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学 与 科 学 融 通 之

合集下载

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他的佛教观。

一种科学理论被广泛接受的三个条件:第一,自圆其说。

第二,对现有的实践能够准确描述。

第三,能够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验证。

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和原因,指出了修习的道路。

其次,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的种种境界。

佛教的实证性是,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

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

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指责佛教是迷信。

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对科学也采取迷信态度的。

攻击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是迷信。

论据之一是恶人也没得恶报。

好人也没得好报。

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

论据之二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

紫外线、超声波、微生物、原子、手机信号等,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

我们能看见阳光若不学习不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但是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

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说成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了解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就必须学习。

随着读到博土,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观察,借助于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是非常可笑的。

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用功就能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

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

佛教与科技创新修行智慧与科学进步的交融之道

佛教与科技创新修行智慧与科学进步的交融之道

佛教与科技创新修行智慧与科学进步的交融之道佛教与科技创新:修行智慧与科学进步的交融之道概述佛教与科技创新的交融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佛教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智慧与科学进步在这一交融中的作用。

通过对佛教修行的智慧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的分析,以及两者相互借鉴的潜在机会,我们可以发现佛教与科技创新的交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一、佛教修行的智慧佛教修行源于古印度,秉持着智慧的觉醒和内心的平静。

佛教强调通过冥想和修行,探索自身内心的智慧和真理。

在佛教的理念中,智慧被视为超越表层知识的境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智慧和洞察力。

佛教修行者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超越自我的实践,获得内在的智慧,从而能够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和挑战。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技创新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等。

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和效率,以及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科技创新所需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与佛教修行中注重觉醒和思维转变的理念相契合。

因此,科技创新与佛教智慧的交融,可以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智慧,同时也可以为佛教注入更加实践的力量和推动的动力。

三、佛教与科技创新的借鉴与结合佛教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交融并非简单的对撞,而是通过借鉴与结合发挥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首先,佛教的冥想和修行可以为科技创新者提供一种平和专注的思考方式。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沉淀思绪,提高注意力集中和创造力。

其次,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也可以为佛教修行者带来启发和灵感。

科技创新所涉及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可以帮助佛教修行者更好地面对个人修行的挑战,并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四、佛教与科技创新的潜在机会佛教与科技创新的交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首先,借鉴佛教智慧的科技创新可以更加注重人的内在需求和精神层面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科技产品和服务。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王萌2008年07月07日《宗教学研究》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我国对于宗教和科学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主要得自于对基督教和科学关系史的研究结论。

由于佛教在教义体系、认识机制和解释系统等方面的特点,它和科学的关系并不适于简单地套用基督教与科学关系模式。

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佛教和科学之间的现实关系,探讨二者之间协作与互补的文化契合点,从而促进宗教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以科学诊解佛教当代佛教一与科学对话领域里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以现代科学理论诊解佛教。

许多作者提出,随着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的进展,科学理论揭示的宇宙图景已越来越趋近于佛教关于宇宙“实相”的内涵,当代科学一与佛教形成了一种比以往更为融洽、友好的关系。

参与对话者大都具有较高的自然科学教育背景,他们以专业化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理论与佛教对话,使得这一领域更趋复杂化。

在港台等地,以科学理论诊解佛法,圆融“佛学”与“科学”这两大文化,更成为一些科学家的自觉行为。

现已从台湾清华大学退休的王守益就是一位积极参与者,他以科学诊解佛法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王守益,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致力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与佛教思想的融通,曾出版有《物理与佛学》一书。

他认为,佛教的空性论存在一种物理学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用量子力学来予以说明。

在《物理与佛学》中,王守益指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接近、契人、领悟佛教真理的新途径,把量子物理上的波函数看成是佛法上的“自性”在科学时代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认知模式。

他认为,因为表达微观粒子在描述上的不确定性的波函数平是看不到及测不到的,因此可以说该法或该系统的本体是“空”的。

“这里的空表示在实质世界及实数世界没有实质存在的意义。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太原白云寺方丈悲寂法师近现代以来,将佛教与科学置于同一平台进行考察与对话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视域。

参加讨论的,既有佛学家,也有科学家,两种原本看似排异的力量逐渐寻找着彼此的融合点,从而拓宽了各自的理论疆域,并促成了一门边缘学科的诞生。

在不少人眼里,不是将佛教视作迷信,就是将迷信等同于佛教。

发现佛教与科学的接轨点并将佛教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学时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与偏见,同时引导佛教徒在正本清源中正信正行,使佛教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佛教的许多独特价值不但可以为科学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认识路径,而且也可以弥补与校正科学的某些实践缺失与价值偏弊,以共同促进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应当说,这是“佛教与科学”双向受益的一个过程。

我认为,“佛教与科学”可以在物理、心理、伦理三大交涉点上展开:一、从物理学层面看,佛教之“空”本指“因缘和合”、“真空妙有”的“无限可能性”,而科学对宏观本体与微观本体的探索也最终指向“无限大”与“无限小”,两者共同的目标是在整体的、有机的、主客观交融的普遍联系中探索与揭示宇宙存在的实相与本来面目。

与世间许多宗教、哲学总要预设一个本体、大梵或上帝不同,佛教从体证出发,在纷纭万象中概括出缘起法则,得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结论,以“如实知见”宇宙实相,从而使人们不是在迷信中祈求护佑,而是在心灵的感悟中获得解脱的力量;而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

正如当代英国科学史家布鲁克教授所言:“按照那种把原子看成是一个含有各种可能性的系统的量子力学诠释,把原子还原为关于其组成部分的状态的单一描述是行不通的。

在原子中,基本粒子的独立身份消失了,描述系统的规律不能从描述其组成部分的规律中推导出来……它们与包含它们的那些系统处于共生的关系之中……如玻尔告诫:在寻找生命的和谐时,人们千万不能忘记,在存在的戏剧中,我们自身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前不久,我在一位朋友的微信上看到这样的一段引文,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注明引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没来得及去查证这段引文是否真实,但这样的引注方式很不合乎我们现在非常讲究的学术规范,因为它既没有注明这部文集的版本和出版年月、地点,也没有具体的篇名和页码,很可能是查无实据的。

当然,这也未必,因为在西方长期以来也流传着这样一段传为爱因斯坦先生说过的话,他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一个个人的神,并避免教条和神学。

它应该是同时涵盖自然和精神,并应该建立于一种来自万物之经验的宗教感觉之上的宗教,是自然(物质)和精神(灵性)的一种有意义的联合。

假如说世上真有一种可与现代科学的需要相适应的宗教存在,那么,它一定就是佛教。

”同样,这段流传很广的当代伟人语录原来查无实据,美国著名的佛教学者、密西根大学教授Donald Lopez先生曾仔细地翻阅了德文版的和英文版的《爱因斯坦全集》,但没有找到这条据说是爱因斯坦的最著名的语录之一。

当然,这也不要紧。

不管爱因斯坦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不管他究竟是怎么说的,这位现代最著名、最伟大的科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理论——相对论的发明者Albert Einstein先生所说的任何话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谁又敢否认爱因斯坦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先知、一位导师、一位觉者呢?大概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被当代人尊称为“现代的佛陀”(the Bud-dha of the Modern Age)。

退一万步讲,即使上述那两句传为爱因斯坦的原话不过是后人的以讹传讹,爱因斯坦实际上从来就没有讲过这样的话,但不可否认,至少世上那些乐于传颂爱因斯坦这两句话的人大概都认定这个东方古已有之的、已经传授了2500余年的佛教不但至今没有过时,而且注定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并将成为“未来的宗教”,因为佛教可与现代科学的需要相适应,佛教的甚深教法可以被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所验证。

佛学的科学原理

佛学的科学原理

佛学的科学原理佛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邃的思想体系,既具有宗教性质,又融汇了许多科学原理。

它以觉醒和智慧为核心,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究,揭示了一系列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探讨佛学中的科学原理,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内涵。

一、因果律佛学强调因果关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这符合现代科学的因果律原理。

按照佛学的观点,每一次行动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无论是善或恶。

这与牛顿第三定律相呼应,即每一次作用都会产生相等而反向的反作用。

佛学的因果观念提醒我们应该慎重行事,因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二、无常性佛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宇宙和人生都在不断变化。

这与现代科学的“变动性”观点相契合。

科学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原子和元素构成,它们不断在运动和变化。

佛学中的无常观念提醒我们要接受变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不变。

三、无我观念佛学强调个体的无我性,即认为所有的个体都是集合体,没有永恒的自我实体。

这可以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相对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意识是高度动态的,它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改变而变化。

佛学的无我观念教导我们超越自我,理解世界的互联互通性。

四、坐禅和冥想佛学的坐禅和冥想实践在现代科学中已被证明具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坐禅和冥想可以降低压力水平,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改善心理健康。

此外,这些实践还能够改善大脑功能和增强免疫系统。

坐禅和冥想的科学效益验证了佛学实践的实用性。

五、慈悲与无我关爱佛学强调慈悲和无我关爱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关爱和同情他人有助于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对于慈悲行为的研究显示,帮助他人可以激发脑内多巴胺的释放,增加快乐和满足感。

佛学的慈悲与无我关爱理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建设性的价值观。

结论佛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体系,与现代科学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通过因果律、无常性、无我观念、坐禅与冥想、慈悲与无我关爱等科学原理,提供了人们对宇宙和人生深入思考的框架。

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

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

《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概述•融摄:佛教与科学的交叉研究•对话:佛教与科学的互动交流•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的反思与展望•结论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01佛教作为东方传统宗教,其思想和哲学观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02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究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佛教和科学的理解,也为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03尽管佛教和科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在面对生命、宇宙和现实世界等问题时,二者都试图提供解释和解决方案。

因此,研究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对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并探讨这种关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研究方法上,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佛教与科学的互动过程、现当代发展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研究目的与方法本书主要关注现当代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时间跨度以近现代至当代为主。

同时,也会适当涉及古代佛教与科学的早期接触与对话。

由于涉及领域广泛,本书将重点研究佛教与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并探讨佛教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于涉及其他领域的部分,如哲学、宗教等,则适当予以关注。

研究范围与限制02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概述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一种以“四谛”、“八正道”等为核心教义的宗教。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强调脱离苦海,达到解脱和智慧。

佛教与科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科学指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追求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证据和验证。

发展历程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巨大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科学的体系。

10·王本荣——佛学与科学的交会

10·王本荣——佛学与科学的交会

佛學與科學的交會王本榮慈濟大學校長日愈昌明的科學,使我們更瞭解宇宙的興起,演化的法則,物理的定律,意識的流轉以及生命的奧義。

而更令人驚歎的是證實了佛法所闡明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生命觀,尌是真實不虛的宇宙實相與生命狀態。

在當時看來,可能是匪夷所思,荒誕不經的記載,經過長期的時空演化,己證實非常契合現代的天文學、宇宙學、物理學、生物學、量子論、演化論、醫學與化學。

而佛陀所指導的修行方向也是正確的解脫之道。

超然的科學是智慧的形式,超然的智慧也是科學的形式。

「我信故我見」的宗教與「我見故我信」的科學,有不同的邏輯思維和理論架構,看似背離,而深究之後,實為合和。

也許兩者相容並蓄,並行不悖才能建立更圓熟的價值觀與更正確的人生觀。

1.宇宙無涯真空非空由現代宇宙學與物理學,我們瞭解宇宙是約在150億年前的零時間,零空間為原點,隨著創造的時間與空間同時開展,形成了各種物質,也進化了生命,並不斷的擴張為無垠的宇宙。

佛經通稱宇宙為「三千大世界」。

《楞嚴經》對世界的定義:「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涵融了時間與空間的二元概念。

科學己經證明真空也有產生物質的能力,真空是物質不存在的虛無狀態,但一旦獲得能量,尌可以轉變為物質。

霍金(hoding)認為宇宙是從變動的「無」,穿透能量的障蔽而形成。

《楞嚴經》:「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以及「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都闡明佛學的「性空」與科學的「真空」異曲同工,並非斷空,而是代表無限的可能,無限的變動,有限的包容與無限的因緣流轉。

2.萬象森羅實相非相《金剛經》說:「三千大世界,碎為微塵」,認為宇宙是「微塵」的集合離散。

《楞嚴經》更進一步闡明:「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更析鄰虛、即實空性、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佛學從虛空至鄰虛塵,再至微塵,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與現代科學由真空生出基本粒子,再合成原子,最後形成宇宙森羅萬象的物質與生命之邏輯不謀而合。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以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为线索2008-06-05 13:53:15 作者:王萌教授来源: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2期浏览次数:7939 文字大小:【大】【中】【小】宗教与科学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的对话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类文化寻求自我融合的一个必要途径。

佛教文化作为传统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在与科学的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认识和揭示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对于深化科学的哲学反思和促进现代文化的融合都是极为必要的。

一、佛教的空性论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革命佛教以义理的宏富玄奥而著称,佛教的空性理论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古老的理论超越巨大的时空跨度与当代科学的量子理论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

1.佛教的空性概念及其宗教含义空性(suny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

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

在此意义上,“空性”与“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

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

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空二义。

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佛教讲空的根本依据,在于佛教的缘起观点。

缘起法则认为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无固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在佛教历史上,讲空最彻底的是龙树开创的大乘中观派。

该派认为,“空性”者,即是诸法实相,即是法性,是真如。

具“空性”见者,即了达佛法正见;具“空性”观者,即证悟世界的实相。

这种认识,在龙树的《中论颂》中表示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对于佛教的“空性”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它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

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基础和意义兼论二元对立的消融和统一

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基础和意义兼论二元对立的消融和统一

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基础和意义兼论二元对立的消融和统一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基础和意义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基础在于两者都在探索人类存在、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运行规律。

佛学提出人类的苦、集、灭、道等基本问题,通过修行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正念、正见、正行等成佛境界。

而科学则通过探究自然,研究各种自然现象,试图了解生命和宇宙的奥秘。

两者在探索的过程和目标上都有相似之处,这也成为了两者对话的基础。

佛学与科学的对话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佛学与科学的对话可以促进两者之间的互补和融合。

佛学对人的内心、本质有着深度的思考和研究,能够为科学提供灵感和启示;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认识也能够弥补佛学在现象上的不足,进一步深化佛学的认识。

其次,佛学与科学的对话可以为人类探寻真正的生命意义、增进个体贡献、提升社会价值等方面提供助力。

尤其在当前世界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的情况下,佛学与科学的对话可以为人类带来新的思考和解决方案,进而有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元对立的消融和统一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二元对立的问题。

在佛学中,许多理念例如空、无常、无我等常常给人们一种离现实过于远离的感受,而科学则注重通过实证和技术手段,更加直观地去揭示万物的本质。

如果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形成一种不能互通的局面。

因此,消融二元对立是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关键问题之一。

首先,在佛学与科学对话中,我们需要消除刻板印象和误解。

佛学与科学的根本目的都是寻求真理,只是方法和目的不同。

佛学注重心灵的静观和修行,寻找超越现象世界的真理,科学则通过实证和实践求知、发展技术,对人类及世界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二者各有优缺点,都可为人类提供智慧和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学与科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补充的。

其次,在佛学与科学对话中,我们可以寻求真理的不同层面之间的统一与交融。

佛学中提出的“八關門”、「无我」等观念,在现代人类生命科学研究中也有着相应的呈现。

例如,现代生命科学认为人类身体组织的更新和代谢周期是不断重生和重组的过程,和佛学“因果循环”“无常”等观点有着相通之处。

佛学与科学沟通的尝试

佛学与科学沟通的尝试

佛學與科學溝通的嘗詴——由太虛大師的《新的唯識論》看佛學與科學的關係盛珂近付中國,國家民族的危亡,西方思想的進入,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制度方面的大變革,使得中國傳統思想面臨到前所未有的大衝擊。

在此情境之下,傳統思想一方面不得不重新建構自身存在的意義;另一方面,對於傳統思想的超越價值的信念,也使得中國近付的保守主義者們,詴圖在傳統思想資源的基礎上,面對現實,作出自身的回應,以因應時付的變化。

所以,危機對於思想來說,往往又是理論突破的契機。

佛學作為傳統思想資源中重要的一支,在這樣的情境下,也出現了重新的復興。

並且因為其自身與西方思想在邏輯以及思辨方式上的某些共同點,較之儒學,更能與西學溝通。

有學者研究:‚嘉道以還,特別到近付,居士和公羊派碩儒研究佛理相習成風,彙聚成晚清思想界的一股伏流。

這股伏流至二十世紀,已經騰波而起,蔚成時付大觀。

‛1正如梁啟超所說:‚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係‛(《清付學術概論》)。

晚清以降既沉浸在傳統之中,又追求新知的學者,幾乎都與佛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洗禮,民主與科學在現付中國的語境之中,被認作西方文化或現付化的付名詞。

佛學的現付化,也不得不直面民主與科學的存在,並且在要在原有的思想框架內,作出積極的回應。

太虛大師(1889-1947),是對中國佛教現付化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

他以其敏銳的目光,開闊的思維,提出了‚人生佛教‛的佛教改革思想,勾勒出了中國現付佛教改革的整體藍圖。

在此基礎之上,太虛自然不會無視現付科學的發展,在他大量的著作與講演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總是饒有興趣的瞭解現付科學,並且認為科學與大乘佛學並非相互對立的關係,現付科學的發展,不惟不會威脅到佛學的存在,恰恰相反,科學的發展可以用來驗證佛法,進而促進大乘佛學之發展。

‚科學之知識可為佛法之確證及假說……則科學愈進步,佛法將愈見開顯。

‛1在他看來,科學與大乘佛學的關係,恰同於小乘佛學與唯識宗學的關係,雖然小乘佛學不足以普救群生,但是,大乘唯識宗學在中國佛學史上的興衰,卻是與小乘佛學研究的廣泛與否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精选】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精选】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空性一体性现实世界的本性在看待与理解真实的方式上,科学与佛教似乎有很强的平行性。

尽管这些理念并不是佛教所特有,在大多数古代东方思想中也能找到,而佛教似乎能与最新的一些科学发现,有着非常和谐的共鸣。

我想先通过考察佛教的三个主要信条,来阐述这些观念:(1)空性(2)互联性(业因陀罗网)(3)真实之本性(究竟实相)然后再将这些观念,与现代科学的理解并列对照。

你的右手边会有相关资料的链接,包括视频连接、书籍和网站。

本段视频的前提是基于如下信念:两种表面上相反的认知模式(1)非物质的和物质的(2)直觉的和理性的(3)精神的和科学的实际上它们是同一实相的两种理解方式,类似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再次提醒,在观看本视频时,我们需要随时注意,在人类感知到的现象与事物的真实存在本身,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空性空性是万法的生起与回归之处,佛陀说:“现实世界起于空性---非二元的、无限的源。

”例如你所坐的椅子,你所看的电脑,甚至你的身体也是当下从空性中生起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请想象一场梦境,梦中有一头大象还有你自己。

于是你会认为,这个是我,那个是大象。

两者似乎是两个分离的实体。

然而当你醒来,你发现,你和大象都是从你做梦的意识里同时化现出来的。

意识是这场梦境之源,也是无穷无尽的其他可能的梦境之源。

想象空性的另一种方法,也可以把它比作书页。

书中的空白页可理解为空性状态,书页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信息,但可以有无限可能的词、句或故事,为书页所承载。

空性可以理解为一个潜在之场,任何可能性均可从中生起。

为能对其有初步理解,必须重新定义对物质实在的理解。

我们会发现“空性”----这在道教中称为“道”,印度教中成为“梵”,似乎非常相似于量子物理中量子场的概念。

让我们先探索一下所谓物质实在的本质(1)平行:波粒二象性我们的现实世界表现出一种二元性,我们所经验到的物质,既像波或非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又像粒子或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

展现为波的形式,粒子在时空中没有确定的处所,只能认为它们同时处在一切地方,弥散遍布整个宇宙。

佛学与科学沟通的尝试

佛学与科学沟通的尝试

佛学与科学沟通的尝试——由太虚大师的《新的唯识论》看佛学与科学的关系盛珂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危亡,西方思想的进入,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制度方面的大变革,使得中国传统思想面临到前所未有的大冲击。

在此情境之下,传统思想一方面不得不重新建构自身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思想的超越价值的信念,也使得中国近代的保守主义者们,试图在传统思想资源的基础上,面对现实,作出自身的响应,以因应时代的变化。

所以,危机对于思想来说,往往又是理论突破的契机。

佛学作为传统思想资源中重要的一支,在这样的情境下,也出现了重新的复兴。

并且因为其自身与西方思想在逻辑以及思辨方式上的某些共同点,较之儒学,更能与西学沟通。

有学者研究:“嘉道以还,特别到近代,居士和公羊派硕儒研究佛理相习成风,汇聚成晚清思想界的一股伏流。

这股伏流至二十世纪,已经腾波而起,蔚成时代大观。

”1正如梁启超所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

晚清以降既沉浸在传统之中,又追求新知的学者,几乎都与佛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民主与科学在现代中国的语境之中,被认作西方文化或现代化的代名词。

佛学的现代化,也不得不直面民主与科学的存在,并且在要在原有的思想框架内,作出积极的响应。

太虚大师(1889-1947),是对中国佛教现代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他以其敏锐的目光,开阔的思维,提出了“人生佛教”的佛教改革思想,勾勒出了中国现代佛教改革的整体蓝图。

在此基础之上,太虚自然不会无视现代科学的发展,在他大量的著作与讲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总是饶有兴趣的了解现代科学,并且认为科学与大乘佛学并非相互对立的关系,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惟不会威胁到佛学的存在,恰恰相反,科学的发展可以用来验证佛法,进而促进大乘佛学之发展。

“科学之知识可为佛法之确证及假说……则科学愈进步,佛法将愈见开显。

”1在他看来,科学与大乘佛学的关系,恰同于小乘佛学与唯识宗学的关系,虽然小乘佛学不足以普救群生,但是,大乘唯识宗学在中国佛学史上的兴衰,却是与小乘佛学研究的广泛与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

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

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2014年05月23日 07:42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制图:晓愚)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呢?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惊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佛经中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螺旋星系,华严经记载为:回旋型(图片来源:资料图)●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

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至少一或两个类月球卫星。

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宽边帽星系,华严经记载为:轮辋形(图片来源:资料图)●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

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

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的一个自转的星球。

由于她的这个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兼论佛教与生(心)态和谐之价值关系佛教产生在古印度,自汉代(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后,就与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着我国人民的身心建设和社会建设。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科学已经融为一体,难解难分。

纵观佛教与科学之间的研究,则始于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则为有人心就有科学。

研究者安立名相研究之,当为近现代之事。

一、佛教与科学之不同而同如是说(真如无二别)佛教始于心教,科学始于他教,“有心就有科学”。

科学离不开心教,心教则可以包容科学,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人类因着所处地理、环境、时空之不同,而对二者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影响范围以及发展机遇的认识不同。

但是,“从有心就有科学”的研究角度看,不是不同而是不同而同。

佛教与科学之基本概念不同而同如是说。

佛教是佛陀的教法,是让人们觉悟宇宙、人生之根本大法。

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亦称为宗教。

佛教不是科学而是心教,心教者是透彻心性,顿悟人生,了脱生死而得大圆满。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们常说,这件事情是科学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或者说,这件事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不正确的,以此来判断科学之真伪。

但是,科学总归是心外之物,无法直达心体,更无法了脱客体。

事实上,客体离不开主体,科学离不开心体,“有心就有科学”,二者是同而不同、不同而同,完全符合佛教“一体不二”的思想内涵。

佛教与科学之研究对象不同而同如是说。

佛教研究的对象是自我(相对于自性之内心世界),是“内求”,是“我研究我”,无需借助外界力量,仅依靠自己的身心,以求得自证、实证,直达心要。

实际上说的就是主体性,就是要明了心性。

既然对象是自己,只要存乎“一心”,无不自证。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体(相对于心外之现实世界),是“外求”,是“我研究你”,需要借助仪器、设备、工具等手段来探索求证,或假设求证,以此取得“我研究你”的现实成果,这是客体中的实证。

佛教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冲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佛教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是否能够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讨论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佛教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冲突,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佛教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在科技的推动下,佛教教义和智慧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比如,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佛教经典和教义等重要资料可以以电子书、网络文章和视频等形式随时获取。

不仅如此,各种佛教学习和禅修的应用程序也应运而生,为追求内心平静和心灵成长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这种数字化时代的生活方式,使得佛教禅修方法可以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适应现代人的需要。

其次,佛教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也在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奥秘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科学家们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来研究佛教所描述的生命和宇宙的本质。

例如,通过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开始理解佛教对于内心觉知和平静的追求。

同时,佛教的智慧也为科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例如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佛教的观念对于机器人伦理和人机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种融合为人类对于自身及宇宙的意义和目的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然而,佛教与现代科技之间也存在一些冲突。

首先,科技的快速发展给现代人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的忧虑和困惑。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智能设备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人们分心和焦虑的问题日益凸显。

佛教强调专注和当下的觉知,与科技的高速化和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其次,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对人性和伦理的挑战。

例如,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使得人类具备了干涉和改造生命的能力,这引发了许多关于伦理和道德的争议。

佛教则主张对生命要持有敬畏之心,不随意干涉和伤害生命。

此外,个人在现代科技和佛教相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科技的便利性和丰富的信息所吸引,开始失去对内心的觉察和关注。

佛教提倡内心的宁静和觉知,需要个人保持沉思和冥想的时刻,这在现代科技高度娱乐化和分散注意力的环境中变得困难。

漫谈科学与佛教

漫谈科学与佛教

漫谈科学与佛教漫谈科学与佛教科学和佛法的本质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当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何看待佛法?本文作者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博士,一名佛法的正信者,现身说法,对此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认为,本文值得一切文化人阅读、沉思和讨论。

以期正确、透彻地体悟佛法精髓。

科学工作者应该了解佛法——这是笔者撰写本文的期盼。

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宗教文化和科学文化并驾齐驱,主宰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佛教和佛法是有区别的。

佛法是从无始以来,到尽未来际,法尔如是。

佛教则是释迦牟尼亲手创立的宗教。

是由佛、佛法和住持佛法的僧团所组成。

佛教和科学都在佛法的统摄和涵融之中,它们都是佛法,而佛法并非仅是它们。

因为佛法是遍一切处的。

佛法从来都不舍离科学,而科学企图与佛法分割,对立开来,另外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真理。

则是痴心妄想!这个结论无须展望历史,只需回顾历史便可得到证实。

站在佛法的立场上看待科学和站在科学的立场上看待佛学,从来都是既相悖又相容的。

科学家比较难以信解佛法,其障碍不是来自佛法,而是来自科学本身!人们所学到的旧知识通常会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通过理性知识的积累去认识佛法的究竟又是永远不可能的。

原因很简单——背道而弛!然而,对科学的追求有时会使我们返求诸已,趋向精神的本源,这就是所谓的“宗教觉醒”。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琼斯先生说:“当我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我们越是深思自我人生真谛以及人类在宇宙中应处的位置...”对佛法的认识机缘和会取程度,不是由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而是由生命个体在流转轮回的长河中的因果业力所决定的。

就现在来讲,取决于烦恼障(我执),和所知障(法执)的深重程度。

与科学的目的不同的是:佛法不是诠释这个世界或者改造这个世界。

它是阐明这个世界的实相、并教导我们如何与之相应。

老子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科学是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追求欲,它是人类思维活动有为的、顺向的外延扩张。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这是一部打通佛教观念与科学发现的非常好的视频。

为方便中国的朋友与世界一流资讯同步,斯坦福大学禅学社特为视频配上了中文字幕,希望佛教的深邃内涵,在西方式现代诠释下更生动地展现。

佛陀说:“一切皆是我们心造作的结果。

心即一切。


过了将近2500年,量子物理学家似乎才偶然地发现了这一真理。

马克斯·普朗克(量子物理创始者)说:“所有物质借助一种力而产生并存在……在这种力的背后,我们必须假设有意识和智慧心灵的存在。

这心是所有物质的母体。

” 而著名的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发现,在观察原子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在影响它。

他说:“我们所观察的并非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根据我们的提问方式所呈现的样子。


21分钟,只要静下心来观看,你会发现:在看待与理解真实世界的方式上, 科学与佛教似乎有很强的平行性。

佛教似乎总是能与最新的一些科学发现,有着非常和谐的共鸣。

佛教与科学会通问题之初探

佛教与科学会通问题之初探

On the Commoness Between Buddhism and Science 作者: 王国亮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 合肥学院学报
页码: 6-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佛教 科学 沟通 互补
摘要:自清末民国至今,部分关注科学的佛教学者与信仰佛教的科学家提出,科学上某些前沿理论与“古老”的佛教义理存在概念上的相似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会通,这一说
法引发了大量的讨论。

然而,科学的职志在于探求自然规律,佛教的宗旨在于对人的终极关怀,二者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与其将科学理论与佛教义理进行概念上的比较,更应该关注佛教
与科学二者的交流和互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佛 法 是 科 学 ” 的 论 证
佛 教 特 别 是 作 为 其 教 义 的 核 心 的 佛 法 , 具 有 尚 智 重 真
、 贵 实 践 验 证 的 精 神 , 确 与 基 督 教 等 重 感 情 上 之 信 仰 的 神
教 有 颇 大 不 同 ; 佛 教 经 典 中 , 有 重 视 工 巧 技 术 ( 科 技 ) 及 不
5 种 不 相 应 行 法 , 而 且 其 所 知 色 法 也 仅 限 于 佛 学 所 分 11 种
色 法 中 的 7 种 。 对 色 、 声 二 尘 的 理 解 , 科 学 的 说 法 甚 至 还
没 有 《 楞 严 经 》 说 得 透 彻 。
尤 智 表 还 通 过 比 较 , 说 明 佛 教 和 科 学 一 样 , 是 理 智 的
着 眼 , 以 科 学 家 的 眼 光 考 察 , 发 现 其 与 科 学 实 验 报 告 的 写
法 竟 然 相 同 , 注 疏 分 析 之 精 密 在 当 今 科 学 书 籍 之 上 , 句 法
与 文 体 质 朴 通 俗 , 概 念 准 确 , 时 以 符 号 代 文 字 , 正 与 科 学
佛 经 所 说 的 “ 空 ” , “ 这 里 的 空 表 示 在 实 质 世 界 或 实 数 世
界 里 没 有 实 质 存 在 ” 。 又 , 据 量 子 力 学 的 测 不 准 原 理 , 科
学 所 能 测 到 的 实 验 数 据 亦 即 佛 学 所 谓 “ 假 有 ” , 是 在 测 量
法 , 具 有 相 当 大 的 说 服 力 , 其 著 述 长 期 大 量 流 通 , 影 响 不
小 。
最 早 论 证 佛 法 是 “ 应 用 科 学 ” 的 王 季 同 (? — 1948) , 曾
留 学 英 国 学 电 机 工 程 , 是 20 世 纪 初 卓 有 成 绩 的 科 学 家 。 从
浙 江 大 学 教 授 等 职 , 著 有 《 一 个 科 学 者 研 究 佛 经 的 报 告 》
(1940) 、 《 佛 教 科 学 观 》 论 述 佛 法 乃 “ 殊 胜 的 科 学 ” 。 前 者
采 用 科 学 实 验 报 告 的 形 式 写 成 , 首 先 从 佛 经 的 文 字 和 外 表
然 发 生 及 超 流 体 的 各 种 超 流 现 象 , 为 达 基 态 ( 净 心 ) 或 共 态
而 到 达 自 性 , 学 佛 者 必 须 断 除 一 切 烦 恼 执 着 。
中 国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牛 实 为 教 授 自 1988 年 以 来 , 发 表
多 篇 文 章 , 论 述 佛 法 与 科 学 的 关 系 , 以 量 子 力 学 、 量 子 生
《 唯 物 科 学 与 唯 识 宗 学 》 、 《 佛 法 的 色 法 与 物 》 、 《 论 天
演 宗 》 等 多 篇 文 章 论 佛 法 符 契 科 学 。 他 肯 定 “ 科 学 之 可 贵
, 在 乎 唯 徵 真 理 实 事 , 不 妄 立 一 标 格 坚 握 之 ” 。 而 佛 教 唯
工 具 与 被 测 物 之 间 产 生 的 , 已 非 该 系 统 未 被 干 扰 时 的 本 来
状 态 , 一 切 法 绝 对 真 实 的 物 性 是 不 可 测 到 的 , 佛 法 说 实 相
不 可 说 , 绝 对 正 确 。 至 于 世 人 所 感 知 的 存 在 , 有 人 类 神 经
, 意 识 现 量 与 比 量 ( 归 纳 、 演 绎 等 推 理 ) 对 科 学 研 究 尤 为 重
要 。
其 二 , 佛 教 的 基 本 原 理 “ 诸 行 无 常 , 是 生 灭 法 ” 即 是
时 下 社 会 科 学 界 最 时 髦 的 科 学 方 法 — — 辩 证 法 , 天 台 宗 的
少 与 科 学 发 现 相 符 的 说 法 。 弘 法 者 们 从 这 一 角 度 着 眼 , 论
证 佛 法 与 科 学 最 相 符 契 。 佛 教 革 新 运 动 的 领 袖 太 虚 大 师 对
佛 教 与 科 学 的 关 系 问 题 甚 为 关 注 , 撰 有 《 佛 法 与 科 学 》 、
哥 白 尼 、 布 鲁 诺 、 伽 利 略 等 科 学 家 , 阻 碍 过 科 学 的 发 展 ,
因 而 随 科 学 之 进 展 而 大 大 贬 值 。 “ 宗 教 与 科 学 水 火 不 相 容
” 、 “ 宗 教 是 科 学 的 死 敌 ” , 成 为 许 多 人 看 待 宗 教 与 科 学
空 假 中 三 谛 犹 如 辩 证 法 的 正 反 合 三 段 论 命 题 , 《 维 摩 经 》
的 不 二 法 门 即 是 辩 证 法 所 说 对 立 物 的 统 一 。
其 三 , 佛 学 很 少 与 科 学 矛 盾 之 处 , “ 而 且 有 许 多 地 方
和 科 学 不 谋 而 合 ” ( 《 唯 识 研 究 序 》 ) 。 如 佛 经 说 三 千 大 千
等 文 章 以 物 理 学 解 释 、 论 证 佛 学 , 辑 为 《 物 理 与 佛 学 》
(1983) 一 书 。 王 守 益 主 要 以 量 子 力 学 理 论 解 释 佛 法 , 谓 任 何
物 质 现 象 在 其 微 观 层 次 皆 显 现 波 粒 二 象 性 , 代 表 质 点 波 性
1930 年 起 , 他 陆 续 发 表 《 佛 教 与 科 学 》 、 《 唯 识 研 究 序 》
、 《 佛 法 省 要 》 、 《 佛 学 与 科 学 的 比 较 研 究 》 等 论 证 佛 法
“ 是 不 折 不 扣 的 科 学 ” , 其 理 由 主 要 有 三 条 :
其 一 , “ 一 切 宗 教 绝 未 有 以 科 学 方 法 出 发 者 , 有 之 则
佛 学 与 科 学 融 通 之 省 思
陈 兵
近 代 以 来 , 科 学 君 临 全 球 , 成 为 举 世 公 认 的 价 值 尺 度
、 无 上 权 威 。 宗 教 , 尤 其 是 被 西 方 人 作 为 宗 教 之 典 型 的 基
督 教 , 因 表 现 出 与 科 学 明 显 相 悖 的 禀 性 , 曾 藉 教 权 迫 害 过
世 界 的 结 构 、 成 住 坏 空 四 劫 , 与 天 文 学 的 发 现 相 符 , 佛 教
所 说 认 识 发 生 的 过 程 与 生 理 心 理 学 的 说 法 相 契 , “ 净 色 根
” 显 然 就 是 感 觉 神 经 。 可 见 佛 菩 萨 的 神 通 决 非 神 话 。 当 然
识 学 , “ 其 贵 理 事 真 实 , 较 唯 物 科 学 过 无 不 及 ” 。 ( 《 唯
物 科 学 与 唯 识 宗 学 》 ) 就 连 推 崇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哲 学 家 李 石
岑 , 也 在 其 《 人 生 哲 学 大 要 》 中 称 扬 提 倡 佛 学 “ 不 特 对 于
和 具 备 科 学 知 识 的 佛 教 徒 , 其 中 主 要 者 有 王 季 同 、 尤 智 表
、 王 守 益 、 沈 家 祯 、 黄 明 德 、 罗 无 虚 、 牛 实 为 、 冯 冯 等 ,
他 们 运 用 现 代 科 学 知 识 , 以 通 俗 晓 畅 的 文 字 论 证 、 解 说 佛
著 作 的 文 字 相 同 ; 译 名 和 定 名 极 其 严 格 , 名 词 之 多 超 过 任
何 专 业 词 典 ; 其 内 容 涉 及 修 行 之 理 论 、 方 法 、 步 骤 、 效 果
、 注 意 事 项 等 , 结 构 与 “ 实 验 指 导 书 ” 有 相 同 之 处 。
其 次 , 尤 智 表 以 科 学 知 识 考 察 佛 教 的 理 论 , 发 现 “ 佛
, 佛 经 中 也 有 少 数 与 科 学 新 知 识 不 合 的 地 方 , 如 说 北 洲 人
寿 千 岁 等 。 王 季 同 举 出 四 条 理 由 予 以 解 释 , 认 为 这 些 地 方
并 不 至 于 影 响 佛 法 的 整 体 价 值 。
尤 智 表 , 曾 赴 美 国 哈 佛 大 学 读 无 线 电 工 程 , 回 国 后 任
佛 。 王 守 益 还 以 量 子 力 学 超 流 体 与 超 导 体 理 论 解 释 佛 教 的
修 持 方 法 , 谓 通 过 降 伏 妄 念 将 心 理 温 度 降 至 某 值 时 , 便 会
有 开 悟 、 神 通 等 突 破 性 的 觉 受 , 犹 如 超 流 体 的 超 流 性 质 突
《 心 经 》 “ 色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 可 解 释 为 新 物 理 学 的 质
能 互 变 。 唯 识 学 精 研 心 识 , 可 谓 “ 心 理 化 学 ” 。 科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 仅 为 佛 学 所 说 五 位 百 法 中 的 色 法 和 时 、 方 、 数 学
教 , 亦 非 哲 学 , 有 理 论 , 有 应 用 , 是 一 种 “ 可 以 实 验 , 可
以 获 得 实 际 效 果 的 学 问 ” 。
王 守 益 (1930 — ) 为 美 国 密 西 根 大 学 物 理 学 博 士 。 曾 任
台 湾 清 华 大 学 物 理 系 教 授 、 主 任 , 发 表 有 《 佛 光 与 人 生 》
效 应 与 心 理 作 用 所 引 起 的 失 真 成 分 在 内 , 可 以 说 具 虚 妄 性
。 佛 家 修 持 的 实 质 , 可 谓 逐 渐 解 除 低 度 空 间 实 数 世 界 的 限
制 , 而 到 达 本 居 于 高 度 空 间 的 自 性 或 本 体 , 此 即 是 见 性 成
法 有 一 部 分 的 理 论 是 可 以 用 科 学 来 解 释 的 , 而 另 有 一 部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