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案例分析:阿根廷兴衰之谜
评析阿根廷金融危机共18页文档

二、对我国国际贸易中经济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也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由于我国与阿根廷的经贸联系有限,加上两国相距 甚远,因此在阿根廷金融危机没有大规模扩散的情况下,这场 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却是深远 的。 一方面,要在对外贸易活动注意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安全和我 国人民的经济利益。阿根廷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过分地依赖外资 和外贸,没有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导致经济在多方 面丧失独立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我 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一定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处理要对外经 济与管理的关系,确保本国政府的独立自主决策,其前提条件 是国有和民族资本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样才不 至于受制于外资、依赖外资,才确保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注意人民币汇率安排问题。因为,我国的人民币汇 率的安排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安排,从实际运行上看接近盯住 (美元)汇率制度,与联系汇率制度有相似之处。这意味着我 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货币供给是受外汇储备变 动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吸取阿根廷的教训,在对外经济 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到汇率对货币政策和整个经济的影响。
(三)冻结银行存款,实行经济比索化。 (四)暂停股市和汇市交易,干预外汇市场。 (五)进行国际协调,积极寻求国际援助。2019年底,阿根
廷开始与IMF谈判,为了获得贷款,阿根廷接受了一系列条 件,包括实施不利于国内经济恢复的紧缩政策。但是由于没 有达到IMF的要求,阿根廷最终没有获得IMF承诺的130亿美 元贷款。到2019年中期,危机开始向拉美其它国家扩散。美 国和IMF紧急介入提供援助,危机的扩散趋势才得以遏制。
第二阶段:2019年7月到12月初。7月风波过后,由于阿 根廷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总算渐渐趋于平息。 11月1日,德拉鲁阿总统宣布,阿根廷将实施重新谈判 外债、调整税收、支持困难企业、发行新债券等一揽子 经济调整措施,以克服金融危机。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 积极的反应,相反,却出现了7月以来最大的动荡。11 月2日,阿根廷证券市场梅尔瓦股票指数比前一个交易 日下降2?84%。政以致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 竟高达250%至300%。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 阿根廷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了2500点大关,创历史 纪录。于是阿根廷政府继续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 援。但到了12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向债务累 累的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紧急援助贷款,从而使该国面 临着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债务危机。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美刊《美国展望》杂志2002年1月1日号刊登了马克·艾伦·希利(Mark Alan Healey)和欧内斯特·西曼(Emesto Seman)题为《正统的代价》的文章,分析了阿根廷在新自主义这一当前国际正统经济理论的支配下,如何从繁荣跌入萧条的过程,认为阿根廷最初几年的繁荣是通过出卖国有资产吸引外资和借外债实现的,这必然导致其后一阶段的萧条。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90年代,阿根廷渡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代啊,那是一个经济奇迹出现的年代。
高度的腐败和混乱的管理似乎被一系列自市场改革和大量外资的涌入所扫清。
多年的高通胀和经济不景气被比索钉住美元的稳定汇率和每年稳定在8%的经济增长率所取代,在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中似乎毫发未损。
一夜之间,阿根廷的改革成了自市场改革的典型案例。
阿根廷曾是新自主义经济宣传的典型。
它对一切进行私有化,限制工资,限制社会性开支,保持货币稳定,向外资敞开大门。
但是这样大好的一切是如何轻易地陷入不断加深的经济萧条、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不断增加的债务中的呢?梅内姆在1989年一系列戏剧性变化中掌握了政权。
他终止了庇隆主义的一贯政策,而采取了新自主义的一系列政策:削减开支、开放市场和私有化。
但这些改革并没有立刻消除通货膨胀,通胀率依然高达1100%。
1991年8月,梅内姆的第三任经济大臣多明戈·卡瓦洛成了这场改革的核心。
他实施了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一比索兑换一美元。
美元枷锁开始时,强势货币、原来被压抑而新被释放出的需求以及贸易障碍的突然降低一起产生了一个消费繁荣。
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大型购物中心建起来了,同时成千上万的工厂和小商店倒闭了,它们竞争不过闪亮的进口商品。
这些在一开始就很明显,但被人解释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大量外资的涌入开始时刺激阿根廷的经济每年增长8%,使人们相信国内工商业的大量倒闭是无关紧要的。
但是政府是以卖掉国有资产来推进投资热潮的。
折翅的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

折翅的潘帕斯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全文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南北长3694公里,东西宽1423公里。
陆上边界线长25728公里,海岸线长4725公里,总面积2780400平方公里(不含马尔维纳斯群岛和阿主张的南极领土。
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普查局)。
16世纪前居住着土著印第安人。
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10年5月25日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个政府委员会。
1812年,民族英雄圣马丁率领人民抗击西班牙殖民军,于1816年7月9日宣布独立。
此后阿长期处于动乱和分裂状态。
1853年,乌尔基萨将军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国,乌成为阿制宪后第一任总统。
20世纪30年代起出现军、文人交替执政局面。
70年代中后期,军政府曾对左翼反对派人士进行残酷镇压。
1982年同英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争端爆发战争,旋即战败,军政府倒台。
1983年激进党的阿方辛民选政府上台,恢复并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民主政体逐渐巩固。
正义党领袖梅内姆自1989年起连续执政十年,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阿经济一度有较大发展。
梅执政后期,阿经济转入衰退,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1999年激进党人德拉鲁阿当选总统后,未能遏止持续三年的经济衰退。
2001年12月,阿爆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德被迫辞职。
此后阿形势严重动荡,十日之内数易总统。
2002年1月1日,正义党人杜阿尔德被国会推举为总统,仍无法扭转政经颓势。
2003年5月,正义党人基什内尔就任总统后,阿经济快速复苏,政局稳定,民生改善,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回升。
阿根廷曾是拉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却陷入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的状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又爆发了全面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这一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回首阿根廷独立以后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拉美国家之一,尽管阿根廷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自然历史条件,但在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模式方面,大体上经过了同样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进口替代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过程。
浅谈阿根廷金融危机

一、原因及影响 1.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阿根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行新自由 主义经济政策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主张私有制、自由市场经 济和自由贸易,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阿根廷政府 实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没有推动其贸易增长,却被动地陷入危 机之中。如表 1 所示,从 1997 年开始阿根廷的 GDP 开始减值, 到 2002 年阿根廷的 GDP 减少到 1020.4 亿美元,相应地,GDP 的 增长率从 1997 年的+8.1%到 2002 年的-10.9%,从整体来看,这 十年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幅度为负增长模式,未能使 阿根廷整体经济达到预期经济发展的目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53
新经济 2016 年 6 月(下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农村金融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 文选取农村金融这一角度,联系实际,对湖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为进一步优化湖南省农 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体系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和优A良l品l种R推i广g。ht20s14 年Re,s湖e南r机ve播d率.为 20.1%,农机总能源动 力达到 5680 万千瓦,机电灌溉率为 51.7%,机耕率为 67.5%机械 植保率为 39.9%,机收率为 75.9%。农业科技促进了单位面积产 量的提高,可以适度调减农业生产中的粮食种植面积,更好地优 化农业结构,推动湖南农业向结构优化和内涵式增长的方向发 展。 1.3 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湖南省面向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 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机构,其他金融机构也在不同 程度上提供相应支持,而今年发展较快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 业保险公司。然而,湖南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如 县域发展缓慢、小额贷款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阿根廷经济百年盛衰原因探析

142
民土地的农业垦殖场得到了不断发展。1到19世纪后期,阿形成了一种以大地产为核心,租 佃制和分成制普遍盛行的土地制度。同时,为促进肉类和粮食出口,政府在信贷、货币、税 收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在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下,阿出口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14 年前后,阿在出口玉米、小麦、亚麻籽、苜蓿等产品方面均占世界前列,其中玉米和亚麻籽 的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总之,“在一次世界大战前,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出口范围和出口量上, 能与阿根廷媲美。的确到1913年,阿根廷出口如此之大,以致几乎占拉美出口总收入的30%, 尽管其人口只占拉美总人口的9.5%。2 出口部门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工业、城市化和公用事业等经济和社会 部门的的快速发展,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1913年,阿人均GDP仅次于英、美等少数国家, 高于许多西欧国家的平均水平。1880—1913年,阿GDP的年均增长率为6.2%,是当时世界上 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几乎可与当时的日本相媲美。3这使阿从一个人烟稀少,极其荒 凉的贫穷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稳定了政局、统一了国家、文化、 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难怪当时美国的报刊文章这样写道, “阿根廷共和国在过去 20年中经历了引人瞩目的进步。这种进步仅次于美国中西部各州的发展。”。4阿根廷人本 身更是骄傲地宣称,“如果以进步的程度来衡量一个民族经济的重要性,那么阿根廷共和国 就是世界上经济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它在过去50年的发展表明,它的土壤、种族、理想, 以及它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将在数年内使阿根廷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5 然而,这种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模式所促成的空前繁荣背后,蕴含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政府采取倾斜政策,重点发展农牧业出口部门的生产和出口,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工 业消费品、机器设备等主要依赖进口。这样,阿根廷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和资 本,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依附性”经济形态。英国资本几乎控制了阿根廷的主要行业,成为 阿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生活的真正主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南美,特别是阿根廷,在金 融上如此依附于伦敦应当说是几乎成了英国的商业殖民地”。6其次,由于政府长期忽视对幼
动荡不定的阿根廷

罗斯托认为,一国只要具备了上述3个条件,经济就可实现起飞,一 旦起飞,经济也就可以自动持续增长了,因为较大的积累比例和较强 的主导部门,不会使经济所需要的资本、技术感到不足,所需要的原 料生产与供给、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等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然而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违背了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在50年代以前,阿根廷基本完成了起飞,然而起飞过后,阿根廷的经 济并没有“自动持续增长”。
存在的问题
阿根廷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以内向发展为主要特点,进而实行高壁垒 的贸易保护政策,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非耐用消费品价格比国际市场高 出几倍。
进口替代模式的固有缺陷与20世纪80年代初不利的外部环境结合使阿根廷陷 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年均增长率为20.7%,但通胀率高居不下, 1989年高达49.24%。
动荡不定的阿根廷经济
小组成员:周艳 张迪 凌聪 杨凯晴 张琪
目录
案例简述 阿根廷经济发展的原因 阿根廷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阿根廷经济发展与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论之间的关系
案例简述
阿根廷的矿产资源: 阿根廷还拥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银、铀、铅、锡、石膏、硫
磺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 铀矿资 源储藏量2.94万吨,名列拉美之首, 除此以外,目前已查明的蕴藏量 还有:石油4.11亿吨,天然气6886亿立方米,煤炭6亿吨,铁3亿吨。 阿根廷的渔业资源: 阿根廷拥有5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 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同时还为阿根廷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 资源丰富。1991—1996年,渔业是阿根廷第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 其 产 值 增 长 率 为 214 % 。 1999 年 捕 鱼 量 达 101.28 万 吨 , 出 口 收 入 为 5.05亿美元。 2000年捕鱼量达85万吨,出口收入为5.9亿美元。
对“阿根廷之谜”的一种诠释——读乔纳森·布朗的《阿根廷史》

对“阿根廷之谜”的一种诠释———读乔纳森·布朗的《阿根廷史》张晓韦由美国学者乔纳森·C.布朗撰写、左晓园女士翻译的《阿根廷史》,于2010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这是自1972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学者叶尔莫拉耶夫主编的《阿根廷史纲》以来,国内学术界推出的第二本阿根廷史译著。
全书除了致谢、序言和结语外,正文由十章内容组成,另附有附录和索引,共30万字。
该书涵盖了从16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阿根廷历史,作者以文化为研究视角,运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阿根廷5个世纪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做了大量的分析,以期解答“阿根廷之谜”这一历史难题。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阿根廷的历史,本文试图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做一简介和评价。
《阿根廷史》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古代阿根廷与欧洲人相遇”。
该部分介绍了前哥伦布时期阿根廷北部农耕部落和南部狩猎部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政治、经济、生活状态与欧洲人在阿根廷地区扩张的第一阶段。
阿根廷土著民族众多、“人口分散、政治权力分散、缺乏剩余财富”的现实“打破了西班牙冒险家的如意算盘”(第17页),因为“土著居民在部落自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将决定第一批西班牙人如何建立起对这块土地的控制权”(第4页)。
正因为如此,前哥伦布时期的传统———“语言、两性关系、宗教信仰、以前就存在的对抗、部族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和物质贡献”———都保存下来了(第18页)。
这些传统在与欧洲文明的交融中继续深刻地影响着阿根廷历史的发展。
“从1492年到158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二次建立”(第25页),开始了阿根廷土著人与欧洲人充满冲突的殖民地时代。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拉普拉塔河地区的殖民地时期和阿根廷独立时期。
可以概括为殖民地时期的经济发展、冲突、危机与革命和建国,阿根廷人生活中最根本的要素在这个时期确立,“官员腐败以及土著人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敌意和战争的大量证据”(第26页)存在于这个时期。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折翅的潘帕斯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一、军政权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1976-1983)1976年军事政变后,马丁内斯·德奥斯任军政府经济部长。
他任职期间(1976-1981年),在军政府提出的“国家改组进程”纲领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被经济史学家称为正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他在任初期采取的主要调整措施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私人银行的支持下,实施稳定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赤字,平衡国际收支。
改变汇率政策,实施货币贬值。
削减公共开支,冻结工资,以减少公共部门赤字。
争取国外资助(融资和直接投资),以扩大国内投资。
在经济危机得到初步控制后,他采取了以下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实行经济开放,开放国内市场,降低进口关税,鼓励进口。
改革宏观经济结构,中止对工业出口的补贴。
国有服务业转由省级经营,取消联邦分税制给各省的补贴。
改革金融体制,实行金融市场自由化。
为此,实行利率自由化,批准建立新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国家为私营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提供担保。
1978年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允许比索逐月贬值。
实行高利率,国家保证购买美元的自由。
马丁内斯·德奥斯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发展本国工业,但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高利率和自由买卖美元的制度,有利于投机资金的流动,而不利于产业发展,所以外资进入阿根廷后,没有投向生产领域,而是流入金融体系。
大量拥入的外国资金,形成的庞大投机资金,给国家金融带来巨大冲击。
在金融业暂时兴旺的同时,进口的开放,使本国工业生产部门受到严重冲击,生产下降,就业减少,大批企业倒闭。
民族工业陷入严重衰退。
冻结工资的政策导致1977年工资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下降30%。
国内地区经济持续恶化。
逃税严重,财政入不敷出。
有专家评论甚至指出,阿根廷又回到了100年前的农牧业出口经济的时代。
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政府不得不推迟汇率改革,导致比索高估。
国际金融经典案例分析-------阿根廷金融危机

• (五)脆弱的财政经济基础。
近年来,由于阿根廷经济不景气,进出口能力大幅下降,在阿的外商投资企业 和银行赢利能力下降,加上比索价值高估,大量外资抽逃,吸引外资的难度加大,在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冲击下,阿根廷也就不可避免了。
• (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内政局不稳。
20世纪80年代初,阿军政府实施“还政于民”的策略,使得党派之争日趋激烈, 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由于国内问题的累积,政府高层也产生了矛盾,过于简单 化、行政化应对危机的措施使民众对政府大为不满,导致政权频繁更迭,12天之内换 了五位总统。政治危机又使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加重。
(1)僵硬的货币局制度使本币价值被严重高估。 (2)金融监管过于简单化、行政化。 (3)国家财政支出难以控制,收支状况逐步恶化。 (4)沉重的债务负担使政府不得不“倒账”。 (5)脆弱的财政经济基础。 (6)国内政局不稳。
(一)僵硬的货币局制度使本币价值被严重高估。
1991年之前常用发行钞票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加上其他因素,致使通货膨胀长期居高 不下,1991年选择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局制度,通胀很快得到控制。但在注重控制通胀的同时, 没有注意美元的走向,使得比索也随之被逐步高估,进而逐步削弱了阿根廷经济的国际竞争 力,经常性收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国际储备逐步减少。
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 250%~300%的天文数字。
12月份,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 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
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 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
二、阿根廷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2)、过程
7月份,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证券 市场连续大幅下挫,国内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 达到250%~350%。各商业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 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 。
阿根廷2001年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阿根廷2001年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宋晓平内容提要自1998年下半年起,阿根廷处于经济持续衰退之中。
2001年第4季度陷入经济危机,随即爆发社会危机和政府危机。
现行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相关政策陷入危机。
围绕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相关政策的斗争进一步激化。
公共紧急状态法标志着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对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这场斗争关系到如何分摊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沉重代价,如何重新分配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因而十分激烈和复杂。
通过政治和社会协商,达成共识,实行政治合作成为阿根廷走出危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一阿根廷人记忆中“最糟糕的危机”2001年11月30日,阿根廷爆发大规模的银行挤兑潮,阿根廷政府被迫采取紧急措施,实行金融管制,其中包括限制居民银行提款和资金流出境外,以防止金融和银行系统崩溃。
12月19日,以限制居民银行提款措施为导火索,民众的不满和愤怒终于爆发成全国性的大规模骚乱和示威。
多年积攒下来并不断恶化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以及外部的恶劣条件使阿根廷陷入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府危机。
阿根廷人把这称为记忆中“最糟糕的危机”。
(一)经济受长期衰退困扰,2001年第4季度出现剧烈滑坡,经济衰退演变为经济危机。
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阿根廷经济连续3年多处于衰退之中。
1998年下半年经济步入衰退,致使全年增长率仅为2.1%。
1999年经济下降5.1%,2000年几乎没有增长(增长率仅为0.6%)。
据拉美经济研究基金会11月底的初步测算,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幅度为3.5%。
据阿根廷最大报纸《号角报》12月27日估计,2001年经济下降幅度至少在5%以上。
1999~2001年,连续出现通货紧缩,幅度分别为1.17%、0.94%和1.6%。
1998~2001年,经济衰退程度达到惊人的地步:人均GDP由1998年的8 200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7 200美元,下降幅度达1 000美元之巨。
进口替代战略案例

进口替代战略案例:阿根廷由盛转衰之谜19世纪末,阿根廷经济的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因此,至20世纪初,南美洲国家阿根廷不仅以优美的探戈舞姿和彪悍的高乔牛仔闻名于世,而且还因富庶而享誉全球。
当时,阿根廷因出口大量粮食和牛肉而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它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被视作"南美洲的巴黎"。
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当人们形容某人腰缠万贯时,常说"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
1900年,阿根廷的人均GDP分别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半,是日本的一倍,略高于芬兰和挪威,略低于于意大利和瑞典。
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797美元,高于法国的3485美元和德国的3648美元。
甚至在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然领先于日本,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等。
然而,一个世纪以后,阿根廷的人均GDP 远不如上述国家(见下表)。
不仅如此,在人类行将告别2001年之际,阿根廷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出现在全球电视上的画面却是马背上的警察、催泪弹释放的烟雾、抗议者的呼叫和被抢商店店主的哭喊。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在短短的半个月内时间内,阿根廷居然换了5个总统,其中一位总统甚至公开宣布:阿根廷无力偿付其1500多亿美元的外债。
阿根廷因此而成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倒账国。
1998年阿根廷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美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应该说,阿根廷拥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例如,阿根廷的人口只有印度的4%,但土地面积则相当于它的85%。
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阿根廷人经常自豪地说,"我们的平原从大西洋起,一犁头耕到安第斯山麓,都不会碰到一块石头。
" 此外,阿根廷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铀矿资源储藏量名列拉美之首,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
智利之路、阿根廷之路与国家的兴衰

智利之路、阿根廷之路与国家的兴衰作者:李硕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上,阿根廷不敌德国获得亚军,又上演了一出“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我为什么要说又?因为阿根廷近一百年来一直在哭泣。
阿根廷作为一个非常奇葩的国家,受到了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的广泛关注。
因为它是白人国家里唯一未遭共产主义荼毒的欠发达国家,也是二十世纪经济排位下跌最严重的国家。
一战前,阿根廷的人均GDP一度达到世界前5,超过加拿大,法国和澳大利亚。
1930年之后,阿根廷发生过7次政变,政治动荡,经济下滑,财政崩溃,恶性通胀这几个恶魔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直持续到现在,最近阿根廷刚刚发生国债违约,其总统不但毫无歉意,还怒斥债权人贪婪。
如今的阿根廷人均GDP已经跌到第75位。
并且有一直下跌的趋势。
不但如此,阿根廷的财政健康状况,国际竞争力,经济活力都处于一种糟糕的病人状态。
整个国家前景堪忧,预计还要继续哭下去。
我老一直强调种族禀赋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而阿根廷是一个98%的人口都是白人的国家,比几乎所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要白。
而且识字率达到100%,42.3%会讲英语,人民受教育程度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你们可能想不到,阿根廷出过5个诺贝尔奖得主,其中三个是自然科学奖,两个和平奖,这个成就没有优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达不到的。
此外阿根廷的自然禀赋那也是极好的!更加奇葩的是,阿根廷的交通运输事业也十分发达,早在19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革命,阿根廷就开始修建铁路系统,在其巅峰年代,阿根廷拥有铁路里程47000公里,是全世界铁路网最密集的国家之一,而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本来就是优良的港口。
对外贸易曾是阿根廷的立国之本。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交通对于阿根廷也不是短板。
我列举以上数据,是因为20世纪的所谓“发展经济学家”经常把国家的失败归因于自然禀赋过低或者教育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从而给政府揽权制造借口和机会,认为政府兴建学校和修路可以解决国家发展缓慢的问题。
阿根廷危机的思考

阿・根・廷・危・机・的・思・考吴国平去年年末,阿根廷爆发了一场历史上较为少见的危机,尽管这场危机既没有在拉美地区引起比较强烈的“探戈”效应,也未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的震动,但它却在阿国内激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社会关注。
去年十一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停止向阿根廷提供贷款,阿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态度,但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未能缓解局势,反而使危机一步步加深,最后演变成一场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危机。
危机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由债务支付危机逐渐演变成金融危机,最后导致全面的经济危机。
政府不得不暂停大部分银行业务、临时关闭外汇自由市场,国民经济几乎处于瘫痪之中。
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应急性调整措施,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从而导致阿根廷进一步陷入政治和社会危机。
去年十二月初,阿政府为了避免金融系统的崩溃,采取了冻结银行存款、限制现金提取的紧急措施,造成社会的强烈不满。
阿根廷全国举行总罢工,抗议政府的政策,老百姓自发地或有组织地敲着锅盖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政府恢复银行存取款自由。
政府和群众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对抗,出现了街头流血事件。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骚乱,全国数百家超市被抢,从而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形势处于失控状态。
在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冲击下,阿根廷国内政局出现了剧烈动荡,最后同样演变成政治危机。
从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今年的一月二日,阿根廷先后出现过五位总统、三届政府。
政府在危机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应对无方。
今年二月,围绕政府冻结银行存款是否合法的问题,阿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二月一日,抢在政府即将向议会提交二○○二年预算之前,阿最高法院判决政府采取的冻结银行存款的做法是违法的,从而使政29府与司法机构出现了对抗的局面。
二月七日,阿根廷众议院弹劾委员会正式对弹劾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案件立案调查。
阿政局出现了更加复杂、微妙的局面。
阿根廷危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因素。
1916年-1930年阿根廷民主的垮台

1916年-1930年阿根廷民主的垮台民主一词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以及通过民主得以实现的价值是好的,事实上民主是可能的,通过民主却是可以实现那些好的价值。
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
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建立民主体制的方式方法以及结果和影响上都是不同的。
本文就很详细地运用阿根廷民主体制瓦解的例子进行了分析。
1916年到1930年之间阿根廷曾经有一个符合民主定义的政治体系。
但是1930年在平民的支持下军方完成了军事政变,阿根廷的民主自此被推翻。
对于这一历史性的事件,作者分析并做出了论证。
首先作者提出:除了内在利益外,阿根廷满足了普遍认定的发展民主政体的先决条件。
1.经济增长强势 2.阿根廷民主政治的质量作者首先考虑到了政治体系被外部力量强压的可能性,其次是内部的结构特征。
多数人认为阿根廷民主政体的垮台主要源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主要认为经济危机影响了出口,反过来降低了伊里戈延政府的可信度。
但是作者确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他认为:1.这个经济衰退危机是由于干旱导致的产量下降而不是由于政府的政策 2.农民政治力量薄弱。
其次虽然伊里戈延的第一届政府对于无产阶级进行过多次镇压,但是他组织的第二届政府对于这一问题较为温和,因此对于无产阶级叛乱导致革命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作者认为总的来说,经济衰退不是导致民主政府垮台的原因。
同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阿根廷民主政体垮台与政治因素有关,主要为5个方面:同一性,合法性,参与度,渗透力和全力分配等问题。
作者提出1912年阿根廷的投票权改革有效的解决了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但是确造成了合法性的危机,最终促成了1930的政变。
在分析中作者举例出了贵族阶层在政治角色中的作用,民众的参与程度以及权力分配方式,充分说明了由于保守党的权力流失以及激进党上台领导人的过度干预制度,导致了阿根廷民主体制变形扭曲产生出个人霸权主义。
阿根廷金融危机发生的体制上原因

阿根廷金融危机发生的体制上原因一、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概况进入2001年,在阿根廷经济衰退日趋严重和外汇储备显著减少的情况下,国际金融界担心无法履行偿还债务的顾虑日益增强(注:例如,2001年3月国际评定信用等级的机构穆迪投资商服务与标准普尔先后降低了阿根廷政府债务的信用等级。
其后,到了2001年底为止,上述的前一个机构又四次,后一个机构又六次降低阿根廷政府债务的信用等级。
)。
当时阿根廷为了对付外汇严重短缺的局面而采取了多种措施(注:2001年6月,阿根廷政府宣布,已与政府公债持有人进行了协商,以2006年到期的新公债(300亿美元)掉换即将到期的公债。
2001年11月阿根廷政府单方面宣布将一部分公债的偿还期延长三年。
2001年12月10日公布,提取银行存款每人每周限在250美元以下。
)。
但是,2001年12月上旬,鉴于阿根廷没有实现削减财政赤字的承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阿根廷政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2001年度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65亿美元,而实际的财政赤字额却超出承诺额13亿美元。
)决定暂时冻结对阿根廷的12.6亿美元的贷款。
为此,刚刚就任总统职务的洛多里卡斯·萨总统(注:由于实施财政金融紧缩政策和限制提取银行存款等原因,2001年12月阿根廷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暴力,政局也陷入动荡之中。
1999年就任的德拉鲁阿总统在任期末满的2001年12月20日于政局动荡中引咎辞职。
其后在短短的10天之内便走马灯似地换了三任总统。
)宣布延期偿还1321亿美元的政府债务。
之后,2002年1月3日停止支付2800万美元的公债,至此阿根廷的信用违约行为已是十分明显的了。
这些动向使国际金融界受到很大的震撼。
由于资本大量外流,外汇储备额在2002年内不断减少,2002年6月以后已减少到100亿美元以下(见表1)。
为此阿根廷政府于2002年1月6日制定、颁布了“国家危机与汇兑制度改革法案”,废除了自1991年3月以来一直实施着的“自由兑换法案”。
缔造哭泣国:近代阿根廷的衰落简史

缔造哭泣国:近代阿根廷的衰落简史时至今日,阿根廷在世人心中都是一个足球强国和探戈起源地。
不过,她在历史和政治学领域同样有重要位置。
因为她曾是排名非常靠前的富裕国家。
但在1930年后不断衰退,成为第一个倒退为发展中国家的前发达国家。
事实上,阿根廷本身拥有极好的地理条件,整个南美洲最肥沃的土地与最丰沛的大河都在其掌握之下。
高达97%是白人比例,也难将衰败归结为种族主义。
但如此优越的条件,换来的却是深度债务危机。
阿根廷国父圣马丁将军的肖像通常而言,阿根廷的经济区域主要分两部分:一是以商业为主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
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拉普拉塔地区最初受秘鲁总督府节制。
当时官方的商业运输需要先翻越安第斯山至利马,再装船到巴拿马。
因那时还没有运河,于是货物又需走陆路经过巴拿马地峡,最后在官方的护航编队带领下到达加的斯。
全套流程走下来,可谓是大费周章而成本颇高,进而催生出走私贸易。
虽然官方政策不准殖民地同外国进行贸易,但商人们并不理会,宁可冒险直接从大西洋出发同英法商人进行交涉。
后来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然而,这种发展手段也导致了殖民地官员和商人习惯性的勾结和腐败,给未来的民族国家留下漠视法律恶习。
另一部分则是内陆的农业地区。
但西班牙人的土地制度也偏向于庄园主阶层,不似美国那样有大批自由民。
所以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也延续到阿根廷建国以后。
如在1870年代,阿根廷向南进攻巴塔哥尼亚。
在驱逐原有的印第安土著后,夺取了近2000万英亩土地。
然而,这些土地未能像美国西部一样分给自由农,而是通过寡头间的分配交给了国内381名大地主。
阿根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都相当优异因此,内陆庄园主和港口人的不和,就直接演变为后来阿根廷内部的中央集权派与联邦派斗争。
1816年,拉普拉塔殖民地脱离西班牙帝国,建立联合省。
接着又在1819年和1826年,分别推出两部倾向集权的宪法。
但旋即被独裁者罗萨斯所击败,出现了近20年的独裁统治,以及延续时间更长的各派混战。
国际金融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刘桂荣(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 200237) 内容提要:2001年阿根廷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社会动乱,危机使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分析阿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和启示,对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货币局汇率制度 外债规模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2)08-0066-06 阿根廷共和国,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西接壤。
海岸线长4000多公里。
1535年开始,阿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直到1816年7月9日,阿才宣布独立,1853年成立了联邦共和国。
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燃气、煤炭、铁、银、铀等。
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阿工业较发达,门类较为齐全,主要有钢铁、电力、汽车、石油、化工、纺织、机械等,工业产值占GD P的三分之一。
阿农牧业发达,被誉为“世界粮仓和肉库”,阿的烤肉享誉全世界。
近几年来,阿已成为南美最大的旅游国家,1999年共接待外国游客289.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12亿美元。
2000年,阿人口总数为3700万人,财政收入为567.665亿美元,财政支出634.495亿美元,赤字66.83亿美元,GD P为2783亿美元,人均GD P为8000美元。
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巴西金融动荡的相继影响,加之以得拉鲁阿为首的新政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采取了财税增收计划,加大了生产成本,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经济紧缩。
1999年阿经济开始衰退,增长率为-3.5%、2000为-0.7%,失业率达到15.5%。
2001年失业率达到20%,阿爆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
一、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恶果2001年阿根廷爆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给阿经济、政治和社会带来巨大震荡和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案例解析:案例一:阿根廷由盛转衰之谜19世纪末,阿根廷经济的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因此,至20世纪初,南美洲国家阿根廷不仅以优美的探戈舞姿和彪悍的高乔牛仔闻名于世,而且还因富庶而享誉全球。
当时,阿根廷因出口大量粮食和牛肉而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它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被视作"南美洲的巴黎"。
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当人们形容某人腰缠万贯时,常说"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
1900年,阿根廷的人均GDP分别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半,是日本的一倍,略高于芬兰和挪威,略低于于意大利和瑞典。
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797美元,高于法国的3485美元和德国的3648美元。
甚至在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然领先于日本,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等。
然而,一个世纪以后,阿根廷的人均GDP 远不如上述国家(见下表)。
不仅如此,在人类行将告别2001年之际,阿根廷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出现在全球电视上的画面却是马背上的警察、催泪弹释放的烟雾、抗议者的呼叫和被抢商店店主的哭喊。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在短短的半个月内时间内,阿根廷居然换了5个总统,其中一位总统甚至公开宣布:阿根廷无力偿付其1500多亿美元的外债。
阿根廷因此而成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倒账国。
1998年阿根廷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美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应该说,阿根廷拥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例如,阿根廷的人口只有印度的4%,但土地面积则相当于它的85%。
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阿根廷人经常自豪地说,"我们的平原从大西洋起,一犁头耕到安第斯山麓,都不会碰到一块石头。
" 此外,阿根廷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铀矿资源储藏量名列拉美之首,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
阿根廷的其他条件也很适合于经济发展。
例如,它拥有5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
又如,阿根廷人主要是欧洲白色人种移民的后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7%。
因此,阿根廷基本上没有民族矛盾。
而且,总的说来,阿根廷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劳动力素质也比较好。
阿根廷早在1816年就取得了民族独立。
19世纪60年代初,阿根廷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内战,政局趋于稳定。
这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然而1930年的发生的一次政变为近70年的政治稳定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内,政府更迭多达25次,具有左翼、中翼、右翼倾向的军人政府和文人政府政府都曾登台亮过相。
可以想象,这些政府的政策是很难前后一致或互相照应的。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的军人政府为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派出4000名军人登陆该岛,但阿根廷终因不敌英国的武力而失败。
这一战争进一步激化了阿根廷国内的矛盾,经济困难也更为严重。
面对成堆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民众的抗议,军人终于答应尽快将政权交给文人。
1983年12月阿方辛的上台象征着"还政于民"的民主化浪潮降临在阿根廷。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稳定就一劳永逸了。
一方面,军人并不甘心留在军营里,而是多次发动未遂政变;另一方面,经济形势难以好转,党派斗争不断加剧。
这一切终于迫使阿方辛于1989年提前5个月下台。
他在辞职演说中说,他只能用他自己的牺牲来减轻人民的牺牲。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过,人们常常把阿根廷的政治动荡归咎于经常发动政变的军人,但文人政治家也应受到责备,因为他们没有使阿根廷的宪法体制合法化。
无论谁应该负责,阿根廷的发展道路表明,政治稳定是多么重要!只有保持政治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据说在阿根廷有这样一个笑话:造物主把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搭配起来,分给世界上不同的地区。
造物主看到阿根廷有丰富的资源、清新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地,就说:"你们不能都拿好的东西,也应该拿点坏的东西。
"于是,他就让阿根廷人得到了一个坏政府。
这一笑话将阿根廷历届政府贬为"坏东西"显然是欠妥的。
但是,在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一些政策确实阻碍了经济发展。
例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阿根廷政府一直对经济生活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之一就是用国家资本的力量,通过国有化等手段,建立一大批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但主要是在制造业、金融业、农业、国防工业和基础设施等主要领域。
70年代末,国有企业在阿根廷国内总投资中的比重高达20%。
可见,国有企业的地位不可或缺的。
应该说,国有企业在阿根廷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更是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因为在国有化运动之前,外国资本控制了阿根廷的自然资源部门。
此外,国有企业还提供大量廉价的商品和服务,并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为稳定社会和推动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然而,阿根廷的国有企业也长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效益普遍低下,许多企业长期亏损严重。
这一问题的根源是等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巧;政府给予的种种保护和优惠扼杀了企业的活力;企业离开政府的财政补贴后难以为自身的技术革新筹措足够的资金,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却被人为地压低定价。
当然,将阿根廷经济走下坡路归咎于国有企业是有失公允的,但国有企业的亏损确实使阿根廷政府背上了一个沉重的沉重负担,从而影响了政府干预的效果。
此外,在许多阿根廷人看来,庞大的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阿根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其比较优势在于生产和出口农产品。
19世纪80年代以前,畜牧业成为阿根廷的经济支柱,牛皮和牛肉是主要出口产品,形成了所谓"牛皮文明"。
此后,阿根廷吸收了大量外国移民,对潘帕斯草原进行开发,使种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可见,无论是畜牧业还是种植业,都使阿根廷在历史上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出口农产品来获得外汇收入。
不容否认,如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后,阿根廷开始重视工业化建设。
至40年代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超过农业。
但是,在50年代以前,阿根廷的工业基本上是以食品加工业和简单的装配业为主。
50年代以后,政府才开始重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
无怪乎许多人认为,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失去了一次工业化机会,二战期间又失去了一次工业化机会。
还有许多分析人士指出,农牧业在20世纪初以前使阿根廷成为富国,但同时也使它在工业化道路上慢了一步。
正如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从20世纪50年代起,除石油以外,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都不足于导致一个国家走上经济发展的道路。
" 换言之,为了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一条必由之路。
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内向发展。
为了扶持制造业,政府采取了高筑贸易壁垒的措施,使本国"幼稚工业"面临一个基本上没有外来竞争的环境。
然而,保护的成本是很高的。
例如,由于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幼稚工业"不必为参与国际竞争而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结果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许多经济学家曾计算过,阿根廷的汽车、化工产品和一些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几倍。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通过政府的高度保护来发展本国工业的事例并不少见。
例如,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曾对制成品进口征收高额关税,而日本则在20世纪70年代也仍然保持范围很广的进口控制。
但是,保护必须适度。
否则,在过度而无限期的保护下,"幼稚工业"根本就不可能成长。
针对进口替代模式留下的种种弊端,梅内姆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实施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
一方面,他降低了贸易壁垒,使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另一方面,他对国有企业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私有化,以至于许多阿根廷人说,"整个国家都被卖了。
"私有化使政府获得了大量收入,政府可以继续大手大脚地花钱,继续可以给政府部门的官员和官员支付高薪和优厚的社会保障福利。
20世纪阿根廷经济的兴衰与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美国学者L. 哈利森认为,历史上同为欧洲殖民地的北美洲和南美洲之所以今天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不同的业绩,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文化传统不同。
他认为,包括阿根廷在内的许多南美洲国家奉行的是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
这种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鼓励人们消费,因此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储蓄率很低,只得依赖外资。
还有人认为,阿根廷拥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结构,但其社会福利却是欧洲式的。
且不论哈利森的"文化决定论"是否正确,可以肯定的是,阿根廷人的超前消费意识是很强烈的,因此其储蓄率难以提高。
以1998年为例,阿根廷的储蓄率为17. 4%,不仅低于拉美的平均水平(19%),而且还低于巴西(18. 6%)、墨西哥(22.4%)和智利(25. 2),更是低于韩国(33. 8%)。
事实上,阿根廷的人均GDP不及韩国,1998年分别为8030美元和8600美元。
但同年阿根廷的私人人均消费为7818美元,而韩国仅为6695美元。
由于国内储蓄率低,阿根廷只得靠外部资金来扩大再生产。
无怪乎80年代初阿根廷爆发债务危机后,时隔不到20年,它再度遇到债务危机。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储蓄率既是经济增长快的动力,也是经济增长快的结果。
当经济发展加快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并在不减少消费的情况下增加储蓄。
而储蓄的增加进而扩大了投资,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储蓄和增长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阿根廷的这种重消费、轻积累的特点,在庇隆当政时推行的民众主义政策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为了寻求更多的民众的支持,庇隆用国家的大量资金来提高工人的工资或实施社会福利计划。
一位美国学者是这样描述庇隆的民众主义政策的:"工人无条件地忠诚庇隆及其夫人埃娃。
作为回报,工人得到了工作、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