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理查·弗ェ尔-亨克尔和贝里·修
泽瓦尔德,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领域的贡献。
理查·弗ェ尔-亨克尔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贝里·修泽
瓦尔德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
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化学储能和气体储存方面有重要应用。
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晶体结构。
它们具有高表面积和可调理的孔隙结构,可以用于吸附和储存气体、催化反应和分离等应用。
弗尔-亨克尔和修泽瓦尔德在研究中合成了多种新型MOFs,
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MOFs的应用提供了
新的可能性,并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
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理查·弗尔-亨克尔和贝里·修泽
瓦尔德的研究对于开发更高效的储能和气体储存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有重要贡献。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三位科学家的殊荣,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尤鲁斯·洛夫和尤尔根·科尔德霍夫。
他们因为他们对碳合成的研究而获得了该奖项。
这一研究对于现代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为制造新的医药品和新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的是碳合成的领域。
碳素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也是地球上大多数化合物的基础。
但在过去,合成碳合物的方法非常有限,仅限于使用高温和高压等条件下的复杂化学反应。
这种方法限制了合成碳素化合物的可行性。
海克、洛夫和科尔德霍夫的研究贡献在于他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合成碳素化合物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交叉偶联反应。
交叉偶联反应可以将两个不同的有机分子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化合物。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极大地扩展了有机合成化学家的合成工具箱,提供了更多合成碳化合物的方法和途径。
交叉偶联反应的突破主要包含两个重要方面:第一是发现了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能够促进有机分子之间的反应,使其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是成功地解决了反应中产生副产品的问题。
以往的反应过程中,副产品的产生往往会降低合成产物的纯度,而海克、洛夫和科尔德霍夫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催化剂,能够在反应中降低副产物的产生,提高产物的纯度。
交叉偶联反应为制造新的医药品和新材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许多药物和材料的合成需要将不同分子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目标化合物。
交叉偶联反应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合成途径,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合成目标化合物。
这一突破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并为药物治疗的革命提供了先决条件。
交叉偶联反应也为新材料的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许多新型材料的合成需要通过将不同分子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具有特殊功能和性能的材料。
交叉偶联反应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和可控的合成方法,可以合成一系列的高分子化合物,从而开辟了新的材料研究领域。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科学前沿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福建江合佩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1972年赫克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1977年根岸英一和1979年铃木章分别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2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但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在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钯原子就像媒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好好抓住诺贝尔化学奖这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设计了如下几。
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分析
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分析摘要:本文在之前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分析的基础上,简单分析统计了2001-2010化学奖的数据及规律。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分析诺贝尔奖金从1901年设立以来,迄今已有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
一百一十年来它记录了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重大科学成就。
诺贝尔奖不仅已成为科学家们的崇高荣誉,其数量多少更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科技实力的标准。
1 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国家分布情况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国度统计表如表1。
如果我们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尺度之一,那么就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是与其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相对应的。
除2007年外,2001-2010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都有美国的科学家。
从获奖人数看,也是美国最多,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日本,再次是以色列。
以色列在2000年以前未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其科学研究水平在21世纪有了很大的突跃,有3位科学家在2004、2009年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细胞内的“蛋白质制造工厂”——核糖体的研究成果卓著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也是1964年以来首次有女科学家摘得诺贝尔化学奖桂冠。
在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约纳特是第四名女性获奖者。
先前3人分别为玛丽·居里及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在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女性获奖者少之又少,虽不乏居里夫人这样两度获奖的传奇人物,但只有35位女性获诺奖殊荣,所占比例不到获奖总人数的5%。
2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年龄分析化学诺贝尔获得者的年龄结构,取每年的年龄平均值,其分布如表2。
2001-2010年的25位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是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奖时年龄43岁,年龄最大的是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获奖时年龄85岁。
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化学奖简介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该奖项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尔德·A·海利,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发现及其应用的贡献。
获奖原因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海兹、库贝和海利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聚焦在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上。
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探索了许多新颖的化学反应,并发现了许多有机合成方法。
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实现了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
偶氮芳烃化合物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是人造DNA和RNA的构成单位,并且在医药领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许多抗癌药物和抗生素都是以偶氮芳烃化合物为基础合成的。
应用价值和意义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合成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并深入研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由于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它们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和有机化学合成中。
通过研究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科学家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和化合物,提高现有药物的效果,同时也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获奖人简介理查德·F·海兹理查德·F·海兹,生于1941年,美国化学家。
他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
他以其对合成有机化学的杰出贡献而著名。
他的研究聚焦于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和能源科学。
本杰明·E·库贝本杰明·E·库贝,生于1947年,美国化学家。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
库贝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有机合成方法学、材料化学和催化反应领域。
阿尔德·A·海利阿尔德·A·海利,生于1955年,美国化学家。
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和顾问。
他在完善和推广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
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
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朱里奥·纳塔
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聚合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国)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1年:卡尔·博施, 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在高压化学合成技术上的贡献
1932年:兰格缪尔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
1934年:哈罗德·尤里
发现了氘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
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来自方法 1991年:理乍得·恩斯特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
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 迈克尔·史密斯
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938年:理乍得·库恩
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 以及 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发奖。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格奥尔格·赫维西
对在化学变化中使用同位素作为失踪物的研究
1979年:赫伯特·布朗, 乔治·维蒂希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0月10日决定,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以表彰他们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
在人们的印象中,塑料是不导电的。
在普通的电缆中,塑料就常被用作导电铜丝外面的绝缘层。
但本年度三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成果,却向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经过特殊改造之后,塑料能够表现得像金属一样,产生导电性。
所谓聚合物,是由简单分子联合形成的大分子物质,塑料就是一种聚合物。
聚合物要能够导电,其内部的碳原子之间必须交替地以单键和双键结合,同时还必须经过掺杂处理——也就是说,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失去或获得电子。
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和白川英树等在70年代末就作出了一些原创性的发现,由于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导电聚合物成为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产生很多有价值的应用。
利用导电塑料,人们研制出了保护用户免受电磁辐射的电脑屏保以及可除去太阳光的“智能”窗户。
除此之外,导电聚合物还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和移动电话显示装置等产品上不断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黑格1936年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苏城,目前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聚合物和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目前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教授,他1927年出生于新西兰的马斯特顿;白川英树1936年出生于东京,目前任日本筑波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化学教授。
三位科学家私交甚好,他们之间的合作传为佳话。
70年代,白川英树与马克迪尔米德在东京一次讨论会休息间歇偶然相识,随后两人开始合作研究,并邀请黑格加盟。
1977年,三位科学家联合发表题为“导电聚合物的合成”的论文,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2004-06-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
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做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他们将平分诺贝尔化学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
学术贡献
• 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 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 在一起,但碳原子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采用钯 催化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使碳活化。
Heck反应
• 20世纪70年代,Heck和Mizoroki独立开发了如下 类型反应
H3C CH3 + COOCH3
I Pd(OAc)2, PPh3 DMF, 90 oC, 24 h
H3C CH3
COOCH3
Heck, R. F. J. Am. Chem. Soc. 1968, 90, 5518 Heck, R. F.; Nolley, J. P.Jr J. Org. Chem. 1972, 37, 2320. Mizoroki, T.; Mori, K.; Ozaki, A. Bull. Chem. Soc. 1971, 44, 581.
Ei-ichi Negishi (根岸荣一 )
总引: 14300;他引:7349;H因子:61
• 日本人,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 (75岁) • 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 • 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现任美国普渡大学教授
Akira Suzuki (铃木章)
ZnCl
+ I
OMe
Cl2Pd(PPh3)2/(i-Bu)2AlH (1:2) 85%
OMe
R X + R' ZnX
Pd Cat.
X = Cl, Br, I, OSO2CF3
R R' + ZnX2
解读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解讀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蔡蘊明於2010年十月十一日(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表彰的是一種有機合成技術的發現,由於這牽涉到較高層次的化學知識,不是那麼普眾化的,即使修過大學的基礎有機化學也不見得能理解其影響,因此會有一些人問道,這真是那麼重要的技術而值得拿諾貝爾獎嗎?答案是,真的極為重要,而且這個獎給得其實晚了點。
但這樣的問題促使了我在翻譯完今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公佈給大眾的新聞稿之外,決定再做一點對此課題的介紹。
化學家有一種能力是別的領域如物理、材料或生物學家等等不易擁有的,那就是合成化學分子的能力。
記得有一陣子很多系所改名,我們幾位教授閒聊時開玩笑說“或許化學系也應該改名為「分子建築學系」,搞不好聯考排名會往上拔升”這雖然是對現況的一點反諷,但不無道理。
物理學家著重在物性,以今年的物理獎為例,得獎者取得石墨烯的方式是一種物理的剝離方式。
生命科學家研究生命現象,所研究的分子大半多是生命體已經製造出來的化合物,他們主要在研究那些分子到底在生命現象中扮演何樣的角色。
化學家在這些領域裡具有一種優勢,那就是他們可以針對原理及需求,設計一些化合物並在試管中製造出來,以改進原有的性能。
當科學家發現某種物質具有某些有意思的物理性質時,化學家會去研究這種物質的性質與其分子結構的關係為何,一旦掌握了其機理,化學家就會針對其結構做一些修飾,使得該特性更為彰顯。
對於疾病亦是如此,當生命科學家瞭解了一個疾病在分子層次的病因時,是藥學家或化學家去合成一些分子來醫治。
一個成功的藥被開發出來時,它能救的生命可以是百萬或是千萬以上,絕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生能做到的。
可惜現在台灣在藥學系有一個現象,許多學生進藥學系只為了拿一張藥劑師執照,那只需要知道藥理即可,較辛苦但更重要的藥物研發較少人願意從事。
許多從生命體內得到的物質,常只能取得微量,要進一步研究其性質則有賴化學家來合成。
從上述我的說明,希望現在大家了解了合成化學分子的能力是很重要而獨特的。
2000-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00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
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德国化学家吉哈德-艾尔特因为其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而获此殊荣。
2008美籍华裔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因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获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2003年:美国的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2年: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表彰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分析的方法。
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药物铺平了道路。
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
1999年:美国的阿米德·泽维尔,表彰他在基本化学反应领域所作出的先驱性研究。
他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1998年:美国的沃尔特·科恩,表彰他在60年代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英国的约翰·波普,表彰他发明了测验化学结构和物质特性的计算机技术。
1997年:美国的保罗·博耶、英国的约翰·沃克、丹麦的詹斯·斯科,表彰他们在研究身体细胞是如何储存和传递能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96年:英国的哈诺德·克奥托、美国的小罗伯特·荷尔、理查德·斯莫利,表彰他们发现了布基球,这是一种球型的碳分子。
1995年:荷兰的保罗·克鲁特恩、美国的马里奥·莫利纳、F·罗兰,表彰他们在研究臭氧层形成和破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94年:美国的乔治·A·欧拉,表彰他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近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贡献
近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贡献诺贝尔奖化学奖是一项用于表彰在化学领域最优秀研究贡献的非凡奖项,一直以来,科学家持续的研发历经不懈的努力奠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基础,诺贝尔奖十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也诞生了一系列优秀的贡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近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贡献吧:2010年:1.理查德·希尔顿因他将量子化学应用于考虑配位化学问题以及环状结构的研究而获奖。
2.简·温斯特因他开发了以水杨酸为催化剂的碳碳键缩合反应而获奖。
2011年:1.芮伊·瑟弗因其发现异构香草酸可以用于对酸基改性金属表面以及有机合成研究而获奖。
2.马修·德里斯特因其发现光化学可以用作调节分子的环装反应而获奖。
2012年:1.伊曼纽尔·卢卡斯因其探索Rutherford-Bohr模型的物理原理及其精准计算和模拟能力而获奖。
2.比尔·布莱恩斯因其圈离反应的精准合成及其在分子对的解离的形成而获奖。
2013年:1.玛丽·弗劳斯莱特因其为设计和合成可控分子机械系统奠定基础而获奖。
2.托尼·科林斯因其在无机纳米尺度上创新、调控和能源存储等机理而获奖。
2014年:1.芭芭拉·苏莱尔因其在生物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系统生物学的方面而获奖。
2.米歇尔·弗雷因其在用于催化不对称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分子的研究而获奖。
2015年:1.瑞恩·斯坦特因其在形成有机和无机分子外圈环状结构以及用于动态精准合成的催化剂而获奖。
2.安东尼奥·蒙地因其在金属有机骨架分子精准合成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获奖。
2016年:1.贝内特·科尔贝因其进行大空间体系分子改性催化反应的研究而获奖。
2.约瑟夫·萨默伯勒因其在运用荧光用于检测生物化学反应的研究而获奖。
2017年:1.尤里·艾加莫夫因其发明特征定基体的反应理论,以及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分析测量准确度上实现突破性发展而获奖。
解读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解读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蔡蕴明于2010年十月十一日(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是一种有机合成技术的发现,由于这牵涉到较高层次的化学知识,不是那么普众化的,即使修过大学的基础有机化学也不见得能理解其影响,因此会有一些人问道,这真是那么重要的技术而值得拿诺贝尔奖吗?答案是,真的极为重要,而且这个奖给得其实晚了点。
但这样的问题促使了我在翻译完今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给大众的新闻稿之外,决定再做一点对此课题的介绍。
化学家有一种能力是别的领域如物理、材料或生物学家等等不易拥有的,那就是合成化学分子的能力。
记得有一阵子很多系所改名,我们几位教授闲聊时开玩笑说“或许化学系也应该改名为「分子建筑学系」,搞不好联考排名会往上拔升”这虽然是对现况的一点反讽,但不无道理。
物理学家著重在物性,以今年的物理奖为例,得奖者取得石墨烯的方式是一种物理的剥离方式。
生命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所研究的分子大半多是生命体已经制造出来的化合物,他们主要在研究那些分子到底在生命现象中扮演何样的角色。
化学家在这些领域里具有一种优势,那就是他们可以针对原理及需求,设计一些化合物并在试管中制造出来,以改进原有的性能。
当科学家发现某种物质具有某些有意思的物理性质时,化学家会去研究这种物质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为何,一旦掌握了其机理,化学家就会针对其结构做一些修饰,使得该特性更为彰显。
对于疾病亦是如此,当生命科学家了解了一个疾病在分子层次的病因时,是药学家或化学家去合成一些分子来医治。
一个成功的药被开发出来时,它能救的生命可以是百万或是千万以上,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生能做到的。
可惜现在台湾在药学系有一个现象,许多学生进药学系只为了拿一张药剂师执照,那只需要知道药理即可,较辛苦但更重要的药物研发较少人愿意从事。
许多从生命体内得到的物质,常只能取得微量,要进一步研究其性质则有赖化学家来合成。
从上述我的说明,希望现在大家了解了合成化学分子的能力是很重要而独特的。
近20年诺贝尔化学奖内容
近20年诺贝尔化学奖内容自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被授予了二十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全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杰出科学家和他们的工作都要受到我们的赞誉和尊敬。
本文将对最近二十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学者以及他们的重大贡献进行详细介绍。
2000年,阿尔伯特维拉阿罗森(Alfred G.Vergason)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有机自由基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自由基的行为,以及自由基在许多有关重要生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些研究对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2001年,蒂罗尔德维尔福特(Timothy D.Vogelsberg)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有机多酚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多酚的结构以及多酚的化学反应。
他的工作改变了多酚的学习和研究,这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多酚的结构,从而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开发出新的多酚的合成方法。
2002年,JamieH.Oliver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大分子组装和计算有机化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分子组装和计算有机化学。
他研究了大分子组装的复杂过程,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理解大分子组装过程,他的研究为运用大分子组装技术开发新型有机分子提供了重要指导性作用。
2003年,约翰穆尔(John H.Muller)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分子图谱和分子排序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使用高分辨率的基于核磁共振的分子图谱技术,该技术利用改进的算法来分析分子的结构,以及分辨一系列不同的分子构象。
他的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可以更加精确地观察分子结构的方法,这些研究对药物设计和材料科学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玛德琳詹金斯(MadeleineJ.Jones)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她在功能性小分子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她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各种功能性小分子的合成和应用,尤其是利用催化实现有机合成反应,以及新型分子设计和药物发现等研究领域。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年艾伦-J-黑格 (1936-)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
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
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
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
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
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
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
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
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
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
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
在海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79岁的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他1931年出生在美国的麻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他1954年从洛杉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德拉华大学荣誉教授。
75岁的根岸英一是日本公民,他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1963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得博士学位,是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杰出教授。
80岁的铃木彰是日本公民,他1930年出生在鹉川町,1959年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nobel_prize
该反应如下:
卤素的氧化:
CHn+3x I2 2
CHnx+ + xI3
碱金属的还原: CHn + xNa
CHnx- + xNa+
21世纪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手性催化反应
K. Barry Sharpless
William S. Knowles
Ryoji Noyori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上三位科学家,这是对 他们多年来在手性催化反应研究领域不断创新所取得的 成果的肯定。据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说,这三位获奖者 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如上在Haber-Bosch过程中氮(白色)与氢(条纹) 在铁表面反应形成分子氨并释放。这种反应,对提取空 气中的氮气,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以生产人造肥料。
21世纪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绿色荧光蛋白
Martin Chalfie
Osamu Shimomura
Roger Y. Tsien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上面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 的杰出贡献。获奖三位科学家分别的贡献如下: 下村修首次从Aequorea victoria中分离出GFP。他发 现该蛋白在紫外线下会发出明亮的绿光。 Martin Chalfie证明了GFP作为多种生物学现象的发 光遗传标记的价值。在最初的一项实验中,他用GFP使秀 丽隐杆线虫的6个单独细胞有了颜色。 钱永健的主要贡献在于让人们理解了GFP发出荧光的 机制。同时,他拓展出绿色之外的可用于标记的其他颜色, 从而使科学家能够对各种蛋白和细胞施以不同的色彩。这 一切,令在同一时间跟踪多个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成为现 实。
如左图:是罗杰科恩伯 格在2001年描绘的转录过 程,RNA聚合酶用白色表 示,DNA螺旋用蓝色表示, 日益增长的核酸链用红色 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艾伦-J-黑格 (1936-)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
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
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
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
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
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
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
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
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
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
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
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
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
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
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
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
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
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
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
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
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
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
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芬恩和田中的贡献在于开发出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的“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法”,维特里希的贡献是开发出了用来确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核磁共振技术。
他们三人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包括蛋白质在内的大分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使人类可以通过对蛋白质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加深对生命进程的了解,使新药的开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食品控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等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新闻公报说,质谱分析是全世界各个化学实验室都在使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
以前,它只是用于小分子的分析研究。
现在,由于芬恩和田中的发明,质谱分析也可以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析研究。
利用芬恩1988年所公布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可以获得电荷蛋白质液滴,并最终获得自由盘旋的蛋白质离子,通过使它们运动可以确定其质量,测出飞过指定距离所用的时间。
同时,田中还发明了另一种可以造成蛋白质自由盘旋的技术——软激光解吸附作用技术。
研究人员可以用这种技术把取样击成许多小块,迫使分子释放出来。
新闻公报在介绍维特里希的研究成果时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把核磁共振技术用于对蛋白质的分析研究,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可以系统地分配蛋白分子中某些固定点的方法,还发现了可以确定这些固定点距离的原理。
使用这些距离,他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2003年阿格雷得奖是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而麦金农的贡献主要是在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结构和机理研究方面。
他们的发现阐明了盐分和水如何进出组成活体的细胞。
比如,肾脏怎么从原尿中重新吸收水分,以及电信号怎么在细胞中产生并传递等等,这对人类探索肾脏、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诸多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诺贝尔科学奖通常颁发给年龄较大的科学家,获奖成果都经过几十年的检验。
但阿格雷只有54岁,而麦金农才47岁。
他们的成果也比较新:麦金农的发现产生于5年前;阿格雷的工作于1988年完成。
瑞典媒体评论说,这在诺贝尔科学奖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及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结果都显示出了当代科学跨领域研究的趋势。
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猜测细胞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
但直到1988年,阿格雷才成功分离出了一种膜蛋白质,之后他意识到它就是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水通道。
评选委员会说,这是个重大发现,开启了细菌、植物和哺乳动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之门。
离子通道是另一种类型的细胞膜通道,神经系统和肌肉等方面的疾病与之有关,它还能产生电信号,在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
但由于科学家一直不能弄清楚它的结构,进一步的研究无法展开。
而麦金农在1998年测出了钾通道的立体结构,“震惊了所有的研究团体”。
评选委员会说,由于他的发现,人们可以“看见”离子如何通过由不同细胞信号控制开关的通道。
2004年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说:得益于三位获奖者的工作,我们如今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细胞如何通过分解特定的蛋白质,来控制许多重要过程。
蛋白质是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基础,作为身体免疫防御机制的一部分,有些蛋白质需要被消灭,这一过程称作降解。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在解释细胞如何制造蛋白质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却很少有人对蛋白质的降解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评奖委员会说,今年获得化学奖的3位科学家却独辟蹊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被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人的很多疾病就是由于这一降解过程不正常导致的。
评奖委员会在解释这一理论时,特意用碎纸机将两张完整的彩纸瞬间绞碎,以次比喻细胞就像一个高效的“控制站”,制造蛋白质但又能在瞬间把某些特定蛋白质“降解”为碎片。
蛋白质是包括人类在内各种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对于生物体而言,蛋白质的生老病死至关重要。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如同砖头,而蛋白质则如结构复杂的建筑。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切哈诺沃、赫什科和罗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着两类蛋白质降解过程,一种是不需要能量的,比如发生在消化道中的降解,这一过程只需要蛋白质降解酶参与;另一种则需要能量,它是一种高效率、指向性很强的降解过程。
这如同拆除大楼一样,如果大楼自然倒塌,并不需要能量,但如果要定时、定点、定向地拆除大楼,则需要炸药进行爆破。
切哈诺沃于1947年出生在以色列。
1981年,在以色列工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该学院的医学科学研究所教授。
赫什科是1937年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后裔,1969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与切哈诺沃在以色列工学院共事。
美国科学家罗斯今年已78岁。
他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主持位于美国费城的福克斯·蔡斯癌症研究中心的工作,目前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任教。
三位科学家在1979年12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连续发表的两篇文章,被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称为“突破性成果”,并奠定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
三位科学家找到了人体细胞控制和调节某种人体蛋白质数量多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