺相匹配的宝刀。
一年的重阳节前夕,钟离春收到一把神秘的宝刀,这把宝刀被称为“向阳宝刀”。
据说,只要剑客拿着此刀,就能汲取到大自然中太阳的能量,剑客的剑法将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重阳节当天,钟离春在清晨决定试试这把宝刀的威力。
他出门迎接初升的太阳,并挥舞着“向阳宝刀”,瞬间,剑光四溢,迎向太阳的光芒,使得周围的人们目不暇接。
这一幕成为了重阳节的经典场景,从此以后,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迎着初升的太阳,向阳祈福,希望能够借用太阳的能量拥有健康和力量。
2. 重阳救母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陈兴的孝子,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然而,有一年的重阳节,他的母亲疑因阳气不足而生了重病,而他在外地无法及时回家探望。
陈兴非常担心母亲的身体,一晚上没合眼。
在重阳节这一天的清早,他突然梦到一个仙女告诉他:“在这个特别的节日,有一朵美丽的菊花可以救活你的母亲。
”陈兴醒来后,迅速收拾好东西,匆忙赶回家中。
找到母亲的房间,他看到一束盛开的菊花摆在母亲的床前。
他急忙将花摘下来,并煮成一道清汤,让母亲喝下。
没想到,不久之后,母亲的病情出现了奇迹般的好转,并最终康复。
自此以后,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赠送菊花给长者或病患,寓意着祝福他们的健康和长寿。
3. 桂花香酒重阳节正值桂花盛开的季节,因此人们常将桂花制成香酒,在这一天举行重阳宴席时品尝。
有一个和香酒相关的传说,讲述了一位在温泉边上种桂树的老人。
据传,他种植了一片桂花树,并且对这片花园进行精心维护。
每年的重阳节,他都会采摘最新鲜的桂花,制成清香醇厚的桂花酒。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同时也会讲述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1. 吴刚和玉兔吴刚和玉兔的故事是重阳节最有名的一个传说。
相传,吴刚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但他对掌握长生不老的方法充满了渴望。
于是,他决定上山寻找神仙学习长生不老之道。
吴刚爬上了终南山,终于在山中遇到了五个仙女。
五仙女告诉吴刚,只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才能领悟到长生不老的真谛。
她们还告诉吴刚,玉兔是一个仙界的动物,他会把长生不老的草药送给吴刚。
吴刚满怀希望地去找玉兔,但当他找到玉兔时,却发现它被关在了一个笼子里。
玉兔向吴刚诉说了自己被禁锢的悲伤,吴刚深感同情,于是他决定帮助玉兔逃离。
经过吴刚的努力,玉兔终于重获自由。
从此以后,玉兔每年的重阳节都会出现在天空中,给人们带来好运和祝福。
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也会在家中供奉玉兔,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2. 百花仙子下凡另一个重阳节的传说是关于百花仙子下凡的故事。
相传,有一年重阳节的时候,天宫中的百花仙子突然想到人间的百花已经凋谢,便决定下凡帮助人们。
百花仙子下凡后,她以一朵盛开的花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只要有人愿意给她提供水和土壤,她就能开出各种美丽的鲜花。
渐渐地,人们知道了百花仙子的身份,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去赏花,并把花枝插在窗台或者头发上,以示对百花仙子的敬意与纪念。
3. 斩妖除魔还有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故事是传说中的斩妖除魔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凶猛的妖怪经常在人间作恶。
这只妖怪喜欢吃人,每年重阳节都会选择一位年轻人作为牺牲品。
为了拯救百姓,一位英雄决定在重阳节这一天与妖怪展开对决。
经过激烈的战斗,英雄终于斩杀了妖怪,解救了百姓。
从那以后,人们每年的重阳节都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纪念英雄的英勇行为,并祈求平安。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传说,你知道都有哪些吗?下面小编带你看看吧。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篇1:重阳与菊花仙子的传说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
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纺织度日。
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
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
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
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
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
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
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
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
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
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
”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
”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
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
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都会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上山祭祖、登高赏秋,以及饮菊花酒、佩茱萸、赏菊等多种活动。
重阳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故事,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
传说一:居巢山的故事相传在汉朝时,有位名叫华佗的医生。
华佗颇有医术,他曾治愈了一位得了蛇咬伤的男子,名叫黄石公。
为了表示感谢,黄石公将自己位于居巢山的房子让给了华佗,并且传授了他不传之秘的医术。
事后,华佗在重阳节这一天研制出了具有预防恶疾的良药,并将这一秘方传给了后人。
为了纪念这位医术高超的医生,人们便在每年的重阳节登临居巢山,表达对华佗的景仰之情。
传说二: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和文学家,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君主,但却遭到了奸臣的诬陷和流放。
屈原在长江中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君主的忠臣之心。
为了纪念他,楚国的人们每年在重阳节这一天举行划龙舟的活动,希望能驱逐江中的恶灵,以保佑平安。
同时,人们还会把糯米、艾蒿等食物投入江中,以纪念屈原投江之事。
传说三:孟浩然的故事唐朝诗人孟浩然有一首名为《登鹳雀楼》的诗,诗中描述他在重阳节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景色。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登高赏秋的乐趣,成为了重阳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沿袭着孟浩然的脚步,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会登高远望,享受秋日的美好。
传说四:板桥村的故事据说,在百足山边有一个叫板桥村的地方,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防百足之法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军队来到该村,有一位村民在梦中得到了来自神仙的指引,告诉他用花茱萸辟邪并祛除百足的毒。
村民们因而聚集在一起,佩戴茱萸,祈求平安。
后来,这个习俗得到了传承,成为了每年重阳节的重要活动。
以上就是重阳节的一些传说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了对忠诚、家国情怀以及对幸福和健康的祈愿。
重阳节不仅是人们庆祝秋天丰收和赏月的节日,也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俗的重要时刻。
让我们一起在重阳节这一天,感受传说故事的魅力,祝福自己和家人健康快乐!。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讲解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讲解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都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与此同时,重阳节也有许多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重阳节的传说和故事。
传说一:后羿射日据说在远古时代,人们曾经有十个太阳,天气异常炎热,农田干旱,百姓们生活十分困难。
于是,娥皇和后羿这对夫妇为了帮助人们,决定帮助解决问题。
后羿是一位猎人,他利用他的射箭技巧,成功射下了九个太阳。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都要举行射箭活动,以表达敬意和感谢。
传说二:避邪驱瘟的菊花在重阳节期间,一些地方的人们会挂菊花来驱邪避瘟。
传说古时候有一只妖魔喜欢吃人,为了保护村庄的人们,一个智者告诉他们,只有在重阳节期间挂上鲜菊花,妖魔才不敢靠近,这样就可以保护人们的安危。
从此以后,人们每年的重阳节都会挂上菊花,以求平安。
传说三:簪花女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黄香的女子,她非常聪明而美丽。
黄香的父亲去世后,她跟随母亲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
然而,黄香聪明能干,她懂得用野草制作花饰,然后卖给别人换取生活费。
每年的重阳节,黄香都会亲手制作一朵纸簪花,戴在头上,耀眼夺目,这样也能增加她的收入。
传说四:重阳登高重阳节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相传在古代,人们发现每年的重阳节登高后,身体感到特别爽快,心情也格外愉悦。
因此,登高成了重阳节中非常受欢迎的庆祝活动。
登高时,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秋天的美景,还可以远离凡尘,增添健康和活力。
故事一:《难忘的重阳节》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小男孩,他非常喜欢重阳节。
每年的这一天,他都会和家人一起准备美食,如菊花糕、重阳糕等,还会去附近的山上登高。
有一年,小明因为生病不能外出庆祝重阳节,他很伤心。
然而,他的父母和姐姐给他带来了一个惊喜,他们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重阳节美食,让小明在家享受节日的氛围。
从那以后,小明更加珍惜每一个重阳节,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故事二:《聪明的羊村长》在一个山村里,住着一只聪明的羊村长。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关于九九重阳节的传说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九九重阳节的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节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
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
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重阳节的故事
重阳节的故事重阳节的故事(15篇)重阳节的故事1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
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
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
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
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放纸鹞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
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
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
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
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
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
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
“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
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
”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
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
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
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
其来由无从考究。
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
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